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94610B - 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94610B
CN113994610B CN202080041911.2A CN202080041911A CN113994610B CN 113994610 B CN113994610 B CN 113994610B CN 202080041911 A CN202080041911 A CN 202080041911A CN 113994610 B CN113994610 B CN 1139946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device
communication link
magnetic
source
huma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800419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94610A (zh
Inventor
N·杜巴什
J·克勒
L·布里奥尼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13994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4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946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46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3/00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B3/00 - H04B11/00
    • H04B13/005Transmission system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sis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2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technique;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 H04B5/24Inductive coupling
    • H04B5/26Inductive coupling using coils
    • H04B5/266One coil at each side, e.g.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描述了一种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由第一无线设备建立通过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第一磁通信链路。该方法还包括由第二无线设备建立通过该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第二磁通信链路。该方法还包括由第一无线设备经由第一磁通信链路且由第二无线设备经由第二磁通信链路接收来自源无线设备的通过人体的通信。

Description

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方法和装置
优先权
本专利申请要求于2019年6月11日提交的题为“LOW POWER COMMUNICATION LINKSBETWEEN WIRELESS DEVICES(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非临时申请No.16/437,641的优先权,该非临时申请已转让给其受让人并且由此通过援引被明确纳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无线设备之间的通信,尤其涉及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
背景
电子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日益复杂和有用的无线设备的成本。成本降低和消费者需求已使无线设备的使用激增,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要依赖它们来发挥作用。随着无线设备的使用已扩展,对无线设备的新特征和改进特征的需求也已扩展。更具体地,执行新功能或者更快、更高效或更可靠地执行功能的无线设备经常受到追捧。
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就电池功率的使用而言,无线设备需要非常高效地操作。例如,许多无线设备正变得越来越小,但需要持久得多的电池操作时间,即使是较小的电池尺寸亦如此。无线设备用于与其他无线设备通信的特定无线通信技术可对其电池寿命具有显著影响。例如,磁通信是一种可允许无线设备在较低功率电平处操作的无线通信技术。为了增加无线设备上的电池节省,需要提供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方式。
发明内容
在本公开的一方面,描述了一种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由第一无线设备建立通过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第一磁通信链路。该方法还包括由第二无线设备建立通过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第二磁通信链路。该方法还包括由第一无线设备经由第一磁通信链路且由第二无线设备经由第二磁通信链路接收来自源无线设备的通过人体的通信。
该方法进一步包括由第一无线设备通过人体建立与第二无线设备的第三磁通信链路。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可独立于源无线设备彼此通信。在一个实现中,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还可经由蓝牙通信链路或蓝牙低能量(BLE)通信链路彼此通信。
在另一实现中,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可以在任一无线设备丢失到源无线设备的连接的情况下独立地尝试重新建立与源无线设备的通信链路。
在另一实现中,源无线设备可独立于第二无线设备与第一无线设备通信。源无线设备也可以同时与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进行通信。源无线设备可在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中的任一者丢失到源无线设备的连接的情况下尝试重新建立与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的通信链路。
第一磁通信链路、第二磁通信链路和第三磁通信链路可以是近超低能量场(NULEF)通信链路、近场磁感应(NFMI)通信链路、或近场通信(NFC)链路。在一个实现中,第一无线设备、第二无线设备和第三无线设备与人体接触。
在本公开的一方面,描述了实现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第一无线设备包括处理器和与处理器通信地耦合并存储计算机可读代码的存储器,该代码当由处理器执行时使第一无线设备执行包括以下各项的下列步骤:建立通过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第一磁通信链路,以及经由通过人体的第一磁通信链路从源无线设备接收通信。第二无线设备包括处理器和与处理器通信地耦合并存储计算机可读代码的存储器,该代码当由处理器执行时使第二无线设备执行包括以下各项的下列步骤:建立通过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第二磁通信链路,以及经由通过人体的第二磁通信链路从源无线设备接收通信。
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描述了一种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装置。第一无线设备包括用于建立通过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第一磁通信链路的装置。第二无线设备包括用于建立通过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第二磁通信链路的装置。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包括用于由第一无线设备经由第一磁通信链路且由第二无线设备经由第二磁通信链路接收来自源无线设备的通过人体的通信的装置。
在本公开的另一方面中,描述了一种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该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处理器可执行程序代码,其被配置成使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的处理器用于以下操作:由第一无线设备建立通过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第一磁通信链路,由第二无线设备建立通过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第二磁通信链路,以及由第一无线设备经由第一磁通信链路且由第二无线设备经由第二磁通信链路接收来自源无线设备的通过人体的通信。
附图简述
图1是解说实现通过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的一种配置的示图。
图2是解说实现通过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的示例的框图。
图3是解说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4是解说近超低能量场(NULEF)收发机的一种配置的框图。
图5解说了可被包括在无线设备内的某些组件。
详细描述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各种配置,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可指示功能相似的元件。本文附图中一般描述和解说的系统和方法可以在多种不同配置中布置和设计。因此,如图中所表示的以下对几种配置的更详细的描述并非如权利要求所声明地来限制范围,而仅仅是系统和方法的代表。
无线设备的激增加速了短程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地使用较小的无线设备也已创建对使用短程无线通信技术的需要,这些短程无线通信技术允许较低功率通信链路以便提供对电池功率的最高效使用。磁通信可以按比其他已知的短程通信低得多的功率提供短程通信。例如,近超低能量场(NULEF)通信是一种可提供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磁通信技术。
在无线设备之间提供最高效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一种方式是通过人体。许多无线通信技术(诸如蓝牙和蓝牙低能量(BLE))使用RF电磁波,其偏好在自由空间中行进。磁场在人体中的损耗比在自由空间中更低,并且在被恰适地发射的情况下可将人体用作波导。这意味着通过人体在无线设备之间建立的磁通信链路可提供无线设备之间最有效的低功率链路。
图1是解说实现通过人体114到源无线设备106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的一种配置的示图。
一些无线设备可利用多种通信技术。例如,一种通信技术可被用于移动无线系统(MWS)(例如,蜂窝)通信,而另一种通信技术可被用于无线连通性(WCN)通信。MWS可以指较大的无线网络(例如,无线广域网(WWAN)、蜂窝电话网络、长期演进(LTE)网络、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网络、码分多址(CDMA)网络、CDMA2000网络、宽带CDMA(W-CDMA)网络、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网络、微波接入全球互通(WiMAX)网络等)。WCN可以指相对较小的无线网络(例如,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个域网(WPAN)、IEEE 802.15.4、IEEE 802.11(Wi-Fi)网络、蓝牙(BT)网络、蓝牙SIG规范和简档、无线通用串行总线(USB)网络等)、磁通信、近超低能量场(NULEF)通信、NFC(近场通信)和近场磁感应(NFMI)。
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多址系统)中的通信可通过无线链路上的传输来达成。这种无线链路可经由单输入单输出(SISO)、多输入单输出(MISO)或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来建立。MIMO系统包括分别配备有用于数据传输的多个(NT个)发射天线和多个(NR个)接收机天线的(诸)传送方和(诸)接收方。SISO和MISO系统是MIMO系统的特殊实例。如果由多个发射天线和接收机天线创建的附加功能性得到利用,则MIMO系统能够提供改进的性能(例如,更高的吞吐量、更大的容量或改进的可靠性)。
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还可分开地被称为无线通信设备、移动设备、移动站、订户站、客户端、客户端站、用户装备(UE)、远程站、接入终端、移动终端、终端、用户终端、订户单元等。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的示例包括无线通信设备、移动站、用户装备(UE)、接入终端、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电子阅读器、平板设备、计算机、蜂窝电话、移动电话、智能电话、无线头戴式设备、服务器、头戴式受话器、头戴式耳机、耳塞式耳机、耳机、可听戴设备、助听器、可穿戴设备、可穿戴手环、腕带、健身带(fitband)、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相关设备,如图2所示。
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可以是自立的、集成到另一无线设备中的无线设备、和/或附连至另一设备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性的可附连无线设备。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可以被配置成与以上讨论的任何无线通信系统通信以传送和接收通信、信号、和/或数据分组。
在一实现中,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可以被配置成使用磁通信(诸如近超低能量场(NULEF)通信、NFC(近场通信)和近场磁感应(NFMI))进行通信。被配置成使用磁通信进行通信的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可建立与具有磁收发机的一个或多个无线设备的通信链路。
NULEF类似于NFC,因为NULEF传送方和NULEF接收方之间的数据的通信是借助于磁场感应来达成的。例如,在一些NULEF通信系统中,传送方和接收方中所使用的天线是完全对称的,因此当在发射模式与接收模式之间切换(就像在NFC通信系统中会发生的那样)时,收发机的性能不会受损。另外,NFC通信系统的通信范围被限制为100mm或更小;而NULEF通信系统可取决于天线大小而提供高达约五(5)米的增大的通信射程。
磁通信是经由磁场来达成的,磁场能够有效地穿透许多固体对象,包括人体、家中常见的材料、以及其中铁、镍、钴和其他铁磁材料以相对低浓度存在的岩石。磁通信因此在其中大程度的衰减本会阻止经由射频(RF)信号和/或其他常规机制的通信的各种通信情况中可以是可能的。例如,在建筑物、地下和/或其他环境中,信号反射、吸收和传播路径中的材料介电常数的变化可导致信号衰减和选择性衰落,其可进而增加有效路径损耗并由此阻止通信的可能性。相比而言,对于磁信号,最相关的材料属性是磁导率而不是介电常数(即,相对磁导率值的变化可影响磁场水平)。如此,磁场具有穿透本会干扰RF信号的各种材料并由此允许在各种情况下进行磁通信的能力。例如,当将人体用作通信介质时,NULEF通信系统可在设备之间提供显著低的功率链路。
在使用低功率通信链路的一实现中,第一无线设备102建立通过人体114到源无线设备106的第一近超低能量场(NULEF)通信链路108。第二无线设备104建立通过人体114到源无线设备106的第二NULEF通信链路110。第一无线设备102经由通过人体114的第一NULEF通信链路108从源无线设备106接收通信。第二无线设备104经由通过人体114的第二NULEF通信链路110从源无线设备106接收通信。源无线设备106可同时和/或独立地与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通信。
附加地,第一无线设备102可建立通过人体114与第二无线设备104的第三NULEF通信链路112。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可独立于源无线设备106彼此通信。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还可经由蓝牙通信链路、蓝牙低能量通信链路、磁通信链路、以及相关的无线通信类型来彼此通信。
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可利用用于任何类型的通信的软件、硬件或两者的组合来发送和接收通信。软件可以是安装在无线设备上以允许任何类型的通信的标准通信软件和/或附加通信软件。例如,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可在第一磁通信链路108、第二磁通信链路110、第三磁通信链路112和相关通信链路上发送和接收任何类型的通信。通信可包括但不限于音频通信、生物测定通信、控制通信、配置通信、数据通信、图形通信、视频通信、语音通信、信号、数据分组和相关通信。
在一个实现中,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可向彼此和其他无线设备发送和接收经加密通信。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具有加密和解密它们发送给彼此和其他无线设备的通信所需的必要硬件和软件。
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还包括如图5中的无线设备中进一步详述的附加软件和硬件,其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射机和接收机、(诸)处理器、存储器、天线、(诸)数字信号处理器、通信接口、用户接口、操作系统、收发机、以及操作和实现在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中描述的方法所需的相关子系统。
本描述使用与NULEF通信系统相关联且更一般地关联于磁通信的术语。尽管如此,这些概念可能适用于涉及发送和接收通信的其他技术和标准。相应地,虽然在NULEF配置方面提供了一些描述,但是本文公开的系统和方法可更一般地在可能不遵循NULEF配置的无线设备中实现。
图3是解说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方法的流程图。参照图1和图2,该方法300可以通过第一无线设备102在通过人体114的第一磁通信链路108上与源无线设备106通信以及第二无线设备104在通过人体114的第二磁通信链路106上与源无线设备106通信来实现。人体114用作用于在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源无线设备106和任何其他无线设备之间传送通信的导电介质或通信介质。
在步骤302,第一无线设备102建立通过人体114到源无线设备106的第一磁通信链路108。一旦第一无线设备102建立第一磁通信链路108,则源无线设备106可与第一无线设备102通信。第一无线设备102和源无线设备106可独立于第二无线设备104彼此直接通信。源无线设备106还可建立与第一无线设备102的磁通信链路。
第一磁通信链路108可以是NFC通信链路、近场磁感应(NFMI)通信链路、近超低能量场(NULEF)通信链路和相关磁通信技术链路。
在步骤304,第二无线设备104建立通过人体114到源无线设备106的第二磁通信链路110。一旦第二无线设备104建立第二磁通信链路110,则源无线设备106可与第二无线设备104通信。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可独立于第一无线设备102地彼此直接通信。源无线设备106还可建立与第二无线设备104的磁通信链路。
第二磁通信链路110可以是NFC通信链路、近场磁感应(NFMI)通信链路、近超低能量场(NULEF)通信链路和相关磁通信技术链路。
在步骤306,第一无线设备102经由第一磁通信链路108且第二无线设备104经由第二磁通信链路110接收来自源无线设备106的通过人体114的通信。
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可以独立地与源无线设备106通信。源无线设备106可以独立地与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通信。在一个实现中,第一无线设备102建立与源无线设备106的第一磁通信链路108。源无线设备106随后可仅向第一无线设备102发送通信。同样,源无线设备106可执行与仅第二无线设备104的相同通信设立。
源无线设备106可以向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传达任何类型的通信。例如,源无线设备106可以向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发送控制通信以使这些无线设备能够与源无线设备106恰当地通信。在另一示例中,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可向源无线设备106分开地发送控制通信以实现恰当通信设立。
源无线设备106可基于通信准则向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发送通信。例如,通信准则可包括但不限于单独或成组合的以下各项:通信链路质量、通信链路强度、通信链路类型、干扰统计、电池功率、通信类型、通信大小和相关通信准则。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可加密和解密它们发送给彼此的通信。
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可以与人体114接触。在一个实现中,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是与人体114的耳朵接触的耳塞式耳机。源无线设备106是装在人体114的手腕上的智能手表。在一个示例中,智能手表向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发送音频通信。智能手表还可向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发送关于音频通信的控制通信(例如,暂停、音量、音频信息、和/或音频相关控制)。
源无线设备106可在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中的任一者丢失到源无线设备106的连接的情况下尝试重新建立与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的通信链路。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可以在任一无线设备丢失到源无线设备106的连接的情况下独立地尝试重新建立与源无线设备106的通信链路。
在步骤308,可任选地,第一无线设备102建立通过人体114与第二无线设备104的第三磁通信链路112。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可在通过人体114的第三磁通信链路112上彼此通信。
第三磁通信链路可以是NFC通信链路、近场磁感应(NFMI)通信链路、近超低能量场(NULEF)通信链路和相关磁通信技术链路。
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还可使用其他类型的无线通信技术(诸如蓝牙、蓝牙低能量(BLE)、Wi-Fi、宽带和相关通信技术)通过人体114和/或在人体114外部越空地彼此通信。
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可独立于源无线设备106地彼此通信。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可彼此传达任何类型的通信。例如,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可向彼此传达控制通信。如果第一无线设备102和第二无线设备104丢失连接,则它们可以独立地尝试重新建立与彼此的通信链路。
图4是解说近超低能量场(NULEF)收发机400的一种配置的框图。由于NULEF收发机400所传送的RF频率相对较低(在10MHz与20MHz之间),因此载波的上变频和下变频不是必需的,从而使得收发机比典型的无线收发机简单得多,不需要混频器或LO合成器。
在传送侧,载波在期望信道频率处被数字地合成,并通过调制解调器402中的调制器404使用期望调制方案与数据一起被调制。经调制载波随后通过耦合到调制器404的数模转换器(DAC)406被转换为模拟信号。DAC 406的输出(其可以是电流或电压)耦合到TX放大器408,其放大信号并将信号以电流的形式递送到天线线圈410。传递通过天线线圈的信号电流产生磁场,其以垂直于线圈匝的最大磁场强度被辐射到天线线圈410周围的介质中。耦合到天线线圈410的谐振调谐电路412包括可变电容器,其可被调谐以与天线线圈电感形成谐振电路。调谐到谐振会增加收发机的有效增益,其中增益与线圈和电容器的品质因数成比例,从而允许收发机在发射模式和接收模式两者中以非常低的功耗操作。
在接收侧,所接收到的通信信号的磁场将在天线线圈410中感应出电流,其被递送到低噪声放大器(LNA)414。LNA 414通常将该电流转换为电压,其被放大并被发送到耦合到LNA 414输出的模数转换器(ADC)416。ADC 416将模拟信号数字化并将其递送到耦合到ADC416输出的解调器418。解调器418将检测信道频率,从数字信号中提取数据,并将其递送到无线设备系统总线以供恰适分配。
在发射模式期间,LNA 414输入被切换到高阻抗模式,从而所有电流被递送到天线线圈410,并且在接收模式期间,TX放大器408输出被编程为高阻抗,使得所有接收电流被递送到LNA 414。替换地,串联开关可被用于隔离发射和接收路径。除了图4中所示的那些组件之外,NULEF收发机400还可包括其他组件。
图5解说了可被包括在无线设备502内的某些组件。无线设备502的示例可以是无线通信设备、移动站、用户装备(UE)、接入终端(UE)、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电子阅读器、平板设备、计算机、蜂窝电话、移动电话、智能电话、无线头戴式设备、服务器、头戴式受话器、头戴式耳机、耳塞式耳机、耳机、可听戴设备、助听器、可穿戴设备、可穿戴手环、腕带、健身带、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相关设备。例如,无线设备502可根据第一无线设备102、第二无线设备104和源无线设备106来被实现。
无线设备502包括处理器518。处理器518可以是通用单芯片或多芯片微处理器(例如,高级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机器(ARM))、专用微处理器(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微控制器、可编程门阵列等。处理器518可被称为中央处理单元(CPU)。尽管仅示出了单个处理器518,但可以使用处理器的组合(例如,ARM和DSP)。
无线设备502还包括与处理器进行电子通信的存储器504(即,处理器可以从存储器读取信息和/或向存储器写入信息)。存储器504可以是能够存储电子信息的任何电子组件。存储器504可被配置为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磁盘存储介质、光学存储介质、RAM中的闪存设备、与处理器包括在一起的板载存储器、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寄存器等等,包括其组合。
数据506a和指令508a可被存储在存储器504中。指令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程序、例程、子例程、函数、规程、代码等。指令可包括单条计算机可读语句或许多条计算机可读语句。指令508a可以由处理器518执行以实现本文所公开的方法。执行指令508a可涉及使用存储在存储器504中的数据506a。当处理器518执行指令508a时,指令508b的各个部分可以被加载到处理器518上,并且数据506b的各个片段可以被加载到处理器518上。
无线设备502还可包括发射机510和接收机512以允许经由一个或多个天线520a-520b向无线设备502传送信号和从无线设备502接收信号。发射机510和接收机512可被统称为收发机522。无线设备502还可包括(未示出)多个发射机、多个接收机、多个收发机、通信控制器等等,其将进一步使无线设备502能够传送和接收无线通信。例如,收发机522可以被实现为至少一个RF发射机和接收机以及至少一个基于磁通信的发射机和接收机。无线通信的类型可包括但不限于近超低能量场(NULEF)通信、NFC(近场通信)、近场磁感应(NFMI)、蓝牙、蓝牙低能量(BLE)、蓝牙BD/EDR(基本速率/增强数据率)、Wi-Fi、LTE、CDMA、ZigBee、宽带、磁通信、RF通信和类似的无线通信。
天线520a-520b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发射机天线以及一个或多个接收机天线。用于无线设备502的特定天线配置可以基于无线设备502中所包括的发射机和接收机的数目连同特定通信网络和其他因素。在一个实现中,在单个无线设备上可存在多个发射机天线和多个接收机天线。天线可以被配置成传送和接收任何类型的无线通信,诸如RF通信、磁通信和相关的无线通信。
磁通信天线可被集成到和/或附连到无线设备502。在一个实现中,无线设备502是具有环绕腕带的集成磁性天线的智能手表或智能手环。在使用中,腕带由人类用户佩戴,以使得磁通信链路的磁场通过用户的手臂被高效地发射到人体中。
无线设备502可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SP)514。无线设备502还可包括通信接口516。通信接口516可允许用户与无线设备502交互。无线设备502还可包括显示器、键盘、触摸屏、鼠标、跟踪设备、输入设备、语音接口、话筒、相机、传感器、生物测定接口、扬声器和相关接口设备。
无线设备502的各个组件可由一条或多条总线耦合在一起,该一条或多条总线可包括电源总线、控制信号总线、状态信号总线、数据总线等。为清楚起见,各种总线在图5中被解说为总线系统524。
在以上描述中,附图标记有时与各种术语结合使用。在结合参考标记使用术语的场合,这可以旨在引述在附图中的一幅或更多幅图中示出的特定元件。在不带参考标记地使用术语的场合,这可以旨在泛指该术语而不限于任何特定附图。
术语“确定”广泛涵盖各种各样的动作,并且因此“确定”可包括演算、计算、处理、推导、调研、查找(例如,在表、数据库或其他数据结构中查找)、探明、和类似动作。另外,“确定”可包括接收(例如,接收信息)、访问(例如,访问存储器中的数据)、和类似动作。另外,“确定”可包括解析、选择、选取、建立、和类似动作等等。
除非明确另行指出,否则短语“基于”并非意味着“仅基于”。换言之,短语“基于”描述“仅基于”和“至少基于”两者。
术语“处理器”应被宽泛地解读为涵盖通用处理器、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控制器、微控制器、状态机等等。在一些情境下,“处理器”可以指专用集成电路(ASIC)、可编程逻辑器件(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术语“处理器”可以指处理设备的组合,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核结合、或任何其他这样的配置。
术语“存储器”应被宽泛地解读为涵盖能够存储电子信息的任何电子组件。术语存储器可以指各种类型的处理器可读介质,诸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NVRA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除PROM(EEPROM)、闪存、磁或光学数据存储、寄存器等。如果处理器可以从存储器读取信息和/或向存储器写入信息,则称存储器与处理器进行电子通信。与处理器集成的存储器与处理器进行电子通信。
术语“指令”和“代码”应当被宽泛地解读为包括任何类型的计算机可读语句。例如,术语“指令”和“代码”可以指一个或多个程序、例程、子例程、函数、规程等。“指令”和“代码”可包括单条计算机可读语句或许多条计算机可读语句。
如本文所使用,术语“和/或”应被解读为意指一个或多个项目。例如,短语“A、B和/或C”应被解读为意指以下中的任一者:仅A、仅B、仅C、A和B(但没有C)、B和C(但没有A)、A和C(但没有B)、或A、B和C全部。
如本文所使用,短语“至少一者”应被解读为意指一个或多个项目。例如,短语“A、B和C中的至少一者”或短语“A、B或C中的至少一者”应被解读为意指以下中的任一者:仅A、仅B、仅C、A和B(但没有C)、B和C(但没有A)、A和C(但没有B)、或A、B和C全部。如本文所使用,短语“一者或多者”应被解读为意指一个或多个项目。例如,短语“A、B和C中的一者或多者”或短语“A、B或C中的一者或多者”应被解读为意指以下中的任一者:仅A、仅B、仅C、A和B(但没有C)、B和C(但没有A)、A和C(但没有B)、或A、B和C全部。
本文描述的功能可以在由硬件执行的软件或固件中实现。这些功能可以作为一条或多条指令被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术语“计算机可读介质”或“计算机程序产品”是指可由计算机或处理器访问的任何有形存储介质。作为示例而非限定,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RAM、ROM、EEPROM、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磁盘存储或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能被用来携带或存储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程序代码且能被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其他介质。如本文中所使用的盘(disk)和碟(disc)包括压缩碟(CD)、激光碟、光碟、数字多功能碟(DVD)、软盘和碟,其中盘(disk)通常以磁的方式再现数据,而碟(disc)用激光以光学方式再现数据。应当注意,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有形且非瞬态的。术语“计算机程序产品”是指计算设备或处理器结合可由该计算设备或处理器执行、处理或计算的代码或指令(例如,“程序”)。如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代码”可以是指可由计算设备或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指令、代码或数据。
软件或指令还可在传输介质上传送。例如,如果软件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数字订户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等无线技术从web站点、服务器或其他远程源传送而来的,则该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以及微波等无线技术就被包括在传输介质的定义里。
本文所公开的方法包括用于达成所描述的方法的一个或多个步骤或动作。这些方法步骤和/或动作可以彼此互换而不会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换言之,除非所描述的方法的正确操作要求步骤或动作的特定次序,否则便可改动具体步骤和/或动作的次序和/或使用而不会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
此外,应当领会,用于执行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和技术的模块和/或其他恰适装置能由设备下载和/或以其他方式获得。例如,设备可被耦合到服务器以促成用于执行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的装置的转移。替换地,本文中所描述的各种方法能经由存储装置(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诸如压缩碟(CD)或软盘之类的物理存储介质等)来提供,以使得一旦将该存储装置耦合到或提供给设备,该设备便可获得各种方法。此外,可利用适于向设备提供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和技术的任何其他合适的技术。
将理解,权利要求并不被限于以上所解说的精确配置和组件。可在本文中所描述的系统、方法、和装置的布局、操作及细节上作出各种改动、变化和变型而不会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方法,包括:
由第一无线设备建立通过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满足阈值距离的第一磁通信链路;
由第二无线设备建立通过所述人体到所述源无线设备的满足所述阈值距离的第二磁通信链路;以及
由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经由所述第一磁通信链路且由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经由所述第二磁通信链路接收来自所述源无线设备的通过所述人体的通信,其中所述第一磁通信链路和所述第二磁通信链路是近超低能量场(NULEF)通信链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设备能独立于所述源无线设备地彼此通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由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建立通过所述人体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第三磁通信链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三磁通信链路是近超低能量场(NULEF)通信链路、近场磁感应(NFMI)通信链路、或近场通信(NFC)链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设备能经由蓝牙通信链路或蓝牙低能量(BLE)通信链路彼此通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源无线设备能独立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地与所述第一无线设备通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源无线设备能同时与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通信。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源无线设备能在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中的任一者丢失到所述源无线设备的连接的情况下尝试重新建立与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的通信链路。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能在任一无线设备丢失到所述源无线设备的连接的情况下独立地尝试重新建立与所述源无线设备的通信链路。
10.一种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装置,包括:
第一无线设备,包括:
处理器;
与所述处理器通信地耦合并存储计算机可读代码的存储器,所述计算机可读代码在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第一无线设备:
建立通过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满足阈值距离的第一磁通信链路;
经由通过所述人体的所述第一磁通信链路从所述源无线设备接
收通信;以及
第二无线设备,包括:
处理器;
与所述处理器通信地耦合并存储计算机可读代码的存储器,所述计算机可读代码在由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第二无线设备:
建立通过人体到所述源无线设备的满足所述阈值距离的第二磁通信链路;
经由通过所述人体的所述第二磁通信链路从所述源无线设备接
收通信,其中所述第一磁通信链路和所述第二磁通信链路是近超低能量场(NULEF)通信链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设备能独立于所述源无线设备地彼此通信。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进一步包括由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建立通过所述人体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的第三磁通信链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三磁通信链路是近超低能量场(NULEF)通信链路、近场磁感应(NFMI)通信链路、或近场通信(NFC)链路。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和所述第二无线设备能经由蓝牙通信链路或蓝牙低能量(BLE)通信链路彼此通信。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源无线设备能独立于所述第二无线设备地与所述第一无线设备通信。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源无线设备能同时与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通信。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源无线设备能在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中的任一者丢失到所述源无线设备的连接的情况下尝试重新建立与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的通信链路。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能在任一无线设备丢失到所述源无线设备的连接的情况下独立地尝试重新建立与所述源无线设备的通信链路。
19.一种包括处理器可执行程序代码的非瞬态计算机可读介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程序代码被配置成使第一无线设备和第二无线设备的处理器进行以下操作:
由所述第一无线设备建立通过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满足阈值距离的第一磁通信链路;
由所述第二无线设备建立通过所述人体到所述源无线设备的满足所述阈值距离的第二磁通信链路;以及
由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经由所述第一磁通信链路且由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经由所述第二磁通信链路接收来自所述源无线设备的通过所述人体的通信,其中所述第一磁通信链路和所述第二磁通信链路是近超低能量场(NULEF)通信链路。
20.一种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装备,包括:
用于由第一无线设备建立通过人体到源无线设备的满足阈值距离的第一磁通信链路的装置;
用于由第二无线设备建立通过所述人体到所述源无线设备的满足所述阈值距离的第二磁通信链路的装置;以及
用于由所述第一无线设备经由所述第一磁通信链路且由所述第二无线设备经由所述第二磁通信链路接收来自所述源无线设备的通过所述人体的通信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磁通信链路和所述第二磁通信链路是近超低能量场(NULEF)通信链路。
CN202080041911.2A 2019-06-11 2020-05-27 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139946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437,641 US11271662B2 (en) 2019-06-11 2019-06-11 Low power communication links between wireless devices
US16/437,641 2019-06-11
PCT/US2020/034676 WO2020251755A1 (en) 2019-06-11 2020-05-27 Low power communication links between wireless devic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4610A CN113994610A (zh) 2022-01-28
CN113994610B true CN113994610B (zh) 2024-05-17

Family

ID=710837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80041911.2A Active CN113994610B (zh) 2019-06-11 2020-05-27 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271662B2 (zh)
EP (1) EP3984136A1 (zh)
CN (1) CN113994610B (zh)
SG (1) SG11202112604WA (zh)
TW (1) TW202101920A (zh)
WO (1) WO2020251755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06423B1 (en) * 2000-05-10 2007-04-17 Board Of Trustees Of University Of Illinois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for a hearing aid
EP3116244A1 (en) * 2015-07-10 2017-01-11 Sony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c. Motion-correlation control system to control communication of a wearable device
US9742471B1 (en) * 2016-06-17 2017-08-22 Nxp B.V. NFMI based synchronization
CN107465970A (zh) * 2016-06-03 2017-12-12 恩智浦有限公司 用于语音通信的设备
US10292031B1 (en) * 2018-01-30 2019-05-14 Nxp B.V. Wireless network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54472B1 (en) 2000-04-27 2004-06-22 Microsoft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ower and data using the human body
US20140269667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configuration of packet preambles for synchronization-based transmissions
JP2016025595A (ja) * 2014-07-23 2016-02-08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
KR20160040960A (ko) * 2014-10-06 2016-04-1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음향 재생 시스템
WO2017035143A1 (en) 2015-08-24 2017-03-02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w power magnetic field body area network
US10015623B2 (en) * 2016-06-17 2018-07-03 Nxp B.V. NFMI based robustness
US10404323B2 (en) 2016-10-26 2019-09-03 Starkey Laboratories, Inc. Near field magnetic induction communication over multiple channels
US20180120930A1 (en) 2016-11-02 2018-05-03 Bragi GmbH Use of Body-Area Network (BAN) as a Kinetic User Interface (KUI)
US20180167876A1 (en) * 2016-12-09 2018-06-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odulation schem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06423B1 (en) * 2000-05-10 2007-04-17 Board Of Trustees Of University Of Illinois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for a hearing aid
EP3116244A1 (en) * 2015-07-10 2017-01-11 Sony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c. Motion-correlation control system to control communication of a wearable device
CN107465970A (zh) * 2016-06-03 2017-12-12 恩智浦有限公司 用于语音通信的设备
US9742471B1 (en) * 2016-06-17 2017-08-22 Nxp B.V. NFMI based synchronization
US10292031B1 (en) * 2018-01-30 2019-05-14 Nxp B.V. Wireless network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SG11202112604WA (en) 2021-12-30
EP3984136A1 (en) 2022-04-20
WO2020251755A9 (en) 2021-04-15
CN113994610A (zh) 2022-01-28
WO2020251755A1 (en) 2020-12-17
TW202101920A (zh) 2021-01-01
US11271662B2 (en) 2022-03-08
US20200396011A1 (en) 2020-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70925B2 (en) Extended antenna module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US9991971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transmission interference
US20150072615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ing transmission interference with a parasitic loop
KR101516092B1 (ko) 동일한 주파수 대역들의 무선 주파수 신호들에 대한 안테나 공유
EP3105859B1 (en) Mode-based antenna tuning
CN102833884A (zh) 双模移动通信终端
US10091742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JP2012239108A (ja) 携帯端末装置、sar値低減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8600316B2 (en) Wireless circuits with minimized port counts
CN113994610B (zh) 用于无线设备之间的低功率通信链路的方法和装置
KR101778528B1 (ko) 안테나를 구비하는 통신 단말기의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EP2929753B1 (en) Two antennas in close proximity with signal isolation
US20190103940A1 (en) Securing bluetooth communications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11304192B2 (en) Output power based on communication bands
US8948685B2 (en)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ing wired headset as an antenna and related methods
US20240097727A1 (en) Electronic Devices with Adjustable Received Sample Bit Width
US20230088031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tandalone Carrier Aggregation Handover
US20140024410A1 (en) Mobile device with selective wlan receive gain levels and related methods
CA2819817C (en) Mobile device with selective wlan receive gain levels and related methods
EP2613407A1 (en)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ing wired headset as an antenna and related methods
KR101682292B1 (ko) 더미 케이블을 이용한 격리도 향상을 위한 장치
CN116723521A (zh) 一种解决lte b18频段与wifi 2.4g共存干扰的系统
JP2011211273A (ja) 携帯型無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