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70494A -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70494A
CN114070494A CN202010736679.6A CN202010736679A CN114070494A CN 114070494 A CN114070494 A CN 114070494A CN 202010736679 A CN202010736679 A CN 202010736679A CN 114070494 A CN114070494 A CN 1140704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sending
request
receiving end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3667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黑婷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Shanghai ICT Co Ltd
CM Intelligent Mobility Networ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Shanghai ICT Co Ltd
CM Intelligent Mobility Networ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China Mobile Shanghai ICT Co Ltd, CM Intelligent Mobility Network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Mobile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3667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70494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70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704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redundant apparatus to increase reliabi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23Errors, e.g. transmission errors
    • H04L43/0829Packet lo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16Threshold monito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请求,第一请求包括发送端的标识;再根据第一请求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并向中继服务端发送包括标识的第二请求,第二请求用于建立中继服务端、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解决了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通讯连接过程中,存在时间过长的问题,缩减了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通讯连接的时间。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流媒体数据互通显得尤为的重要和普遍,比如流媒体播放、音视频业务,文件传输业务等。
目前互联网进行流媒体传输采取的是传统交互式连接建立(InteractiveConnectivity Establishment,ICE)方案,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会先尝试私网的网际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直接通讯,如果不通会尝试与对端公网IP的直连,如果依然失败则进行中继(relay)服务器的数据中继。
但是在目前的方案中,上述流程走完,发送端和接收端从尝试通讯到真正开始通讯要花费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
因此,在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通讯连接的过程中,存在时间过长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解决了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通讯连接过程中,存在时间过长的问题,缩减了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通讯连接的时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应用于接收端,该方法包括:
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请求,第一请求包括发送端的标识;
根据第一请求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并向中继服务端发送包括标识的第二请求,第二请求用于建立中继服务端、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若接收端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则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
当丢包率超过第一阈值时,通过第二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
当丢包率超过第二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二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通过第一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若接收端通过第二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则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
当丢包率超过第三阈值时,通过第一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
当丢包率超过第四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并通过第二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
在第一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当通过第二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且第一通信连接满足预设条件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应用于发送端,该方法包括:
向接收端发送第一请求,并向中继服务端发送第三请求,其中,第一请求和第三请求均包括发送端的标识;第一请求用于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第三请求用于建立中继服务端、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其中,数据用于接收端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
当丢包率超过第一阈值时,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
当丢包率超过第二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并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其中,数据用于接收端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
当丢包率超过第三阈值时,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
当丢包率超过第四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并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
在第二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当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且第一通信连接满足预设条件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端,该接收端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请求,第一请求包括发送端的标识;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第一请求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并向中继服务端发送包括标识的第二请求,第二请求用于建立中继服务端、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
在第三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接收端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若接收端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则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
处理模块,还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一阈值时,通过第二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
处理模块,还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二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二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通过第一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
在第三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接收端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若接收端通过第二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则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
处理模块,还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三阈值时,通过第一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
处理模块,还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四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并通过第二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
在第三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处理模块,还用于当通过第二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且第一通信连接满足预设条件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发送端,该发送端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第一请求,并向中继服务端发送第三请求,其中,第一请求和第三请求均包括发送端的标识;第一请求用于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第三请求用于建立中继服务端、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
在第四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发送端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其中,数据用于接收端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
处理模块,还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一阈值时,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
处理模块,还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二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并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
在第四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发送端还包括:
处理模块,用于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其中,数据用于接收端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
处理模块,还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三阈值时,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
处理模块,还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四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并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
在第四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处理模块,还用于当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且第一通信连接满足预设条件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设备,该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
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实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或者,实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计算机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或者,实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一些实现方式中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使用包括发送端的标识的第一请求,建立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以及使用包括该标识的第二请求,建立所述中继服务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通过根据第一请求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和通过根据第二请求建立第二通信连接,从而缩短了通信连接的建立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设备的示例性硬件架构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被配置为解释本发明,并不被配置为限定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流媒体数据互通显得尤为的重要和普遍,比如流媒体播放、音视频业务,文件传输业务等。
目前的互联网进行流媒体传输采取传统的是ICE方案,即发起方和被叫方会分别拿到三组IP地址,分别是本机私网IP,公网出口IP和relay服务器IP。通常情况下三个IP是具备通讯优先级的,即,会先尝试私网IP的直接通讯,如果不通会尝试与对端公网IP的直连,如果依然失败则进行relay服务器的数据中继。
依次走完上述的流程,双方从尝试通讯到真正开始通讯可能要花费上几秒到十几秒的时间。
因此,在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通讯连接的过程中,存在时间过长的问题。
为了解决在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通讯连接的过程中,存在时间过长的问题,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接收发送端发送的包括发送端的标识的第一请求,根据所述第一请求建立所述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并向中继服务端发送包括所述标识的第二请求,以用于建立所述中继服务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解决了在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通讯连接的过程中,存在时间过长的问题,减少了建立过程中花费的时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的交互示意图。
如图1所示,数据传输的方法可以包括:
S101: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一请求。
具体的,发送端可以通过信令传输将第一请求发送给接收端,其中,第一请求可以包括发送端的标识,该标识可以为发送端的会话标识sessionId。
S102:发送端向中继服务端发送第三请求。
该第三请求可以为与绑定(bind)操作有关的请求。此外,该第三请求也可以包括发送端的会话标识sessionId。与绑定(bind)操作有关的第三请求可以用于使中继(relay)服务器创建一个会话对,以使发送端,中继服务端,接收端三端进行绑定建立第二通信连接。因为第三请求中包括了发送端的用户的身份证sessionId,因此该会话对的id也可以为发送端的sessionId。其中,中继(relay)服务器又可以称为中继服务端。
因为创建的该会话对的id可以为发送端的sessionId,所以创建的会话对的一端可以为发送端的remoteEP参数,另一端需要等待用户的加入。只有另一端在第一预设时间段内有用户加入,该会话才建立成功,否则,该会话会自动清理。也就是说会话对需要两端共同参与才能建立成功,该第一预设时间段可以为60秒,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可选的,可以在执行S101的同时,执行S102。
S103:接收端根据第一请求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
在建立第一通信连接之后,如果接收端接受发送端的数据传输,则,进入S104过程。
S104:接收端向中继服务端发送包括标识的第二请求。
其中,该标识也可以为发送端的sessionId。
具体的,在接收端根据第一请求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并接受发送端的数据传输后,接收端会带着发送端的sessionId向relay服务器发送bind请求,用于建立中继服务端、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其中,该bind请求可以称为第二请求。
在建立第二通信连接之后,中继服务端会生成连接建立的确认信息,并向发送端发送该连接建立的确认信息,即,进入S105。该确认信息可以包括中继服务端生成的确认字符(Acknowledge character,ACK)。
S105:中继服务端向发送端发送确认信息。
在中继服务端向发送端发送确认信息之后,表示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建立完成。
在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的整个过程中,从接收端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请求到建立通信连接的过程,实际仅使用了接收端向中继服务端发送第二请求的时间以及中继服务端向发送端发送确认信息的时间,如果网络状况良好,响应时间可以控制在毫秒级别。因此,可以解决在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通讯连接的过程中存在的时间过长的问题。
此外,在建立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二通信连接成功之后的第二预设时间段内,接收端和发送端可以并行的进行本地IP和出口IP的直连,尝试建立对等网络(Peer-to-peernetworking,P2P)的链路。该P2P链路可以称为第一通信连接。
可选的,若P2P链路是可通的,则发送端会主动向接收端发起链路切换协商,接收端接受协商后,数据传输将会从中继(relay)传输转为P2P传输。P2P链路建立之后,还可以进入P2P链路的丢包率采集过程,采集时间可以为30秒,采集出的丢包率可以使用LR表示。
具体的,若接收端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则可以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
可以通过第一阈值、第二阈值、第三阈值、第四阈值来对丢包率进行判断,其中,第一阈值可以为7%,第二阈值可以为15%,第三阈值也可以为7%、第四阈值也可以为15%。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阈值至第四阈值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可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当检测到的丢包率超过第一阈值时,此时表明P2P链路出现衰减,触发低阈值补偿事件。引起P2P链路出现衰减现象的问题可能有很多种,这种传输问题的产生可能是临时性的也可能是持续性的。在P2P链路出现衰减时,触发低阈值补偿事件会唤醒第二通信连接,即relay通道,通过第二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进行补偿传输。因为在该实施例中,当接收端感知到丢包时,并不唤起发送端的补充重传,而是从relay通道获取丢包补偿,所以可以在最低延迟影响下降低传输的卡顿。
此外,当检测到的丢包率超过第二阈值时,即,可以理解为检测到传输数据在p2p链路上出现大量丢包都需要从relay通道补偿获取时,接收端会切换为通过第二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并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此时可以将第二通信连接认为是主通道,第一通信连接认为是补偿通道。主通道还可以理解为是用来传输非丢失的数据的通道,补偿通道可以理解为用来传输丢失的数据的通道。
当第二通信连接作为主通道,通过第二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当丢包率超过第三阈值触发低阈值补偿事件时,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即,通过补偿通道,获取丢失的数据。当丢包率超过第四阈值时,主通道与补偿通道进行切换,即,接收端使用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使用第二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将第一通信连接作为主通道,且没有触发低阈值补偿事件时,即,丢包率没有超过第一阈值时,第一通信连接与第二通信连接将不会尝试切换,第二通信连接仅进行基础的心跳保活。
可选的,在一种实施例中,当使用第二通信连接作为主通道时,还可以通过主动补偿的方式探测第一通信连接的健康度,当第一通信连接的健康度满足传输指标时,也可以在不触发低阈值丢包事件时主动切换主通道与补偿通道,将第一通信连接作为主通道,将第二通信连接作为补偿通道,其中,该传输指标可以称为预设条件,传输指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这样使得在用户数量足够庞大时,可以实现有效的节省服务器资源。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通过使用包括发送端的标识的第一请求,建立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以及使用包括该标识的第二请求,建立中继服务端、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缩短了通信连接链路的建立时间,之后再通过检测通信连接的丢包率进行补偿传输和/或通道切换,保证了传输的质量。解决了在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通讯连接的过程中,存在时间过长的问题,实现了通信连接链路的快速建立以及链路建立之后的最优链路切换,极大程度上缩短了用户双方从尝试通讯到真正开始通讯的时间,提高了用户的体验。
多次的网络实践中,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方案主要的性能提升指标主要体现在链接的快速建立和网络抖动情况下的切换补偿体验,并进一步节省了服务器的资源。
在一个具体的测试示例中,目前的连接建立体验,标准传统方案的通道建立时间大部分在3秒以上。在对本方案的实际测试中,可以将传统的链路建立时间缩短到200毫秒。在网络抖动情况下,切换方案可以有效的抗衰7%到15%之间的丢损效果。接收端可以通过本方案无感知的补偿用户20%以内的丢包数据和感官体验并且对于客户端无感知影响体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效果的数值可以在实际应用中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更针对性的设计,因此,该效果的数值并不固定且唯一。
与图1中数据传输的方法的交互示意图相对应,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接收端和发送端。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接收端可以包括:接收模块201,发送模块202,处理模块203。
接收模块201,可以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请求,第一请求包括发送端的标识。
发送模块202,可以用于根据第一请求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并向中继服务端发送包括标识的第二请求,第二请求用于建立中继服务端、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
处理模块203,可以用于若接收端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则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还可以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一阈值时,通过第二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此外,还可以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二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二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通过第一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
处理模块203,还可以用于若接收端通过第二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则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还可以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三阈值时,通过第一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此外,还可以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四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并通过第二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
处理模块203,还可以用于当通过第二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且第一通信连接满足预设条件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图2所示的接收端中的各个模块具有实现图1中接收端侧中各个步骤的功能,为简洁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接收端,通过使用包括发送端的标识的第一请求,建立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以及使用包括该标识的第二请求,建立中继服务端、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缩短了通信连接链路的建立时间,之后再通过检测通信连接的丢包率进行补偿传输和/或通道切换,保证了传输的质量。解决了在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通讯连接的过程中,存在时间过长的问题,实现了通信连接链路的快速建立以及链路建立之后的最优链路切换,极大程度上缩短了用户双方从尝试通讯到真正开始通讯的时间,提高了用户的体验。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发送端可以包括:发送模块301,处理模块302。
发送模块301,可以用于向接收端发送第一请求,并向中继服务端发送第三请求,其中,第一请求和第三请求均包括发送端的标识;第一请求用于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第三请求用于建立中继服务端、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
处理模块302,可以用于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其中,数据用于接收端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还可以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一阈值时,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此外,还可以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二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并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
处理模块302,还可以用于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其中,数据用于接收端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还可以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三阈值时,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还可以用于当丢包率超过第四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数据,并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
处理模块302,还可以用于当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数据且所述第一通信连接满足预设条件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数据。
可以理解的是,图3所示的发送端中的各个模块具有实现图1中发送端侧中各个步骤的功能,为简洁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的发送端,通过使用包括发送端的标识的第一请求,建立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以及使用包括该标识的第二请求,建立中继服务端、发送端与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缩短了通信连接链路的建立时间,之后再通过检测通信连接的丢包率进行补偿传输和/或通道切换,保证了传输的质量。解决了在建立发送端与接收端通讯连接的过程中,存在时间过长的问题,实现了通信连接链路的快速建立以及链路建立之后的最优链路切换,极大程度上缩短了用户双方从尝试通讯到真正开始通讯的时间,提高了用户的体验。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设备的硬件架构的结构图。如图4所示,计算设备500包括输入设备501、输入接口502、中央处理器503、存储器504、输出接口505、以及输出设备506。其中,输入接口502、中央处理器503、存储器504、以及输出接口505通过总线510相互连接,输入设备501和输出设备506分别通过输入接口502和输出接口505与总线510连接,进而与计算设备500的其他组件连接。
具体地,输入设备501接收来自外部的输入信息,并通过输入接口502将输入信息传送到中央处理器503;中央处理器503基于存储器504中存储的计算机可执行指令对输入信息进行处理以生成输出信息,将输出信息临时或者永久地存储在存储器504中,然后通过输出接口505将输出信息传送到输出设备506;输出设备506将输出信息输出到计算设备500的外部供用户使用。
也就是说,图4所示的计算设备也可以被实现为数据传输的设备,该数据传输的设备可以包括: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以及处理器,该处理器在执行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时可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该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需要明确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文所描述并在图中示出的特定配置和处理。为了简明起见,这里省略了对已知方法的详细描述。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和示出了若干具体的步骤作为示例。但是,本发明的方法过程并不限于所描述和示出的具体步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领会本发明的精神后,作出各种改变、修改和添加,或者改变步骤之间的顺序。
以上所述的结构框图中所示的功能块可以实现为硬件、软件、固件或者它们的组合。当以硬件方式实现时,其可以例如是电子电路、专用集成电路(ASIC)、适当的固件、插件、功能卡等等。当以软件方式实现时,本发明的元素是被用于执行所需任务的程序或者代码段。程序或者代码段可以存储在机器可读介质中,或者通过载波中携带的数据信号在传输介质或者通信链路上传送。“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存储或传输信息的任何介质。机器可读介质的例子包括电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设备、ROM、闪存、可擦除ROM(EROM)、软盘、CD-ROM、光盘、硬盘、光纤介质、射频(RF)链路,等等。代码段可以经由诸如因特网、内联网等的计算机网络被下载。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提及的示例性实施例,基于一系列的步骤或者装置描述一些方法或系统。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步骤的顺序,也就是说,可以按照实施例中提及的顺序执行步骤,也可以不同于实施例中的顺序,或者若干步骤同时执行。
上面参考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方法、装置(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框图描述了本公开的各方面。应当理解,流程图和/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框图中各方框的组合可以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可被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以产生一种机器,使得经由计算机或其它可编程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执行的这些指令使能对流程图和/或框图的一个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动作的实现。这种处理器可以是但不限于是通用处理器、专用处理器、特殊应用处理器或者现场可编程逻辑电路。还可理解,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和/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也可以由执行指定的功能或动作的专用硬件来实现,或可由专用硬件和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模块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应理解,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接收端,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请求,所述第一请求包括所述发送端的标识;
根据所述第一请求建立所述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并向中继服务端发送包括所述标识的第二请求,所述第二请求用于建立所述中继服务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则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
当所述丢包率超过第一阈值时,通过所述第二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
当所述丢包率超过第二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二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所述接收端通过所述第二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则检测数据传输的丢包率;
当所述丢包率超过第三阈值时,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
当所述丢包率超过第四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二通信连接获取丢失的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通过所述第二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且所述第一通信连接满足预设条件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数据。
5.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发送端,所述方法包括:
向接收端发送第一请求,并向中继服务端发送第三请求,其中,所述第一请求和所述第三请求均包括所述发送端的标识;所述第一请求用于建立所述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所述第三请求用于建立所述中继服务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数据,其中,所述数据用于所述接收端检测所述数据传输的丢包率;
当所述丢包率超过第一阈值时,通过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向所述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
当所述丢包率超过第二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向所述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数据,其中,所述数据用于所述接收端检测所述数据传输的丢包率;
当所述丢包率超过第三阈值时,通过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向所述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
当所述丢包率超过第四阈值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数据,并通过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向所述接收端发送丢失的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通过第二通信连接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数据且所述第一通信连接满足预设条件时,切换为通过第一通信连接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数据。
9.一种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发送端发送的第一请求,所述第一请求包括所述发送端的标识;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请求建立所述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并向中继服务端发送包括所述标识的第二请求,所述第二请求用于建立所述中继服务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
10.一种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向接收端发送第一请求,并向中继服务端发送第三请求,其中,所述第一请求和所述第三请求均包括所述发送端的标识;所述第一请求用于建立所述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的第一通信连接;所述第三请求用于建立所述中继服务端、所述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的第二通信连接。
11.一种数据传输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存储器;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的方法,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5-8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12.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的方法,或者,实现如权利要求5-8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的方法。
CN202010736679.6A 2020-07-28 2020-07-28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40704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36679.6A CN114070494A (zh) 2020-07-28 2020-07-28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36679.6A CN114070494A (zh) 2020-07-28 2020-07-28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70494A true CN114070494A (zh) 2022-02-18

Family

ID=80226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36679.6A Pending CN114070494A (zh) 2020-07-28 2020-07-28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70494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78437A (zh) * 2022-07-25 2022-08-30 南京百家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补偿系统、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334139A (zh) * 2022-06-24 2022-11-11 百果园技术(新加坡)有限公司 通信连接控制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9414A (zh) * 2013-09-27 2015-04-15 北京新媒传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流媒体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CN108337241A (zh) * 2018-01-03 2018-07-27 西安万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多媒体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519414A (zh) * 2013-09-27 2015-04-15 北京新媒传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流媒体传输的方法和系统
CN108337241A (zh) * 2018-01-03 2018-07-27 西安万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多媒体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34139A (zh) * 2022-06-24 2022-11-11 百果园技术(新加坡)有限公司 通信连接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5334139B (zh) * 2022-06-24 2023-12-26 百果园技术(新加坡)有限公司 通信连接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4978437A (zh) * 2022-07-25 2022-08-30 南京百家云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补偿系统、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40670B1 (ko) 과부하 제어 방법 및 다이어미터 프로토콜 기반의 네트워크 요소
CN111224999A (zh) 一种传输协议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20110258682A1 (e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session context
CN114070494A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83775B (zh)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4767722B (zh) 会话的管理方法、策略服务器及应用功能装置
US20190075189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network bilateral accelerated transmission
JP2006279636A (ja) クライアント間通信ログの整合性保証管理システム
JP6548445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2435334B1 (ko) 네트워크 시스템의 서비스 가용성을 최대로 보장하기 위한 적응형 bfd 프로토콜과 그 장치
WO2013189398A2 (zh) 应用数据推送方法、装置及系统
US744721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establishing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using protected network resources
JP2004537241A (ja) 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において複数のチェックサムアルゴリズムをサポートする方法
CN108574615B (zh) 一种基于多路径mptcp的内容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3596147B (zh) 消息推送方法、装置、设备与存储介质
CN107086958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wap网关及系统
CN110392423B (zh) 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02065072B (zh) 一种快速建立pppoe链路层连接的方法和装置
JP2012090025A (ja) 通信装置
US8274907B2 (en) Network device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quality of service
CN115150363B (zh) Ip地址更新方法、网关设备、网关下挂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15013883A1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WO2022089245A1 (zh) 一种业务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364865B (zh) 资源的获取方法、装置、可读介质以及设备
CN115150870B (zh) 会话残留处理方法、装置、会话管理功能实体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