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86045A -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86045A
CN113986045A CN202111327600.5A CN202111327600A CN113986045A CN 113986045 A CN113986045 A CN 113986045A CN 202111327600 A CN202111327600 A CN 202111327600A CN 113986045 A CN113986045 A CN 1139860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layer
lead
wiring area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2760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86045B (zh
Inventor
张世萌
张彩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32760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8604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86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860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860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860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多个触控电极,位于触控区内;驱动芯片,位于走线区的一侧;触控引线,位于走线区,触控引线电性连接触控电极与驱动芯片;其中,走线区包括布置有驱动芯片的第一走线区和远离驱动芯片的第二走线区,触控引线包括位于第一走线区的近端触控引线和自第二走线区延伸至第一走线区的远端触控引线;近端触控引线至少部分为单层金属线,远端触控引线至少部分为双层金属线。上述触控面板,由于在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单位长度的单层金属线的阻抗大于单位长度的双层金属线的阻抗,因此无需通过显著增加近端触控引线的绕线距离的方式增大近端触控引线的阻抗,从而可缩窄走线区的宽度。

Description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触控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电子产品中,满足了电子产品的交互功能。
在触控面板的设计中,由于要满足屏体近端与远端的负载一致性以保证触控性能的一致性,外围的触控引线通常采用等阻抗设计,但在满足等阻抗设计的同时,信号线占用较大的空间,从而增大了触控显示装置的边框尺寸,无法满足如今日益减小的边框尺寸要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触控引线无法在满足等阻抗设计的同时减小空间占用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问题的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具有触控区及围绕所述触控区外的走线区,所述触控面板包括:
多个触控电极,位于所述触控区内;
驱动芯片,位于所述走线区的一侧;
触控引线,位于所述走线区,所述触控引线电性连接所述触控电极与所述驱动芯片;
其中,所述走线区包括靠近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一走线区和远离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走线区,所述触控引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区的近端触控引线和自所述第二走线区延伸至所述第一走线区的远端触控引线;
所述近端触控引线至少部分为单层金属线,所述远端触控引线至少部分为双层金属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任意一条所述触控引线的阻抗与预设阻抗的差值的绝对值均小于预设差值,所述预设差值为所述预设阻抗的5%-1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近端触控引线全部为单层金属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远端触控引线全部为双层金属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双层金属线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所述单层金属线和所述第一金属线同层设置;或
所述单层金属线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同层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层金属线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和所述第二金属线两者中的方阻较大的一者同层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第一金属线和所述第二金属线分别设于所述绝缘层的相对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层贯穿开设有连通所述绝缘层相对两侧的连接孔,所述第一金属线和所述第二金属线通过所述连接孔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层金属线位于所述绝缘层的其中一侧。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触控面板。
上述触控面板,由于在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单位长度的单层金属线的阻抗大于单位长度的双层金属线的阻抗,因此无需通过增加近端触控引线的绕线距离的方式即可增大近端触控引线的阻抗满足阻抗的均一性要求。由于近端触控引线占用的空间较小,从而可缩窄走线区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同时为远端触控引线留出足够的设置空间,无需减小远端触控引线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进而不会提高远端触控引线的阻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触控面板的部分区域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触控面板;20、触控电极;40、驱动芯片;60、触控引线;61、近端触控引线;63、远端触控引线;80、绝缘层;
a、单层金属线;b、双层金属线;b1、第一金属线;b2;第二金属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本文可以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元件和另一个元件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可以被称为第一元件。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可以是显示器、电视、数码相机、手机、平板电脑、电子相框等具有任何触控和显示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触控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触控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简称LCD),也可以是电致发光触控显示装置。在触控显示装置为电致发光触控显示装置的情况下,电致发光触控显示装置可以是有机电致发光触控显示装置(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或量子点电致发光触控显示装置(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简称QLED)。
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和触控面板100。显示面板用于显示图像,触控面板100设置于显示面板的一侧表面,用于判断触控事件的发生及触控事件发生的位置。
具体地,显示面板的横截面为矩形,包括显示区及非显示区,显示区为矩形,非显示区沿周向围绕于显示区外侧,显示区设有多个子像素以用于显示图像。触控面板100的横截面呈矩形,触控面板100具有与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对应设置的触控区及与非显示区对应设置的走线区。触控区呈与触控面板100的形状相似的矩形,包括沿第一方向(即图1中的X方向)延伸的长边和沿第二方向(即图1中的Y方向)延伸的短边。走线区沿周向围绕于触控区外侧,位于触控区在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的走线区分别沿第二方向纵长延伸,位于触控区在第二方向上的两侧的走线区分别沿第一方向纵长延伸。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可以理解,触控面板100以及触控区的形状不限,可根据需要设置以设置为不同的形状。
进一步地,触控面板100包括多个触控电极20、驱动芯片40以及多条触控引线60。多个触控电极20位于触控区内,多个触控电极2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二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交叉设置且相互绝缘。在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交叉的区域形成一个电容,当导体(例如手指)触摸到交叉区域时,会改变该区域的原有电容。通过检测电容变化,即可获得触摸点的位置。
驱动芯片40位于走线区的一侧,优选地,驱动芯片40位于触控区的第一方向上的一侧的走线区,并位于该走线区远离触控区的一侧,用于确定发生触控的位置坐标以及触控压力值。可以理解,驱动芯片40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可根据实际需要将驱动芯片40设置于走线区的不同位置以满足不同要求。
每条触控引线60电性连接触控电极20与驱动芯片40,从而实现触控电极20与驱动芯片40的信号传递。具体地,每条触控引线60的一端连接一个触控电极20,触控引线60的另一端在走线区中延伸直至与位于触控电极20的第一方向的一侧的驱动芯片40连接。
进一步地,走线区包括靠近驱动芯片40的第一走线区A和远离驱动芯片40的第二走线区B,第一走线区A的任意位置在第一方向上与驱动芯片40的直线距离小于第二走线区B的任意位置在第一方向上与驱动芯片40的直线距离。触控引线60包括近端触控引线61和远端触控引线63,近端触控引线61位于第一走线区A,远端触控引线63连接触控电极20的一端位于第二走线区B,远端触控引线63的另一端自第二走线区B延伸至第一走线区A。如此,任意近端触控引线61连接触控电极20的一端在第一方向上相对驱动芯片40的直线距离小于任意远端触控引线63连接触控电极20的一端在第一方向上相对驱动芯片40的直线距离。
可以理解,第一走线区A与第二走线区B的划分方式根据任意位置相对驱动芯片40的直线距离设定,以使位于第一走线区A的触控引线60连接触控电极20的一端相对驱动芯片40的直线距离,始终小于自第二走线区B延伸至第一走线区A的触控引线60触控电极20的一端相对驱动芯片40的直线距离。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触控面板100需要使触控引线60的阻抗满足一致性要求,从而保证触控性能的均一性。而由于触控引线60的长度与阻抗大小成正比,因此为了满足一致性要求,现对有技术中往往距离驱动芯片40的距离较近的近端触控引线61进行绕线设计以增加近端触控引线61的阻抗,从而使近端触控引线61的阻抗与远端触控引线63的阻抗保持一致。但另一方面,随着近端触控引线61的长度增长,占用了较大的空间,导致远端触控引线63在第二方向上的走线空间较小,如果减小远端触控引线63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而由于触控引线60的阻抗与宽度大小呈反比,因此会导致远端触控引线63的阻抗增大,而无法满足阻抗的一致性要求。如果不减小远端触控引线63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则导致走线区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过大,无法满足用户对触控显示装置的边框缩窄的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中的近端触控引线61至少部分为单层金属线a,远端触控引线63至少部分为双层金属线b,任意一条触控引线60的阻抗与预设阻抗的差值的绝对值均小于预设差值。其中,预设阻抗根据实际需要设置,预设差值为预设阻抗的5%-10%,从而使所有触控引线60的阻抗尽量接近于预设阻抗,从而满足阻抗的一致性要求。
优选地在一实施例中,近端触控引线61全部为单层金属线a,远端触控引线63全部为双层金属线b。由于在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单位长度的单层金属线a的阻抗大于单位长度的双层金属线b的阻抗,因此无需通过增加近端触控引线61的绕线距离的方式即可增大近端触控引线61的阻抗满足阻抗的均一性要求。由于近端触控引线61占用的空间较小,从而可缩窄走线区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同时为远端触控引线63留出足够的设置空间,无需减小远端触控引线63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进而不会提高远端触控引线63的阻抗。
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一部分近端触控引线61为单层金属线a,另一部分近端触控引线61为双层金属线b。具体地,触控面板100包括至少一组第一近端触控引线组和至少一组第二近端触控引线组。第一近端触控引线组连接触控电极20的一端和第二近端触控引线组连接触控电极20的一端在第一方向上交替设置。其中,第一近端触控引线组包括至少一条第一近端触控引线,第一近端触控引线为单层金属线a。第二近端触控引线组包括至少一条第二近端触控引线,第二近端触控引线为双层金属线b。
如此,通过将部分近端触控引线61设置为单层金属线a,因此部分近端触控引线61无需通过增加绕线距离的方式即可增大阻抗以提高阻抗的均一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占用的空间,进而有效缩窄走线区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为远端触控引线63留出更大的设置空间,无需减小远端触控引线63在第二方向上的宽度,进而不会显著提高远端触控引线63的阻抗。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走线区A与第二走线区B根据触控引线60的预设阻抗划分,位于第一走线区A与第二走线区B之间的触控引线60的阻抗等于预设阻抗。该条触控引线60自触控电极20首先沿第二方向直线延伸至位于触控电极20的第二方向一侧的走线区,然后沿第一方向直线延伸至触控电极20朝向驱动芯片40的一侧的走线区,最后朝驱动芯片40曲折延伸直至与驱动芯片40连接。上述触控引线60连接于触控电极20并沿第二方向延伸的一端所在的虚拟直线作为划分第一走线区A和第二走线区B的分界线,该条分界线朝向驱动芯片40的一侧为第一走线区A,该条分界线背离驱动芯片40的一侧为第二走线区B。
其中,触控引线60沿第二方向直线是指触控引线60始终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虚拟直线延伸,而不发生偏离该虚拟直线弯曲。
请参阅图2,双层金属线b包括第一金属线b1和第二金属线b2,第一金属线b1和第二金属线b2在触控面板100的厚度方向上层叠设置,且第一金属线b1位于触控面板100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第二金属线b2位于触控面板100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单层金属线a与第一金属线b1或第二金属线b2两者中的一者同层设置,因此近端触控引线61和第一金属线b1或第二金属线b2两者中的一者可在同一工序下形成,从而简化了触控引线60的形成工艺。
作为一较佳的实施方式,第一金属线b1和第二金属线b2的方阻不同,近端触控引线61与第一金属线b1和第二金属线b2两者中方阻较大的一者同层设置,因此使近端触控引线61具有较大的阻抗,从而进一步减小近端触控引线61的绕线距离。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线b1的方阻较大,因此近端触控引线61与第一金属线b1同层设置。
可以理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近端触控引线61的设置位置不限,也可不与第一金属线b1和第二金属线b2同层设置,因此第一金属线b1、第二金属线b2以及近端触控引线61分别在不同的工序下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同层设置是指,采用同一成膜工艺形成特定图形的膜层,然后利用同一掩模板通过一次构图工艺形成的层结构。根据特定图形的不同,同一构图工艺可能包括多次曝光、显影或刻蚀工艺,而形成的层结构中的特定图像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这些特定图形还可能处于不同的高度或具有不同的厚度。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还包括绝缘层80,触控电极20位于绝缘层80的相对两侧以避免触控电极20之间发生短路。具体地,触控电极20可以设置为一整层也可以包括多个数量的绝缘层80。在绝缘层80包括多个数量的情况下,绝缘层80仅设置在走线区以及第一触控电极与第二触控电极交叉的区域。在绝缘层80为一整层的情况下,绝缘层80位于触控区与走线区,从而保证触控区与走线区的光学效果的一致性。
在走线区存在绝缘层80的情况下,双层金属线b中的第一金属线b1位于绝缘层80朝向显示面板的一侧以与触控电极20的其中一层同层设置;双层金属线b中的第二金属线b2位于绝缘层80朝向显示面板的一侧以与触控电极20中的另一层同层设置。当单层金属线a与第一金属线b1同层设置时,单层金属线a位于绝缘层80靠近显示面板的一侧,当单层金属线a与第二金属线b2同层设置时,单层金属线a位于绝缘层80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
如此,第一金属线b1与触控电极20位于绝缘层80一侧的一层在同一工序下形成,第二金属线b2与触控电极20位于绝缘层80的另一层在同一工序下形成,单层金属线a与触控电极20在绝缘层80两侧的任意一层在同一工序下形成,从而简化了触控面板100的加工工艺。
其中,当单层金属线a位于绝缘层80设有第一金属线b1的一侧时,绝缘层80对应于单层金属线a的区域的另一侧不设有金属层而处于空白状态。当单层金属线a位于绝缘层80设有第二金属线b2的一侧时,绝缘层80对应于单层金属线a的区域的另一侧不设有金属层而处于空白状态。
可以理解,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在走线区存在绝缘层80的情况下,双层金属线b的第一金属线b1和第二金属线b2可同时位于绝缘层80朝向显示面板的一侧,也可同时位于绝缘层80远离显示面板的一侧。
上述触控面板100及设有其的触控显示装置,通过将近端触控引线61设置为单层金属线a,将远端触控引线63设置为双层金属线b,增大了单位长度的近端触控引线61的阻抗,因此无需对近端触控引线61进行绕线设计即可保证近端触控引线61和远端触控引线63的阻抗一致性。由于近端触控引线61无需占用过多的绕线空间,从而在为远端触控引线63留出足够设置空间的同时,缩窄了走线区在第二方向上的整体宽度,避免了远端触控引线63因宽度减小导致的阻抗增大的情况,进而缩短了触控显示装置的整体充电时间,有效提高了触控显示装置的触控性能,同时可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对于边框宽度的要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触控区及围绕所述触控区外的走线区,所述触控面板包括:
多个触控电极,位于所述触控区内;
驱动芯片,位于所述走线区的一侧;
触控引线,位于所述走线区,所述触控引线电性连接所述触控电极与所述驱动芯片;
其中,所述走线区包括靠近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一走线区和远离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走线区,所述触控引线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走线区的近端触控引线和自所述第二走线区延伸至所述第一走线区的远端触控引线;
所述近端触控引线至少部分为单层金属线,所述远端触控引线至少部分为双层金属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任意一条所述触控引线的阻抗与预设阻抗的差值的绝对值均小于预设差值,所述预设差值为所述预设阻抗的5%-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端触控引线全部为单层金属线。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端触控引线全部为双层金属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金属线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所述单层金属线和所述第一金属线同层设置;或
所述单层金属线与所述第二金属线同层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层金属线与所述第一金属线和所述第二金属线两者中的方阻较大的一者同层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还包括绝缘层,所述第一金属线和所述第二金属线分别设于所述绝缘层的相对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贯穿开设有连通所述绝缘层相对两侧的连接孔,所述第一金属线和所述第二金属线通过所述连接孔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层金属线位于所述绝缘层的其中一侧。
10.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CN202111327600.5A 2021-11-10 2021-11-10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9860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27600.5A CN113986045B (zh) 2021-11-10 2021-11-10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27600.5A CN113986045B (zh) 2021-11-10 2021-11-10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86045A true CN113986045A (zh) 2022-01-28
CN113986045B CN113986045B (zh) 2023-11-17

Family

ID=79747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27600.5A Active CN113986045B (zh) 2021-11-10 2021-11-10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86045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0925A1 (zh) * 2022-05-17 2023-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WO2023246887A1 (zh) * 2022-06-23 2023-12-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178645A1 (zh) * 2023-02-28 2024-09-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1224A (zh) * 2007-05-24 2010-03-24 郡是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
KR20150106085A (ko) * 2014-03-11 2015-09-2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패널
CN206193731U (zh) * 2016-10-26 2017-05-2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6782270A (zh) * 2017-01-09 2017-05-3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89857A (zh) * 2019-11-11 2020-04-1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调节其金属引线阻抗的方法
CN111261679A (zh) * 2020-01-17 2020-06-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12860123A (zh) * 2021-03-19 2021-05-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81224A (zh) * 2007-05-24 2010-03-24 郡是株式会社 触摸面板
KR20150106085A (ko) * 2014-03-11 2015-09-21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치패널
CN206193731U (zh) * 2016-10-26 2017-05-24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6782270A (zh) * 2017-01-09 2017-05-3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989857A (zh) * 2019-11-11 2020-04-1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调节其金属引线阻抗的方法
CN111261679A (zh) * 2020-01-17 2020-06-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12860123A (zh) * 2021-03-19 2021-05-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20925A1 (zh) * 2022-05-17 2023-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WO2023246887A1 (zh) * 2022-06-23 2023-12-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4178645A1 (zh) * 2023-02-28 2024-09-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86045B (zh) 2023-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986045A (zh) 触控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10650723B2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JP5178379B2 (ja) 表示装置
US10180753B2 (en) Touchscreen panel
TWI476655B (zh) 觸控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CN102339184B (zh) 静电电容型触摸屏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EP2096526A2 (en) Display panel
KR102329810B1 (ko) 메시 형태의 전극 패턴 및 전극 패턴의 형성 방법, 그리고 전극 패턴을 포함하는 터치 패널
CN110502152B (zh) 触控面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10955021U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KR102194607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CN107783696B (zh) 触控面板
US11086460B2 (en) Touch substrat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touch device
CN113220159B (zh) 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JP6037816B2 (ja) タッチパネ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JP6498578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JP5236099B2 (ja) タッチパネル
CN113534999B (zh) 触摸传感器以及包括其的显示设备
CN114509886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TWM486811U (zh) 感應層電路結構
CN115756207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KR102112818B1 (ko) 터치 감지 전극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CN113093954A (zh) 触摸屏及显示装置
KR20100043680A (ko) 터치패널
CN214586843U (zh) 一种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