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1755A - 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31755A
CN113931755A CN202111150612.5A CN202111150612A CN113931755A CN 113931755 A CN113931755 A CN 113931755A CN 202111150612 A CN202111150612 A CN 202111150612A CN 113931755 A CN113931755 A CN 11393175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push rod
valve body
air inle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5061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31755B (zh
Inventor
胡前
刘嘉璐
张鑫
谢毅
占伟
吴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50612.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31755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317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17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317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3175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9/00Controlling engines by throttling air or fuel-and-air induction conduits or exhaust conduits
    • F02D9/02Controlling engines by throttling air or fuel-and-air induction conduits or exhaust conduits concerning induction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9/00Controlling engines by throttling air or fuel-and-air induction conduits or exhaust conduits
    • F02D9/08Throttle valv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Arrangements of such valves in cond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9/00Controlling engines by throttling air or fuel-and-air induction conduits or exhaust conduits
    • F02D9/02Controlling engines by throttling air or fuel-and-air induction conduits or exhaust conduits concerning induction conduits
    • F02D2009/0201Arrangements; Control features; Details thereof
    • F02D2009/0205Arrangements; Control features; Details thereof working on the throttle valve and another valve, e.g. chok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电磁阀主管道和阀体固定连接,所述电磁阀主管道和阀体的内部腔室相互连通;所述电磁阀主管道和阀体的进气方向相互垂直;压缩空气经由所述阀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进入电磁阀主管道;所述阀体的进气口设置于电磁阀主管道的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所述电磁阀主管道的进气口处设置有单向阀;所述阀体内设置有过渡推杆;还包括电磁铁线圈和电磁铁推杆,所述电磁铁线圈设置于阀体的外部;所述电磁铁推杆与过渡推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电磁铁推杆由电磁铁线圈驱动,用于推动所述过渡推杆在阀体内部移动。本发明满足响应快、流量可调的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空气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领域常用压缩空气喷嘴根据电磁线圈是否通电来控制喷嘴阀件的开闭。
现有压缩空气喷嘴中阀杆的运动无法克服介质力的作用,而介质力是电磁阀正常工作需要克服的最大阻力。介质力越大,电磁阀体积越大。且电磁阀内介质的流量无法调节。而应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压缩空气喷嘴需要满足体积小、流量可调的功能,故工业领域常用的电磁阀不能满足发动机该使用场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满足响应快、流量可调的要求。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阀主管道和阀体,所述电磁阀主管道和阀体固定连接,所述电磁阀主管道和阀体的内部腔室相互连通;所述电磁阀主管道和阀体的进气方向相互垂直;压缩空气经由所述阀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进入电磁阀主管道;所述阀体的进气口设置于电磁阀主管道的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所述电磁阀主管道的进气口处设置有单向阀;所述阀体内设置有过渡推杆;还包括电磁铁线圈和电磁铁推杆,所述电磁铁线圈设置于阀体的外部;所述电磁铁推杆与过渡推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电磁铁推杆由电磁铁线圈驱动,用于推动所述过渡推杆在阀体内部移动;所述阀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的气体流通面积通过过渡推杆在阀体内部的位移进行变化。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阀体的进气口的内壁沿阀体的轴线方向向阀体内部延伸形成阀体外进气道;所述阀体的出气口的内壁沿阀体的轴线方向向阀体内部延伸形成阀体内进气道;所述阀体外进气道和阀体内进气道之间通过设置于阀体内部的压缩气道相连通;所述压缩气道的直径小于阀体外进气道和阀体内进气道;所述压缩气道、阀体外进气道和阀体内进气道同轴设置;所述过渡推杆设置于压缩气道内;所述电磁铁用于推动所述过渡推杆在压缩气道内部移动;所述阀压缩气道内的气体流通面积通过过渡推杆在压缩气道内部的位移进行变化。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阀杆的轴线与压缩气道的轴线相垂直。所述阀杆穿过压缩气道。所述阀杆与压缩气道相互垂直的设计便于阀杆在压缩气道内滑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渡推杆上设置有与压缩气道相配合的阀杆进气口;所述阀杆进气口为通孔结构;所述阀杆进气口的轴线与过渡推杆的轴线相垂直;当所述电磁铁未推动过渡推杆时,阀杆进气口与压缩气道同轴设置;所述阀杆进气口与压缩气道的横截面形状尺寸相同。当所述电磁铁推动过渡推杆时,阀杆进气口与压缩气道变为非同轴设置。当所述电磁铁未推动过渡推杆时,阀杆进气口与压缩气道相配合形成一个直线的通气管路。当所述电磁铁推动过渡推杆时,阀杆进气口与压缩气道相配合形成一个曲折线路的通气管路。所述曲折线路的通气管路中各个端口的进气截面面积变小,实现了针对压缩空气进气流量的调节。所述阀杆进气口可设计为椭圆形孔,且椭圆孔的短轴与过渡阀杆运动方向平行。与常规个圆形入口相比,椭圆形孔在保证相同进气面积的前提下可大大缩短推杆的运动行程,行程越短电磁阀响应越快。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气道包括多个,所述多个压缩气道均沿过渡推杆的轴线分布;所述过渡推杆上设置有多个阀杆进气口;所述多个阀杆进气口与多个压缩气道分别一一对应设置。多个压缩气道的设置相比一个压缩气道的设置,在保证相同进气面积的前提下可大大缩短推杆的运动行程,行程越短电磁阀响应越快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阀体内部设置有与过渡推杆相配合的过渡通孔;所述过渡通孔的内壁与过渡推杆之间紧密贴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磁铁推杆位于过渡通孔内部。所述过渡通孔的轴线与压缩气道轴线相互垂直且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电磁铁推杆固定于过渡推杆端部的下方;所述电磁铁推杆与过渡推杆同轴设置;所述电磁铁线圈固定于位于电磁铁推杆下方的过渡通孔边缘的阀体外表面。所述电磁铁线圈与阀体外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电磁铁推杆与过渡推杆通过定位销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渡推杆顶部对应的过渡通孔边缘的阀体外表面上固定设置于阀套压盖;所述阀套压盖的底面与过渡推杆顶面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所述阀套压盖与阀体外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阀套压盖上设置有通气孔,可保证过渡推杆不受阀腔内气体压力。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阀套压盖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过渡推杆顶面固定连接。当压缩空气进气结束后,电磁铁线圈断电,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过渡推杆可恢复到初始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渡通孔的内壁与过渡推杆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可保证压缩空气通道的密封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控制器、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均设置于电磁阀主管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位于单向阀的进气侧;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位于单向阀的出气侧;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第一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电磁铁线圈的信号输入端和单向阀的驱动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为组合阀控制器。还包括发动机控制器,所述发动机控制器实时接收发送机的工作状态信息。当所述发动机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发送机的工作状态信息判定发动机需要瞬时增扭时组合阀工作时,发送控制命令至组合阀控制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单向阀的进气侧的进气压力。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单向阀的出气侧的出气压力。组合阀控制器实时接收来自第一压力传感器反馈的单向阀的进气侧的进气压力信息以及来自第二压力传感器反馈的单向阀的出气侧的出气压力信息。组合阀控制器内部配置有计算模块。所述计算模块根据单向阀的进气侧的进气压力信息和出气侧的出气压力信息生成单向阀的驱动指令,并发送至单向阀的驱动装置,使得经单向阀控制的节气门可以提前关闭。所述计算模块根据单向阀的进气侧的进气压力信息和出气侧的出气压力信息计算出发动机当前的压缩空气进气需求,组合阀控制器根据计算出的发动机当前的压缩空气进气需求生成驱动指令发送至电磁铁线圈,通过控制电磁铁线圈的内部电流大小,实现电磁铁推杆的进程大小控制,从而使得过渡推杆在过渡通孔内部按照设定值产生位移,使阀杆进气口与阀体内进气道流通面积可调。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新型组合阀,满足其响应快、流量可调的要求。本发明的组合阀将压缩空气喷嘴与发动机进气节气门一体设计,通过调整节气门开度可使得电磁阀主管道的背压较大,可保证经由单向阀进入管道内的压缩空气压降不至太大。本发明的组合阀中电磁阀推杆的运动方向与进入电磁阀的介质流动(压缩空气)方向垂直设计,使得压缩空气通过电磁阀产生的介质力不会作用在推杆上。此时电磁阀运动需要克服的力只有推杆的重力、推杆与阀体之间的摩擦力,该设计大大降低了电磁阀工作用力。本发明电磁阀阀体进气道设计为椭圆形孔,且椭圆孔的短轴与阀杆运动方向平行。与常规圆形入口相比,在保证相同进气面积的前提下可大大缩短推杆的运动行程,行程越短电磁阀响应越快。本发明可根据发动机不同工况压缩空气需求不同,可通过调节电磁阀推杆的运动行程使得过渡推杆上的进气口与阀体进气口重合的面积不同,实现压缩空气进气流量可调的功能。本发明中过渡推杆与阀座接触面设置有密封圈,可保证压缩空气通道的密封性。阀套压盖上均布有通气孔,可保证过渡推杆不受阀腔内气体压力。本发明可以当发动机需要瞬时增扭时组合阀工作,提前关闭节气门,然后再开启压缩空气喷嘴。本发明在压缩空气进气结束后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过渡推杆可恢复到初始位置,有效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单向阀,2-第一压力传感器,3-第二压力传感器,4-电磁阀主管道,5-阀套压盖,6-通气孔,7-阀体,8-复位弹簧,9-阀体外进气道,10-阀杆进气口,11-过渡推杆,12-电磁铁推杆13-电磁铁线圈,14-密封圈,15-阀体内进气道,16-压缩气道,17-过渡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便于清楚地了解本发明,但它们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定。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阀主管道和阀体,所述电磁阀主管道和阀体固定连接,所述电磁阀主管道4和阀体7的内部腔室相互连通;所述电磁阀主管道4和阀体7的进气方向相互垂直;压缩空气经由所述阀体7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进入电磁阀主管道4;所述阀体7的进气口设置于电磁阀主管道4的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所述电磁阀主管道4的进气口处设置有单向阀1;所述阀体7内设置有过渡推杆11;还包括电磁铁线圈13和电磁铁推杆12,所述电磁铁线圈13设置于阀体7的外部;所述电磁铁推杆12与过渡推杆11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电磁铁推杆12由电磁铁线圈13驱动,用于推动所述过渡推杆11在阀体7内部移动;所述阀体7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的气体流通面积通过过渡推杆11在阀体7内部的位移进行变化。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阀体7的进气口的内壁沿阀体7的轴线方向向阀体7内部延伸形成阀体7外进气道9;所述阀体7的出气口的内壁沿阀体7的轴线方向向阀体7内部延伸形成阀体7内进气道15;所述阀体7外进气道9和阀体7内进气道15之间通过设置于阀体7内部的压缩气道16相连通;所述压缩气道16的直径小于阀体7外进气道9和阀体7内进气道15;所述压缩气道16、阀体7外进气道9和阀体7内进气道15同轴设置;所述过渡推杆11设置于压缩气道16内;所述电磁铁用于推动所述过渡推杆11在压缩气道16内部移动;所述阀压缩气道16内的气体流通面积通过过渡推杆11在压缩气道16内部的位移进行变化。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阀杆的轴线与压缩气道16的轴线相垂直。所述阀杆穿过压缩气道16。所述阀杆与压缩气道16相互垂直的设计便于阀杆在压缩气道16内滑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渡推杆11上设置有与压缩气道16相配合的阀杆进气口10;所述阀杆进气口10为通孔结构;所述阀杆进气口10的轴线与过渡推杆11的轴线相垂直;当所述电磁铁未推动过渡推杆11时,阀杆进气口10与压缩气道16同轴设置;所述阀杆进气口10与压缩气道16的横截面形状尺寸相同。当所述电磁铁推动过渡推杆11时,阀杆进气口10与压缩气道16变为非同轴设置。当所述电磁铁未推动过渡推杆11时,阀杆进气口10与压缩气道16相配合形成一个直线的通气管路。当所述电磁铁推动过渡推杆11时,阀杆进气口10与压缩气道16相配合形成一个曲折线路的通气管路。所述曲折线路的通气管路中各个端口的进气截面面积变小,实现了针对压缩空气进气流量的调节。所述阀杆进气口10可设计为椭圆形孔,且椭圆孔的短轴与过渡阀杆运动方向平行。与常规个圆形入口相比,椭圆形孔在保证相同进气面积的前提下可大大缩短推杆的运动行程,行程越短电磁阀响应越快。
按照常规1个圆形进气孔计算本使用场景需要的进气面积:
S圆孔=π(d/2)^2=3.14×(12/2)^2=113mm2,其中d为进气孔的直径。
按照本方案在保证进气面积不变的前提下,本发明设计有4个椭圆形孔,电磁阀运动行程为:
S椭圆=4πab=4×3.14×ab=113;
A=2a;
A为椭圆孔长轴,即为电磁阀运动行程,b为椭圆孔短半轴。
可知amax=3cm,根据过渡推杆11的直径本方案选取a为2cm,即A=4cm。
据此,电磁阀推杆运动行程由12cm缩短至4cm,响应速度可缩短至15~20ms。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缩气道16包括4个,所述4个压缩气道16均沿过渡推杆11的轴线分布;所述过渡推杆11上设置有4个阀杆进气口10;所述4个阀杆进气口10与4个压缩气道16分别一一对应设置。4个压缩气道16的设置相比一个压缩气道16的设置,在保证相同进气面积的前提下可大大缩短推杆的运动行程,行程越短电磁阀响应越快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阀体7内部设置有与过渡推杆11相配合的过渡通孔17;所述过渡通孔17的内壁与过渡推杆11之间紧密贴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电磁铁推杆12位于过渡通孔17内部。所述过渡通孔17的轴线与压缩气道16轴线相互垂直且位于同一平面内。所述电磁铁推杆12固定于过渡推杆11端部的下方;所述电磁铁推杆12与过渡推杆11同轴设置;所述电磁铁线圈13固定于位于电磁铁推杆12下方的过渡通孔17边缘的阀体7外表面。所述电磁铁线圈13与阀体7外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所述电磁铁推杆12与过渡推杆11通过定位销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渡推杆11顶部对应的过渡通孔17边缘的阀体7外表面上固定设置于阀套压盖5;所述阀套压盖5的底面与过渡推杆11顶面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8。所述阀套压盖5与阀体7外表面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阀套压盖5上设置有通气孔6,可保证过渡推杆11不受阀腔内气体压力。所述复位弹簧8的一端与阀套压盖5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8的另一端与过渡推杆11顶面固定连接。当压缩空气进气结束后,电磁铁线圈13断电,在复位弹簧8的作用下过渡推杆11可恢复到初始位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过渡通孔17的内壁与过渡推杆1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14。所述密封圈14可保证压缩空气通道的密封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控制器、第一压力传感器2和第二压力传感器3;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2和第二压力传感器3均设置于电磁阀主管道4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2位于单向阀1的进气侧;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3位于单向阀1的出气侧;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第一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3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电磁铁线圈13的信号输入端和单向阀1的驱动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器为组合阀控制器。还包括发动机控制器,所述发动机控制器实时接收发送机的工作状态信息。当所述发动机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发送机的工作状态信息判定发动机需要瞬时增扭时组合阀工作时,发送控制命令至组合阀控制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2用于实时监测单向阀1的进气侧的进气压力。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3用于实时监测单向阀1的出气侧的出气压力。组合阀控制器实时接收来自第一压力传感器2反馈的单向阀1的进气侧的进气压力信息以及来自第二压力传感器3反馈的单向阀1的出气侧的出气压力信息。组合阀控制器内部配置有计算模块。所述计算模块根据单向阀1的进气侧的进气压力信息和出气侧的出气压力信息生成单向阀1的驱动指令,并发送至单向阀1的驱动装置,使得经单向阀1控制的节气门可以提前关闭。所述计算模块根据单向阀1的进气侧的进气压力信息和出气侧的出气压力信息计算出发动机当前的压缩空气进气需求,组合阀控制器根据计算出的发动机当前的压缩空气进气需求生成驱动指令发送至电磁铁线圈13,通过控制电磁铁线圈13的内部电流大小,实现电磁铁推杆12的进程大小控制,从而使得过渡推杆11在过渡通孔17内部按照设定值产生位移,使阀杆进气口10与阀体7内进气道15流通面积可调。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2用于实时监测单向阀1的进气侧的进气压力并发送至组合阀控制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3用于实时监测单向阀1的出气侧的出气压力并发送至组合阀控制器。
S2,组合阀控制器实时接收来自第一压力传感器2反馈的单向阀1的进气侧的进气压力信息以及来自第二压力传感器3反馈的单向阀1的出气侧的出气压力信息。所述发动机控制器实时接收发送机的工作状态信息。当所述发动机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发送机的工作状态信息判定发动机需要瞬时增扭时组合阀工作时,发送控制命令至组合阀控制器。组合阀控制器接收到来自发动机控制模块的控制命令后,组合阀控制器内部的计算模块根据单向阀1的进气侧的进气压力信息和出气侧的出气压力信息生成单向阀1的驱动指令,并发送至单向阀1的驱动装置,使得经单向阀1控制的节气门可以在压缩空气开启前提前关闭。
S3,所述组合阀控制器内部的计算模块根据单向阀1的进气侧的进气压力信息和出气侧的出气压力信息计算出发动机当前的压缩空气进气需求,组合阀控制器根据计算出的发动机当前的压缩空气进气需求生成驱动指令发送至电磁铁线圈13,通过控制电磁铁线圈13的内部电流大小,实现电磁铁推杆12的进程大小控制,从而使得过渡推杆11在过渡通孔17内部按照设定值产生位移,使阀杆进气口10与阀体7内进气道15流通面积可调。
S4,当所述发动机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发送机的工作状态信息判定发动机需要瞬时增扭时组合阀工作时,发送控制命令至组合阀控制器。组合阀控制器接收到来自发动机控制模块的控制命令后,生成驱动指令发送至电磁铁线圈13使其断电,压缩空气喷嘴停止工作,复位弹簧8推动过渡推杆11归位,阀杆进气口10与阀体7内进气道15流通面积回归原始状态。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新型组合阀,满足其响应快、流量可调的要求。本发明的组合阀将压缩空气喷嘴与发动机进气节气门一体设计,通过调整节气门开度可使得电磁阀主管道4的背压较大,可保证经由单向阀1进入管道内的压缩空气压降不至太大。
本发明的组合阀中电磁阀推杆的运动方向与进入电磁阀的介质流动(压缩空气)方向垂直设计,使得压缩空气通过电磁阀产生的介质力不会作用在推杆上。此时电磁阀运动需要克服的力只有推杆的重力、推杆与阀体7之间的摩擦力,该设计大大降低了电磁阀工作用力。本发明电磁阀阀体7进气道设计为椭圆形孔,且椭圆孔的短轴与阀杆运动方向平行。与常规圆形入口相比,在保证相同进气面积的前提下可大大缩短推杆的运动行程,行程越短电磁阀响应越快。本发明可根据发动机不同工况压缩空气需求不同,可通过调节电磁阀推杆的运动行程使得过渡推杆11上的进气口与阀体7进气口重合的面积不同,实现压缩空气进气流量可调的功能。本发明中过渡推杆11与阀座接触面设置有密封圈14,可保证压缩空气通道的密封性。阀套压盖5上均布有通气孔6,可保证过渡推杆11不受阀腔内气体压力。本发明可以当发动机需要瞬时增扭时组合阀工作,提前关闭节气门,然后再开启压缩空气喷嘴。本发明在压缩空气进气结束后在复位弹簧8的作用下过渡推杆11可恢复到初始位置,有效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空气系统,可用于整车储气系统供气、废气涡轮增压的增压系统与进气节流阀、中冷旁通阀协同工作的动态空气补偿系统。
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发明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技术方案的描述是示例性的,本说明书可以以不同形式来体现,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本文阐述的技术方案。相反,提供这些说明将使得本发明公开将是彻底和完整的,并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范围。此外,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仅由权利要求的范围限定。
用于描述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的各方面公开的形状、尺寸、比率、角度和数字仅仅是示例,因此,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的不限于所示出的细节。在以下描述中,当相关的已知功能或配置的详细描述被确定为不必要地模糊本说明书和权利要求的重点时,将省略详细描述。
在使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包括”、“具有”和“包含”的情况下,除非使用否则还可以具有另一部分或其他部分,所用的术语通常可以是单数但也可以表示复数形式。
应该指出,尽管在本说明书可能出现并使用术语“第一”、“第二”、“顶部”、“底部”、“一侧”、“另一侧”、“一端”、“另一端”等来描述各种不同的组件,但是这些成分和部分不应受这些术语的限制。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成分和部分和另一个成分和部分。例如,在不脱离本说明书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部件可以被称为第二部件,并且类似地,第二部件可以被称为第一部件,顶部和底部的部件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彼此对调或转换;一端和另一端的部件可以彼此性能相同或者不同。
此外,在构成部件时,尽管没有其明确的描述,但可以理解必然包括一定的误差区域。
在描述位置关系时,例如,当位置顺序被描述为“在...上”、“在...上方”、“在...下方”和“下一个”时,除非使用“恰好”或“直接”这样的词汇或术语,此外则可以包括它们之间不接触或者接触的情形。如果提到第一元件位于第二元件“上”,则并不意味着在图中第一元件必须位于第二元件的上方。所述部件的上部和下部会根据观察的角度和定向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在附图中或在实际构造中,如果涉及了第一元件位于第二元件“上”的情况可以包括第一元件位于第二元件“下方”的情况以及第一元件位于第二元件“上方”的情况。在描述时间关系时,除非使用“恰好”或“直接”,否则在描述“之后”、“后续”、“随后”和“之前”时,可以包括步骤之间并不连续的情况。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案的特征可以部分地或全部地彼此组合或者拼接,并且可以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充分理解的以各种不同地构造来执行。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可以彼此独立地执行,或者可以以相互依赖的关系一起执行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本发明后依然可对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种种变更、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但这些变更、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在发明待批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阀主管道和阀体,所述电磁阀主管道和阀体固定连接,所述电磁阀主管道和阀体的内部腔室相互连通;所述电磁阀主管道和阀体的进气方向相互垂直;压缩空气经由所述阀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进入电磁阀主管道;所述阀体的进气口设置于电磁阀主管道的进气口与出气口之间;所述电磁阀主管道的进气口处设置有单向阀;所述阀体内设置有过渡推杆;还包括电磁铁线圈和电磁铁推杆,所述电磁铁线圈设置于阀体的外部;所述电磁铁推杆与过渡推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电磁铁推杆由电磁铁线圈驱动,用于推动所述过渡推杆在阀体内部移动;所述阀体的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的气体流通面积通过过渡推杆在阀体内部的位移进行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的进气口的内壁沿阀体的轴线方向向阀体内部延伸形成阀体外进气道;所述阀体的出气口的内壁沿阀体的轴线方向向阀体内部延伸形成阀体内进气道;所述阀体外进气道和阀体内进气道之间通过设置于阀体内部的压缩气道相连通;所述压缩气道的直径小于阀体外进气道和阀体内进气道;所述压缩气道、阀体外进气道和阀体内进气道同轴设置;所述过渡推杆设置于压缩气道内;所述电磁铁用于推动所述过渡推杆在压缩气道内部移动;所述阀压缩气道内的气体流通面积通过过渡推杆在压缩气道内部的位移进行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的轴线与压缩气道的轴线相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推杆上设置有与压缩气道相配合的阀杆进气口;所述阀杆进气口为通孔结构;所述阀杆进气口的轴线与过渡推杆的轴线相垂直;当所述电磁铁未推动过渡推杆时,阀杆进气口与压缩气道同轴设置;所述阀杆进气口与压缩气道的横截面形状尺寸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气道包括多个,所述多个压缩气道均沿过渡推杆的轴线分布;所述过渡推杆上设置有多个阀杆进气口;所述多个阀杆进气口与多个压缩气道分别一一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内部设置有与过渡推杆相配合的过渡通孔;所述过渡通孔的内壁与过渡推杆之间紧密贴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铁推杆位于过渡通孔内部;所述电磁铁推杆固定于过渡推杆端部的下方;所述电磁铁推杆与过渡推杆同轴设置;所述电磁铁线圈固定于位于电磁铁推杆下方的过渡通孔边缘的阀体外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推杆顶部对应的过渡通孔边缘的阀体外表面上固定设置于阀套压盖;所述阀套压盖的底面与过渡推杆顶面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通孔的内壁与过渡推杆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器、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均设置于电磁阀主管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位于单向阀的进气侧;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位于单向阀的出气侧;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与第一一压力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电磁铁线圈的信号输入端和单向阀的驱动装置电连接。
CN202111150612.5A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 Active CN1139317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0612.5A CN113931755B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0612.5A CN113931755B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1755A true CN113931755A (zh) 2022-01-14
CN113931755B CN113931755B (zh) 2023-05-16

Family

ID=79277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50612.5A Active CN113931755B (zh) 2021-09-29 2021-09-29 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31755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5347A (en) * 1979-03-29 1982-04-20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Method of controlling fluid flow rate using on-off type electromagnetic valve
US4705011A (en) * 1985-10-09 1987-11-1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 intake side secondary air supply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an improved operation for a large amount of the secondary air
WO2012030255A1 (ru) * 2010-08-31 2012-03-08 Volgin Aleksandr Nikolaevich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CN103807062A (zh) * 2014-01-22 2014-05-2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内燃机空气补偿装置
CN105135030A (zh) * 2015-06-30 2015-12-09 贵州新安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机车的二次空气补给装置
CN207333805U (zh) * 2017-06-16 2018-05-08 浙江中孚流体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电磁动自保持电磁阀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25347A (en) * 1979-03-29 1982-04-20 Nissan Motor Company, Limited Method of controlling fluid flow rate using on-off type electromagnetic valve
US4705011A (en) * 1985-10-09 1987-11-10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ir intake side secondary air supply system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ith an improved operation for a large amount of the secondary air
WO2012030255A1 (ru) * 2010-08-31 2012-03-08 Volgin Aleksandr Nikolaevich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CN103807062A (zh) * 2014-01-22 2014-05-21 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内燃机空气补偿装置
CN105135030A (zh) * 2015-06-30 2015-12-09 贵州新安航空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用于机车的二次空气补给装置
CN207333805U (zh) * 2017-06-16 2018-05-08 浙江中孚流体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双电磁动自保持电磁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31755B (zh) 202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499555B2 (en) Charge-cooled valve
US7654086B2 (en) Air induction system having bypass flow control
US8196403B2 (en) Turbocharger having balance valve, wastegate, and common actuator
CN107002650B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US9732668B2 (en) Discharge valve and associated device
US20130115055A1 (en)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 pneumatic valve of a turbine engine
WO2017115318A1 (en) A dual path dual purge valve system and valve assembly for turbo boosted engine
CN113931755A (zh) 一种用于发动机动态空气补偿系统的多孔可调组合阀
CN104180566B (zh) 一种具有单向阀功能的热力膨胀阀
CN114294095B (zh) 发动机冷端动态空气补偿与旁通节气门后置排温管理系统
CN105556090B (zh) 进气歧管用促动器
KR20170043524A (ko) 흡인기 차단 밸브를 갖는 이중 흡인기 시스템
US1131360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 expansion valve
CN114294098B (zh) 柴油机用动态空气补偿及排温管理系统
CN105485979A (zh) 热力膨胀阀和具有该热力膨胀阀的热泵系统
CN106322862B (zh) 流量控制阀及换热系统
CN114295386B (zh) 基于压力流量传感器的柴油机动态空气补偿及热管理系统
CN114294092B (zh) 一种发动机用动态空气补偿与排温管理系统
CN114294102B (zh) 发动机用带旁通换热功能的动态空气补偿与排温管理系统
CN114294094B (zh) 发动机用带旁通换热功能的动态空气补偿系统
CN114294097B (zh) 发动机热端动态空气补偿与旁通节气门后置排温管理系统
CN114294100B (zh) 发动机用热端动态空气补偿与带加热装置的排温管理系统
CN114294101B (zh) 柴油机动态空气补偿及热管理系统
CN114294093B (zh) 带排气热交换功能的发动机空气动态补偿与排温管理系统
CN106337938B (zh) 流量控制阀、该流量控制阀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