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3531B - 巷道测风仪 - Google Patents

巷道测风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33531B
CN113933531B CN202111122145.5A CN202111122145A CN113933531B CN 113933531 B CN113933531 B CN 113933531B CN 202111122145 A CN202111122145 A CN 202111122145A CN 113933531 B CN113933531 B CN 1139335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ed pulley
rail
wheel assembly
wire rope
sensor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2214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33531A (zh
Inventor
李伟
张浪
魏远
刘彦青
段思恭
桑聪
张学超
郑义
杨勇
曹泽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eike Tongan Beijing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CCTEG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Meike Tongan Beijing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CCTEG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eike Tongan Beijing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CCTEG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Meike Tongan Beijing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2214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335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335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35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335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35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PMEASURING LINEAR OR ANGULAR SPEED, ACCELERATION, DECELERATION, OR SHOCK; INDICATING PRESENCE, ABSENCE, OR DIRECTION, OF MOVEMENT
    • G01P5/00Measuring speed of fluids, e.g. of air stream; Measuring speed of bodies relative to fluids, e.g. of ship, of aircr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dicating Or Recording The Presence, Absence, Or Direction Of Move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巷道测风仪,包括支撑架、传感器支撑横梁和多个传感器;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传感器支撑横梁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传感器支撑横梁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之间;多个所述传感器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传感器支撑横梁上。本发明的巷道测风仪具有测风效率高,能够实现全断面一次多点测风、利于行人和运输、风速测点可任意组合和巷道适应性强等优点。

Description

巷道测风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通风系统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巷道测风仪。
背景技术
矿井通风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障,对通风参数的精确测定是实现“通风可靠”的基础工作。为了得到巷道内同一地点的实际平均风速,需要进行多点测风。但相关技术中的巷道测风仪不能实现同一时间多点测风,存在测风效率低的问题。另外由于巷道主要用于行人和运输,相关技术中的巷道测风仪也不利于行人和运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巷道测风仪,包括支撑架、传感器支撑横梁和多个传感器;
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所述传感器支撑横梁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传感器支撑横梁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之间;多个所述传感器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传感器支撑横梁上。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具有测风效率高,能够实现全断面一次多点测风、利于行人和运输、风速测点可任意组合和巷道适应性强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中的一者上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连接有多个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与所述传感器支撑横梁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上设有第一轨道腔,所述第二立柱上设有第二轨道腔,所述第一轨道腔和所述第二轨道腔中的每一者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传感器支撑横梁包括横梁本体、第一轨道轮组件和第二轨道轮组件,所述横梁本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配合在所述第一轨道腔内,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配合在所述第二轨道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进一步包括多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具有在第二水平方向相对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多个所述连接杆的所述第三端部连接在所述传感器支撑横梁上,多个所述连接杆的所述第四端部与多个所述传感器一一对应连接;
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和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中的每一者包括轨道轮支架和连接在所述轨道轮支架上的上轨道轮和下轨道轮,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的所述轨道轮支架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的所述轨道轮支架连接在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一轨道腔和所述第二轨道腔中的每一者具有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上轨道轮和所述下轨道轮中的每一者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的间距;
所述第四端部位于所述第三端部的下方,所述上轨道轮的圆心相对所述下轨道轮的圆心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邻近所述传感器,以便所述轨道轮支架倾斜设置、所述上轨道轮抵靠在相应的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下轨道轮抵靠在相应的所述第二侧壁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进一步包括同步带轮、第一定滑轮、同步带和钢丝绳;
所述同步带轮和所述第一定滑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所述同步带与所述同步带轮啮合连接,所述同步带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和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中的一者连接;所述钢丝绳绕过所述第一定滑轮,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同步带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钢丝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和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中的所述一者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同步带轮与减速机传动连接,所述减速机与气动马达传动连接,所述减速器为具有自锁功能的涡轮蜗杆减速器。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进一步包括第二定滑轮、第三定滑轮、第四定滑轮、第一驱动钢丝绳、第五定滑轮、第六定滑轮、第七定滑轮和第二驱动钢丝绳;
所述第二定滑轮与所述第三定滑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所述第二定滑轮位于所述第三定滑轮的上部,所述第三定滑轮与所述第四定滑轮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所述第一驱动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钢丝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二定滑轮、所述第三定滑轮和所述第四定滑轮后与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连接;
所述第五定滑轮与所述第六定滑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所述第五定滑轮位于所述第六定滑轮的上部,所述第六定滑轮与所述第七定滑轮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所述第二驱动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钢丝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五定滑轮、所述第六定滑轮和所述第七定滑轮后与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进一步包括第八定滑轮、第九定滑轮、第一配重钢丝绳、第十定滑轮、第十一定滑轮和第二配重钢丝绳;
所述第八定滑轮与所述第九定滑轮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上部;所述第一配重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配重钢丝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八定滑轮和所述第九定滑轮后与第一配重连接;
所述第十定滑轮与所述第十一定滑轮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上部;所述第二配重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配重钢丝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十定滑轮和所述第十一定滑轮后与第二配重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立柱上设有第一配重腔,所述第二立柱上设有第二配重腔,所述第一配重可上下移动地配合在所述第一配重腔内,所述第二配重可上下移动地配合在所述第二配重腔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架还包括上横梁,所述上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柱的上端连接,所述上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立柱的上端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的左视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轨道轮组件(第二轨道轮组件)在第一轨道腔(第二轨道腔)内配合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步带带动传感器支撑横梁上下运动的原理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驱动钢丝绳、第二驱动钢丝绳平衡传感器支撑横梁的原理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测风仪;
1、支撑架;11、第一立柱;12、第二立柱;13、上横梁;101、第一配重腔;102、第一轨道腔;1021、第一侧壁;1022、第二侧壁;103、第二配重腔;104、第二轨道腔;1041、第一侧壁;1042、第二侧壁;105、同步带轮;106、减速机;107、气动马达;108、第一定滑轮;109、第二定滑轮;110、第三定滑轮;111、第四定滑轮;112、第五定滑轮;113、第六定滑轮;114、第七定滑轮;115、第八定滑轮;116、第九定滑轮;117、第十定滑轮;118、第十一定滑轮;119、位置传感器;
2、传感器支撑横梁;21、横梁本体;211、第一端部;212、第二端部;22、第一轨道轮组件;23、第二轨道轮组件;201、轨道轮支架;202、上轨道轮;203、下轨道轮;
3、同步带;
4、钢丝绳;
51、第一驱动钢丝绳;52、第二驱动钢丝绳;
61、第一配重钢丝绳;62、第二配重钢丝绳;
71、第一配重;72、第二配重;
8、传感器;
9、连接杆;91、第三端部;92、第四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10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100包括支撑架1、传感器支撑横梁2和多个传感器8。
支撑架1包括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传感器支撑横梁2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传感器支撑横梁2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连接在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之间。多个传感器8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在传感器支撑横梁2上。
相关技术中的巷道测风仪通常设置单个传感器测点,不能实现同一时间多点测风,存在测风效率低的问题。另外由于巷道主要用于行人和运输,相关技术中的巷道测风仪也不利于行人和运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100包括多个传感器8,多个传感器8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在传感器支撑横梁2上,能够实现同一时间多点测风,测风效率高。另外由于传感器支撑横梁2能够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连接在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之间,传感器支撑横梁2上的多个传感器8能够在上下方向上任意位置悬停,从而能够实现巷道全断面一次多点测风。
当测风仪100不工作时,传感器支撑横梁2能够滑动到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的最上部,从而能够减少对巷道断面的占用,此时测风仪100的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之间的空间能够用于行人和运输。
而且,由于传感器支撑横梁2上的多个传感器8的数量和间距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多个传感器8可在上下方向上的任意位置悬停,从而能够实现风速测点的任意组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100主要应用于煤矿矩形巷道或巷道高度尺寸较大足以满足矩形通过尺寸的拱形巷道。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100使用时,对于矩形巷道,可以根据巷道宽度与高度方向调整第一立柱11、第二立柱12和与传感器支撑横梁2的尺寸来满足巷道要求。对于拱形巷道,可以根据测风仪100的尺寸在巷道内取相应矩形尺寸安装测风仪100。由此使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100的巷道适应性强。
因此,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100具有测风效率高,能够实现全断面一次多点测风、利于行人和运输、风速测点可任意组合和巷道适应性强等优点。
下面参考图1-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100。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巷道测风仪100包括支撑架1、传感器支撑横梁2和多个传感器8。
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更加容易被理解,下面以第一水平方向为左右方向、第二水平方向为前后方向为例进行描述。其中,左右方向如图1中的箭头A所示,上下方向如图1和图2中的箭头B所示,前后方向如图2和图3中的箭头C所示。
支撑架1包括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传感器支撑横梁2沿第一水平方向(左右方向)延伸。传感器支撑横梁2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连接在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之间。多个传感器8沿第一水平方向(左右方向)间隔开地设在传感器支撑横梁2上。
如图1-图4所示,支撑架1还包括上横梁13。上横梁13的一端与第一立柱11的上端连接,上横梁13的另一端与第二立柱12的上端连接。由此能够使支撑架1形成龙门架,从而不仅能够提高支撑架1的结构强度,而且能够方便在上横梁13上安装滑轮或其他配件。
使用时,测风仪100垂直于巷道内的风流方向布置。在传感器支撑横梁2上沿左右方向布置N台传感器,传感器支撑横梁2在有动力驱动情况下按预算速度完成上下运动,并在预定的n个高度位置悬停测风,一次能够循环完成N*n个点的多点风速测量。测量数据可以由后台的主机完成计算处理。
如图1所示,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中的一者上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连接有多个位置传感器119。位置传感器119与传感器支撑横梁2配合。由此能够根据位置传感器119反馈的信号自动控制传感器支撑横梁2在相应位置悬停,从而能够更方便、准确地使多个传感器8与上下方向上的多个高度位置进行组合。
例如,在传感器支撑横梁2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上布置N个风速传感器,在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中的一者的高度方向(上下方向)布置n个位置传感器119来设置传感器支撑横梁2的测试悬停点,二者组合可实现N*n个测点的布置。对应不同条件下的测风要求,可以调整测点布置中的N与n的数值来满足测点布置需求。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第一立柱11上设有第一轨道腔102。第二立柱12上设有第二轨道腔104。第一轨道腔102和第二轨道腔104中的每一者沿上下方向延伸。传感器支撑横梁2包括横梁本体21、第一轨道轮组件22和第二轨道轮组件23。横梁本体21具有沿第一水平方向(左右方向)相对的第一端部211(左端部)和第二端部212(右端部)。第一轨道轮组件22连接在第一端部211。第二轨道轮组件23连接在第二端部212。第一轨道轮组件22配合在第一轨道腔102内。第二轨道轮组件23配合在第二轨道腔102内。
由于第一轨道轮组件22和第二轨道轮组件23中的轨道轮可以转动,能使第一轨道轮组件22在第一轨道腔102内移动阻力小,同时使第二轨道轮组件23在第二轨道腔104内移动阻力小,从而能够使传感器支撑横梁2与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之间的滑动阻力小,进而使传感器支撑横梁2的驱动更容易。
如图2-图5所示,巷道测风仪100进一步包括多个连接杆9。连接杆9具有在第二水平方向(前后方向)相对的第三端部91和第四端部92。第四端部92位于第三端部91的前部。第二水平方向(前后方向)垂直于第一水平方向(左右方向)。多个连接杆9的第三端部91连接在传感器支撑横梁2上。多个连接杆9的第四端部92与多个传感器8一一对应连接。即传感器8在传感器支撑横梁2上的安装是悬臂(前伸)布置,能够尽量减少由于测风仪100自身对风流干扰而造成的风速影响。
第一轨道轮组件22和第二轨道轮组件23中的每一者包括轨道轮支架201和连接在轨道轮支架201上的上轨道轮202和下轨道轮203。第一轨道轮组件22的轨道轮支架201连接在第一端部211。第二轨道轮组件23的轨道轮支架201连接在第二端部212。第一轨道腔102具有在第二水平方向(前后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壁1021和第二侧壁1022。第二轨道腔104具有在第二水平方向(前后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壁1041和第二侧壁1042。上轨道轮102和下轨道轮103中的每一者的直径小于相应的第一侧壁1021(1041)和第二侧壁1022(1042)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间距。
一方面,由于第一侧壁1021(1041)和第二侧壁1022(1042)在前后方向上的间距大于上轨道轮202和下轨道轮203中的每一者的直径。另一方面,由于传感器8在传感器支撑横梁2上的安装是悬臂(前伸)布置。所以在传感器8的重力作用下,连接杆9会发生转动,从而使连接杆9的第四端部92能够位于第三端部91的下方。连接杆9转动进而会带动传感器支撑横梁2相对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发生转动,从而使上轨道轮202的圆心相对下轨道轮203的圆心能够在第二水平方向上邻近传感器8,轨道轮支架201能够在第一轨道腔102(第二轨道腔104)倾斜设置,进而使上轨道轮202抵靠在相应的第一侧壁1021(1041)上、下轨道轮203抵靠在相应的第二侧壁1022(1042)上,即能够使传感器支撑横梁2中的第一轨道轮组件22的上轨道轮202能够贴合在第一侧壁1021上,同时使传感器支撑横梁2中的第一轨道轮组件22的下轨道轮203能够贴合在第二侧壁1022上,同时使传感器支撑横梁2中的第二轨道轮组件23的上轨道轮202能够贴合在第一侧壁1041上,同时使传感器支撑横梁2中的第二轨道轮组件23的下轨道轮203能够贴合在第二侧壁1022上。
由此既可保证上轨道轮202与相应的第一侧壁1021(1041)贴合、下轨道轮203与相应的的第二侧壁1022(1042)贴合,以便使传感器支撑横梁2在第一立柱11和第二立柱12之间运动更平稳。同时可以使传感器8在连接杆9的前端下垂,传感器8迎风受力在垂直向(上下方向)的分力与传感器8自身重力同向,能够避免传感器8在风力的震荡作用下上下摆动。同时还可以降低第一轨道轮组件22与第一轨道腔102的配合精度、第二轨道轮组件23与第二轨道腔104的配合精度,以便降低第一轨道轮组件22、第二轨道轮组件23的加工难度,进而降低测风仪100的制作成本。
优选地,上轨道轮202位于横梁本体21的上部,下轨道轮203位于横梁本体21的下部。由此能够更可靠地保证上轨道轮202与相应的第一侧壁1021(1041)贴合、下轨道轮203与相应的的第二侧壁1022(1042)贴合,以便使传感器支撑横梁2运动更平稳。
如图6所示,巷道测风仪100进一步包括同步带轮105、第一定滑轮108、同步带3和钢丝绳4。同步带轮105和第一定滑轮108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支撑架1上。同步带3与同步带轮105啮合连接。同步带3的一端与第一轨道轮组件22和第二轨道轮组件23中的一者连接。钢丝绳4绕过第一定滑轮108。钢丝绳4的一端与同步带3的另一端连接,钢丝绳4的另一端与第一轨道轮组件22和第二轨道轮组件23中的该一者连接。
由此,当同步带轮105驱动同步带3运动时,同步带3能够带动传感器支撑横梁2上下位移。
同步带3与钢丝绳4组合能驱动传感器支撑横梁2完成上下位移循环。可选地,同步带轮105设置在支撑架1的顶部,第一定滑轮108设置在支撑架1的底部。由于同步带3与钢丝绳4能够形成一个环形圈,使同步带3与钢丝绳4的长度各为该环形圈长度的一半,能够使同步带3带动传感器支撑横梁2在同步带轮105和第一定滑轮108之间的全行程内上下移动,同时能保证同步带3与同步带轮105的全行程啮合,保证钢丝绳4能始终绕过第一定滑轮108。
可选地,同步带轮105与减速机106传动连接。减速机106与气动马达107传动连接。即传感器支撑横梁2的动力驱动采用气动马达,动力源可以采用井下压风,气阀控制箱可采用本安型控制阀体,应用巷道范围广泛,尤其可在回风巷中使用。如果采用电驱动或液压驱动,由于其动力装置均需为隔爆型装置,在回风巷道应用中受限。减速器为具有自锁功能的涡轮蜗杆减速器,以便实现传感器支撑横梁2在测风位置的悬停自锁。
如图7所示,巷道测风仪100进一步包括第二定滑轮109、第三定滑轮110、第四定滑轮111、第一驱动钢丝绳51、第五定滑轮112、第六定滑轮113、第七定滑轮114和第二驱动钢丝绳52。
第二定滑轮109与第三定滑轮110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支撑架1上。第二定滑轮109位于第三定滑轮110的上部。第三定滑轮110与第四定滑轮沿第一水平方向(左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支撑架1上。第一驱动钢丝绳51的一端与第一轨道轮组件22的轨道轮支架201上的接头连接。第一驱动钢丝绳51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二定滑轮109、第三定滑轮110和第四定滑轮111后与第二轨道轮组件23的轨道轮支架201上的接头连接。
第五定滑轮112与第六定滑轮113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支撑架1上。第五定滑轮112位于第六定滑轮113的上部。第六定滑轮113与第七定滑轮114沿第一水平方向(左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支撑架1上。第二驱动钢丝绳52的一端与第二轨道轮组件23的轨道轮支架201上的接头连接。第二驱动钢丝绳52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五定滑轮112、第六定滑轮113和第七定滑轮114后与第一轨道轮组件22的轨道轮支架201上的接头连接。
如图6和图7所示,当气动马达107驱动减速器106运动,减速器106驱动同步带轮105转动,同步带轮105驱动同步带3运动,同步带3驱动第二轨道轮组件23向上运动时,第二轨道轮轮组件23拉动第二驱动钢丝绳52的一端向上运动,第二驱动钢丝绳52的另一端拉动第一轨道轮组件22也向上运动。
如图6和图7所示,当气动马达107驱动减速器106运动,减速器106驱动同步带轮105转动,同步带轮105驱动同步带3运动,同步带3驱动第二轨道轮组件23向下运动时,第二轨道轮组件23拉动第一驱动钢丝绳51的一端向下运动,第一驱动钢丝绳51的另一端拉动第一轨道轮组件22也向下运动。
由此能够保证传感器支撑横梁2上下位移时,传感器支撑横梁2的两端的第一轨道轮组件22和第二轨道轮组件23可同步受驱动力的作用,始终同步位移,第一驱动钢丝绳51和第二驱动钢丝绳52始终张紧,从而能够使传感器支撑横梁2的移动更平稳。
如图7所示,巷道测风仪100进一步包括第八定滑轮115、第九定滑轮116、第一配重钢丝绳61、第十定滑轮117、第十一定滑轮118和第二配重钢丝绳62。
第八定滑轮115与第九定滑轮116沿第二水平方向(前后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支撑架1的上部。第一配重钢丝绳61的一端与第一轨道轮组件22的上部接头连接,第一配重钢丝绳61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八定滑轮115和第九定滑轮116后与第一配重71连接。第十定滑轮117与第十一定滑轮118沿第二水平方向(前后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支撑架1的上部。第二配重钢丝绳62的一端与第二轨道轮组件23的上部接头连接,第二配重钢丝绳62的另一端依次绕过第十定滑轮117和第十一定滑轮118后与第二配重72连接。
由此,能够通过第一配重71和第二配重72来平衡传感器支撑横梁2的自重,从而能够减小驱动传感器支撑横梁2的力矩。
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地,如图4、图6-图7所示,第一定滑轮108可以连接在第二立柱12的底板上,第二定滑轮109可以连接在第一立柱11的底板上,第三定滑轮110可以连接在第一立柱的侧壁上,第四定滑轮111可以连接在支撑架1右侧顶部的盖板上,第五定滑轮112可以连接在第二立柱12的底板上,第六定滑轮113可以连接在第二立柱12的侧壁上,第七定滑轮114可以连接在支撑架1左侧顶部的盖板上,第八定滑轮115可以连接在支撑架1左侧顶部的盖板上,第九定滑轮116可以连接在支撑架1左侧顶部的盖板上,第十定滑轮117可以连接在支撑架1右侧顶部的盖板上,第十一定滑轮118可以连接在支撑架1右侧顶部的盖板上。
如图4所示,第一立柱11上设有第一配重腔101。第二立柱12上设有第二配重腔103。第一配重71可上下移动地配合在第一配重腔101内。第二配重72可上下移动地配合在第二配重腔103内。由此能够避免第一配重71和第二配重72在上下方向移动时晃动,从而能够使传感器支撑横梁2的移动更平稳。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发明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8)

1.一种巷道测风仪,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立柱和第二立柱;和
传感器支撑横梁,所述传感器支撑横梁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所述传感器支撑横梁沿上下方向可滑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之间;和
多个传感器,多个所述传感器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在所述传感器支撑横梁上;
所述第一立柱上设有第一轨道腔,所述第二立柱上设有第二轨道腔,所述第一轨道腔和所述第二轨道腔中的每一者沿上下方向延伸;
所述传感器支撑横梁包括横梁本体、第一轨道轮组件和第二轨道轮组件,所述横梁本体具有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相对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连接在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配合在所述第一轨道腔内,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配合在所述第二轨道腔内;
进一步包括多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具有在第二水平方向相对的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多个所述连接杆的所述第三端部连接在所述传感器支撑横梁上,多个所述连接杆的所述第四端部与多个所述传感器一一对应连接;
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和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中的每一者包括轨道轮支架和连接在所述轨道轮支架上的上轨道轮和下轨道轮,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的所述轨道轮支架连接在所述第一端部,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的所述轨道轮支架连接在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一轨道腔和所述第二轨道腔中的每一者具有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上轨道轮和所述下轨道轮中的每一者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的间距;
所述第四端部位于所述第三端部的下方,所述上轨道轮的圆心相对所述下轨道轮的圆心在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上邻近所述传感器,以便所述轨道轮支架倾斜设置、所述上轨道轮抵靠在相应的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下轨道轮抵靠在相应的所述第二侧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测风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和所述第二立柱中的一者上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连接有多个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与所述传感器支撑横梁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测风仪,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同步带轮和第一定滑轮,所述同步带轮和所述第一定滑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置;
同步带,所述同步带与所述同步带轮啮合连接,所述同步带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和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中的一者连接;以及
钢丝绳,所述钢丝绳绕过所述第一定滑轮,所述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同步带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钢丝绳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和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中的所述一者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巷道测风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带轮与减速机传动连接,所述减速机与气动马达传动连接,所述减速机为具有自锁功能的涡轮蜗杆减速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测风仪,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二定滑轮、第三定滑轮和第四定滑轮,所述第二定滑轮与所述第三定滑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所述第二定滑轮位于所述第三定滑轮的上部,所述第三定滑轮与所述第四定滑轮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
第一驱动钢丝绳,所述第一驱动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钢丝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二定滑轮、所述第三定滑轮和所述第四定滑轮后与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连接;
第五定滑轮、第六定滑轮和第七定滑轮,所述第五定滑轮与所述第六定滑轮沿上下方向间隔开地设置,所述第五定滑轮位于所述第六定滑轮的上部,所述第六定滑轮与所述第七定滑轮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以及
第二驱动钢丝绳,所述第二驱动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钢丝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五定滑轮、所述第六定滑轮和所述第七定滑轮后与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测风仪,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八定滑轮和第九定滑轮,所述第八定滑轮与所述第九定滑轮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上部;
第一配重钢丝绳,所述第一配重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轨道轮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配重钢丝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八定滑轮和所述第九定滑轮后与第一配重连接;
第十定滑轮和第十一定滑轮,所述第十定滑轮与所述第十一定滑轮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所述支撑架的上部;以及
第二配重钢丝绳,所述第二配重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轨道轮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配重钢丝绳的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十定滑轮和所述第十一定滑轮后与第二配重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巷道测风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上设有第一配重腔,所述第二立柱上设有第二配重腔,所述第一配重可上下移动地配合在所述第一配重腔内,所述第二配重可上下移动地配合在所述第二配重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巷道测风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还包括上横梁,所述上横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立柱的上端连接,所述上横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立柱的上端连接。
CN202111122145.5A 2021-09-24 2021-09-24 巷道测风仪 Active CN1139335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22145.5A CN113933531B (zh) 2021-09-24 2021-09-24 巷道测风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22145.5A CN113933531B (zh) 2021-09-24 2021-09-24 巷道测风仪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3531A CN113933531A (zh) 2022-01-14
CN113933531B true CN113933531B (zh) 2024-06-14

Family

ID=79276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22145.5A Active CN113933531B (zh) 2021-09-24 2021-09-24 巷道测风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33531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3516A (zh) * 2015-02-03 2015-07-15 江苏高科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曳引式提升机构的堆垛机
CN111648827A (zh) * 2020-06-11 2020-09-11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巷道风速远程无人化自动测量监测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42699B1 (ko) * 2014-10-23 2015-08-06 주식회사 이음엔지니어링 터널 내 환기 설비의 tab를 위한 환기력 측정 시스템 및 방법
CN206429032U (zh) * 2016-12-05 2017-08-22 北京普华亿能风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抗风影测风塔
CN106837417B (zh) * 2017-02-15 2018-11-20 扬州中矿建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煤矿井下多点测风装置
CN112113625A (zh) * 2020-10-13 2020-12-22 河南安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河道流速测定系统及方法
CN112578143A (zh) * 2020-12-24 2021-03-30 陕西延长石油巴拉素煤业有限公司 一种煤矿通风风速检测结构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3516A (zh) * 2015-02-03 2015-07-15 江苏高科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曳引式提升机构的堆垛机
CN111648827A (zh) * 2020-06-11 2020-09-11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 巷道风速远程无人化自动测量监测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3531A (zh) 2022-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004428U (zh) 高精度垂直定位天线随动扫描架
CN110137846B (zh) 架空碳纤维导线检测机器人及多角度探伤方法
CN104674654B (zh) 一种缆索爬行机器人
CN212364343U (zh) 一种多点位移动式风量动态测量装置
CN203977291U (zh) 一种桥梁索缆检测装置
CN212646980U (zh) 铁路隧道拱顶检测装置及其检测系统
CN109894792A (zh) 一种齿轮齿条升降机装置
CN113933531B (zh) 巷道测风仪
CN202956259U (zh) 移动车辆气动力测试装置
CN105775762A (zh) 一种型材的传输设备
CN112067071A (zh) 智能缆道adcp测流系统及测流控制方法
CN102998086B (zh) 移动车辆气动力测试装置
CN111796275A (zh) 铁路隧道拱顶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CN111963850A (zh) 一种巡检机器人的单电机二级传动复合升降机
CN104089752A (zh) 一种伺服液压控制的测试模型送进装置
CN104390792B (zh) 固定壁障调节装置及其动态补偿方法
CN207449667U (zh) 移动充电轨装置
CN110395665B (zh) 一种轮胎式起重机立柱起升装置及方法
CN209921297U (zh) 索道式巡检仪
CN112327109A (zh) 运动导轨式输电线路绝缘子自动检测装置
CN113776477B (zh) 垂直自动度可调的竖向壁面两自由度定位系统
CN216507998U (zh) 移动接触网
CN205175707U (zh) 商用车后围强度试验装置
CN212473434U (zh) 城市prt悬吊车高度调节结构及系统
CN105938029B (zh) 一种小力值测力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27

Address after: No. 5 Yulong Street, Caiyu Town,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102608

Applicant after: Meike Tongan (Beijing) Intelligent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Applicant after: CCTEG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Address before: 100013, 5 Youth Road, Heping Street, Beijing, Chaoyang District

Applicant before: CCTEG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Li Wei

Inventor after: Cao Zeyu

Inventor after: Zhang Lang

Inventor after: Wei Yuan

Inventor after: Liu Yanqing

Inventor after: Duan Sigong

Inventor after: Sang Cong

Inventor after: Zhang Xuechao

Inventor after: Zheng Yi

Inventor after: Yang Yong

Inventor before: Li Wei

Inventor before: Cao Zeyu

Inventor before: Zhang Lang

Inventor before: Liu Yanqing

Inventor before: Duan Sigong

Inventor before: Sang Cong

Inventor before: Zhang Xuechao

Inventor before: Wei Yuan

Inventor before: Zheng Yi

Inventor before: Yang Yo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