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13614B - 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13614B
CN114013614B CN202111275485.1A CN202111275485A CN114013614B CN 114013614 B CN114013614 B CN 114013614B CN 202111275485 A CN202111275485 A CN 202111275485A CN 114013614 B CN114013614 B CN 1140136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iring
gas
air
pressure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7548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013614A (zh
Inventor
孙铁志
李尧
宗智
张迪
王世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1275485.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0136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4013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1361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27976 priority patent/WO2023072198A1/zh
Priority to US18/258,370 priority patent/US20240034437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0136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136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GOFFENSIVE OR DEFENSIVE ARRANGEMENTS ON VESSELS; MINE-LAYING; MINE-SWEEPING; SUBMARINES; AIRCRAFT CARRIERS
    • B63G8/00Underwater vessels, e.g. submarines;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63G8/001Underwater vessel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e.g. unmanned underwater vessels; Equipment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e.g. docking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0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 B63B1/32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 B63B1/34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by reducing surface friction
    • B63B1/38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by reducing surface friction using air bubbles or air layers gas filled volu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CLAUNCHING, HAULING-OUT, OR DRY-DOCKING OF VESSELS; LIFE-SAVING IN WATER; 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 WATER; MEANS FOR SALVAGING 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11/00Equipment for dwelling or working underwater; Means for searching for underwater objects
    • B63C11/52To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orking underwate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1/00Hydrodynamic or hydrostatic features of hulls or of hydrofoils
    • B63B1/32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 B63B1/34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by reducing surface friction
    • B63B1/38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by reducing surface friction using air bubbles or air layers gas filled volumes
    • B63B2001/382Other means for varying the inherent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ulls by reducing surface friction using air bubbles or air layers gas filled volumes by making use of supercavitation, e.g. for underwater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70/00Maritime or waterways transport
    • Y02T70/10Measures concerning design or construction of watercraft hu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包括头部整流罩、航行体、缓冲装置、空化器、侧边整流罩,所述侧边整流罩内具有整流罩主体和密封阻气板,整流罩主体和密封阻气板由前至后形成了高压空气腔、过渡腔和次高压空气腔;所述密封阻气板上设有定额气压阀;所述整流罩主体内具有降压孔;高压空气腔、过渡腔和次高压空气腔形成了气垫缓冲。侧边整流罩的外壁内还设有与此高压空气腔连通的气体加速孔,能够在航行体入水后更有利于超空泡的形成。本发明在传统的缓冲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气垫式缓冲,能够进一步保护航行体的头部不被破坏。

Description

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行体入水降载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是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水下航行体或近自由表面航行体有着隐蔽性强,不易被敌侦查发现等优点,其日益受到军方的重视,利用特殊无人水下航行器进行侦查和对敌攻击已经成为未来战场的一个关键手段。为了适应现代复杂电子环境下的作战要求,水下航行体被设计的日益精密和复杂,同时也对结构的可靠性稳定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特别是采用空射的形式发射的水下航行体普遍要经历入水冲击的过程,根据空投的高速和速度的不同,航行体要经历不同程度的头部过载阶段,如果不采取恰当的保护,航行体结构在撞击水面的过程中可能受到严重的损伤。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航行体不受入水带来的过载问题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重要课题。现有的航行体入水降载大多数都采用液压缸等结构进行降载,但是其降载能力有限。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包括头部整流罩、航行体、缓冲装置和空化器,缓冲装置用于缓冲航行体入水时航行体与水之间的作用力,还包括侧边整流罩;
侧边整流罩为分体式,多个分体围绕侧边整流罩的轴线密封拼接为一体,且多个分体之间为可分离连接;侧边整流罩包括整流罩侧壁,航行体的头端与整流罩侧壁的后端通过设置在航行体内的电磁铁实现可分离连接,头部整流罩的后端与侧边整流罩的前端可分离连接;空化器位于整流罩侧壁的前端内,且空化器的外沿与整流罩侧壁密封式滑动连接;
侧边整流罩还包括设置在整流罩侧壁内的整流罩主体和密封阻气板,密封阻气板位于整流罩主体的前端,密封阻气板与整流罩主体位于整流罩侧壁之间的部分形成过渡腔,空化器与密封阻气板位于整流罩侧壁之间的部分形成高压空气腔,高压空气腔内设有高压气体,整流罩主体与航行体的头部位于整流罩侧壁之间的部分形成次高压空气腔;
密封阻气板上设有定额气压阀,高压空气腔内压力超过定额气压阀的设定值时,高压空气腔内的高压气体进入过渡腔内;
整流罩主体内设有两端分别与过渡腔和次高压空气腔连通的降压孔,降压孔用于将过渡腔内的高压气体降压传输至次高压空气腔内;
缓冲装置的输出端位于高压空气腔内,且其输出端与空化器固定连接,其输入端穿过密封阻气板和整流罩主体与航行体连接,且输入端与密封阻气板和整流罩主体密封连接。
整流罩侧壁上设有侧壁喷气系统,侧壁喷气系统包括多个轴向设置在整流罩侧壁的气体加速孔,气体加速孔的前端与设置在整流罩侧壁的前端外壁上的气体扩散环连通,气体扩散环朝向侧边整流罩的周向方向,气体加速孔的后端与次高压空气腔通过加速孔单向阀连通。
缓冲装置内设有向高压空气腔充气的充气系统;充气系统包括位于航行体内的储气罐、设置在缓冲装置内的导气管路系统和设置在缓冲装置上的充气口,充气口的一端通过导气管路系统与储气罐连通,充气口的另一端与高压空气腔连通。
缓冲装置包括外套筒,外套筒内设有内套筒,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的部分形成储油腔,内套筒内设有活塞杆,活塞杆的前端穿出外套筒和内套筒与空化器固定连接,活塞杆的后端具有活塞,活塞与内套筒前端之间的部分设有套在活塞杆上的拉弹簧,外套筒的后端穿过密封阻气板和整流罩主体后固定有阻尼器固定基座,且通过阻尼器固定基座与航行体连接。
导气管路系统包括中心通气管,中心通气管的前端依次穿过阻尼器固定基座、外套筒的后端中心、内套筒的后端中心,穿入活塞杆内,并与活塞杆的内壁气密式滑动连接,活塞杆内具有缓冲气腔,缓冲气腔的后端与中心通气管的前端通过充气阀门连通,缓冲气腔内设有轴线与活塞杆轴线重合的压弹簧,中心通气管的端面与压弹簧相抵,活塞杆的前端设有与缓冲气腔连通的导气盲孔,导气盲孔与加工在活塞杆上的充气口连通;中心通气管的后端与储气罐的出口连通。
气体加速孔的后端通过侧边喷气阀门与储气罐连通。
降压孔和气体加速孔均为特斯拉阀孔,且两个特斯拉阀孔的排布方向相同。
航行体的尾部内设有助推发动机,助推发动机的尾气通过尾气收集装置与储气罐的入口连通。
尾气收集装置包括吸气风扇、驱动吸气风扇转动的驱动装置和风扇导气罩,吸气风扇和驱动装置设置在风扇导气罩内,风扇导气罩的一端通过管路和气体冷却过滤装置与助推发动机的排气端连通,风扇导气罩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和进气单向通气阀与储气罐的入口连通。可以为多个尾气收集装置,且每个尾气收集装置中可以配置有多个互相串联的吸气风扇、驱动装置和风扇导气罩组,每个尾气收集装置可以配置一个储气罐,在航行体的头部内设置一个汇气装置,汇气装置设有数量与储气罐数量相同的进气路,多个进气路的内端于汇气装置的中心汇聚,外端与其所对应的储气罐连通,且中心通气管与汇气装置的中心连通,每个储气罐通过管路与一个或多个气体加速孔连通。
较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在传统的缓冲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气垫式缓冲(通过降压孔、高压空气腔、次高压空气腔和密封阻气板实现),能够进一步保护航行体的头部不被破坏。
2、本发明在传统的缓冲装置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侧壁喷气系统,能够在航行体入水后更有利于超空泡的形成。
3、本发明回收利用了助推发动机所产生的尾气,并将尾气用于降载和形成超空泡。
4、本发明的降压孔和气体加速孔均为特斯拉阀孔,且两个特斯拉阀孔的排布方向相同。特斯拉阀孔在本发明中能够实现由前端进入的气体经过降压孔进行缓冲降压,之后又从气体加速孔中加速喷出,充分利用了气体,同时将加速和减速缓冲结合起来,实现了1+1>2的效果。特斯拉阀孔能够在不消耗能源的情况下对气体进行加速(本发明中气体由后端运动到前端情况下)或减速(本发明中气体由前端运动到后端情况下),特斯拉阀孔的这种结构是不断重复的一种单元结构,在有限的长度下这样的结构重复的越多(单元结构越小)对气体加速或减速的效果就会越明显。
基于上述理由本发明可在航行体入水等领域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侧边整流罩三维视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侧边整流罩中去除密封阻气板后三维视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侧边整流罩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降压孔降压原理图。
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加速孔加速原理图。
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缓冲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尾气收集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I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航行体正常行驶时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航行体入水前充气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航行体入水后缓冲过程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侧边整流罩脱离后示意图。
图中:1、头部整流罩;2、航行体;3、缓冲装置;301、外套筒;302、内套筒;303、活塞杆;304、活塞;305、拉弹簧;306、阻尼器固定基座;4、空化器;5、侧边整流罩;501、整流罩侧壁;502、整流罩主体;503、密封阻气板;504、过渡腔;505、高压空气腔;506、次高压空气腔;507、定额气压阀;508、降压孔;6、侧壁喷气系统;601、气体加速孔;602、气体扩散环;603、加速孔单向阀;604、侧边喷气阀门;7、充气系统;701、储气罐;702、充气口;703、中心通气管;704、缓冲气腔;705、充气阀门;706、压弹簧;707、导气盲孔;8、助推发电机;9、尾气收集装置;901、吸气风扇;902、驱动装置;903、风扇导气罩;904、气体冷却过滤装置;905、进气单向通气阀;906、出气单向通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清楚,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己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向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位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14所示,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包括头部整流罩1、航行体2、缓冲装置3和空化器4,缓冲装置3用于缓冲航行体2入水时航行体2与水之间的作用力,还包括侧边整流罩5;
头部整流罩1为一体式结构,由易碎的陶瓷基或有机物基的复合材料制成,受入水冲击立即破碎分解,头部整流罩1呈锥形;
侧边整流罩5为分体式,多个分体围绕侧边整流罩5的轴线密封拼接为一体,且多个分体之间为可分离连接;多个分体之间密封固定连接,连接处被设计成特殊的“弱结构”,可以为强力胶,将相邻分体粘结在一起,可以为薄板,与相邻分体固定连接,即确保具有一定的强度,能够承受空气中高速飞行时的空气阻力,保持气密性,不会变形或者破坏;分体之间的连接处安装有线爆装置和触发传感器,航行体2内设有引爆装置,引爆装置触发触发传感器之后线爆装置引爆侧边整流罩5,由整体变为分体。
侧边整流罩5包括整流罩侧壁501,航行体2的头端与整流罩侧壁501的后端通过设置在航行体2内的电磁铁实现可分离连接,头部整流罩1的后端与侧边整流罩5的前端可分离连接;空化器4位于整流罩侧壁501的前端内,且空化器4的外沿与整流罩侧壁501密封式滑动连接;空化器4的前端与头部整流罩之间具有空腔,此空腔内可以填充泡沫缓冲材料。
侧边整流罩5还包括设置在整流罩侧壁501内的整流罩主体502和密封阻气板503,密封阻气板503位于整流罩主体502的前端,密封阻气板503与整流罩主体502位于整流罩侧壁501之间的部分形成过渡腔504,空化器4与密封阻气板503位于整流罩侧壁501之间的部分形成高压空气腔505,高压空气腔505内设有高压气体,整流罩主体502与航行体2的头部位于整流罩侧壁501之间的部分形成次高压空气腔506;
密封阻气板503上设有定额气压阀507,高压空气腔505内压力超过定额气压阀507的设定值时,高压空气腔505内的高压气体进入过渡腔504内;
整流罩主体502内设有多个两端分别与过渡腔504和次高压空气腔506连通的降压孔508,降压孔508用于将过渡腔504内的高压气体降压传输至次高压空气腔506内;
缓冲装置3的输出端位于高压空气腔505内,且其输出端与空化器4固定连接,其输入端穿过密封阻气板503和整流罩主体502与航行体2连接,且输入端与密封阻气板503和整流罩主体502密封连接。
空化器4受压后,压缩缓冲装置3向后运动,同时压缩高压空气腔505内的高压气体,高压空气腔505内的压力里超过定额气压阀507的设定值时,定额气压阀507打开,优选定额气压阀507为单向阀,高压气体进入过渡腔中,之后通过降压508进入次高压空气腔506中。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缓冲装置3的缓冲之外还有高压空气腔505的缓冲,实现了机械缓冲和气垫缓冲的组合缓冲,具有更好的缓冲效果。
整流罩侧壁501上设有侧壁喷气系统6,侧壁喷气系统6包括多个轴向设置在整流罩侧壁501的气体加速孔601,气体加速孔601的前端与设置在整流罩侧壁501的前端外壁上的气体扩散环602连通,气体扩散环602朝向侧边整流罩5的周向方向,气体加速孔601的后端与次高压空气腔506通过加速孔单向阀603连通。当次高压空气腔506内的压力达到一定值时,打开加速孔单向阀603,次高压空气腔506内的气体经过气体加速孔601的加速下迅速通过气体扩散环602进行扩散,有利于形成更大的超空泡。
缓冲装置3内设有向高压空气腔505充气的充气系统7;充气系统7包括位于航行体2内的储气罐701、设置在缓冲装置3内的导气管路系统和设置在缓冲装置3上的充气口702,充气口702的一端通过导气管路系统与储气罐701连通,充气口702的另一端与高压空气腔505连通。
缓冲装置3包括外套筒301,外套筒301内设有内套筒302,外套筒301与内套筒302之间的部分形成储油腔,内套筒302内设有活塞杆303,活塞杆303的前端穿出外套筒301和内套筒302与空化器4固定连接,活塞杆303的后端具有活塞034,活塞304与内套筒302前端之间的部分设有套在活塞杆303上的拉弹簧305,外套筒301的后端穿过密封阻气板503和整流罩主体502的中心后固定有阻尼器固定基座306,且通过阻尼器固定基座306与航行体2连接。
导气管路系统包括中心通气管703,中心通气管703的前端依次穿过阻尼器固定基座306、外套筒301的后端中心、内套筒302的后端中心,穿入活塞杆303内,并与活塞杆303的内壁气密式滑动连接,活塞杆303内具有缓冲气腔704,缓冲气腔704的后端与中心通气管703的前端通过充气阀门705连通,缓冲气腔704内设有轴线与活塞杆303轴线重合的压弹簧706,中心通气管703的端面与压弹簧706相抵,活塞杆303的前端设有与缓冲气腔704连通的导气盲孔707,导气盲孔707与加工在活塞杆303上的充气口702连通;中心通气管703的后端与储气罐701的出口连通。
气体加速孔601的后端通过侧边喷气阀门604与储气罐701连通。
降压孔508和气体加速孔601均为特斯拉阀孔,且两个特斯拉阀孔的排布方向相同。特斯拉阀的这种结构是不断重复的一种单元结构,如果按照降压孔508的方向(图6),气体每通过一个单元结构就会被减速一次,在有限的长度下,这样的结构重复的越多(单元结构尺寸越小)减速效果就会越明显,同理,如果按照加速孔601的方向(图7),在有限的长度下这样的结构重复的越多(单元结构尺寸越小)对气体加速的效果就会越明显。
航行体2的尾部内设有助推发动机8,助推发动机8的尾气通过尾气收集装置9与储气罐701的入口连通。
本具体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四个尾气收集装置9,且每个尾气收集装置9均配置有一个上述储气罐701,每个尾气收集装置9包括了两组串联的结构,每组结构均包括吸气风扇901、驱动吸气风扇901转动的驱动装置902和风扇导气罩903,吸气风扇901、驱动装置902位于风扇导气罩903内,驱动装置902为无轴永磁电机,吸气风扇901为涡轮风扇;两组结构通过连接管路连通,位于后侧的结构通过气体冷却过滤装置904与助推发动机8的排气端连通,位于前侧的结构通过进气单向通气阀905与储气罐701的入口连通,储气罐701的出口侧的出气管路上设有出气单向通气阀906,四个出气管路具有分别具有两个出气端,其中一个位于航行体2的中心,另一个位于航行体2的外沿;位于航行体2的中心的出气端汇聚在一起与中心通气管703连通,位于外沿的出气端通过上述侧边喷气阀门604与一个或多个气体加速孔601连通。
工作状态下:
在助推发动机8工作时,通过脉冲信号控制驱动尾气收集装置9开始工作,打开进气单向通气阀905,关闭出气单向通气阀906,助推发动机8产生的废气通过气体冷却过滤装置904进行冷却过滤,被吸气风扇901吸入并存储在储气罐701中。
航行体2在撞水之前,缓冲装置3的活塞杆303在拉弹簧305和液压油的作用下处于伸长状态,压弹簧605处于伸长状态使得导气盲孔707与中心通气管703之间具有位移空间。航行体2触水前,充气阀门705、出气单向通气阀906开启,其余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储气罐701内收集的废气通过中心通气管703、缓冲气腔704、导气盲孔707、充气口702进入高压空气腔505内,当高压空气腔505内压力达到一定数值即停止充气,充气阀门705、出气单向通气阀906关闭,如图12所示。
当航行体2触水后,头部整流罩1会完全破碎分解,空化器2撞击水面,在水压的作用下,压弹簧706缩短,拉弹簧305伸长,活塞杆303向右运动,液压油被挤入储油腔内,缓冲装置3降载;同时,由于高压空气腔505被挤压缩小,高压空气腔505内气体被进一步压缩,形成气垫效应,实现航行体2的降载。在此过程中,当高压空气腔505内气压达到一定数值,密封阻气板503上的定额气压阀507开启,气体涌入过渡腔504内,通过降压孔508进入次高压空气腔506内,降压孔508会对由过渡腔504来流气体明显减速,使次高压空气腔506内气压低于高压空气腔505和过渡腔504,对航行体2头部有保护作用。当次高压空气腔506内气压达到一定数值,加速孔单向阀603开启,次高压空气腔506内的气体进入气体加速孔601内,由于侧边喷气阀门604关闭,气体只能通过气体加速孔601向侧边整流罩5的前端流动,气体加速孔601会对气体进行加速,气体由微气孔气体扩散环602沿着侧边整流罩外侧周向喷出,如图13所示。喷出的气体会显著扩大航行体2水下航行过程中超空泡的直径,有助于使航行体2完全被超空泡包裹,减小航行阻力。同样的,储气罐701内的气体,也可以通过打开侧边喷气阀门604,将储存的废气沿着同样的气体加速孔601从微气孔气体扩散环602沿周向喷出,增强开空泡的能力,同样有助于使航行体2完全被超空泡包裹,减小航行阻力。
当储气罐701内的废气耗尽后,对连接侧边整流罩5和航行体2的电磁铁断电,同时启动航行体2内的引爆装置控制触发传感器,之后侧边整流罩连接处的线爆装置爆炸,使得侧边整流罩5分成多片脱离主航行体。最终剩下空化器4和缓冲装置3连接航行体2航行,此时应关闭侧边喷气阀门604,防止空气或水进入航行体2内部,如图14所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包括头部整流罩、航行体、缓冲装置和空化器,所述缓冲装置用于缓冲所述航行体入水时所述航行体与水之间的作用力,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侧边整流罩;
所述侧边整流罩为分体式,多个分体围绕所述侧边整流罩的轴线密封拼接为一体,且多个分体之间为可分离连接;所述侧边整流罩包括整流罩侧壁,所述航行体的头端与所述整流罩侧壁的后端可分离连接,所述头部整流罩的后端与所述侧边整流罩的前端可分离连接;所述空化器位于所述整流罩侧壁的前端内,且所述空化器的外沿与所述整流罩侧壁密封式滑动连接;
所述侧边整流罩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整流罩侧壁内的整流罩主体和密封阻气板,所述密封阻气板位于所述整流罩主体的前端,所述密封阻气板与所述整流罩主体位于所述整流罩侧壁之间的部分形成过渡腔,所述空化器与所述密封阻气板位于所述整流罩侧壁之间的部分形成高压空气腔,所述高压空气腔内设有高压气体,所述整流罩主体与所述航行体的头部位于所述整流罩侧壁之间的部分形成次高压空气腔;
所述密封阻气板上设有定额气压阀,所述高压空气腔内压力超过所述定额气压阀的设定值时,所述高压空气腔内的高压气体进入所述过渡腔内;
所述整流罩主体内设有两端分别与所述过渡腔和次高压空气腔连通的降压孔,所述降压孔用于将所述过渡腔内的高压气体降压传输至所述次高压空气腔内;
所述缓冲装置的输出端位于所述高压空气腔内,且其输出端与所述空化器固定连接,其输入端穿过所述密封阻气板和所述整流罩主体与所述航行体连接,且输入端与所述密封阻气板和所述整流罩主体密封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罩侧壁上设有侧壁喷气系统,所述侧壁喷气系统包括多个轴向设置在所述整流罩侧壁的气体加速孔,所述气体加速孔的前端与设置在所述整流罩侧壁的前端外壁上的气体扩散环连通,所述气体扩散环朝向所述侧边整流罩的周向方向,所述气体加速孔的后端与所述次高压空气腔通过加速孔单向阀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内设有向所述高压空气腔充气的充气系统;所述充气系统包括位于所述航行体内的储气罐、设置在所述缓冲装置内的导气管路系统和设置在所述缓冲装置上的充气口,所述充气口的一端通过所述导气管路系统与所述储气罐连通,所述充气口的另一端与所述高压空气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装置包括外套筒,所述外套筒内设有内套筒,所述外套筒与所述内套筒之间的部分形成储油腔,所述内套筒内设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前端穿出所述外套筒和所述内套筒与所述空化器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的后端具有活塞,所述活塞与所述内套筒前端之间的部分设有套在所述活塞杆上的拉弹簧,所述外套筒的后端穿过所述密封阻气板和所述整流罩主体后固定有阻尼器固定基座,且通过所述阻尼器固定基座与所述航行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气管路系统包括中心通气管,所述中心通气管的前端依次穿过所述阻尼器固定基座、所述外套筒的后端中心、所述内套筒的后端中心,穿入所述活塞杆内,并与所述活塞杆的内壁气密式滑动连接,所述活塞杆内具有缓冲气腔,所述缓冲气腔的后端与中心通气管的前端通过充气阀门连通,所述缓冲气腔内设有轴线与所述活塞杆轴线重合的压弹簧,所述中心通气管的端面与压弹簧相抵,所述活塞杆的前端设有与所述缓冲气腔连通的导气盲孔,所述导气盲孔与加工在所述活塞杆上的所述充气口连通;所述中心通气管的后端与所述储气罐的出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加速孔的后端通过侧边喷气阀门与所述储气罐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压孔和气体加速孔均为特斯拉阀孔,且两个特斯拉阀孔的排布方向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航行体的尾部内设有助推发动机,所述助推发动机的尾气通过尾气收集装置与所述储气罐的入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气收集装置包括吸气风扇、驱动所述吸气风扇转动的驱动装置和风扇导气罩,所述吸气风扇和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风扇导气罩内,所述风扇导气罩的一端通过管路和气体冷却过滤装置与所述助推发动机的排气端连通,所述风扇导气罩的另一端通过管路和进气单向通气阀与所述储气罐的入口连通。
CN202111275485.1A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 Active CN1140136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75485.1A CN114013614B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
PCT/CN2022/127976 WO2023072198A1 (zh) 2021-10-29 2022-10-27 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
US18/258,370 US20240034437A1 (en) 2021-10-29 2022-10-27 Jet-propelled water-entry composite buffer device for multi-channel gas recycli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75485.1A CN114013614B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13614A CN114013614A (zh) 2022-02-08
CN114013614B true CN114013614B (zh) 2022-12-09

Family

ID=80058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75485.1A Active CN114013614B (zh) 2021-10-29 2021-10-29 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34437A1 (zh)
CN (1) CN114013614B (zh)
WO (1) WO202307219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13614B (zh) * 2021-10-29 2022-12-09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
CN114701599B (zh) * 2022-04-19 2023-02-28 吉林大学 一种航行体高速入水的缓冲装置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24823A (ja) * 2005-02-17 2006-08-3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水中航走体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201470396U (zh) * 2009-06-27 2010-05-19 青岛京润石化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结构降压孔板
KR101195773B1 (ko) * 2012-05-09 2012-11-05 국방과학연구소 수중운동체의 공동생성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수중운동체
CN109131720A (zh) * 2018-09-01 2019-01-04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水中高速运动体微气泡减阻结构
KR102021868B1 (ko) * 2018-04-20 2019-09-17 국방과학연구소 공동 부력효과가 억제된 캐비테이터 시스템 및 그것의 제어방법
CN111332439A (zh) * 2020-04-04 2020-06-26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空化器的航行器主动降载结构
CN111391992A (zh) * 2020-04-06 2020-07-1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水下航行器高速入水缓冲头帽
KR102141294B1 (ko) * 2019-01-29 2020-08-04 충남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다단 배출장치가 적용된 인공초월공동 고속 수중운동체
CN111846160A (zh) * 2020-06-10 2020-10-30 中山大学 一种向前喷水喷气通气空泡协助高速入水机构
CN112413038A (zh) * 2020-11-19 2021-02-26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航行体高速入水的复合降载装置
CN112413039A (zh) * 2020-11-19 2021-02-26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阻尼式航行体入水缓冲装置
CN112781448A (zh) * 2020-12-29 2021-05-11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入水缓冲装置的反潜导弹及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39266B1 (en) * 2003-09-15 2004-05-25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High-speed supercavitating underwater vehicle
KR102136824B1 (ko) * 2020-01-14 2020-07-22 엘아이지넥스원 주식회사 초공동 수중 운동체 및 이의 동작 방법
CN111806174B (zh) * 2020-06-10 2022-05-17 中山大学 一种能反复出入水的航行器结构
CN112413040B (zh) * 2020-11-19 2021-10-22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航行体大角度倾斜入水的气动阻尼式降载装置
CN113955055B (zh) * 2021-10-29 2022-12-09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航行体复合降载装置
CN114013614B (zh) * 2021-10-29 2022-12-09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
CN114013557B (zh) * 2021-10-29 2022-12-09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空腔体压气式入水组合降载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224823A (ja) * 2005-02-17 2006-08-3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水中航走体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201470396U (zh) * 2009-06-27 2010-05-19 青岛京润石化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结构降压孔板
KR101195773B1 (ko) * 2012-05-09 2012-11-05 국방과학연구소 수중운동체의 공동생성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수중운동체
KR102021868B1 (ko) * 2018-04-20 2019-09-17 국방과학연구소 공동 부력효과가 억제된 캐비테이터 시스템 및 그것의 제어방법
CN109131720A (zh) * 2018-09-01 2019-01-04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水中高速运动体微气泡减阻结构
KR102141294B1 (ko) * 2019-01-29 2020-08-04 충남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다단 배출장치가 적용된 인공초월공동 고속 수중운동체
CN111332439A (zh) * 2020-04-04 2020-06-26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空化器的航行器主动降载结构
CN111391992A (zh) * 2020-04-06 2020-07-1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水下航行器高速入水缓冲头帽
CN111846160A (zh) * 2020-06-10 2020-10-30 中山大学 一种向前喷水喷气通气空泡协助高速入水机构
CN112413038A (zh) * 2020-11-19 2021-02-26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航行体高速入水的复合降载装置
CN112413039A (zh) * 2020-11-19 2021-02-26 大连理工大学 一种阻尼式航行体入水缓冲装置
CN112781448A (zh) * 2020-12-29 2021-05-11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入水缓冲装置的反潜导弹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72198A1 (zh) 2023-05-04
CN114013614A (zh) 2022-02-08
US20240034437A1 (en) 2024-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13614B (zh) 一种气体多通道循环利用的喷气式入水复合缓冲装置
CN114013557B (zh) 一种空腔体压气式入水组合降载装置
US6793174B2 (en) Pulsejet augmentor powered VTOL aircraft
US6926231B2 (en)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aircraft
CN113879450B (zh) 一种带翼型多级联动空化器的高速入水复合缓冲结构
CN112413039A (zh) 一种阻尼式航行体入水缓冲装置
KR102518099B1 (ko) 흡입구 흐름 제한기
CN111071492B (zh) 一种利用气能回收涡轮制动的火箭及其回收减速方法
CN111577582B (zh) 一种压缩空气辅助动力系统
CN113932662B (zh) 一种用于射弹入水的带翼型调节片的可调制空化器结构
CN108995832B (zh) 一种气动增压式级间分离机构
CN107529585B (zh) 一种适用于多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熔膜式隔板
CN113932663B (zh) 一种反向喷气降载装置
CN113932664B (zh) 一种空化器自旋转入水缓冲装置
CN113955055B (zh) 一种航行体复合降载装置
WO2023072201A1 (zh) 一种可调制的双层伸缩片空化器结构
WO2023072200A1 (zh) 一种用于航行体水下航行的组合圆盘式空化结构
RU2215981C2 (ru) Крылатая ракета в транспортно-пусковом контейнере
CN104929809A (zh) 爆轰冲压火箭工作方法
US7950235B1 (en) Jet engine
CN209621495U (zh) 一种环流火箭发动机
US3314437A (en) Supersonic intake for a jet engine
US20240229737A1 (en) Fluidic propulsion system enclosure
JP2003054499A (ja) 加圧型燃料タンク
KR101858991B1 (ko) 용융물질을 이용한 압력진동 감쇄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