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73249A - 耳机通话方法及耳机 - Google Patents

耳机通话方法及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73249A
CN113973249A CN202010734846.3A CN202010734846A CN113973249A CN 113973249 A CN113973249 A CN 113973249A CN 202010734846 A CN202010734846 A CN 202010734846A CN 113973249 A CN113973249 A CN 1139732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microphone
call
headset
voice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348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73249B (zh
Inventor
孟凡兴
钟金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3484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73249B/zh
Priority to EP21846749.6A priority patent/EP4175316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07885 priority patent/WO202201746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3973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73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73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732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5/00Stereophonic arrangements
    • H04R5/033Headphones for stereophonic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41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switches, or contro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5Transceivers carried on the body, e.g. in helm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83Reduction of ambient noi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00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3/005Circuits for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for combining the signals of two or more 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5Transceivers carried on the body, e.g. in helmets
    • H04B2001/3872Transceivers carried on the body, e.g. in helmets with extendable microphones or ear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16Earpieces of the intra-aural typ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7Monophonic and stereophonic headphones with microphone for two-way hands fre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10/00Microphones
    • H04R2410/05Noise reduction with a separate noise micropho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20/00Details of connection covered by H04R,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groups
    • H04R2420/03Connection circuits to selectively connect loudspeakers or headphones to ampl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60/00Details of hearing devices, i.e. of ear- or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or H04R5/033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their subgroups, or of hearing aids covered by H04R25/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460/01Hearing devices using 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99/00Aspects covered by H04R or H04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their subgroups
    • H04R2499/10General applications
    • H04R2499/11Transducers incorporated or for use in hand-held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PDA's, 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5/00Stereophonic arrangements
    • H04R5/04Circuit arrangements, e.g. for selective connection of amplifier inputs/outputs to loudspeakers, for loudspeaker detection, or for adaptation of settings to personal preferences or hearing impair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Soundproofing, Sound Blocking, And Sound Damp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通话方法及耳机,涉及终端技术领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耳机在通话过程中的语音效果。该方法包括:在通话状态下,若检测到左耳机和右耳机中的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则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将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耳机为所述左耳机和所述右耳机中的其中一个耳机。

Description

耳机通话方法及耳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通话方法及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是智能手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的配件。耳机上一般设置有麦克风,用于音频采集,以辅助终端设备进行通话等。然而耳机上的麦克风在接收用户语音时,容易受到所处环境(例如嘈杂的环境,或者声源音量较小的环境等)的影响,导致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较小,影响耳机在通话过程中的语音效果。
发明内容
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耳机通话方法、耳机、可读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耳机在通话过程中的语音效果较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耳机通话方法,应用于耳机,耳机包括左耳机和右耳机,该方法包括:在通话状态下,若检测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则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将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耳机为所述左耳机和所述右耳机中的其中一个耳机。
基于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的方法,耳机在通话状态下,可以将处于非佩戴状态的耳机上的麦克风切换为通话麦克风。使得通话麦克风的位置不再受限于耳机的佩戴位置或者控制模块的佩戴位置。那么,在环境噪声较大或者声源音量较小的环境中,当用户需要使用耳机进行通话时,可以将其中一个耳机移动到靠近声源的位置(例如,放到唇边)。如此,耳机可检测到靠近声源的位置的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并将该耳机上的麦克风作为通话麦克风。由于通话麦克风距离声源更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用户语音的强度,从而增大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进而增强了耳机在通话过程中的语音效果。
在本申请技术方案中,第一耳机可以理解为在非佩戴状态下内置的麦克风可以作为通话麦克风使用的耳机。可以将左耳机和右耳机均设置为第一耳机,如此,用户在使用耳机进行通话时,可以随机将任意一个耳机摘下,使用该耳机上的麦克风作为通话麦克风。也可以将左耳机和右耳机中的一个设置为第一耳机,假设,将左耳机设置为第一耳机,如此,用户在使用耳机进行通话时,可以摘下左耳机,使用该左耳机上的麦克风作为通话麦克风。
第一语音信号可以为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被确定为通话麦克风后所接收到的用户的语音信息。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当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关闭第一耳机中的扬声器。
基于这种实现方式,用户使用耳机进行通话时,可以用处于非佩戴状态下的第一耳机上的通话麦克风接收用户的第一语音信号,用另一个耳机上的扬声器播放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检测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则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包括:若检测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且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大于耳机中当前的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则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
基于这种实现方式,通过信噪比检测,确定用户第一耳机相比于当前的通话麦克风是否更加靠近声源,从而确定用户是否是为了将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作为通话麦克风使用,避免误切换。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耳机上设置有佩戴传感器,方法还包括:根据佩戴传感器的检测信息,确定第一耳机是否处于非佩戴状态。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开关,当检测到开关开启时,确定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包括前置麦克风和后置麦克风,当检测到前置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和后置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之差的绝对值小于预设差值时,确定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包括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当检测到第一麦克风被堵住时,确定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包括:确定第二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多个麦克风,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包括:确定多个麦克风中信噪比最大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多个麦克风,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包括:确定多个麦克风中至少两个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将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包括将至少两个通话麦克风分别接收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合成,得到第一语音信号;将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将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利用耳机上除通话麦克风以外的至少一个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对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将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包括:将降噪后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
基于这种实现方式,通过对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进行进一步的降噪处理,以进一步增大第一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进一步增强耳机在通话过程中的语音效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耳机通话方法,应用于耳机,耳机包括左耳机和右耳机,该方法包括:在通话状态下,若检测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且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大于耳机中当前的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则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并关闭第一耳机上的扬声器;
其中,若第一耳机上设置有佩戴传感器,则根据佩戴传感器的检测信息,确定第一耳机是否处于非佩戴状态;若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开关,则在检测到开关开启时,确定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若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包括前置麦克风和后置麦克风,则在检测到前置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和后置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之差的绝对值小于预设差值时,确定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若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包括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则在检测到第一麦克风的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的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确定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
利用耳机上除通话麦克风以外的至少一个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对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将降噪后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其中,第一耳机为左耳机和右耳机中的一个耳机。
第三方面,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耳机通话装置,应用于耳机,耳机包括左耳机和右耳机。该耳机通话装置包括:切换单元,用于在耳机处于通话状态下,若检测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则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通信单元将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第一耳机为左耳机和右耳机中的其中一个耳机。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切换单元,还用于在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时,关闭第一耳机中的扬声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切换单元,具体用于若检测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且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大于耳机中当前的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则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耳机上设置有佩戴传感器,切换单元,还用于根据佩戴传感器的检测信息,确定第一耳机是否处于非佩戴状态。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开关,切换单元,具体用于在检测到开关开启时,确定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包括前置麦克风和后置麦克风,切换单元,具体用于在检测到前置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和后置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之差的绝对值小于预设差值时,确定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包括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切换单元,具体用于在检测到第一麦克风的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的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时,确定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并确定第二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多个麦克风,切换单元,具体用于确定多个麦克风中信噪比最大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多个麦克风,切换单元,具体用于确定多个麦克风中至少两个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将至少两个通话麦克风分别接收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合成,得到第一语音信号;将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耳机通话装置还包括降噪单元,用于利用耳机上除通话麦克风以外的至少一个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对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进行降噪处理;通信单元,具体用于将降噪后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
第四方面,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耳机,耳机包括左耳机和右耳机,所述耳机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耳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实现实现方式所述的耳机通话方法,第一耳机为左耳机和右耳机中的其中一个耳机。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耳机为真无线立体耳机或颈戴式耳机。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耳机为主耳机。
第五方面,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耳机执行时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实现实现方式所述的耳机通话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耳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耳机实现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实现方式所述的耳机通话方法。
本申请技术方案提供的第二方面至第六方面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各个实现方式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TWS耳机上的麦克风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颈戴式耳机上的麦克风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通话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4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TWS耳机的使用场景示意图一;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戴式耳机的使用场景示意图一;
图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TWS耳机的使用场景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戴式耳机的使用场景示意图二;
图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戴式耳机的使用场景示意图三;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TWS耳机的使用场景示意图三;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话麦克风的切换流程示意图一;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上设置有多麦克风的使用场景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麦克风的频率响应曲线示意图一;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话麦克风的切换流程示意图二;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ANC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麦克风的频率响应曲线示意图二;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颈戴式ANC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话麦克风的切换流程示意图三;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噪声源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使用耳机通话的提示界面示意图一;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使用耳机通话的提示界面示意图二;
图2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使用耳机通话的提示界面示意图三;
图2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使用耳机通话的提示界面示意图四;
图2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使用耳机通话的提示界面示意图五;
图2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使用耳机通话的提示界面示意图六;
图2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通话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耳机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目前,耳机在辅助终端设备进行通话时,通话麦克风(也可以称为送话麦克风)一般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其中,通话麦克风是指耳机在通话状态下,用于接收用户的语音信号的麦克风。其中,语音信号可以由终端设备发送给与该终端设备通话的通话对方。所谓通话状态是指耳机基于终端设备发送的通话指令,启用通话麦克风接收用户的语音信号。耳机可以将用户的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以由终端设备将用户的语音信号发送给通话对方,以及通过终端设备接收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并通过扬声器播放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
例如,对于真无线立体(True Wireless Stereo,TWS)耳机来说,在通话状态下时,一般将主耳机上的麦克风作为通话麦克风。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的TWS耳机,包括左耳机和右耳机。两个耳机上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麦克风。图1中以两个耳机上分别设置一个麦克风(即图1中的MIC11和MIC12)进行示例。虽未示出,TWS耳机还可以包括充电仓。
TWS耳机中一个耳机作为主耳机与终端设备(例如,手机、电脑、智能手表等)通信连接。另一个耳机作为副耳机与主耳机通信连接。其中,通信连接可以包括蓝牙连接、wifi连接、近场射频通信连接等。例如,在用户与通话对方通话(例如,可以是用户给通话对方打电话,或者是通话对方给用户打电话)时,主耳机基于终端设备发送通话指令,控制主耳机上的通话麦克风接收用户的语音信号,并将用户的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由终端设备将该用户的语音信号发送给通话对方;以及主耳机通过终端设备接收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并将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发送给副耳机,通过主耳机和副耳机内的扬声器播放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从而实现用户与通话对方之间的通话。
TWS耳机可以将先被用户佩戴的耳机作为主耳机,后被用户佩戴的耳机作为副耳机。例如,若检测到右耳机比左耳机先被佩戴在用户的耳朵上,则可以将右耳机作为主耳机,左耳机作为副耳机。在通话时,右耳机上的麦克风MIC11作为通话麦克风,进行语音信号的接收。在左耳机和右耳机均处于佩戴状态时,若用户将其中一个耳机摘下,则依旧处于佩戴状态的另一个耳机可以为主耳机。例如,若用户先将右耳机摘下,而左耳机依然处于佩戴状态。则左耳机可以作为主耳机。相应的,在通话时,通话麦克风可以为左耳机上的MIC12。
在一个实施例中,TWS耳机的左耳机与右耳机都可以与终端设备(例如,手机、电脑、智能手表等)通信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用区分主耳机与副耳机。左耳机与右耳机可以通信连接,左耳机、右耳机分别与终端设备通信连接。其中,通信连接可以为蓝牙连接、wifi连接和/或近场射频通信连接等。例如,在通话时,左耳机和右耳机分别通过终端设备接收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这样左耳机和右耳机可以通过内置的扬声器播放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左耳机的麦克风或右耳机的麦克风可以作为通话麦克风,接收用户的语音信号,并通过终端设备将用户的语音信号发送给通话对方,从而实现用户与通话对方之间的通话。
再例如,针对颈戴式耳机来说,通话麦克风可以设置在颈带的控制模块上。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颈戴式耳机,包括颈带和左右两个耳机。其中,颈带上设置有控制模块,控制模块中设置有麦克风MIC21、通信模块(例如,蓝牙电路、近场射频电路等)、播放控制键(例如,电源键、“+”键、“-”键等)。颈戴式耳机在辅助终端设备进行通话时,控制模块基于终端设备发送的通话指令,控制通话麦克风MIC21接收用户的语音信号,并通过终端设备将用户的语音信号发送给通话对方;以及当控制模块通过终端设备接收到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时,将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通过颈带中的连接线发送给左右两个耳机,以使得左右耳机内的扬声器同步播放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
当利用耳机在一些噪声较大的环境(例如嘈杂的街道、飞驰的摩托车上、开着音乐或者开着车窗的车内等)中通话时,由于通话麦克风位于相对固定的位置(例如,位于用户耳边、脖颈处等),距离声源(例如,用户唇边)有一定距离,因此通话麦克风在接收用户语音时,所接收到的环境噪声的声音强度可能大于用户语音的声音强度。从而使得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较小,进而影响耳机的语音效果。
又或者,在一些声源音量较小的环境中,通话麦克风也可能无法有效采集用户语音。比如,当用户身处会议场所或者公共的休息场时,用户需要降低说话音量。这种情况下,由于通话麦克风与声源具有一定的距离,导致通话麦克风可能无法有效采集到用户语音,进而影响耳机的语音效果。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通话方法,耳机在通话状态下,可以将处于非佩戴状态的耳机上的麦克风切换为通话麦克风。使得通话麦克风的位置不再受限于耳机的佩戴位置或者控制模块的佩戴位置。那么,在环境噪声较大或者声源音量较小的环境中,当用户需要使用耳机进行通话时,可以将其中一个耳机移动到靠近声源的位置(例如,放到唇边)。如此,耳机可检测到靠近声源的位置的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并将该耳机上的麦克风作为通话麦克风。由于通话麦克风距离声源更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用户语音的强度,从而增大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进而增强了耳机在通话过程中的语音效果。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通话方法也可以适用于具有多个麦克风的耳机,耳机中至少一个耳机上设置有麦克风。本申请实施例所适用的耳机可以是任何形态的TWS耳机、颈戴式耳机或者线控耳机等类型的耳机。对此,本申请不做限定。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当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时,除非根据上下文其确实表达顺序之意,否则应当理解为仅仅是起区分之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提供的麦克风给切换方法的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通话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
S301,在通话状态,若检测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则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
S302,将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
其中,第一耳机可以理解为在非佩戴状态下,内置的麦克风可以作为通话麦克风使用的耳机。在一个实施例中,耳机的左耳机和右耳机都可以为第一耳机。那么用户在使用耳机进行通话时,可以将左耳机和右耳机中的任何一个耳机移动到更靠近声源的位置(例如,唇边),以该被移动到更靠近声源的位置的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切换为通话麦克风。
在另一个示例中,左耳机和右耳机中的一个耳机可以为第一耳机。例如,以第一耳机为左耳机为例,左耳机上设置有麦克风;右耳机上可以设置有麦克风,也可以没有设置麦克风。用户在使用耳机进行通话时,每当需要将通话麦克风靠近声源时,可以将左耳机摘下,并移动到更靠近声源的位置,以使得耳机将其左耳机上的麦克风切换为通话麦克风。
第一语音信号可以是指在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确定通话麦克风后,该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用户的语音信号。
耳机可以基于终端设备发送的通话指令进入通话状态。例如,当终端设备开始通话,检测到存在与该终端设备建立连接的耳机,终端设备可以向该耳机发送通话指令,以指示该耳机进入通话状态。在通话状态下,耳机会启用麦克风接收用户的第一语音信号,并将用户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与该耳机连接的终端设备,由终端设备将用户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通话对方;以及接收并播放终端设备发送的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以辅助终端设备实现与通话对方之间的通话。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耳机可以在进入通话状态后,进行第一耳机的状态检测。其中,第一耳机的状态可以包括佩戴状态和非佩戴状态。所谓佩戴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一耳机被佩戴在用户耳朵上的状态。相应的,所谓非佩戴状态可以理解为第一耳机没有被佩戴在用户耳朵上的状态。
如果检测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则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其中,第一耳机上可以设置一个麦克风,也可以设置多个麦克风。当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多个麦克风时,可以确定其中任一个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当然多个麦克风中的至少两个麦克风也可以为通话麦克风。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检测该多个麦克风分别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然后确定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最大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还可以将该多个麦克风均确定为通话麦克风。相应的,若确定的通话麦克风有多个,则耳机可以将该多个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合成,然后将合成得到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
示例性的,每个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可以包括两个不同频段的信号(假设为高频信号和低频信号)。若第一耳机上设置有3个麦克风(假设分别是MICa、MICb和MICc)。当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则确定MICa、MICb和MICc均为通话麦克风。当MICa、MICb和MICc分别接收到语音信号a、语音信号b、语音信号c后,检测每个第一语音信号中的高频信号的信噪比和低频信号的信噪比。若语音信号a中的高频信号a的信噪比最大,语音信号c中的低频信号c的信噪比最大,则将高频信号a和低频信号c合成,得到第一语音信号。最后将该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
在一个示例中,当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后,耳机可以关闭第一耳机内的扬声器。而另一个耳机内的扬声器可以维持工作状态,在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通过扬声器播放。即在通话时,如果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则将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作为通话麦克风,以通过第一耳机上的通话麦克风接收用户的第一语音信号,通过另一个耳机内的扬声器播放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
下面以TWS耳机和颈戴式耳机的使用场景为例,对本申请提供的耳机通话方法进行示例性的说明。
在TWS耳机的使用场景中。假设TWS耳机的左耳机和右耳机分别佩戴在用户耳朵上(即处于佩戴状态)。如图4中的(a)所示,右耳机可以为TWS耳机的主耳机,主耳机与终端设备建立通信连接,左耳机可以为副耳机。终端设备开始通话(比如终端设备接到通话对方的电话,或者终端设备向通话对方拨打电话)时,右耳机可以进入通话状态,启用MIC11作为通话麦克风接收用户的语音信号,并通知左耳机进入通话状态。此时,左耳机和右耳机均处于佩戴状态。右耳机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后,将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转发给左耳机,以控制左耳机和右耳机内的扬声器同步播放该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MIC11接收到用户的第一语音信号后,由右耳机将该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以由终端设备将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通话对方。
可能由于环境噪声较大或者用户需要降低音量,如图4中的(b)所示,用户将左耳机从左耳上取下,放到唇边。此时,左耳机检测到左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左耳机可以向右耳机发送状态信息。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基于该状态信息,左耳机和右耳机可以直接进行功能切换,即左耳机切换为主耳机,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连接,右耳机切换为副耳机,与终端设备断开通信连接。相应的,通话麦克风从右耳机上的MIC11切换为左耳机上的MIC12。切换后,左耳机可以关闭内置的扬声器,并在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时,将该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发送给右耳机,由右耳机通过内置的扬声器播放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在MIC12接收到用户的第一语音信号后,左耳机将用户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以由终端设备将第一语音信号发给通话对方。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为,基于该状态信息,将通话麦克风从MIC11切换为MIC12。右耳机依然是主耳机,左耳机依然是副耳机。切换后,右耳机继续通过扬声器播放通过终端设备接收到的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而左耳机可以关闭内置的扬声器,停止播放终端设备发送的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或者右耳机在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后,不在将该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发送给左耳机。在MIC12接收到用户的第一语音信号后,左耳机将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右耳机,由右耳机将第一语音信号通过终端设备发送给通话对方。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通话方法后,在通话状态下,TWS耳机的通话麦克风的位置将不在受限于主耳机的佩戴位置,不被局限在用户耳边。可以随着非佩戴状态的第一耳机被移动到更靠近声源的位置(例如,用户唇边)。相比于用户耳边的位置,通话麦克风在被移动到用户唇边后,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更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耳机的语音效果。
在颈戴式耳机的使用场景中,如图5中的(a)所示,正常佩戴状态下,颈戴式耳机的左耳机和右耳机分别佩戴在用户的耳朵上。颈带可以挂在用户的脖颈处。其中,控制模块上设置有麦克风MIC21,假设左耳机上设置有麦克风MIC22,右耳机上设置有麦克风MIC23。当终端设备开始通话时,向控制模块发送通话指令。控制模块进基于该通话指令启用MIC21作为通话麦克风接收用户的第一语音信号,并将MIC21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通过终端设备发送给通话对方;以及将通过终端设备接收到的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发送给左耳机和右耳机,以控制左耳机和右耳机内的扬声器同步播放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此时,左耳机和右耳机均处于佩戴状态。
可能由于环境噪声较大或者用户需要降低音量,如图5中的(b)所示,用户将左耳机摘下来,放到唇边。此时,左耳机检测到左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左耳机可以向控制模块发送状态信息。基于该状态信息控制模块确定左耳机上的MIC23为通话麦克风(例如,通话麦克风从MIC21切换为MIC23),启动MIC23接收语音信号。MIC23在接收到语音信号后,将该语音信号发送给控制模块,由控制模块将该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切换后,控制模块可以控制左耳机关闭内置的扬声器,以使得左耳机停止播放终端设备发送的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或者控制模块在接收到终端设备发送的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时,可以将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发送给右耳机,而不发送给左耳机。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通话方法后,在通话状态下,颈戴式耳机的通话麦克风的位置将不在受限于颈带上控制模块的佩戴位置,不被局限在用户脖颈处。可以随着非佩戴状态的第一耳机被移动到更靠近声源的位置(例如,用户唇边)。相比于用户脖颈处的位置,通话麦克风在被移动到用户唇边后,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更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耳机的语音效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例如,用户在佩戴颈戴式耳机时,将右耳机佩戴在耳朵上,将左耳机随着颈带挂在胸前。在这种情况下,左耳机的麦克风作为通话麦克风,通过通话麦克风接收用户的第一语音信号,通过右耳机的扬声器播放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
在一些情况下,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可能并不是用户为了将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作为通话麦克风使用(例如,通过移动第一耳机以将通话麦克风移动到更靠近声源的位置)。例如,由于碰撞或者佩戴不当,导致第一耳机掉下来。这种情况下,若耳机依然将通话麦克风切换到第一耳机上,通话麦克风则会距离声源更远,从而导致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更小。因此,为了避免误切换,耳机在确定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后,可以进一步进行信噪比检测。检测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所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的信噪比,与当前的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的大小。在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所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大于当前的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时,将通话麦克风切换为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
例如,图4中的(b)中,左耳机检测到左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后。左耳机可以将MIC12接收到的语音信号和状态信息一起发给右耳机。右耳机基于状态信息确定左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并比较MIC12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12和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11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11。若信噪比12大于信噪比11,说明MIC12比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11更靠近声源,那么左耳机和右耳机可以将通话麦克风从MIC11切换为MIC12。若信噪比12小于或等于信噪比11,说明MIC12并没有比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11更靠近声源,那么MIC11继续作为通话麦克风。
再例如,图5中的(b)中,左耳机检测到左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后,可向控制模块发送状态信息和MIC23接收到的语音信号。控制模块基于状态信息确定左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并比较MIC23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23和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21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21。若信噪比23大于信噪比21,说明MIC23比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21更靠近声源,那么控制模块则可以将通话麦克风从MIC21切换为MIC23。若信噪比23小于或等于信噪比21,说明MIC23并没有比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21更靠近声源,那么MIC21继续作为通话麦克风。
下面基于耳机不同的设置、不同的结构对上述通话麦克风的切换流程进行示例性的说明。作为示例,下面介绍4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方式一,基于佩戴传感器检测第一耳机的状态,进行通话麦克风的切换。
耳机的左耳机和/或右耳机上分别设置有佩戴传感器。例如,如图6所示,颈戴式耳机的左耳机内设置有佩戴传感器1,右耳机内设置有佩戴传感器2,该颈戴式耳机的左耳机和右耳机可以均为第一耳机。如图7所示,TWS耳机的左耳机内设置有佩戴传感器3,右耳机内设置有佩戴传感器4,该TWS耳机的左耳机和右耳机均为第一耳机。耳机可以利用佩戴传感器检测耳机的是处于佩戴状态还是非佩戴状态。其中,佩戴传感器可以是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距离传感器、光线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入耳检测传感器等;或者佩戴传感器可以包括正面光线距离感应器、背面光线距离感应器和运动加速度感应器等;或者佩戴传感器也可以为其他类型的传感器。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制。
示例性的,若耳机内设置的佩戴传感器为压力传感器。那么,当用户将耳机佩戴在耳朵上时,耳机则会受到耳朵的挤压,使得耳机内的压力传感器产生压力值信号。比如,可以设置压力值门限,在压力传感器产生的压力值信号大于或者等于该压力值门限时,判定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在压力传感器产生的压力值信号小于该压力值门限时,确定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
若耳机内设置的佩戴传感器为温度传感器。那么,当用户将耳机佩戴在耳朵上时,耳机内的温度传感器则会产生与人体温度对应的温度值信号。比如,可以设置与人体体温对应的温度值区间,在温度传感器产生的温度值信号在该温度值区间内时,判定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在温度传感器产生的温度值信号不在该温度值区间内时,确定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
若耳机内设置的佩戴传感器为距离传感器。那么,当用户将耳机佩戴在耳朵上时,耳机则会受到耳朵的挤压,使得耳机内的距离传感器检测到距离值信号变小。比如,可以设置距离值门限,在距离传感器产生的距离值信号大于或者等于该距离值门限时,判定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在距离传感器产生的距离值信号小于该距离值门限时,确定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其中,若耳机为TWS耳机,可以在第一耳机从充电仓被取出后,检测距离传感器产生的距离值信号是否大于或者等于距离值门限。
若耳机内设置的佩戴传感器为光线传感器。那么,当用户将耳机佩戴在耳朵上时,耳机内的光线传感器检测到的光线强度较小。在本申请中,可以设置光强门限,在光线传感器产生的光强信号大于或者等于该光强门限时,判定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在光线传感器产生的光强信号小于该光强门限时,确定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其中,若耳机为TWS耳机,可以在耳机从充电仓被取出后,检测光线传感器产生的光强信号是否小于光强值门限。
若耳机内设置的佩戴传感器为加速度传感器。那么,用户将耳机拾起往耳朵上佩戴,以及将耳机从耳朵上摘下,都会使得耳机内的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到的加速度变化率发生变化。在本申请中,可以设置分别与摘下耳机时对应的加速度变化率区间,以及与戴上耳机时对应的加速度变化率区间。然后基于这两个加速度变化区间与耳机内加速度传感器产生的加速度信号,确定耳机处于佩戴状态还是非佩戴状态。
若佩戴传感器包括:正面光线距离感应器、背面光线距离感应器和运动加速度感应器,当把耳机从充电盒里面拿出来,运动加速度感应器感应到了速度的变化,当把耳机戴上,耳朵遮住了前后两个光线距离感应器,距离达到预设值,耳机判定入耳,处于佩戴状态。其中,预设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的值,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示例性的,以图6所示的颈戴式耳机为例,在通话状态下,佩戴传感器1和佩戴传感器2可以分别周期性检测所属耳机的状态,并将获取到的检测信息发送给控制模块。当控制模块基于检测信息确定其中一个耳机(假设为右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另一个耳机(假设为左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时,控制模块可确定左耳机可以执行通话麦克风的切换。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避免误触发,控制模块可以先触发信噪比检测,比较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21和MIC23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若检测到MIC23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较大,则将MIC23确定为通话麦克风。
若用户又将左耳机戴回左耳上,控制模块基于佩戴传感器1和佩戴传感器2发送的检测信息确定左耳机和右耳机均处于佩戴状态,则可以不做响应。MIC23依然为通话麦克风。若用户是想换个耳朵听电话,在将左耳机戴回左耳上后,又将右耳机取下来,移动到唇边。此时,控制模块则可以根据佩戴传感器1和佩戴传感器2发送的检测信息确定左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右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控制模块即可再次触发信噪比检测,比较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23和MIC2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若检测到MIC2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较大,则将MIC22确定为通话麦克风。
以图7所示的TWS耳机为例,在通话状态下,佩戴传感器3和佩戴传感器4分别周期性检测所属耳机的状态。当副耳机(假设为左耳机)内的佩戴传感器3检测到左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则将获取到的检测信息发送给主耳机(假设为右耳机)。当右耳机根据佩戴传感器4的检测信息确定右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即可触发信噪比检测,比较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11和MIC1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若检测到MIC1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较大,右耳机和左耳机则可以将MIC12确定为通话麦克风。例如,左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右耳机切换为副耳机。或者,将通话麦克风从MIC11切换为MIC12。
若用户又将左耳机戴回左耳上,MIC12可以继续作为通话麦克风接收语音信号。若用户是想换个耳朵听电话,在将左耳机戴回左耳上后,又将右耳机取下来,移动到唇边。若左耳机和右耳机直接进行主耳机和副耳机的功能切换,即此时左耳机为主耳机,右耳机为副耳机。那么佩戴传感器4在检测到右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时,右耳机则可以将佩戴传感器4获取的检测信息发送给左耳机。当左耳机根据佩戴传感器3当前获取的检测信息确定左耳机处于佩戴状态时,即可触发信噪比检测,比较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12和MIC1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若检测到MIC1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较大,右耳机切换为主耳机,左耳机切换为副耳机。相应的,通话麦克风从MIC12切换为MIC11。
若左耳机和右耳机直接进行通话麦克风的切换,即此时左耳机依然为副耳机,右耳机依然为主耳机,而通话麦克风为MIC12。那么,佩戴传感器4在检测到右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时,若右耳机未接收到左耳机发送的检测信息,或者接收到的检测信息指示左耳机处于佩戴状态。右耳机即可触发噪比检测流程,比较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12和MIC1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若检测到MIC1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较大,将通话麦克风从MIC12切换为MIC11。
方式二,基于开关检测耳机的状态,进行通话麦克风的切换。
耳机的左耳机和/或右耳机上设置有开关。例如,如图8所示,颈戴式耳机的左耳机上设置有开关1,右耳机上设置有开关2。如图9所示,TWS耳机的左耳机上设置有开关3,右耳机上设置有开关4。其中,开关可以是触摸键、按压开关、拨动开关等。若开关为触摸键,则可以根据触摸规则,例如设置双击短按、三击短按、单击长按等表示开关被开启。
当用户需要将通话麦克风移动到更靠近声源的位置时,可以通过开启第一耳机上的开关来触发通话麦克风的切换。耳机可以基于开关信息确定对应第一耳机的状态。即当耳机检测到第一耳机上的开关开启时,可认为该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可以进行通话麦克风的切换。
示例性的,图8所示的颈戴式耳机的麦克风切换流程可以如图10所示,包括:
S1001,开关1开启。
在通话过程中,当用户需要使用左耳机上的麦克风时,用户将左耳机移动到靠近声源的位置,并开启左耳机上的开关1。此时,左耳机检测到用于指示开关1开启的开关信息,并将该开关信息发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该开关信息确定左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可以进行通话麦克风的切换。控制模块可以直接将通话麦克风从MIC21切换为MIC2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避免误操作(例如,用户无意间触碰到开关1,导致开关1开启的操作),控制模块可以触发信噪比检测,执行步骤S1002。
S1002,检测MIC23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是否大于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2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
如果MIC23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大于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2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说明MIC23相比于MIC21距离声源更近,可以理解为用户将MIC23移动到距离声源更近的位置。那么,控制模块则可以执行步骤S1003,将通话麦克风从MIC21切换为MIC23。
如果MIC23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小于或者等于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2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说明MIC23并没有比MIC21距离声源更近,即用户并未将MIC23移动到距离声源更近的位置。那么,控制模块则可以不执行切换操作,执行S1004,确定通话麦克风MIC21保持不变。
假设,通话麦克风切换为MIC23后,用户想要换个耳朵听电话。用户将左耳机戴回左耳上后,又将右耳机取下来,移动到唇边,并开启开关2。此时,右耳机检测到用于指示开关2开启的开关信息,并将该开关信息发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根据该开关信息确定右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可以进行通话麦克风的切换。控制模块则可以直接将通话麦克风从MIC23切换为MIC22。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避免误操作,控制模块可以触发信噪比检测,检测MIC2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是否大于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23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如果检测到MIC2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更大,则将通话麦克风从MIC23切换到MIC22。
同理,对于TWS耳机来说,若TWS耳机的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开关,一旦第一耳机上的开关被开启,即可确定该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具体切换可以进行通话麦克风的切换。此处不再赘述。
方式三、基于多麦克风检测第一耳机的状态,进行通话麦克风的切换。
用户将第一耳机捏到手中,如果手指堵住了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该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将会明显变小。例如,如图11中的(a)所示,TWS耳机的左耳机上设置有MIC111和MIC112,右耳机上设置有MIC113和MIC114。如图11中的(b)所示,用户在捏住左耳机时,可以用手指将MIC112堵住。如图12所示,MIC112未被堵住时,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频率响应曲线为频率响应曲线1。MIC112被堵住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频率响应曲线为频率响应曲线2。可以看出,在低频(例如1000Hz以下)频段中,相比于未被堵住的MIC112,被堵住的MIC11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明显减小。当用户将第一耳机捏在手中时,第一耳机很可能没有被佩戴在耳朵上。基于这一原理,若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多个麦克风(包括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则还可以根据第一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的变化,检测第一麦克风是否被堵住,从而实现对第一耳机的状态检测。并在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时,确定第二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当然,第二麦克风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多个。若第二麦克风有多个,则可以确定其中至少一个第二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
示例性的,图11所示的TWS耳机的麦克风切换流程可以如图13所示,包括:
S1301,检测到MIC11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变化量是否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
假设,右耳机的第一麦克风为MIC114,第二麦克风为MIC113,左耳机的第一麦克风为MIC112,第二麦克风为MIC111。若右耳机为主耳机,左耳机为副耳机,当前的通话麦克风为MIC113。在通话过程中,当用户需要使用左耳机上的MIC111作为通话麦克风时,用户将左耳机按照图11中的(b)捏住,然后移动到靠近声源的位置。此时,左耳机将MIC113和MIC114接收到的语音信号发送给右耳机。右耳机检测MIC113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量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比如,20dB,15dB),表示MIC113被堵住,右耳机则可以确定左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此时,右耳机则可以和左耳机将通话麦克风从MIC113切换未MIC111。为了避免误操作(例如,用户无意间用手指堵住MIC112,或者仅仅是为了摘下左耳机),右耳机可以触发信噪比检测,执行以下步骤S1302。当然,若变化量小于预设阈值,右耳机则可以不执行相关切换操作,执行S1304,确定通话麦克风MIC113保持不变。
S1302,检测MIC11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是否大于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113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
如果MIC11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大于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1113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说明MIC111相比于MIC113距离声源更近,可以理解为用户将MIC111移动到距离声源更近的位置。那么,右耳机则可以执行步骤S1303,将通话麦克风从MIC113切换为MIC111。即右耳机可以与左耳机直接进行功能切换,也可以仅切换通话麦克风。
如果MIC11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小于或者等于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113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说明MIC111并没有比MIC113距离声源更近,即用户并未将MIC111移动到距离声源更近的位置。那么,右耳机则可以不执行切换操作,执行S1304,确定通话麦克风MIC113保持不变。
同理,对于颈戴式耳机说,若颈戴式耳机的耳机上设置右多个麦克风,可以设置其中一个麦克风用于在通话过程中检测耳机的状态。控制模块可以基于第一耳机上指定的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噪比的变化量,确定第一耳机是否处于非佩戴状态,进而控制通话麦克风的切换。此处不再赘述。
方式四、针对主动降噪(Active Noise Cancellation,ANC)耳机,利用ANC耳机上的前置麦克风和后置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变化检测第一耳机的状态,进行通话麦克风的切换。
如图14所示,为一种ANC耳机中的一个第一耳机的示意图。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前置麦克风MIC141和后置麦克风MIC142。当第一耳机佩戴在用户耳朵上时,MIC141一般处于耳朵外面,而MIC142一般位于耳朵内部(可以理解为,MIC142被耳朵堵住)。如图15所示,在佩戴状态下,MIC14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频率响应曲线可以为频率响应曲线3,MIC14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频率响应曲线可以为频率响应曲线4。可以看出,在低频频段(例如,1000Hz以下的频段)中,MIC14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明显小于MIC14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而当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时,MIC141和MIC142由于处于相同的环境中,因此MIC14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与MIC14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的差异会减小。基于这一原理,若耳机为ANC耳机,则耳机可以利用第一耳机上的前置麦克风和后置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或者强度变化检测第一耳机的状态。
示例性的,如图16所示的颈戴式耳机,左耳机上设置有前置麦克风(MIC141)和后置麦克风(MIC142),右耳机上设置有前置麦克风(MIC143)和后置麦克风(MIC144),控制模块上设置有MIC145。以信噪比变化为例,该颈戴式耳机的麦克风切换流程可以如图17所示,包括:
S1601,检测MIC141和MIC14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是否满足非佩戴条件。
在通话过程中,当用户需要使用左耳机上的麦克风作为通话麦克风时,用户将左耳机拿在手中,移动到靠近声源的位置。此时,左耳机可以将MIC141和MIC14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发送给控制模块,由控制模块判断MIC141和MIC14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是否满足非佩戴条件,从而确定左耳机是否处于非佩戴状态。其中,非佩戴条件可以为MIC141和MIC14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之差的绝对值小于预设差值(例如,3dB、5dB等)。当然,左耳机也可以自己判断MIC141和MIC142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是否满足非佩戴条件,然后在满足非佩戴条件的情况下通知控制模块执行通话麦克风切换。
如果控制模块确定左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控制模块可以将通话麦克风从MIC145切换为MIC141或者MIC14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预先指定可以将前置麦克风作为通话麦克风,或者可以将后置麦克风作为通话麦克风。假设,指定前置麦克风以作为通话麦克风,那么,控制模块可以将通话麦克风从MIC145切换为MIC141。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避免误操作,控制模块可以触发信噪比检测,可以执行以下步骤S1602。
S1602,检测MIC14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是否大于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145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
如果MIC14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大于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145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说明MIC141相比于MIC145距离声源更近,可以理解为用户将MIC141移动到距离声源更近的位置。那么,控制模块则可以执行步骤S1603,将通话麦克风从MIC141切换为MIC145。
如果MIC14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小于或者等于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145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说明MIC141并没有比MIC145距离声源更近,即用户并未将MIC141移动到距离声源更近的位置。那么,控制模块则可以不执行切换操作,执行S1604,确定通话麦克风MIC145保持不变。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通话麦克风切换为MIC141后,用户想要换个耳朵听电话。用户将左耳机戴回左耳上后,又将右耳机取下来,移动到唇边。此时,右耳机上的MIC143和MIC144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满足非佩戴条件,则右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可以进行通话麦克风的切换。控制模块可以控制模块可以将通话麦克风从MIC141切换为MIC143。在一种实现方式中,为了避免误操作,控制模块可以触发信噪比检测,检测MIC141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是否大于当前的通话麦克风MIC143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如果检测到MIC143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更大,则将通话麦克风从MIC141切换到MIC143。
同理,对于TWS耳机来说,若TWS耳机为ANC耳机,TWS耳机的第一耳机上设置右前置麦克风和后置麦克风。基于前置麦克风和后置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即可获知耳机是否处于非佩戴状态。一旦前置麦克风和后置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满足非佩戴条件,则可确定该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可以进行通话麦克风的切换。具体切换流程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可知,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耳机通话方法,可以在通话状态下,将处于非佩戴状态的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切换为通话麦克风。使得通话麦克风的位置不再受限于耳机的佩戴位置或者控制模块的佩戴位置。那么,在环境噪声较大或者声源音量较小的环境中,当用户需要使用耳机进行通话时,可以将第一耳机移动到靠近声源的位置(例如,放到唇边)。如此,耳机即可检测到靠近声源的位置的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并将该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作为通话麦克风。由于通话麦克风距离声源更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用户语音的强度,从而增大第一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进而增强了耳机在通话过程中的语音效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将通话麦克风切换到非佩戴状态的第一耳机上之后,还可以对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进行进一步的降噪处理,以进一步增大第一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进一步增强耳机在通话过程中的语音效果。
示例性的,耳机在向终端设备发送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语音信号之前,可以先对该语音信号进行降噪处理。然后将降噪后的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
例如,一种可能的降噪处理方式为差分降噪。将耳机上除通话麦克风以外的至少一个剩余的麦克风作为降噪麦克风。将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语音信号与降噪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做差分运算,得到的就是降噪后的语音信号。
示例性的,如图18所示,颈戴式耳机中左耳机被移动到用户唇边。MIC21接收到的语音信号21中包括噪声信号a和用户语音信号b,MIC22接收到的语音信号22中包括噪声信号c和用户语音信号d,MIC23接收到的语音信号23中包括噪声信号e和用户语音信号f。对于远场的噪声来讲,噪声源到达MIC21、MIC22和MIC23的距离相近,因此,噪声信号a、噪声信号c和噪声信号e的强度相似。对于近场的用户语音来讲,声源到达MIC23的距离,远小于声源到达MIC21和MIC22的距离。因此,用户语音信号b的强度远大于用户语音信号d和用户语音信号f。
若设置MIC21为降噪麦克风,则控制模块用语音信号23减去语音信号21,得到的就是降噪后的语音信号,随后即可将降噪后的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可以理解的是,降噪后的语音信号为(e+f)-(a+b)。由于e和a相近,f远大于b,因此,降噪后的语音信号可以近似为用户语音信号f。可见实现了环境噪声的消除。提高了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进而增强了耳机在通话过程中的语音效果。
同理,若设置MIC22为降噪麦克风,则右耳机将语音信号22发送给控制模块,控制模块用语音信号23减去语音信号22,得到的就是降噪后的语音信号,随后即可将降噪后的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相应的,降噪后的语音信号为(e+f)-(c+d)。由于e和c相近,f远大于d,因此,降噪后的语音信号可以近似为用户语音信号f。可见实现了环境噪声的消除。提高了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进而增强了耳机在通话过程中的语音效果。
若MIC21和MIC22均为降噪麦克风,则控制模块获取到语音信号23、语音信号21和语音信号22后,用两倍的语音信号23减去语音信号21和语音信号22,再除以2,得到的就是降噪后的语音信号,随后即可将降噪后的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相应的,降噪后的语音信号可以表示为((e+f)*2-(a+b)-(c+d))/2。由于e、c、a相近,f远大于b和d,因此,降噪后的语音信号可以近似为用户语音信号f。可见实现了环境噪声的消除。提高了语音信号的信噪比。进而增强了耳机在通话过程中的语音效果。
同理,对于TWS耳机来说,若通话麦克风位于副耳机上,主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降噪麦克风。则副耳机将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语音信号a发送给主耳机,主耳机上的降噪麦克风接收到语音信号b后,由主耳机执行差分降噪,即利用语音信号a减去语音信号b,得到降噪后的语音信号,随后即可将降噪后的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若通话麦克风位于主耳机上,副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降噪麦克风。则副耳机将降噪麦克风接收到的语音信号b发送给主耳机,主耳机上的通话麦克风接收到语音信号a后,即可利用语音信号a减去语音信号b,得到降噪后的语音信号,随后将降噪后的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
此外,还可以采用其他降噪方法对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语音信号进行降噪。例如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谱减法、自适应滤波算法等,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在一个场景中,用户利用耳机通话时,可以自主根据环境判断是否需要将第一耳机移动到更靠近声源的位置。也可以根据通话对方的反馈来移动第一耳机。比如说,用户在通话时,对方可能会说“听不清”,此时,用户就可以将一个第一耳机移动到唇边,以使得通话麦克风更靠近声源,保证收音效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通话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由终端设备执行的提示方式。
示例性的,终端设备可以基于对环境噪声的检测结果,来提示用户可以使用耳机通话。例如,终端设备开始通话后,确定与耳机建立连接,并由耳机辅助通话。终端设备可以获取环境噪声,例如,通过噪声检测应用获取当前的环境噪声。若环境噪声的强度大于一个预设的阈值,则确定当前环境噪声较大,并提示用户可以使用耳机通话。例如,如图19所示,在通话界面,显示“当前环境噪声较大,建议使用耳机通话”等提示信息。又或者,如图20所示,也可以通过弹出横幅提示。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制。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也可以根据当前设置的情景模式来判断是否提示用户可以使用耳机通话。比如说,终端设备中安装有情景模式设置软件,基于该软件,用户可以设置会议模式、睡眠模式等。终端设备开始通话后,确定由耳机辅助通话,且当前处于会议模式(或者睡眠模式)。那么终端设备可以提示用户可以使用耳机通话。例如,如图21所示,在通话界面,显示“当前为会议模式,建议使用耳机通话”等提示信息。又或者,如图22所示,也可以通过弹出横幅提示。对此,本申请不作限制。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也可以基于耳机发送的语音信号判断是否提示用户可以使用耳机通话。比如说,终端设备开始通话后,接收到耳机发送的语音信号。终端设备检测到该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小于预设的提示阈值,那么终端设备可以提示用户可以使用耳机通话。例如,如图23所示,在通话界面,显示“当前语音质量较差,建议使用耳机通话”等提示信息。又或者,如图24所示,也可以通过弹出横幅提示。对此,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对应于上文实施例所述的耳机通话方法,图2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通话装置的结构框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
该耳机通话装置,应用于耳机,例如,可以是耳机中的芯片或者处理器,耳机的左耳机和右耳机中的第一耳机上设置有麦克风。参见图25,该耳机通话装置包括:
切换单元2501,用于在耳机处于通话状态下,若检测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则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
通信单元2502,用于将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切换单元2501,还用于在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时,关闭第一耳机中的扬声器。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切换单元2501,具体用于若检测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且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大于耳机中当前的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则确定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耳机上设置有佩戴传感器,切换单元2501,还用于根据佩戴传感器的检测信息,确定第一耳机是否处于非佩戴状态。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开关,切换单元2501,具体用于在检测到开关开启时,确定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包括前置麦克风和后置麦克风,切换单元2501,具体用于在检测到前置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和后置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之差的绝对值小于预设差值时,确定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包括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切换单元2501,具体用于在检测到第一麦克风被堵住时,确定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并确定第二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多个麦克风,切换单元2501,具体用于确定多个麦克风中信噪比最大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若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多个麦克风,切换单元2501,具体用于确定多个麦克风中至少两个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
通信单元2502,具体用于将至少两个通话麦克风分别接收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合成,得到第一语音信号;将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耳机通话装置还包括降噪单元2503,降噪单元2503,用于利用耳机上除通话麦克风以外的至少一个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对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进行降噪处理。
通信单元2502,具体用于将降噪后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
参见图2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耳机的硬件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可以是具有多个麦克风的耳机,左耳机和右耳机中至少一个耳机上设置有麦克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耳机可以是任何形态的TWS耳机、颈戴式耳机或者线控耳机等类型的耳机。对此,本申请不做限定。
如图26所示,耳机包括:处理器2601、存储器2602、通信模块2603、输入模块2604、麦克风2605、扬声器2606、传感器模块2607等部件。可以理解的,图26中示出的耳机结构并不构成对耳机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可以理解的是,若耳机的类型是TWS耳机,那么左耳机和右耳机可以分别具备上述处理器2601、存储器2602、通信模块2603、输入模块2604、麦克风2605、扬声器2606和传感器模块2607中的一个或多个部件。
若耳机的类型是线控耳机或者颈戴式耳机,那么耳机的左耳机和右耳机上可以分别具备传感器模块2607、扬声器2606、麦克风2605和输入模块2604中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控制模块上可以具体处理器2601、存储器2602、通信模块2603、输入模块2604、麦克风2605等模块。
其中,处理器2601可以包括如下至少一种类型: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该处理器2601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处理器2601中还可以设置存储器,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10中的存储器为高速缓冲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保存处理器110刚用过或循环使用的指令或数据。如果处理器2601需要再次使用该指令或数据,可从所述存储器中直接调用。避免了重复存取,减少了处理器2601的等待时间,因而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存储器2602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模块,处理器260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2602的软件程序以及模块,从而执行耳机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2602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耳机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26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
其中,通信模块2603用于在处理器2601的控制下实现信号的接收和发送,例如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通话对方的语音信号、向终端设备发送语音信号等。该通信模块2603可以包括射频(Radio Frequency,RF)电路。通常,RF电路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LNA(low noise amplifier,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此外,近场RF电路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短距离通信技术,例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通信、蓝牙通信、近场射频通信等。
输入模块2604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按键信息、开关信息,以及产生与耳机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和语音信号输入。具体地,输入模块2604可包括触控键2604a和/或物理按键2604b。触控键2604a,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键2604a上或在触控键2604a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在一种实现方式中,触控面板2604a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此外,可以采用电阻式、电容式、红外线以及表面声波等多种类型实现触控键2604a。物理按键2604可以包括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的一种或多种。
麦克风2605,也称“话筒”,“传声器”,用于将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当拨打电话或发送语音信息时,用户可以通过人嘴靠近麦克风2605发声,将声音信号输入到麦克风2605。耳机上可以设置多个麦克风2605。
扬声器2606,也称“喇叭”,用于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声音信号。
传感器模块2607可以包括压力传感器2607a、温度传感器2607b、距离传感器2607c、光线传感器2607d、加速度传感器2607e、入耳检测传感器2607f、正面光线距离感应器2607g、背面光线距离感应器2607h等。
其中,压力传感器2607a用于感受压力信号,可以将压力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力传感器2607a可以设置于显示屏2605。压力传感器2607a的种类很多,如电阻式压力传感器,电感式压力传感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等。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可以是包括至少两个具有导电材料的平行板。当有力作用于压力传感器2607a,电极之间的电容改变。耳机根据电容的变化确定压力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2607a检测开关操作,也可以检测耳机是否处于非佩戴状态。
加速度传感器2607e可检测耳机在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当耳机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还可以用于识别耳机的状态,应用于佩戴检测。
距离传感器2607c,用于测量距离。耳机可以通过红外或激光测量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可以利用距离传感器2607c测距以实现佩戴检测。
光线传感器2607d,用于测量光线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可以利用光线传感器2607d测光强以实现佩戴检测。
温度传感器2607b用于检测温度。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利用温度传感器2607b检测的温度,以实现佩戴检测。
正面光线距离感应器2607g和背面光线距离感应器2607h,用于检测耳机上前后两个方向的光线距离。在一些实施例中,耳机可以利用正面光线距离感应器2607g和背面光线距离感应器2607h测距以实现佩戴检测。
另外,尽管未示出,耳机还可以包括电源模块等,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则功能可以作为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或者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还可以包括任何可以将计算机程序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的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可由计算机访问的任何可用介质。
作为一种实现的设计,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r-only memory,EEPROM)或其它光盘存储器,磁盘存储器或其它磁存储设备,或可用于承载的任何其它介质或以指令或数据结构的形式存储所需的程序代码,并且可由计算机访问。而且,任何连接被适当地称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例如,如果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技术(如红外,无线电和微波)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传输软件,则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DSL或诸如红外,无线电和微波之类的无线技术包括在介质的定义中。如本文所使用的磁盘和光盘包括光盘(CD),激光盘,光盘,数字通用光盘(DVD),软盘和蓝光盘,其中磁盘通常以磁性方式再现数据,而光盘利用激光光学地再现数据。上述的组合也应包括在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范围内。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如果在软件中实现,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得通过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上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描述的流程或功能。上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网络设备、用户设备或者其它可编程装置。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耳机通话方法,应用于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左耳机和右耳机,所述方法包括:
在通话状态下,若检测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则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
将所述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耳机为所述左耳机和所述右耳机中的其中一个耳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当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关闭所述第一耳机中的扬声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检测到所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则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包括:
若检测到所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且所述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大于所述耳机中当前的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则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机上设置有佩戴传感器,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佩戴传感器的检测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耳机是否处于非佩戴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开关,当检测到所述开关开启时,确定所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包括前置麦克风和后置麦克风,当检测到所述前置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和所述后置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的信噪比之差的绝对值小于预设差值时,确定所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包括第一麦克风和第二麦克风,当检测到所述第一麦克风被堵住时,确定所述第一耳机处于非佩戴状态;
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包括:
确定所述第二麦克风为所述通话麦克风。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多个麦克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包括:
确定所述多个麦克风中信噪比最大的麦克风为所述通话麦克风。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第一耳机上设置有多个麦克风,所述确定所述第一耳机上的麦克风为通话麦克风,包括:
确定所述多个麦克风中至少两个麦克风为所述通话麦克风;
所述将所述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包括
将至少两个所述通话麦克风分别接收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合成,得到所述第一语音信号;
将所述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利用所述耳机上除所述通话麦克风以外的至少一个麦克风所接收到的语音信号,对所述通话麦克风所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进行降噪处理;
所述将所述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包括:
将降噪后的所述第一语音信号发送给终端设备。
1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左耳机和右耳机,所述左耳机和所述右耳机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以使所述耳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耳机通话方法。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为真无线立体耳机或颈戴式耳机。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机为主耳机。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语音信号为所述通话麦克风接收到的用户的语音信号。
CN202010734846.3A 2020-07-24 2020-07-24 耳机通话方法及耳机 Active CN1139732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34846.3A CN113973249B (zh) 2020-07-24 2020-07-24 耳机通话方法及耳机
EP21846749.6A EP4175316A4 (en) 2020-07-24 2021-07-22 HEADPHONE CALLING PROCEDURE AND HEADPHONES
PCT/CN2021/107885 WO2022017469A1 (zh) 2020-07-24 2021-07-22 耳机通话方法及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34846.3A CN113973249B (zh) 2020-07-24 2020-07-24 耳机通话方法及耳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73249A true CN113973249A (zh) 2022-01-25
CN113973249B CN113973249B (zh) 2023-04-07

Family

ID=79584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34846.3A Active CN113973249B (zh) 2020-07-24 2020-07-24 耳机通话方法及耳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175316A4 (zh)
CN (1) CN113973249B (zh)
WO (1) WO202201746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6445A (zh) * 2022-02-25 2022-06-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话方法和通话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30209239A1 (en) * 2021-12-29 2023-06-29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Wireless headphone system with standalone microphone functionality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54720A1 (en) * 2007-12-18 2009-06-18 Yutaka Oki Sound output control device and sound output control method
CN102300140A (zh) * 2011-08-10 2011-12-28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耳机的语音增强方法、装置及降噪通信耳机
WO2015154424A1 (zh) * 2014-09-10 2015-10-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从多个麦克风中确定主副麦克风的方法和系统
US20180114518A1 (en) * 2016-10-24 2018-04-26 Avnera Corporation Automatic noise cancellation using multiple microphones
CN108055605A (zh) * 2017-12-05 2018-05-1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颈线蓝牙耳机及其应用方法
CN109068215A (zh) * 2018-08-14 2018-12-2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入耳式耳机的降噪方法、装置及入耳式耳机
WO2020118641A1 (zh) * 2018-12-13 2020-06-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麦克风mic切换方法及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32131B2 (en) * 2014-02-21 2016-12-27 Apple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improving voice quality in a wireless headset with untethered earbuds of a mobile device
CN107426643B (zh) * 2017-07-31 2019-08-2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降噪耳机
CN109151212B (zh) * 2018-09-30 2021-03-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154720A1 (en) * 2007-12-18 2009-06-18 Yutaka Oki Sound output control device and sound output control method
CN102300140A (zh) * 2011-08-10 2011-12-28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耳机的语音增强方法、装置及降噪通信耳机
WO2015154424A1 (zh) * 2014-09-10 2015-10-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从多个麦克风中确定主副麦克风的方法和系统
US20180114518A1 (en) * 2016-10-24 2018-04-26 Avnera Corporation Automatic noise cancellation using multiple microphones
CN108055605A (zh) * 2017-12-05 2018-05-1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颈线蓝牙耳机及其应用方法
CN109068215A (zh) * 2018-08-14 2018-12-2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入耳式耳机的降噪方法、装置及入耳式耳机
WO2020118641A1 (zh) * 2018-12-13 2020-06-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麦克风mic切换方法及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66445A (zh) * 2022-02-25 2022-06-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话方法和通话装置
CN114666445B (zh) * 2022-02-25 2023-09-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话方法、装置、芯片和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75316A1 (en) 2023-05-03
WO2022017469A1 (zh) 2022-01-27
EP4175316A4 (en) 2024-01-03
CN113973249B (zh) 2023-04-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54334B1 (en) Sports Hi-Fi touch-control Bluetooth earphone
CN206640738U (zh)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KR101981879B1 (ko) 음성 신호를 처리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1736851B2 (en) Wireless playback device, and playback control method and apparatus thereof
CN107426643A (zh) 上行降噪耳机
JP6360633B2 (ja) イヤーカナルマイクを内蔵するブルートゥースイヤーセットとその制御方法
WO2007110807A2 (en) Data processing for a waerable apparatus
KR101744503B1 (ko) 이어커낼 마이크가 내장된 블루투스 이어셋
CN107071608B (zh)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KR100936393B1 (ko) 스테레오 블루투스 헤드셋
WO2022017469A1 (zh) 耳机通话方法及耳机
US20160330541A1 (en) Audio duplication using dual-headsets to enhance auditory intelligibility
KR101744507B1 (ko) 이어커낼 마이크가 내장된 블루투스 이어셋
WO2022033176A1 (zh) 音频播放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EP3240265B1 (en)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audio signals
WO2022174413A1 (zh) 耳机、耳机控制方法及系统
JP2016039632A (ja) 眼鏡型補聴器
TW201919434A (zh) 多連接裝置及多連接方法
CN105208477A (zh) 一种双降噪入耳式耳机
CN106658265B (zh) 降噪耳机以及电子设备
CN115695620A (zh) 智能眼镜及其控制方法和系统
EP4210347A1 (en) Headphon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headphone
US20230224624A1 (en) Wireless headphon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wireless headphone
WO2023093412A1 (zh) 主动降噪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215912213U (zh) 一种多功能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