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46578B - 可移动空调 - Google Patents

可移动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46578B
CN114046578B CN202111430916.7A CN202111430916A CN114046578B CN 114046578 B CN114046578 B CN 114046578B CN 202111430916 A CN202111430916 A CN 202111430916A CN 114046578 B CN114046578 B CN 1140465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temperature
heat storage
storage medium
contro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43091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46578A (zh
Inventor
王敦宇
高向军
罗伦
涂小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Hong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Hong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Hong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Hongm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43091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4657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46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465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465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465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4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haracteris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rmo-electric units or the Peltier effe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F24F11/526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giving audible ind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24F11/67Switching between heating and cooling mod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cold storage bodies, e.g. ic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Devic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可移动空调,包括智能控制模块、半导体模块、储温模块和移动模块,智能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制冷指令时,执行制冷准备工作以使半导体模块通电以及通过热交换使储温模块的储温介质的温度下降,在温度下降至第一预设温度时停止制冷准备工作;通过移动模块控制可移动空调移动至待制冷空间并使冷端朝向待制冷空间;执行制冷工作以使半导体模块通电以及控制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动到热端以吸收热端产生的热量,在储温介质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停止制冷工作;通过移动模块控制可移动空调移动至待制冷空间外的其它空间进行热量平衡。通过可移动空调实现对不安装空调的区域进行制冷,使其为用户提供适宜的温度。

Description

可移动空调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空调已成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空调都可以使得生活舒适安逸。但舒适安逸的空调也有触及不到的家庭空间。例如,夏天的厨房,很热,但是因为油污很难打理,厨房很难装空调;狭小的卫生间一般不会单独安装空调,但夏季的炎热和冬季的寒冷让上厕所很不舒服。现有的家庭空调,很难在以上家庭场景中让用户提升幸福感。
发明内容
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描述了一种可移动空调。
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空调,包括智能控制模块以及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连接的半导体模块、储温模块和移动模块,所述半导体模块包括冷端和热端,所述半导体模块在通电时所述冷端进入制冷工作状态且所述热端进入制热工作状态,所述储温模块中存储有储温介质,其中:
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制冷指令时,执行制冷准备工作以使所述半导体模块通电以及通过热交换使所述储温模块的储温介质的温度下降,在温度下降至第一预设温度时停止制冷准备工作;通过所述移动模块控制所述可移动空调移动至待制冷空间并使所述冷端朝向所述待制冷空间;执行制冷工作以使所述半导体模块通电以及控制所述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动到所述热端以吸收所述热端产生的热量,在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停止制冷工作;通过所述移动模块控制所述可移动空调移动至所述待制冷空间外的其它空间进行热量平衡。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的可移动空调,当智能空调的智能控制模块在接收到制冷指令时,智能控制模块会先进行制冷准备工作,之后移动到待制冷空间进行制冷工作,制冷完成后退出上述待制冷空间。制冷准备工作的目的是使储温介质吸收冷端产生的冷量进而使储温介质的温度下降到第一预设温度,进而在制冷过程中利用温度较低的储温介质吸收热端产生的热量,减少热端产生的热量对冷端对待制冷空间的制冷产生影响,加快制冷速度。当储温介质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停止进行制冷工作,移动到其它空间中,进行散热等处理。对于家庭内不会安装空调的区域内,可以通过本说明书提供的可移动空调实现对这些区域进行制冷,使得这些区域即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为用户提供适宜的温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说明书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说明书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是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中可移动空调的结构框图;
图1b是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中可移动空调的制冷流程示意图;
图1c是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中可移动空调的制热流程示意图;
图2a~2l是本说明书一个实施例中语音终端中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主体盒体;2-后盖;3-透明盒体;4-均光板;5-灯光板;6-主控制板;2.2-导电片;5.2-LED灯;6.2-麦克风;1a-第一导轨槽;1b-插板;1c-第一卡扣;1d-第二导柱;1e-第一导柱;1f-拾音孔;1g-主体盒体上的凸台结构;1h-主体盒体上的第二卡扣槽;1i-支撑柱;2.1a-L形导轨;2.1b-第一插槽;2.1c-第一卡扣槽;2.1d-后盖上的凸台结构;2.1e-后盖上的第二卡扣槽;3a-圆形孔;3b-透明盒体的凹槽结构;3c-第二卡扣;5.1a-灯光板上的凸出部;6.1a-主控制板的插孔;4a-圆柱形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说明书提供的方案进行描述。
本说明书提供了一种可移动空调。参考图1a、图1b所示,该空调包括:
智能控制模块以及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连接的半导体模块、储温模块和移动模块,所述半导体模块包括冷端和热端,所述半导体模块在通电时所述冷端进入制冷工作状态且所述热端进入制热工作状态,所述储温模块中存储有储温介质。
其中,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制冷指令时,执行制冷准备工作以使所述半导体模块通电以及通过热交换使所述储温模块的储温介质的温度下降,在温度下降至第一预设温度时停止制冷准备工作;通过所述移动模块控制所述可移动空调移动至待制冷空间并使所述冷端朝向所述待制冷空间;执行制冷工作以使所述半导体模块通电以及控制所述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动到所述热端以吸收所述热端产生的热量,在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停止制冷工作;通过所述移动模块控制所述可移动空调移动至所述待制冷空间外的其它空间进行热量平衡。
其中,半导体模块在通电时,其冷端就会进行制冷,其热端就会制热,所以在需要制冷时使其冷端朝向待制冷空间,在需要制热时使其热端朝向待制热空间。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可以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且储温介质可以流动到热端或冷端,还可以从热端或冷端流回到储温模块中。
可理解的是,当智能空调的智能控制模块在接收到制冷指令时,智能控制模块会先进行制冷准备工作,之后移动到待制冷空间进行制冷工作,制冷完成后退出上述待制冷空间。制冷准备工作的目的是使储温介质吸收冷端产生的冷量进而使储温介质的温度下降到第一预设温度,进而在制冷过程中利用温度较低的储温介质吸收热端产生的热量,减少热端产生的热量对冷端对待制冷空间的制冷产生影响,加快制冷速度。当储温介质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停止进行制冷工作,移动到其它空间中,进行散热等处理。对于家庭内不会安装空调的区域内,可以通过本说明书提供的可移动空调实现对这些区域进行制冷,使得这些区域即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为用户提供适宜的温度。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冷端和所述热端上可以均设置有电泵、电动阀门和风扇,所述冷端和热端上可以均贴合有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上可以设置有供储温介质流动的管路,所述电动阀门设置在所述散热鳍片的管路和所述储温模块的管路之间。
可理解的是,电动阀门在开启,通过电泵提供动力,可以控制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可以流动到热端或冷端,也可以控制热端或冷端的储温介质流动到储温模块中。在电动阀门关闭时,储温介质不能在储温模块和热端/冷端之间流动。
在此基础上,所述智能控制模块中执行制冷准备工作,可以具体包括:控制所述半导体模块接通电源以使所述冷端执行制冷工作且所述热端执行制热工作,控制所述冷端的电动阀门打开,通过所述冷端的电泵控制所述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动至所述冷端,吸收所述冷端在制冷时产生的冷量,控制所述热端的风扇开启以对所述热端制热时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处理,实时采集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在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下降至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通过所述冷端的电泵控制所述冷端的管路中的储温介质流回至所述储温模块中,控制所述冷端的电动阀门关闭,控制所述热端的风扇关闭,并为所述半导体模块断电。
也就是说,在执行制冷准备工作时,智能控制模块首先控制半导体模块通电,此时半导体的热端制热且冷端制冷,而且此时控制冷端的电动阀门打开,通过冷端的电泵可以控制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动到冷端,这样流动到冷端的储温介质就会吸收冷端的冷量,储温介质的温度下降。此时开启热端的风扇对热端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处理,避免大量热量聚集在半导体模块的热端。当温度下降到第一预设温度时,准备工作可以结束,因此此时通过冷端的电泵控制储温介质流回到储温模块中,关闭冷端的电动阀门,同时控制热端的风扇关闭,将半导体模块断电,使其停止制热和制冷,至此制冷准备工作完成。
经过制冷准备工作,使储温介质的温度达到一个比较低的温度。通过移动模块将空调移动到待制冷空间内,开始进行制冷工作。
在具体实施时,制冷工作可以具体包括:所述智能控制模块中执行制冷工作,包括:控制所述半导体模块接通电源以使所述冷端执行制冷工作且所述热端执行制热工作,打开所述热端的电动阀门,通过所述热端的电泵控制所述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至所述热端的管路中以吸收所述热端制热时产生的热量,控制所述冷端的风扇开启以实现所述冷端制冷时产生的冷量与所述待制冷空间的空气对流,实时采集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在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上升至所述环境温度时,通过所述热端的电泵控制所述热端的管路中的储温介质流回至所述储温模块中,控制所述热端的电动阀门关闭,关闭所述冷端的风扇,并为所述半导体模块断电。
也就是说,空调进入待制冷空间后,冷端朝向待制冷空间,智能控制模块首先控制半导体模块通电,这样热端开始制热且冷端开始制冷。同时,打开热端的电动阀门,通过热端的电泵控制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动到热端,吸收热端制热时产生的热量,避免热端产生的热量影响冷端对待制冷空间的制冷速度,同时开启冷端的风扇加速冷量的扩散,加速对待制冷空间的制冷速度。随着储温介质在热端进行热量的吸收的时间的延长,储温介质的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上升到环境温度时,可以结束制冷工作,因此此时通过热端的电泵控制储温介质流回到储温模块中,关闭热端的电动阀门,关闭冷端的风扇,最后停止为半导体模块通电,使热端停止制热和冷端停止制冷。
上述过程为对待制冷空间进行制冷的过程,下面介绍制热的过程。
在具体实施时,参见图1c,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还可以用于:在接收到制热指令时,执行制热准备工作以使所述半导体模块通电以及通过热交换使所述储温模块的储温介质的温度上升,在温度上升至第二预设温度时停止制热准备工作;通过所述移动模块控制所述可移动空调移动至待制热空间并使所述热端朝向所述待制热空间;执行制热工作以使所述半导体模块通电以及控制所述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动到所述冷端以吸收所述冷端产生的冷量,在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低于第三预设温度时停止制热工作;通过所述移动模块控制所述可移动空调移动至所述待制热空间外的其它空间进行热量平衡。
也就是说,在接收到制热指令后,首先执行制热准备工作,然后通过移动模块移动到待制热空间中且使热端朝向待制热空间,进行制热工作,在制热完成后退出上述待制热空间进行散发冷量。上述制热准备工作的目的是:使储温介质吸收热端产生的热量进而使储温介质的温度上升,在储温介质上升到一定温度时可以停止制热准备工作。以便于在制热工作时,使储温介质吸收冷端产生的冷量,避免冷端产生的冷量对待制热空间的制热速度产生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冷端和热端的具体结构可以为:所述冷端和所述热端上均设置有电泵、电动阀门和风扇,所述冷端和热端上均贴合有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上可设置有供储温介质流动的管路,所述电动阀门设置在所述散热鳍片的管路和所述储温模块的管路之间。
进一步的,在此基础上,所述智能控制模块中执行制热准备工作可以包括:控制所述半导体模块接通电源以使所述冷端执行制冷工作且所述热端执行制热工作,控制所述热端的电动阀门打开,通过所述热端的电泵控制所述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动至所述热端,吸收所述热端在制热时产生的热量,控制所述冷端的风扇开启以对所述冷端制热时产生的冷量进行散冷处理,实时采集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在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上升至第二预设温度时,通过所述热端的电泵控制所述热端的管路中的储温介质流回至所述储温模块中,控制所述热端的电动阀门关闭,控制所述冷端的风扇关闭,并为所述半导体模块断电。
也就是说,在制热准备时,智能控制模块首先控制半导体模块通电,这样热端开始制热且冷端开始制冷,控制热端的电动阀门打开,通过热端的电泵控制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动到热端,吸收热端在制热时产生的热量,这样储温介质的温度会逐渐上升。同时还控制冷端的风扇开启,这样可以避免冷端产生的冷量聚集在一起。当储温介质的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停止制热准备工作,即此时通过热端的电泵控制储温介质回到储温模块中,关闭热端的电动阀门,关闭冷端的风扇,同时为半导体模块断电,从而使得热端停止制热且冷端停止制冷。
在制热准备工作结束后,智能控制模块会控制移动模块进而使得空调进入待制热空间,使得热端朝向待制热空间,开始进行制热工作。此时,所述智能控制模块中执行制热工作可以包括:控制所述半导体模块接通电源以使所述冷端执行制冷工作且所述热端执行制热工作,打开所述冷端的电动阀门,通过所述冷端的电泵控制所述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至所述冷端的管路中以吸收所述冷端制冷时产生的冷量,控制所述热端的风扇开启以实现所述热端制热时产生的热量与所述待制热空间的空气对流,实时采集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在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下降至环境温度时,通过所述冷端的电泵控制所述冷端的管路中的储温介质流回至所述储温模块中,控制所述冷端的电动阀门关闭,关闭所述热端的风扇,并为所述半导体模块断电。
也就是说,在制热时,控制半导体模块通电,半导体的热端制热且冷端开始制冷,开启冷端的电动阀门,且通过冷端的电泵控制储温介质从储温模块中流动到冷端,这样储温介质可以吸收冷端在制冷时散发的冷量,随着冷量的吸收,储温介质的温度逐渐下降。对冷端冷量的吸收可以减少冷量对待制热空间的制冷速度产生影响。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快制热速度,开启了热端的风扇,使得热端产生的热量的扩散速度加快,加快了对待制热空间的制热速度。当储温介质的温度下降到环境温度时,可以停止制热工作,此时通过冷端的电泵使得储温介质流回到储温模块中,关闭冷端的电动阀门,关闭热端的风扇,最后停止为半导体模块的通电。
在具体实施时,智能空调还可以包括:图像识别模块、太阳能充电模块以及与所述太阳能充电模块连接的电能储存模块,在所述空调未接收到指令时的初始位置或者执行完指令时所移动到的所述其它空间均为阳台空间;
其中,所述图像识别模块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图像识别模块用于按照预设时间间隔采集图像,并对采集的图像进行空间识别,并将空间识别结果发送至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对应的,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指令时,开启所述图像识别模块,并根据所述图像识别模块发来的空间识别结果规划移动路线,直到所述图象识别模块发来的空间识别结果为对应空间内时关闭所述图像识别模块;若所述指令为制冷指令,则所述对应空间为待制冷空间;若所述指令为制热指令,则所述对应空间为待制热空间。
也就是说,当空调在未接收到指令时所处的初始位置以及在执行完指令回到的空间可以为阳台,这样空调在非工作状态时可以在阳台上通过太阳能充电模块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将电能储存到电能储存模块中,利用电能储存模块中的电能为半导体模块供电,无需为半导体模块配备其它电源。当然,在天气不好时,也可以通过电线为电能储存模块充电。
再者,在空调内设置了图像识别模块,图像识别模块的作用是采集所在空间的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识别,得到空间识别结果,即得到当前空调所处的空间是阳台、卧室、卫生间、客厅还是厨房等。所以当智能控制模块在接收到指令时需要移动到待制冷空间或待制热空间时,可以开启图像识别模块,进而根据图像识别模块返回的空间识别结果确定移动路线,当空调移动到待制冷空间或待制热空间后,可以关闭图像识别模块。
上述过程是在接收到用户发出的指令时进行相应的操作,当然智能空调也可以根据用户的生活习惯或规律自发的进行相应的操作,不必等待用户发出指令,更加智能。在具体实施时,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还可以用于:获取用户对待制冷空间的使用习惯数据,并根据所述用户对待制冷空间的使用习惯数据执行所述制冷准备工作和所述制冷工作;获取用户对待制热空间的使用习惯数据,并根据所述用户对待制热空间的使用习惯数据执行所述制热准备工作和所述制热工作。
也就是说,可以首先获取用户的生活习惯数据,根据生活习惯数据分析出用户何时使用卫生间、厨房等空间,在夏季,卫生间和厨房等空间可以作为待制冷空间,在冬季,厨房和卫生间可以作为待制热空间。进而得到用户对待制热空间或待制冷空间的使用习惯规律,然后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规律执行制冷准备工作和制冷工作、执行制热准备工作和制热工作,即进行相应的工作,不需要用户参与,更加智能化,可以提升用户在卫生间、厨房等空间的使用幸福感。例如,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数据,可以在用户使用厨房、卫生间之前,自动进入厨房、卫生间进行制热或制冷,保证用户在使用厨房或卫生间时温度已经达到适宜值。
可见,可移动空调的理念是对制冷或制热分区进行,在制冷时可以将热端产生的热量吸收下来,在完成制冷回到其它空间后可以再将吸收的热量散发出去。再制热时可以将冷量吸收下来,在完成制热回到其它空间后可以再将吸收的冷量散发出去。
可理解的是,半导体模块在通电之后,冷端开始制冷,热端开始制热,本质是采用单向导通的工作模式,制冷制热的切换只需要旋转空调的朝向就可实现,取消了现有的开关控制管,提高了半导体的使用寿命。
可理解的是,在热端和冷端均设置有散热鳍片,同时在散热鳍片之间设置有管路以供储温介质流动,在需要时可以通过电泵控制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动到热端或冷端,在不需要时可以控制储温介质返回到储温模块中。在散热鳍片的外部还设置有增强空气流动的风扇,加速对制冷空间的制冷或对制热空间的制热。
在具体实施时,用户的制冷指令或制热指令可以为语音指令,也可以通过在空调的控制面板上设置,也可以通过远程的云端控制等。
下面介绍具体实例对上述方案进行说明:
实例1:
夏季,用户通过语音设置在18:30开始使用厨房,这样可移动空调会在17:30在阳台位置上开始进入制冷准备,当检测到储温介质的温度下降到10摄氏度时或者时间达到18:00后,停止制冷准备工作。移动到厨房,冷端朝向厨房,开始进行制冷工作,当储温介质的温度上升到环境温度时或者时间达到18:30后结束制冷工作,移动到阳台位置进行散热,整个流程结束。
实例2:
冬季,用户通过远程云端设置在18:30开始使用厨房,可移动空调在17:30在阳台上开始进入制热准备工作,当储温介质的温度上升到30摄氏度或者时间达到18:00后,停止制热准备工作。移动到厨房,使热端朝向厨房,开始进行制热工作,当储温介质的温度下降到环境温度或者时间达到18:30后,结束制热工作,移动到阳台位置进行散冷,整个流程结束。
实例3:
可移动空调确定用户日常使用卫生间和厨房的习惯后,在用户下班回到家之前的1小时内开始进入制热或制冷准备工作,在下班回到家前的半个小时内开始进入制热或制冷工作,在用户回到家时结束制热或制冷工作。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实现语音控制空调,在空调内部不设置语音模块的情况下,可移动空调还可以包括:语音终端,所述语音终端设置在家庭空间内,且与所述空调分体设置,所述语音终端与所述空调绑定,所述语音终端用于:接收用户的语音指令,并对语音指令进行解析识别,并将解析识别结果发送至所述空调内的所述智能控制模块。
也就是说,在家庭空间(例如,客厅)内放置一个语音终端,语音终端不随空调的移动而移动,当用户发出语音指令时,语音终端可以拾取到语音指令,进而进行识别,得到识别结果,然后将识别结果发送至空调的智能控制模块,为了实现信息的传输,在语音终端和空调内部可以设置有蓝牙模块或WIFI模块。
在具体实施时,语音终端可以采用多种结构形式,下面提供一种:
参见图2a~2l,该语音终端包括:主体盒体1、后盖2、透明盒体3、灯光板5和主控制板6。
其中,所述主体盒体1由一个底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三个侧板形成,所述后盖2与所述主体盒体1装配后形成一个缺少顶盖的立方体结构;所述后盖2上插设有导电片2.2,所述主控制板6装配在所述立方体结构内,所述主控制板6与所述导电片2.2电连接,所述导电片2.2用于将外界电源信号传输至所述主控制板6上为所述主控制板6供电;所述主控制板6上设置有麦克风6.2和语音控制电路,所述语音控制电路用于获取所述麦克风6.2所拾取的声音信号,对所述声音信号进行识别,并将识别结果发送至与所述语音终端所绑定的智能产品中;所述透明盒体3为一个缺少底板的透明结构,所述透明盒体3装配至所述立方体结构的顶部;所述灯光板5装配在所述立方体结构内,所述灯光板5用于为所述透明盒体3提供光源。
可理解的是,主体盒体缺少一个侧板和一个顶盖,后盖在与主体盒体装配时后盖装配在主体盒体所缺少的侧板的位置上,所以将后盖和主体盒体装配之后形成一个缺少顶盖的立方体结构,而透明盒体位于主体盒体和后盖所形成的立方体结构的上方,使得语音终端形成一个封闭的立方体结构。
可理解的是,当语音终端整体装配完成之后,将后盖上的导电片2.2插入外接电源的插孔6.1a内,从而使得主控制板接入外接电源。当主控制板接入电源之后,麦克风6.2可以拾取外界的语音指令,主控制板上的语音控制电路对语音指令进行解析、识别,并将识别结果发送至与语音终端绑定的智能产片中,实现对智能产品的控制。
可理解的是,透明盒体为透明结构,可以透过灯光板发出的光,使得语音终端作为一个智能产品控制端的同时,也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
在具体实施时,后盖和主体盒体的装配方式有多种,下面提供其中一种装配方式:所述后盖上设置有L形导轨2.1a、第一插槽2.1b和第一卡扣槽2.1c;所述主体盒体上与所述后盖装配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有第一导轨槽1a、插板1b和第一卡扣1c;在将所述后盖的所述L形导轨2.1a插入所述主体盒体的所述第一导轨槽1a后,所述插板1b插入所述第一插槽2.1b内且所述第一卡扣1c插入所述第一卡扣槽2.1c内,实现所述后盖和所述主体盒体之间的装配。
其中,后盖上的L形导轨2.1a和主体盒体上的第一导轨槽1a相适配,后盖上的第一插槽2.1b和所述主体盒体上的插板1b相适配,后盖上的第一卡扣槽和主体盒体上的第一卡扣1c相适配。L形导轨2.1a可以设置在后盖的两个侧边,即设置两个L形导轨2.1a,这样在主体盒体上需要设置两个第一导轨槽1a。插板1b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这样第一插槽2.1b的数量也设置为1个。第一卡扣1c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两个,这样第一卡扣槽的数量也可以设置为两个。
在装配时,将后盖上的L形导轨2.1a从上至下插入主体盒体的第一导轨槽1a内,当L形导轨2.1a完全插入第一导轨槽1a时,插板1b也插入到了第一插槽2.1b内,且第一卡扣1c也进入了第一卡扣槽内,这里不光采用导轨和导轨槽、插槽和插板1b,也用到了卡扣和卡扣槽,可以使得后盖和主体盒体形成的立方体结构非常稳定、可靠。
在具体实施时,主体盒体和后盖装配完成之后,可以将主控制板装配到立方体结构的内部,具体的装配方式有多种,下面提供一种装配的实现方式:所述主体盒体上与所述后盖相对的侧板内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导柱1e,所述主体盒体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内壁上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导柱1d,每一个所述第二导柱1d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导柱1e形成一个装配轨道,两个装配轨道用于将所述主控制板装配至所述立方体结构内部。
也就是说,在主体盒体上与后盖相对设置的侧板上设置两个第一导柱1e,然后其余两个侧板上分别设置一个第二导柱1d,这样一个第一导柱1e和相邻的一个第二导柱1d可以形成一个装配轨道,总共形成两个装配轨道,将主控制板插入到两个装配轨道上,从而实现主控制板的装配。
为了增加主控制板在所述立方体结构内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可以在所述主体盒体上与所述后盖相对的侧板内壁上设置至少一个支撑柱1i,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柱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一导柱1e之间,所述至少一个支撑柱用于对所述主控制板进行支撑。这里利用支撑柱的支撑来增加主控制板在立方体结构内部的稳定性,简单方方便。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增加麦克风6.2的声音拾取效果,可以在主体盒体上开设有拾音孔1f,也就是说,所述主体盒体上与所述后盖相对设置的侧板上开设有拾音孔1f,所述拾音孔1f的位置与装配在所述立方体结构内部的所述主控制板上的所述麦克风6.2的位置相对应。例如,在主控制板上设置有两个麦克风6.2,这样可以在主体盒体的侧板上开设有两个拾音孔1f,两个拾音孔1f和两个麦克风6.2的位置相对应,可以增加麦克风6.2的拾音效果。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灯光板上可以设置有灯光控制电路和多个LED灯5.2,所述灯光控制电路用于控制所述多个LED灯5.2的开关状态。可以将灯光板装配在立方体结构中,当然,装配之后LED灯5.2应朝向上,即朝向透明盒体的方向。
在具体实施时,灯光板和立方体结构之间的装配方式有多种,下面提供一种装配的实现方式:所述灯光板的一个侧边设置有凸出部5.1a,所述主控制板上设置有插孔6.1a,所述插孔6.1a和所述凸出部5.1a的位置和形状相适配;在将所述灯光板的所述凸出部5.1a插入所述主控制板的所述插孔6.1a内时,所述灯光板上的LED灯5.2朝向所述透明盒体的方向,实现所述灯光板和所述主控制板之间的装配。
例如,在灯光板上设置有两个凸出部5.1a,在主控制板上设置有两个插孔6.1a,将两个凸出部5.1a插入到两个插孔6.1a内,可以实现灯光板和主控制板之间的装配。
可理解的是,在装配好主控制板之后可以装配灯光板,灯光板和主控制板装配完成之后,在将两者一同装配到立方体结构内部。
其中,灯光板上的灯光控制电路可以与主控制板上的语音控制电路连接,这样用户可以语音控制灯光,更加方便。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增加语音终端的照明效果,可以设置一个均光板4,也就是说,本发明提供的语音终端内还包括均光板4,所述均光板4装配在所述透明盒体内对所述灯光板发出的光进行均匀处理。
可理解的是,灯光板发出的光进入透明盒体之后,经过均光板4的均光处理,使得光线更加均匀,提高照明效果。
在具体实施时,均光板4和透明盒体之间的装配方式有多种,下面提供一种装配的实现方式:所述透明盒体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上分别开设有圆形孔3a,所述均光板4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上分别设置有圆柱形凸台4a;所述均光板4的所述圆柱形凸台4a插入所述透明盒体的所述圆形孔3a内后,实现所述均光板4和所述透明盒体之间的装配。
也就是说,在透明盒体的两个侧板上开设有圆形孔3a,在均光板4上设置有圆柱形凸台4a,两侧的圆柱形凸台4a插入对应的圆形孔3a内时,均光板4装配到了透明盒体内,实现两者的装配。
在具体实施时,透明盒体和立方体结构之间的装配方式有多种,下面提供一种装配的实现方式:所述透明盒体的底部四周为凹槽结构3b,所述透明盒体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扣3c;所述立方体结构的顶部为凸台结构,所述立方体结构的凸台结构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主体盒体的凸台结构1g,一部分是后盖的凸台结构2.1d。所述后盖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卡扣槽2.1e,主体盒体上也开设有多个第二卡扣槽1h;将所述立方体结构的所述凸台结构插入所述透明盒体的所述凹槽结构3b内后,所述第二卡扣3c插入所述第二卡扣槽2.1e、1h内,实现所述透明盒体和所述立方体结构之间的装配。
也就是说,在透明盒体的底部四周为凹槽结构3b,而立方体结构的顶部四周为凸台结构,将立方体结构的凸台结构插入到透明盒体的凹槽结构3b内部后,第二卡扣也插入了第二卡扣槽,实现了透明盒体和立方体结构之间的装配,至此语音终端装配完成。
可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有关内容的解释、举例、有益效果等部分可以参考上述方法中的相应部分,此处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发明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挂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可移动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控制模块以及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连接的半导体模块、储温模块和移动模块,所述半导体模块包括冷端和热端,所述半导体模块在通电时所述冷端进入制冷工作状态且所述热端进入制热工作状态,所述储温模块中存储有储温介质,其中:
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制冷指令时,执行制冷准备工作以使所述半导体模块通电以及通过热交换使所述储温模块的储温介质的温度下降,在温度下降至第一预设温度时停止制冷准备工作;通过所述移动模块控制所述可移动空调移动至待制冷空间并使所述冷端朝向所述待制冷空间;执行制冷工作以使所述半导体模块通电以及控制所述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动到所述热端以吸收所述热端产生的热量,在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停止制冷工作;通过所述移动模块控制所述可移动空调移动至所述待制冷空间外的其它空间进行热量平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冷端和所述热端上均设置有电泵、电动阀门和风扇,所述冷端和热端上均贴合有散热鳍片,所述散热鳍片上设置有供储温介质流动的管路,所述电动阀门设置在所述散热鳍片的管路和所述储温模块的管路之间;
对应的,所述智能控制模块中执行制冷准备工作,包括:控制所述半导体模块接通电源以使所述冷端执行制冷工作且所述热端执行制热工作,控制所述冷端的电动阀门打开,通过所述冷端的电泵控制所述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动至所述冷端,吸收所述冷端在制冷时产生的冷量,控制所述热端的风扇开启以对所述热端制热时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处理,实时采集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在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下降至所述第一预设温度时,通过所述冷端的电泵控制所述冷端的管路中的储温介质流回至所述储温模块中,控制所述冷端的电动阀门关闭,控制所述热端的风扇关闭,并为所述半导体模块断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控制模块中执行制冷工作,包括:控制所述半导体模块接通电源以使所述冷端执行制冷工作且所述热端执行制热工作,打开所述热端的电动阀门,通过所述热端的电泵控制所述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至所述热端的管路中以吸收所述热端制热时产生的热量,控制所述冷端的风扇开启以实现所述冷端制冷时产生的冷量与所述待制冷空间的空气对流,实时采集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在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上升至所述环境温度时,通过所述热端的电泵控制所述热端的管路中的储温介质流回至所述储温模块中,控制所述热端的电动阀门关闭,关闭所述冷端的风扇,并为所述半导体模块断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制热指令时,执行制热准备工作以使所述半导体模块通电以及通过热交换使所述储温模块的储温介质的温度上升,在温度上升至第二预设温度时停止制热准备工作;通过所述移动模块控制所述可移动空调移动至待制热空间并使所述热端朝向所述待制热空间;执行制热工作以使所述半导体模块通电以及控制所述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动到所述冷端以吸收所述冷端产生的冷量,在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低于第三预设温度时停止制热工作;通过所述移动模块控制所述可移动空调移动至所述待制热空间外的其它空间进行热量平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控制模块中执行制热准备工作,包括:控制所述半导体模块接通电源以使所述冷端执行制冷工作且所述热端执行制热工作,控制所述热端的电动阀门打开,通过所述热端的电泵控制所述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动至所述热端,吸收所述热端在制热时产生的热量,控制所述冷端的风扇开启以对所述冷端制热时产生的冷量进行散冷处理,实时采集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在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上升至第二预设温度时,通过所述热端的电泵控制所述热端的管路中的储温介质流回至所述储温模块中,控制所述热端的电动阀门关闭,控制所述冷端的风扇关闭,并为所述半导体模块断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控制模块中执行制热工作,包括:控制所述半导体模块接通电源以使所述冷端执行制冷工作且所述热端执行制热工作,打开所述冷端的电动阀门,通过所述冷端的电泵控制所述储温模块中的储温介质流至所述冷端的管路中以吸收所述冷端制冷时产生的冷量,控制所述热端的风扇开启以实现所述热端制热时产生的热量与所述待制热空间的空气对流,实时采集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在所述储温介质的温度下降至环境温度时,通过所述冷端的电泵控制所述冷端的管路中的储温介质流回至所述储温模块中,控制所述冷端的电动阀门关闭,关闭所述热端的风扇,并为所述半导体模块断电。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图像识别模块、太阳能充电模块以及与所述太阳能充电模块连接的电能储存模块,在所述空调未接收到指令时的初始位置或者执行完指令时所移动到的所述其它空间均为阳台空间;
其中,所述图像识别模块与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连接,所述图像识别模块用于按照预设时间间隔采集图像,并对采集的图像进行空间识别,并将空间识别结果发送至所述智能控制模块;对应的,所述智能控制模块用于:在接收到指令时,开启所述图像识别模块,并根据所述图像识别模块发来的空间识别结果规划移动路线,直到所述图像 识别模块发来的空间识别结果为对应空间内时关闭所述图像识别模块;若所述指令为制冷指令,则所述对应空间为待制冷空间;若所述指令为制热指令,则所述对应空间为待制热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
所述智能控制模块还用于:获取用户对待制冷空间的使用习惯数据,并根据所述用户对待制冷空间的使用习惯数据执行所述制冷准备工作和所述制冷工作;获取用户对待制热空间的使用习惯数据,并根据所述用户对待制热空间的使用习惯数据执行所述制热准备工作和所述制热工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语音终端,所述语音终端设置在家庭空间内,且与所述空调分体设置,所述语音终端与所述空调绑定,所述语音终端用于:接收用户的语音指令,并对语音指令进行解析识别,并将解析识别结果发送至所述空调内的所述智能控制模块。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语音终端包括:主体盒体、后盖、透明盒体、灯光板和主控制板;其中:
所述主体盒体由一个底板以及设置在所述底板上的三个侧板形成,所述后盖与所述主体盒体装配后形成一个缺少顶盖的立方体结构;所述后盖上插设有导电片,所述主控制板装配在所述立方体结构内,所述主控制板与所述导电片电连接,所述导电片用于将外界电源信号传输至所述主控制板上为所述主控制板供电;所述主控制板上设置有麦克风和语音控制电路,所述语音控制电路用于获取所述麦克风所拾取的声音信号,对所述声音信号进行识别,并将识别结果发送至与所述语音终端所绑定的智能产品中;所述透明盒体为一个缺少底板的透明结构,所述透明盒体装配至所述立方体结构的顶部;所述灯光板装配在所述立方体结构内,所述灯光板用于为所述透明盒体提供光源;
所述后盖上设置有L形导轨、第一插槽和第一卡扣槽;所述主体盒体上与所述后盖装配的对应位置上设置有第一导轨槽、插板和第一卡扣;在将所述后盖的所述L形导轨插入所述主体盒体的所述第一导轨槽后,所述插板插入所述第一插槽内且所述第一卡扣插入所述第一卡扣槽内,实现所述后盖和所述主体盒体之间的装配;
所述主体盒体上与所述后盖相对的侧板内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导柱,所述主体盒体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内壁上各设置有一个第二导柱,每一个所述第二导柱与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导柱形成一个装配轨道,两个装配轨道用于将所述主控制板装配至所述立方体结构内部;
所述透明盒体的底部四周为凹槽结构,所述透明盒体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板的底部分别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扣;所述立方体结构的顶部为凸台结构,所述立方体结构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卡扣槽;将所述立方体结构的所述凸台结构插入所述透明盒体的所述凹槽结构内后,所述第二卡扣插入所述第二卡扣槽内,实现所述透明盒体和所述立方体结构之间的装配。
CN202111430916.7A 2021-11-29 2021-11-29 可移动空调 Active CN1140465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30916.7A CN114046578B (zh) 2021-11-29 2021-11-29 可移动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430916.7A CN114046578B (zh) 2021-11-29 2021-11-29 可移动空调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46578A CN114046578A (zh) 2022-02-15
CN114046578B true CN114046578B (zh) 2022-10-21

Family

ID=80211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430916.7A Active CN114046578B (zh) 2021-11-29 2021-11-29 可移动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404657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14271A (ja) * 2001-06-29 2003-01-15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空調システム用ファン着脱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リニューアル方法
CN202419824U (zh) * 2011-12-12 2012-09-05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
JP2016061446A (ja) * 2014-09-12 2016-04-25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208567092U (zh) * 2018-04-04 2019-03-01 河南鼎联冷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冷热设备
CN111174290A (zh) * 2018-10-24 2020-05-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3154560A (zh) * 2021-04-16 2021-07-2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14271A (ja) * 2001-06-29 2003-01-15 Takenaka Komuten Co Ltd 空調システム用ファン着脱装置とこれを用いたリニューアル方法
CN202419824U (zh) * 2011-12-12 2012-09-05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空调制冷系统
JP2016061446A (ja) * 2014-09-12 2016-04-25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CN208567092U (zh) * 2018-04-04 2019-03-01 河南鼎联冷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冷热设备
CN111174290A (zh) * 2018-10-24 2020-05-1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可移动的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3154560A (zh) * 2021-04-16 2021-07-23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46578A (zh) 2022-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823554A (en) Vehicle thermoelectric cooling and heating food and drink appliance
JP2019124461A (ja) 冷蔵庫
CN108431512A (zh) 太阳能空气冷却器
CN101435617B (zh) 带音频及视频播放装置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3985427U (zh) 一种具有温度调节器的宠物笼
CN104763953A (zh) 一种led吸顶灯及具有该吸顶灯的照明系统
CN114046578B (zh) 可移动空调
CN105120567A (zh) 一种可控多彩音乐光源机
CN112665007B (zh) 一种基于相变储能的谷电应用控制装置及方法
CN202494189U (zh) 智能冷暖风扇
CN201129825Y (zh) 带音频播放装置的空调器
CN212478301U (zh) 一种太阳能屋顶瓦片发电储能系统
CN113566329A (zh) 一种便携式户外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208504522U (zh) 一种智能吊顶取暖器及智能交互系统
CN220898216U (zh) 一种智能移动茶几
CN202093339U (zh) 多功能智能面板
CN110568768A (zh) 一种家居场景控制装置
CN110286596A (zh) 智能门、开门进室内的监管方法、存储介质
CN212907448U (zh) 一种具有夜灯功能的开关面板
CN108444181A (zh) 一种带有自除雾抽屉的冰箱
CN207028781U (zh) 一种多功能车载负离子净化器
CN220989014U (zh) 一种自带冷敷装置的家用脱毛仪
CN110584340A (zh) 一种多功能智能鞋柜
CN213904114U (zh) 智能开关
CN218623520U (zh) 具有降温功能的阳光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