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71304B - 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及建筑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及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71304B
CN113971304B CN202111163662.7A CN202111163662A CN113971304B CN 113971304 B CN113971304 B CN 113971304B CN 202111163662 A CN202111163662 A CN 202111163662A CN 113971304 B CN113971304 B CN 1139713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building
reserved
bim
disassembl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636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71304A (zh
Inventor
刘加俊
邢辉
汪安乐
丁明华
陶亮荣
产伟
周禹
尹凡
崔永
王鹏
闫希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6366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713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713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713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713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713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17/00Three dimensional [3D] modelling, e.g. data description of 3D obj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Graphic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rking Measures On Existing Buildindg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的改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及建筑,根据改建前后建筑各部件的存在与否以及功能变动状况,对各建筑部件进行分类处理,使应拆部件与其余部件可拆卸连接,使预留部件上留有用来与应加部件连接的接口,拆除和增添部件都十分快捷;采用BIM技术进行干涉检查与4D施工模拟,并根据干涉检查结果以及4D施工模拟结果,对初步图纸进行深化,确保基础部件与预留部件不会因为可能造成干涉或碰撞而不得不拆除,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改建前的部件;应拆部件与周边部件之间留有用于避免拆除过程中施工机械及破碎材料造成二次破坏的安全距离,确保拆除过程中不会造成二次破坏。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及建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物的改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及建筑。
背景技术
建筑物为适应不同的使用要求而进行改建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其难点主要体现在如何尽可能多地利用到旧有建筑中的部件,使之在转换后继续发挥作用。目前的建筑改建过程中,为避免新加的部件与原有的部件发生干涉,通常会将旧有建筑内部除框架以外所有部件全部拆除后再进行改建,这个过程中无法用到大型施工器械,只能靠人力一点点拆除,后续改建过程中还无法像新建那样利用地板上的施工洞口转运物料,物料转运十分困难,整个改建过程工期极长,劳动量极大,成本往往比新建还要高。
因此,目前的建筑改建是有很大限制的,改建前后建筑的功能不能有明显的差异,最好不涉及对房间布局的改造,否则改建是得不偿失的。
最典型的建筑改建场景有两类,一类是普通病房改建为负压病房,另一类是诸如运动会临时宿舍这样的临时使用的建筑改作它用。前者由于其本身的困难,一般很少进行,而是在负压病房不够用时临时修建方舱医院;后者则状况各有不同,诸如2016年某运动会的临时宿舍,后续处于荒废状态,2021年某运动会的临时宿舍,存在改建为方舱医院(改建前后房间布局变动相对较小,难度低一些)的计划但尚未完成,更多的时候,运动会直接利用附近的酒店或宿舍,不新建。
本申请同样涉及到运动会临时宿舍的改建,也即2022年某运动会的临时宿舍的改建。其位于北三环,附近分布着很多大学,计划里是要在运动会结束后改建为人才公寓。但运动会临时宿舍的房间分布类似于普通宿舍,而公寓的房间分布是典型的商品房的分布,差异很大,改建难度高且工期紧,目前公开技术中尚无成熟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及建筑。
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建筑改建过程中,若改建前后房间布局差异很大,则改建的难度很高,工期很长,甚至比新建建筑的成本还要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用于修建在使用期间需进行功能转换的永久性建筑;组成建筑的部件包含墙体、管道、以及电气线路;修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功能转换前的建筑记作前形态,功能转换后的建筑记作后形态,分别设计前形态与后形态并绘制初步图纸,比较前形态与后形态中的各部件,并按以下规则对各部件进行分类:
前形态与后形态中均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部件记作基础部件;
前形态中发挥作用而后形态中拆除的部件记作应拆部件;
前形态中存在但不发挥作用而后形态中发挥作用的部件记作预留部件;
前形态中不存在而后形态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部件记作应加部件;
步骤二:分别对前形态和后形态建立三维模型,并进行干涉检查与4D施工模拟;
步骤三:根据干涉检查结果以及4D施工模拟结果,对初步图纸进行深化,得到施工图纸;
步骤四: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其中应拆部件与其余部件可拆卸连接,预留部件上留有用来与应加部件连接的接口;
步骤五:待前形态使用完毕,根据施工图纸拆除应拆部件并安装应加部件,使整个建筑转换到后形态。
进一步,步骤二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2.1:分别对前形态和后形态建立三维模型;
步骤2.2:根据三维模型对前形态与后形态中装配完成后的部件进行干涉检查;
步骤2.3:未施工时建筑的状态记作零形态,设置从零形态到前形态过程中,基础部件、应拆部件、以及预留部件这三类部件的装配顺序以及装配轨迹,对从零形态到前形态的装配过程中各部件进行碰撞检查;
步骤2.4:设置从前形态到后形态过程中,应加部件的装配顺序和装配轨迹、以及应拆部件的拆除顺序和拆除轨迹;
核对从前形态到后形态的装配过程中,各应拆部件与基础部件、拆除顺序在自身之后的应拆部件、预留部件、以及装配顺序在自身之前的应加部件之间的碰撞情况;
核对从前形态到后形态的装配过程中,各应加部件与基础部件、拆除顺序在自身之后的应拆部件、预留部件、以及装配顺序在自身之前的应加部件之间的碰撞情况。
进一步,所述前形态中,各房间沿一条中轴线对称分布,初步图纸和施工图纸中,中轴线一侧为前形态的图纸,另一侧是后形态的图纸。
进一步,应拆部件与周边部件之间留有用于避免拆除过程中施工机械及破碎材料造成二次破坏的安全距离。
进一步,所述安全距离包括应拆的墙体与地暖管道之间的安全距离。
进一步,所述预留部件上的接口上覆盖有易于同周边环境区分开的装饰板。
进一步,各管道分段中,应拆的管道分段与其它管道分段通过法兰连接。
进一步,各墙体中,应拆的墙体与地板找平层及天花板通过膨胀螺栓连接,与其它的墙体无连接;地暖管道避开应加的墙体所在位置的地板设置。
进一步,所述前形态中无排水需求但后形态中有排水需求的房间记作需改排房间,所述预留部件包含通向需改排房间的下水管道。
一种可转换功能的永久性建筑,采用上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完成施工。
本发明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及建筑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根据改建前后建筑各部件的存在与否以及功能变动状况,对各建筑部件进行分类处理,使应拆部件与其余部件可拆卸连接,使预留部件上留有用来与应加部件连接的接口,拆除和增添部件都十分快捷;
本发明中,采用BIM技术进行干涉检查与4D施工模拟,并根据干涉检查结果以及4D施工模拟结果,对初步图纸进行深化,确保基础部件与预留部件不会因为可能造成干涉或碰撞而不得不拆除,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前状态中的部件;
本发明中的前形态中,各房间沿一条中轴线对称分布,初步图纸和施工图纸中,中轴线一侧为前形态的图纸,另一侧是后形态的图纸,不仅能够非常直观地在图纸上表现改建前后各部件的变动,而且图纸绘制、三维建模、干涉检查、以及4D施工模拟过程都可减少一半以上的工作量(前后形态的图纸及模型都只用做一半,且后形态可以直接在前形态基础上改);
本发明中,应拆部件与周边部件之间留有用于避免拆除过程中施工机械及破碎材料造成二次破坏的安全距离,确保拆除过程中不会造成二次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建筑中各房间的布局图,其中图左侧为后形态,右侧为前形态;
图3为电气线路的布局图,其中图左侧为后形态,右侧为前形态;
其中,1-墙体,2-电气线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用于修建在使用期间需进行功能转换的永久性建筑;组成建筑的部件包含墙体1、管道、以及电气线路2;修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功能转换前的建筑记作前形态,功能转换后的建筑记作后形态,分别设计前形态与后形态并绘制初步图纸,比较前形态与后形态中的各部件,并按以下规则对各部件进行分类:
前形态与后形态中均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部件记作基础部件;
前形态中发挥作用而后形态中拆除的部件记作应拆部件;
前形态中存在但不发挥作用而后形态中发挥作用的部件记作预留部件;
前形态中不存在而后形态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部件记作应加部件;
这里对不同建筑物件进行分类处理,能够避免常规的建筑改建中无序状况,每个部件如何处理,都有各自的预案。
步骤二:分别对前形态和后形态建立三维模型,并进行干涉检查与4D施工模拟;
本实施例中,建模及干涉检查采用revit,而4D施工模拟采用NavisWorks,具体软件操作这里不再赘述。实际使用中,可根据自己需求自行选用BIM软件。
步骤三:根据干涉检查结果以及4D施工模拟结果,对初步图纸进行深化,得到施工图纸;
这一步的原则是在不发生干涉或碰撞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保留基础部件和预留部件。
步骤四: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其中应拆部件与其余部件可拆卸连接,预留部件上留有用来与应加部件连接的接口;例如,预留的各种预留的各种管道接头、线路接头、灯座、以及门窗洞等。
步骤五:待前形态使用完毕,根据施工图纸拆除应拆部件并安装应加部件,使整个建筑转换到后形态。
本实施例中,改建前后有所改动的包括墙体1与各种管线,管线具体包括给排水管路、新风空调管路、暖通管路、以及电气线路2。改建主要工作便是墙体1与管线的拆装,其中墙体1的改动以图2为例,而管线的改动以图3中电气线路2的改动为例。这里不涉及技术要点,单纯是举例说明,实际施工时是根据改建需求决定改动细节的。
步骤二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2.1:分别对前形态和后形态建立三维模型;
步骤2.2:根据三维模型对前形态与后形态中装配完成后的部件进行干涉检查;
步骤2.3:未施工时建筑的状态记作零形态,设置从零形态到前形态过程中,基础部件、应拆部件、以及预留部件这三类部件的装配顺序以及装配轨迹,对从零形态到前形态的装配过程中各部件进行碰撞检查;
步骤2.4:设置从前形态到后形态过程中,应加部件的装配顺序和装配轨迹、以及应拆部件的拆除顺序和拆除轨迹;
核对从前形态到后形态的装配过程中,各应拆部件与基础部件、拆除顺序在自身之后的应拆部件、预留部件、以及装配顺序在自身之前的应加部件之间的碰撞情况;
核对从前形态到后形态的装配过程中,各应加部件与基础部件、拆除顺序在自身之后的应拆部件、预留部件、以及装配顺序在自身之前的应加部件之间的碰撞情况。
本申请中,BIM工作量较大,为减少工作量,采用了如下办法:
如图2-3所示,前形态中,各房间沿一条中轴线对称分布,初步图纸和施工图纸中,中轴线一侧为前形态的图纸,另一侧是后形态的图纸。这样由于对称,前后形态的图纸及模型都只用做一半,施工的时候可用半侧的图纸施工整个建筑,且后形态可以直接在前形态基础上改,绘图及BIM工作都可以减少一半以上的工作量。
应拆部件与周边部件之间留有用于避免拆除过程中施工机械及破碎材料造成二次破坏的安全距离。
本实施例中,安全距离包括应拆的墙体与地暖管道之间的安全距离。拆除过程中对周围造成的二次破坏最大的是拆墙的过程,因此这里主要是让应拆的墙体与地暖管道之间留有安全距离。
预留部件上的接口上覆盖有易于同周边环境区分开的装饰板。本实施例中,装饰板为与周围环境颜色一致的不锈钢板,上面绘制有运动会的图案,这样能够在确保装饰板与周围环境无缝衔接的同时又能快速在改建过程中定位到装饰板。
各管道分段中,应拆的管道分段与其它管道分段通过法兰连接。这样不仅拆除方便,而且在管道分段拆除后留下了一个管道接头,无论是采用盲板进行封堵还是连接别的部件都十分方便。
各墙体中,应拆的墙体与地板找平层及天花板通过膨胀螺栓连接,与其它的墙体无连接。应拆的墙体是装配式的墙,不与地板基层连接也不与其它墙连接,拆除的时候取下膨胀螺栓即可完成拆除。地暖管道避开应加的墙体所在位置的地板设置,以免修建新墙时被破坏。
前形态中无排水需求但后形态中有排水需求的房间记作需改排房间,预留部件包含通向需改排房间的下水管道。下水管道如果不预装的话,后期安装就需对建筑主体结构进行改动,因此必须预装。改排房间通常会包括卫生间和厨房,本实施例中,卫生间位置不作变动,因此主要是在厨房位置预留下水管道,原房间改建为厨房后便可安装水槽等部件。
一种可转换功能的永久性建筑,采用上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完成施工。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用于修建在使用期间需进行功能转换的永久性建筑;组成建筑的部件包含墙体(1)、管道、以及电气线路(2);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功能转换前的建筑记作前形态,功能转换后的建筑记作后形态,分别设计前形态与后形态并绘制初步图纸,比较前形态与后形态中的各部件,并按以下规则对各部件进行分类:
前形态与后形态中均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部件记作基础部件;
前形态中发挥作用而后形态中拆除的部件记作应拆部件;
前形态中存在但不发挥作用而后形态中发挥作用的部件记作预留部件;
前形态中不存在而后形态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部件记作应加部件;
步骤二:分别对前形态和后形态建立三维模型,并进行干涉检查与4D施工模拟;
步骤三:根据干涉检查结果以及4D施工模拟结果,对初步图纸进行深化,得到施工图纸;
步骤四:根据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其中应拆部件与其余部件可拆卸连接,预留部件上留有用来与应加部件连接的接口;
步骤五:待前形态使用完毕,根据施工图纸拆除应拆部件并安装应加部件,使整个建筑转换到后形态;
步骤二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2.1:分别对前形态和后形态建立三维模型;
步骤2.2:根据三维模型对前形态与后形态中装配完成后的部件进行干涉检查;
步骤2.3:未施工时建筑的状态记作零形态,设置从零形态到前形态过程中,基础部件、应拆部件、以及预留部件这三类部件的装配顺序以及装配轨迹,对从零形态到前形态的装配过程中各部件进行碰撞检查;
步骤2.4:设置从前形态到后形态过程中,应加部件的装配顺序和装配轨迹、以及应拆部件的拆除顺序和拆除轨迹;
核对从前形态到后形态的装配过程中,各应拆部件与基础部件、拆除顺序在自身之后的应拆部件、预留部件、以及装配顺序在自身之前的应加部件之间的碰撞情况;
核对从前形态到后形态的装配过程中,各应加部件与基础部件、拆除顺序在自身之后的应拆部件、预留部件、以及装配顺序在自身之前的应加部件之间的碰撞情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形态中,各房间沿一条中轴线对称分布;初步图纸和施工图纸中,中轴线一侧为前形态的图纸,另一侧是后形态的图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应拆部件与周边部件之间留有用于避免拆除过程中施工机械及破碎材料造成二次破坏的安全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距离包括应拆的墙体与地暖管道之间的安全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部件上的接口上覆盖有易于同周边环境区分开的装饰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管道分段中,应拆的管道分段与其它管道分段通过法兰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墙体中,应拆的墙体与地板找平层及天花板通过膨胀螺栓连接,与其它的墙体无连接;地暖管道避开应加的墙体所在位置的地板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形态中无排水需求但后形态中有排水需求的房间记作需改排房间,所述预留部件包含通向需改排房间的下水管道。
9.一种可转换功能的永久性建筑,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完成施工。
CN202111163662.7A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及建筑 Active CN1139713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63662.7A CN113971304B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及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63662.7A CN113971304B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及建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71304A CN113971304A (zh) 2022-01-25
CN113971304B true CN113971304B (zh) 2022-07-01

Family

ID=79587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63662.7A Active CN113971304B (zh) 2021-09-30 2021-09-30 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及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71304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56318A (zh) * 2017-07-18 2017-10-17 中国电建集团河南工程公司 基于bim技术的锅炉小管道施工方法
WO2018145510A1 (zh) * 2017-02-10 2018-08-16 深圳瑞和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的施工和装修方法
CN108763710A (zh) * 2018-05-22 2018-11-06 广东建远建筑装配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正向深化设计方法
CN109614723A (zh) * 2018-12-14 2019-04-12 中建二局第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综合施工方法
CN110532676A (zh) * 2019-08-27 2019-12-03 中建七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bim技术辅助多箱单室钢筋及波纹管定位施工方法
CN111306363A (zh) * 2020-03-11 2020-06-19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消防泵房吊装施工方法和施工结构
CN112163256A (zh) * 2020-09-22 2021-01-01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有限元分析与bim的模板支架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方法
WO2021012971A1 (zh) * 2019-07-22 2021-01-28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超大双曲集成单元铝板幕墙整体提升施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967399B (zh) * 2017-12-19 2021-02-02 广东建远建筑装配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软件的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方法
CN109614719B (zh) * 2018-12-14 2023-04-18 中建二局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制冷机房装配式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145510A1 (zh) * 2017-02-10 2018-08-16 深圳瑞和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的施工和装修方法
CN107256318A (zh) * 2017-07-18 2017-10-17 中国电建集团河南工程公司 基于bim技术的锅炉小管道施工方法
CN108763710A (zh) * 2018-05-22 2018-11-06 广东建远建筑装配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正向深化设计方法
CN109614723A (zh) * 2018-12-14 2019-04-12 中建二局第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综合施工方法
WO2021012971A1 (zh) * 2019-07-22 2021-01-28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超大双曲集成单元铝板幕墙整体提升施工方法
CN110532676A (zh) * 2019-08-27 2019-12-03 中建七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bim技术辅助多箱单室钢筋及波纹管定位施工方法
CN111306363A (zh) * 2020-03-11 2020-06-19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消防泵房吊装施工方法和施工结构
CN112163256A (zh) * 2020-09-22 2021-01-01 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有限元分析与bim的模板支架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BIM技术在中国人寿数据中心机房的综合应用;任锦龙等;《建筑技术》;20160815;第47卷(第08期);第730-732页 *
BIM技术在某办公建筑机电工程深化设计中的应用;汪洋文杰;《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1231(第35期);第54-55页 *
Research on Modeling and Framework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Cloud Platform Supporting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Zhang Shaohua等;《Computer Engineering》;20161115;第42卷(第11期);第95-101页 *
基于 BIM 的三维场地策划在施工中的应用;闫俊武 等;《黄河科技学院学报》;20200229;第22卷(第2期);第9-12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71304A (zh) 2022-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09660B (zh) 基于bim的建筑设计方法
US11907620B2 (en) Smart plans
CN110929328A (zh) 基于bim的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施工方法
Tatum et al. Coordinating building systems: Process and knowledge
CN112257160B (zh) 一种基于bim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标准化正向设计方法
CN112765701B (zh) 一种农民新村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方法
CN110837670A (zh) Bim双向深化设计的方法
CN108427851A (zh)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支吊架施工方法
CN110991997A (zh) 基于bim技术的综合管线设计施工方法
CN113971304B (zh) 一种基于bim的可转换功能建筑修建方法及建筑
Sampaio Introduction of BIM methodology in education: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Samarasinghe et al. BIM software framework for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case study demonstrating BIM implementation on a modular house
CN108984876A (zh) 一种基于bim的预埋套管自动化建模方法和系统
CN215331705U (zh) 一种预留有功能转换结构的建筑
CN110795784A (zh) 机电建模方法及系统
Korman et al. Using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to teach mechanical, electrical, and plumbing coordination
CN111460549A (zh) 一种室内给排水管线的快速布置方法
CN102542082B (zh) 空间钢结构施工图深化设计简化方法
CN117349951B (zh) 一种基于Revit的标准层管综模块化组合建模的方法
Mladzievskiy et al. The Use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Technology in Designing
Xie et al. Incorporating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into the super high-rise industrialized housing project: A case study
Xinghua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BIM technology in electromechanical design
Ortenburger et al. Supporting the last planner system with 4D BIM
Deng Simulation application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based on BIM technology
Zheng Design method of assembly architecture based on BIM Technolog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