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96136A - 油雾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油雾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96136A
CN113996136A CN202111298528.8A CN202111298528A CN113996136A CN 113996136 A CN113996136 A CN 113996136A CN 202111298528 A CN202111298528 A CN 202111298528A CN 113996136 A CN113996136 A CN 1139961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late
fan
cavity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9852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默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ris Jiangme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ris Jiangme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ris Jiangme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Keris Jiangmen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9852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961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96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61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雾回收装置,壳体侧面设置进气管,壳体顶面设置出气口,壳体内具有连通的前气腔与后气腔,前气腔连通进气管,后气腔连通出气口;后气腔内设置有风机,风机外周套装有罩壳,在罩壳与风机之间形成有缓冲腔,缓冲腔连通后气腔。本发明在风机外设置罩壳,一方面罩壳给风机提供防护作用,防止风机裸露在出气口正下方,避免油液、水液或粉尘等进入风机内,保护风机内部元件,延长风机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在风机外周形成缓冲腔,风机出来的气流先进入缓冲腔,在缓冲腔内均匀分布后再从出风通道流入后气腔,更有利于提高气流的分布均匀性。

Description

油雾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油雾净化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油雾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作业时,经常需使用各类的切削油或冷却液来润滑刀具并降低工件加工温度,会在工作环境中产生大量的油雾、尘埃、油烟与雾霾,造成现场操作人员身体的危害。油雾回收器主要用于对机械加工中产生的油雾、水雾或粉尘等进行收集,并通过拦截和过滤,使其中的有害物质被清除、金属切削油等有循环利用价值的物质被重新回收利用,最后排出洁净的气体。
现有的油雾回收器通常为水平吸气、水平出气,即气体通过吸风机从前侧面吸入、经过滤净化处理后从后侧面排出,导气均匀性较差,风的利用效率较低,过滤效率较低。
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201520323010.9中公开了一种油雾回收机,包括由前至后依序连通进风口、第一气室、第二气室、以及位于第二气室上方导风口,第一气室内设置有第一过滤单元,导风口上方设置有第二过滤单元,进风口与导风口正交,抽风单元的涡轮导流扇设置在第二气室、位于第二过滤单元的正下方;气体从前侧面通过涡轮导流扇旋转导入第一气室、经第一过滤单元过滤后进入第二气室,然后由顶面的导风口泵送到第二过滤单元内部,经第二过滤单元过滤后从顶部排出。
上述油雾回收机通过水平吸气、垂直出气的方式提高了导气均匀性,但是这种结构还存在有如下不足:
(1)该油雾回收机导风口位于第二气室顶部、直接连通第二气室,气体从第一气室吸入后,被直接朝上推升入第二过滤单元内,气体在第二气室的流动路径短,停留时间短,第二气室内的导气还是不够均匀,风的利用的还是不够充分;
(2)涡轮导流扇直接裸露在第二过滤单元正下方,第二过滤单元过滤出来的油液、水液或粉尘等很容易进入涡轮导流扇内,腐蚀或磨损涡轮导流扇内部元件,影响涡轮导流扇的使用寿命。
现有油雾回收器的储油箱设置在机架底部,不便于更换或清理储油瓶。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油雾回收器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油雾回收装置,提高风的利用率,提高过滤效率;采用罩壳保护风机、延长风机的使用寿命;底架布置便于更换或清理储油瓶。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油雾回收装置,壳体侧面设置进气管,壳体顶面设置出气口,壳体内具有连通的前气腔与后气腔,前气腔连通进气管,后气腔连通出气口;
后气腔内设置有风机,风机外周套装有罩壳,在罩壳与风机之间形成有缓冲腔,缓冲腔连通后气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壳体内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壳体内腔分隔为前气腔与后气腔,第一隔板上正对风机开设有吸风口,吸风口插装有导风圈,导风圈连通前气腔与后气腔;导风圈具有导风部与连接部,导风部为内凹的弧形板,连接部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一隔板上。
风机具有空心的转筒,转筒的外周、沿周向均匀布置若干扇叶,扇叶两侧设有前挡板、后挡板,相邻扇叶及前挡板、后挡板之间形成有出风口;前挡板为内凹的弧形板,前挡板具有进风口。
导风圈的导风部伸入风机的前挡板的进风口内,导风部的弧形与前挡板的弧形对向设置、形成U形的导流面。
壳体内、与第一隔板间隔还设置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为L形板,其顶边固定在外壳的顶板上,其水平外侧边固定在壳体的后侧板上,第二隔板在后气腔的后上侧隔出有容纳腔;风机与电机联接,电机设置在容纳腔内;壳体的后侧板上对应容纳腔设置有散热板。
罩壳具有圆筒形的外罩板,外罩板的前侧边设有前罩板,外罩板的后侧边设有后连接板,后连接板通过连接板组件固定到第二隔板上,连接板组件封盖在罩壳的后侧面;前罩板内侧设有内环圈,内环圈沿轴向伸入罩壳内部;前罩板、内环圈套设在风机的前挡板与导风圈的导风部外周,前罩板及内环圈与前挡板及导风圈之间均具有间距、形成出风通道;外罩板的下侧开设有开口。
壳体的底板为阶梯板,具有高平板部、低平板部、及连接高低平板的竖板部,在壳体的内腔下部形成低洼的集液区;第一隔板延伸至低平板部,将所述集液区分隔为前集液区与后集液区,前集液区、后集液区分别位于前气腔、后气腔底部;低平板部上对应前集液区与后集液区分别开设第一出油孔与第二出油孔;竖板部与低平板部通过圆弧板部相连,低平板部与壳体左侧板之间设有圆弧形的导流板。
进气管内沿径向设置有第一过滤元件;前气腔内竖直设置有第二过滤元件;后气腔顶部、位于出气口下方设置有第三过滤元件;第一过滤元件与第二过滤元件为金属过滤件,第三过滤元件为过滤棉。
壳体的侧面、位于第三过滤元件附近设有微压表,微压表连通后气腔。
壳体设置在底架上,底架的架体内设置有放置箱,放置箱内设置有第一储油瓶与第二储油瓶,第一储油瓶通过管路连通前集液区,第二储油瓶通过管路连通后集液区;架体的左右侧面封盖有盖板,盖板上具有观察窗;架体的前、后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前门、后门;架体底部设置有滚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在风机外设置罩壳,一方面罩壳给风机提供防护作用,防止风机裸露在出气口正下方,避免油液、水液或粉尘等进入风机内,保护风机内部元件,延长风机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在风机外周形成缓冲腔,风机出来的气流先进入缓冲腔,在缓冲腔内均匀分布后再从出风通道流入后气腔,更有利于提高气流的分布均匀性,还可以减小气流流动的阻力,使气流流动更顺畅,而且气流在缓冲腔内会形成旋流,气流在旋转过程中,气流中的油液、水液或粉尘等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也会被甩到罩壳内壁面上实现过滤,即缓冲腔可以对风机吸入的所有气流进行第三到过滤,提高风的利用效率的同时,更提高了过滤效率;
(2)导风圈的导风部伸入风机前挡板的进风口内,保证由导风圈导入的气流全部流入到风机内,有利于提高风的利用效率;导风部的弧形与前挡板的弧形对向设置、形成一个U形的导流面,对气流其导流作用,降低气流阻力,使气流流动更顺畅;
(3)壳体的后侧板上设置有散热板,散热板可以将容纳腔内的热量散出,避免容纳腔内温度过高而将安装在其内部的元件烧坏;
(4)罩壳的前罩板及内环圈与前挡板及导风圈之间均具有间距、形成出风通道,缓冲腔内的气流通过该出风通道流入后气腔,内环圈在增加前罩板强度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将气流向外导流,降低气流阻力,使气流流动更顺畅。外罩板下侧具有开口,开口可以将罩壳内过滤出的油液、水液或粉尘等向下排出至后集液区内,避免过滤残液沉积在罩壳内;外罩板的外翻边斜向下倾斜,更利于过滤残液向下流出。外罩板的把手,用于提取罩壳,便于罩壳的拆装;
(5)壳体底板的低平板部两边缘处的圆弧板对过滤残液具有导流作用,可以将过滤残液导向出油孔,避免残液沉积在壳体内。第二过滤元件设置在底板的高平板部的后端部,其过滤出的残液可以直接顺着竖板部向下流,避免残液沉积在高平板部上;
(6)进气管具有第一道过滤元件,前气腔内具有第二道过滤元件,后气腔的出气口处还具有最后一道过滤元件,通过多道过滤元件的过滤处理,可以将全部的油雾隔离回收,过滤效率高。第一道过滤元件与第二道过滤元件为金属过滤件,可以清洗后长时间使用,节省更换成本。最后一道过滤元件为过滤棉,可以将油雾完全隔离,过滤效率高;
(7)微压表用于检测后气腔顶部的压力,通过压力检测监控后气腔内的风阻,以便及时更换第三过滤元件;
(8)底架的盖板上具有观察窗,通过观察窗可以实时观察第一储油瓶与第二储油瓶回收的油量情况。底架前后两侧均设置有门,方便操作者从任意一侧进行操作,便于更储油瓶、清理放置箱或架体内部。架体底部的滚轮方便装置的移动,将装置放置到指定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剖切视图,图中箭头所示为气流的走向。
图3为风机的立体图。
图4为导风圈的立体图。
图5为罩壳的立体图。
图6为罩壳的剖视图。
图7为图6中A部的放大图。
图中:1、壳体;11、进气管;12、出气口;13、底板;131、高平板部;132、低平板部;1321、第一出油孔;1322、第二出油孔;133、竖板部;14、第一隔板;15、第二隔板;16、导流板;17、散热板;2、风机;21、转筒;22、扇叶;23、前挡板;24、后挡板;25、进风口;26、出风口;3、导风圈;31、导风部;32、连接部;4、罩壳;41、外罩板;411、外翻边;42、前罩板;43、后连接板;44、内环圈;45、开口;46、把手;5、第一过滤元件;6、第二过滤元件;7、第三过滤元件;8、微压表;
9、底架;91、架体;92、放置箱;93、第一储油瓶;94、第二储油瓶;95、盖板;96、前门;97、后门;98、滚轮;
10、前气腔;101、前集液区;20、后气腔;201、后集液区;30、容纳腔;40、缓冲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回收装置设置在底架9的顶面上。
如图1、图2所示,回收装置的壳体1前侧面设置进气管11,壳体1的顶面设置出气口12。如图2所示,进气管11内沿径向竖直布置有第一过滤元件5,第一过滤元件5为金属滤网,可以对吸入的气流进行第一道过滤处理。
如图2所示,壳体1内从前往后间隔设置有第一隔板14与第二隔板15,第一隔板14与第二隔板15将壳体1的内腔分隔为前气腔10、后气腔20、容纳腔30,前气腔10连通进气管11,后气腔20连通出气口12。第一隔板14为竖直板,其顶边固定在壳体1的顶板上,其底边固定在壳体1的底板13上。第二隔板15为L形板,其顶边固定在外壳的顶板上,其水平外侧边固定在壳体1的后侧板上,将容纳腔30隔出在后气腔20的后上侧,使后气腔20形成L形腔体。壳体1的后侧板上、对应容纳腔30的部位上固定设置有散热板17,散热板17可以将容纳腔30内的热量散出,避免容纳腔30内温度过高而将安装在其内部的元件烧坏。壳体1的底板13为具有一级台阶的阶梯板、包括高平板部131、低平板部132、及连接高低平板的竖板部133,壳体1的内腔下部、在竖板部133与壳体1左侧板之间形成有一个低洼区域,该低洼区域成为收集过滤残液的集液区;第一隔板14底边向下延伸至低平板部132,将该集液区分隔为前集液区101与后集液区201,前集液区101、后集液区201分别位于前气腔10、后气腔20底部。低平板部132上对应前集液区101与后集液区201分别开设第一出油孔1321与第二出油孔1322,第一出油孔1321与第二出油孔1322分别用于将前集液区101与后集液区201的过滤残液排出。竖板部133与低平板部132通过圆弧板部相连,低平板部132与壳体1左侧板的连接处设置有导流板16,导流板16为圆弧板;低平板部132两边缘处的圆弧板对过滤残液具有导流作用,可以将过滤残液导向出油孔,避免残液沉积在壳体1内。
如图2所示,前气腔10内竖直设置有第二过滤元件6,第二过滤元件6为铝型铝材,可以对气流进行第二道过滤。第二过滤元件6设置在高平板部131的后端部,其过滤出的残液可以直接顺着竖板部133向下流,避免残液沉积在高平板部131上。
如图2所示,后气腔20内、位于出气口12的正下方设置风机2,风机2通过驱动轴与电机联接,电机设置在容纳腔30内(图中未示出电机及其与风机2的连接方式)。第一隔板14上正对风机2开设有吸风口,吸风口插装有导风圈3,风机2通过导风圈3吸入外部空气。如图2、图3所示,风机2具有转筒21,转筒21为封闭的空心筒,转筒21的外周、沿周向均匀布置若干扇叶22,扇叶22的前、后侧边分别固定有前挡板23、后挡板24,前挡板23为内凹的弧形板,前挡板23中央具有进风口25,后挡板24为竖直平板、其向内延伸连至转筒21上,相邻扇叶22及前挡板23、后挡板24之间形成有出风口26。如图4所示,导风圈3具有导风部31与连接部32,导风部31为内凹的弧形板,如图3所示,导风部31的后端部伸入风机2前挡板23的进风口25内,保证由导风圈3导入的气流全部流入到风机2内,有利于提高风的利用效率;导风部31的弧形与前挡板23的弧形对向设置、形成一个U形的导流面,对气流其导流作用,降低气流阻力,使气流流动更顺畅。导风圈3的连接部32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一隔板14上。
如图2所示,风机2外周套装有罩壳4,在罩壳4与风机2之间形成有缓冲腔40,罩壳4通过连接板组件固定在第二隔板15上,罩壳4与风机2之间具有出风通道,缓冲腔40通过出风通道连通后气腔20;在风机2外设置罩壳4,一方面罩壳4给风机2提供防护作用,防止风机2裸露在出气口12正下方,避免油液、水液或粉尘等进入风机2内,保护风机2内部元件,延长风机2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在风机2外周形成缓冲腔40,风机2出来的气流先进入缓冲腔40,在缓冲腔40内均匀分布后再从出风通道流入后气腔20,更有利于提高气流的分布均匀性,还可以减小气流流动的阻力,使气流流动更顺畅,而且气流在缓冲腔40内会形成旋流,气流在旋转过程中,气流中的油液、水液或粉尘等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也会被甩到罩壳4内壁面上实现过滤,即缓冲腔40可以对风机2吸入的所有气流进行第三到过滤,提高风的利用效率的同时,更提高了过滤效率。
如图5所示,罩壳4具有圆筒形的外罩板41,外罩板41的前侧边连接有前罩板42,外罩板41的后侧边连接有后连接板43,罩壳4的后连接板43与连接板组件固定连接,通过连接板组件固定到第二隔板15上,连接板组件封盖在罩壳4的后侧面。前罩板42为圆环平板,其外边缘与外罩板41相连,其内边缘设有内环圈44,内环圈44垂直与前罩板42、沿轴向向内伸入罩壳4内部;如图3所示,罩壳4的前罩板42、内环圈44套设在风机2的前挡板23与导风圈3的导风部31外周,前罩板42及内环圈44与前挡板23及导风圈3之间均具有间距、形成出风通道,缓冲腔40内的气流通过该出风通道流入后气腔20,内环圈44在增加前罩板42强度的同时,还可以更好的将气流向外导流,降低气流阻力,使气流流动更顺畅。如图5至图7所示,外罩板41由长条形板条弯成一圈形成,弯成圈后,其两相对边缘位于下侧,两相对边缘不相接,其中一侧的边缘沿径向向外翻形成外翻边411、在两边缘处形成开口45,即在罩壳4下侧形成有开口45,开口45连通缓冲腔40,开口45可以将罩壳4内过滤出的油液、水液或粉尘等向下排出至后集液区201内,避免过滤残液沉积在罩壳4内;外罩板41的外翻边411斜向下倾斜,更利于过滤残液向下流出。如图5、图6所示,外罩板41的外周面上还设置有把手46,用于提取罩壳4,便于罩壳4的拆装。
如图2所示,后气腔20顶部、位于出气口12下方设置有第三过滤元件7,对排出的气流进行最后一道过滤,第三过滤元件7为过滤棉,可以完全将油雾隔离在后气腔20内。如图1所示,壳体1的左侧面、位于第三过滤元件7附近、连通后气腔20顶部设有微压表8,微压表8用于检测后气腔20顶部的压力,通过压力检测监控后气腔20内的风阻,当微压表8的压力值超过额定值时,说明后气腔20内风阻过大,则说明第三过滤元件7吸收油雾后其密度达到限定值,需要及时更换第三过滤元件7。
如图2所示,底架9的架体91内设置有放置箱92,放置箱92内设置有第一储油瓶93与第二储油瓶94,第一储油瓶93通过管路连通前集液区101,第二储油瓶94通过管路连通后集液区201,前集液区101与后集液区201分别回收储存至第一储油瓶93与第二储油瓶94内。架体91的左右侧面封盖有盖板95,盖板95上具有观察窗,通过观察窗可以实时观察第一储油瓶93与第二储油瓶94回收的油量情况。架体91的前、后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前门96、后门97,在第一储油瓶93与第二储油瓶94装满回收油后,可以打开前门96或后门97对储油瓶进行更换,底架9前后两侧均设置有门,方便操作者从任意一侧进行操作,便于更储油瓶、清理放置箱92或架体91内部。架体91底部的四个边角处还设置有滚轮98,方便装置的移动,将装置放置到指定的位置。
实际使用时,电机带动风机2转动,外部空气从进气管11管被吸入,经第一过滤元件5进行第一道过滤后进入前气腔10,在前气腔10内经第二过滤元件6过滤后,从导风圈3进入风机2内,然后从风机2的出风口26进入缓冲腔40,在缓冲腔40内均布并进行第三道过滤后从出风通道进入后气腔20,然后流经第三过滤元件7进行最后一道过滤后从出气口12排出外部;前气腔10、后气腔20内过滤出的残液分别通过管路流到储油瓶进行回收。
以上描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定,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Claims (10)

1.一种油雾回收装置,壳体(1)侧面设置进气管(11),壳体(1)顶面设置出气口(12),其特征在于:壳体(1)内具有连通的前气腔(10)与后气腔(20),前气腔(10)连通进气管(11),后气腔(20)连通出气口(12);
后气腔(20)内设置有风机(2),风机(2)外周套装有罩壳(4),在罩壳(4)与风机(2)之间形成有缓冲腔(40),缓冲腔(40)连通后气腔(20)。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隔板(14),第一隔板(14)将壳体(1)内腔分隔为前气腔(10)与后气腔(20),第一隔板(14)上正对风机(2)开设有吸风口,吸风口插装有导风圈(3),导风圈(3)连通前气腔(10)与后气腔(20);导风圈(3)具有导风部(31)与连接部(32),导风部(31)为内凹的弧形板,连接部(32)通过紧固件固定在第一隔板(14)上。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风机(2)具有空心的转筒(21),转筒(21)的外周、沿周向均匀布置若干扇叶(22),扇叶(22)两侧设有前挡板(23)、后挡板(24),相邻扇叶(22)及前挡板(23)、后挡板(24)之间形成有出风口(26);前挡板(23)为内凹的弧形板,前挡板(23)具有进风口(25)。
4.按照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油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导风圈(3)的导风部(31)伸入风机(2)的前挡板(23)的进风口(25)内,导风部(31)的弧形与前挡板(23)的弧形对向设置、形成U形的导流面。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内、与第一隔板(14)间隔还设置有第二隔板(15),第二隔板(15)为L形板,其顶边固定在外壳的顶板上,其水平外侧边固定在壳体(1)的后侧板上,第二隔板(15)在后气腔(20)的后上侧隔出有容纳腔(30);风机(2)与电机联接,电机设置在容纳腔(30)内;壳体(1)的后侧板上对应容纳腔(30)设置有散热板(17)。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罩壳(4)具有圆筒形的外罩板(41),外罩板(41)的前侧边设有前罩板(42),外罩板(41)的后侧边设有后连接板(43),后连接板(43)通过连接板组件固定到第二隔板(15)上,连接板组件封盖在罩壳(4)的后侧面;前罩板(42)内侧设有内环圈(44),内环圈(44)沿轴向伸入罩壳(4)内部;前罩板(42)、内环圈(44)套设在风机(2)的前挡板(23)与导风圈(3)的导风部(31)外周,前罩板(42)及内环圈(44)与前挡板(23)及导风圈(3)之间均具有间距、形成出风通道;外罩板(41)的下侧开设有开口(45)。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的底板(13)为阶梯板,具有高平板部(131)、低平板部(132)、及连接高低平板的竖板部(133),在壳体(1)的内腔下部形成低洼的集液区;第一隔板(14)延伸至低平板部(132),将所述集液区分隔为前集液区(101)与后集液区(201),前集液区(101)、后集液区(201)分别位于前气腔(10)、后气腔(20)底部;低平板部(132)上对应前集液区(101)与后集液区(201)分别开设第一出油孔(1321)与第二出油孔(1322);竖板部(133)与低平板部(132)通过圆弧板部相连,低平板部(132)与壳体(1)左侧板之间设有圆弧形的导流板(16)。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气管(11)内沿径向设置有第一过滤元件(5);前气腔(10)内竖直设置有第二过滤元件(6);后气腔(20)顶部、位于出气口(12)下方设置有第三过滤元件(7);第一过滤元件(5)与第二过滤元件(6)为金属过滤件,第三过滤元件(7)为过滤棉。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的侧面、位于第三过滤元件(7)附近设有微压表(8),微压表(8)连通后气腔(20)。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1)设置在底架(9)上,底架(9)的架体(91)内设置有放置箱(92),放置箱(92)内设置有第一储油瓶(93)与第二储油瓶(94),第一储油瓶(93)通过管路连通前集液区(101),第二储油瓶(94)通过管路连通后集液区(201);架体(91)的左右侧面封盖有盖板(95),盖板(95)上具有观察窗;架体(91)的前、后两侧面分别设置有前门(96)、后门(97);架体(91)底部设置有滚轮(98)。
CN202111298528.8A 2021-11-04 2021-11-04 油雾回收装置 Pending CN1139961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98528.8A CN113996136A (zh) 2021-11-04 2021-11-04 油雾回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98528.8A CN113996136A (zh) 2021-11-04 2021-11-04 油雾回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6136A true CN113996136A (zh) 2022-02-01

Family

ID=79927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98528.8A Pending CN113996136A (zh) 2021-11-04 2021-11-04 油雾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96136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10786U (zh) * 2015-05-08 2015-10-21 Air O Filter Environment System Inc 高效油霧回收機
CN204891412U (zh) * 2015-05-19 2015-12-23 福森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油雾回收机
TWM576911U (zh) * 2018-12-26 2019-04-21 王素眞 Oil mist recovery machine
CN212774869U (zh) * 2020-08-12 2021-03-23 龙创蓝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轴向进出风的同轴风机的净化装置
CN112642246A (zh) * 2020-12-08 2021-04-13 宿州市耶伊勒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机床油雾回收机及其工作方法
CN216062581U (zh) * 2021-11-04 2022-03-18 科瑞斯(江门)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油雾回收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10786U (zh) * 2015-05-08 2015-10-21 Air O Filter Environment System Inc 高效油霧回收機
CN204891412U (zh) * 2015-05-19 2015-12-23 福森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油雾回收机
TWM576911U (zh) * 2018-12-26 2019-04-21 王素眞 Oil mist recovery machine
CN212774869U (zh) * 2020-08-12 2021-03-23 龙创蓝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轴向进出风的同轴风机的净化装置
CN112642246A (zh) * 2020-12-08 2021-04-13 宿州市耶伊勒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机床油雾回收机及其工作方法
CN216062581U (zh) * 2021-11-04 2022-03-18 科瑞斯(江门)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油雾回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062581U (zh) 油雾回收装置
US9669342B2 (en) Oil mist collector
CN108057281A (zh) 一种阿基米德螺旋过滤装置
TWM510786U (zh) 高效油霧回收機
CN216171057U (zh) 具有多重过滤的油雾回收装置
CN216171056U (zh) 油雾回收装置的吸风组件
CN113464499A (zh) 一种高安全性能的排烟风机
CN211570873U (zh) 一种梳棉机清理装置
CN216010380U (zh) 油雾回收装置的底架
CN113996136A (zh) 油雾回收装置
EP3115097B1 (en) Oil mist collector
TWM576911U (zh) Oil mist recovery machine
CN216134689U (zh) 一种物联网智能控制主机
CN210460983U (zh) 一种活性炭生产用空气压缩机防尘装置
CN212296664U (zh) 新型空气滤清器、总成及工程机械
CN211913125U (zh) 一种转动式工业除尘装置
CN210332134U (zh) 油雾收集器
CN211753563U (zh) 一种具有除尘机构的循环风机
CN214923488U (zh) 一种具备除尘降温功能的砂轮机
CN218187988U (zh) 一种吸卸料天车新型冷却机构
CN216097804U (zh) 一种汽车工业用车床碎屑清理机
CN219922366U (zh) 一种垂直气流布袋除尘器
CN216877628U (zh) 一种地下空间中的通风装置
CN217327390U (zh) 一种矿用轴流式湿式除尘风机
CN210699427U (zh) 一种离心式油雾净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