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23154A - 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23154A
CN113923154A CN202111151007.XA CN202111151007A CN113923154A CN 113923154 A CN113923154 A CN 113923154A CN 202111151007 A CN202111151007 A CN 202111151007A CN 113923154 A CN113923154 A CN 1139231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paths
caching
destination node
pro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5100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敏
向坤
张弦
尹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5100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23154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231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2315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12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 H04L45/121Shortest path evaluation by minimising dela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6Route discovery pack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光通信领域,尤其涉及光网络中的路径计算技术。在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中,首节点首先获取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时延约束指示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的差值范围,所述两条路径有相同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然后发送路径计算请求消息给路径计算服务器,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根据所述时延约束,所述路径计算服务器计算出满足所述时延约束的两条路径路由信息后,将此路由信息回复给所述首节点。通过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计算有严格时延约束的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有效地支持了设备提供无损保护的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光网络中的路径计算技术。
背景技术
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简称OTN)作为下一代传送网的核心技术,提供了丰富的保护倒换手段,以提高网络的抗故障能力或者说业务的持续性。具体的说,当OTN网络设备发生故障时,例如:节点故障或者链路故障,业务可以从一个(受故障影响而无法转发业务的)路径切换到另一条路径来继续传输。
在多种保护倒换方法中,1+1保护指的是针对一个业务,配置两条路径。一条工作路径和一条保护路径;且业务数据在发送端(即源节点或源端设备)同时发送到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上进行传输,而在接收端(即目的节点或宿端设备)从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中择优接收业务数据。具体地,接收端通常选择接收工作路径发送过来的业务数据,但是在工作路径性能劣化时(例如:发生故障,无法传递业务),接收端可以切换到保护路径上来继续接收业务数据。
本申请人在研究中发现,当前,1+1保护可以实现快速地保护倒换,而且保护倒换时间通常小于50ms。但是该保护方法应用到OTN网络中,无法提供无损的保护倒换,即业务信息完全不丢失的保护倒换。相应地,当前也没有一种路径计算方法可以提供无损的业务路径计算。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以支持业务的无损保护倒换。
第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时延约束指示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的差值范围,所述两条路径有相同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
发送路径计算请求消息,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
接收路径计算回复消息,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包含满足所述时延约束的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包括:根据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两条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计算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缓存能力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两条路径包括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为所述工作路径要设置的缓存时间值;所述方法还包括,发送所述要设置的缓存时间值给所述目的节点。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包括:根据所述目的节点为所述两条路径中的工作路径配置的缓存时间值和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两条路径中的保护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计算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缓存能力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其中: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获取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时延约束指示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的差值范围,所述两条路径有相同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发送路径计算请求消息,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路径计算回复消息,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包含满足所述时延约束的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包括:根据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两条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计算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缓存能力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两条路径包括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为所述工作路径要设置的缓存时间值;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发送所述要设置的缓存时间值给所述目的节点。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包括:根据所述目的节点为所述两条路径中的工作路径配置的缓存值和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两条路径中的保护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计算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缓存能力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第三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时延约束指示所述保护路径的时延范围;
发送路径计算请求消息,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
接收路径计算回复消息,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包含满足所述时延约束的保护路径的路由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保护路径是一条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用于保护所述保护路径对应的工作路径,所述获取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包括:根据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保护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目的节点针对所述工作路径设置的缓存时间值,以及所述工作路径的时延计算获得所述获取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其中所述缓存能力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还包括所述工作路径的标识或关联组标识。
第四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其中: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获取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时延约束指示所述保护路径的时延范围;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发送路径计算请求消息,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路径计算回复消息,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包含满足所述时延约束的保护路径的路由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保护路径是一条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用于保护所述保护路径对应的工作路径,所述获取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包括:根据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保护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目的节点针对所述工作路径设置的缓存时间值,以及所述工作路径的时延计算获得所述获取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其中所述缓存能力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还包括所述工作路径的标识或关联组标识。
第五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又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路径计算请求消息,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包含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其中,所述时延约束指示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的差值范围,所述两条路径有相同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
根据所述时延约束,计算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发送路径计算回复消息,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包含满足所述时延约束的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目的节点的缓存能力信息,所述缓存能力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所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具体地,通过从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中获取,即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中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两条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信息。或者,通过路由协议获取。这个信息可以提升PCE计算路径的成功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还包含所述两条路径对应的时延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两条路径包括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针对所述工作路径要设置的缓存时间值。
第六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接收单元、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路径计算请求消息,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包含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其中所述时延约束指示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的差值范围,所述两条路径有相同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时延约束,计算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发送路径计算回复消息,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包含满足所述时延约束的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具体地,所述服务器为PCE。或者,所述服务器为控制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中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两条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信息,所述缓存能力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所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还包含所述两条路径对应的时延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两条路径包括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针对所述工作路径要设置的缓存时间值。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涉及到的消息可以采用PCE协议。通过采用现有协议,降低了设备的实现成本。
第七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又一种网络设备,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单元和接收单元,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网络设备针对工作路径要设置的缓存时间值;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设置所述工作路径对应的入端口的缓存时间值为所述接收单元接收的缓存时间值,还用于对齐所述工作路径和所述工作路径对应的保护路径的缓存,所述缓存指的是根据所述工作路径对应的入端口的缓存时间值来设置保护路径对应的入端口的缓存时间值。从而可以支持无损的保护倒换。
在一种可能设计中,所述网络设备还包括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网络设备的缓存能力信息,所述缓存能力信息指示所述网络设备的端口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在所述工作路径的路径时延值发生改变时,重新对齐所述工作路径对应的入端口和所述保护路径对应的入端口的缓存。
第八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个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所述第二方面描述的网络设备和所述第六方面描述的服务器。或者,所述系统包括了所述第四方面描述的网络设备和所述第六方面描述的服务器。
第九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又一种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接收单元、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建立无损保护业务的请求,还用于接收网络设备的缓存能力,所述缓存能力指示所述网络设备的端口所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建立无损保护业务的请求和所述建立无损保护业务的请求中网络设备对应的缓存能力,计算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发送路径建立消息,所述路径建立消息包含所述路由信息,所述路径建立消息用于指示网络设备建立两条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接收网络设备的缓存能力是可选的。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根据网络设备提供的限制条件,即时延约束,计算路由信息,从而有效地支持网络设备的无损保护能力。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所示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一种可能的具备缓存能力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种可能的路径计算的流程图;
图4为另一种可能的路径计算的流程图;
图5为又一种可能的路径计算的流程图;
图6为一种可能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种可能的路径计算单元/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另一种可能的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发明的实施例适用于光传送网络(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简称OTN)。OTN包含电层和光层两层的能力,本实施例主要涉及的是OTN电层。如图1所示,该网络为一个OTN网络示意图,由设备N1,N2,N3,…,和N6组成。具体地,一个网络设备包含管理控制单元和数据转发单元。其中,管理控制单元用于实现对数据转发单元进行合理的配置,以使其能够完成对应的数据转发功能,例如:管理控制单元对数据转发单元中的交叉进行合理配置,使得设备可以将从一个端口输入的数据(例如:ODU4,带宽为100Gbps的光通道数据单元)从另一个端口转发出去。此外,管理控制单元还可以具备路径计算能力,从而响应业务请求来计算合理的路径进行业务承载。可选地,OTN设备也可以借助一个独立的服务器来完成路径计算,例如:路径计算单元(Path Computation Element,简称PCE),又如:软件定义网络控制器(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controller,简称SDN Controller)。
为了支持无损的保护倒换,OTN设备需要具备缓存能力。以图1中的网络设备N3为例来对OTN设备的缓存能力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图2仅给出了跟缓存能力相关的OTN设备功能模块,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OTN设备为了完成基本的ODU数据转发、封装/解封装等处理,以及实现相应的管控功能,还需要包含其他模块。例如,处理模块,用于进行对ODU数据包进行封装或者解封装。又如,光电转换模块,用于将电层ODU信号承载到光信号上传输等。
如图2所示,为了支持无损倒换,一个OTN设备,作为一条或者多条业务路径的目的节点,需要能够在对应工作路径和(或)保护路径的端口上配置有对齐和缓存模块,其中缓存模块(又称为缓存器件)的缓存时间值是可以配置的。当能够满足以下等式,通过执行本发明提供的实施例描述的相关步骤/流程,可实现对业务的无损保护,即业务工作路径到保护路径的无损切换:
Dw+Tw=Dp+Tp
其中,Dw指的是业务数据从工作路径首节点传输到目的节点的入端口所产生的时延值;Tw指的是目的节点针对工作路径上的输入端口对应的缓存器件设置的缓存时间值;Dp指的是业务从保护路径首节点到目的节点的入端口所产生的时延值;Tp指的是目的节点针对保护路径上的输入端口对应的缓存器件设置的缓存时间值。需要说明的是,Dw和Dp都是大于零的正数。而Tw和Tp是一个取值范围在(0,最大缓存值(Twmax或者Tpmax))之间的数值,其中,工作路径对应的入端口和保护路径对应的入端口的最大缓存值(分别为Twmax和Tpmax)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本发明不对此做任何限制。
除了对齐和缓存模块,目的节点还包括检测和控制模块、以及无损倒换模块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对齐和缓存模块,检测和控制模块以及无损倒换模块也可以被称为对齐和缓存单元,检测和控制单元以及无损倒换单元。各个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如图2所示。这些模块的功能简要介绍如下:
对齐和缓存模块:除了能够缓存从设备的入端口发送过来的业务数据(即一组ODU帧)外,还能够识别接收的ODU帧的帧号信息。作为一个可能的示例,发送端(即首节点)可以在ODU帧开销中包含的保留字段(RESV字段)中使用32bit来对其发送的ODU帧进行编号,例如:从1开始,对ODU帧进行顺序编号,从而使得目的节点的对齐和缓存模块可以在保存收到的业务数据同时,对接收到的ODU帧编号进行识别。为了描述方面,后续仅需要提到该模块的缓存功能时,使用“缓存器件”来表述。
检测和控制模块:对两个对齐和缓存模块收到的业务数据进行监测。当发现接收到的某一个端口的数据存在问题(例如:接收到无效数据或者上游节点故障消息)或者性能劣化时,通知无损倒换模块进行无损切换;此外,还需要对无损倒换模块从两个对齐和缓存模块接收数据的位置进行提前设置,以保证无损倒换模块可以在工作路径发生问题时实现无损的倒换/切换。例如,将缓存器的不同位置对应为不同的时间值,从而通过设置不同的时间值来改变无损倒换模块从对齐和缓存模块读取数据的具体位置。对应于保护路径的对齐和缓存模块,检测和控制模块需要根据上述等式来确定一个对应的缓存值。可选地,检测和控制模块可以使用其他方式来表示位置信息,例如,通过使用缓存器件的具体位置信息。本发明对使用何种方式来指示无损倒换模块的数据读取位置信息不做限定。但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统一使用时间(即时间缓存值)作为例子来描述。
无损倒换模块:根据检测和控制模块设置的位置信息,分别从两个对齐和缓存模块中读取数据。对应工作路径的对齐和缓存模块,检测和控制模块会设置一个具体的缓存时间值,无损倒换模块根据对应的时间值信息去缓存器件对应的位置进行数据读取。在需要进行切换时,无损保护倒换模块按照检测和控制模块设置的对应缓存值来从保护路径对应的缓存器件相应的位置进行数据读取,从而做到无损切换。作为一个具体的实施例,如果当前无损保护倒换模块接收到帧号为X的ODU帧。如果在下一时刻检测和控制模块发现工作路径故障,那么它就需要指示无损保护倒换模块进行切换。具体地,无损保护倒换模块切换至保护路径对应的缓存器件来获取数据。此时,它应该接收到帧号为X+1的ODU帧,从而实现了无损倒换。需要说明的是,在某一个时刻,无损倒换模块仅从一个对齐和缓存模块中读取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OTN设备可以仅在其中一条路径(工作路径或保护路径)对应的端口上配置缓存能力,也能支持无损倒换。但是,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对应的端口都具备缓存能力能够提供更好的灵活性。不失一般性地,本发明实施例以两个端口都具备缓存能力为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针对网络设备仅为一个端口配置缓存器件的情况,本发明描述的流程还同样适用。
需要说明的是,OTN设备具备了无损倒换的能力,如何计算满足上述等式关系的业务路径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使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案,可以解决支持无损倒换的路径计算问题。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供的方案除了可为无损保护倒换场景的路径计算,还可以应用到两条路径需要严格进行时间同步的场景。为了描述清楚,本发明实施例以无损保护倒换需求为例。
基于上面描述的适用于本发明各实施例的共性问题,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更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假设在如图1所示的网络中,OTN设备N6收到一个业务请求,请求计算一条N6至N3,带宽大小为ODU4的两条路径,以实现无损保护,即实现1+1无损保护。本实施例以使用PCE进行路径计算为例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假设目的节点N3针对这两条路径对应的端口具备的缓存能力(即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Twmax和Tpmax都为20毫秒(ms),而且目的节点针对工作路径设置的默认缓存值Tw为10ms。下面结合图3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301:首节点获取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时延约束指示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的差值范围,所述两条路径有相同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
具体地,首节点需要根据目的节点的缓存能力信息来确定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在本实施例中,首节点N6根据目的节点(即末节点)N3为所述两条路径中的工作路径的配置的缓存值(Tw=10ms),和N3在所述两条路径的保护路径上的缓存能力(即Tpmax=20ms,Tp的取值范围在(0,20ms)之间),来计算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具体地,根据前面提供的时延约束等式,即Dw+Tw=Dp+Tp,可以获知Dw-Dp=Tp-Tw,从而可以计算出两条路径(即工作路径相对于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为(-10,10),单位为ms。
需要说明的是,首节点可以通过多个方式来获取目的节点的缓存能力信息和为工作路径配置的缓存值信息。例如:可以通过运行在网络设备上的控制或者管理协议,例如:通过路由协议来泛洪此信息,以使得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含首节点)获取该信息。又如,可以通过提前将该信息配置到每个节点上。再如,可以通过一个外部服务器来存储该信息,当一个网络设备需要这个信息时,可以通过跟该服务器通信来获取相关参数信息。本发明对具体如何获取计算时延约束必要的参数信息不做任何限定。
302:首节点发送路径计算请求消息,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
具体地,首节点为了请求PCE进行路径计算,给PCE发送路径计算请求消息,该消息中需要包含首节点,目的节点,路径计算个数,带宽信息以及前面计算出来的时延范围信息,以保证计算出来的两条路径能够满足这个约束,从而能够支持对业务实现无损保护。可选地,首节点在路径计算请求中可以携带目的节点的缓存能力信息。例如:携带Twmax和Tpmax的信息。这么做的好处是如果PCE在无法计算出时延约束的路径,可以根据这两个数值来获取更大的时延约束范围来进行路径计算,从而降低了PCE计算路径失败的可能性,近而提升了PCE的计算效率。具体地,如何根据缓存器件的缓存能力信息来计算时延约束范围,可参看实施例2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做赘述。
303:PCE根据所述时延约束,计算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具体地,当PCE收到了首节点发送过来的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后,提取出其中的时延约束信息,即前面提到的时延范围信息。然后,PCE根据其已知的网络拓扑和资源使用信息,并结合路径计算请求消息传递的其他信息(如时延约束信息,首末节点信息,带宽信息等),利用算路算法(例如:Dijkstra算法)来计算出两条路径的具体路由信息。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在图1所示的网络中,PCE计算出来两条路径,他们的路由分别为:N6-N1-N2-N3和N6-N5-N4-N3。在进行路径计算的同时,PCE还可以获得两个路径的时延值,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获取的路径对应的时延分别为8ms和3ms。
304:PCE发送路径计算回复消息,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包含满足所述时延约束的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具体地,PCE将计算出来的两个路径的路由信息通过路径计算回复消息返回给首节点,以使得首节点可以根据这个信息为业务建立对应的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从而支持后续故障和/或性能劣化时对业务进行无损的保护倒换。可选地,PCE可以将获取的两条路径的时延通过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发送给首节点,从而使得首节点可以传递该信息给目的节点,以使目的节点可以根据该信息去计算出保护路径对应的端口上的缓存器件的缓存时间值,并提前进行设置。
通过本发明的方案,可以完成带时延约束的路径计算,从而能够支持节点实现业务的无损保护,有效地支持了设备提供无损保护的能力。
实施例2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再一个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假设在如图1所示的网络中,OTN设备N1收到一个业务请求,请求计算一条N1至N5,带宽大小为ODU2(即10G)的两条路径,以实现无损保护,即实现1+1无损保护。本实施例以使用PCE进行路径计算为例进行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假设目的节点N5针对这两条路径对应的端口具备的缓存能力值(即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Twmax和Tpmax都为25毫秒(ms),且N5不对工作路径对应的缓存器件进行预先设置。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路径计算步骤进行详细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路径计算步骤与实施例1类似,即也需要执行步骤301-步骤304,此处不做赘述。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两点:
首先:目的节点针对工作路径对应的缓存器件不预先设置一个数值,因此,首节点计算时延约束的具体流程有所不同。在本实施例中,首节点根据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两条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即Twmax和Tpmax均为25ms),来计算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具体地,Dw-Dp=Tp-Tw,而Tp和Tw的取值范围均在(0,25)之间,因此两条路径的时间差值范围为(-25,25)之间。作为一个具体的示例,当PCE收到这个具体的时延约束信息后,根据其已知的当前的可用网络资源信息,计算出两条路径。例如,分别为:N1-N6-N5和N1-N2-N3-N4-N5。
其次:在步骤304中提到的路径回复消息中还可以携带目的节点针对所述工作路径需要设置的缓存时间值信息,从而使得首节点在接收到这个信息后告诉目的节点,使得其可以在路径建立阶段对工作路径的缓存时间值进行正确的配置。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信息是可选的,如果没有这个信息,目的节点可以在从两个不同路径收到ODU帧数据后,自主地为工作路径对应的缓存模块选择一个合适的缓存时间值,以使其满足无损倒换的时间约束。
通过本发明的方案,可以完成带时延约束的路径计算,从而能够支持节点实现业务的无损保护,有效地支持了设备提供无损保护的能力。
实施例3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另一个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假设在如图1所示的网络中,OTN设备N6已经为一个业务建立了一条带宽为ODU3(40G)的工作路径,即N6-N1-N2-N3-N4,为了提升针对该业务的保护能力,即为该业务提供无损的1+1保护,N6需要请求计算一条N6至N4,带宽大小为ODU3的两条路径。本实施例以使用PCE进行路径计算为例进行描述,下面对本实施例中的路径计算步骤进行详细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假设目的节点N4针对这两条路径对应的端口具备的缓存能力值(即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Twmax和Tpmax都为20毫秒(ms)。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当前目的节点为工作路径对应的缓存器件设置的缓存时间值为2ms,工作路径对应的时延为25ms。
下面结合图4,对本实施例包含的步骤进行详细的说明。
401:首节点获取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时延约束指示所述保护路径的时延范围;
该步骤类似于步骤301,此处不做赘述。与步骤301不同的是,401步骤仅计算一条路径,即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具体的,首节点N6,根据目的节点N4为所述两条路径中的工作路径的配置的缓存值(Tw=2ms),工作路径的对应时延(即,Dw=25ms),和N4在所述两条路径的保护路径上的缓存能力(即Tpmax=20ms),来计算所述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具体地,根据前面提供的时延约束,即Dw+Tw=Dp+Tp,可以获知Dp=Dw+Tw-Tp,从而可以计算出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为(7,27),单位为ms。
402:首节点发送路径计算请求消息,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
该步骤类似于步骤302,此处不做赘述。
403:PCE根据所述时延约束,计算所述保护路径的路由信息;
该步骤类似于步骤303,此处不做赘述。与步骤303不同的是,步骤403中,PCE仅需要计算一条路径的路由信息,即为保护路径计算路由。可选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中可能还包含工作路径的标识信息,例如:工作路径的LSP ID(路径标签交换标识)信息,用以告知PCE要求计算的路径所对应的工作路径信息,以使得PCE获取对应的工作路径的时延信息。或者,还可以通过携带一个关联标识(Association ID)信息,用以表明当前请求计算的保护路径跟另外的工作路径是有关联关系的,以使得PCE获取对应的工作路径的时延信息。或者,还可以通过在路径计算请求里携带工作路径的实际时延数值来实现此功能。本发明对传递工作路径的时延信息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限制。
404:PCE发送路径计算回复消息,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包含满足所述时延约束的保护路径的路由信息。
该步骤跟步骤304类似,此处不做赘述。与步骤304不同的是,步骤404仅包含一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通过本发明的方案,可以完成带时延约束的路径计算,从而能够支持节点实现业务的无损保护,有效地支持了设备提供无损保护的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1-3中首节点和PCE的交互,也可以替换为首节点和SDN控制器的交互。其中,所述控制器具备路径计算能力。此外,所述交互步骤可以通过使用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简称IETF)定义的路径计算单元通信协议(Path Computation Elem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简称PCECP)来完成。具体地,IETF发布的RFC5440等标准定义了基础PCE协议(PCEP)的具体格式。为了实现本发明的提及的交互需求,可以对标准规定的现有的对象进行扩展或者定义新的对象来完成。
例如,在PCEP中的METRIC对象中定义一个新的METRIC TYPE来表示携带时延差值范围,并通过一个Minimum Value(16比特)和一个Maximum Value(16比特)来表示这个范围值。或者,还可以使用ASSOCIATION(关联)对象,定义一个新的ASSOCIATION TYPE,在其可选的TLV中携带时延上限和时延下限的数值信息。类似地,上述方法步骤中包含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扩展PCEP协议来携带,对于具体格式,本发明不做任何限制。
实施例4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又一个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本实施例中,除了包含如图1所示的网络设备,还包括控制器和北向客户应用。其中,控制器用于实现对全网的控制和管理,例如:实现业务路径的计算,通过其提供的北向接口来处理用户(或客户)应用输入。北向客户应用为用户操作提供了一个操作入口,即用户可以通过北向客户应用来请求网络建立路径或者对网络进行其他操作,本发明不做任何限制。
假设本实施例中包含的网络设备具备的缓存能力值相同,Twmax和Tpmax都为20毫秒(ms)。下面结合图5,对本实施例包含的步骤进行详细的说明。
步骤501:网络设备上报设备缓存能力信息;
具体地,网络设备向控制器上报其缓存能力信息。可选地,如果网络设备针对某一个端口的缓存器件有预先设置其缓存时间值,那么网络设备也需要将这个信息上报给控制器。控制器后续在进行业务路经计算时,需要使用到这些上报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步骤是可选的。控制器还可以通过人工配置或者从外部数据库或者文件中导入这些数据的方式来获取此信息。
步骤502:北向客户应用发送业务建立请求,所述业务包含无损保护需求;
具体地,当需要建立一个业务并希望对其进行无损1+1保护时,可以通过北向客户应用来跟控制器交互,将这个请求发送给控制器。例如,北向客户应用可以通过使用现有的北向接口协议(例如:RESTConf,又如:NetConf)来发送业务建立请求,包含业务首节点,目的节点,带宽信息和无损保护请求信息。作为一个可能的示例,可以通过一个标志位来表示是否请求无损保护。
步骤503:控制器计算支持无损保护的两条业务路径;
收到北向客户应用发送的业务建立请求后,控制器解析该请求并获取其中携带的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计算出支持其需求的业务路径的路由。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北向客户应用要求支持无损保护,那么控制器需要根据其指定的目的节点对应的缓存能力来计算两条路径的路由,以保证计算出来的路径能够支持无损保护倒换。
步骤504:控制器指示建立业务路径;
具体地,在计算出了能够支持无损保护倒换的两条路径的具体路由信息之后,控制器可以指示网络设备建立对应的路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控制器可以通过现有协议发送消息给首节点,指示其根据发送消息中包含的路由信息建立起业务路径。然后,首节点使用分布式信令协议(例如:RSVP-TE(带流量工程的资源预留协议)),来完成业务路径的建立。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控制器可以通过现有协议发送消息给两条路径经过的所有节点,指示为对应的路径建立起交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提到的现有协议可以是SNMP,PCEP,NETCONF或者是RESTCONF等协议。还可以是自定义的新协议。本发明对具体应用中使用的协议不做任何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在建立好路径或者交叉后,可以给控制器返回一个确认消息,以指示路径或交叉是否已经建立成功。
步骤505:控制器返回业务建立结果。
具体地,控制器在建立好路径后,给北向客户应用返回业务建立结果。
通过本发明的方案,可以完成带时延约束的路径计算,从而能够支持节点实现业务的无损保护,有效地支持了设备提供无损保护的能力。
实施例5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在网络的时延发生动态变化时,目的节点为了继续保证无损保护对应的处理方法。在本实施例中,假设已经按照实施例1的步骤为一个(N6,N4)之间的业务建立了两条路径,分别为:工作路径(Pw):N1-N2-N3-N4和保护路径(Pp):N1-N6-N5-N4。其中,工作路径的时延为10ms,保护路径的时延为12ms。假设Tw设置的值为10ms,Tpmax=Twmax=20ms。那么,该实施例中的目的节点在为保护路径对应的缓存器件设置时间值时,应该设置为Tp=Tw+Dw-Dp=8ms,从而可以保证对相应的业务进行无损保护。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目的节点的网络设备还需要将其缓存能力信息和/或设置的缓存时间值通过给其他设备或者外部的服务器(例如:PCE),以使得该信息在路径计算过程中可以被作为输入参考因素。
当一条路径(工作路径或者保护路径)的时延发生变化时,目的节点需要重新对齐所述工作路径对应的保护路径的缓存,以使得其缓存时间值能够保证进行无损切换。当一条路径发生故障时,目的节点需要能够在检测到故障后,切换到备用的路径上(即保护路径),从而能够实现对业务的无损切换。具体地,可以通过改变从缓存器件的读取数据的位置(即修改缓存时间值)来实现分别从保护路径对应的缓存器件读取的ODU帧号和工作路径对应的缓存器件读取的ODU帧号相同,即对齐所述工作路径和所述工作路径对应的保护路径的缓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对齐指的是根据所述工作路径对应的入端口的缓存时间值来设置该保护路径对应的入端口的缓存时间值,以使得目的节点从两个缓存器件读取的ODU帧的帧号相同,从而支持无损保护倒换。
目的节点可以根据网络的变化来自动动态的调整缓存时间值,保证了1+1无损保护的有效性。
实施例6
图6为一种可能网络设备结构示意图,具体地,该示意图给出了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首节点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首节点包括处理单元601、发送单元602和接收单元603,其中:
所述处理单元601,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首节点的内部动作,此处不做赘述。例如:执行图3中的步骤301;
所述发送单元602,用于发送消息给其他节点,具体地,指示上述实施例中提到的首节点的发送动作。例如,支持实施例1中提及的图3的步骤302;
所述接收单元603,用于接收其他节点发送的消息。具体地,支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提及的首节点的接收动作。例如,接收图3中的步骤304描述的PCE发送的回复消息。
图7为一种可能的服务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地,该示意图给出了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涉及的PCE或者SDN控制器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该服务器包括处理单元701、发送单元702和接收单元703。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服务器为PCE。所述处理单元701执行实施例1至3中提及的PCE的内部动作,例如:图3中的步骤303。所述发送单元702用于发送消息给一个或者多个网络设备,具体地,支持实施例1至3提及的PCE的发送动作,例如:执行图3中的步骤304。所述接收单元703,用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消息,具体地,支持实施例1至3提及的PCE的接收动作,例如:接收图3中的步骤302描述的首节点发送的请求消息。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中,所述服务器为SDN控制器。所述处理单元701执行实施例1-4中提及的SDN控制器的内部动作,例如:图3中的步骤303。所述发送单元702用于发送消息给一个或者多个网络设备,具体地,支持实施例1-4提及的SDN控制器的发送动作,例如:执行图5中的步骤504。所述接收单元703,用于接收网络设备或者北向客户应用发送的消息,具体地,支持实施例1-4中提及的SDN控制器的接收动作,例如:接收图5中的步骤502中描述的北向客户应用发送的请求消息。又如,接收图5中的步骤501描述的网络设备上报的信息。
图8为另一种可能的网络设备结构示意图,具体地,该示意图给出了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目的节点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该另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单元801、发送单元802和接收单元803,其中:
所述处理单元801,用于执行实施例1-5中提及的目的节点的内部动作,例如:实施例5提及的设置工作路径或者保护路径对应的缓存器件的缓存时间值;
所述发送单元802,用于发送消息给其他节点,具体地,支持实施例1-5提及的目的节点的发送动作,例如:图5中的步骤501;
所述接收单元803,用于接收其他节点发送的消息,具体地,支持实施例1-5提及的目的节点的接收动作,例如:接收图5中的步骤504中SDN控制发送的指示命令。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处理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也可以分别是处理器,发送器和接收器;或者,分别是处理模块、发送模块和接收模块。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硬件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上述提到的存储介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具体地,例如:上述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上述的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例如: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提及的PCE或者SDN控制器可以通过通用硬件(例如:私有云或者公有云提供的硬件基础设置)结合实现了定制功能(例如:包含路经计算功能)的软件来实现。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此外,本发明的各方面、或各个方面的可能实现方式可以采用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计算机程序产品是指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含但不限于电子、磁性、光学、电磁、红外或半导体系统、设备或者装置,或者前述的任意适当组合,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者快闪存储器)、光纤、便携式只读存储器(CD-ROM)。
计算机中的处理器读取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使得处理器能够执行在流程图中每个步骤、或各步骤的组合中规定的功能动作;生成实施在框图的每一块、或各块的组合中规定的功能动作的装置。
计算机可读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在用户的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在用户的计算机上执行、作为单独的软件包、部分在用户的计算机上并且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者服务器上执行。也应该注意,在某些替代实施方案中,在流程图中各步骤、或框图中各块所注明的功能可能不按图中注明的顺序发生。例如,依赖于所涉及的功能,接连示出的两个步骤、或两个块实际上可能被大致同时执行,或者这些块有时候可能被以相反顺序执行。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时延约束指示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的差值范围,所述两条路径有相同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
发送路径计算请求消息,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
接收路径计算回复消息,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包含满足所述时延约束的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包括:根据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两条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计算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缓存能力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包括:根据所述目的节点为所述两条路径中的工作路径配置的缓存时间值和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两条路径中的保护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计算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缓存能力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路径包括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为所述工作路径要设置的缓存时间值;所述方法还包括,发送所述要设置的缓存时间值给所述目的节点。
5.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其中: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获取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时延约束指示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的差值范围,所述两条路径有相同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发送路径计算请求消息,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路径计算回复消息,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包含满足所述时延约束的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包括:根据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两条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计算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缓存能力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包括:根据所述目的节点为所述两条路径中的工作路径配置的缓存时间值和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两条路径中的保护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计算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缓存能力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路径包括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为所述工作路径要设置的缓存时间值;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发送所述要设置的缓存时间值给所述目的节点。
9.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时延约束指示所述保护路径的时延范围;
发送路径计算请求消息,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
接收路径计算回复消息,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包含满足所述时延约束的保护路径的路由信息。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路径是一条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用于保护所述保护路径对应的工作路径,所述获取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包括:根据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保护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目的节点针对所述工作路径设置的缓存时间值,以及所述工作路径的时延计算获得所述获取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其中所述缓存能力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还包括所述工作路径的标识或关联组标识。
12.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络设备包括处理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其中: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获取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所述时延约束指示所述保护路径的时延范围;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发送路径计算请求消息,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包括所述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路径计算回复消息,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包含满足所述时延约束的保护路径的路由信息。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路径是一条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路径,用于保护所述保护路径对应的工作路径,所述获取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包括:根据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保护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目的节点针对所述工作路径设置的缓存时间值,以及所述工作路径的时延计算获得所述获取保护路径的时延约束,其中所述缓存能力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14.如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还包括所述工作路径的标识或关联组标识。
15.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路径计算请求消息,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包含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其中所述时延约束指示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的差值范围,所述两条路径有相同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
根据所述时延约束,计算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发送路径计算回复消息,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包含满足所述时延约束的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中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两条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信息,所述缓存能力信息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所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还包含所述两条路径对应的时延值。
18.如权利要求15至17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路径包括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针对所述工作路径要设置的缓存时间值。
19.一种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接收单元、处理单元和发送单元,其中: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路径计算请求消息,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包含两条路径的时延约束;其中所述时延约束指示所述两条路径的时延的差值范围,所述两条路径有相同的源节点和目的节点;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的所述时延约束,计算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发送路径计算回复消息,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包含满足所述时延约束的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中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对应所述两条路径的入端口的缓存能力信息,所述缓存能力信息指示所述目的节点的端口所对应的缓存器件缓存业务的最大时间值。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还包含所述两条路径对应的时延值。
22.如权利要求19至21任一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条路径包括工作路径和保护路径,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还包括所述目的节点针对所述工作路径要设置的缓存时间值。
23.一种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5-8的任一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和如权利要求19-22的任一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中所述网络设备发送所述路径计算请求消息给所述服务器。
24.一种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2-14的任一一项所述的网络设备和路径计算服务器,其中所述网络设备发送路径计算请求消息给所述路径计算服务器,所述路径计算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所述时延约束,计算两条路径的路由信息;并将所述路由信息通过所述路径计算回复消息发送给所述网络设备。
CN202111151007.XA 2017-07-05 2017-07-05 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Pending CN11392315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51007.XA CN113923154A (zh) 2017-07-05 2017-07-05 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80092908.1A CN110832812B (zh) 2017-07-05 2017-07-05 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PCT/CN2017/091878 WO2019006704A1 (zh) 2017-07-05 2017-07-05 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202111151007.XA CN113923154A (zh) 2017-07-05 2017-07-05 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2908.1A Division CN110832812B (zh) 2017-07-05 2017-07-05 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23154A true CN113923154A (zh) 2022-01-11

Family

ID=6494951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51007.XA Pending CN113923154A (zh) 2017-07-05 2017-07-05 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N201780092908.1A Active CN110832812B (zh) 2017-07-05 2017-07-05 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2908.1A Active CN110832812B (zh) 2017-07-05 2017-07-05 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3923154A (zh)
WO (1) WO20190067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48877B (zh) * 2020-10-16 2023-06-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路径切换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3411375B (zh) * 2021-05-08 2023-07-18 长沙智能驾驶研究院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4650254B (zh) * 2021-12-10 2023-10-2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确定业务路径的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884824B (zh) * 2022-06-09 2023-06-16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时延预算路的查询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5314779B (zh) * 2022-08-11 2024-04-0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光传送网路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93219B1 (en) * 2003-11-20 2006-08-15 Altera Corporation Techniques for using edge masks to perform timing analysis
CN101001100A (zh) * 2007-01-10 2007-07-1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卫星星间链路的切换保护方法
CN100490352C (zh) * 2007-01-10 2009-05-2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提高天基信息网络服务质量的路由装置及方法
CN101267433B (zh) * 2008-04-30 2011-12-1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适应异构网络环境的中心控制源路由协议方法
CN101615927A (zh) * 2008-06-25 2009-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接入系统的倒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US8199655B2 (en) * 2009-08-21 2012-06-12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Optimized layer-2 network switching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2026048A (zh) * 2009-09-23 2011-04-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源光网络系统调整测距值及恢复的方法、光线路终端
JP5687557B2 (ja) * 2010-06-21 2015-03-18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波長パス再配置方法及び上位レイヤパス再配置方法
JP5784139B2 (ja) * 2011-11-01 2015-09-2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通信システム
CN102664802B (zh) * 2012-04-20 2014-10-22 同济大学 基于反馈的自适应多约束的路径搜索方法
WO2014075260A1 (zh) * 2012-11-15 2014-05-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时延补偿方法及装置
RU2651199C2 (ru) * 2013-08-19 2018-04-18 Хуавей Текнолоджиз Ко., Лтд. Способ и система 1+1 сквозной двунаправленной коммутации и узел
CN104518958B (zh) * 2013-09-27 2018-01-1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关联光纤信道信号的传输处理方法与光传送网设备
CN105701266B (zh) * 2014-11-28 2019-05-07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 用于电路设计中的静态时序分析的方法和系统
JP6519162B2 (ja) * 2014-12-04 2019-05-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伝送システム、伝送システムにおける伝送時間差測定方法、及び、ノード
CN106559334A (zh) * 2016-10-24 2017-04-05 上海斐讯数据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sdn的最小时延负载均衡方法、装置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06704A1 (zh) 2019-01-10
CN110832812B (zh) 2021-10-01
CN110832812A (zh) 2020-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32812B (zh) 一种路径计算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US10250459B2 (en) Bandwidth on-demand services in multiple layer networks
US11888726B2 (en) Path establishment method and controller
CN101483539B (zh) 一种获取路径的方法、路径计算单元和系统
EP2717526A1 (e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ing systems and methods via a path computation and control element
CN104253759A (zh) 报文转发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1237399A (zh) 获取标签交换路径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WO2009092246A1 (zh) 路径选择方法及网络系统、路径计算模块
CN110086711B (zh) 流量回切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US11962491B2 (en) Source routing tunnel ingress protection
CN106603412B (zh) 流规则发送的方法、路径计算单元和路径计算客户端
KR102157711B1 (ko)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장애 복구 방법
CN103688510A (zh) 跨网通信方法及装置
EP3361683B1 (en) Path computation method and device
EP3016328A1 (en) Path acquisition method, path computation element, path computation client and system
WO2015024440A1 (zh) 一种获取ip链路的链路开销值的方法及系统
CN111464440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8781183B (zh) 一种业务路径建立的方法、节点设备和系统
CN111464441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8243047B (zh) 一种业务切换方法、装置及业务切换系统
WO2018205884A1 (zh) 信令配置方法及装置
US9929939B2 (en) Systems,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rerouting network traffic
CN103067271A (zh) 双向路径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EP4277424A1 (en) Path comput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storage mediu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2857386A (zh) 一种获取维护端节点标识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