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90531A - 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以及制造支承结构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以及制造支承结构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90531A
CN113990531A CN202111230162.0A CN202111230162A CN113990531A CN 113990531 A CN113990531 A CN 113990531A CN 202111230162 A CN202111230162 A CN 202111230162A CN 113990531 A CN113990531 A CN 1139905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or
support structure
stress
receiving portion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3016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兆阳
孙刚
邓夏
夏宇
孙帅
李晓轩
高付海
王明政
吴水金
杨孔雳
张东辉
高岳
曾晓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of Energy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of Ener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of Energy filed Critical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of Energy
Priority to CN20211123016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9053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90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9053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3/00Pressure vessels; Containment vessels; Containment in general
    • G21C13/02Details
    • G21C13/024Supporting constructions for pressure vessels or containment vessel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2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reactors or parts thereof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以及制造支承结构的方法,所述支承结构包括: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容纳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纳部,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用于容纳反应堆内的设备,并通过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或所述第二容纳部使所述反应堆内的冷却剂与所述设备接触;其中,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直径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一容纳部的直径,以提高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或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强度。这种支承结构的强度高,使得该支承结构可以在地震载荷下可靠的支承反应堆内的设备。

Description

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以及制造支承结构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反应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以及制造支承结构的方法。
背景技术
核电结构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大工程,其建设成本高,一旦遭到地震破坏,将会导致经济损失,并且震后修复困难。我国属于多地震国家,保证核反应堆在地震下的安全性是关键问题,反应堆内的设备支承设置在堆内支承上,这就要求反应堆内设备的支承有足够的支承强度,使反应堆内的设备在地震载荷下仍能可靠运行。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以及制造支承结构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包括:第一容纳部;第二容纳部,所述第二容纳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纳部,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所述第二容纳部用于容纳反应堆内的设备,并通过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或所述第二容纳部使所述反应堆内的冷却剂与所述设备接触;其中,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直径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一容纳部的直径,以提高所述第一容纳部和/或所述第二容纳部的强度。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造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的方法,所述方法用于制造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的支承结构,包括:表征所述第二容纳部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和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直径的关系;根据Tresca屈服准则,确定所述第二容纳部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根据所述第二容纳部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和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直径的关系,以及所述第二容纳部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确定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直径,其中,所述直径使所述第二容纳部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容纳部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根据所述第二容纳部的直径,制造所述支承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反应堆,包括: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的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固定于所述支承结构;或者动力泵,所述动力泵固定于所述支承结构。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作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发明有全面的理解。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图1提供的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的过渡部30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的固定部和补偿部的示意性结构图。
附图中,10为第一容纳部,11为连通部,20为第二容纳部,30为过渡部,40为密封部,50为补偿部,60为固定部。
应该注意的是,附图并未按比例绘制,并且出于说明目的,在整个附图中类似结构或功能的元素通常用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还应该注意的是,附图只是为了便于描述优选实施例,而不是本发明本身。附图没有示出所描述的实施例的每个方面,并且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本发明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由于我国属于多地震国家,尤其是中国示范快堆的选址在地震烈度为9级的位置,因此需要保证核反应堆在地震下的安全性,反应堆内的支承结构起到支承反应堆内的设备的作用,需要提高该支承结构的支承强度,使反应堆内的设备在地震载荷下能够可靠运行,从而保证反应堆的安全运行或安全停堆。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1,该支承结构包括:
第一容纳部10;
第二容纳部20,第二容纳部20连接于第一容纳部10,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用于容纳反应堆内的设备,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10可以罩设于反应堆内设备,对反应堆内的设备起到保护作用。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容纳部20也可以罩设于反应堆内设备。可选地,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都可以是筒体。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容纳部10用于容纳反应堆内的设备,第二容纳部20用于对反应堆内设备和第一容纳部10起到支承作用。
并通过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使反应堆内的冷却剂与设备接触;可选地,反应堆内的设备可以是热交换器,通过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使反应堆内的冷却剂进入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内,使得冷却剂通过热交换器进行换热冷却;反应堆内的设备也可以是动力泵,通过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使反应堆内的冷却剂进入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内,使得动力泵推动冷却剂传输至反应堆内。
热交换器是反应堆内的换热设备,可以用于对冷却剂换热,传导热量,与反应堆内的其他设备配合使用,将堆芯的热量排出。
热交换器可以包括独立热交换器,中间热交换器和空气热交换器等。
独立热交换器和空气热交换器可以是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内的设备,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是反应堆的安全系统,其无需借助泵的驱动,依靠自然循环力在全厂断电等会引起三回路热阱丧失的事故中将堆芯的热量持续的导出,进而保证快堆系统的安全停堆,在非能动余热排除系统的运行过程中,一回路的自然循环将堆芯热量带入独立热交换器中,热量通过独立热交换器传递至中间回路,中间回路中的冷却剂携带热量进入空气热交换器,传递至拔风烟囱中的空气,自然循环将热量带入大气,从而实现堆芯热量的安全排出。
中间热交换器连接于反应堆的一回路和二回路,一回路导出的堆芯热量通过中间热交换器传递给二回路。
一回路主冷却系统在反应堆中起到排出堆芯产生的热量的作用,冷却剂传输结构在一回路主冷却系统中起到传输冷却剂的作用,具体地,冷却剂传输结构将冷却剂从动力泵传输至反应堆堆芯内。一回路主冷却系统中的冷却剂通过堆芯时将堆芯的燃料元件内产生的裂变能从堆芯排出,维持堆芯正常工作条件,确保反应堆安全运行。动力泵为传输冷却剂提供动力,可选地,动力泵可以是离心泵,在泵内充满冷却剂的情况下,叶轮旋转产生离心力,叶轮槽道中的冷却剂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甩向外围流进泵壳,此时叶轮中心压强降低,该压强低于管内的压强,冷却剂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流入叶轮,使得离心泵可以不断地吸入冷却剂,从而完成冷却剂的循环。
可选地,此处的反应堆可以是池式快堆,具体地,反应堆可以是中国示范快堆,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反应堆;冷却剂可以是液态钠或者液态铅铋合金等。
其中,第二容纳部20的直径设置为大于第一容纳部10的直径,以提高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的强度,并且,还可以防止反应堆内的设备在晃动时与第二容纳部20发生碰撞,影响反应堆内设备的安全运行。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还包括:
过渡部30,图2是根据图1提供的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的过渡部30的设置方式的示意图,参见图2,过渡部30连接于第一容纳部10的底端和第二容纳部20的顶端,其中,第一容纳部10的底端设置于第二容纳部20的顶端上方的预定位置处。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10的底端也可以与第二容纳部20的顶端设置于同一高度。过渡部30可以用于适应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之间的直径变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可以一体成型。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也可以分别制造,方便现场进行安装。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支承结构还可以包括连接部(图中未示出),用于连接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连接部可以包括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第一法兰连接第一容纳部10,第二法兰连接第二容纳部20,通过连接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使第一容纳部10与第二容纳部20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也可以是螺纹,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之间可以通过螺纹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实际需要的不同,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还可以选用焊接连接、承插连接、管道黏合连接等方式进行连接,上述管道连接方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的,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该支承结构还可以包括减震部(图中未示出),减震部通过连接部设置于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之间,连接部可以设置有凹槽,减震部能够在凹槽内滑动,用于对反应堆内设备进行减震缓冲。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支承结构还包括:
密封部40,密封部40设置于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的连接处,用于防止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内的冷却剂从连接处流出,对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外的设备造成影响,并提高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的密封性,还可以用于屏蔽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外部的冷却剂的影响。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密封部40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纳部10外,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容纳部20外。可选地,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内也可以设置有密封部40,提高密封效果,减小影响,增强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的密封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容纳部10设有连通部11,连通部11用于使反应堆内的冷却剂流入和/或流出第一容纳部10。可选地,连通部11可以周向设置于第一容纳部10。
可选地,第一容纳部10可以设有多个连通部11,使反应堆内冷却剂的循环效率更高。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设置于上方的连通部11可以用于使冷却剂流入第一容纳部10,设置于下方的连通部11可以用于使冷却剂流出第一容纳部10。在其它实施例中,设置于上方的连通部11可以用于使冷却剂流出第一容纳部10,设置于下方的连通部11可以用于使冷却剂流入第一容纳部1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容纳部20也可以设置有连通部1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连通部11的数量和位置。
可选地,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的底部可以不密封,冷却剂可以通过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的底部流入和/或流出;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的底部也可以通过密封件(图中未示出)进行密封,起到提高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的密封性、保护反应堆内设备的作用。可以在密封件上设置有连通部,使冷却剂经由该密封件流入和/或流出。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连通部11可以包括多个通孔,多个通孔均匀设置于第一容纳部10,可以提高冷却剂流入和/或流出第一容纳部10的速度。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多个通孔的大小可以一致。在其它实施例中,多个通孔的大小可以不一致,用于使冷却剂流过通孔的速度不同,从而提高冷却剂的流速。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形,在其它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将通孔设置成不同的形状。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通孔上可以设有鳞片形的盖体,从而使得冷却剂单向流入或流出通孔。具体地,该鳞片形的盖体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纳部10内侧,用于使冷却剂从第一容纳部10外单向流入第一容纳部10内;或者,该鳞片形的盖体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纳部10外侧,用于使冷却剂从第一容纳部10内单向流入第一容纳部10外,提高冷却剂的循环效率。在其它实施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冷却剂的实际流动方向设置盖体和连通部11的位置。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的固定部和补偿部的示意性结构图,参见图3,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支承结构还可以包括补偿部50,补偿部50可以设于第一容纳部10,也可以设于第二容纳部20,用于补偿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的轴向形变。可选地,补偿部50可以是C形膨胀节。在其它实施例中,补偿部50也可以是U形膨胀节或波纹管膨胀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和安装的简易程度选择合适形状或合适类型的补偿部。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支承结构还可以包括固定部60,固定部60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纳部10的顶部,固定部60固定于反应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反应堆容器是指安置反应堆并承受其巨大运行压力的密闭容器,也称反应堆压力壳,可选地,固定部60可以连接于该反应堆容器,具体地,可以焊接于该反应堆容器的锥顶盖。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支承结构还可以包括测量部(图中未示出),该测量部可以设置于第一容纳部10,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容纳部20。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测量部可以是热电偶,用于测量流入和/或流出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的冷却剂的温度,也可以用于测量第一容纳部10和第二容纳部20内的冷却剂温度,从而实时监测反应堆内流通的冷却剂的温度。在其它实施例中,测量部也可以是流量计,用于测量流入和/或流出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的冷却剂的流量,实时监测冷却剂的流量数据,通过该流量数据可以判断反应堆是否正常运行,实时了解反应堆的运行状态,使反应堆安全运行。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反应堆内的设备可以包括动力泵和热交换器。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制造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的方法,该制造方法用于制造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反应堆内的设备通过连接部设置于支承结构,可选地,连接部可以是接管,例如,反应堆内的动力泵通过该连接部设置于支承结构,该方法包括:
表征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和第二容纳部20的直径的关系;
根据Tresca屈服准则,确定第二容纳部20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Tresca屈服准则为,当最大剪应力达到材料所固有的某一定数值时,材料进入塑性变形阶段,该定值取决于材料在变形条件下的性质,与应力状态无关。也就是说,根据Tresca屈服准则,以及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的材料在变形条件下的性质,确定第二容纳部20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
根据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和第二容纳部20的直径的关系,以及第二容纳部20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确定第二容纳部20的直径,
其中,该直径使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小于或等于第二容纳部20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
根据第二容纳部20的直径,制造支承结构。
可选地,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可以是第二容纳部20的底部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表征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和第二容纳部20的直径的关系,包括:
根据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第一主应力和第三主应力,确定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其中,第一主应力大于或等于第三主应力;
根据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确定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和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直径的关系。
σs=σ13 (1)
公式(1)中,σs为第二容纳部20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σ1为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第一主应力,σ3为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第三主应力。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对于第二容纳部20所承受的应力状态,可以取一个直角坐标系(x、y、z),使三个坐标轴分别与互相垂直的三个主应力方向重合,该三个主应力按照主应力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分别为第一主应力、第二主应力和第三主应力。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根据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轴向应力和剪切应力,确定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第一主应力和第三主应力。
具体地,第一主应力可以通过下述公式(2)表达,第三主应力可以通过下述公式(3)表达。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091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092
公式(2)和公式(3)中,σx为第二容纳部20在X轴上的轴向应力,σy为第二容纳部20在y轴上的应力,τ为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剪切应力。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轴向应力,通过以下步骤确定:
分别确定地震载荷、重力载荷和连接部对第二容纳部20的轴向应力;
根据地震载荷、重力载荷和连接部对第二容纳部20的轴向应力,确定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轴向应力。
可选地,确定第二容纳部受到的轴向应力,还包括:
确定过渡部30对第二容纳部20的轴向应力。
σx=σigp (4)
上述公式(4)中,σi为地震载荷对第二容纳部20的轴向应力,σg为重力载荷对第二容纳部20的轴向应力,σp为连接部和/或过渡部30对第二容纳部20的轴向应力,可选地,σp可以是接管载荷对第二容纳部20底部的轴向应力。
具体地,地震载荷对第二容纳部20的轴向应力通过下述公式(5)计算。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101
上述公式(5)中,Fvi为地震载荷对第二容纳部20的竖向惯性力合力,A为第二容纳部20的截面面积,Mhi为地震载荷对第二容纳部20的弯矩,ro为第二容纳部20的截面外半径,I为第二容纳部20的截面惯性矩。
其中,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102
上述公式(6)中,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103
为地震载荷下该支承结构对第二容纳部20的竖向惯性力,即地震载荷下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对第二容纳部20的竖向惯性力,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104
为地震载荷下该支承结构所支承的反应堆内的设备对第二容纳部20的竖向惯性力,ms为该支承结构的质量和冷却剂的质量,me为该支承结构所支承的反应堆内的设备的质量和冷却剂的质量,asv为该支承结构质心位置处的竖向加速度,aev为该支承结构所支承的反应堆内的设备质心位置处的竖向加速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质心位置为物质系统上的质量中心,即物质系统上被认为质量集中于此的一个假想点。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在判断支承结构和支承结构所支承的反应堆内的设备的质心位置时,还需要考虑支承结构内部的物质质量的影响,例如,支承结构内的冷却剂的质量的影响。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支承结构所支承的反应堆内的设备为热交换器时,此时,me为热交换器的质量和该支承结构内冷却剂的质量,ms为该支承结构的质量和冷却剂的质量。同样的,该支承结构质心位置处的竖向加速度和该支承结构所支承的反应堆内的设备质心位置处的竖向加速度,也需要考虑支承结构内的物质的附加质量的影响。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111
上述公式(7)中,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112
为地震载荷下该支承结构对第二容纳部20的水平惯性力,即地震载荷下第一容纳部10和/或第二容纳部20对第二容纳部20的水平惯性力,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113
为地震载荷下该支承结构所支承的反应堆内的设备对第二容纳部20的水平惯性力,hs为该支承结构质心位置距离第二容纳部20的距离,he为该支承结构所支承的反应堆内的设备的质心位置到第二容纳部20的距离。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支承结构质心位置距离第二容纳部20的距离和支承结构所支承的反应堆内的设备的质心位置到第二容纳部20的距离,需要考虑支承结构内的物质质量的影响。
具体地,重力载荷对第二容纳部20的轴向应力通过下述公式(8)计算。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114
具体地,第一容纳部10和/或过渡部30对第二容纳部20的轴向应力通过下述公式(9)计算。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115
上述公式(9)中,Fvp为连接部和/或过渡部30对第二容纳部20的竖直方向的合力,Mhp为连接部和/或过渡部30对第二容纳部20产生的弯矩。
其中,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116
上述公式(10)中,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117
为连接部和/或过渡部30对第二容纳部20的合弯矩,Fhp为连接部和/或过渡部30对第二容纳部20的水平方向的合力,hp为连接部和/或过渡部30到第二容纳部20的距离。可选地,此处的连接部对第二容纳部20的合弯矩可以是接管载荷对第二容纳部20的合弯矩,连接部对第二容纳部20的水平方向的合力可以是接管载荷位置处水平方向的合力。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剪切应力,通过以下步骤确定:
分别确定地震载荷和连接部对第二容纳部20的剪切应力;
根据地震载荷和连接部对第二容纳部20的剪切应力,确定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剪切应力。
可选地,确定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剪切应力,还包括:
确定过渡部30对第二容纳部20的剪切应力。
τ=τip (11)
其中,τi为地震载荷对第二容纳部20的剪切应力,τp为连接部和/或过渡部30对第二容纳部20的剪切应力,可选地,τp可以是接管载荷对第二容纳部20底部的剪切应力。
具体地,地震载荷对第二容纳部20的剪切应力通过下述公式(12)计算。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121
上述公式(12)中,Fhi为地震载荷对第二容纳部20的水平惯性力合力。
其中,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122
上述公式(13)中,ash为该支承结构质心位置处的水平加速度,aeh为该支承结构所支承的反应堆内的设备的质心位置处的水平加速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支承结构质心位置处的水平加速度和支承结构所支承的反应堆内的设备的质心位置处的水平加速度,还需要考虑支承结构内的物质质量的影响。
具体地,连接部和/或过渡部30对第二容纳部20的剪切应力通过下述公式(14)计算。
Figure BDA0003315627400000123
其中,Tp为连接部和/或过渡部30处的扭矩,Iρ为第二容纳部20的截面的极惯性矩。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
根据需要设置于反应堆内的设备的直径,确定第一容纳部10的直径。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应堆,包括: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
热交换器,热交换器固定于支承结构;或者
动力泵,动力泵固定于支承结构。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通过使第二容纳部20的直径大于第一容纳部10的直径,增加了该支承结构承载界面的惯性矩,提高了抗弯强度,从而使该支承结构在地震载荷下也能够可靠地支承反应堆内的设备。
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以得到新的实施例。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5)

1.一种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容纳部(10);
第二容纳部(20),所述第二容纳部(20)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0),所述第一容纳部(10)和所述第二容纳部(20)用于容纳反应堆内的设备,并通过所述第一容纳部(10)和/或所述第二容纳部(20)使所述反应堆内的冷却剂与所述设备接触;
其中,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直径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0)的直径,以提高所述第一容纳部(10)和/或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过渡部(30),所述过渡部(30)连接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0)的底端和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顶端,其中,所述第一容纳部(10)的底端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顶端上方的预定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密封部(40),所述密封部(40)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0)和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连接处,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容纳部(10)和/或所述第二容纳部(20)内的冷却剂从所述连接处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0)设有连通部(11),所述连通部(11)用于使所述反应堆内的冷却剂流入和/或流出所述第一容纳部(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部(11)包括多个通孔,所述多个通孔均匀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部(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堆内的设备包括动力泵和热交换器。
7.一种制造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用于制造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支承结构,所述反应堆内的设备通过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支承结构,所述方法包括:
表征所述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和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直径的关系;
根据Tresca屈服准则,确定所述第二容纳部(20)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
根据所述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和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直径的关系,以及所述第二容纳部(20)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确定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直径,
其中,所述直径使所述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容纳部(20)能够承受的最大应力;
根据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直径,制造所述支承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表征所述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和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直径的关系,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第一主应力和第三主应力,确定所述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其中,第一主应力大于或等于第三主应力;
根据所述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确定所述第二容纳部(20)在地震工况下承受的应力和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直径的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轴向应力和剪切应力,确定所述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第一主应力和第三主应力。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轴向应力,通过以下步骤确定:
分别确定地震载荷、重力载荷和所述连接部对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轴向应力;
根据所述地震载荷、重力载荷和所述连接部对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轴向应力,确定所述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轴向应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确定所述过渡部(30)对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轴向应力。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剪切应力,通过以下步骤确定:
分别确定地震载荷和所述连接部对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剪切应力;
根据所述地震载荷和所述连接部对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剪切应力,确定所述第二容纳部(20)受到的剪切应力。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确定所述过渡部(30)对所述第二容纳部(20)的剪切应力。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需要设置于所述反应堆内的设备的直径,确定所述第一容纳部(10)的直径。
15.一种反应堆,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
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固定于所述支承结构;或者
动力泵,所述动力泵固定于所述支承结构。
CN202111230162.0A 2021-10-22 2021-10-22 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以及制造支承结构的方法 Pending CN1139905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30162.0A CN113990531A (zh) 2021-10-22 2021-10-22 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以及制造支承结构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30162.0A CN113990531A (zh) 2021-10-22 2021-10-22 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以及制造支承结构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90531A true CN113990531A (zh) 2022-01-28

Family

ID=797401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30162.0A Pending CN113990531A (zh) 2021-10-22 2021-10-22 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以及制造支承结构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90531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102616A (en) Full pressure passive emergency core cooling and residual heat removal system for water cooled nuclear reactors
US7526057B2 (en) Decay heat removal system for liquid metal reactor
US8711997B2 (en) Reactor core of liquid metal cooled reactor
CN110189839B (zh) 一种将压水堆冷段破口转换为热段破口的转换装置及压水堆
US4382907A (en) Liquid metal cooled nuclear reactor
Guidez et al. New reactor safety measures for the european sodium fast reactor—part i: Conceptual design
US11796255B2 (en) Air-cooled condenser with deflection limiter beams
US11935663B2 (en) Control rod drive system for nuclear reactor
CN113990531A (zh) 用于反应堆的支承结构以及制造支承结构的方法
US20140215824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olar boiler construction
JP2018513985A (ja) 可搬型亜臨界モジュールによる発電及び関連方法
CN103280246A (zh) 一种液态重金属冷却反应堆燃料元件
Singh et al. On the Thermal-Hydraulic Essentials of the H oltec I nherently S afe M odular U nderground R eactor (HI-SMUR) System
CN216928048U (zh) 一种安全壳
CN113983854B (zh) 用于反应堆内热交换器的支承结构
KR20070015540A (ko) 핵 발전소의 가압수 반응기의 압력 용기 제조 방법, 핵발전소의 가압수 반응기의 압력 용기 및 상기 목적을 위한다벽 압력 용기의 이용
US20240068749A1 (en) Air-cooled condenser, method for forming an axial flow baffle for a heat exchanger and/or method of cooling high level radioactive waste
Guidez et al. ESFR SMART: A European Sodium Fast Reactor concept including the European feedback experience and the new safety commitments following Fukushima accident
Takano et al. A Concept of Self-Completed Fuel Cycle Based on Lead-Cooled Nitride Fuel Fast Reactors
JP2718855B2 (ja) 核燃料チャンネルおよびこれを利用した固有安全水冷却チューブ原子炉
WO2020239531A1 (en) Containment for a pwr nuclear power plant
Costes Starting Fast Reactors Again
CN113421664A (zh) 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JPH04309893A (ja) 高速増殖炉
Schreiber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s (PW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