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48918A - 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948918A CN113948918A CN202111073840.7A CN202111073840A CN113948918A CN 113948918 A CN113948918 A CN 113948918A CN 202111073840 A CN202111073840 A CN 202111073840A CN 113948918 A CN113948918 A CN 1139489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grounding
- contact
- terminal
-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7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ductors, e.g. GSGS [Ground-Signal-Ground-Signa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1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conductive elastom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3/00—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apparatus and having one part acting as a holder providing suppor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on via a counterpart which i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apparatus, e.g. lamp holders; Separate parts thereof
- H01R33/74—Devices having four or more poles, e.g. holders for compact fluorescent lamp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两个对接元件和一电连接器,对接元件具有信号接点组、第一接地接点组和第二接地接点组,信号接点组包括至少一个信号接点,第一接地接点组包括两个接地接点,第二接地接点组包括至少一个接地接点,第一接地接点组与信号接点组左右交替排布,第二接地接点组与信号接点组前后交替排布;电连接器具有本体、信号端子组与接地端子,信号端子组包括至少一信号端子,与信号接点组对应导接,每一接地端子包围一个信号端子组,接地端子具有位于信号端子组后方的一基部和位于信号端子组两侧的两个侧部,侧部导接第一接地接点组的接地接点,基部上下伸缩,对应导接两个对接元件上位于信号接点组后方的第二接地接点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减少高频干扰的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用于与对应的对接元件相连接,在对接元件的接点为扁平的金属层的场景中,例如当对接元件为普通的电路板或LGA(Land Grid Array)芯片时,往往需要电连接器的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延伸超出电连接器的本体,以接触所述扁平接点,为保证稳定接触,往往将延伸超出电连接器本体的部分设置为弹性臂,而为了避免一个端子的弹性臂与其他端子短接,要么使多个端子错位排布设置,要么在端子间设置足够大的间距,前者由于接地端子与信号端子错位排布而无法对信号端子形成屏蔽,后者由于间距太大而导致屏蔽效果不佳。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其中对接元件的接点具备特定的排布方式,且电连接器中的接地端子通过两个侧部和一个基部包围一个信号端子组,所述侧部和所述基部均与对接元件上对应的接地接点相互导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两个对接元件和上下连接两个所述对接元件的一电连接器,每一所述对接元件具有多个信号接点组、多个第一接地接点组和多个第二接地接点组,所述信号接点组包括至少一个信号接点,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包括两个接地接点,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包括至少一个接地接点,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与所述信号接点组沿左右方向交替排布,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与所述信号接点组沿前后方向交替排布;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本体和收容在所述本体中的多个信号端子组与多个接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组包括至少一信号端子,并与两个所述对接元件的所述信号接点组对应导接,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上下分布的两个弹性臂,每一所述弹性臂导接其中一个所述对接元件的所述信号接点组中的一个所述信号接点,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包围一个所述信号端子组,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位于被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组后方的一基部和位于被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组左右两侧的两个侧部,所述侧部具有上下分布的两个弹臂,每一所述弹臂导接其中一个所述对接元件的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中与所述信号接点组相邻的一个所述接地接点,所述基部上下伸缩,对应导接两个所述对接元件上位于所述信号接点组后方的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与所述信号接点组沿左右方向对齐。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的所述接地接点与所述信号接点组的所述信号接点一一对应且沿前后方向对齐。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接点组与后方相邻的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的之间间隔大于其与前方相邻的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之间的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接点组具有两个所述信号接点,对应导接两个所述信号端子,用以传输差分信号,在左右方向上,所述信号接点组与其一侧相邻的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信号接点组中两个所述信号接点之间的间隔。
进一步地,在左右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信号接点组的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之间的间隔为所述信号接点组中两个所述信号接点之间的间隔的两倍。
进一步地,在左右方向上,所述信号接点组中的两个所述信号接点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中两个所述接地接点之间的间隔。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侧部的两个所述弹臂之间通过一连接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凸出于所述侧部的两个所述弹臂所在的平面,所述接地端子具有连接所述侧部与所述基部的一弯折部,所述本体具有多个接地收容孔,所述本体于每一所述接地收容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上挡部和一下挡部,所述接地收容孔同侧的所述上挡部与所述下挡部沿前后方向错开,所述接地端子收容在所述接地收容孔中,每一所述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上挡部相配合,防止所述接地端子向上退出所述接地收容孔,每一所述弯折部与对应的所述下挡部相配合,防止所述接地端子向下退出所述接地收容孔。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包括一第一桥接部与一第二桥接部,所述第一桥接部与所述第二桥接部均连接两个所述弹性臂,所述第一桥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凸出于所述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弹性臂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桥接部与所述第二桥接部沿前后方向错开,所述本体具有多个信号收容孔,所述本体于每一所述信号收容孔设有一上止部和一下止部,所述上止部与所述下止部沿前后方向错开,所述第一桥接部作为一第一限位部,与所述上止部或和所述下止部中的其中一者相配合,其中一个所述弹性臂与所述第二桥接部相连接的部分作为一第二限位部与所述上止部和或所述下止部中的另一者相配合,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防止所述接地端子退出所述信号收容孔。
进一步地,所述基部具有上下延伸的一上脊部和一下脊部,所述上脊部和所述下脊部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间隙在导接两个所述对接元件时被所述上脊部和所述下脊部上下压缩。
进一步地,所述间隙倾斜设置,在导接两个所述对接元件时,所述上脊部和所述下脊部沿所述间隙的倾斜方向错开。
进一步地,所述基部呈平板状。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信号接点组、多个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和多个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沿前后呈多行设置,每一行沿左右方向排列且具有第一排列方式或第二排列方式,在所述第一排列方式中,所述信号接点组与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沿左右方向交替分布,在所述第二排列方式中,仅分布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且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二排列方式交替设置。
进一步地,在同一所述对接元件上,沿左右方向排布的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与前后相邻的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在所述对接元件的表面上通过导电线路彼此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信号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均通过相同板厚的金属板材下料再弯折成型。
一种电连接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两个对接元件之间,并与之电性连接,包括:一本体;设置于所述本体并沿前后方向成多行排布的多个导电端子,每一行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多个信号端子组与多个接地端子,设于所述本体,多个所述信号端子组沿前后方向呈多行设置,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包围一个所述信号端子组;所述信号端子组包括至少一信号端子,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上下分布的两个弹性臂,定义为上弹性臂与下弹性臂,每一所述弹性臂设有一第一接触部;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位于被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组后方的一基部和位于被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组左右两侧的两个侧部,所述基部呈平板状且能上下伸缩,所述基部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导接部,所述基部的所述导接部用以导接两个所述对接元件,所述侧部具有上下分布的两个弹臂,定义为上弹臂与下弹臂,每一所述弹臂设有一第二接触部;所述上弹性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上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均向上显露于所述本体,用以与位于上方的所述对接元件导接,所述下弹性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下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均向下显露于所述本体,用以与位于下方的所述对接元件导接。
进一步地,同一行所述导电端子中信号端子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沿左右方向对齐设置。
进一步地,同一行所述导电端子中,所述第一接触部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隔小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隔小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间隔。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侧部的两个所述弹臂之间通过一连接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凸出于所述侧部的两个所述弹臂所在的平面,所述接地端子具有连接所述侧部与所述基部的一弯折部,所述本体具有多个接地收容孔,所述本体于每一所述接地收容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上挡部和一下挡部,所述接地收容孔同侧的所述上挡部与所述下挡部沿前后方向错开,所述接地端子收容在所述接地收容孔中,每一所述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上挡部相配合,防止所述接地端子向上退出所述接地收容孔,每一所述弯折部与对应的所述下挡部相配合,防止所述接地端子向下退出所述接地收容孔。
进一步地,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包括一第一桥接部与一第二桥接部,所述第一桥接部与所述第二桥接部均连接两个所述弹性臂,所述第一桥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凸出于所述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弹性臂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桥接部与所述第二桥接部沿前后方向错开,所述本体具有多个信号收容孔,所述本体于每一所述信号收容孔设有一上止部和一下止部,所述上止部与所述下止部沿前后方向错开,所述第一桥接部作为一第一限位部,与所述上止部或和所述下止部中的其中一者相配合,其中一个所述弹性臂与所述第二桥接部相连接的部分作为一第二限位部与所述上止部和或所述下止部中的另一者相配合,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防止所述接地端子退出所述信号收容孔。
进一步地,所述基部具有上下延伸的一上脊部和上下延伸的一下脊部,所述上脊部和所述下脊部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间隙在导接两个所述对接元件时被所述上脊部和所述下脊部上下压缩。
进一步地,所述间隙倾斜设置,在所述基部导接两个所述对接元件时,所述上脊部和所述下脊部沿所述间隙的倾斜方向错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每一所述信号接点组被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和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所包围,使所述对接元件的表面形成针对所述信号接点组的一定的电磁屏蔽效果,减少外界干扰和不同所述信号接点组之间的串扰,对应地,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包围一个所述信号端子组,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位于被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组后方的一基部和位于被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组左右两侧的两个侧部,使所述电连接器中形成针对所述信号端子组的电磁屏蔽效果,减少外界干扰和不同所述信号端子组之间的串扰。另外,所述基部的位置设置现有技术中惯用的弹臂会与前后的信号端子重叠而阻碍安装或造成短路,因此所述基部通过自身的上下伸缩,而非借助现有技术中惯用的弹臂来导接所述接地接点,可使得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靠近所述信号接点组设置,形成有效屏蔽的前提下减小设置现有技术中惯用的弹臂所占用的较多空间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电连接器的信号端子、接地端子导接其中一个对接元件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的信号端子、接地端子的立体图;
图5为图1中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为图5中沿线A-A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图5中沿线B-B的局部剖视图;
图8为图5中沿线C-C的局部剖视图;
图9为图5中沿线D-D的局部剖视图;
图10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中信号端子、接地端子导接其中一个对接元件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俯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电连接器100 | 本体1 | 信号收容孔11 |
上止部111 | 下止部112 | 接地收容孔12 |
上挡部121 | 下挡部122 | 信号端子2 |
上弹性臂21 | 下弹性臂22 | 第一桥接部23 |
第二桥接部24 | 第一接触部2a | 接地端子3 |
基部31 | 上脊部312 | 下脊部313 |
间隙314 | 导接部315 | 侧部32 |
上弹臂321 | 下弹臂322 | 连接部323 |
弯折部33 | 通槽34 | 第二接触部3a |
对接元件200 | 信号接点组4 | 第一接地接点组5 |
第二接地接点组6 | 信号接点S1 | 接地接点G1、G2 |
第一排列方式A | 第二排列方式B | 间隔D1-D6 |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9所示,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实施例,所述连接器组件包括一电连接器100和位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上下两侧的两个对接元件200,在本实施例中,位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上方的所述对接元件200为一芯片,位于所述电连接器100下方的所述对接元件200为一电路板。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元件200可以都为电路板,也可以为其他需求的元器件。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一本体1和设置于所述本体1并沿前后方向Y成多行排布的多个导电端子,每一行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多个信号端子组与多个接地端子3,组成所述信号端子组的至少一个信号端子2、以及所述接地端子3均收容在所述本体1中。所述本体1为绝缘材料制成。所述信号端子2、所述接地端子3均通过相同板厚的金属板材下料再弯折成型。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信号端子组由两个信号端子2组成。
如图2、图4和图6所示,每一所述信号端子2具有上下分布的两个弹性臂,即一上弹性臂21和一下弹性臂22,每一所述弹性臂设有一第一接触部2a,每一所述信号端子2包括一第一桥接部23和一第二桥接部24,所述第一桥接部23和所述第二桥接部24均连接两个所述弹性臂,所述第一桥接部23在左右方向X上凸出于所述信号端子2的两个所述弹性臂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桥接部23与所述第二桥接部24沿前后方向Y错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桥接部24大致沿上下方向Z延伸,所述第一桥接部23位于所述第二桥接部24的前方,所述上弹性臂21自所述第二桥接部24的上端向上且向前延伸至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a,再向下向后延伸至所述第一桥接部23,所述下弹性臂22自所述第二桥接部24的下端向下且向前延伸至对应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a,再向上向后延伸至所述第一桥接部23,所述第二桥接部24、所述上弹性臂21与所述下弹性臂22位于同一竖直板面。
如图3所示,在俯视角中,每一所述接地端子3大致呈U形,包围一个所述信号端子组。每一所述接地端子3具有位于被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组后方的一基部31、位于被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组左右两侧的两个侧部32和连接所述基部31与两个所述侧部32的两个弯折部33。每一所述侧部32具有上下分布的两个弹臂,即一上弹臂321和一下弹臂322,每一所述弹臂设有一第二接触部3a。每一所述侧部32还包括一连接部323,所述连接部323连接两个所述弹臂,所述连接部323在左右方向X上凸出于所述侧部32的两个所述弹臂所在的平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弹臂321自所述弯折部33向上向前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部3a,再向下向后延伸至所述连接部323,所述下弹臂322自所述弯折部33向上向前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部3a,再向下向后延伸至所述连接部323。同一行所述导电端子中,所述第一接触部2a与所述第二接触部3a沿左右方向X对齐设置,且在左右方向X上,所述第一接触部2a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接触部3a之间的间隔小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3a之间的间隔。
如图4所示,每一所述接地端子3还包括两个通槽34,所述通槽34由所述接地端子3在冲压过程中下料形成,每一所述通槽34贯穿其中一个所述侧部32、其中一个所述弯折部33与所述基部31,即所述通槽34在对应的所述侧部32、对应的所述弯折部33以及所述基部31上延伸,所述通槽34将对应所述弯折部33分为上下两半部分,如此增加了所述通槽34所连通的各结构的弹性。
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基部31呈平板状且能够上下伸缩。所述基部31具有至少一个上脊部312与至少一个下脊部313,所述上脊部312与所述下脊部313上下对应设置,且朝向彼此延伸,所述上脊部312的数量、所述下脊部313的数量分别与每一所述接地端子3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2的数量相对应。所述上脊部312和对应的所述下脊部313之间具有一间隙314,所述间隙314倾斜设置,所述间隙314在所述基部31导接两个所述对接元件200时,被所述上脊部312和所述下脊部313上下压缩,所述上脊部312和所述下脊部313沿所述间隙314的倾斜方向错开。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基部31设置两个左右并排的所述上脊部312和两个左右并排的所述下脊部313,两个左右并排的所述上脊部312与两个左右并排的所述下脊部313一一上下对应设置,每一所述上脊部312上下延伸,每一所述下脊部313上下延伸,每一所述上脊部312与其对应的所述下脊部313凸伸入对应的所述通槽34,因此所述间隙314与对应的所述通槽34连通,且所述通槽34分布于对应的所述上脊部312的左右两侧与对应的所述下脊部313的左右两侧。
如图4和图7所示,所述基部31设有对应每一所述接地端子3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2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a的数量的多个导接部315,每一所述上脊部312的上方对应设置一个所述导接部315,每一所述下脊部313的下方也对应设置一个所述导接部315,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上脊部312与对应的所述导接部315上下对齐,每一所述下脊部313与对应的所述导接部315上下对齐。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导接部315可以设置在所述上脊部312、所述下脊部313之外的其他位置。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所述本体1设有多个信号收容孔11和多个接地收容孔12,所述信号收容孔11和所述接地收容孔12分别上下贯穿所述本体1。多个所述信号收容孔11沿前后方向Y呈多行设置,每一行中的每一个所述信号收容孔11或每一对所述信号收容孔11都对应被一个所述接地收容孔12三面包围。所述信号端子2对应收容于所述信号收容孔11,所述接地端子3对应收容于所述接地收容孔12。在本实施例中,每一行中的每一个所述信号收容孔11或每一对所述信号收容孔11被一个所述接地收容孔12三面包围,但是每一所述信号端子组被前后两个相邻的所述接地端子3形成四面包围,增加了对所述信号端子组的电磁屏蔽。
如图4、图6和图8所示,所述本体1于每一所述信号收容孔11设有一上止部111和一下止部112,所述上止部111与所述下止部112沿前后方向Y、上下方向Z错开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桥接部23作为一第一限位部,与所述上止部111相配合以防止所述信号端子2向上退出所述信号收容孔11,所述下弹性臂22与所述第二桥接部24相连接的部分作为一第二限位部,与所述下止部112相配合以防止所述信号端子2向下退出所述信号收容孔11。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改变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上止部111与所述下止部112之间的位置配合关系,使所述第一限位部设于所述下弹性臂22,且与所述下止部112相配合,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上止部111相配合。
如图7至图9所示,所述本体1于每一所述接地收容孔1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上挡部121和一下挡部122,所述接地收容孔12同侧的所述上挡部121与所述下挡部122沿前后方向Y、上下方向Z错开设置,每一所述连接部323与对应的所述上挡部121相配合,防止所述接地端子3向上退出所述接地收容孔12,每一所述弯折部33与对应的所述下挡部122相配合,防止所述接地端子3向下退出所述接地收容孔12。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改变所述连接部323、所述弯折部33、所述上挡部121与所述下挡部122之间的位置配合关系,使所述连接部323与所述下止部112相配合,防止所述接地端子3向下退出所述接地收容孔12,所述弯折部33与所述上止部111相配合,防止所述接地端子3向上退出所述接地收容孔12。
如图2至图3所示,每一所述对接元件200具有多个信号接点组4、多个第一接地接点组5和多个第二接地接点组6,所述信号接点组4包括至少一个信号接点S1,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包括两个接地接点G1,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包括至少一个接地接点G2,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与所述信号接点组4沿左右方向X交替排布,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与所述信号接点组4沿前后方向Y交替排布。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信号接点组4中的两个所述信号接点组4成,每一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由两个所述接地接点G2组成。
如图2至图3所示,每一所述信号接点组4中的两个所述信号接点S1接触所述信号端子组的两个所述信号端子2的所述第一接触部2a,传输差分信号。同一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的两个所述接地接点G1对应接触相邻的两个所述接地端子3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3a。每一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中的两个所述接地接点G2接触一个所述接地端子3的两个所述导接部315。
如图2至图3所示,多个所述信号接点组4、多个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和多个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沿前后呈多行设置,每一行沿左右方向X排列且具有第一排列方式A或第二排列方式B,在所述第一排列方式A中,所述信号接点组4与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沿左右方向X交替分布,且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与所述信号接点组4沿左右方向X对齐;在所述第二排列方式B中,仅分布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即所述第二排列方式B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之间不设有其他接点,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以一固定间隔沿左右方向X排布。在前后方向Y上,所述第一排列方式A与所述第二排列方式B交替设置,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的所述接地接点G2与所述信号接点组4的所述信号接点S1一一对应且沿前后方向Y对齐。如此设置,使每一所述信号接点组4被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和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所包围,使所述对接元件200的表面形成针对所述信号接点组4的一定的电磁屏蔽效果,减少外界干扰和不同所述信号接点组4之间的串扰。
如图2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增大所述接地接点G1、G2的密度,并调整屏蔽效果和不同接点之间的耦合效果,不同的接点组之间有如下的间隔设置方式。所述信号接点组4与后方相邻的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的之间间隔D1大于其与前方相邻的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之间的间隔D2。另外,在左右方向X上,所述信号接点组4与其一侧相邻的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之间的间隔D3小于所述信号接点组4中两个所述信号接点S1之间的间隔D4;相邻两个所述信号接点组4的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2之间的间隔D5为所述信号接点组4中两个所述信号接点S1之间的间隔D4的两倍;所述信号接点组4中的两个所述信号接点S1之间的间隔D4大于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中两个所述接地接点G1之间的间隔D6。
如图2至图3所示,在同一所述对接元件200上,沿左右方向X排布的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与前后相邻的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在所述对接元件200的表面上通过导电线路彼此连接,如此设置能够增强所述对接元件200表面的电磁屏蔽效果。另外,同一所述对接元件200上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与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均通过所述对接元件200内部的至少一接地层相互连接,这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
如图10和图11所示,为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实施例,其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别在于,所述信号接点组4由一个所述信号接点组4成,对应的所述信号端子组由一个所述信号端子2组成,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由一个所述接地接点G2组成,对应的所述接地端子3的所述基部31仅具有一个所述上脊部312和一个所述下脊部313、以及位于所述基部31上端的一个所述导接部315与位于所述基部31下端的另一个所述导接部315。第二实施例中其余未提及的结构特征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请参考第一实施例。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100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每一所述接地端子3包围一个所述信号端子组,所述接地端子3具有位于被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组后方的一基部31和位于被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组左右两侧的两个侧部32,使所述电连接器100中形成针对所述信号端子组的电磁屏蔽效果,减少外界干扰和不同所述信号端子组之间的串扰。另外,所述基部31的位置设置现有技术中惯用的弹臂会与前后的信号端子2重叠而阻碍安装或造成短路,因此所述基部31通过自身的上下伸缩,而非借助现有技术中惯用的弹臂来导接所述接地接点G2,可使得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靠近所述信号接点组4设置,形成有效屏蔽的前提下减小设置现有技术中惯用的弹臂所占用的较多空间问题。
(2)在同一所述对接元件200上,沿左右方向X排布的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与前后相邻的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在所述对接元件200的表面上通过导电线路彼此连接,如此设置能够增强所述对接元件200表面的电磁屏蔽效果。
(3)所述信号接点组4与后方相邻的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的之间间隔D1大于其与前方相邻的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之间的间隔D2,调整所述对接元件200表面的屏蔽效果和不同接点之间的耦合效果。
(4)在左右方向上,所述信号接点组4与其一侧相邻的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之间的间隔D3小于所述信号接点组4中两个所述信号接点S1之间的间隔D4,使所述接地接点G1更靠近所述信号接点S1设置,增加对所述信号接点S1的屏蔽作用。
(5)所述信号接点组4中的两个所述信号接点S1之间的间隔D4大于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中两个所述接地接点G1之间的间隔D6,如此设置,增大所述接地接点G1的密度,并调整所述对接元件200表面的屏蔽效果和不同接点之间的耦合效果。
(6)相邻两个所述信号接点组4的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2之间的间隔D5为所述信号接点组4中两个所述信号接点S1之间的间隔D4的两倍,以提供足够的空间来设置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
(7)在同一所述对接元件200上,沿左右方向X排布的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5与前后相邻的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6在所述对接元件200的表面上通过导电线路彼此连接,如此设置能够增强所述对接元件200表面的电磁屏蔽效果。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发明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22)
1.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两个对接元件和上下连接两个所述对接元件的一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每一所述对接元件具有多个信号接点组、多个第一接地接点组和多个第二接地接点组,所述信号接点组包括至少一个信号接点,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包括两个接地接点,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包括至少一个接地接点,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与所述信号接点组沿左右方向交替排布,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与所述信号接点组沿前后方向交替排布;
所述电连接器具有一本体和收容在所述本体中的多个信号端子组与多个接地端子,所述信号端子组包括至少一信号端子,并与两个所述对接元件的所述信号接点组对应导接,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上下分布的两个弹性臂,每一所述弹性臂导接其中一个所述对接元件的所述信号接点组中的一个所述信号接点,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包围一个所述信号端子组,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位于被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组后方的一基部和位于被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组左右两侧的两个侧部,所述侧部具有上下分布的两个弹臂,每一所述弹臂导接其中一个所述对接元件的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中与所述信号接点组相邻的一个所述接地接点,所述基部上下伸缩,对应导接两个所述对接元件上位于所述信号接点组后方的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与所述信号接点组沿左右方向对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的所述接地接点与所述信号接点组的所述信号接点一一对应且沿前后方向对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接点组与后方相邻的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的之间间隔大于其与前方相邻的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之间的间隔。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接点组具有两个所述信号接点,对应导接两个所述信号端子,用以传输差分信号,在左右方向上,所述信号接点组与其一侧相邻的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信号接点组中两个所述信号接点之间的间隔。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左右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信号接点组的相邻两个所述信号端子之间的间隔为所述信号接点组中两个所述信号接点之间的间隔的两倍。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左右方向上,所述信号接点组中的两个所述信号接点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中两个所述接地接点之间的间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侧部的两个所述弹臂之间通过一连接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凸出于所述侧部的两个所述弹臂所在的平面,所述接地端子具有连接所述侧部与所述基部的一弯折部,所述本体具有多个接地收容孔,所述本体于每一所述接地收容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上挡部和一下挡部,所述接地收容孔同侧的所述上挡部与所述下挡部沿前后方向错开,所述接地端子收容在所述接地收容孔中,每一所述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上挡部相配合,防止所述接地端子向上退出所述接地收容孔,每一所述弯折部与对应的所述下挡部相配合,防止所述接地端子向下退出所述接地收容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包括一第一桥接部与一第二桥接部,所述第一桥接部与所述第二桥接部均连接两个所述弹性臂,所述第一桥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凸出于所述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弹性臂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桥接部与所述第二桥接部沿前后方向错开,所述本体具有多个信号收容孔,所述本体于每一所述信号收容孔设有一上止部和一下止部,所述上止部与所述下止部沿前后方向错开,所述第一桥接部作为一第一限位部,与所述上止部和所述下止部中的其中一者相配合,其中一个所述弹性臂与所述第二桥接部相连接的部分作为一第二限位部与所述上止部和所述下止部中的另一者相配合,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防止所述接地端子退出所述信号收容孔。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具有上下延伸的一上脊部和一下脊部,所述上脊部和所述下脊部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间隙在导接两个所述对接元件时被所述上脊部和所述下脊部上下压缩。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倾斜设置,在导接两个所述对接元件时,所述上脊部和所述下脊部沿所述间隙的倾斜方向错开。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呈平板状。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信号接点组、多个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和多个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沿前后呈多行设置,每一行沿左右方向排列且具有第一排列方式或第二排列方式,在所述第一排列方式中,所述信号接点组与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沿左右方向交替分布,在所述第二排列方式中,仅分布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且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排列方式与所述第二排列方式交替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所述对接元件上,沿左右方向排布的所述第一接地接点组与前后相邻的其中一侧的所述第二接地接点组在所述对接元件的表面上通过导电线路彼此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均通过相同板厚的金属板材下料再弯折成型。
16.一种电连接器,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两个对接元件之间,并与之电性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
设置于所述本体并沿前后方向成多行排布的多个导电端子,每一行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多个信号端子组与多个接地端子,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包围一个所述信号端子组;
所述信号端子组包括至少一信号端子,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具有上下分布的两个弹性臂,定义为上弹性臂与下弹性臂,每一所述弹性臂设有一第一接触部;
每一所述接地端子具有位于被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组后方的一基部和位于被包围的所述信号端子组左右两侧的两个侧部,所述基部呈平板状且能上下伸缩,所述基部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导接部,所述基部的所述导接部用以导接两个所述对接元件,所述侧部具有上下分布的两个弹臂,定义为上弹臂与下弹臂,每一所述弹臂设有一第二接触部;
所述上弹性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上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均向上显露于所述本体,用以与位于上方的所述对接元件导接,所述下弹性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下弹臂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均向下显露于所述本体,用以与位于下方的所述对接元件导接。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同一行所述导电端子中,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沿左右方向对齐设置。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同一行所述导电端子中,所述第一接触部与相邻的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隔小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隔,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的间隔小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的间隔。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侧部的两个所述弹臂之间通过一连接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凸出于所述侧部的两个所述弹臂所在的平面,所述接地端子具有连接所述侧部与所述基部的一弯折部,所述本体具有多个接地收容孔,所述本体于每一所述接地收容孔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一上挡部和一下挡部,所述接地收容孔同侧的所述上挡部与所述下挡部沿前后方向错开,所述接地端子收容在所述接地收容孔中,每一所述连接部与对应的所述上挡部相配合,防止所述接地端子向上退出所述接地收容孔,每一所述弯折部与对应的所述下挡部相配合,防止所述接地端子向下退出所述接地收容孔。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信号端子包括一第一桥接部与一第二桥接部,所述第一桥接部与所述第二桥接部均连接两个所述弹性臂,所述第一桥接部在左右方向上凸出于所述信号端子的两个所述弹性臂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一桥接部与所述第二桥接部沿前后方向错开,所述本体具有多个信号收容孔,所述本体于每一所述信号收容孔设有一上止部和一下止部,所述上止部与所述下止部沿前后方向错开,所述第一桥接部作为一第一限位部,与所述上止部和所述下止部中的其中一者相配合,其中一个所述弹性臂与所述第二桥接部相连接的部分作为一第二限位部与所述上止部和所述下止部中的另一者相配合,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防止所述接地端子退出所述信号收容孔。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具有上下延伸的一上脊部和上下延伸的一下脊部,所述上脊部和所述下脊部之间具有一间隙,所述间隙在导接两个所述对接元件时被所述上脊部和所述下脊部上下压缩。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倾斜设置,在所述基部导接两个所述对接元件时,所述上脊部和所述下脊部沿所述间隙的倾斜方向错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73840.7A CN113948918B (zh) | 2021-09-14 | 2021-09-14 | 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73840.7A CN113948918B (zh) | 2021-09-14 | 2021-09-14 | 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48918A true CN113948918A (zh) | 2022-01-18 |
CN113948918B CN113948918B (zh) | 2023-07-21 |
Family
ID=79328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73840.7A Active CN113948918B (zh) | 2021-09-14 | 2021-09-14 | 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948918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97583A1 (zh) * | 2022-04-13 | 2023-10-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于lga插槽的双地端子结构及lga插槽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93827A (zh) * | 2017-05-09 | 2017-08-25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US20180090887A1 (en) * | 2016-09-23 | 2018-03-29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mmon grounding |
JP2018156936A (ja) * | 2017-03-16 | 2018-10-04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
CN109935985A (zh) * | 2017-12-19 | 2019-06-25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US20210203108A1 (en) * | 2019-12-31 | 2021-07-01 | Fu Ding Precision Industrial (Zhengzhou) Co.,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2021
- 2021-09-14 CN CN202111073840.7A patent/CN11394891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80090887A1 (en) * | 2016-09-23 | 2018-03-29 |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common grounding |
JP2018156936A (ja) * | 2017-03-16 | 2018-10-04 |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
CN107093827A (zh) * | 2017-05-09 | 2017-08-25 |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 |
CN109935985A (zh) * | 2017-12-19 | 2019-06-25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US20210203108A1 (en) * | 2019-12-31 | 2021-07-01 | Fu Ding Precision Industrial (Zhengzhou) Co.,Ltd.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197583A1 (zh) * | 2022-04-13 | 2023-10-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于lga插槽的双地端子结构及lga插槽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48918B (zh) | 2023-07-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525347B (zh) |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 |
CN102946029B (zh) | 用于插头和插座组件的接地结构件 | |
CN109861035B (zh) | 高速连接器 | |
CN107658588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1430990B (zh) | 电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合 | |
CN114530711A (zh) | 电连接器系统 | |
CN110071386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8987967B (zh) | 电连接器 | |
US11183796B2 (en) | First terminal assembly, first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 |
CN107112668A (zh) | 具有缩短的信号触垫的桨状卡 | |
CN110086018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2636102B (zh) | 一种高速连接器 | |
CN215266745U (zh) | 连接器组件 | |
US20050020134A1 (en) | Modular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109786999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2864657A (zh) | 用于通信系统的插座连接器和电缆组件 | |
CN106229764B (zh) | 具有接地屏蔽件的电连接器 | |
CN113948918B (zh) | 连接器组件及电连接器 | |
CN113328296B (zh) | 电连接器组件 | |
CN210723404U (zh) | 板对板连接器总成 | |
CN112736529B (zh) | 电连接器 | |
CN111244655B (zh) | 电连接器 | |
CN211829297U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718797A (zh) | 电连接器 | |
CN110086017A (zh) | 电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