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21664A - 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21664A
CN113421664A CN202110699326.8A CN202110699326A CN113421664A CN 113421664 A CN113421664 A CN 113421664A CN 202110699326 A CN202110699326 A CN 202110699326A CN 113421664 A CN113421664 A CN 1134216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or
containment
lead
reactor vessel
removal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9932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容
彭诗念
余红星
严明宇
黄代顺
邓坚
郭超
方红宇
冉旭
鲜麟
李峰
杨帆
喻娜
张舒
陈宏霞
初晓
习蒙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Original Assignee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filed Critical Nuclear Power Institute of China
Priority to CN20211069932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4216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34216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216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5/00Cool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pressure vessel containing the core; Selection of specific coolants
    • G21C15/18Emergency cooling arrangements; Removing shut-down heat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5/00Cool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pressure vessel containing the core; Selection of specific coolants
    • G21C15/02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passages in which heat is transferred to the coolant; Coolant flow control devices
    • G21C15/12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passages in which heat is transferred to the coolant; Coolant flow control devices from pressure vessel; from containment vessel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5/00Cooling arrangements within the pressure vessel containing the core; Selection of specific coolants
    • G21C15/02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passages in which heat is transferred to the coolant; Coolant flow control devices
    • G21C15/14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passages in which heat is transferred to the coolant; Coolant flow control devices from headers; from joints in duc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Structure Of Emergency Protection For Nuclear Rea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涉及核反应堆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堆坑的腔室内设有隔离围板,隔离围板与堆坑内壁之间形成外腔室,隔离围板与反应堆容器外壁之间形成内腔室,隔离围板穿设有将外腔室、内腔室连通的连通孔;冷却水箱的输出端口与外腔室的输入端口之间通过配置有隔离阀的管道连通设置,内腔室的输出端口与安全壳的内部空间连通;安全壳内壁设有至少一个收集器,收集器的输出端口与冷却水箱的输入端口之间通过管道连通。本发明提供的余热排出系统采用非能动技术,在反应堆的正常排热途径失效时,不依赖外部动力电源导出堆芯余热,从而确保反应堆的安全。

Description

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反应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背景技术
铅基快堆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第四代核能系统,采用铅基材料(铅或铅铋合金)作为冷却剂,具有良好的中子物理特性、热工水力特性、化学安全特性和系统安全特性,在核燃料增殖和核废料嬗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目前国际核能领域研究的热点。余热排出系统作为反应堆的专设安全系统之一,主要功能是在反应堆事故工况下排出堆芯余热,从而确保堆芯安全。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使反应堆的系统简化,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降低了堆芯熔化概率,提高了反应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设计研究是铅基快堆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目前铅基快堆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尚处于概念设计阶段,国际上发展铅基快堆技术的国家均对铅基快堆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进行了设计研究。
美国SSTAR反应堆的余热排出系统为反应堆容器辅助冷却系统(RVACS),利用容器外壁面与空气自然循环换热带走热量。欧洲铅基快堆ELSY-600反应堆设计了三套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水余热排出系统、独立冷凝器余热排出系统以及反应堆容器空气冷却系统。独立冷凝器余热排出系统包含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冷凝器、水箱等,通过蒸汽发生器换热带走堆芯余热,然后利用冷凝器将热量导入水箱。水余热排出系统包括水箱、隔离阀、浸泡式换热器以及与烟囱,利用浸泡式换热器将热量导出,水蒸气由烟囱流入大气环境。反应堆容器空气冷却系统不同于美国SSTAR反应堆容器辅助冷却系统,该系统采用管道冷却设计方案,系统进口与空气收集器相连,出口与烟囱相连,从而形成自然循环,而SSTAR反应堆直接利用坑道。
俄罗斯开发的小型模块式铅冷快堆SVBR-100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仅由兼作保护容器的钢罐组成,罐中充满水。热量由反应堆容器壁导出,该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能够保证在各种情况下将反应堆容器中的热量导出。俄罗斯示范性验证反应堆BREST-OD-300堆芯的衰变热排出系统采用非能动设计,一回路的热量通过自然循环在空冷器中把热量传递给冷空气,被加热的空气直接排入大气中。
综合而言,基于蒸汽发生器和独立热交换器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功率较大,但是需要配置的设备较多,设备尺寸不小,而反应堆容器内铅池空间有限,设备的安装、固定、维修均较为困难。在基于反应堆容器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设计中,美国和欧盟等选择空气冷却反应堆容器的设计,该类型设计导致反应堆在正常工况存在一定热损失,最大的问题为该类型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排热功率较小;俄罗斯选择水冷却反应堆容器的设计,通过辐射换热和容器壁面的自然对流将堆芯余热带走,但是目前该类型设计是将反应堆容器浸泡在水箱内,这种设计导致反应堆正常工况存在一定热损失,反应堆容器外未形成自然循环流动,整个余热排出系统的排热功率偏小,此外该余热排出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水箱内水会全部蒸发,导致其排热功率陡降。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在事故工况以自然循环形式运行,将堆芯余热导到最终热阱大气,该系统具有排热能力强、系统相关设备简单、安装维修简易等优点。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包括安全壳、冷却水箱、反应堆容器,反应堆容器底部设有供反应堆容器安装的堆坑,所述堆坑的腔室内设有隔离围板,隔离围板与堆坑内壁之间形成外腔室,隔离围板与反应堆容器外壁之间形成内腔室,隔离围板穿设有将外腔室、内腔室连通的连通孔;
冷却水箱的输出端口与外腔室的输入端口之间通过配置有隔离阀的管道连通设置,内腔室的输出端口与安全壳的内部空间连通;
安全壳内壁设有至少一个收集器,收集器的输出端口与冷却水箱的输入端口之间通过管道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堆容器正常运行时,隔离阀处于关闭状态;反应堆容器处于事故工况时,隔离阀处于打开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隔离阀响应于UPS异常信号后启动打开,当检测到反应堆容器处于供电异常时触发UPS异常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外腔室的输入端口、内腔室的输出端口均位于堆坑的腔室顶部,连通孔位于隔离围板的底部。
进一步的,所述隔离围板呈与反应堆容器同轴设置的筒状结构,连通孔为圆形孔、多边形孔、梅花孔、五角形孔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水箱的输出端口高度大于外腔室的输入端口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外腔室的输入端口高度、内腔室的输出端口高度均大于铅池液面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收集器的输出端口高度大于冷却水箱的输入端口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收集器呈环状结构,且收集器的外壁与安全壳的内壁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冷却水箱、隔离阀均置于安全壳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余热排出系统采用非能动技术,在反应堆的正常排热途径失效时,不依赖外部动力电源导出堆芯余热,从而确保反应堆的安全。
2、本发明提供的余热排出系统采用闭式循环设计,选择大气环境作为最终热阱,因此该余热排出系统能够长期运行,持续导出堆芯余热。
3、本发明提供的余热排出系统充分利用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需要的配套设备和相应辅助系统较少,而且设备简单,安装维修简易。
4、本发明提供的余热排出系统未增加反应堆容器和安全壳的贯穿件,即不会破坏反应堆第二道和第三道安全屏障,从而不会增加放射性物质对外释放的风险。
5、本发明提供的余热排出系统在反应堆正常运行工况,水箱隔离阀处于关闭状态,堆坑腔室充满不流动的空气,该余热排出系统造成的热损失很少。
6、本发明提供的余热排出系统通过设置隔热围板将堆坑腔室划分为两部分,该设计建立了自然循环流道,使堆坑内能够形成宏观的自然循环流动,从而使该余热排出系统具有较强排热能力。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01、安全壳;102、堆坑;103、冷却水箱;104、隔离阀;105、收集器;106、反应堆容器;107、隔离围板;108、连通孔;109、外腔室;110、内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安全壳101、冷却水箱103、反应堆容器106,反应堆容器106底部设有供反应堆容器106安装的堆坑102。堆坑102的腔室内设有隔离围板107,隔离围板107与堆坑102内壁之间形成外腔室109,隔离围板107与反应堆容器106外壁之间形成内腔室110,隔离围板107穿设有将外腔室109、内腔室110连通的连通孔108。冷却水箱103的输出端口与外腔室109的输入端口之间通过配置有隔离阀104的管道连通设置,内腔室110的输出端口与安全壳101的内部空间连通;安全壳101内壁设有收集器105,收集器105的输出端口与冷却水箱103的输入端口之间通过管道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记载的仪器设备、管道、线路均置于置于安全壳101内。该余热排出系统未增加反应堆容器106和安全壳101的贯穿件,即不会破坏反应堆第二道和第三道安全屏障,从而不会增加放射性物质对外释放的风险。
反应堆容器106正常运行时,隔离阀104处于关闭状态;反应堆容器106处于事故工况时,隔离阀104处于打开状态。其中,隔离阀104响应于UPS异常信号后启动打开,当检测到反应堆容器106处于供电异常时触发UPS异常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外腔室109的输入端口、内腔室110的输出端口均位于堆坑102的腔室顶部,连通孔108位于隔离围板107的底部。
在本实施例中,隔离围板107呈与反应堆容器106同轴设置的筒状结构,连通孔108为圆形孔、多边形孔、梅花孔、五角形孔中的任意一种。在本实施例中,连通孔108采用圆形孔。
冷却水箱103的输出端口高度大于外腔室109的输入端口高度,能够确保冷却水箱103中的水能够流入堆坑102腔室。此外,外腔室109的输入端口高度、内腔室110的输出端口高度均大于铅池液面高度,有效保证了反应堆容器106的换热正常运行。另外,收集器105的输出端口高度大于冷却水箱103的输入端口高度,确保水能够流入冷却水箱103。
在本实施例中,收集器105呈环状结构,且收集器105的外壁与安全壳101的内壁贴合。
工作过程:在反应堆正常工况下,冷却水箱103对应的隔离阀104处于关闭状态,堆坑102内腔充满不流动的空气。在反应堆事故工况下,特别是全厂断电工况(可靠电源丧失),冷却水箱103对应的隔离阀104自动开启,在重力作用下冷却水箱103内的水流入堆坑102的外腔室109,然后经连通孔108进入内腔室110,位于内腔室110的水与反应堆容器106外壁接触,水在反应堆容器106壁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作用下被加热变成水蒸气,受密度差的驱动作用水蒸气向上流动,从堆坑102的腔室流出,从而流入安全壳101的大空间,在安全壳101的大空间内,水蒸气继续向上流动,水蒸气在安全壳101穹顶和安全壳101壁冷凝,冷凝水受重力的作用沿安全壳101壁面向下流动至环形的收集器105,然后流入冷却水箱103,从而形成自然循环。依靠该自然循环流动将堆芯余热导到安全壳101,该自然循环的最终热阱为大气。由于该余热排出系统为一个闭式自然循环系统,可以长期运行,持续将堆芯余热导出。
本发明提供的系统采用非能动技术实现堆芯余热排出,系统具有排热能力强、系统配置简单、可靠性高、可长期运行、不增加放射性物质对外释放的风险等优点。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包括安全壳(101)、冷却水箱(103)、反应堆容器(106),反应堆容器(106)底部设有供反应堆容器(106)安装的堆坑(102),其特征是,所述堆坑(102)的腔室内设有隔离围板(107),隔离围板(107)与堆坑(102)内壁之间形成外腔室(109),隔离围板(107)与反应堆容器(106)外壁之间形成内腔室(110),隔离围板(107)穿设有将外腔室(109)、内腔室(110)连通的连通孔(108);
冷却水箱(103)的输出端口与外腔室(109)的输入端口之间通过配置有隔离阀(104)的管道连通设置,内腔室(110)的输出端口与安全壳(101)的内部空间连通;
安全壳(101)内壁设有至少一个收集器(105),收集器(105)的输出端口与冷却水箱(103)的输入端口之间通过管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反应堆容器(106)正常运行时,隔离阀(104)处于关闭状态;反应堆容器(106)处于事故工况时,隔离阀(104)处于打开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隔离阀(104)响应于UPS异常信号后启动打开,当检测到反应堆容器(106)处于供电异常时触发UPS异常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外腔室(109)的输入端口、内腔室(110)的输出端口均位于堆坑(102)的腔室顶部,连通孔(108)位于隔离围板(107)的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是,所述隔离围板(107)呈与反应堆容器(106)同轴设置的筒状结构,连通孔(108)为圆形孔、多边形孔、梅花孔、五角形孔中的任意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冷却水箱(103)的输出端口高度大于外腔室(109)的输入端口高度。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外腔室(109)的输入端口高度、内腔室(110)的输出端口高度均大于铅池液面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收集器(105)的输出端口高度大于冷却水箱(103)的输入端口高度。
9.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收集器(105)呈环状结构,且收集器(105)的外壁与安全壳(101)的内壁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的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其特征是,所述冷却水箱(103)、隔离阀(104)均置于安全壳(101)内。
CN202110699326.8A 2021-06-23 2021-06-23 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Pending CN1134216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99326.8A CN113421664A (zh) 2021-06-23 2021-06-23 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99326.8A CN113421664A (zh) 2021-06-23 2021-06-23 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21664A true CN113421664A (zh) 2021-09-21

Family

ID=77716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99326.8A Pending CN113421664A (zh) 2021-06-23 2021-06-23 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421664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426A (zh) * 1992-06-24 1994-01-05 西屋电气公司 在核反应堆中冷凝物的收集和循环
CN102956275A (zh) * 2011-08-25 2013-03-06 巴布科克和威尔科克斯核能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紧凑的非能动安全系统的压水反应堆
US20140321597A1 (en) * 2012-05-21 2014-10-30 Smr Inventec, Llc Loss-of-coolant accident reactor cooling system
CN104167230A (zh) * 2014-07-30 2014-11-26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非能动混凝土安全壳冷却系统
CN105261401A (zh) * 2015-08-28 2016-01-20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池内液态重金属冷却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06024077A (zh) * 2016-06-14 2016-10-12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核电厂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
CN109411100A (zh) * 2018-11-21 2019-03-01 中科瑞华(安徽)中子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铅基反应堆用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11540486A (zh) * 2020-04-16 2020-08-14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小型压水反应堆及安全壳长期非能动热量排出系统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426A (zh) * 1992-06-24 1994-01-05 西屋电气公司 在核反应堆中冷凝物的收集和循环
CN102956275A (zh) * 2011-08-25 2013-03-06 巴布科克和威尔科克斯核能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紧凑的非能动安全系统的压水反应堆
US20140321597A1 (en) * 2012-05-21 2014-10-30 Smr Inventec, Llc Loss-of-coolant accident reactor cooling system
US20180254113A1 (en) * 2012-05-21 2018-09-06 Smr Inventec, Llc Loss-of-coolant accident reactor cooling system
CN104167230A (zh) * 2014-07-30 2014-11-26 中科华核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非能动混凝土安全壳冷却系统
CN105261401A (zh) * 2015-08-28 2016-01-20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池内液态重金属冷却反应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06024077A (zh) * 2016-06-14 2016-10-12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核电厂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
CN109411100A (zh) * 2018-11-21 2019-03-01 中科瑞华(安徽)中子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铅基反应堆用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CN111540486A (zh) * 2020-04-16 2020-08-14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一种小型压水反应堆及安全壳长期非能动热量排出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杨若楠等: "铅基反应堆自然循环与应急余热排出研究", 《原子核物理评论》 *
陶舒畅等: "美国铅冷快堆研究进展", 《科技视界》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40312651A1 (en) Passive emergency feedwater system
US10726962B2 (en) Nuclear reactor system having natural circulation of primary coolant
US8731130B2 (en) Passive emergency feedwater system
US9502142B2 (en) Containment for a water cooled and moderated nuclear reactor
EP2689426B1 (en) Emergency core cooling systems for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US6795518B1 (en) Integral PWR with diverse emergency cooling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same
CN104269194B (zh) 一种温度触发的池式反应堆非能动事故余热排出系统
CN109545401B (zh) 一种铅基快堆堆外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US9583221B2 (en) Integrated emergency core cooling system condenser for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CN102956275A (zh) 具有紧凑的非能动安全系统的压水反应堆
GB2531190A (en) Passive concrete containment cooling system
CN103165199A (zh) 采用闭合传热路径的、用于核反应堆的紧急堆芯冷却系统(eccs)
CN108461163A (zh) 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和使用该应急堆芯冷却系统的沸水反应堆装置
CN106653107A (zh) 一种液态金属冷却池式反应堆非能动事故余热排出系统
WO2022111436A1 (zh) 用于核电厂严重事故下堆芯熔融物滞留的装置
US20150016581A1 (en) System for removing the residual power of a pressurised water nuclear reactor
US20230197300A1 (en) Passive waste heat removal system on secondary side of marine environmental reactor
US20230223160A1 (en) Reactor secondary side passive residual heat removal system
US4382907A (en) Liquid metal cooled nuclear reactor
CN106531243B (zh) 一种模块化小型压水堆事故下余热排出系统及厂房
CN102820067A (zh) 一种用于超临界水堆余热排出的自然循环换热器
CN113421664A (zh) 基于安全壳和反应堆容器的铅基快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JP5941795B2 (ja) 原子炉圧力容器の冷却設備および原子炉圧力容器の冷却設備による冷却方法
JP2014173984A (ja) 原子炉
US20240290510A1 (en) A nuclear reactor module and a nuclear district heating reactor comprising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