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8221A - 一种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38221A
CN113938221A CN202111173384.3A CN202111173384A CN113938221A CN 113938221 A CN113938221 A CN 113938221A CN 202111173384 A CN202111173384 A CN 202111173384A CN 113938221 A CN113938221 A CN 1139382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signal
source separation
blind source
sig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7338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38221B (zh
Inventor
朱宏鹏
张杭
曹越
秦媛
周天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Original Assignee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filed Critical Arm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
Priority to CN20211117338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3822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382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82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382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82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9Performance tes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由信号源和干扰源分别产生信号和干扰,通过混合网络混合后送入接收机;接收机有两种工作模式,一是不采用盲源分离,接收信号直接送入解调模块,二是接收信号经过盲源分离处理后再送入解调模块;改变干扰样式、干扰或信号功率,测量误码率门限时两种模式分别对应的干信比,计算出各干扰样式下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增益。该测试方法能够标定盲源分离模块在不同干扰样式下的抗干扰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盲源分离(Blind Source Separation,BSS)技术能够利用不同源信号之间的统计独立特性,从混叠的接收信号中分离出各源信号,可用于信号和干扰分离,提升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以1路信号遭受1路干扰为例,盲源分离的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设信号为S(t),干扰为J(t),经过信道传播后,等效为经过一个混合网络,乘以混合矩阵,并叠加A(t)噪声,得到混合后的2路信号Y1(t)和Y2(t)。
接收机利用信号和干扰的统计独立特性,采用盲源分离算法对混合信号进行处理,估计出分离矩阵B(t)。将混合信号与分离矩阵相乘,得到分离后的信号Zs(t)和ZJ(t),其中Zs(t)的主要分量是信号,ZJ(t)的主要分量是干扰。
如果不采用盲源分离,接收机就从2路接收信号Y1(t)和Y2(t)中挑1路信干噪比最高的信号进行解调;当使用盲源分离时,则从分离信号中识别出Zs(t),对其进行解调。
由于盲源分离模块能有效地分离信号和干扰,分离信号Zs(t)的信干比要远优于Y1(t)和Y2(t)。因此,相对于直接解调而言,先盲源分离再实施解调,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更强。
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与天线配置、编码方式、调制方式、信噪比、解调门限等众多因素有关,通常可以测出整个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但为了衡量盲源分离算法带来的好处,为算法研究和模块设计提供试验反馈,需要单独标定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增益。本发明将提供一种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通信系统中盲源分离模块抗干扰增益的标定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
一种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测试要求,构建有线或者无线测试网络,包括信号源、干扰源、混合网络、具有盲源分离和非盲源分离两种工作模式的接收机;
步骤2):根据业务要求,设置相应的信号源参数;
步骤3):根据干扰样式,设置相应的干扰源参数;
步骤4):发送端同时发送信号与干扰;
步骤5):判定“是否完成当前干扰样式下无盲源分离的抗干扰能力测试”,若为“是”,直接执行步骤6),若为“否”,跳转到步骤7);
步骤6):对n路接收信号进行盲源分离处理,输出n路分离信号;
步骤7):根据信号特征对n路接收信号或者n路分离信号进行捕获,找出相关性最强信干噪比最大的一路信号;
步骤8):对捕获后的信号支路进行解调,输出恢复的信息比特;
步骤9):误码统计模块实施误码率统计;
步骤10):判断当前的误码率是否刚刚满足系统的误码率门限要求,若为“否”,则跳转到步骤2),重新设置信号源或干扰源的功率参数,调整干信比,若为“是”,执行步骤11);
步骤11):根据信号源功率、干扰源功率、混合网络衰减情况,计算接收机输入端多路信号中的最小干信比;
步骤12):判断“是否完成当前干扰样式下盲源分离的抗干扰能力测试”,若为“否”,则跳转到步骤2),进行当前干扰样式下带有盲源分离的接收机抗干扰能力测试;若为“是”,直接执行步骤13);
步骤13):计算当前干扰样式下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增益Gj,bs
步骤14):是否完成测试要求规定的所有干扰样式的测试,若为“否”,跳转到步骤2),重新设置信号源和干扰源参数,开始新干扰样式下的测试;
步骤15):测试结束。
本发明是由信号源分别产生信号和干扰,通过混合网络将信号与干扰混合后送入接收机;接收机有两种工作模式,一是不采用盲源分离,接收信号直接送入解调模块,二是接收信号经过盲源分离处理后再送入解调模块;改变干扰信号的样式和强度,标定误码率门限时两种模式分别对应的干信比,计算各干扰样式下盲源分离的抗干扰增益。
附图说明
图1是盲源分离工作原理图,描述了信号和干扰经过混合网络混合后,由接收机通过分离矩阵进行分离的过程。
图2是盲源分离抗干扰能力测试系统连接关系图,描述了一种基于有线网络搭建的盲源分离抗干扰能力测试系统各设备和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图3是盲源分离模块抗干扰能力测试流程图,描述了盲源分离模块抗干扰能力测试的工作流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介绍盲源分离抗干扰能力测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一种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测试要求,构建有线或者无线测试网络,包括信号源、干扰源、混合网络、具有盲源分离和非盲源分离两种工作模式的接收机;
步骤2):根据业务要求,设置相应的信号源参数;
步骤3):根据干扰样式,设置相应的干扰源参数;
步骤4):发送端同时发送信号与干扰;
步骤5):判定“是否完成当前干扰样式下无盲源分离的抗干扰能力测试”,若为“是”,直接执行步骤6),若为“否”,跳转到步骤7);
步骤6):对n路接收信号进行盲源分离处理,输出n路分离信号;
步骤7):根据信号特征对n路接收信号或者n路分离信号进行捕获,找出相关性最强信干噪比最大的一路信号;
步骤8):对捕获后的信号支路进行解调,输出恢复的信息比特;
步骤9):误码统计模块实施误码率统计;
步骤10):判断当前的误码率是否刚刚满足系统的误码率门限要求,若为“否”,则跳转到步骤2),重新设置信号源或干扰源的功率参数,调整干信比,若为“是”,执行步骤11);
步骤11):根据信号源功率、干扰源功率、混合网络衰减情况,计算接收机输入端多路信号中的最小干信比;
步骤12):判断“是否完成当前干扰样式下盲源分离的抗干扰能力测试”,若为“否”,则跳转到步骤2),进行当前干扰样式下带有盲源分离的接收机抗干扰能力测试;若为“是”,直接执行步骤13);
步骤13):计算当前干扰样式下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增益Gj,bs
步骤14):是否完成测试要求规定的所有干扰样式的测试,若为“否”,跳转到步骤2),重新设置信号源和干扰源参数,开始新干扰样式下的测试;
步骤15):测试结束。
本发明的信号源能产生一种或多种不同制式的信号,并设置调制方式、编码方式、通信频率、符号速率的参数。
本发明的干扰源能产生频率、带宽、强度、样式可变的干扰波形,支持单音、多音、窄带、宽带、扫频、脉冲的多种干扰样式。
本发明的输入系统为1路信号和1路干扰,或多路信号和多个干扰;混合网络负责将信号和干扰进行混合;混合网络是由分路器、合路器、衰减器和线缆搭建而成的有线混合网络或由多个发射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之间的传输信道所构成的无线混合网络。
信号设为S(t),干扰设为J(t),混合网络的等效混合矩阵设为A(t),混合信号设为X(t),假设混合网络为线性瞬时混合模型,则混合信号为
Figure BDA0003294195590000051
A(t)矩阵的大小为n×2,其中2表示混合网络的输入信号数目,n表示输出的混合信号数目,即有n个接收支路,A(t)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94195590000061
其中,aij(t)表示混合网络的第i个输出和第j个输入之间的幅度关系,
Figure BDA0003294195590000063
表示相应的相移;X(t)的第i路信号用Xi(t)表示,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94195590000062
每路混合信号既包括信号分量,也包括干扰分量;
混合信号叠加噪声后,用Y(t)表示,表示为:
Y(t)=X(t)+N(t)
其中,N(t)表示加性高斯白噪声,共包含n路噪声分量,分别对应n个接收支路,表示为:
N(t)=[n1(t) … nn(t)]T
ni(t)表示第i路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噪声分量;接收机对Y(t)进行处理,目标是恢复出S(t)包含的信息。
测定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增益,对有无盲源分离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进行对比;接收机需要支持两种工作模式,一是不采用盲源分离,对接收信号直接解调,二是采用盲源分离,对分离后的信号进行解调;
若不采用盲源分离,解调模块首先根据信号特征对n路接收信号进行捕获,找出信干噪比最大的一路信号,进行解调;
若采用盲源分离,分离模块依据信号和干扰的统计独立特性,对n路接收信号进行处理,估计出分离矩阵B(t),B(t)的矩阵维度为n×n,然后将接收信号Y(t)和分离矩阵B(t)相乘,得到分离后的信号Z(t),其维度为m×1,表示m路分离信号,其中包含以信号为主要分量的Zs(t)和以干扰为主要分量的ZJ(t);解调模块需要根据信号特征对n路分离信号进行捕获,找出相关性最强的一路信号Zs(t),对其进行解调。
本发明的数据解调模块包括载波同步、符号同步、帧同步、差错控制译码,若采用扩频体制,还包括扩频码捕获和码跟踪功能,解调完成后输出恢复的信息比特;
误码统计模块对解调器输出的信息比特进行误码率统计,通过调整信号功率或者干扰功率,改变接收信号的干信比,根据系统的误码率要求,找出误码率小于门限时对应的干信比;由于接收机有多路输入信号,干信比是多路信号中干信比的最小值;
给定误码率门限,测定无盲源分离时的干信比Mj,unbs以及有盲源分离时的干信比Mj,bs,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增益Gj,bs
[Gj,bs]=[Mj,bs]-[Mj,unbs]
其中,[·]表示括号中变量对应的分贝值,
改变干扰源产生的干扰样式,测得不同样式下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增益。
误码率统计在接收端实施,将发送的信息比特设定为确知的周期序列,误码统计模块在序列同步后,将解调器输出的比特与确知序列进行比对,计算误码率。
误码率统计也可以在收发双端联合实施,通过专用误码仪进行测试,误码仪产生的信息比特送往发送端,信号产生装置对这些信息比特进行封装打包,然后发送出去,接收机将解调恢复的信息比特传给误码仪,误码仪对发送的信息比特和接收机恢复的信息比特进行比对,计算出误码率。为了便于描述,以1路信号和1路干扰为例,但本专利提出的测试实施方法适用于多路信号和多个干扰的场景。
如图2所示的测试系统的连接关系,包含1路信号和1路干扰。
专用信号发生器作为信号源产生信号,通用信号源作为干扰源产生干扰,干扰的样式、带宽、功率可以设置。
混合网络是通过分路器、合路器、衰减器和线缆等搭建的有线网络。
信号源产生的信号S(t)通过分路器1产生两个副本,分别为ad11S(t)和ad12S(t),其中ad11和ad12是复系数,表示分路器1引起的幅度衰减和相移。分路后的信号ad11S(t)经过可调衰减器1,得到信号at1ad11S(t),ad12S(t)经过可调衰减器2,得到信号at2ad12S(t)。at1和at2表征可调衰减器1和2引起的幅度衰减和相移。
干扰源产生的干扰J(t)经过分路器2后产生2个副本,分别为ad21J(t)和ad22J(t),其中,ad21和ad22表征分路器2引起的幅度衰减和相移。分路后的干扰ad21J(t)经过可调衰减器3,得到干扰at3ad21J(t),ad22J(t)经过可调衰减器4,得到干扰at4ad22J(t)。at3和at4表征可调衰减器3和4引起的幅度衰减和相移。
可调衰减器1输出的信号at1ad11S(t)和可调衰减器3输出的干扰at3ad21J(t)经过合路器1,得到合路后的信号,即ac11at1ad11S(t)+ac12at3ad21J(t),其中ac11和ac12分别代表合路器1对信号和干扰引起的幅度衰减和相移。该合路信号被送入接收机入口1。
可调衰减器2输出的信号at2ad12S(t)和可调衰减器4输出的干扰at4ad22J(t)经过合路器2,得到合路后的信号,即ac21at2ad12S(t)+ac22at4ad22J(t),其中ac21和ac22分别代表合路器2对信号和干扰引起的幅度衰减和相移。该合路信号被送入接收机入口2。
考虑混合网络和接收机前端噪声的影响,送入接收机信号处理模块的2路信号Y1(t)和Y2(t)构成信号向量Y(t),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94195590000091
将上式中的噪声部分单独列出,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3294195590000092
定义混合矩阵A,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3294195590000093
定义噪声向量N(t),表示送入接收机的两路噪声分量,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3294195590000094
Figure BDA0003294195590000095
混合网络将信号与干扰混合,叠加噪声后送入接收机的信号处理模块。混合矩阵A每个元素包含3个分量,一是分路器引起的衰减和相移,二是可调衰减器引起的衰减和相移,三是合路器引起的衰减和相移,通过调整可调衰减器的衰减量,可以改变混合网络的衰减和相移,从而改变A矩阵,测量不同混合参数条件下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如果不采用盲源分离,接收机收到的2路信号直接送入信号捕获模块。根据信号特征,信号捕获模块对2路信号进行识别,找出信干噪比更大的1路信号送入数据解调模块。例如,信号中插入固定样式的导频序列,信号捕获模块可以利用本地产生的导频序列分别与2路接收信号做相关运算,找出相关峰大的1路信号,送入数据解调模块。
如果采用盲源分离,两路接收信号Y1(t)和Y2(t)被送入盲源分离模块,用于分离矩阵的估计,以及信号和干扰的分离。目前解决盲源分离问题的主流算法有J.F.Cardoso等人提出的基于独立性的等变自适应分离算法(Equivariant Adaptive Source Separationvia Independence,EASI)、S.Amari提出的自然梯度算法(Natural Gradient Algorithm,NGA)、以及A.Hyvarinen等人提出的快速不动点算法(Fast fixed-point ICA,FastICA)等等。下面以EASI算法为例,简要介绍盲源分离模块分离矩阵的估计过程。
(1)初始化:令t=0,初始化分离矩阵B(t=0),可以设成单位阵,也可以随机初始化;
(2)设置迭代步长λ(t),令Y(t)=[Y1(t),Y2(t)]T
G(t)=[tanh (Y1(t)),tanh (Y2(t))]T
(3)计算H(t)=λ(t)[Y(t)YT(t)-I-G(t)YT(t)-Y(t)GT(t)],I为单位阵;
(4)B(t+1)=B(t)-λ(t)H(t)B(t);
(5)t=t+1,跳转到(2)。
上式中,t表示迭代次数对应的时间索引,B(t)表示t时刻的分离矩阵。通过上述计算,可以得到分离矩阵B(t),当估计结果收敛后,B(t)趋于稳定。需要补充说明的是,G(t)除了采用tanh函数外,也可以选用其它非线性函数,H(t)也不局限于以上这一种形式。
将分离矩阵B(t)与接收的2路信号Y(t)相乘,则得到分离后的信号Z(t),包含2路信号分量Z1(t)和Z2(t),如下式所示。
Figure BDA0003294195590000111
如果不考虑噪声,且收敛后的分离矩阵B(t)与混合矩阵A相乘的结果为一个广义置换矩阵,即每一行每一列只有一个元素具有较大的幅度,其余的元素可近似为0,则分离后的信号Z(t)包含的2路信号,一路以信号S(t)为主,另一路以干扰J(t)为主。通过以上操作,实现了信号与干扰的分离,使得以S(t)为主的信号分量中含有的干扰功率很小。
根据盲源分离算法的性质,分离矩阵B(t)与混合矩阵A相乘的结果为广义置换矩阵。因此对于分离后的信号分量Z1(t)和Z2(t),无法确定哪一路是以信号分量为主,哪一路是以干扰分量为主,需要通过后面的信号捕获模块进行区分。
与直接解调时的信号捕获方法类似,根据信号的已知特征,信号捕获模块分别对分离后的信号Z1(t)和Z2(t)进行相关运算,将其中相关峰大的一路信号,送入后续的数据解调模块。
数据解调模块对信号捕获模块送出的信号进行解调、译码等操作,恢复出信息比特。
解调模块输出的信息比特送入误码统计模块。误码统计模块在完成比特序列同步后,将解调器输出的信息比特与本地产生的信息比特进行比较,实现误码率统计。
根据系统的误码率要求,调整测试系统中干扰源的输出功率或者信号源的输出功率,或者调整可调衰减器,使得误码统计模块输出的误码率达到要求,并计算此时接收机入口多路信号中的最小干信比。
在达到误码率门限要求的前提下,假设不采用盲源分离时,系统能够容忍的干信比为Mj,unbs,采用盲源分离技术后能够容忍的干信比为Mj,bs,则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增益为
[Gj,bs]=[Mj,bs]-[Mj,unbs]
其中,[x]表示参量x对应的分贝值。
改变干扰源产生的干扰样式,可以测得盲源分离模块在不同干扰样式下的抗干扰增益。
下面给出实际系统的一组测试数据。系统的信息速率是2.56kbps,差错控制编码是LDPC,采用BPSK+直接序列扩频调制,扩频比是511。没有干扰时,系统的解调门限信噪比是4dB。干扰样式选用了不同频偏的单音干扰和不同带宽的部分频带干扰,除了直接序列扩频和盲源分离外,没有添加其它抗干扰措施,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盲源分离模块抗干扰能力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3294195590000121
Figure BDA0003294195590000131
从表1的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无论对于单音干扰、窄带干扰或者宽带干扰,本测试方法均能标定出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增益,为盲源分离的算法研究和模块优化设计提供实验反馈。

Claims (9)

1.一种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测试要求,构建有线或者无线测试网络,包括信号源、干扰源、混合网络、具有盲源分离和非盲源分离两种工作模式的接收机;
步骤2):根据业务要求,设置相应的信号源参数;
步骤3):根据干扰样式,设置相应的干扰源参数;
步骤4):发送端同时发送信号与干扰;
步骤5):判定“是否完成当前干扰样式下无盲源分离的抗干扰能力测试”,若为“是”,直接执行步骤6),若为“否”,跳转到步骤7);
步骤6):对n路接收信号进行盲源分离处理,输出n路分离信号;
步骤7):根据信号特征对n路接收信号或者n路分离信号进行捕获,找出相关性最强信干噪比最大的一路信号;
步骤8):对捕获后的信号支路进行解调,输出恢复的信息比特;
步骤9):误码统计模块实施误码率统计;
步骤10):判断当前的误码率是否刚刚满足系统的误码率门限要求,若为“否”,则跳转到步骤2),重新设置信号源或干扰源的功率参数,调整干信比,若为“是”,执行步骤11);
步骤11):根据信号源功率、干扰源功率、混合网络衰减情况,计算接收机输入端多路信号中的最小干信比;
步骤12):判断“是否完成当前干扰样式下盲源分离的抗干扰能力测试”,若为“否”,则跳转到步骤2),进行当前干扰样式下带有盲源分离的接收机抗干扰能力测试;若为“是”,直接执行步骤13);
步骤13):计算当前干扰样式下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增益Gj,bs
步骤14):是否完成测试要求规定的所有干扰样式的测试,若为“否”,跳转到步骤2),重新设置信号源和干扰源参数,开始新干扰样式下的测试;
步骤15):测试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信号源能产生一种或多种不同制式的信号,并设置调制方式、编码方式、通信频率、符号速率的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干扰源能产生频率、带宽、强度、样式可变的干扰波形,支持单音、多音、窄带、宽带、扫频、脉冲的多种干扰样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输入系统为1路信号和1路干扰,或多路信号和多个干扰;混合网络负责将信号和干扰进行混合;混合网络是由分路器、合路器、衰减器和线缆搭建而成的有线混合网络或由多个发射天线和多个接收天线之间的传输信道所构成的无线混合网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信号设为S(t),干扰设为J(t),混合网络的等效混合矩阵设为A(t),混合信号设为X(t),假设混合网络为线性瞬时混合模型,则混合信号为
Figure FDA0003294195580000021
A(t)矩阵的大小为n×2,其中2表示混合网络的输入信号数目,n表示输出的混合信号数目,即有n个接收支路,A(t)表示为
Figure FDA0003294195580000031
其中,aij(t)表示混合网络的第i个输出和第j个输入之间的幅度关系,
Figure FDA0003294195580000032
表示相应的相移;X(t)的第i路信号用Xi(t)表示,表示为:
Figure FDA0003294195580000033
每路混合信号既包括信号分量,也包括干扰分量;
混合信号叠加噪声后,用Y(t)表示,表示为:
Y(t)=X(t)+N(t)
其中,N(t)表示加性高斯白噪声,共包含n路噪声分量,分别对应n个接收支路,表示为:
N(t)=[n1(t)…nn(t)]T
ni(t)表示第i路接收信号中包含的噪声分量;接收机对Y(t)进行处理,目标是恢复出S(t)包含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测定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增益,对有无盲源分离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进行对比;接收机需要支持两种工作模式,一是不采用盲源分离,对接收信号直接解调,二是采用盲源分离,对分离后的信号进行解调;
若不采用盲源分离,解调模块首先根据信号特征对n路接收信号进行捕获,找出信干噪比最大的一路信号,进行解调;
若采用盲源分离,分离模块依据信号和干扰的统计独立特性,对n路接收信号进行处理,估计出分离矩阵B(t),B(t)的矩阵维度为n×n,然后将接收信号Y(t)和分离矩阵B(t)相乘,得到分离后的信号Z(t),其维度为m×1,表示m路分离信号,其中包含以信号为主要分量的Zs(t)和以干扰为主要分量的ZJ(t);解调模块需要根据信号特征对n路分离信号进行捕获,找出相关性最强的一路信号Zs(t),对其进行解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数据解调模块包括载波同步、符号同步、帧同步、差错控制译码,若采用扩频体制,还包括扩频码捕获和码跟踪功能,解调完成后输出恢复的信息比特;
误码统计模块对解调器输出的信息比特进行误码率统计,通过调整信号功率或者干扰功率,改变接收信号的干信比,根据系统的误码率要求,找出误码率小于门限时对应的干信比;由于接收机有多路输入信号,干信比是多路信号中干信比的最小值;
给定误码率门限,测定无盲源分离时的干信比Mj,unbs以及有盲源分离时的干信比Mj,bs,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增益Gj,bs
[Gj,bs]=[Mj,bs]-[Mj,unbs]
其中,[.]表示括号中变量对应的分贝值,
改变干扰源产生的干扰样式,测得不同样式下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增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
误码率统计在接收端实施,将发送的信息比特设定为确知的周期序列,误码统计模块在序列同步后,将解调器输出的比特与确知序列进行比对,计算误码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误码率统计在收发双端联合实施,通过专用误码仪进行测试,误码仪产生的信息比特送往发送端,信号产生装置对这些信息比特进行封装打包,然后发送出去,接收机将解调恢复的信息比特传给误码仪,误码仪对发送的信息比特和接收机恢复的信息比特进行比对,计算出误码率。
CN202111173384.3A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 Active CN1139382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73384.3A CN113938221B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73384.3A CN113938221B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8221A true CN113938221A (zh) 2022-01-14
CN113938221B CN113938221B (zh) 2023-12-29

Family

ID=79278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73384.3A Active CN113938221B (zh) 2021-10-08 2021-10-08 一种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3822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47311A (zh) * 2023-07-20 2023-08-25 深圳现代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盲源分离的无人机通信信号处理方法、系统及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8598A (zh) * 2012-11-30 2013-04-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信号差值改善辐射电磁干扰混合信号盲源分离的方法
CN104378320A (zh) * 2014-11-13 2015-02-2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三研究所 一种基于单通道盲源分离的抗干扰通信方法及接收装置
US20180083656A1 (en) * 2016-09-21 2018-03-22 The Boeing Company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of Signals Having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8598A (zh) * 2012-11-30 2013-04-0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信号差值改善辐射电磁干扰混合信号盲源分离的方法
CN104378320A (zh) * 2014-11-13 2015-02-25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六十三研究所 一种基于单通道盲源分离的抗干扰通信方法及接收装置
US20180083656A1 (en) * 2016-09-21 2018-03-22 The Boeing Company Blind Source Separation of Signals Having Low Signal-to-Noise Ratio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 YANG等: "Online Blind Complex Source Separation Algorithm with in-Phase and Quadrature Component Joint Processing", 《2016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SYSTEMS,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ISMS)》, pages 197 - 201 *
张旭等: "盲源分离技术及其卫星通信抗干扰应用研究", 空间电子技术, no. 5, pages 34 - 40 *
曹越等: "基于相关运算的低信噪比盲源分离抗干扰算法", 通信技术, vol. 54, no. 7, pages 1556 - 1564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47311A (zh) * 2023-07-20 2023-08-25 深圳现代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盲源分离的无人机通信信号处理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16647311B (zh) * 2023-07-20 2023-10-17 深圳现代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盲源分离的无人机通信信号处理方法、系统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8221B (zh) 2023-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65873B1 (ko) 수신 다이버시티를 갖는 블록 전송을 위한 그룹형 직렬간섭 제거
RU2232485C2 (ru) Способ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диаграммы направленности антенн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реализации
CA242665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 channel estimate with reduced rank
CA2749707A1 (en) Two-steps least squares time domain channel estimation for ofdm systems
CN103685100B (zh) 用于信号处理的电路和由这种电路所执行的方法
US7151792B2 (en) Spread spectrum rake receiver
EP2274864A1 (en) Autocorrelation-based multi-band signal detection
US6324160B1 (en) Adaptive receiver for CDMA base stations
JP4754581B2 (ja) 堅牢なスペクトル拡散信号の復号化を提供する信号分離技法
CN1711708B (zh) 根据信号与干扰及噪声比耙式合并的方法和设备
CN113938221B (zh) 一种盲源分离模块的抗干扰能力测试方法
US20020159505A1 (en) Receiver and receiving method fro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US8259854B2 (en) 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common and dedicated pilots
US7352799B2 (en) Channel estimation in spread spectrum system
US7184465B2 (en)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spread spectrum radio communication receiver
CN108900210B (zh) 一种多模测控信号的并行干扰消除方法及系统
Doukopoulos et al. Blind channel estimation for downlink CDMA systems
US20040170218A1 (en) Rake receiver for ultra wide bandwidth communications systems
US20040097204A1 (en) Multi-subscriber detection using a rake receiver structure
EP2485417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lecting noise path
WO2005002067A2 (en) Multi-carrier spread spectrum using non-linear modification of sub-carrier bands
KR100992432B1 (ko) 안테나 어레이를 구비한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 이용되는조인트 검출 방법 및 기지국
Morlat et al. Performance Validation of a multi-standard and multi-antenna receiver
EP1511187A2 (en)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for multiple codes multiple antennas system
Gautier et al. IQ imbalance reduction in a SMI multi-antenna receiver by using a code multiplexing front-en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