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9833A - 电能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能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69833A
CN114069833A CN202010760700.6A CN202010760700A CN114069833A CN 114069833 A CN114069833 A CN 114069833A CN 202010760700 A CN202010760700 A CN 202010760700A CN 114069833 A CN114069833 A CN 1140698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load
utilization
electric
intelli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6070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述强
王峰
孙国祥
陈跃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60700.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698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698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98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lay of information or by user interaction, e.g.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s [SCADA] or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monitor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H02J13/0001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a wired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or a data transmission bu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1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 H02J13/0000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 H02J13/0002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 H02J13/0002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indication of network conditions, e.g. an instantaneous record of the open or closed condition of each circuitbreaker in the network;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remote control of switching means in a power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switching in and out of current consumers by using a pulse code signal carried by the network characterised by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power network element or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involving a local wireless network, e.g. Wi-Fi, ZigBee or Bluetoo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30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management of residential or tertiary loads, i.e. smart grids as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y in the buildings sector, including also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rol,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management systems at local lev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B90/20Smart grids as enabling technology in buildings secto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20/00Management or operation of end-user stationary applications or the last stages of power distribution; Controlling, monitoring or operating thereof
    • Y04S20/20End-user application control systems
    • Y04S20/242Home applian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40/00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 Y04S40/12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40/00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 Y04S40/12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 Y04S40/124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wired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s or data transmission bu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4INFORMATION O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HAVING AN IMPACT ON OTHER TECHNOLOGY AREAS
    • Y04SSYSTEMS INTEGRATING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POWER NETWORK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OR USAGE, i.e. SMART GRIDS
    • Y04S40/00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 Y04S40/12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 Y04S40/126Systems for electrical power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distribution or end-user application management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or communication 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 aspects supporting them characterised by data transport means between the monitoring, controlling or managing units and monitored, controlled or operated electrical equipment using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能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属于电力技术领域。其中方法包括:首先获取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然后将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进行比较;最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本申请可做到灵活动态地调整用电区域的电能使用,可做到精确地电能控制,使得电能能够充分被利用,减少电能被闲置的情况发生。

Description

电能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电能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家用电器及其他大功率用电装置(设备)被广泛应用到家庭、办公、企业等各个领域和场所,使得全社会用电量大幅增长。餐厅、家庭等等目前用电量与日俱增,电力能源配给有限。
目前是按照用电区域的最大用电量进行该用电区域的电量配给。然而,这种传统的电能控制方式在用电区域出现用电单位的用电需求增加后,会导致虽然供电干路有充足的可用电能,但是无法提供充分的电能给该用电区域使用的情况发生。因此传统的电能控制方式无法做到精确地电能控制。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能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主要目的在于改善目前传统的电能控制方式无法做到灵活动态地调整用电区域的电能使用,无法实现精确地电能控制的技术问题。
依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能控制方法,可应用于云端服务器侧,该方法包括:获取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将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进行比较;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
可选的,将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进行比较,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具体包括:计算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之间的差值,根据所述差值的变化信息,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增容或降容的用电控制。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具体包括:获取所述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与额定负载之间的第一差值,以及所述供电干路上一次的第一电负荷与额定负载之间的第二差值;若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增容门限值,且所述第一差值与所述第二差值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增容调整门限值,则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增容用电控制,以增加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若所述第一差值和所述第二差值都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增容门限值,且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二差值,则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以降低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若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预设增容门限值,则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使得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恢复到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差值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增容用电控制,以增加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具体包括:将所述第一差值作为当前可增容功率,选取预设常数与所述当前可增容功率之间的一个数值,并与所述用电区域的设计额定负载相加,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
可选的,在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增容后的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实际用电负荷作为第二电负荷;计算所述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与所述第二电负荷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若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小于预设额度阈值,则依据所述用电区域内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所述智能用电设备,以使得所述用电区域最新的可用负荷额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额度阈值。
可选的,在所述获取增容后的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实际用电负荷作为第二电负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增容后的所述用电区域内所有智能用电设备当前使用功率的第一总和值;计算所述第二电负荷与所述第一总和值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内所有非智能用电设备当前使用功率的第二总和值;计算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与所述第二总和值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的剩余预留负荷,其中,所述预留用电额度用于满足所述用电区域内非智能用电设备的运行,所述预留用电额度小于所述用电区域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若所述剩余预留负荷小于预设预留阈值,则依据所述用电区域内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以使得所述用电区域最新的剩余预留负荷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预留阈值。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用电区域内目标智能用电设备发送的用电请求,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请求的功率负荷;计算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与所述剩余预留负荷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若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请求的功率负荷,则判定允许所述目标智能用电设备运行;若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小于所述请求的功率负荷,则拒绝所述目标智能用电设备的用电请求。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若不能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则依据用电区域内的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以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若通过关闭所有可关闭的智能用电设备,仍不能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则发送报警信息给用户。
可选的,在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用电区域当前的第二电负荷,和目标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可运行条件,确定是否关闭所述目标智能用电设备。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定时获取所述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以及所述用电区域当前的第二电负荷;若所述第一电负荷和/或第二电负荷发生变化,则触发对所述用电区域的变容用电控制。
依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提供了另一种电能控制方法,可应用于客户端侧,该方法包括:在智能用电设备运行前,向云端服务器发送用电请求,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需求功率信息;接收所述云端服务器返回的是否允许所述智能用电设备启动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是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比较所述智能用电设备所在的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与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得出;根据所述确认信息,启动或推迟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运行。
可选的,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使用时间信息,所述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是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比较所述智能用电设备所在的用电区域在所述使用时间时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与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得出。
可选的,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云端服务器发送智能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和/或工作时的运行功率信息;接收所述云端服务器发送的关机或降低能耗的指令,所述指令是所述云端服务器在判定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小于预设额度阈值、或当前剩余预留负荷小于预设预留阈值、或不能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时发送的;根据所述指令,执行关机或降低能耗的操作。
可选的,所述需求功率信息为智能用电设备额定最大的运行功率,或智能用电设备待运行数字菜谱的最大使用功率。
依据本申请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能控制装置,可应用于云端服务器侧,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比较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进行比较;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
可选的,比较模块,具体用于计算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之间的差值;控制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差值的变化信息,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增容或降容的用电控制。
可选的,控制模块,具体还用于获取所述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与额定负载之间的第一差值,以及所述供电干路上一次的第一电负荷与额定负载之间的第二差值;若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增容门限值,且所述第一差值与所述第二差值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增容调整门限值,则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增容用电控制,以增加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若所述第一差值和所述第二差值都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增容门限值,且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二差值,则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以降低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若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预设增容门限值,则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使得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恢复到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
可选的,控制模块,具体还用于将所述第一差值作为当前可增容功率,选取预设常数与所述当前可增容功率之间的一个数值,并与所述用电区域的设计额定负载相加,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
可选的,获取模块,还用于在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之后,获取增容后的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实际用电负荷作为第二电负荷;比较模块,还用于计算所述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与所述第二电负荷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控制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小于预设额度阈值,则依据所述用电区域内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所述智能用电设备,以使得所述用电区域最新的可用负荷额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额度阈值。
可选的,获取模块,还用于在所述获取增容后的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实际用电负荷作为第二电负荷之后,获取增容后的所述用电区域内所有智能用电设备当前使用功率的第一总和值;比较模块,还用于计算所述第二电负荷与所述第一总和值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内所有非智能用电设备当前使用功率的第二总和值;计算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与所述第二总和值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的剩余预留负荷,其中,所述预留用电额度用于满足所述用电区域内非智能用电设备的运行,所述预留用电额度小于所述用电区域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控制模块,还用于若所述剩余预留负荷小于预设预留阈值,则依据所述用电区域内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以使得所述用电区域最新的剩余预留负荷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预留阈值。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接收模块;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电区域内目标智能用电设备发送的用电请求,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请求的功率负荷;比较模块,还用于计算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与所述剩余预留负荷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控制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请求的功率负荷,则判定允许所述目标智能用电设备运行;若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小于所述请求的功率负荷,则拒绝所述目标智能用电设备的用电请求。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模块;控制模块,还用于若不能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则依据用电区域内的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以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发送模块,用于若通过关闭所有可关闭的智能用电设备,仍不能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则发送报警信息给用户。
可选的,控制模块,具体还用于在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时,根据所述用电区域当前的第二电负荷,和目标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可运行条件,确定是否关闭所述目标智能用电设备。
可选的,获取模块,还用于定时获取所述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以及所述用电区域当前的第二电负荷;控制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第一电负荷和/或第二电负荷发生变化,则触发对所述用电区域的变容用电控制。
依据本申请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能控制装置,可应用于客户端侧,该装置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在智能用电设备运行前,向云端服务器发送用电请求,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需求功率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云端服务器返回的是否允许所述智能用电设备启动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是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比较所述智能用电设备所在的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与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得出;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确认信息,启动或推迟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运行。
可选的,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使用时间信息,所述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是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比较所述智能用电设备所在的用电区域在所述使用时间时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与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得出。
可选的,发送模块,还用于向所述云端服务器发送智能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和/或工作时的运行功率信息;接收模块,还用于接收所述云端服务器发送的关机或降低能耗的指令,所述指令是所述云端服务器在判定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小于预设额度阈值、或当前剩余预留负荷小于预设预留阈值、或不能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时发送的;控制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指令,执行关机或降低能耗的操作。
可选的,所述需求功率信息为智能用电设备额定最大的运行功率,或智能用电设备待运行数字菜谱的最大使用功率。
依据本申请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可应用于云端服务器侧的电能控制方法。
依据本申请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云端服务器,包括存储介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介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可应用于云端服务器侧的电能控制方法。
依据本申请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可应用于客户端侧的电能控制方法。
依据本申请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客户端设备,包括存储介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介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可应用于客户端侧的电能控制方法。
依据本申请再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能控制系统,包括:上述云端服务器和上述客户端设备。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能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可将供电干路当前的电负荷与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进行实时比较,然后根据实时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智能地变容用电自动化控制。如果供电干路当前可用电能足够,提前对一些用电单位所在用电区域增容,使得在用电区域出现用电单位的用电需求增加后,能够提供充分的电能给该用电区域的用电单位使用。并且在供电干路当前可用电能不足时,也能做到对用电区域进行及时降容用电控制,保证供电干路正常的运转。与目前只按照用电区域的最大用电量进行该用电区域的电量配给的方式相比,本申请可做到灵活动态地调整用电区域的电能使用,可做到精确地电能控制,使得电能能够充分被利用,减少电能被闲置的情况发生。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能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能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能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能控制实例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能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能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能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了改善目前传统的电能控制方式灵活动态地调整用电区域的电能使用,无法做到精确地电能控制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能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可应用于云端服务器侧,该方法包括:
101、云端服务器获取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
供电干路可为至少一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用电区域的划分可按照城市、区、县、社区街道等进行划分,或者按照餐饮门店进行划分用电区域等)提供电能供给。其中,供电支路的数量以及用电区域的划分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每一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内可包含至少一用电设备,这些用电设备可包括如智能用电设备(可与云端服务器之间信息交互,如智能厨房设备、智能空调、智能照明设备等)、非智能用电设备(不能与云端服务器之间信息交互,属于传统的用电设备,如传统的老式灯光设备、老式电视机等)等。
在本实施例中,可预先在供电干路处布置电能采集器装置,然后利用该电能采集器装置采集供电干路实时的电负荷,后续可由该电能采集器装置将当前采集到的电负荷上传至云端服务器,或者由云端服务器定时地主动获取该电能采集器装置当前采集的供电干路电负荷数据等。
102、将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与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进行比较。
103、根据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与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的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
对于本实施例,预先设定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在得到供电干路当前的电负荷之后,可与该额定负载进行比较,例如计算出差值,根据差值的大小以及差值的动态变化,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再例如,计算当前电负荷与该额定负载之间的比值,根据该比值的大小和比值的动态变化,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当中,用电区域可能会存在至少一个,云端服务器可同时对这些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或者对这些中的部分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预先设定。
例如,用电区域之前按照该区域的额定负载配给电能,如果根据供电干路当前的电负荷与干路额定负载之间差值,判定供电干路当前可用电能足够,可对该用电区域进行增容的用电控制,使得在用电区域出现用电单位的用电需求增加后,能够提供充分的电能给该用电区域的用电单位使用;而如果后续根据供电干路当前的电负荷与干路额定负载之间差值的实时变化,判定该供电干路当前可用电能不足,则对该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以保证供电干路正常的运转。
本实施例方法可将供电干路当前的电负荷与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进行实时比较,然后根据实时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智能地变容用电自动化控制。如果供电干路当前可用电能足够,提前对用电单位所在用电区域增容,使得在用电区域出现用电单位的用电需求增加后,能够提供充分的电能给该用电区域的用电单位使用。并且在供电干路当前可用电能不足时,也能做到对用电区域进行及时降容用电控制,保证供电干路正常的运转。与目前只按照用电区域的最大用电量进行该用电区域的电量配给的方式相比,本实施例可做到灵活动态地调整用电区域的电能使用,可做到精确地电能控制,使得电能能够充分被利用,减少电能被闲置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的,作为上述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的细化和扩展,为了完整说明本实施例的实现过程,提供了另一种可应用于云端服务器侧的电能控制方法,如图2所示,该方法还包括:
201、云端服务器获取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
202、将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与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进行比较。
可选的,步骤202具体可包括:计算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与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之间的差值。例如,将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值减去供电干路当前的电负荷值,得到的差值可作为表征供电干路当前电能的使用情况,该差值越小越接近供电干路满负荷供电。
203、根据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与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的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
可选的,根据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与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之间的差值的变化信息,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增容或降容的用电控制。例如,根据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与供电干路电负荷之间的动态差值变化,如果差值变化有变大的趋势,说明供电干路当前可支配的电能越来越多,可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增容用电控制,使得该用电区域有更多的电能支配给区域内的用电设备。而如果差值变化有变小的趋势,说明供电干路当前可支配的电能越来越少,可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以保证供电干路的正常运转,满足各个用电区域的用电需求。
为了实现精确地变容用电控制,示例性的,步骤203具体可包括:获取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与额定负载之间的第一差值a,以及供电干路上一次的第一电负荷与额定负载之间的第二差值b;若第一差值a大于或等于预设增容门限值,且第一差值a与第二差值b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增容调整门限值,则对用电区域进行增容用电控制,以增加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若第一差值a和第二差值b都大于或等于预设增容门限值,且第一差值a小于第二差值b,则对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以降低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若第一差值a小于预设增容门限值,则对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使得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恢复到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
其中,预设增容门限值可根据实际需求预先设定,该门限值用于判定是否进行增容用电控制的操作。在本可选方式中,可比较相邻两次的差值(供电干路额定负载与供电干路实时的电负荷之间的差值)变化,精确地执行对用电区域的变容用电控制。示例性的,上述对用电区域进行增容用电控制,以增加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具体可包括:将第一差值作为当前可增容功率,选取预设常数与当前可增容功率之间的一个数值,并与用电区域的设计额定负载相加,得到该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
例如,云端服务器预设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为PA额定,预设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为PB额定。电能采集器A可采集供电干路实时的电负荷PA,电能采集器B可采集供电支路对应用电区域实时的电负荷PB。若PA额定-PA>0,且大于预设增容门限值,则可以取比该差值(PA额定-PA)小的一个量,即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PB额定(增容)=PB额定+[X:(PA额定-PA)],X为预设常数。若PA额定-PA差值较上一次增容检测差值变小,但仍然大于预设增容门限值,则需要再次调整PB额定(增容)=PB额定+[X:(PA额定-PA)],从而对用电区域实现降容用电控制。若PA额定-PA差值低于预设增容门限值,则使得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恢复到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PB额定。通过这种电能控制方式,可根据供电干路实时的可用电能变化情况,实现对用电区域进行精确地变容用电控制,提高电能的利用率。
进一步可选的,步骤203具体还可包括:若第一差值a小于预设增容门限值、且第二差值b大于预设增容门限值,则对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使得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恢复到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例如,上一次计算得到的差值b大于预设增容门限值,说明在上一次已经开始对用电区域进行增容控制,而本次计算得到的差值a小于预设增容门限值,说明当前已经不符合再对用电区域增容的条件,此时再对该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使得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恢复到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而如果上一次计算得到的差值b也是小于预设增容门限值的,说明上一次已经将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恢复到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本次计算得到的差值a虽然也是小于预设增容门限值的,但是可不触发进行降容处理,使得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继续保持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通过这种可选方式,可减少冗余操作的资源耗费。
除了上述对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进行智能地增容或降容以外,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方法还可根据用电区域内用电情况的实时变化,并结合该用电区域最新的额定负载,实现该用电区域内电能使用的精确化控制,以尽可能地保证该用电区域内必要用电设备的硬性用电需求,相应可选的,在得到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之后,本实施例方法还可包括:获取增容后的用电区域当前实际用电负荷作为第二电负荷;然后计算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与第二电负荷的差值,得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若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小于预设额度阈值,则依据用电区域内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以使得用电区域最新的可用负荷额度大于或等于预设额度阈值。
用电区域内的智能用电设备已事先与云端服务器进行连接,如使用tcp/http/mqtt技术实现连接,或者通过RS485进行连接等,后续云端服务器可对连接的智能用电设备进行远程操控,如关闭智能用电设备,或者关闭智能用电设备中耗费电量的功能等。而用电区域内的非智能用电设备(如一些传统的用电设备),由于其不能与云端服务器事先进行连接,所以云端服务器无法对其进行远程操控。因此,在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与其当前实际用电负荷的差值小于一定阈值时,说明该用电区域临近满载或高负荷的用电状态,表明用电区域超负荷运转,则需要通过云端报警,进而可优先远程关闭一些相对不重要的智能用电设备,或者关闭这些智能用电设备的耗电功能,以使得满足当前可用负荷额定值限定,从而减少该用电区域的实时电负荷,以保证一些新增重要的非智能用电设备的用电使用。
为了保证这些非智能用电设备的良好运行,本实施例可预设该用电区域用电的预留用电额度P预留,即该用电区域用电的保留功率值,该部分值是预留给用电区域内非智能化用电设备使用,故其值会影响到智能用电设备的开启、关闭方式等。P预留应小于未增容前的PB额定值。否则,无法顺利协调智能用电设备、非智能用电设备运行。为了实现用电区域内智能用电设备和非智能用电设备的精确化用电控制,进一步可选的,在获取增容后的用电区域当前实际用电负荷作为第二电负荷之后,本实施例方法还可包括:首先获取增容后的用电区域内所有智能用电设备当前使用功率的第一总和值;再计算第二电负荷(用电区域当前实际用电负荷)与第一总和值的差值,得到用电区域内所有非智能用电设备当前使用功率的第二总和值;然后计算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与第二总和值的差值,得到用电区域的剩余预留负荷,其中,该预留用电额度用于满足用电区域内非智能用电设备的运行,该预留用电额度小于用电区域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若用电区域的剩余预留负荷小于预设预留阈值,则依据用电区域内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以使得用电区域最新的剩余预留负荷大于或等于预设预留阈值。
例如,用电区域内包含智能用电设备和非智能用电设备,并且,存在一部分设备是必须开启的,并可以短期或者长期运行的事实。在云端服务器的增容管理中,会给该用电区域预留一部分用电额度P预留,P预留<PB额定,从而满足非智能用电设备能够顺利启动运行。在对用电区域增容后,获取该用电区域内所有智能用电设备当前使用功率的总和值∑P智能用电设备,再计算用电区域当前实际用电负荷PB-∑P智能用电设备=用电区域内所有非智能用电设备当前使用功率的总和值P非智能用电设备使用功率,然后计算P预留-P非智能用电设备使用功率=用电区域的剩余预留负荷P剩余预留功率,如果该P剩余预留功率小于预设预留阈值,说明运行了比设计总功率还多的非智能用电设备,则需要通过云端报警,并且依据每台智能用电设备配置的使用优先级,先后关闭智能用电设备,以使得该供电支路满足当前可用负荷额度限定。
进一步可选的,本实施例方法还可包括:若不能满足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则依据用电区域内的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以满足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若通过关闭所有可关闭的智能用电设备,仍不能满足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则发送报警信息给用户。
例如,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P预留可用于满足该区域内必要的非智能用电设备的用电需要。因此在不能满足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P预留时,可依据用电区域内的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以满足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P预留。若关闭了所有的智能设备,P预留仍然无法满足,可通过短信、APP、现场报警等方式告诉用户,开启了超出预定负荷的非智能用电设备。
在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时,为了避免一些在实际场景中需要优先保留开启的智能用电设备被关闭,可选的,本实施例方法还可包括:根据用电区域当前的第二电负荷,和目标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可运行条件,确定是否关闭目标智能用电设备。
例如,获取得到用电区域的当前电负荷,以及获取得到用电区域最新的额定负载,计算额定负载与该当前电负荷的差值,得到用电区域当前可用负载额度。目标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可运行条件可以为在该当前可用负载额度处于预定范围时,可保持运行或者关闭其中的某些特定的耗电功能等;预设可运行条件还可以为在该当前可用负载额度下,获取当前运行的都有哪些智能用电设备,对于使用优先级相同的多个智能用电设备,可对这些智能用电设备进行评分(如根据智能用电设备当前的耗电量、运行重要程度等进行评分,对于当前耗电量越高、运行重要程度越低的智能用电设备,其评分越低),评分最低的智能用电设备优先被关闭,评分高的智能用电设备暂时被列为可运行的状态;预设可运行条件还可以为由用户设置的保留开启的智能用电设备,在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时,可被保留开启等。
在本实施例中,云端服务器除了上述用电控制以外,还可对用电区域内新增的智能用电设备进行准确地用电控制,避免新增设备用电需求超出预期,使得用电区域用电负荷较大、无法满足该区域用电需求的情况发生,具体可执行步骤204至206a、206b所示的过程。
204、云端服务器接收用电区域内目标智能用电设备发送的用电请求。
其中,用电请求中可携带有请求的功率负荷。除此之外还可包含开启时间、结束时间等,其中由于智能用电设备的执行时间通常无法准确预测得到,因此可将结束时间配置为无限期,进而满足智能用电设备的实际用电需求。
205、计算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与剩余预留负荷的差值,得到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
206a、若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大于或等于请求的功率负荷,则判定允许目标智能用电设备运行。
与步骤206a并列的步骤206b、若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小于请求的功率负荷,则拒绝目标智能用电设备的用电请求。
例如,智能用电设备在需要运行前,向云端服务器申请功率,若此刻云端服务器经过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计算,确定能够满足该智能用电设备的电能使用要求,则允许该智能用电设备运行;若此刻云端服务器经过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计算,确定无法满足该智能用电设备的使用电能需求,则拒绝该智能用电设备启动的申请。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自动化的用电控制,可选的,本实施例方法还可包括:定时获取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以及用电区域当前的第二电负荷;若第一电负荷和/或第二电负荷发生变化,则触发对用电区域的变容用电控制。通过这种可选方式,每当供电干路当前的电负荷,和/或用电区域当前的电负荷发生变化时,均表明环境中设备运行需要的电能,或者增容值发生了改变,可以随即触发一系列的运算。更新该增容、设备用电管理系统地执行条件。从而实现自动化的用电控制,使得用电控制能够及时响应,提高了用电控制的效率。
上述实施例内容为在客户端侧描述的处理过程,进一步的,为了完整说明本实施例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又一种电能控制方法,可应用于智能用电设备的客户端侧,以便说明智能用电设备的用电控制过程,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301、在智能用电设备运行前,客户端向云端服务器发送用电请求。
其中,用电请求中携带有需求功率信息,该需求功率信息中请求的功率可使得智能用电设备有足够电能开机运行。本实施例使用云端服务器管控用电区域内智能用电设备的开启、停止、运行个别功能等,进而可实现更加精确地电能控制,保证用电区域内运行的智能用电设备的电负荷总和不超过该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
可选的,用电请求中还可携带有智能用电设备的使用时间信息,该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是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比较所述智能用电设备所在的用电区域在使用时间时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与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得出。在本可选实施例中,用电区域内的智能用电设备可预先设有其可使用的时间段,即在该可使用的时间段内请求使用时才会得到批准使用,而超出该可使用的时间段以外时云端服务器会拒绝该智能用电设备的用电请求。通过这种按照可使用时间段进行智能用电设备用电控制的方式,可从时间维度更加精确地实现电能控制。除了根据可使用的时间段决定智能用电设备是否可以开启运行以外,还可决定在该时间段内智能用电设备可使用的功能,如对于智能的排烟机设备,在凌晨3点至5点的时间段内只允许开启照明功能,这样不会因开启排烟功能而造成噪声污染等。
进一步可选的,用电请求中携带的需求功率信息可为智能用电设备额定最大的运行功率,或智能用电设备待运行数字菜谱的最大使用功率,进而满足智能用电设备的工作需求。例如,对待运行数字菜谱进行解析,得到菜谱参数信息,根据该菜谱参数信息,获取智能用电设备在运行该数字菜谱任务时所需的功率值,可按照菜谱中最大的运行功率请求用电,这样可使得请求得到的电能能够满足智能用电设备对该菜谱任务的执行需求,不会由于功率不足而耽误菜谱菜品的制作。
302、接收云端服务器返回的是否允许智能用电设备启动的确认信息。
其中,确认信息是云端服务器通过比较智能用电设备所在的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与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得出。例如,如果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大于或等于该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说明用电区域当前有充足的电能可给该智能用电设备所使用,则可得到允许智能用电设备启动的确认信息;如果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小于该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说明用电区域当前没有充足的电能给该智能用电设备所使用,因此可得到拒绝智能用电设备启动的确认信息。
303、根据接收到的确认信息,启动或推迟智能用电设备的运行。
如果得到的是允许智能用电设备启动的确认信息,会接收到相应的电能信号,利用该电能信号启动智能用电设备运行;而如果得到的是拒绝智能用电设备启动的确认信息,说明当前还不具备运行该智能用电设备的电力条件,可推迟智能用电设备的运行,到时会再次发送相应的用电请求。
进一步可选的,本实施例方法还可包括:向云端服务器发送智能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和/或工作时的运行功率信息;接收云端服务器发送的关机或降低能耗的指令,该指令是云端服务器在判定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小于预设额度阈值、或当前剩余预留负荷小于预设预留阈值、或不能满足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时发送的;根据该指令,执行关机或降低能耗的操作。
例如,在智能用电设备与云端服务器连接时,可注册相应的设备信息,云端服务器记载智能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和/或工作时的运行功率信息,以及该智能用电设备所属的用电区域等。在后续如果云端服务器判定该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小于预设额度阈值、或当前剩余预留负荷小于预设预留阈值、或不能满足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时,并且该智能用电设备正在运行,那么可向该智能用电设备发送关机或降低能耗的指令,以降低该用电区域的电负荷。通过这种方式,由云端服务器在用电区域电能供给紧张、无法满足某些必要用电设备的用电需求时,可做到及时地用电控制。
为了说明上述实施例的内容,给出如下的应用场景,但不限于此:
例如,如图4所示,云端服务器(电力能源管理云)与电能采集器装置A,电能采集器装置B,以及已经智能化的具备连接管理云的智能用电设备建立网络连接。智能用电设备和云端服务器的连接可以使用tcp/http/mqtt技术实现。同时,在电能采集装置B监控的线路上,还存在不能访问云服务的传统厨电设备。电力采集器装置A,通常监测用电区域供电干路上当前的电功率值。该干路上的用电额定值为已知量。由于用电负荷的时效性,在一定时间段内,实际用电负荷一般低于干路上的用电额定值。电力采集器装置B,通常安装在需要进行智能电能增容管理的用电区域配电电缆入口处。其中智能用电设备,是可采集或者控制自身的用电电量的设备,并可将监测数据告诉云端服务器。而传统用电设备是具备标称额定功率的设备,需要预留电量为其使用,并且无法与云端建立数据交互。
考虑到区域用电的峰值特性,一个地区的电网用电量并非总是保持在峰值。所以,可以依据当前电网用电量的距离额定值的空闲值来动态给智能餐厅或者用电单位的电器使用增容。其方法为:电能采集装置A获得干路当前负荷量为PA,电能采集装置B获得智能增容用电区域的当前电负荷为PB,依据电能配给,可在云端服务器存储,该条干路的额定负载值为PA额定,智能增容用电区域的额定值为PB额定。考虑到当前,智能用电设备和传统用电设备混用的事实,并且,存在一部分设备是必须开启,并可以短期或者长期运行的事实。在云端增容管理中,会给该区域预留一部分用电额度P预留,P预留<PB额定,从而满足非智能用电设备(传统用电设备)能够顺利启动运行。智能用电设备在想要运行前,需要向云端申请功率,若此刻云端计算发现满足电能使用要求,则允许该设备运行;若此刻云端计算发现无法满足使用电能需求,则拒绝该设备启动的申请。若在用电设备运行期间,检测到干路无法满足全线路负荷使用要求,则需要依据预先设定的设备使用优先级,按照优先级顺序,远程控制部分智能设备停止使用,以降低负荷。若关闭了所有的智能用电设备,P预留仍然无法满足,可通过短信、APP、现场报警都告诉用户,开启了超出预定负荷的非智能用电设备。
上述效果的实现方式如下:
云端预设PA额定,PB额定值,电能采集器A/B需要通过互联网接入能源管理云处理器,并定期获取PA/PB功率值。
若PA额定-PA>0,且大于一个警戒值,则可以取比该差值小的一个量,即PB额定(增容)=PB额定+[X:(PA额定-PA)]。此处为动态增容的理论基础。
若PA额定-PA差值较上一次增容检测差值变小,但仍然大于警戒值,则需要再次调制PB额定(增容)=PB额定+[X:(PA额定-PA)],从而降容。
若PA额定-PA差值低于警戒值,则需要恢复用电额定值PB额定
需在云端预设该增容区域用电的保留功率值P预留,该部分值是预留给非智能化设备使用,故其值会影响到智能用电设备的开启、关闭方式。P预留应小于未增容前的PB额定值。否则,无法顺利协调智能设备、传统设备运行。智能用电设备在使用前,需要通过网络注册到云端能源管理器,并告知自己处于电能采集器B的监控支路。其工作前,发起云端申请,并报告期望使用的功率负荷,若云端经过计算,发现当前剩余电能额度满足要求,则同意该设备运行。每当PA/PB变化,均表明环境中设备运行需要的电能,或者增容值发生了改变,可以随即触发一系列的运算。更新该增容、设备用电管理系统地执行条件。其执行算法如下:
PA额定-PA=P当前可增容功率,预设增容门限X1;
若P当前可增容功率超过门限X1,预设增容调整门限X2;
若X1<P当前可增容功率,且,(P当前可增容功率-P上一次记录可增容功率)>X2,则启动增容,PB(增容后额定功率)=PB额定+[X:P当前可增容功率](选取X到P当前可增容功率之间的一个数值,经验值);PB(增容后额定功率)-PB=P当前可用负荷额度,PB-∑P智能设备=P非智能设备使用功率,P预留-P非智能设备使用功率=P剩余预留功率,P当前可用负荷额度-P剩余预留功率=P可分配给智能设备的功率
在上述算法中,P当前可用负荷额度<0(也可以是一个门限值),表明用电区域超负荷运转,则需要通过云端报警,并且依据每台智能设备配置的使用优先级,先后关闭智能设备,以使得满足当前可用负荷额定值限定。P剩余预留功率<0(也可以是一个门限值),说明运行了比设计总功率还多的传统设备,则需要通过云端报警,并且依据每台智能设备配置的使用优先级,先后关闭智能设备,以使得该支路满足当前可用负荷额度限定。
P可分配给智能设备的功率<0(也可以是一个门限值),表明当前该条线路已经没有充足的电能供给新的设备启动。反之,若P可分配给智能设备的功率>0(也可以是一个门限值),则意味着后续申请运行的设备在满足剩余功率负荷下,可以继续使用该部分额度。PA额定可由于干路上其它支路用电负荷降低而动态提升,当PA,PB,设备启动,停止动作发生时候,若发现监测数据超过阈值,都需要重新计算上述公式,从而准确分配、调整支路额定功率,调整用电设备的启停。
厨电设备在保持现有操作模式下,通过支路、干路电能检测,及部分配置信息,智能设备反馈信息,结合云端处理算法,动态评估、诊断设备用电情况,给用电区域增容、降容。
本实施例方案在云端提供电能统计核算,设备用电管理,用电负荷调配。设备端提供电能监测装备,监控电网的电能使用,同时结合智能设备用电管理、非智能设备用电预留技术,依据用电区域负荷的变化,动态调整用电设备开机、关机运行等,进而可实现精确地电能控制。
进一步的,作为图1和图2所示方法的具体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应用于云端服务器侧的电能控制装置,如图5所示,该装置包括:获取模块41、比较模块42、控制模块43。
获取模块41,用于获取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比较模块42,用于将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进行比较;控制模块43,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比较模块42,具体用于计算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之间的差值;控制模块4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差值的变化信息,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增容或降容的用电控制。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控制模块43,具体还用于获取所述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与额定负载之间的第一差值,以及所述供电干路上一次的第一电负荷与额定负载之间的第二差值;若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增容门限值,且所述第一差值与所述第二差值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增容调整门限值,则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增容用电控制,以增加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若所述第一差值和所述第二差值都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增容门限值,且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二差值,则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以降低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若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预设增容门限值,则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使得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恢复到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控制模块43,具体还用于将所述第一差值作为当前可增容功率,选取预设常数与所述当前可增容功率之间的一个数值,并与所述用电区域的设计额定负载相加,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获取模块41,还用于在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之后,获取增容后的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实际用电负荷作为第二电负荷;比较模块42,还用于计算所述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与所述第二电负荷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控制模块43,还用于若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小于预设额度阈值,则依据所述用电区域内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所述智能用电设备,以使得所述用电区域最新的可用负荷额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额度阈值。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获取模块41,还用于在所述获取增容后的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实际用电负荷作为第二电负荷之后,获取增容后的所述用电区域内所有智能用电设备当前使用功率的第一总和值;比较模块42,还用于计算所述第二电负荷与所述第一总和值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内所有非智能用电设备当前使用功率的第二总和值;计算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与所述第二总和值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的剩余预留负荷,其中,所述预留用电额度用于满足所述用电区域内非智能用电设备的运行,所述预留用电额度小于所述用电区域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控制模块43,还用于若所述剩余预留负荷小于预设预留阈值,则依据所述用电区域内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以使得所述用电区域最新的剩余预留负荷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预留阈值。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本装置还包括:接收模块;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电区域内目标智能用电设备发送的用电请求,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请求的功率负荷;比较模块42,还用于计算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与所述剩余预留负荷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控制模块43,还用于若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请求的功率负荷,则判定允许所述目标智能用电设备运行;若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小于所述请求的功率负荷,则拒绝所述目标智能用电设备的用电请求。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本装置还包括:发送模块;控制模块43,还用于若不能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则依据用电区域内的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以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发送模块,用于若通过关闭所有可关闭的智能用电设备,仍不能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则发送报警信息给用户。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控制模块43,具体还用于在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时,根据所述用电区域当前的第二电负荷,和目标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可运行条件,确定是否关闭所述目标智能用电设备。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获取模块41,还用于定时获取所述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以及所述用电区域当前的第二电负荷;控制模块43,还用于若所述第一电负荷和/或第二电负荷发生变化,则触发对所述用电区域的变容用电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应用于云端服务器侧的电能控制装置所涉及各功能单元的其它相应描述,可以参考图1和图2中的对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作为图3所示方法的具体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应用于客户端侧的电能控制装置,如图6所示,该装置包括:发送模块51、接收模块52、控制模块53。
发送模块51,用于在智能用电设备运行前,向云端服务器发送用电请求,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需求功率信息;接收模块52,用于接收所述云端服务器返回的是否允许所述智能用电设备启动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是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比较所述智能用电设备所在的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与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得出;控制模块53,用于根据所述确认信息,启动或推迟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运行。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可选的,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使用时间信息,所述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是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比较所述智能用电设备所在的用电区域在所述使用时间时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与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得出。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发送模块51,还用于向所述云端服务器发送智能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和/或工作时的运行功率信息;接收模块52,还用于接收所述云端服务器发送的关机或降低能耗的指令,所述指令是所述云端服务器在判定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小于预设额度阈值、或当前剩余预留负荷小于预设预留阈值、或不能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时发送的;控制模块53,还用于根据所述指令,执行关机或降低能耗的操作。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可选的,所述需求功率信息为智能用电设备额定最大的运行功率,或智能用电设备待运行数字菜谱的最大使用功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应用于客户端侧的电能控制装置所涉及各功能单元的其它相应描述,可以参考图3中的对应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基于上述如图1和图2所示方法,相应的,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如图1和图2所示的可应用于云端服务器侧的电能控制方法。基于上述如图3所示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如图3所示的可应用于客户端侧的电能控制方法。
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一个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可以是CD-ROM,U盘,移动硬盘等)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场景的方法。
基于上述如图1和图2所示的方法,以及图5所示的虚拟装置实施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云端服务器,具体可以为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其他网络设备等,该云端服务器包括存储介质和处理器;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如图1和图2所示的可应用于云端服务器侧的电能控制方法。
基于上述如图3所示的方法,以及图6所示的虚拟装置实施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客户端设备,具体可以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烹饪设备、智能手环或其他网络设备等。该设备包括存储介质和处理器;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以实现上述如图3所示的可应用于客户端侧的电能控制方法。
可选的,上述两种实体设备都还可以包括用户接口、网络接口、摄像头、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传感器、音频电路、WI-FI模块等等。用户接口可以包括显示屏(Display)、输入单元比如键盘(Keyboard)等,可选用户接口还可以包括USB接口、读卡器接口等。网络接口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客户端设备和云端服务器的实体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这两种实体设备的限定,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存储介质中还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操作系统是管理上述两个实体设备硬件和软件资源的程序,支持信息处理程序以及其它软件和/或程序的运行。网络通信模块用于实现存储介质内部各组件之间的通信,以及与信息处理实体设备中其它硬件和软件之间通信。
基于上述内容,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能控制系统,如图7所示,该系统包括云端服务器61、客户端设备62;其中,云端服务器61可用于执行如图1和图2所示的方法,客户端设备62可用于执行如图3所示的方法。客户端设备62,可用于在智能用电设备运行前,向云端服务器61发送用电请求,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需求功率信息。
云端服务器61,可用于接收客户端设备62发送的该用电请求;计算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与所述剩余预留负荷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若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大于或等于请求的功率负荷,则判定允许智能用电设备运行;若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小于所述请求的功率负荷,则拒绝所述用电请求。
客户端设备62,还可用于接收所述云端服务器61返回的是否允许所述智能用电设备启动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是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比较所述智能用电设备所在的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与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得出;根据所述确认信息,启动或推迟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运行。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以借助软件加必要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实现。通过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目前只按照用电区域的最大用电量进行该用电区域的电量配给的方式相比,本实施例方案可做到灵活动态地调整用电区域的电能使用,可做到精确地电能控制,使得电能能够充分被利用,减少电能被闲置的情况发生。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申请所必须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上述本申请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场景的优劣。以上公开的仅为本申请的几个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本实施例还包括在下列编号条款中规定的这些和其他方面:
1、一种电能控制方法,包括:获取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将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进行比较;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
2、根据条款1所述的方法,将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进行比较,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具体包括:计算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之间的差值,根据所述差值的变化信息,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增容或降容的用电控制。
3、根据条款2所述的方法,所述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具体包括:获取所述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与额定负载之间的第一差值,以及所述供电干路上一次的第一电负荷与额定负载之间的第二差值;若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增容门限值,且所述第一差值与所述第二差值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增容调整门限值,则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增容用电控制,以增加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若所述第一差值和所述第二差值都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增容门限值,且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二差值,则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以降低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若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预设增容门限值,则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使得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恢复到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
4、根据条款3所述的方法,所述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增容用电控制,以增加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具体包括:将所述第一差值作为当前可增容功率,选取预设常数与所述当前可增容功率之间的一个数值,并与所述用电区域的设计额定负载相加,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
5、根据条款4所述的方法,在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增容后的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实际用电负荷作为第二电负荷;计算所述用电区域增容后的额定负载与所述第二电负荷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若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小于预设额度阈值,则依据所述用电区域内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所述智能用电设备,以使得所述用电区域最新的可用负荷额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额度阈值。
6、根据条款3所述的方法,在所述获取增容后的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实际用电负荷作为第二电负荷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增容后的所述用电区域内所有智能用电设备当前使用功率的第一总和值;计算所述第二电负荷与所述第一总和值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内所有非智能用电设备当前使用功率的第二总和值;计算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与所述第二总和值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的剩余预留负荷,其中,所述预留用电额度用于满足所述用电区域内非智能用电设备的运行,所述预留用电额度小于所述用电区域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若所述剩余预留负荷小于预设预留阈值,则依据所述用电区域内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以使得所述用电区域最新的剩余预留负荷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预留阈值。
7、根据条款4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用电区域内目标智能用电设备发送的用电请求,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请求的功率负荷;计算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与所述剩余预留负荷的差值,得到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若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请求的功率负荷,则判定允许所述目标智能用电设备运行;若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小于所述请求的功率负荷,则拒绝所述目标智能用电设备的用电请求。
8、根据条款4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若不能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则依据用电区域内的每台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使用优先级,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以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若通过关闭所有可关闭的智能用电设备,仍不能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则发送报警信息给用户。
9、根据条款6所述的方法,在阶梯关闭智能用电设备时,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用电区域当前的第二电负荷,和目标智能用电设备对应的预设可运行条件,确定是否关闭所述目标智能用电设备。
10、根据条款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定时获取所述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以及所述用电区域当前的第二电负荷;若所述第一电负荷和/或第二电负荷发生变化,则触发对所述用电区域的变容用电控制。
11、一种电能控制方法,包括:在智能用电设备运行前,向云端服务器发送用电请求,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需求功率信息;接收所述云端服务器返回的是否允许所述智能用电设备启动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是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比较所述智能用电设备所在的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与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得出;根据所述确认信息,启动或推迟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运行。
12、根据条款11所述的方法,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使用时间信息,所述接收到的所述确认信息是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比较所述智能用电设备所在的用电区域在所述使用时间时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与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得出。
13、根据条款11所述的方法,所述方法还包括:向所述云端服务器发送智能用电设备的额定功率和/或工作时的运行功率信息;接收所述云端服务器发送的关机或降低能耗的指令,所述指令是所述云端服务器在判定所述用电区域当前剩余负荷额度小于预设额度阈值、或当前剩余预留负荷小于预设预留阈值、或不能满足所述用电区域的预留用电额度时发送的;根据所述指令,执行关机或降低能耗的操作。
14、根据条款11所述的方法,所述需求功率信息为智能用电设备额定最大的运行功率,或智能用电设备待运行数字菜谱的最大使用功率。
15、一种电能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
比较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进行比较;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
16、一种电能控制装置,包括:发送模块,用于在智能用电设备运行前,向云端服务器发送用电请求,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需求功率信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云端服务器返回的是否允许所述智能用电设备启动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是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比较所述智能用电设备所在的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与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得出。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确认信息,启动或推迟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运行。
17、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条款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8、一种云端服务器,包括存储介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介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条款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9、一种客户端设备,包括存储介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介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条款1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0、一种电能控制系统,包括:如条款18所述的云端服务器和如条款19所述的客户端设备。

Claims (10)

1.一种电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
将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进行比较;
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厨电领域,将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进行比较,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具体包括:
计算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之间的差值,根据所述差值的变化信息,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增容或降容的用电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具体包括:
获取所述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与额定负载之间的第一差值,以及所述供电干路上一次的第一电负荷与额定负载之间的第二差值;
若所述第一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增容门限值,且所述第一差值与所述第二差值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增容调整门限值,则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增容用电控制,以增加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
若所述第一差值和所述第二差值都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增容门限值,且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第二差值,则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以降低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
若所述第一差值小于所述预设增容门限值,则对所述用电区域进行降容用电控制,使得所述用电区域的额定负载恢复到未增容前的初始额定负载。
4.一种电能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智能用电设备运行前,向云端服务器发送用电请求,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需求功率信息;
接收所述云端服务器返回的是否允许所述智能用电设备启动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是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比较所述智能用电设备所在的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与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得出;
根据所述确认信息,启动或推迟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运行。
5.一种电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供电干路当前的第一电负荷;
比较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电负荷与所述供电干路的额定负载进行比较;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比较结果,对供电支路对应的用电区域进行变容用电控制。
6.一种电能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在智能用电设备运行前,向云端服务器发送用电请求,所述用电请求中携带有需求功率信息;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云端服务器返回的是否允许所述智能用电设备启动的确认信息,所述确认信息是所述云端服务器通过比较所述智能用电设备所在的用电区域当前可分配给智能用电设备的功率与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需求功率得出。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确认信息,启动或推迟所述智能用电设备的运行。
7.一种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8.一种云端服务器,包括存储介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介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9.一种客户端设备,包括存储介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介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
10.一种电能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云端服务器和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客户端设备。
CN202010760700.6A 2020-07-31 2020-07-31 电能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Pending CN1140698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60700.6A CN114069833A (zh) 2020-07-31 2020-07-31 电能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60700.6A CN114069833A (zh) 2020-07-31 2020-07-31 电能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69833A true CN114069833A (zh) 2022-02-18

Family

ID=80227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60700.6A Pending CN114069833A (zh) 2020-07-31 2020-07-31 电能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6983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63786A (zh) * 2022-08-24 2023-01-31 上海联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电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09442A1 (en) * 2011-02-11 2012-08-1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managing peak loads for a customer location
US20130345888A1 (en) * 2012-06-20 2013-12-26 Joseph W. Forbes, J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tively managing electric power over an electric power grid
CN104113134A (zh) * 2013-04-22 2014-10-22 上海市电力公司 一种低压大负荷定制功率调控方法及智能用电装置
CN104834297A (zh) * 2015-05-08 2015-08-12 上海电机学院 基于物联网智能电表的家用电器远程控制系统及方法
WO2017145369A1 (ja) * 2016-02-26 2017-08-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給湯システム及び給湯機の制御方法
US20190296577A1 (en) * 2018-03-21 2019-09-26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Control approach for power modulation of end-use loads
CN110365019A (zh) * 2019-07-12 2019-10-22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端直流配电网变流器容量配置方法及系统
CN111864810A (zh) * 2019-04-28 2020-10-30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电负荷的动态管控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20209442A1 (en) * 2011-02-11 2012-08-1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managing peak loads for a customer location
US20130345888A1 (en) * 2012-06-20 2013-12-26 Joseph W. Forbes, J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tively managing electric power over an electric power grid
CN104113134A (zh) * 2013-04-22 2014-10-22 上海市电力公司 一种低压大负荷定制功率调控方法及智能用电装置
CN104834297A (zh) * 2015-05-08 2015-08-12 上海电机学院 基于物联网智能电表的家用电器远程控制系统及方法
WO2017145369A1 (ja) * 2016-02-26 2017-08-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給湯システム及び給湯機の制御方法
US20190296577A1 (en) * 2018-03-21 2019-09-26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Control approach for power modulation of end-use loads
CN111864810A (zh) * 2019-04-28 2020-10-30 珠海优特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电负荷的动态管控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装置
CN110365019A (zh) * 2019-07-12 2019-10-22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端直流配电网变流器容量配置方法及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63786A (zh) * 2022-08-24 2023-01-31 上海联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电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5663786B (zh) * 2022-08-24 2023-06-06 上海联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用电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74114B2 (en) Queuing access to a shared power supply
CA2777147C (en) Controlled restart of electrical service within a utility service area
US20140316599A1 (en) Consumer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and consumer energy management method
EP2487768B1 (en) Electric device and power management apparatus for changing demand response (DR) control level
KR20100018444A (ko) 실시간 지능 자율 부하관리 장치 및 방법
JP5768097B2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サービス提供方法
US20140136007A1 (en) Personal energy system
CN114069833A (zh) 电能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JP7102182B2 (ja) 電力システム、制御装置、電力管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電力管理サーバ
US9348384B2 (en) Distributed energy source system
CN110544951B (zh) 储能系统的调频方法、装置、服务器和存储介质
JP6108665B2 (ja) 省エネルギーシステム
CN115392684A (zh) 一种基于带外方式的数据机房碳排放监控系统及方法
EP2905580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centralized electricity metering
CN115080341A (zh) 计算集群及其数据采集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526537A (zh) 一种设备节能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7807578B (zh) 一种设备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5045119A (zh) 一种智能家居设备控制方法和智能家居设备
CN110635570B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电力智能监测控制模组及监测控制方法
CN114447917A (zh) 一种负荷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15805835A (zh) 一种新能源车辆连续充放电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2686548A (zh) 一种储能系统运行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837896A (zh) 优化调控柔性负荷资源的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及处理器
CN118034420A (zh) 设备调控策略更新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17613976A (zh) 一种储能供电控制方法、户用储能设备和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Floor 11, Building 1, No. 1200, Jinzhou Road, Tangjiawan Town, High tech Zone,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9000

Applicant after: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9000 -45895, 105 room 6, Baohua Road, Hengqin New District, Zhuhai, Guangdong (centralized office area)

Applicant before: ZHUHAI UNICOOK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