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63823A - 显示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63823A
CN114063823A CN202111393698.4A CN202111393698A CN114063823A CN 114063823 A CN114063823 A CN 114063823A CN 202111393698 A CN202111393698 A CN 202111393698A CN 114063823 A CN114063823 A CN 1140638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area
area
light
display device
disp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9369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9369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63823A/zh
Publication of CN1140638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6382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7183 priority patent/WO2023093420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8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for error correction or compensation, e.g. based on parallax, calibration or align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包括:支撑机构、壳体、柔性屏以及触控层;支撑机构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柔性屏包括第一显示区及连接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第一显示区设置于第一侧,第二显示区可随支撑机构的运动从第一侧运动到第二侧;壳体与支撑机构连接,且壳体设置有透光区;第二显示区位于第二侧时,透光区与至少部分第二显示区相对且间隔设置;触控层设置于透光区,以在第二显示区位于第二侧时实现第二显示区对应的触控功能。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提高显示设备的触控灵敏度。

Description

显示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设备的不断普及,显示设备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娱乐工具和社交工具,人们对于显示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手机这类显示设备为例,为了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提供别样的使用体验,设备厂商不仅推出了可折叠手机,还进一步推出了滑卷式手机。然而,现有滑卷式手机在收缩状态下,部分屏幕会被手机的后壳遮挡,使得该部分屏幕显示的画面无法被用户所看到,也即,该部分屏幕无法在现有滑卷式手机处于收缩状态时被用户利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设备,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支撑机构、壳体、柔性屏以及触控层;所述支撑机构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柔性屏包括第一显示区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显示区可随所述支撑机构的运动从所述第一侧运动到所述第二侧;所述壳体与所述支撑机构连接,且所述壳体设置有透光区;所述第二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二侧时,所述透光区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显示区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触控层设置于所述透光区,以在所述第二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二侧时实现所述第二显示区对应的触控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通过在壳体上设置有透光区,且该透光区还能够在柔性屏的第二显示区由支撑机构的第一侧运动至第二侧后,与至少部分第二显示区相对且间隔设置,使得用户可通过透光区看到第二显示区显示的画面。同时,通过在透光区设置有触控层,且该触控层还能够在第二显示区位于第二侧时实现第二显示区对应的触控功能,使得用户可利用触控层对第二显示区显示的画面进行触控操作。相较于利用柔性屏自身的触控功能实现第二显示区触控操作,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可以通过透光区上的触控层进行第二显示区的触控操作,以缩短触控信号的传输距离,减少触控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削弱,提高第二显示区的触控灵敏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在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显示设备在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显示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支撑机构和柔性屏在一状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支撑机构和柔性屏在另一状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显示设备沿Ⅵ-Ⅵ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显示设备沿Ⅵ-Ⅵ的另一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显示设备沿Ⅵ-Ⅵ的又一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在此使用的“显示设备”(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手机即为配置有蜂窝通信模块的显示设备。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10在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显示设备10在另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显示设备1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10可以是具有伸缩功能的手机或平板电脑,下面以显示设备10为手机进行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显示设备10可以包括:支撑机构100、壳体200以及柔性屏300,且支撑机构100可以设置在壳体200上,柔性屏300可以设置在支撑机构100上。其中,支撑机构100可以沿第一方向X进行伸缩,其不仅可以用于支撑柔性屏300,还可以带动柔性屏300在展开状态和收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壳体200可以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其可以用于保护支撑机构100及设置于支撑机构100上的柔性屏300。
当柔性屏300处于展开状态时,其可以具有较大的显示面积,以为用户显示更多画面。当柔性屏300处于收拢状态时,柔性屏300的部分区域会被收纳至支撑机构100和壳体200之间,并与壳体200相对且间隔设置,且该部分区域显示的画面还可以透过壳体200被用户看到。可以理解的是,图1中柔性屏300所处的状态对应于前述的收拢状态,图2中柔性屏300所处的状态对应于前述的展开状态。
请结合图1至图2参阅图4至图5,图4是图3中支撑机构100和柔性屏300在一状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支撑机构100和柔性屏300在另一状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支撑机构100可以用于支撑柔性屏300,并带动柔性屏300在展开状态和收拢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如图1至图2及图4至图5所示,支撑机构100可以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101和第二侧102,且柔性屏300的部分区域可以在支撑机构100沿第一方向X进行伸缩的过程中,由第一侧101移动至第二侧102,或由第二侧102移动至第一侧101,从而实现柔性屏300在展开状态和收拢状态之间的切换。例如,柔性屏300可以包括第一显示区310及与第一显示区310相接的第二显示区320。第一显示区310可以设置于第一侧101上,第二显示区320可以设置于第二侧102上。当支撑机构100沿第一方向X伸展时,第二显示区320可以在支撑机构100的带动下由第二侧102移动至第一侧101上,以实现柔性屏300的展开。当支撑机构100沿第一方向X收缩时,第二显示区320则可以在支撑机构100的带动下由第一侧101移动至第二侧102上,以实现柔性屏300的收拢。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101可以是显示设备10用于显示画面的一侧,而第二侧102则可以在显示设备10的厚度方向上与第一侧101相对设置。如此,当柔性屏300在第一侧101上展开时,用户可在第一侧101看到更多的显示画面。
如图4至图5所示,为了实现支撑机构100在第一方向X上的伸缩,该支撑机构100可以包括滑动连接的第一支撑件110和第二支撑件120,且第二支撑件120还可以沿第一方向X相对于第一支撑件110往返滑动,以实现支撑机构100在第一方向X上的伸缩功能。其中,第一支撑件110和第二支撑件120还可以共同围设形成有一个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可以用于安装显示设备10所需的电子器件,如主板、电池以及传感器等等。可选地,第二支撑件120沿第一方向X相对于第一支撑件110往返滑动既可以通过用户施加外力实现,也可以通过在容纳空间内设置独立的驱动结构,如电机等提供驱动力实现。
进一步地,第二支撑件120与第一侧101相接的一侧还可以呈弧形设置,以形成弧形表面121。该弧形表面121可以用于支撑柔性屏300,避免柔性屏300因过度弯曲而出现结构失效的问题。同时,为了减小柔性屏300在移动过程中与第二支撑件120产生的摩擦,第二支撑件120与第一侧101相接的一侧还可以设置有可转动的柱状转轴,且该柱状转轴可以略凸出于弧形表面121。如此,可以利用该柱状转轴对柔性屏300进行支撑,以使柔性屏300与第二支撑件120之间为滚动摩擦,进而代替相关技术中的滑动摩擦,减小柔性屏300在展开或者收拢的过程中绕过弧形表面121的阻力大小,降低柔性屏300的磨损,延长显示设备10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此外,第二支撑件120还可以与壳体200连接,使得支撑机构100通过第二支撑件120可以固定在壳体200上。相应地,第一支撑件110的一侧可以设置有装饰件111。当柔性屏300处于收拢状态时,装饰件111可以与壳体200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外壳,以对支撑机构100和设置于支撑机构100上的柔性屏300进行保护。
进一步地,为了使得柔性屏300可以平整的铺设在支撑机构100上,而不会存在翘曲,支撑机构100还可以包括与第一支撑件110和第二支撑件120中至少一者连接的张紧结构130。如图4至图5所示,张紧结构130可以包括:转向轮131和张紧绳132。转向轮131可以设置在第二支撑件120远离弧形表面121的另一端,并可相对于第二支撑件120转动。张紧绳132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一支撑件110和位于第二侧102的部分柔性屏300连接,并绕设在转向轮131上。其中,张紧绳132可以始终具有处于拉伸状态,也即是储存有一定的弹性势能,以拉紧柔性屏300的第二显示区320,而第一显示区310则可以与第一支撑件110位于第一侧101上的部分区域固定连接,进而使得柔性屏300可以平整的铺设在支撑机构100的第一侧101和第二侧102上,并保持柔性屏300与柱状转轴的接触。
请参阅图6至图7,图6是图3中壳体200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1中显示设备10沿Ⅵ-Ⅵ的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壳体200可以与第二支撑件120连接,其可以用于保护支撑机构100以及柔性屏300。如图6至图7所示,壳体200可以包括:边框210和后盖220,边框210可以与后盖220连接,且两者还可以共同围设形成有安装空间201,该安装空间201可以用于安装支撑机构100。其中,边框210可以与第二支撑件120通过如栓接、焊接以及卡接等方式固定连接,且边框210还可以与第二支撑件120的弧形表面121相对且间隔设置。相应地,后盖220也可以与支撑机构100的第二侧102相对且间隔设置,且后盖220与第二侧102之间的间距可以与边框210与弧形表面121之间的间距相同。同时,后盖220与第二侧102之间的间距还可以大于柔性屏300的厚度。如此设置,壳体200与支撑机构100之间可以形成间隙,以为柔性屏300的移动提供避让空间,避免柔性屏300在移动过程中与壳体200发生摩擦导致柔性屏300磨损。可选地,边框210和后盖220可以是一体结构,且两者的材质可以是玻璃或蓝宝石,使得壳体200可以具有透光性。当然,边框210和后盖220也可以是相独立的部件,且两者可以通过如粘接、焊接以及卡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由于壳体200的材质为玻璃或蓝宝石,因此当第二显示区320由第一侧101移动至第二侧102后,第二显示区320显示的画面还可以透过后盖220被用户看到。如图6至图7所示,后盖220可以设置有相接透光区221和非透光区222。当第二显示区320位于第二侧102时,透光区221可以与至少部分第二显示区320相对且间隔设置。如此,第二显示区320显示的画面可以通过透光区221被用户所看到,使得用户除了可以在第一侧101看到柔性屏300的显示画面外,还可以在第二侧102,也即是后盖220这一侧看到柔性屏300的显示画面。非透光区222可以围绕透光区221设置,且由于后盖220的材质为玻璃或蓝宝石,因此非透光区222可以是在后盖220上喷涂油墨或丝印黑色形成的,而透光区221则可以是后盖220上未喷涂油墨或丝印黑色的区域。同时,透光区221在外形上可以为方形,以便于显露更多的柔性屏300,为用户在后盖220一侧提供更多的显示画面。
可选地,非透光区222也可以不仅限于围绕透光区221设置,其也可以仅设置于透光区221的一侧。例如,后盖220的一半区域可以为透光区221,另一半区域可以为非透光区222。同时,透光区221的形状也不仅限于方形,其也可以是圆形、三角形以及梯形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可选地,当柔性屏300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显示区320也依然可以有部分区域位于第二侧102上,并与透光区221相对且间隔设置。如此,除了可以让用户从后盖220这一侧看到柔性屏300的显示画面,还可以利用柔性屏300对支撑机构100和显示设备10的内部结构进行遮挡。当然,柔性屏300在第一侧101和第二侧102上的布设方式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仅需第二显示区320位于第二侧102时能够与透光区221相对设置,使得用户可从后盖220一侧看到柔性屏300的显示画面即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如前所述的,为了避免柔性屏300在移动过程中与壳体200产生摩擦,壳体200与支撑机构100之间可以形成有间隙,且该间隙的宽度可以大于柔性屏300的厚度,使得柔性屏300能够与壳体200间隔设置,避免柔性屏300在移动过程中与壳体200产生摩擦。然而,当用户从透光区221看到第二显示区320显示的画面,且需要通过该画面对第二显示区320进行触控操作时,间隙的存在会增加触控信号的传输距离,而传输距离的增加又会削弱触控信号的强度,最终导致第二显示区320的触控灵敏度降低。
具体而言,触控信号一般是由柔性屏300上集成的触控面板产生,因此当用户通过柔性屏300在透光区221上显示画面进行触控操作时,产生的触控信号就需要透过较厚的后盖220(一般为0.55mm左右)以及柔性屏300与壳体200之间存在的间隙(一般为0.25mm左右),才能够对柔性屏300上的触控面板进行触发。然而,由于间隙内的空气介电常数极小,因此触控信号在透过柔性屏300与壳体200之间的间隙时,就会被极大的削弱,导致第二显示区320的触控灵敏度降低。
例如,触控面板和手指之间的感应电容大小可以用平板电容器关系模拟:C=εS/4πkd。其中,ε是手指与触控面板之间介质的介电常数,S是手指触摸面积,k是常数,d是手指与触控Sensor的距离。已知空气的介电常数小于玻璃,当手指与触控面板之间增加0.25mm距离的空气层时,公式中的等效介电常数ε减小,d增大,则感应电容C减小,造成触控信号量减少。这时的信号量可能不足以触发触控响应阈值,出现触控失灵的情况。若是采用降低触控信号阈值的方案(信号量降低时,降低触控响应阈值,即相比之前较小的信号量也可以触发触控坐标上报,对此次触控操作进行响应),则触控信号抗干扰能力会降低,在一些白噪声、充电干扰、温湿环境变化等干扰场景下,可能会覆盖触控信号的阈值,导致出现鬼点(误报点/误报点)的情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的壳体200在用户进行触控操作后,自身即可产生触控信号以实现第二显示区320对应的触控功能,而无需利用柔性屏300上的触控面板产生电信号,这样可以提升用户在第二侧102对第二显示区320进行触控操作的触控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如图7所示,透光区221朝向第二侧102的一侧设置有触控层223,且该触控层223可以在透光区221被触碰后产生触控信号,用于实现显示设备10的触控功能。其中,触控层223与第二侧102之间的间距可以大于柔性屏300的厚度,使得柔性屏300与触控层223之间可以具有间隙,避免柔性屏300在滑动过程中与触控层223相刮蹭。可选地,触控层223也可以设置于透光区221背离第二侧102的一侧,仅需触控层223能够产生与第二显示区320相对应的触控信号即可。
具体而言,触控层223可以采用电容式触控技术,且触控层223可以包括:透明图案层2231和走线层2232。透明图案层2231可以设置于透光区221朝向第二侧102的一侧,且透明图案层2231在后盖220上占据的面积可以与透光区221相适配。走线层2232可以与透明图案层2231相接,且走线层2232可以设置于非透光区222朝向第二侧102的一侧。其中,透明图案层2231可以是由透明ITO(Indium tin oxide,氧化铟锡)在透光区221上蚀刻而形成的。当用户手指触碰透光区221时,透明图案层2231上可以产生一定的电流变化,可通过电流的变化计算得到用户手指的触碰位置。走线层2232可以用于与外部电路连接,其也可以是由透明ITO在非透光区222上蚀刻而形成的,且透明图案层2231和走线层2232可以在同一工艺流程中形成。如此设置,当用户通过柔性屏300在透光区221显示画面对透光区221进行点击时,触控层223可以产生与第二显示区320相对应的触控信号,以便于用户从第二侧102对第二显示区320进行触控操作。相较于利用柔性屏300上集成的触控面板产生触控信号,可以提高第二显示区320位于第二侧102时的触控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透明图案层2231和走线层2232的具体结构和形成方式可参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在此不予赘述。
进一步地,由于触控层223不在柔性屏300上,因此透明图案层2231的位置还需要与柔性屏300的像素位置做映射,即视觉看到的触控位置和屏幕位置是一一对应的。其中,透明图案层2231和柔性屏300的匹配可以由校准实现,该校准的原理可以是:将柔性屏300四角固定点和透光区221上固定四角点在软件响应上对应起来。例如,将显示区域的像素区域划分为M*N的区域,每个区域的像素个数是一样的,透明图案层2231也可以划分为M*N的区域,显示像素区域四角的坐标位置(1,1)、(M,1)、(1、N)、(M、N)和触控区域四角的坐标位置可以一一对应,以保证用户在透光区221进行触控操作的精准度。可选地,触控层223也可以采用电阻式触控技术。当然,除了电阻式触控技术外,触控层223所采用的触控技术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和生产成本进行选择,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为了将触控层223产生的电流变化转化为具体的坐标值,显示设备10还可以设置有驱动芯片400和柔性电路板500。如图7所示,驱动芯片400可以设置于柔性电路板500上,且柔性电路板500的一端可以与走线层2232连接,另一端可以与显示设备10的主板(图未示出)连接。其中,由于驱动芯片400和柔性电路板500的厚度一般会大于柔性屏300与后盖220之间的间隙宽度,因此柔性电路板500在第二侧102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显示区320在第二侧102上的覆盖范围之外。即,第二显示区320无论是在展开状态还是在收拢状态,均未完全占据支撑机构100的第二侧102,使得后盖220和第二侧102之间可以留有安装柔性电路板500和驱动芯片400的空间。相应地,走线层2232则需要进行一定量的延伸,使得走线层2232至少部分区域在第二侧102上的正投影可以位于第二显示区320在第二侧102上的覆盖范围之外,以便于柔性电路板500与走线层2232进行连接。如此设置,可以避免柔性电路板500和驱动芯片400在柔性屏300移动过程中,与柔性屏300发生刮蹭。
请参阅图8至图9,图8是图1中显示设备10沿Ⅵ-Ⅵ的另一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中显示设备10沿Ⅵ-Ⅵ的又一部分截面结构示意图。
可选地,除了通过延长走线层2232,使得驱动芯片400和柔性电路板500可以布设在第二显示区320未覆盖的范围,以避免驱动芯片400与柔性屏300发生刮蹭的方案之外,也可以通过扩大第二显示区320与后盖220之间的间隙,来使得第二显示区320和后盖220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放置驱动芯片400和柔性电路板500,以避免第二显示区320与驱动芯片400和柔性电路板500发生剐蹭。如此,可以减小走线层2232的设计长度,避免走线过长带来的阻抗问题。
可选地,当驱动芯片400和柔性电路板500设置于第二显示区320和后盖220之间后,还可以通过在后盖220上设置有避让槽2221来减少驱动芯片400和柔性电路板500在后盖220上堆叠高度,以减小显示设备10的厚度。如图8所示,非透光区222朝向第二侧102的一侧可以设置有该避让槽2221,柔性电路板500可以设置于避让槽2221内,并与避让槽2221的底壁相贴合。驱动芯片400可以设置于柔性电路板500背离非透光区222的一侧,并位于避让槽2221内。如此,可以在不延长走线设计的基础上,利用避让槽2221的深度吸收全部或部分驱动芯片400和柔性电路板500的堆叠高度,以避免柔性屏300与驱动芯片400和柔性电路板500发生剐蹭。
可选地,后盖220还可以设置有电致变色膜225,使得柔性屏300的布设可以不受透光区221的限制。如图9所示,电致变色膜225可以设置在后盖220背离第二侧102的一侧,且电致变色膜225还可以与透光区221相对设置。其中,电致变色膜225在未通电的状态下可以用于遮挡透光区221,以避免用户通过透光区221看到显示设备10的内部结构。此时,柔性屏300可以处于展开状态时,可以利用电致变色膜225对显示设备10的内部结构进行遮挡。相应地,电致变色膜225在通电后即可变色呈透明状,此时柔性屏300可以处于收拢状态,而第二显示区320则可以与透光区221相对设置。如此,用户可通过透光区221看到第二显示区320显示的画面,并通过触控层223对第二显示区320显示的画面进行触控操作。当然,电致变色膜225也可以设置于后盖220朝向第二侧102的一侧,其可以设置于触控层223和透光区221之间,仅需保证触控层223能够与柔性屏300间隔设置即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10,通过在壳体200上设置有透光区221,且该透光区221还能够在柔性屏300的第二显示区320由支撑机构100的第一侧101运动至第二侧102后,与至少部分第二显示区320相对且间隔设置,使得用户可通过透光区221看到第二显示区320显示的画面。同时,通过在透光区221设置有触控层223,且该触控层223还能够在第二显示区320位于第二侧102时实现第二显示区320对应的触控功能,使得用户可利用触控层223对第二显示区320显示的画面进行触控操作。相较于利用柔性屏300自身的触控功能实现第二显示区320触控操作,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设备10可以通过透光区221上的触控层223进行第二显示区320的触控操作,以缩短触控信号的传输距离,减少触控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的削弱,提高第二显示区320的触控灵敏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设备包括:支撑机构、壳体、柔性屏以及触控层;
所述支撑机构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
所述柔性屏包括第一显示区及连接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第二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设置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显示区可随所述支撑机构的运动从所述第一侧运动到所述第二侧;
所述壳体与所述支撑机构连接,且所述壳体设置有透光区;所述第二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二侧时,所述透光区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显示区相对且间隔设置;
所述触控层设置于所述透光区,以在所述第二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二侧时实现所述第二显示区对应的触控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朝向所述第二侧的一侧设置有触控层;所述第二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二侧时,所述触控层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显示区相对且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包括:透明图案层和走线层;所述壳体还设置有与所述透光区相接的非透光区;
所述透明图案层设置与所述透光区朝向所述第二侧的一侧;所述走线层与所述透明图案层相接,且所述走线层设置于所述非透光区朝向所述第二侧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设备还包括:驱动芯片和柔性电路板;
所述驱动芯片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上,且所述柔性电路板的一端与所述走线层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显示设备的主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走线层至少部分区域在所述第二侧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显示区在所述第二侧上覆盖的范围之外,并被配置为与所述柔性电路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非透光区朝向所述第二侧的一侧,所述驱动芯片设置于所述柔性电路板背离所述非透光区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二显示区在由所述第一侧移动至所述第二侧后,所述驱动芯片还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显示区相对且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非透光区朝向所述第二侧的一侧设置有避让槽,所述柔性电路板和所述驱动芯片设置于所述避让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边框和后盖;
所述边框与所述后盖连接,并与所述后盖共同围设形成有安装空间;所述支撑机构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并与所述边框连接;所述后盖与所述第二侧相对且间隔设置,且所述后盖设置有所述透光区和所述非透光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设备还包括:电致变色膜;
所述电致变色膜设置于所述后盖上,并与所述透光区相对设置,且所述电致变色膜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二显示区与所述透光区相对设置时呈透明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机构被配置为可进行伸缩,以使所述第二显示区可随所述支撑机构的伸缩从所述第一侧移动至所述第二侧。
CN202111393698.4A 2021-11-23 2021-11-23 显示设备 Pending CN1140638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93698.4A CN114063823A (zh) 2021-11-23 2021-11-23 显示设备
PCT/CN2022/127183 WO2023093420A1 (zh) 2021-11-23 2022-10-25 显示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93698.4A CN114063823A (zh) 2021-11-23 2021-11-23 显示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63823A true CN114063823A (zh) 2022-02-18

Family

ID=80279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93698.4A Pending CN114063823A (zh) 2021-11-23 2021-11-23 显示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63823A (zh)
WO (1) WO202309342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3420A1 (zh) * 2021-11-23 2023-06-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282178U (zh) * 2016-09-29 2017-06-27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07402672A (zh) * 2017-07-27 2017-11-2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8683757A (zh) * 2018-04-24 2018-10-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电子装置
CN109917953A (zh) * 2019-01-29 2019-06-2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WO2021185096A1 (zh) * 2020-03-16 2021-09-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70168603A1 (en) * 2015-12-10 2017-06-15 Whirlpool Corporation Touch screen appliance display having a coupled physical element
CN114844965A (zh) * 2019-12-13 2022-08-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
CN114063823A (zh) * 2021-11-23 2022-02-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282178U (zh) * 2016-09-29 2017-06-27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CN107402672A (zh) * 2017-07-27 2017-11-28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8683757A (zh) * 2018-04-24 2018-10-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电子装置
CN109917953A (zh) * 2019-01-29 2019-06-2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WO2021185096A1 (zh) * 2020-03-16 2021-09-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93420A1 (zh) * 2021-11-23 2023-06-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93420A1 (zh) 2023-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40186B2 (en) Portable display device using multiple display panels as a single screen
CN109167151B (zh) 电子设备
US8982055B2 (en) Wireless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s and methods for forming the same
TWI541568B (zh) 可攜式終端機
EP2472832B1 (en) Window,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the same
CN108879072B (zh) 电子设备
KR100600201B1 (ko) 카메라 장치,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화상 처리 방법
US7688315B1 (en) Proximity input detection system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EP2662749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9216868B (zh) 天线组件及电子设备
US835576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flat display module
CN110602291B (zh) 电子设备
CN109216865B (zh) 电子设备
KR20100053349A (ko) 터치 모듈, 그 터치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및 그 터치 모듈을 갖는 휴대 단말기
CN114063823A (zh) 显示设备
EP4271151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waterproof structure
US20220137667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waterproof structure
KR20070013355A (ko) 휴대 기기
CN208691302U (zh) 指纹识别模组组合件、屏幕和电子设备
CN109193115B (zh) 电子设备
US2023004419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digitizer
EP4246715A1 (en) Antenna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EP2428873A1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switching method of icons
CN114915677A (zh)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及其显示屏组件
CN110572504A (zh) 壳体组件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