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17563A - 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和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和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17563A
CN113917563A CN202111230647.XA CN202111230647A CN113917563A CN 113917563 A CN113917563 A CN 113917563A CN 202111230647 A CN202111230647 A CN 202111230647A CN 113917563 A CN113917563 A CN 1139175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layer
group
base
section
borehol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3064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菁
秦明宽
郭强
严张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 filed Critical 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123064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1756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917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175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VGEOPHYSICS; GRAVITATIONAL MEASUREMENTS; DETECTING MASSES OR OBJECTS; TAGS
    • G01V11/00Prospecting or detecting by methods combining technique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G01V1/00 - G01V9/00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physics (AREA)
  • Geophysics And Detection Of Obje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采矿或采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地下采矿方法。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的方法包括:构建目的层的地层格架;确定目的层的组或段;根据目的层的地层格架和目的层的组或段,划分目的层的地层。利用现场资料准确对含铀矿目的层进行地层划分,便于后续成矿预测。

Description

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和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矿或采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地下采矿方法。
背景技术
铀矿是一种关系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性能源矿产,我国砂岩型铀矿因其资源量大和采冶技术绿色环保,目前已成为我国铀资源扩大的主攻类型。近年来,砂岩型铀矿找矿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并在我国北方各大中-新生代盆地内显示巨大资源潜力。
但是目前含铀矿目的层的划分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找矿主攻层位尚不明确(尤其是我国北方东部的几大沉积盆地,如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二连盆地),主要原因在于其含铀矿目的层整体表现为一套形成于半干旱炎热古气候条件下的红杂色层碎屑沉积建造,缺失明显标志层。且地震资料针对1000m以浅的含铀矿目的层在品质及分辨率上较差,利用地震资料对含铀矿目的层进行地层划分的效果不理想,导致地层划分困难。而砂岩型铀矿体主要赋存于大套红杂色层中的灰色层顶部、底部或悬空,呈卷状、板状或透镜状。如若地层划分不清楚,那么含铀灰色砂体就很难被准确预测和定位。因此地层划分问题已成为沉积盆地内红杂色建造砂岩型铀矿找矿实际勘探工作中困惑的难点与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和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方法。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的方法,方法包括:构建目的层的地层格架;确定目的层的组或段;根据目的层的地层格架和目的层的组或段,划分目的层的地层。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一种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方法,方法包括:在研究区内选定已完成目的层地层划分的多个标准钻孔;根据多个标准钻孔对所述研究区的所有基础钻孔进行地层划分;统计每个基础钻孔的分层数据,得到全区分层数据;根据全区分层数据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方法包括步骤S1001至S1003。
S1001:构建目的层的地层格架。
S1002:确定目的层的组或段。
S1003:根据目的层的地层格架和目的层的组或段,划分目的层的地层。
本实施例利用现场资料准确对含铀矿目的层进行地层划分,便于后续成矿预测。
构建目的层的地层格架包括步骤1.1至1.3。由于位于研究区的露头是目的层露出地表的部分,可以通过研究位于研究区的露头,建立古生物、岩性-岩相、测井等多种手段的地层格架,大致知道目的层的划分情况,便于与后续目的层的组或段结合,综合作用,用于划分目的层。
步骤1.1:识别位于研究区的露头,以得到一种或多种露头信息。
研究区是指进行研究的工区范围。
露头是地下岩体、地层和矿床等露出地表的部分。那些由于地质作用(如地壳变动、风和水流的侵蚀等)而出露地表的,叫做天然露头,例如山区峡谷两边的陡崖峭壁、江河边的岸壁等。那些由于人为的作用(如开山、筑路等)而出露地表的,叫做人工露头,例如隧洞的四壁、采石场的采石面和公路、铁道的路堑两壁等。露头越新鲜,就越能清楚地反映地下岩体、地层等的情况。在野外地质观察中,通过露头可以了解岩体的岩石性质;可以测量地层的产状,掌握地壳变动的情况;还可以在露头中寻找化石,从而判断地层的地质年代等;根据露头中含有有用矿物,还可以推知地壳深处的矿产种类和蕴藏情况。
具体地,一种或多种露头信息选自露头蕴藏的岩性、古生物、地层结构和它们的组合。
步骤1.2:根据露头信息确定目的层存在能够识别的区域性标志层或关键界面,其中,区域性标志层指具有明显的古生物、岩石或矿物学特征,能够作为区域性地层划分和对比依据的一套地层,关键界面指层组之间的不整合面。
步骤1.3:根据区域性标志层或关键界面构建目的层的地层格架。
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方法还包括步骤2.1至2.4。步骤2.1至2.4可以位于步骤1.1之前,以便于识别露头信息。
步骤2.1:收集研究区的基础地质、典型矿床和地震资料,了解所述研究区的地质结构。
步骤2.2:选定位于研究区的多个基础钻孔,并得到每个基础钻孔的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其中,基础钻孔是研究区内已完成施工或正在施工的钻井。
步骤2.1和步骤2.2由面至点,收集研究区的目的层的信息,便于更好识别露头。
步骤2.3:对每个基础钻孔的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进行处理,以得每个基础钻孔的第一预定表格。
具体地,可以对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进行电子化处理,例如利用EXCEL制成表格形式,可以将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放置在第一预定表格的行中,再列向填充具体数值。以表格的形式处理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简单方便,便于理解钻孔信息。
步骤2.4:基于第一预定表格,利用绘图软件得到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
可选地,可以利用RESFORM或石文等绘图软件生成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
具体地,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包括以下图道的一种或多种:岩性图道、测井图道、待测样品图道和样品测试数据图道。岩性图道可以用于放置位于全井顶部至和底部的岩性;测井图道可以用于放置位于全井顶部至底部的GR测井数据和位于全井顶部至底部的RT测井数据。
具体地,多个基础钻孔均匀分布于研究区内,以更加准确地划分研究区内目的层的地层。
具体地,每个基础钻孔的深度大于目的层的深度。
具体地,每个基础钻孔为全井段取芯。全井段取芯可以对整个基础钻孔进行取样,提高准确度。
进一步地,步骤2.2中得到每个基础钻孔的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所用方法为:录井和/或测井。录井是用岩矿分析、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法,观察、采集、收集、记录、分析随钻过程中的固体、液体、气体等井筒返出物信息。测井,也叫地球物理测井,是利用岩层的电化学特性、导电特性、声学特性、放射性等地球物理特性,测量地球物理参数的方法,属于应用地球物理方法之一。
具体地,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选自基础钻孔的位置、每个岩性段顶深、每个岩性段底深、目的层的顶部至底部的GR测井数据、目的层的顶部至底部的RT测井数据、每个岩性段的岩性、每个岩性段的颜色和它们的组合。
可选地,基础坐标的位置可以用坐标的形式体现。
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方法还包括步骤3.1至3.3。
步骤3.1:基于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在多个基础钻孔中选定多个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齐全的典型钻孔。
具体地,可以根据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中的颜色、岩性和测井信息,在基础钻孔中选定典型钻孔。
步骤3.2:从每个典型钻孔中进行全井段取样,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
具体地,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选自孢粉化石样品、重矿物样品、主微量样品和它们的组合。
步骤3.3:对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进行分析,以得到样品测试数据。
可选地,可以将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送去权威专业的检测中心进行分析测试,以得到样品测试数据。
进一步地,步骤3.2中从每个典型钻孔中进行全井段取样,以得到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可以包括步骤3.21至3.22。
步骤3.21:典型钻孔的底部至顶部按照岩石粒度粗到细设置为一个岩性旋回,将每个典型钻孔划分成若干个岩性旋回。也即,将每个典型钻孔划分成多个岩性旋回。
步骤3.22:在每个岩性旋回采集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步骤3.22中在每个岩性旋回采集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包括步骤3.221。
步骤3.221:从每个岩性旋回出现的一种或多种还原色细粒沉积物中采集一定数量孢粉化石样品。对孢粉化石样品进行分析,根据得到的样品测试数据,确定每个基础钻孔内不同岩性旋回的地质年代,便于划分目的层不同的组或段。
具体地,可以采集一个孢粉化石样品,单个孢粉化石样品的重量可以大于或等于300克。
具体地,一种或多种还原色细粒沉积物选自灰色粉砂质泥岩、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杂色粉砂质泥岩、杂色粉砂岩、灰色泥质粉砂岩、灰绿色泥质粉砂岩、杂色泥质粉砂岩、灰色粉砂岩、灰绿色粉砂岩和它们的组合。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步骤3.22中在每个岩性旋回采集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包括步骤3.222。
步骤3.222:从每个岩性旋回出现的一种或多种粗粒沉积物中采集一定数量重矿物样品。对重矿物样品进行分析,根据得到的样品测试数据,确定每个基础钻孔内不同岩性旋回的矿物含量,便于划分目的层不同的组或段。
具体地,可以采集一个重矿物样品,单个重矿物样品的重量大于或等于500克。
具体地,一种或多种粗粒沉积物选自灰色砂岩、红色砂岩和它们的组合。
在第三种实施例中,步骤3.22中在每个岩性旋回采集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包括步骤3.223。
步骤3.223:从每个岩性旋回中采集一定数量主微量样品。对主微量样品进行分析,根据得到的样品测试数据,确定每个基础钻孔内不同岩性旋回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成分,便于划分目的层不同的组或段。
具体地,可以采集一个主微量样品。单个主微量样品的重量大于或等于50克;和/或,单个主微量样品的重量小于或等于100克。
确定目的层的组或段包括步骤4.1。
步骤4.1:根据样品测试数据和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确定目的层的组或段。
进一步地,步骤4.1中根据样品测试数据和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确定目的层的组或段,包括步骤4.11至4.13。
步骤4.11:根据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确定目的层的各组或段岩性和所述目的层的各组或段的测井曲线形态。目的层的测井曲线形态可以根据位于全井顶部至底部的GR测井数据或位于全井顶部至底部的RT测井数据获得。
步骤4.12:观察目的层的岩心,以得到一种或多种特殊岩性。
步骤4.13:根据目的层各组或段不同的岩性、不同的多种特殊岩性以及不同的测井曲线形态,初步确定目的层的组或段。
具体地,一种或多种特殊岩性选自煤层、生物灰岩、白云岩和它们的组合。
步骤4.1中根据样品测试数据和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确定目的层的组或段,包括步骤4.13至4.14。
步骤4.13:将待测样品和相应的样品测试数据增加进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中,以得到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待测样品图道可以用于放置待测样品;样品测试数据图道可以用于放置样品测试数据。
步骤4.14:初步确定目的层的组或段之后,根据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最终确定目的层的组或段。
综上,可以利用步骤4.11至4.14确定目的层的组或段。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至少包括孢粉化石样品。
可选地,步骤4.13中将待测样品和样品测试数据增加进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中,以得到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包括步骤4.131。
步骤4.131:将孢粉化石样品增加进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中,以得到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其中,孢粉化石样品包括标准孢粉化石和孢粉化石组合。
具体地,将标准孢粉化石和孢粉化石组合增加进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的待测样品图道,相应的样品测试数据增加进样品测试数据图道。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至少包括重矿物样品。
可选地,步骤4.13中将待测样品和样品测试数据增加进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中,以得到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包括步骤4.132。
步骤4.132:将重矿物样品中的稳定矿物和不稳定矿物按比例制成饼状图,将饼状图增加进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中,以得到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
具体地,根据稳定矿物和不稳定矿物的百分含量制作饼状图,将饼状图增加进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的样品测试数据图道,将重矿物样品增加进待测样品图道。
在第三种实施例中,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至少包括主微量样品。
可选地,步骤4.13中将待测样品和样品测试数据增加进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中,以得到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包括步骤4.133。
步骤4.133:将主微量样品中能够反映古气候的主微量元素以比值的形式增加进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中,以得到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将比值增加进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的样品测试数据图道,将主微量样品增加进待测样品图道。
具体地,主微量元素的比值形式可以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Sr/Cu、Rb/Sr、FeO/MnO、MgO/CaO、SiO2/Al2O3和Al/MgO。
步骤4.13中可以单独采用步骤4.11、或步骤4.12、或步骤4.13;也可以任意两两组合采用步骤4.11、步骤4.12和步骤4.13;亦或是采用步骤4.11、步骤4.12、和步骤4.13的所有步骤。其中,两两采用或是三者全用时没有使用顺序的限制。
对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方法进行举例说明。划分目的层即确定目的层各组或段之间的界限和相应位置关系。
首先构建目的层的地层格架,例如可以先确定目的层包含A组、B组、C组和D组。
再确定目的层的组或段,例如确定A组、B组、C组和D组之间的相应位置关系和界限。A组、B组、C组和D组之间的相应位置关系指的是靠近地表的是A组、B组、C组还是D组,以及剩余其他位置。A组、B组、C组和D组之间的相应界限指的是确定A组、B组、C组和D组之间的分界线。
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方法包括步骤6.1至6.4。
步骤6.1:在研究区内选定已完成目的层地层划分的多个标准钻孔。
步骤6.2:根据多个标准钻孔对研究区的所有基础钻孔进行地层划分。
步骤6.3:统计每个基础钻孔的分层数据,得到全区分层数据。
步骤6.4:根据全区分层数据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根据全区分层数据科学评价含铀矿目的层的铀成矿潜力,预测有利砂岩型铀矿成矿,合理指导找矿部署。
进一步地,步骤6.1中在研究区内选定已完成目的层地层划分的多个标准钻孔,包括步骤6.11至6.13。
步骤6.11:选定位于研究区的多个基础钻孔,并得到每个基础钻孔的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
步骤6.12:基于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在多个基础钻孔中选定多个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齐全的典型钻孔。
步骤6.13:对多个典型钻孔进行目的层地层划分,已完成目的层地层划分的典型钻孔为标准钻孔。
进一步地,步骤6.3中根据多个标准钻孔对研究区的所有基础钻孔进行地层划分,包括步骤6.31。
步骤6.31:将研究区内未完成目的层划分的多个基础钻孔与多个标准钻孔进行对比,以完成所有基础钻孔的目的层划分,并得到每个基础钻孔的分层数据。
具体地,步骤6.3中根据多个标准钻孔对研究区的所有基础钻孔进行地层划分,包括步骤6.32。
步骤6.32:依次将标准钻孔与位于其外侧的基础钻孔进行地层对比,进而得到每个基础钻孔的分层数据。
以标准钻孔为中心,将位于标准钻孔所有方向最近的基础钻孔以线连接,得到第一位置圈,位于第一位置圈的基础钻孔为第一基础钻孔;将除去第一基础钻孔位于标准钻孔所有方向最近的基础钻孔以线连接,得到第二位置圈,位于第二位置圈的基础钻孔为第二基础钻孔;标准钻孔位于第一基础钻孔的内侧,第二基础钻孔位于第一基础钻孔的内侧。
下面举例进行具体说明,将标准钻孔与位于第一位置圈的基础钻孔进行地层对比,位于第一位置圈的基础钻孔相互之间进行地层对比,完成地层对比的位于第一位置圈的基础钻孔设置为第一标准钻孔。将第一标准钻孔与位于第二位置圈的基础钻孔进行地层对比,位于第二位置圈的基础钻孔相互之间进行地层对比,完成地层对比的位于第二位置圈的基础钻孔设置为第二标准钻孔。重复操作,直至对位于研究区的所有基础钻孔完成地层对比。
进一步地,步骤6.4中根据全区分层数据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包括步骤6.40至6.41。
步骤6.40:对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进行处理,以得第一预定表格。
步骤6.41:将全区分层数据增加进第一预定表格,以得到第二预定表格。
具体地,每个基础钻孔分层数据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目的层段顶深、目的层段底深、地层厚度。
进一步地,步骤6.4中根据全区分层数据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包括步骤6.42。
步骤6.42:根据全区分层数据,计算得到目的层各组或段的地层厚度、灰色砂体厚度、红色砂体厚度、大于10m的单层灰色砂体个数以及最大单层灰色砂体厚度。
具体地,灰色砂体包括灰白色、灰绿色等还原色调。红色包括红色、紫色、黄色等氧化色调。
进一步地,步骤6.4中根据全区分层数据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包括步骤6.43至6.45。
步骤6.43:根据第二预定表格,得到目的层各组或段地层厚度图、目的层各组或段灰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和目的层各组或段红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也就是说,目的层各组或段分别有相应的三张图纸,例如目的层有四个组或段,则有12张图纸。
具体地,可以利用MAPGIS或GEOMAP等绘图软件得到目的层各组或段地层厚度图、目的层各组或段灰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和目的层各组或段红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
步骤6.44:根据目的层各组或段地层厚度图、目的层各组或段灰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和目的层各组或段红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结合一种或多种相标志,判断目的层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平面分布情况。
具体地,一种或多种相标志选自岩石颜色、岩石类型、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测井、分析测试和它们的组合。
步骤6.45:根据目的层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平面分布情况,得到目的层各组或段的沉积相图。目的层各组或段分别有一张沉积相图,例如目的层有四个组或段,则有4张沉积相图。
具体地,可以利用MAPGIS、CORELDRAW或GEOMAP等绘图软件绘制目的层各组或段的沉积相图。
进一步地,步骤6.4中根据全区分层数据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包括步骤6.46。
步骤6.46:基于目的层各组或段地层厚度图、目的层各组或段灰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目的层各组或段红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和目的层各组或段的沉积相图,结合各层段大于10m的单层灰色砂体个数以及最大单层灰色砂体厚度,挑选出有利成矿砂体层段,以进行垂向上的有利成矿砂体预测。垂向上的有利成矿砂体预测指的是预测有利成矿的基础钻孔中具体的组或段,例如具体的A组、B组、C组还是D组。
步骤6.4中根据全区分层数据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包括步骤6.47至6.48。
步骤6.47:将目的层各组或段地层厚度图、目的层各组或段灰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目的层各组或段红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和目的层各组或段的沉积相图按层段叠加成目的层各组或段的综合图件。
步骤6.48:对综合图件进行分析筛选,圈定出目的层各组或段有利铀成矿岩性岩相区,以进行平面上的有利成矿砂体预测。平面上的有利成矿砂体预测指的是预测有利成矿的基础钻孔在研究区的位置,例如基础钻孔的坐标。
步骤6.4中根据全区分层数据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包括步骤6.49。
根据垂向上的有利成矿砂体预测和平面上的有利成矿砂体预测,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
本实施例的成矿预测方法不仅可以直接用于实际生产中的勘探部署,从地层上扩大找矿空间,为盆地内砂岩型铀矿不同地层的成矿条件和产铀潜力评价预测提供依据,准确锁定找矿主攻方向,有效提高找矿预测效率;还可以进一步完善沉积盆地红杂色建造识别划分、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和板状铀矿体成因等基础地质理论。本实施例的方法能有效判别和划分铀矿勘探区含铀目的层,从而客观评价各个层段铀成矿潜力,明确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35)

1.一种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构建所述目的层的地层格架;
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组或段;
根据所述目的层的地层格架和所述目的层的组或段,划分所述目的层的地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构建所述目的层的地层格架,包括:
识别位于研究区的露头,以得到一种或多种露头信息;
根据所述露头信息确定所述目的层存在能够识别的区域性标志层或关键界面,其中,所述区域性标志层指具有明显的古生物、岩石或矿物学特征,能够作为区域性地层划分和对比依据的一套地层,所述关键界面指组或段之间的不整合面;
根据所述区域性标志层或所述关键界面构建所述目的层的地层格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种或多种露头信息选自所述露头蕴藏的岩性、古生物、地层结构和它们的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识别位于研究区的露头,之前还包括:
收集所述研究区的基础地质、典型矿床和地震资料,了解所述研究区的地质结构;
选定位于所述研究区的多个基础钻孔,并得到每个所述基础钻孔的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其中,所述基础钻孔是所述研究区内已完成施工或正在施工的钻井;
对每个所述基础钻孔的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进行处理,以得每个所述基础钻孔的第一预定表格;
基于所述第一预定表格,利用绘图软件得到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得到每个所述基础钻孔的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所用方法为:录井和/或测井。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包括以下图道的一种或多种:岩性图道、测井图道、待测样品图道和样品测试数据图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基础钻孔均匀分布于所述研究区内;和/或
每个所述基础钻孔的深度大于所述目的层的深度;和/或
每个所述基础钻孔为全井段取芯。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选自所述基础钻孔的位置、每个岩性段顶深、每个所述岩性段底深、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底部的GR测井数据、所述目的层的顶部至底部的RT测井数据、每个所述岩性段的岩性、每个所述岩性段的颜色和它们的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在所述多个基础钻孔中选定多个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齐全的典型钻孔;
从每个典型钻孔中进行全井段取样,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
对所述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进行分析,以得到样品测试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选自孢粉化石样品、重矿物样品、主微量样品和它们的组合。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每个典型钻孔中进行全井段取样,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包括:
所述目的层的底部至顶部按照岩石粒度粗到细设置为一个岩性旋回,将每个所述典型钻孔划分成若干个岩性旋回;
在每个所述岩性旋回采集一定数量的所述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每个所述岩性旋回采集一定数量的所述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包括:
从每个所述岩性旋回出现的一种或多种还原色细粒沉积物中采集一定数量孢粉化石样品。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或多种还原色细粒沉积物选自灰色粉砂质泥岩、灰绿色粉砂质泥岩、杂色粉砂质泥岩、杂色粉砂岩、灰色泥质粉砂岩、灰绿色泥质粉砂岩、杂色泥质粉砂岩、灰色粉砂岩、灰绿色粉砂岩和它们的组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每个所述岩性旋回采集一定数量的所述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包括:
从每个所述岩性旋回出现的一种或多种粗粒沉积物中采集一定数量重矿物样品。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或多种粗粒沉积物选自灰色砂岩、红色砂岩和它们的组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每个所述岩性旋回采集一定数量的所述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包括:
从每个所述岩性旋回中采集一定数量主微量样品。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组或段,包括:根据所述样品测试数据和所述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组或段。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样品测试数据和所述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组或段,包括:
根据所述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确定所述目的层的各组或段岩性和所述目的层的各组或段的测井曲线形态;
观察所述目的层的岩心,以得到一种或多种特殊岩性;
根据所述目的层各组或段不同的所述岩性、不同的所述特殊岩性以及不同的所述测井曲线形态,初步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组或段。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种或多种特殊岩性选自煤层、生物灰岩、白云岩和它们的组合。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样品测试数据和所述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组或段,包括:
将所述待测样品和相应的样品测试数据增加进所述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中,以得到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
初步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组或段之后,根据所述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最终确定所述目的层的组或段。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至少包括孢粉化石样品;所述将所述待测样品和所述样品测试数据增加进所述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中,以得到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包括:
将所述孢粉化石样品增加进所述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中,以得到所述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其中,所述孢粉化石样品包括标准孢粉化石和孢粉化石组合。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至少包括重矿物样品;所述将所述待测样品和所述样品测试数据增加进所述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中,以得到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包括:
将所述重矿物样品中的稳定矿物和不稳定矿物按比例制成饼状图,将所述饼状图增加进所述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中,以得到所述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种或多种待测样品至少包括主微量样品;所述将所述待测样品和所述样品测试数据增加进所述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中,以得到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包括:
将所述主微量样品中能够反映古气候的主微量元素以比值的形式增加进所述第一单井综合柱状图中,以得到所述第二单井综合柱状图。
24.一种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研究区内选定已完成目的层地层划分的多个标准钻孔;
根据所述多个标准钻孔对所述研究区的所有基础钻孔进行地层划分;
统计每个基础钻孔的分层数据,得到全区分层数据;
根据所述全区分层数据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研究区内选定已完成目的层地层划分的多个标准钻孔,包括:
选定位于研究区的多个基础钻孔,并得到每个所述基础钻孔的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
基于所述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在所述多个基础钻孔中选定多个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齐全的典型钻孔;
对多个所述典型钻孔进行目的层地层划分,已完成目的层地层划分的典型钻孔为标准钻孔。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标准钻孔对所述研究区的所有基础钻孔进行地层划分,包括:
将研究区内未完成目的层划分的多个基础钻孔与所述多个标准钻孔进行对比,以完成所有所述基础钻孔的目的层划分,并得到每个基础钻孔的分层数据。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多个标准钻孔对所述研究区的所有基础钻孔进行地层划分,包括:
以所述标准钻孔为中心,将位于所述标准钻孔所有方向最近的基础钻孔以线连接,得到第一位置圈,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圈的基础钻孔为第一基础钻孔;将除去所述第一基础钻孔位于所述标准钻孔所有方向最近的基础钻孔以线连接,得到第二位置圈,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圈的基础钻孔为第二基础钻孔;所述标准钻孔位于所述第一基础钻孔的内侧,所述第二基础钻孔位于所述第一基础钻孔的内侧;
依次将所述标准钻孔与位于其外侧的基础钻孔进行地层对比,进而得到每个基础钻孔的分层数据。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全区分层数据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包括:
对所述一种或多种基础钻孔信息进行处理,以得第一预定表格;
将所述全区分层数据增加进所述第一预定表格,以得到第二预定表格。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基础钻孔分层数据包括以下的一种或多种:目的层段顶深、目的层段底深、地层厚度。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全区分层数据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包括:
根据所述全区分层数据,计算得到目的层各组或段的地层厚度、灰色砂体厚度、红色砂体厚度、大于10m的单层灰色砂体个数以及最大单层灰色砂体厚度。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全区分层数据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预定表格,利用软件得到目的层各组或段地层厚度图、目的层各组或段灰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和目的层各组或段红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
根据所述目的层各组或段地层厚度图、所述目的层各组或段灰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和所述目的层各组或段红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结合一种或多种相标志,判断所述目的层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平面分布情况;
根据所述目的层发育的沉积相类型及其平面分布情况,得到所述目的层各组或段的沉积相图。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种或多种相标志选自岩石颜色、岩石类型、结构、沉积构造、古生物、测井、分析测试和它们的组合。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全区分层数据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包括:
基于所述目的层各组或段地层厚度图、所述目的层各组或段灰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所述目的层各组或段红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和所述目的层各组或段的沉积相图,结合各层段大于10m的单层灰色砂体个数以及最大单层灰色砂体厚度,挑选出有利成矿砂体层段,以进行垂向上的有利成矿砂体预测。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全区分层数据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包括:
将所述目的层各组或段地层厚度图、所述目的层各组或段灰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所述目的层各组或段红色砂岩厚度等值线图和所述目的层各组或段的沉积相图按层段叠加成所述目的层各组或段的综合图件;
对所述综合图件进行分析筛选,圈定出各组或段有利铀成矿岩性岩相区,以进行平面上的有利成矿砂体预测。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全区分层数据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包括:
根据垂向上的有利成矿砂体预测和平面上的有利成矿砂体预测,实现对砂岩型铀矿的三维成矿预测。
CN202111230647.XA 2021-10-22 2021-10-22 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和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方法 Pending CN1139175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30647.XA CN113917563A (zh) 2021-10-22 2021-10-22 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和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30647.XA CN113917563A (zh) 2021-10-22 2021-10-22 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和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17563A true CN113917563A (zh) 2022-01-11

Family

ID=792422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30647.XA Pending CN113917563A (zh) 2021-10-22 2021-10-22 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和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91756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49842A (zh) * 2023-11-06 2024-01-26 核工业二0三研究所 一种巨厚产铀目的层白垩系地层划分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4822A (zh) * 2012-04-05 2013-10-23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沉积盆地浅层地层的分层方法
CN109270589A (zh) * 2018-10-09 2019-01-25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一种砂岩型铀矿有利成矿岩相带的定位方法
CN110727034A (zh) * 2018-07-17 2020-01-24 核工业二0八大队 一种砂岩型铀矿编图方法
CN110908010A (zh) * 2019-10-25 2020-03-24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行之有效的找800米以内浅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方法
CN111090709A (zh) * 2019-05-17 2020-05-01 核工业二0八大队 一种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大数据地质分析方法
CN113109889A (zh) * 2021-04-25 2021-07-13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双阶段双模式”成矿模型的砂岩型铀矿找矿方法
CN113514886A (zh) * 2021-07-22 2021-10-19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一种砂岩型铀矿成矿有利部位地质-地震三维预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4822A (zh) * 2012-04-05 2013-10-23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一种适用于沉积盆地浅层地层的分层方法
CN110727034A (zh) * 2018-07-17 2020-01-24 核工业二0八大队 一种砂岩型铀矿编图方法
CN109270589A (zh) * 2018-10-09 2019-01-25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一种砂岩型铀矿有利成矿岩相带的定位方法
CN111090709A (zh) * 2019-05-17 2020-05-01 核工业二0八大队 一种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大数据地质分析方法
CN110908010A (zh) * 2019-10-25 2020-03-24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行之有效的找800米以内浅砂岩型铀矿地球物理方法
CN113109889A (zh) * 2021-04-25 2021-07-13 东华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双阶段双模式”成矿模型的砂岩型铀矿找矿方法
CN113514886A (zh) * 2021-07-22 2021-10-19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一种砂岩型铀矿成矿有利部位地质-地震三维预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郭强 等: "松辽盆地东北缘晚白垩世含铀地层对比及其深部找矿意义", 《铀矿地质》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449842A (zh) * 2023-11-06 2024-01-26 核工业二0三研究所 一种巨厚产铀目的层白垩系地层划分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12675B (zh) 一种碳酸盐岩地层随钻岩性快速识别方法
Hornung et al. Reservoir and aquifer characterization of fluvial architectural elements: Stubensandstein, Upper Triassic, southwest Germany
CN103852787B (zh) 一种砂岩储层成岩地震相表征方法
CN109324355B (zh) 一种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找矿方法
CA2581907C (en) Method of interpreting well data
CN105510993A (zh) 前陆盆地深埋挤压型复杂膏盐岩层识别和分布预测方法
CN105005077A (zh) 稀井条件下实钻井与虚拟井联合的薄层厚度预测方法
Bauer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DFN modelling of the fracture network in a Mesozoic karst reservoir: Gomba oilfield, Paleogene Basin, Central Hungary
CN110728402A (zh) 一种基于地质标本分析的区域矿产资源预测系统
Liu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ioturbation-associated high permeability zones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of Upper Cretaceous Khasib Formation, AD oilfield, central Mesopotamian Basin, Iraq
CN111967631A (zh) 一种砂岩型铀矿勘探早期成矿远景区预测的方法
CN109375283A (zh) 一种砂岩储层3d渗透率演化史的分析方法
Pistone et al. Report on the ICDP workshop DIVE (Drilling the Ivrea–Verbano zonE)
CN113917563A (zh) 含铀矿目的层的地层划分和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的方法
CN112946780B (zh) 走滑断裂活动期次的确定方法及装置
CN104358564A (zh) 一种构造成因泥岩裂缝预测方法
Jasim et al. Specifying quality of a tight oil reservoir through 3-d reservoir modeling
Milad* et al. Outcrop to Subsurface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Mississippian Sycamore/Meramec Play in the SCOOP Area, Arbuckle Mountains, Oklahoma, USA
CN113820754B (zh) 基于人工智能识别储层成岩相的深层致密砂岩储层评价方法
Slatt Geologic controls on reservoir quality
Huang et al. Analysis of lithofacies and evaluation of effective reservoirs of member 2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the Xinchang area in Western Sichuan
Hokka et al. 3D modelling and mineral resource estimation of the Kiviniemi Scandium deposit, Eastern Finland
Gutierrez et al. Stratigraphy and Petroleum Potential of the Upper Three Forks Formation, North Dakota, Williston Basin USA
Al-Iessa et al. The methods of determination of stratigraphic boundaries and reservoir units for the Yamama Formation in the Ratawi Oil Field, Southern Iraq
CN110728074A (zh) 混积细粒岩岩性连续解释的方法及其模型的建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Xiao Jing

Inventor after: Qin Mingkuan

Inventor after: Guo Qiang

Inventor after: Yan Zhanglei

Inventor after: Wang Peng

Inventor after: An Haitao

Inventor after: Xiu Xiaoxi

Inventor before: Xiao Jing

Inventor before: Qin Mingkuan

Inventor before: Guo Qiang

Inventor before: Yan Zhanglei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11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