CN114094240B - 一种电池的设计方法及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的设计方法及电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094240B CN114094240B CN202111154207.0A CN202111154207A CN114094240B CN 114094240 B CN114094240 B CN 114094240B CN 202111154207 A CN202111154207 A CN 202111154207A CN 114094240 B CN114094240 B CN 1140942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cell
- thermal runaway
- insulation plate
- heat insul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9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0445 mica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618 mica group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06010000369 Accid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Carbon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C-] UGFAIRIUMAVXC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01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46 flue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8—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thermal insulation or shiel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as Exhaust Devices For Batteri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池的设计方法及电池,涉及车辆技术领域,能够提高电池热失控的防爆性能。电池的设计方法,包括:测试电池的单个电芯发生热失控时热量从防爆阀喷出产生的压力,得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其中,所述防爆阀用于设置于所述电芯的顶端;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隔热板上开孔的参数,其中,所述隔热板用于设置于所述防爆阀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设定数量的所述开孔用于间隔排列为环形,所述环形用于围绕导流区域,所述导流区域用于使得所述电芯在所述隔热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导流区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的设计方法及电池。
背景技术
当前市场上电动汽车保有量逐年提升,客户对续驶里程和快充时间的需求越来越高,为此,动力电池充放电功率以及能量密度随之增加,导致频繁发生动力电池着火事件。动力电池的着火事故通常是电池的热失控引起的,由于电池瞬间释放大量的化学能,导致电池包内气体温度迅速上升,气压迅速升高,从而引起电池爆炸,发生电池着火事故。
然而,现有的动力电池热失控的防爆方案导热效果较差,从而现有动力电池热失控的防爆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的设计方法及电池,能够提高电池热失控的防爆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的设计方法,包括:
测试电池的单个电芯发生热失控时热量从防爆阀喷出产生的压力,得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其中,所述防爆阀用于设置在所述电芯的顶端;
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隔热板上开孔的参数,其中,所述隔热板用于设计在所述防爆阀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设定数量的所述开孔用于间隔排列为环形,所述环形用于围绕导流区域,所述导流区域用于使得所述电芯在所述隔热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导流区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隔热板上开孔的参数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电池中所述电芯的数量,确定所述导流区域的数量,其中,所述电芯的数量与所述导流区域的数量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隔热板上开孔的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所述隔热板上所述开孔的参数;
根据所述电芯的位置,确定所述开孔的位置,以使所述设定数量的所述开孔间隔排列为环形,所述环形围绕所述导流区域,所述电芯在所述隔热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导流区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孔参数包括所述开孔的长度,所述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隔热板上开孔的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按照下式确定所述隔热板上所述开孔的长度:
F=aX3+bX2+cX+d,
其中,F为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X为所述开孔的长度,a、b、c和d分别为影响系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孔参数包括所述开孔的宽度,所述开孔的宽度是所述隔热板厚度的0.8-1.2倍。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括:
多个电芯,多个所述电芯相互电连接,所述电芯的顶端设置有防爆阀;
隔热板,所述隔热板设置于所述防爆阀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所述隔热板上设置有多个开孔,设定数量的所述开孔间隔排列为环形,所述环形围绕导流区域,所述电芯在所述隔热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导流区域,所述开孔的参数是由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的,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是由测试电池的单个所述电芯发生热失控时热量从防爆阀喷出产生的压力得到的。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导流罩,所述导流罩设置于所述隔热板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
所述导流罩包括多个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隔热板形成导热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多个放气阀,所述放气阀与所述导热通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定数量为7,所述开孔的宽度与所述隔热板的厚度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定数量的所述开孔等间距间隔排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设计方法及电池,设计的隔热板能够将热气流阻隔在隔热板远离电芯的一侧,可以避免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受到热气流的影响,可以避免热失控的热气流进一步扩大,能够保证电池中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不受损伤,避免由于多个电芯发生连锁热失控导致的电池爆炸。隔热板上设计开孔,设定数量的开孔用于间隔排列为环形,环形用于围绕导流区域,导流区域用于使得电芯在隔热板上的正投影落入导流区域。间隔排列的开孔可以用于在热失控的电芯中产生的热气流冲破防爆阀时,使得热气流顺利冲破隔热板而被导出,以不影响其他电芯,热气流冲破隔热板时导流区域的隔热板掉落以使热气流顺利导出,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上方的导流区域完好无损,能够起到隔热作用,将热气流与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隔离开,以保护电芯。根据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开孔的参数,能够平衡隔热效果和热气流喷射压力,可以保证隔热板对于电芯的隔热效果,同时保证当某个电芯发生热失控时热气流能够顺利冲破热失控电芯对应的导流区域的隔热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设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的测试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说明书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说明书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说明书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说明书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术语“两个以上”包括两个或大于两个的情况。
当前市场上电动汽车保有量逐年提升,客户对续驶里程和快充时间的需求越来越高,为此,动力电池充放电功率以及能量密度随之增加,导致频繁发生动力电池着火事件。动力电池的着火事故通常是电池的热失控引起的,由于电池瞬间释放大量的化学能,导致电池包内气体温度迅速上升,气压迅速升高,从而引起电池爆炸,发生电池着火事故。然而,现有的动力电池热失控的防爆方案导热效果较差,从而现有动力电池热失控的防爆性能较差。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的设计方法及电池,能够提高电池热失控的防爆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的设计方法,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设计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设计方法,包括:
S100:测试电池的单个电芯发生热失控时热量从防爆阀喷出产生的压力,得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其中,防爆阀用于设置在电芯的顶端。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的测试示意图。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以811电芯为例,电芯的电流规格为140A/h,当电芯1发生热失控时电芯1内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热失控的热量会冲破防爆阀2,冲破防爆阀2的热量主要是热气流,热气流还可以是火焰或者高温烟气的形式,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热气流冲击到云母板3上,云母板3受到冲击力发生位移,云母板3的位移带动弹簧4发生弹性形变,弹簧4的形变会将云母板受到的压力传递给压力传感器5,压力传感器5感测到的压力即单电芯热失控压力,需要说明的是,云母板3与防爆阀2的距离可以是10cm,或者压力传感器5与防爆阀2的距离可以是10cm,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电芯1和防爆阀2可以是一体式的,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本步骤的测试动作可以进行多次,得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的平均值,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S200:根据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隔热板上开孔的参数,其中,隔热板用于设计在防爆阀远离电芯的一侧,设定数量的开孔用于间隔排列为环形,环形用于围绕导流区域,导流区域用于使得电芯在隔热板上的正投影落入导流区域。
示例性的,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隔热板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和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设计方法设计的电池包括电池芯组件100,电池芯组件100内包括多个电芯1,多个电芯1之间相互电连接,可以是串联后再并联,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电池芯组件100靠近防爆阀2的一侧设置有隔热板200,隔热板200用于隔离发生热失控的电芯排出的热气流,隔热板200的材质可以采用云母板,利用云母板较好的隔热效果,能够将热气流阻隔在隔热板200远离电池芯组件100的一侧,可以避免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受到热气流的影响,可以避免热失控的热气流进一步扩大,能够保证电池中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不受损伤,避免由于多个电芯1发生连锁热失控导致的电池爆炸。隔热板200上设计开孔210,设定数量的开孔210用于间隔排列为环形,环形用于围绕导流区域220,导流区域220用于使得电芯1在隔热板200上的正投影落入导流区域220。间隔排列的开孔210可以用于在热失控的电芯1中产生的热气流冲破防爆阀2时,使得热气流顺利冲破隔热板200而被导出,以不影响其他电芯1,热气流冲破隔热板200时导流区域220的隔热板掉落以使热气流顺利导出,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上方的导流区域220完好无损,能够起到隔热作用,将热气流与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隔离开,以保护电芯1。需要说明的是开孔210是贯穿隔热板200的通孔。单电芯热失控压力可以表征电芯1发生热失控时喷出热气流产生的冲击力,根据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开孔210的参数,能够确保电芯1发生热失控时,热气流能够借助开孔210的镂空顺利冲破隔热板200,使得热气流被顺利导出,以免热气流被闷在隔热板200之下造成更多电芯1发生热失控。容易理解的是,在隔热板200所在平面上开孔210的面积越大,热气流越容易冲破对应导流区域220的隔热板,但是开孔210越多,对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的隔热保护效果变差,因此,在平衡隔热效果和热气流喷射压力的基础上,设计开孔210的参数,能够保证隔热板200对于电芯1的隔热效果,同时保证当某个电芯1发生热失控时热气流能够顺利冲破热失控电芯1对应的导流区域220的隔热板20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设计方法,设计的隔热板200能够将热气流阻隔在隔热板200远离电池芯组件100的一侧,可以避免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受到热气流的影响,可以避免热失控的热气流进一步扩大,能够保证电池中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不受损伤,避免由于多个电芯1发生连锁热失控导致的电池爆炸。隔热板200上设计开孔210,设定数量的开孔210用于间隔排列为环形,环形用于围绕导流区域220,导流区域220用于使得电芯1在隔热板200上的正投影落入导流区域220。间隔排列的开孔210可以用于在热失控的电芯1中产生的热气流冲破防爆阀时,使得热气流顺利冲破隔热板200而被导出,以不影响其他电芯1,热气流冲破隔热板200时导流区域220的隔热板掉落以使热气流顺利导出,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上方的导流区域220完好无损,能够起到隔热作用,将热气流与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隔离开,以保护电芯1。根据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开孔210的参数,能够平衡隔热效果和热气流喷射压力,可以保证隔热板200对于电芯1的隔热效果,同时保证当某个电芯1发生热失控时热气流能够顺利冲破热失控电芯1对应的导流区域220的隔热板20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00之前,还包括:
根据电池中电芯的数量,确定导流区域的数量,其中,电芯的数量与导流区域的数量相同。电芯1与导流区域220可以是一一对应的,能够针对单个电芯1的热失控进行防爆,使得每个电芯1在发生热失控时喷出的热气流或者火焰能够单独被导出,而不影响其他电芯1。即导流区域220设计在防爆阀2的上方,以能够使得电芯1发生热失控时产生的热气流或者火焰冲破防爆阀2和导流区域220的隔热板200,从而热气流或火焰被导出,不会影响到其他正常电芯1,电芯1与防爆阀2也是一一对应的。
需要说明的是图3所示的电芯1的数量,图3所示开孔210的数量均是示意性的,不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S200,可以包括:
根据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隔热板上开孔的参数。
根据电芯的位置,确定开孔的位置,以使设定数量的开孔间隔排列为环形,环形围绕导流区域,电芯在隔热板上的正投影落入导流区域。环形可以为圆环、矩形环或者不规则形状的环形,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导流区域220的位置和数量均可以由电芯1的位置和数量来确定,导流区域220位于电芯1的正上方,电芯1在隔热板200上的正投影落入导流区域220,设定数量的开孔210间隔排列为环形,环形围绕导流区域220,则环形位置由电芯1来确定,因此,设定数量的开孔210的位置由电芯1来确定,隔热板200上的开孔210的数量是由电芯1的数量乘以设定数量得到的。因此,在设计电池时,可以先确定电池芯组件100中电芯1的数量以及排列位置,根据电芯1的数量和排列位置确定隔热板200上开孔210的数量和位置,再根据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开孔210的参数。需要说明的是开孔210的参数主要是指开孔210的尺寸参数,开孔210如果是圆形,则开孔210的参数可以是直径,通常开孔210是矩形或者类矩形,则开孔210的参数可以是长度或宽度,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设计方法,根据电芯的位置,确定开孔的位置,以使设定数量的开孔间隔排列为环形,环形围绕导流区域,电芯在隔热板上的正投影落入导流区域,导流区域220设计在防爆阀2的上方,以能够使得电芯1发生热失控时产生的热气流或者火焰冲破防爆阀2和导流区域220的隔热板200,从而热气流或火焰被导出,不会影响到其他正常电芯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开孔参数可以包括开孔的长度,步骤S200,可以包括:
根据单电芯热失控压力,按照下式确定隔热板上开孔的长度:
F=aX3+bX2+cX+d,
其中,F为单电芯热失控压力,X为开孔的长度,a、b、c和d分别为影响系数。影响系数a、b、c和d是常数系数,可以根据试验得到,或者根据模型仿真得到,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开孔的长度可以为1mm,只是示意性的,不作为本申请实施例的具体限定。本实施例中的开孔210为矩形,开孔210的长度是沿着环形的排列方向的长度,开孔210的镂空长度对于隔热板200在被热气流冲破时起到决定性的减小阻力的作用,能够更利于热气流冲破隔热板20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开孔参数还包括开孔的宽度,开孔的宽度是隔热板厚度的0.8-1.2倍。示例性的,在电池的设计方法中,开孔210为矩形时,开孔210的长度可以根据单电芯热失控压力推算出来,开孔210的宽度可以是由隔热板200的厚度决定,例如隔热板200的厚度为1mm,则开孔210的宽度可以是0.8mm-1.2mm中的任意值,可以具体根据隔热板200的材质或者电芯的型号和尺寸来决定,例如可以是1mm,则开孔210为正方形或类正方形,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应用第一方面所述的电池的设计方法设计得到,结合图3和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包括:电池芯组件100,电池芯组件100内包括多个电芯1,多个电芯1相互电连接,电芯1的顶端设置有防爆阀2。多个电芯1可以是阵列排列的,电芯1互相之间可以是串并联的连接关系,例如可以是部分串联后再与其他电芯1并联,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隔热板200,隔热板200设置于防爆阀2远离电芯1的一侧,隔热板200上设置有多个开孔210,设定数量的开孔210间隔排列为环形,环形围绕导流区域220,电芯1在隔热板200上的正投影落入导流区域220。开孔210的参数是由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的,单电芯热失控压力是由测试电池的单个电芯1发生热失控时热量从防爆阀2喷出产生的压力得到的。电池芯组件100靠近防爆阀2的一侧设置有隔热板200,隔热板200用于隔离发生热失控的电芯排出的热气流,隔热板200的材质可以采用云母板,利用云母板较好的隔热效果,能够将热气流阻隔在隔热板200远离电池芯组件100的一侧,可以避免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受到热气流的影响,可以避免热失控的热气流进一步扩大,能够保证电池中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不受损伤,避免由于多个电芯1发生连锁热失控导致的电池爆炸。隔热板200上设计开孔210,设定数量的开孔210用于间隔排列为环形,环形用于围绕导流区域220,导流区域220用于使得电芯1在隔热板200上的正投影落入导流区域220。间隔排列的开孔210可以用于在热失控的电芯1中产生的热气流冲破防爆阀时,使得热气流顺利冲破隔热板200而被导出,以不影响其他电芯1,热气流冲破隔热板200时导流区域220的隔热板掉落以使热气流顺利导出,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上方的导流区域220完好无损,能够起到隔热作用,将热气流与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隔离开,以保护电芯1。需要说明的是开孔210是贯穿隔热板200的通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是应用第一方面提供的电池设计方法得到的,单电芯热失控压力可以表征电芯1发生热失控时喷出热气流产生的冲击力,根据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开孔210的参数,能够确保电芯1发生热失控时,热气流能够借助开孔210的镂空顺利冲破隔热板200,使得热气流被顺利导出,以免热气流被闷在隔热板之下造成更多电芯1发生热失控。容易理解的是,在隔热板200所在平面上开孔210的面积越大,热气流越容易冲破对应导流区域220的隔热板,因此,在平衡隔热效果和热气流喷射压力的基础上,设计开孔210的参数,能够保证隔热板200对于电芯1的隔热效果,同时保证当某个电芯1发生热失控时热气流能够顺利冲破热失控电芯1对应的导流区域220的隔热板200。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通过设置隔热板200能够将热气流阻隔在隔热板200远离电池芯组件100的一侧,可以避免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受到热气流的影响,可以避免热失控的热气流进一步扩大,能够保证电池中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不受损伤,避免由于多个电芯1发生连锁热失控导致的电池爆炸。隔热板200上设计开孔210,设定数量的开孔210用于间隔排列为环形,环形用于围绕导流区域220,导流区域220用于使得电芯1在隔热板200上的正投影落入导流区域220。间隔排列的开孔210可以用于在热失控的电芯中产生的热气流冲破防爆阀时,使得热气流顺利冲破隔热板200而被导出,以不影响其他电芯1,热气流冲破隔热板200时导流区域220的隔热板掉落以使热气流顺利导出,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上方的导流区域220完好无损,能够起到隔热作用,将热气流与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隔离开,以保护电芯1。根据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开孔210的参数,能够平衡隔热效果和热气流喷射压力,可以保证隔热板200对于电芯1的隔热效果,同时保证当某个电芯1发生热失控时热气流能够顺利冲破热失控电芯1对应的导流区域220的隔热板20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还包括:导流罩300,导流罩300设置于隔热板200远离电芯1的一侧;导流罩300包括多个凸起结构310,凸起结构310与隔热板200形成导热通道400。示例性的,凸起结构310可以与导热通道400一一对应,导热通道400之间可以互不相通。导热通道400主要用于将热失控的电芯1喷出的热气流或者火焰导出到电池外部,多个凸起结构310与隔热板200可以形成多个导热通道400,每个导热通道400之间互不相通,可以对其他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起到隔热保护作用,避免其他未发生热失控的电芯1受到热气流或火焰的损伤。示例性的,导流罩300的材质可以是云母板,导流罩300的厚度可以是1.5mm,能够较好的隔绝热量。示例性的,至少两个电芯1可以对应同一个导热通道400,隔热板200可以很好地将导热通道400中的热量阻隔,因此,可以采用多个电芯1共用一个导热通道400,能够方便凸起结构310的布局。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还可以包括:多个放气阀,放气阀与导热通道连通。放气阀用于将导热通道导出的热量排到电池外,放气阀可以安装在电池的包衣侧壁,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形成环形的开孔210的设定数量可以为7,开孔的宽度与隔热板的厚度相同。设定数量的开孔210可以是等间距间隔排列的,再根据导流区域220的尺寸,即可确定开孔210的间隔数值,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根据电芯材料体系的不同,电芯1大小不同,设置不同宽度不同间断的开孔210,以便电芯1发生热失控时及时冲破隔热板200,热气流随着导热通道400排出电池包箱体,从而防止单个电芯1热失控时将热量传递给周边电芯1引发其他电芯热失控(也称为热蔓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的设计方法设计的电池,以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可以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还可以用于其他需要用到电池的场景,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尽管已描述了本说明书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说明书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说明书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说明书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说明书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说明书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说明书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8)
1.一种电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试电池的单个电芯发生热失控时热量从防爆阀喷出产生的压力,得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其中,所述防爆阀用于设置在所述电芯的顶端;
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隔热板上开孔的参数,其中,所述隔热板用于设计在所述防爆阀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设定数量的所述开孔用于间隔排列为环形,所述环形用于围绕导流区域,所述导流区域用于使得所述电芯在所述隔热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导流区域;
所述开孔参数包括所述开孔的长度,所述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隔热板上开孔的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按照下式确定所述隔热板上所述开孔的长度:
F=aX3+bX2+cX+d,
其中,F为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X为所述开孔的长度,a、b、c和d分别为影响系数;
所述开孔参数包括所述开孔的宽度,所述开孔的宽度是所述隔热板厚度的0.8-1.2倍,所述开孔的长度是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推算出来的,所述开孔的宽度是由所述隔热板的厚度决定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隔热板上开孔的参数之前,还包括:
根据所述电池中所述电芯的数量,确定所述导流区域的数量,其中,所述电芯的数量与所述导流区域的数量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隔热板上开孔的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所述隔热板上所述开孔的参数;
根据所述电芯的位置,确定所述开孔的位置,以使所述设定数量的所述开孔间隔排列为环形,所述环形围绕所述导流区域,所述电芯在所述隔热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导流区域。
4.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电芯,多个所述电芯相互电连接,所述电芯的顶端设置有防爆阀;
隔热板,所述隔热板设置于所述防爆阀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所述隔热板上设置有多个开孔,设定数量的所述开孔间隔排列为环形,所述环形围绕导流区域,所述电芯在所述隔热板上的正投影落入所述导流区域,所述开孔的参数是由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的,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是由测试电池的单个所述电芯发生热失控时热量从防爆阀喷出产生的压力得到的;
所述开孔参数包括所述开孔的长度,所述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确定隔热板上开孔的参数,包括:
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按照下式确定所述隔热板上所述开孔的长度:
F=aX3+bX2+cX+d,
其中,F为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X为所述开孔的长度,a、b、c和d分别为影响系数;
所述开孔参数包括所述开孔的宽度,所述开孔的宽度是所述隔热板厚度的0.8-1.2倍,所述开孔的长度是根据所述单电芯热失控压力推算出来的,所述开孔的宽度是由所述隔热板的厚度决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流罩,所述导流罩设置于所述隔热板远离所述电芯的一侧;
所述导流罩包括多个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隔热板形成导热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放气阀,所述放气阀与所述导热通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数量为7,所述开孔的宽度与所述隔热板的厚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数量的所述开孔等间距间隔排列。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54207.0A CN114094240B (zh) | 2021-09-29 | 2021-09-29 | 一种电池的设计方法及电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54207.0A CN114094240B (zh) | 2021-09-29 | 2021-09-29 | 一种电池的设计方法及电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94240A CN114094240A (zh) | 2022-02-25 |
CN114094240B true CN114094240B (zh) | 2024-01-09 |
Family
ID=80296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54207.0A Active CN114094240B (zh) | 2021-09-29 | 2021-09-29 | 一种电池的设计方法及电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409424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75536A (zh) * | 2022-07-20 | 2022-11-01 | 坦博电材(南通)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隔离热失控电池喷射的盖板及其制造方法 |
CN115513589B (zh) * | 2022-08-30 | 2024-07-02 |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装置及方法 |
CN115579563B (zh) * | 2022-09-09 | 2024-09-10 |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用电装置和制造电池模组的设备 |
CN118825541A (zh) * | 2024-03-26 | 2024-10-22 | 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电池模组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40888A (zh) * | 2020-05-19 | 2020-09-08 | 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泄压防护系统及其设计方法和车辆 |
CN212874694U (zh) * | 2020-07-23 | 2021-04-02 |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防爆阀及电池 |
CN113410561A (zh) * | 2021-05-31 | 2021-09-17 |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的设计方法、装置、电池包和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232531B1 (ko) * | 2014-09-22 | 2021-03-26 |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 내열성 절연층을 갖는 이차 전지 |
-
2021
- 2021-09-29 CN CN202111154207.0A patent/CN11409424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640888A (zh) * | 2020-05-19 | 2020-09-08 | 威睿电动汽车技术(宁波)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泄压防护系统及其设计方法和车辆 |
CN212874694U (zh) * | 2020-07-23 | 2021-04-02 | 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防爆阀及电池 |
CN113410561A (zh) * | 2021-05-31 | 2021-09-17 | 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的设计方法、装置、电池包和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094240A (zh) | 2022-0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4094240B (zh) | 一种电池的设计方法及电池 | |
US10559797B2 (en) | Battery assembly having a thermal shield | |
US11450916B2 (en) | Case of battery, battery, power consumption device,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paring battery | |
CN112909398B (zh) | 电池、用电设备、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 |
EP3958378B1 (en) | Battery, electric device,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paring battery | |
EP3958388B1 (en) | Battery and electric device | |
WO2023155658A1 (zh) | 盖板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 |
WO2022205069A1 (zh) | 电池的箱体、电池、用电装置、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装置 | |
CA3156580A1 (en) | Battery, power consumption device,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paring a battery | |
JP7457872B2 (ja) | 電池、電気装置、電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装置 | |
US9735406B2 (en) | Battery pack | |
CN115715438B (zh) |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 |
KR20090060497A (ko) | 안전성이 개선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 |
US20240363960A1 (en) | Battery, electrical device, and method and equipment for manufacturing battery | |
CN216698636U (zh) | 一种电池模组、电池包及汽车 | |
EP4009434B1 (en) | Battery and power utilization device | |
CN217562787U (zh) | 电池和用电装置 | |
WO2022205080A1 (zh) | 电池、用电装置、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7981152A (zh) | 电池、用电设备、制造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 |
JP2023524121A (ja) | 電池、電気デバイス、電池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デバイス | |
KR102642182B1 (ko) | 전지 박스 본체, 전지, 전기 장치, 전지 제조 방법 및 장치 | |
CN216671815U (zh) | 电池包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19303884U (zh) | 阻燃排气结构、电池包和车辆 | |
CN115347297A (zh) | 一种可拆分电芯模组 | |
CN116359759B (zh) | 大型储能电池包热失控检测装置、方法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