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8827A - 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38827A
CN113938827A CN202111211080.1A CN202111211080A CN113938827A CN 113938827 A CN113938827 A CN 113938827A CN 202111211080 A CN202111211080 A CN 202111211080A CN 113938827 A CN113938827 A CN 1139388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target
preset
user
face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110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建云
王长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ngt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ngt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ngt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ngta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1108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388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38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8827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3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using mutual or relative location information between multiple location based services [LBS] targets or of distance threshol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8/00Pattern recognition
    • G06F18/20Analysing
    • G06F18/22Matching criteria, e.g. proximity meas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26Devices for calling a subscriber
    • H04M1/27Devices whereby a plurality of signals may be stored simultaneously
    • H04M1/274Devices whereby a plurality of signals may be stored simultaneously with provision for storing more than one subscriber number at a time, e.g. using toothed disc
    • H04M1/2745Devices whereby a plurality of signals may be stored simultaneously with provision for storing more than one subscriber number at a time, e.g. using toothed disc using static electronic memories, e.g. chips
    • H04M1/27453Directories allowing storage of additional subscriber data, e.g. metadata
    • H04M1/27457Management thereof, e.g. manual editing of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04W12/065Continuous 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volutionary Biolog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Ser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和对应的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匹配出与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关联的目标通讯号码;基于人脸图像对应的采集时刻,确定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确定人脸图像对应的采集位置与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响应于距离满足距离条件,确定目标对象未使用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Description

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公共安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为了规范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活动,保障电话用户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促进电信业的健康发展,手机用户实名化登记已经实现。
然而,即使在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入网登记处实现了实名登记,由于实际使用场景中存在利用非法手段注册手机号的情况,如未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使用他人身份信息登记注册手机号码,并在他人未知情的情况下擅自使用该手机号码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发送垃圾短信息、散布有害信息、实施诈骗等,严重影响了用户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甚至威胁国家安全。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和对应的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匹配出与所述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关联的目标通讯号码;基于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时刻,确定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确定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位置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所述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响应于所述距离满足距离条件,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这样,计算机设备可以在获得用户的人脸图像以及对应的图像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之后,将人脸图像与用于对手机号码与身份照片关联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的每一预存身份照片进行比对,以此提取出与该人脸图像对应的实名注册的目标手机号码,然后确定采集时刻下手机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并利用人脸图像的采集位置与手机号码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在满足距离条件的情况下,进一步确定出手机号码的真实使用者不为手机号码的实名注册用户的情况,以便能够及时的进行查询和纠正,以确保社会秩序安全。
上述方法中,所述获取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和对应的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包括:获取所述目标对象估计数据;其中,轨迹数据中包括至少一个轨迹点信息,所述轨迹点信息包括对所述目标对象采集的人脸图像和对应的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
上述方法中,所述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基于如下的方式构建:针对满足预设条件的每一对象的身份标识,从运营商号码实名身份库中获取使用所述身份标识实名注册的至少一个预存通讯号码;针对所述每一对象的身份标识,从预设的人像身份关联库中获取与所述身份标识对应的一预存人脸图像;针对同一身份标识对应的一预存人脸图像与至少一个预存通讯号码进行关联,以形成所述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
这样,可以针对同一身份证号对应的手机号码与身份照片进行关联以形成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便于后续通过对用户人脸图像的匹配找出对应的手机号码。
上述方法中,所述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匹配出与所述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关联的目标通讯号码,包括:遍历所述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确定所述人脸图像与所述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的每一预存人脸图像之间的相似度;将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的相似度确定为目标相似度;将与所述目标相似度对应的预存人脸图像关联的预存通讯号码确定为所述目标通讯号码。
这样,通过用户移动轨迹点下的人脸图像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的身份照片进行比对,可以提取出与该人脸图像关联的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
上述方法中,所述基于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时刻,确定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包括:针对每一轨迹点信息中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时刻,基于预设的时间查询阈值范围确定对应的通信时段;查询预存的通讯轨迹库,确定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在所述通信时段的通信位置;其中,所述预存的通讯轨迹库记录有各预存通讯号码与通信基站进行通信的时间和位置。
这样,针对用户在各移动轨迹点下的采集时刻,可以从运营商预存的手机号码的轨迹数据中,查询出与该采集时刻对应的通信时段内、该用户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所对应的通信位置。
上述方法中,所述响应于所述距离满足距离条件,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包括:将每一轨迹点信息中的采集位置与对应的通信时段内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进行比较;针对每一轨迹点信息,响应于所述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对所述目标对象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进行计数处理,获得计数结果;响应于所述计数结果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数目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这样,在用户的多个移动轨迹点下,用户的位置与该用户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的对应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均大于预设距离阈值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手机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手机号码的用户并不是同一个人。
上述方法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每相邻两次,所述目标对象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之间的持续时间间隔;
对应的,所述响应于所述计数结果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数目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包括:响应于所述计数结果大于预设数目阈值,和/或,存在至少一次所述持续时间间隔大于预设时长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这样,在用户的多个移动轨迹点下,用户的位置与该用户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均大于或者等于预设距离阈值且存在至少一次时间跨度大于预设时长阈值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手机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制注册该手机号码的用户并不是同一个人。
上述方法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目标对象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中,每一采集时刻的采集位置与对应的通信时段内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与第二预设距离阈值进行比较;
对应的,所述响应于所述计数结果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数目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包括:响应于所述所述计数结果大于预设数目阈值,和/或,存在至少一次所述持续时间间隔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和/或,存在至少一次所述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距离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阈值。
这样,在用户的多个移动轨迹点下,用户的位置与该用户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且存在至少一次时间跨度大于预设时长阈值以及存在至少一次距离还大于第二距离阈值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手机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制注册该手机号码的用户并不是同一个人。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配置为获取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和对应的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
匹配模块,配置为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匹配出与所述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关联的目标通讯号码;
第一确定模块,配置为基于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时刻,确定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
第二确定模块,配置为确定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位置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所述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
第三确定模块,配置为响应于所述距离满足距离条件,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当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应用于计算机设备中,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技术方案,计算机设备在基于用户的移动轨迹数据获得用户在各轨迹点下的人脸图像、图像采集时刻以及采集位置之后,可以将人脸图像与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的每一预存身份照片进行比对,以此提取出与该人脸图像关联的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然后基于人脸图像对应的采集时刻查询表该手机号码的通信轨迹,以确定该手机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进一步的,利用人脸图像对应的采集位置与手机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确定出手机号码的真实使用者是否为手机号码的实名注册用户。可见,本公开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能够有效、准确且及时的找出那些通过非法手段进行手机号码注册的情况,换言之即手机真实用户为非注册登记的实名用户或者说使用手机的人与注册登记该手机的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查询和纠正,进一步确保社会秩序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一;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二;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三;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四;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五;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六;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七;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针对手机号码真实使用者进行验证的场景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计算机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不应视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在以下的描述中,涉及到“一些实施例”,其描述了所有可能实施例的子集,但是可以理解,“一些实施例”可以是所有可能实施例的相同子集或不同子集,并且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是区别类似的对象,不代表针对对象的特定排序,可以理解地,“第一\第二\第三”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互换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以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以外的顺序实施。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公开。
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之前,对本公开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和术语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名词和术语适用于如下的解释。
目前,为了规范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活动,保障电话用户和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网络信息安全,促进电信业的健康发展,国家颁布了《电话用户真实身份信息登记规定》。该文件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为用户办理入网手续时,应当要求用户出示有效证件、提供真实身份信息;用户委托他人办理入网手续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要求受托人出示用户和受托人的有效证件,并提供用户和受托人的真实身份信息”。据此可知,手机号码的用户实名化登记已经实现
然而,即使在移动通信运营商的入网登记处实现了实名登记,由于实际使用场景中存在利用非法手段注册手机号的情况,如未经他人允许的情况下使用他人手机登记注册手机号码,并在他人未知情的情况下擅自使用该手机号码传播淫秽电子信息、发送垃圾短信息、散布有害信息、实施诈骗等,严重影响了用户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秩序,甚至威胁国家安全。
目前,相关技术中普遍所采用的方案都是涉及手机号码与该号码当前真实使用人之间的关联分析,并未考虑该号码的真实使用人是否为号码的实名登记用户,是否与该号码匹配的相关方案。同时,在公安机关为社会秩序安全挖掘高风险人群时,真正需注意的是那些手机号码的真实使用人并非该号码登记的实名用户的情况。
鉴于此,如何找出并那些手机号码真实使用用户非注册登记的实名用户的情况,以尽可能保证手机号码的真实使用人与该号码登记注册的实名用户为同一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本公开实施例所要讨论的内容,下面将结合以下具体实施例进行阐述。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和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通过在基于用户的移动轨迹数据获得用户在各轨迹点下的人脸图像、图像采集时刻以及采集位置之后,可以将人脸图像与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的每一预存身份照片进行比对,以此提取出与该人脸图像关联的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然后基于人脸图像对应的采集时刻查询表该手机号码的通信轨迹,以确定该手机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进一步的,利用人脸图像对应的采集位置与手机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确定出手机号码的真实使用者是否为手机号码的实名注册用户。可见,本公开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能够有效、准确且及时的找出那些通过非法手段进行手机号码注册的情况,换言之即手机真实用户为非注册登记的实名用户或者说使用手机的人与注册登记该手机的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查询和纠正,进一步确保社会秩序安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应用于计算机设备,所述计算机设备上部署有端到端的可视化模型生成平台,内嵌物体检测、图像分类等视觉领域常用的人工智能模型通用训练框架。
下面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装置的示例性应用,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计算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多媒体设备、移动互联网设备或其他类型的设备,以及服务器、分布式计算节点等具有计算能力的设备。
其中,该方法所实现的功能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调用程序代码来实现,当然程序代码可以保存在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可见,该计算机设备至少包括处理器和存储介质。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一,如图1所示,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执行通讯号码使用者验证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01、获取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和对应的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目标对象指任一自然人、公民、用户。
其中,目标对象可以是满足预设条件的任一用户,如目标对象可以为满足一定年龄、具有个人身份标识(身份证号)、能够进行手机号码实名注册的任一用户。在本公开方案的描述中,以目标对象为一目标用户进行各实施例的描述。
应理解,现今,日常生活中用户能够正常活动的购物娱乐场所、居民住宅场所、公共场所以及公共交通等都设置有图像采集装置,如抓拍机、视频监控装置,可以实现对经过对应采集区域的用户进行拍摄,采集视频图像数据。在大数据时代,每一图像采集装置可以将采集到关于用户的相关视频图像数据上传至服务器或者云端,并进行信息提取以及数据整合,从而得到每一用户的移动轨迹数据。
在一实施方式中,以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装置为服务器为例,每一图像采集装置可以与该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每一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关于用户的相关视频图像数据可以直接上传至服务器,服务器可以进行信息提取以及数据整合,从而得到每一用户的移动轨迹数据。换言之,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装置从视频图像数据中进行用户移动轨迹数据的提取。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以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装置为计算机为例,该计算机与一服务器建立通信连接,服务器与各图像采集装置建立通信连接,每一图像采集装置采集到关于用户的相关视频图像数据上传至服务器,并经在服务器端的信息提取以及数据整合得到每一用户的移动轨迹数据之后,计算机可以从服务器端直接获取用户的移动轨迹数据。换言之,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装置直接获取用户的移动轨迹数据。
这里,可以基于用户在多个轨迹点下的轨迹点信息构成移动轨迹数据,其中每一轨迹点下的轨迹点信息包括用户的人脸图像以及对应的采集时刻与采集位置。
在一实施方式中,采集位置可以为对用户进行图像采集时,图像采集装置所处的经纬度地址。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移动轨迹数据可以是实时更新的,也可以是离线的。也就是说,可以是基于图像采集装置实时对用户进行拍摄获得的视频图像数据,实时更新生成对应的轨迹数据,也可以是基于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的离线的视频图像数据生成对应的轨迹数据,本申请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获取用户一段时间的移动轨迹数据,如一个月的移动轨迹数据、半年的移动轨迹数据或者一年的移动轨迹数据。可以从该轨迹数据中提取出各轨迹点信息,即用户在各轨迹点下的人脸图像以及对应的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
S102、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匹配出与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关联的目标通讯号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用于对每一用户的预存人脸图像和与至少一个通讯号码进行关联。
其中,该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预存人脸图像所属用户都是满足预设条件的,如满足一定年龄、具有个人身份标识如身份证、能够进行手机号码实名注册。对应的,该通讯号码为任一满足预设条件的用户实名注册的通讯号码,这里,可以将同一用户的预存人脸图像与该用户实名注册的通讯号码进行关联。
这里,预存人脸图像可以为用户的身份照片,通讯号码可以为手机号码,一个身份照片可以关联至少一个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至少一个手机号码可以为相同运营商的,也可以是不同运营商的。
在一实施方式中,以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对用户身份照片和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进行关联为例,可以将目标用户的人脸图像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的每一身份照片进行比对,找出与目标用户的人脸图像关联的身份照片,然后提取与该身份照片关联的至少一个预存手机号码作为人脸图像对应的目标手机号码。这里,该手机号码便是目标用户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
S103、基于人脸图像对应的采集时刻,确定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在确定出目标用户对应的目标通讯号码之后,可以进一步确定目标通讯号码所对应的通信位置。
应理解,目标通讯号码的通信位置可以为使用该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的终端设备所处的通信位置,如使用手机号码的手机所处的真实位置。
应理解,实名注册手机号码可以是用户本人基于真实的个人信息实名注册手机号码,也可以存在他人盗用用户的真实个人信息实名注册手机号码。那么可能存在使用手机号码的真实用户并不是实名注册用户。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用户的位置与该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大小来体现用户与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之间的关系。其中,可以通过人脸图像对应的采集位置来表征用户的位置信息。
这里,需要先确定在采集时刻下该目标通讯号码所对应的通信位置。
应理解,基于使用通讯号码的终端设备的移动,通讯号码存在对应的移动轨迹数据,该轨迹数据中也包含至少一个轨迹点的信息,一个轨迹点信息中记录有对应的时间和位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目标通讯号码在移动过程中与不同的通信基站进行交互,可以通过各通信基站对与目标通讯号码的信息交互时间以及对应的通信位置进行记录,以生成目标通讯号码的轨迹数据。
其中,通信位置还可以是与通讯号码进行信息交互的通信基站所处的经纬度地址。
这里,由于图像采集装置对目标用户进行拍摄的时间周期,与目标通讯号码与通信基站进行信息交互的时间周期并不是同步的,那么在基于采集时刻确定目标通讯号码的通信位置时,可以将采集时刻进行一定时间范围的扩展,并其对应时段内确定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
S104、确定人脸图像对应的采集位置与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
S105、响应于距离满足距离条件,确定目标对象未使用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确定出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后,便可以计算采集时刻下,采集位置与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
这里,可以使用采集位置与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来表征目标用户与使用目标对象实名注册的目标通讯号码的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目标用户未使用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可以理解为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并非实名注册登记该号码的实名用户,而真正实名注册该目标通讯号码的用户并没有使用该通讯号码。换言之,使用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不为同一个人。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基于人脸图像的采集位置与目标通讯号码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对目标用户当前是否使用目标通讯号码进行判断,即基于距离判断当前使用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目标通讯号码的用户是否为同一人,进而找出那些使用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号码的用户并不为同一个人的非法情况。
其中可以预先设置可以证实使用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号码的用户并不为同一个人的距离条件,在计算出的采集位置与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满足该距离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确定使用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号码的用户并不为同一个人。
这里,执法部门考虑到大量的不法分子都是使用虚假身份,如他人的身份信息注册登记的手机号,本方案可以将找出的使用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号码的用户并不为同一个人的非法情况上传至执法部门,执法部门可以对其对应的手机号码及时进行查询和纠正,以提前发现和预防犯罪行为。
本公开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可以在基于用户的移动轨迹数据获得用户在各轨迹点下的人脸图像、图像采集时刻以及采集位置之后,可以将人脸图像与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的每一预存身份照片进行比对,以此提取出与该人脸图像关联的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然后基于人脸图像对应的采集时刻查询表该手机号码的通信轨迹,以确定该手机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进一步的,利用人脸图像对应的采集位置与手机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确定出手机号码的真实使用者是否为手机号码的实名注册用户。可见,本公开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能够有效、准确且及时的找出那些通过非法手段进行手机号码注册的情况,换言之即手机真实用户为非注册登记的实名用户或者说使用手机的人与注册登记该手机的人不是同一人的情况,以便及时进行查询和纠正,进一步确保社会秩序安全。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在一实施例中,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二,如图2所示,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基于如下的方式构建:
S201、针对满足预设条件的每一对象的身份标识,从运营商号码实名身份库中获取使用身份标识实名注册的至少一个预存通讯号码。
S202、针对每一对象的身份标识,从预设的人像身份关联库中获取与身份标识对应的一预存人脸图像。
S203、针对同一身份标识对应的一预存人脸图像与至少一个预存通讯号码进行关联,以形成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基于身份标识对任一对象的预存人脸图像与任一对象实名注册的通讯号码进行关联。其中,任一对象为满足一定年龄、具有个人身份标识(身份证号)、能够进行手机号码实名制注册的任一用户。
在一些实施例中,运营商号码实名身份库用于存储任一用户的身份标识和预存通讯号码,并对该身份标识与使用该身份标识实名注册的至少一个预存通讯号码进行关联。
示例性的,如用户利用身份证号码进行手机号码实名注册时,可以将身份证号码与使用该身份证号码注册的手机号码进行关联,以形成运营商实名身份库。
在一些实施例中,预设的人像身份关联库用于存储任一用户的身份标识和预存人脸图像,并对该属于同一用户的身份标识和预存人脸图像进行关联。其中,预存人脸图像为提前针对任一对象采集的完整且清晰的人脸图像,如身份照片。
示例性的,在公安局进行人口档案记录时,可以将用户A的身份证号码与身份照片进行关联,以形成人像身份关联库。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可以针对任一对象的身份标识,分别从运营商号码实名身份库中提取与该身份标识对应的预存通讯号码,从预设的人像身份库中提取与该身份标识对应的预存人脸图像,基于同一身份标识实现对任一对象预存人脸图像与预存通讯号码的关联,以形成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
这里预存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用于对任一对象的预存人脸图像、身份标识以及预存通讯号码三个量进行关联。
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一实施方式中,针对任一对象的身份标识,分别从运营商号码实名身份库中提取与该身份标识对应的预存通讯号码,从预设的人像身份库中提取与该身份标识对应的预存人脸图像之后,可以将对应同一身份标识的通讯号码与人脸图像进行关联,以形成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
这里预存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用于对任一对象的预存人脸图像和预存通讯号码两个量进行关联。
这里,与身份标识对应预存的通讯号码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可以是对应同一运营商或者不同运营商;与身份标识对应的预存人脸图像仅有一个。
示例性的,用户A的身份证号码为61XXXX1324,一方面可以基于该身份证号从运营商实名身份库中获取与身份证号61XXXX1324关联的属于电信运营商的号码a:133XXXX1354;属于移动运营商的手机号码b:180XXXX2587。另一方面,可以基于该身份证号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获取与身份证号61XXXX1324关联的唯一身份照片face_1。
可见,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针对同一身份证号对应的手机号码与身份照片进行关联以形成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便于后续通过对用户人脸图像的匹配找出对应的手机号码。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在一实施例中,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三,如图3所示,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匹配出与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关联的目标通讯号码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301、遍历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确定人脸图像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的每一预存人脸图像之间的相似度。
S302、将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的相似度确定为目标相似度。
S303、将与目标相似度对应的预存人脸图像关联的预存通讯号码确定为所述目标通讯号码。
应理解,在基于目标用户的人脸图像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进行目标通讯号码的获取时,需要先确定目标用户的人脸图像在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具体对应的是哪一个预存人脸图像。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以遍历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的每一预存人脸图像,通过计算目标用户的人脸图像与每一预存人脸图像之间的相似度,进而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找出相似度满足阈值条件目标预存人脸图像。
其中,可以通过图像比对算法,如计算目标用户的人脸图像对应的特征向量与每一预存人脸图像的特征向量之间的向量距离,基于该向量距离来表征图像之间的相似度,进而确定出向量距离大于预设阈值的目标向量距离所对应的目标预存人脸图像,并将与之关联的目标预存号码确定为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对应的目标通讯号码。
这里,可以预先设置能够表征两张人脸图像对应的是同一个用户的向量距离阈值,在计算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对应的特征向量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每一预存人脸图像的特征向量之间的向量距离之后,在存在大于或者等于预设的向量距离阈值的预存人脸图像只有一个的情况下,将其确定为目标预存人脸图像;在存在大于或者等于预设的向量距离阈值的预存人脸图像有多个的情况下,将其最大向量距离对应的预存人脸图像确定为目标预存人脸图像。
其中,在确定出目标预存人脸图像之后,基于预存人脸图像与通讯号码的关联关系可以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的预存通讯号码中,匹配出与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关联的目标通讯号码。这里,目标通讯号码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
例如,以预存人脸图像为身份照片,预存通讯号码为手机号码为例,在基于用户A的移动轨迹数据获取到用户A在轨迹点q处的人脸抓拍图像之后,可以将该人脸抓拍图像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的每一张身份照片进行对比,找出相似度满足预设阈值且为最大相似度的一张身份照片确定为目标身份照片;其中,该人脸抓拍图像与该目标身份照片都对应同一用户A。进一步的,基于身份照片与手机号码的关联关系,可以确定出用户A实名注册的至少一个手机号码。
这里,用户A实名注册的至少一个手机号码可以是用户A本人实名注册的,也可以是他人使用用户A的身份信息实名注册的。
可见,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用户移动轨迹点下的人脸图像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的身份照片进行比对,可以提取出与该人脸图像关联的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公开的再一实施例中,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四,如图4所示,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基于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时刻,确定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401、针对每一轨迹点信息中人脸图像对应的采集时刻,基于预设的时间查询阈值范围确定对应的通信时段。
S402、查询预存的通讯轨迹库,确定目标通讯号码在通信时段的通信位置;其中,预存的通讯轨迹库记录有各预存通讯号码与通信基站进行通信的时间和位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运营商号码实名库身份中的每一预存号码,在正常移动过程中都需要基于信号的强弱,在不同的通信基站之间进行连接和切换,在与各通信基站进行信息交互时,通信基站会对信息交互的时间和位置进行记录,即通讯号码在哪一时刻位于哪一通信位置,并将其信息交互相关数据上传至运营商,以生成通讯号码的轨迹数据即预存的通讯轨迹库。
这里,可以基于通讯号码在多个轨迹点处的轨迹点信息构成通讯号码的移动轨迹数据,其中每一轨迹点处的轨迹点信息包括通讯号码对应的信息交互时刻与通信位置。
其中,通信基站记录的通讯号码进行信息交互时的通信位置可以是使用通讯号码的终端设备自身的经纬度地址,也可以是通信基站的经纬度地址,即通过通信基站的经纬度地址表征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从运营商处各预存通讯号码的轨迹数据库中提取与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轨迹数据库,并进行目标通讯号码其对应通信位置的确定。
这里,由于图像采集装置对目标用户进行拍摄的时间周期,与目标通讯号码与通信基站进行信息交互的时间周期并不是同步的,如在用户移动轨迹数据中的轨迹点L1处的轨迹点信息中记录有采集时刻为T1,采集位置为S1,而在通讯号码的轨迹数据中,并没有记录有时刻TI的轨迹点信息,而是在存在极小时间间隔的T2记录有时刻T2的轨迹点信息。
因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预先设置对通讯号码进行通信位置确定时的时间查询阈值范围,在基于采集时刻确定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时,可以将采集时刻按照预设的时间查询阈值范围进行一定时间范围的扩展,进而确定出对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信位置确定的时间段即通信时段。
其中,可以从目标通讯号码的轨迹数据库中,找出该通信时段内的轨迹点信息,以从中提取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
应理解,通信时段内目标通讯号码的轨迹数据库可能存在一个或者多个轨迹点信息,对应的,确定出的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也可能是一个或者多个。
可见,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针对用户在各移动轨迹点下的采集时刻,可以从运营商预存的手机号码的轨迹数据中,查询出与该采集时刻对应的通信时段内、该用户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所对应的通信位置。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公开的再一实施例中,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五,如图5所示,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响应于所述距离满足距离条件,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501、将每一轨迹点信息中的采集位置与对应的通信时段内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进行比较。
S502、响应于距离大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确定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
S503、对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进行计数处理,获得计数结果。
S504、响应于计数结果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数目阈值,确定目标对象未使用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换言之为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并非实名注册登记该号码的实名用户的事件。
应理解,以目标通讯号码为手机号码为例,手机号码合法使用时,使用该手机号码的手机是被实名注册该手机号码的用户携带的,那么手机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与用户所处的位置基本一致,处于一定的预设区域之内;而在一些非法情况下,使用该手机号码的真实用户并不是实名注册该号码的实名用户,此时,手机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与实名注册该号码的用户可能并不处于同一预设区域。
因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预先设置针对目标用户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的距离阈值,即第一预设距离阈值。
其中,在目标用户的轨迹数据为实时更新生成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各轨迹点下采集时刻排序的先后顺序进行上述距离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的比较;在目标用户的轨迹数据为离线情况下,可以不考虑各轨迹点下采集时刻排序的先后顺序,任意抽取一段时间下目标用户的多个轨迹点信息,并进行上述距离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的比较。
在一实施方式中,针对目标用户在每一轨迹下的采集时刻,确定出采集位置与对应通信时段下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之后,可以将该距离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进行比较,并基于比较结果判断目标用户与目标通讯号码是否处于同一预设区域。
其中,如果距离大于或者等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那么可以确定此时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不处于同一预设区域;如果距离小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那么可以确定此时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是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
由于存在用户偶尔一次临时外出将手机遗忘在家的特定情况,这种特定情况下虽然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没有处于同一预设区域,但并不能认为属于使用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不为同一个人的情况,但是如果多次频繁的检测出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不处于同一预设区域,那么可以大概率的确定使用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不为同一个人。
因此,为了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结果的准确性,针对结果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制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不为同一个人的情况,可以预先设置事件发生次数阈值即预设数目阈值;其中,该事件为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以按照目标用户其轨迹点下采集时刻的先后顺序,依次针对每一轨迹点下的的采集位置与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进行比较,在比较结果为距离大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的情况下,可以判定此时目标用户与目标通讯号码并没有处于同一预设区域。
进一步的,可以对发生目标用户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的次数进行累计,一旦计数结果大于上述预设数目阈值,那么可以确定目标用户并没有使用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换言之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不为同一个人。
示例性的,第一预设距离可以设置为5Km,预设数目阈值可以设置为5次以上,如果确定出在用户A的5个以上移动轨迹点下,用户A的位置与该用户A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a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均大于5Km,那么可以认为使用手机号码a的真实用户并不是用户A,
可见,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用户的多个移动轨迹点下,用户的位置与该用户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的对应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均大于预设距离阈值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手机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手机号码的用户并不是同一个人。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公开的再一实施例中,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六,如图6所示,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响应于所述距离满足距离条件,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601、将每一轨迹点信息中的采集位置与对应的通信时段内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进行比较=。
S602、响应于=距离大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确定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
S603、对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进行计数处理,获得计数结果。
S604、确定每相邻两次,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之间的持续时间间隔。
S605、响应于计数结果大于预设数目阈值,和/或,存在至少一次持续时间间隔大于预设时长阈值,确定目标对象未使用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应理解,存在用户临时外出将手机遗忘在家、临时将手机丢失的特定情况,虽然这些特定情况下可能多次检测出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没有处于同一预设区域,但是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使用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不为同一个人的情况。
考虑到这些特定情况发生的时长一般不会超过特定时长,如人下班后便可以拿到手机,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没有处于同一预设区域这一事件之间持续的时长不会超过一天,因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为了提高针对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结果的准确性,在设置有预设数目阈值的基础上,还可以针对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制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不为同一个人的情况,预先设置一预设时长阈值,该预设时长阈值指每相邻两次,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之间的持续时间间隔的阈值。
这里,针对确定为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可以计算相邻两次事件之间的持续时间间隔,并将该持续时间间隔与预设时长阈值进行比较,获得比较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确定为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存在一次或者多次相邻事件之间的持续时间间隔大于预设时长阈值,那么可以确定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不为同一个人。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针对确定为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上述预设数目阈值,且存在一次或者多次相邻事件之间的持续时间间隔大于预设时长阈值,那么可以确定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不为同一个人。
可见,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用户的多个移动轨迹点下,用户的位置与该用户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均大于或者等于预设距离阈值且存在至少一次时间跨度大于预设时长阈值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手机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制注册该手机号码的用户并不是同一个人。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公开的再一实施例中,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七,如图7所示,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响应于所述距离满足距离条件,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701、=将每一轨迹点信息中的采集位置与对应的通信时段内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进行比较。
S702、响应于距离大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确定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
S703、对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进行计数处理,获得计数结果。
S704、确定每相邻两次,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之间的持续时间间隔。
S705、将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中,每一采集时刻的采集位置与对应的通信时段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与第二预设距离阈值进行比较。
S706、响应于计数结果大于预设数目阈值,和/或,存在至少一次持续时间间隔大于预设时间阈值,和/或,存在至少一次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阈值,确定目标对象未使用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其中,第二预设距离阈值大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
应理解,预设距离阈值设置的更大,在判断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是不是同一个人的情况时依据性更强。因此,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为了使得针对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结果准确性更高,可以设置远大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的第二预设距离阈值。
针对确定出的目标用户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将每一事件中对应轨迹点下的目标用户的采集位置与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再继续与第二预设距离阈值进行比较,获得对应的第二比较结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针对确定为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存在一个或者多个轨迹点下目标对象的位置与目标通讯号码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阈值,那么可以确定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不为同一个人。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针对确定为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存在一次或者多次相邻事件之间的持续时间间隔大于预设时长阈值且一个或者多个轨迹点下目标对象的位置与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阈值,那么可以确定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不为同一个人。
在还有一些实施例中,针对确定为目标对象与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上述预设数目阈值、且存在一次或者多次相邻事件之间的持续时间间隔大于预设时长阈值、且一个或者多个轨迹点下目标对象的位置与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阈值,那么可以确定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不为同一个人。
可见,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用户的多个移动轨迹点下,用户的位置与该用户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均大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且存在至少一次时间跨度大于预设时长阈值以及存在至少一次距离还大于第二距离阈值的情况下,可以确定手机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制注册该手机号码的用户并不是同一个人。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针对手机号码真实使用者进行验证的场景示意图,如图8所示,主要包括以下预设人像号码库的构建、用户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的确定、距离的计算以及针对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制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是否为同一个人的判断四大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基于如下的方式构建:
S801、基于身份证号进行手机号码与身份照片的关联。
其中,基于同一用户的身份证号,对运营商手机实名身份库中的该身份证号对应的手机号码,以及公安14E静态人口身份库(中的该身份证号对应的身份照片进行关联,以形成人像号码关联库。其中。该人像号码关联库实现对同一用户的手机号、身份证号以及身份照片进行关联,得到每一用户对应的手机号+身份证号+身份照片。
其中,第二部分,用户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的确定方法可以包括:
S802、通过人脸图像的比对关联确定对应的手机号码。
其中,获取用户的人脸抓拍轨迹数据,该轨迹数据包含至少一个人脸抓拍轨迹点信息,每一人脸抓拍轨迹点信息包括用户R的人脸图像F和人脸图像对应的采集时刻T以及采集位置D1。D1可以是对用户进行人脸抓拍的图像采集装置的经纬度地址。这里,可以基于人脸图像F遍历人像号码关联库进行人脸比对关联确定用户身份照片,基于用户身份照片与手机号码的关联关系得到人脸图像F对应的手机号码A。该手机号码A为用户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
其中,第三部分,距离的计算方法可以包括:
S803、查询手机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D2。
其中,手机号码A可以查询预存的手机号码通讯轨迹库,获取到用户在某一轨迹点下时刻T,手机号码A对应的通信位置,即地址D2,D2可以是与手机号码A存在信息交互的通信基站的经纬度地址。
S804、计算D1与D2之间的距离。
其中,第四部分,针对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制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是否为同一个人的判断方法可以包括:
S805、R是否小于或者等于R1?
其中,先将距离R与距离阈值R1进行比较,判断R是否小于或者等于R1;如果是,执行步骤S806,表明用户与该手机号码处于同一预设区域,此时使用该手机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制注册该手机号码的用户是同一个人,即手机号码A的真实使用者是用户R;如果否,执行步骤807。
S806、手机号码A的真实使用者是用户R。
S807、是否R大于R1的次数>5次、R>R2以及时间跨度>24?
S808、手机号码A的真实使用者不是用户R。
为了更加准确地找出使用号码的真实用户并不是号码实名注册用户的情况,可以在确定R大于R1的情况下,进行多条件判断,以准确找出使用号码的真实用户并不是号码实名注册用户的情况。其中,针对R大于R1的情况下,用户R与该手机号码A没有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一方面可以进行事件次数的累计,获得次数累加值即R大于R1的次数;同时还可以确定每相邻两次事件之间的持续时间间隔即时间跨度;以及确定该事件下距离R与大于R1的预设距离R2的比较结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以是在R大于R1的次数大于5次、时间跨度大于24小时以及距离R大于R2的情况下,确定目标通讯号码的真实用户与实名注册该通讯号码的用户不是同一个人,即手机号码A的真实使用者不是用户R。具体判断规则可以参考S501-S504、S601-S605以及S701-S706,此处不再赘述。
可见,本公开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能够有效、准确且及时的找出那些通过非法手段进行手机号码注册的情况,换言之手机真实用户为非注册登记的实名用户或者说使用手机的人与注册登记该手机的人不是同一人,及时的对此情形进行查询和纠正,以确保社会秩序安全。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公开的在一实施例中,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所述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装置900包括获取模块901、匹配模块902、第一确定模块903、第二确定模块904、第三确定模块905、构建模块906、第四确定模块907以及比较模块908。
获取模块901,配置为获取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和对应的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
匹配模块902,配置为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匹配出与所述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关联的目标通讯号码;
第一确定模块903,配置为基于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时刻,确定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
第二确定模块904,配置为确定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位置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所述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
第三确定模块905,配置为响应于所述距离满足距离条件,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模块901,还配置为获取所述目标对象估计数据;其中,轨迹数据中包括至少一个轨迹点信息,所述轨迹点信息包括对所述目标对象采集的人脸图像和对应的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构建模块906,配置为针对满足预设条件的每一对象的身份标识,从运营商号码实名身份库中获取使用所述身份标识实名注册的至少一个预存通讯号码;以及针对所述每一对象的身份标识,从预设的人像身份关联库中获取与所述身份标识对应的一预存人脸图像;以及针对同一身份标识对应的一预存人脸图像与至少一个预存通讯号码进行关联,以形成所述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匹配模块902,还配置为遍历所述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确定所述人脸图像与所述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的每一预存人脸图像之间的相似度;以及将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的相似度确定为目标相似度;以及将与所述目标相似度对应的预存人脸图像关联的预存通讯号码确定为所述目标通讯号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模块903,还配置为针对每一轨迹点信息中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时刻,基于预设的时间查询阈值范围确定对应的通信时段;以及查询预存的通讯轨迹库,确定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在所述通信时段的通信位置;其中,所述预存的通讯轨迹库记录有各预存通讯号码与通信基站进行通信的时间和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确定模块905,还配置为将每一轨迹点信息中的采集位置与对应的通信时段内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进行比较;以及响应于所述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以及对所述目标对象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进行计数处理,获得计数结果;以及响应于所述计数结果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数目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确定模块907,配置为确定每相邻两次,所述目标对象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之间的持续时间间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确定模块905,还配置为响应于所述计数结果大于预设数目阈值,和/或,存在至少一次所述持续时间间隔大于预设时长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比较模块908,配置为将所述目标对象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中,每一采集时刻的采集位置与对应的通信时段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与第二预设距离阈值进行比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确定模块905,还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所述计数结果大于预设数目阈值,和/或,存在至少一次所述持续时间间隔大于预设时长阈值,和/或,存在至少一次所述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距离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阈值。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计算机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计算机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存储有处理器1001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1002,进一步地,活体检测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1003,和用于连接处理器1001、存储器1002以及通信接口1003的总线1004。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1001可以为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DSPD)、可编程逻辑装置(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 RAMmable GateArray,FPGA)、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地,对于不同的设备,用于实现上述处理器功能的电子器件还可以为其它,本公开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活体检测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002,该存储器1002可以与处理器1001连接,其中,存储器1002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器1002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两个磁盘存储器。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总线1004用于连接通信接口1003、处理器1001以及存储器1002以及这些器件之间的相互通信。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存储器1002,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
进一步地,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1001,用于获取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和对应的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匹配出与所述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关联的目标通讯号码;基于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时刻,确定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确定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位置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所述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响应于所述距离满足距离条件,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存储器100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或者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或者上述种类的存储器的组合,并向处理器15提供指令和数据。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推荐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非作为独立的产品进行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processor(处理器)执行本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在基于用户的移动轨迹数据获得用户在各轨迹点人脸图像、图像采集时刻以及采集位置信息之后,可以将人脸图像与用于存储手机号码与关联的实名认证用户的身份照片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的每一预存身份照片进行比对,以此提取出与该人脸图像关联的实名注册的手机号码,然后基于人脸图像对应的采集时刻进行手机号码轨迹的查询,以确定出手机号码的通信轨迹,进一步的,利用人脸图像的采集位置与手机号码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确定出手机号码的真实使用者是否为手机号码的实名认证用户。可见,本公开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能够有效、准确且及时的找出那些通过非法手段进行手机号码注册的情况,换言之手机真实用户为非注册登记的实名用户或者说使用手机的人与注册登记该手机的人不是同一人,及时的对此情形进行查询和纠正,以确保社会秩序安全。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
具体来讲,本实施例中的一种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可以被存储在光盘,硬盘,U盘等存储介质上,当存储介质中的与一种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被一电子设备读取或被执行时,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和对应的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
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匹配出与所述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关联的目标通讯号码;
基于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时刻,确定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
确定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位置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所述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
响应于所述距离满足距离条件,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相应地,本公开实施例再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可执行指令,该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实现本公开实施例提出的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中的步骤。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公开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公开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公开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公开是参照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示意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实现流程示意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实现流程示意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实现流程示意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实现流程示意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11)

1.一种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和对应的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
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匹配出与所述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关联的目标通讯号码;
基于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时刻,确定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
确定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位置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所述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
响应于所述距离满足距离条件,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和对应的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对象的轨迹数据;其中,轨迹数据中包括至少一个轨迹点信息,所述轨迹点信息包括对所述目标对象采集的人脸图像和对应的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基于如下的方式构建:
针对满足预设条件的每一对象的身份标识,从运营商号码实名身份库中获取使用所述身份标识实名注册的至少一个预存通讯号码;
针对所述每一对象的身份标识,从预设的人像身份关联库中获取与所述身份标识对应的一预存人脸图像;
针对同一身份标识对应的一预存人脸图像与至少一个预存通讯号码进行关联,以形成所述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匹配出与所述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关联的目标通讯号码,包括:
遍历所述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确定所述人脸图像与所述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的每一预存人脸图像之间的相似度;
将大于或者等于预设阈值的相似度确定为目标相似度;
将与所述目标相似度对应的预存人脸图像关联的预存通讯号码确定为所述目标通讯号码。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时刻,确定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包括:
针对每一轨迹点信息中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时刻,基于预设的时间查询阈值范围确定对应的通信时段;
查询预存的通讯轨迹库,确定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在所述通信时段的通信位置;其中,所述预存的通讯轨迹库记录有各预存通讯号码与通信基站进行通信的时间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响应于所述距离满足距离条件,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包括:
将每一轨迹点信息中的采集位置与对应的通信时段内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分别与第一预设距离阈值进行比较;
针对每一轨迹点信息,响应于所述距离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
对所述目标对象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进行计数处理,获得计数结果;
响应于所述计数结果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数目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每相邻两次,所述目标对象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之间的持续时间间隔;
对应的,所述响应于所述计数结果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数目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包括:
响应于所述计数结果大于所述预设数目阈值,和/或,存在至少一次所述持续时间间隔大于预设时长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目标对象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未处于同一预设区域的事件中,每一采集时刻的采集位置与对应的通信时段内的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与第二预设距离阈值进行比较;
对应的,所述响应于所述计数结果大于或者等于预设数目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包括:
响应于所述计数结果大于所述预设数目阈值,和/或,存在至少一次所述持续时间间隔大于所述预设时长阈值,和/或,存在至少一次所述距离大于第二预设距离阈值,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其中,所述第二预设距离阈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距离阈值。
9.一种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验证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配置为获取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和对应的采集时刻和采集位置;
匹配模块,配置为从预设的人像号码关联库中匹配出与所述目标对象的人脸图像关联的目标通讯号码;
第一确定模块,配置为基于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时刻,确定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通信位置;
第二确定模块,配置为确定所述人脸图像对应的所述采集位置与所述目标通讯号码对应的所述通信位置之间的距离;
第三确定模块,配置为响应于所述距离满足距离条件,确定所述目标对象未使用所述目标通讯号码进行通讯。
10.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当所述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应用于计算机设备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1211080.1A 2021-10-18 2021-10-18 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ithdrawn CN1139388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1080.1A CN113938827A (zh) 2021-10-18 2021-10-18 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1080.1A CN113938827A (zh) 2021-10-18 2021-10-18 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8827A true CN113938827A (zh) 2022-01-14

Family

ID=79280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11080.1A Withdrawn CN113938827A (zh) 2021-10-18 2021-10-18 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3882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00743A (zh) * 2022-01-24 2022-05-13 浪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时空碰撞算法的信息分析方法
CN115238324A (zh) * 2022-07-22 2022-10-25 珠海市鸿瑞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管理使用审计安全的计算机防护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00743A (zh) * 2022-01-24 2022-05-13 浪潮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时空碰撞算法的信息分析方法
CN115238324A (zh) * 2022-07-22 2022-10-25 珠海市鸿瑞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管理使用审计安全的计算机防护系统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008903B (zh) 人脸识别方法、装置、系统、存储介质和人脸支付方法
CN109783685B (zh) 一种查询方法及装置
CN110046266B (zh) 一种照片的智能管理方法及装置
EP3407232B1 (en) Spatiotemporal authentication
CN113938827A (zh) 通讯号码使用者的验证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8540755B (zh) 身份识别方法和装置
CN110874878B (zh) 行人分析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12464030B (zh) 一种可疑人员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10852148A (zh) 一种基于目标追踪的访客目的地核验方法及系统
US20150242980A1 (en) Processes to Enable Individuals to Opt Out (or be Opted Out) of Various Facial Recognition and other Schemes and Enable Businesses and other Entities to Comply with Such Decisions
CN109784220B (zh) 一种确定路人轨迹的方法及装置
WO2018176191A1 (zh) 套牌车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1950471A (zh) 目标对象识别方法及装置
CN112528099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人员同行分析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09446774B (zh) 一种身份识别应用方法及系统
CN110969723A (zh) 数据管理方法、检测设备、服务器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895663A (zh) 一种两轮车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监控系统
CN109783663B (zh) 一种归档方法及装置
CN107588781B (zh) 一种小区导航方法及装置
CN116305033A (zh) 一种异常账户识别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KR20190091214A (ko) 동영상으로부터 장소 정보를 추출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11754655A (zh) 一种区域访问管理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wajan et al. Machine learning techniques for automated policy violation reporting
CN111291129B (zh) 一种基于多维数据研判的目标人员追踪方法及装置
US20170132735A1 (en) Enforcement services techniqu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