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04179B - 对接端子模组、对接背板连接器以及背板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对接端子模组、对接背板连接器以及背板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904179B
CN113904179B CN202110936789.1A CN202110936789A CN113904179B CN 113904179 B CN113904179 B CN 113904179B CN 202110936789 A CN202110936789 A CN 202110936789A CN 113904179 B CN113904179 B CN 11390417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butt
joint
signal terminal
but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367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904179A (zh
Inventor
柳小刚
郭荣哲
刘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Luxshar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Luxsh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Luxshar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Luxshar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3678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90417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9041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4179A/zh
Priority to TW111114523A priority patent/TWI839712B/zh
Priority to US17/857,689 priority patent/US20230052801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9041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9041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01R13/6586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for separating multiple connector modules
    • H01R13/6587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for separating multiple connector modules for mounting on PC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73Impedance matching
    • H01R13/6474Impedance matching by variation of conductive properties, e.g. by dimension vari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5Printed circuits including an angle between each other
    • H01R12/737Printed circuits being substantially perpendicular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6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 H01R13/518Mean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insulating body, e.g. casing, hoods for holding or embracing several coupling parts, e.g.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2Screw-ring or screw-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7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ductors, e.g. GSGS [Ground-Signal-Ground-Sign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一种对接端子模组包括若干对接导电端子。所述对接导电端子包括对接部。所述对接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对接信号端子以及第二对接信号端子。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还包括第一桥接部。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还包括第二桥接部。所述第一桥接部向所述第二桥接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桥接部向所述第一桥接部的方向延伸。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具有上述对接端子模组的对接背板连接器以及背板连接器组件。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能够实现阻抗稳定的效果。

Description

对接端子模组、对接背板连接器以及背板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接端子模组、对接背板连接器以及背板连接器组件,属于连接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的背板连接器组件通常相互插接的背板连接器以及对接背板连接器。其中所述背板连接器以及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均包括壳体以及安装于壳体的若干端子模组。每一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框架、嵌入成型在绝缘框架中的若干导电端子以及安装在绝缘框架至少一侧的金属屏蔽片。所述导电端子包括通常包括若干组差分信号端子以及位于每组差分信号端子两侧的接地端子。每一组差分信号端子通常包括第一信号端子以及第二信号端子。
由于所述背板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在对接时可能存在多种状态,如何确保在多种状态下,所述背板连接器与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均能够实现阻抗稳定的效果是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面临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阻抗稳定效果的对接端子模组、对接背板连接器以及背板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对接端子模组,包括:
若干对接导电端子,所述对接导电端子包括对接部以及中间部;所述对接导电端子包括对接差分信号端子、第一对接接地端子以及第二对接接地端子,其中所述对接差分信号端子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之间,所述对接差分信号端子包括第一对接信号端子以及第二对接信号端子;以及
绝缘支撑架,所述对接导电端子的中间部固定于所述绝缘支撑架,所述绝缘支撑架设有镂空部,所述对接导电端子的中间部部分暴露于所述镂空部;
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对接部与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中间部的第一桥接部,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对接部以及所述第一桥接部均凸出于所述绝缘支撑架;
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中间部的第二桥接部,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对接部以及所述第二桥接部均凸出于所述绝缘支撑架;
其中,所述第一桥接部自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对接部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桥接部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桥接部自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对接部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桥接部的方向延伸。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中间部包括与所述第一桥接部相连的第一直条部,所述第一直条部平行于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对接部;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中间部包括与所述第二桥接部相连的第二直条部,所述第二直条部平行于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对接部;所述第一直条部与所述第二直条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对接部之间的距离。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设有连接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的对接部与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的中间部的第一扭转部;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设有连接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的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的中间部的第二扭转部,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的所述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的所述对接部宽面相对,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对接部以及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对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的所述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的所述对接部之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的所述中间部以及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的所述中间部位于第一平面内,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的所述中间部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的所述中间部窄面相对;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的所述对接部以及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的所述对接部分别位于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内。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桥接部向远离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的对接部的宽面延伸;所述第二桥接部向远离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的对接部的宽面延伸。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桥接部包括向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凹陷而成的第一凹口,所述第一桥接部呈弧形,所述第一凹口是由所述第一桥接部本身弯曲而形成的弧形凹口;
所述第二桥接部包括向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凹陷而成的第二凹口,所述第二桥接部呈弧形,所述第二凹口是由所述第二桥接部本身弯曲而形成的弧形凹口。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桥接部包括向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凹陷而成的第一凹口,所述第一凹口是在所述第一桥接部进行掏料后所形成的掏料槽;
所述第二桥接部包括向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凹陷而成的第二凹口,所述第二凹口是在所述第二桥接部进行掏料后所形成的掏料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桥接部与所述第二桥接部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对接部与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的所述对接部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对接背板连接器,包括:
对接壳体,所述对接壳体包括对接面以及贯穿所述对接面的若干端子收容槽;以及
若干对接端子模组,所述对接端子模组安装于所述对接壳体,所述对接端子模组为前述的对接端子模组。
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背板连接器组件,包括:
背板连接器,所述背板连接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收容空间;以及
若干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包括:
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以及连接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差分信号端子、第一接地端子以及第二接地端子,其中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之间;
绝缘支架,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绝缘支架,所述绝缘支架设有镂空部,所述导电端子的连接部部分暴露于所述镂空部;
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套接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接触部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接触部上;以及
金属屏蔽围绕件,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套接在所述绝缘体上,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包括向内形成的凸片;以及
对接背板连接器,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包括:
对接壳体,所述对接壳体包括对接面以及贯穿所述对接面的若干端子收容槽,所述对接壳体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插入所述端子收容槽;以及
若干对接端子模组,所述对接端子模组安装于所述对接壳体,所述对接端子模组为前述的对接端子模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当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与所述背板连接器处于插接非到位状态时,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的所述凸片对应于相邻的所述对接导电端子的对接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当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与所述背板连接器处于插接到位状态时,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的所述凸片对应于相邻的所述对接导电端子的所述第一凹口和/或所述第二凹口。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凹口以及所述第二凹口,能够兼具当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与所述背板连接器处于插接未到位状态以及插接到位状态时,将所述对接导电端子与所述背板连接器的凸片之间的距离维持在合适的数值范围内,从而能够实现阻抗稳定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背板连接器组件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背板连接器安装于第一电路板上且于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中背板连接器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3中背板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7是背板连接器去图5中壳体后的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中固持片被分离出来。
图8是背板连接器的一个端子模组的侧视图。
图9是背板连接器另一角度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0是图9中画圈部分A的局部放大图。
图11是背板连接器的一个端子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3是背板连接器的第一金属屏蔽片的侧视图。
图14是背板连接器的第二金属屏蔽片的侧视图。
图15是去除图11中第一金属屏蔽片和第二金属屏蔽片后的侧视图,其中一个金属屏蔽围绕件和一个绝缘体被分离出来。
图16是沿图2中K-K线的立体剖视图。
图17是图16中画框部分B的局部放大图。
图18是一个端子模组中导电端子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19是图18的主视图。
图20是图18中画圈部分C的局部放大图。
图21是图19中画圈部分D的局部放大图。
图22是图21另一角度的局部放大图。
图23是金属屏蔽围绕件和绝缘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24是对接背板连接器以及第二电路板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25是去除图24中对接壳体后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26是图25中一个对接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27是对接导电端子与绝缘支撑架固定在一起时的侧视图。
图28是图27中对接导电端子的侧视图。
图29是图28中画圈部分E的局部放大图。
图30是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与所述背板连接器处于插接到位状态时且沿图1中F-F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31是图30中画圈部分I的局部放大图,其中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与所述背板连接器处于插接到位状态。
图32是图31另一状态的局部放大图,其中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与所述背板连接器处于插接未到位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详细地对本发明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存在若干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冲突的情况下,这些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当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说明,不同附图中相同的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内容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的、与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产品和/或方法的例子。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或“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发明的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例如“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特征的命名。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本发明中出现的“前”、“后”、“上”、“下”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某一特定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是一种开放式的表述方式,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的元件及其等同物,这并不排除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还可以包含其他元件。本发明中如果出现“若干”,其含义是指两个以及两个以上。
请参照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背板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背板连接器200、与所述背板连接器200相配合的对接背板连接器100、与所述背板连接器200安装在一起的第一电路板302以及与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安装在一起的第二电路板301。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连接器200与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以相正交的方式插接,所述第二电路板301垂直于所述第一电路板302。
请参照图3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连接器200通过螺栓303固定于第一电路板302。所述背板连接器200用以与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相插接,以实现数据的高速传输。
请参照图4及图5所示,所述背板连接器200包括壳体5、安装于所述壳体5的若干端子模组6、固持在所述若干端子模组6的一边的固持片7以及固持所述若干端子模组6的另一边的固持块8。
所述壳体5由绝缘材料制成,其包括本体部51、自所述本体部51向一端(例如向前)延伸的壁部52以及自所述本体部51向另一端(例如向后)延伸的框体部53。所述本体部51设有沿第一方向A1-A1(例如前后方向)贯穿的若干端子收容槽511。请结合图6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子收容槽511沿第二方向A2-A2(例如左右方向)排列成多排,其中相邻的两排端子收容槽511沿第三方向A3-A3(例如上下方向)错开布置,即相邻的两排端子收容槽511中对应位置处的端子收容槽511沿第二方向A2-A2不对齐。所述壁部5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壁部521与第二壁部522。所述第一壁部521设有若干第一插槽5211,所述第二壁部522设有若干第二插槽5221。相互对齐的所述第一插槽5211和所述第二插槽5221以及与它们相对应的端子收容槽511共同用以收容所述端子模组6。
所述框体部53包括第一延伸壁531、与所述第一延伸壁531相对的第二延伸壁532、连接所述第一延伸壁53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延伸壁532的一端的顶壁533、连接所述第一延伸壁5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延伸壁532的另一端的底壁534、以及由所述第一延伸壁531、第二延伸壁532、顶壁533以及底壁534共同围成的收容空间535。所述收容空间535用以至少部分收容对接背板连接器(未图示)。具体地,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壁531与所述第二延伸壁532均设有间隔设置的若干定位凹槽530,从而提高与对接背板连接器相配合时的对接精度。
请参照图7至图12所示,所述端子模组6包括绝缘支架61、嵌入成型于所述绝缘支架61的若干导电端子62、固定在所述绝缘支架61的一侧的第一金属屏蔽片63以及固定在所述绝缘支架61的另一相对侧的第二金属屏蔽片64。
请参照图12和图15所示,所述绝缘支架61大致呈框体状,其包括后壁611、与所述后壁611相对的前壁612、连接所述后壁611的一端与所述前壁612的一端的顶壁613、连接所述后壁611的另一端与所述前壁612的另一端的底壁614、以及若干连接壁615。所述连接壁615能够对框体起到加强结构强度的作用。所述后壁611设有凸出的第一凸块6111,所述顶壁613设有凸出的第二凸块6131。请结合图7所示,所述固持片7大致呈L形,其设有分别卡持所述第一凸块6111和所述第二凸块6131的第一卡槽71和第二卡槽72。如此设置,通过设置所述固持片7能够将各个端子模组6形成为一个整体。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支架61设有镂空部610,所述连接壁615包括连接所述顶壁613与所述底壁614的第一连接壁6151以及连接所述后壁611与所述底壁614的第二连接壁6152。所述第一连接壁6151与所述第二连接壁6152暴露在所述镂空部610中。所述第一连接壁6151与所述第二连接壁6152倾斜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壁6151与所述第二连接壁6152的一端相互靠近,另一端相互散开,以形成辐射状。所述连接壁615还设有连接所述顶壁613与所述底壁614且平行于所述前壁612的加强壁6153。
请参照图12和图15所示,所述前壁612设有间隔布置的若干凸块6121以及位于相邻两个凸块6121之间的凹槽6122。所述凸块6121设有开孔6123,以将导电端子62局部暴露出来,起到调节阻抗的作用。
所述绝缘支架61还设有用以固定与定位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63以及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64的若干凸柱616。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柱616大致呈圆柱状。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柱616设置于所述底壁614、第一连接壁6151以及第二连接壁6152上。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63以及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64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支架61的两侧。请结合图12至图15所示,所述凸柱616包括第一凸柱6161以及第二凸柱6162,其中所述第一凸柱6161与所述第二凸柱6162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支架61的相反两面,以与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63以及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64相固定。
从结构上看,请参照图16至图22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一组导电端子62包括接触部621、尾部622以及位于所述接触部621与所述尾部622之间的连接部623。所述固持块8设有让所述尾部622穿过的通孔,便于对各个尾部622进行定位,从而有利于将所述尾部622安装于第一电路板302。部分所述接触部621用以与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电性连接。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623呈曲折状。具体地,所述连接部623包括平行于接触部621的第一部分623a、平行于尾部622的第二部分623b以及连接所述第一部分623a与所述第二部分623b的第三部分623c。请参照图15所示,所述第一部分623a竖直延伸,所述第二部分623b水平延伸,所述第三部分623c倾斜延伸。
从功能上看,每一组导电端子62包括若干第一接地端子G1、若干第二接地端子G2以及若干信号端子S。所述若干信号端子S包括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第二信号端子S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相邻的第一信号端子S1和第二信号端子S2组成一对差分信号端子(Differential Pair),且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位于一个第一接地端子G1与一个第二接地端子G2之间,即每一组导电端子62呈G1-S1-S2-G2的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有利于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所述差分信号端子采用窄边耦合以及宽边耦合相结合的方式。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宽度分别大于它们之间的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第二信号端子S2的宽度,这种设计有利于增大屏蔽面积,从而改善屏蔽效果。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62的连接部623嵌入成型(InsertMolding)于所述绝缘支架61。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连接部623、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连接部623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连接部623均暴露于同一个所述镂空部610内。所述信号端子S的连接部623设有埋入所述绝缘支架61中的收窄部6230(请参照图12所示),以调节所述信号端子S的阻抗,实现阻抗匹配。
请参照图18至图22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差分信号端子还包括自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接触部621向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连接部623延伸的第一延展部624、与所述第一延展部624相连的扭转部625以及与所述扭转部625相连的第二延展部626。所述第一延展部624、所述扭转部625以及所述第二延展部626沿所述第一方向A1-A1(例如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延展部624包括宽边以及窄边,所述第二延展部626包括宽边以及窄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延展部624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一延展部624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例如左右方向)并排且间隔布置,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延展部624的窄边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一延展部624的窄边进行耦合。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二延展部626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延展部626沿所述第三方向A3-A3(例如上下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二延展部626的窄边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延展部626的窄边进行耦合。所述扭转部625相较于其两端的所述第一延展部624以及所述第二延展部626呈收缩状,从而有利于降低扭转形成所述扭转部625时的阻力,降低制造难度。另外,这种布置方式还有利于使所述扭转部625所在的扭转区域尽可能地短,从而改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耦合效果。通过设置所述扭转部625,所述第二延展部626大致垂直于所述第一延展部624。
具体地,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延展部624包括第一底面6240a、高于所述第一底面6240a的第一台阶面6241a、低于所述第一台阶面6241a的第一延伸面6242a、连接所述第一底面6240a与所述第一台阶面6241a的第一倾斜部6243a、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台阶面6241a与所述第一延伸面6242a的第一转折部6244a。
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一延展部624包括第二底面6240b、高于所述第二底面6240b的第二台阶面6241b、高于所述第二台阶面6241b的第二延伸面6242b、连接所述第二底面6240b与所述第二台阶面6241b的第二倾斜部6243b、以及连接所述第二台阶面6241b与所述第二延伸面6242b的第二转折部6244b。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接触部621、第一底面6240a、第一倾斜部6243a以及第一台阶面6241a分别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接触部621、第二底面6240b、第二倾斜部6243b以及第二台阶面6241b一一对应,结构相同,且沿所述第二方向A2-A2对齐布置。所述第一台阶面6241a以及所述第二台阶面6241b共同所在的平面P1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面6242a所在的平面以及所述第二延伸面6242b所在的平面之间。换言之,所述第一延伸面6242a向上高于所述第一台阶面6241a以及所述第二台阶面6241b,所述第二延伸面6242b向下低于所述第一台阶面6241a以及所述第二台阶面6241b。优选地,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转折部6244a、第一延伸面6242a、扭转部625以及第二延展部626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转折部6244b、第二延伸面6242b、扭转部625以及第二延展部626沿着所述第一台阶面6241a以及所述第二台阶面6241b共同所在的平面P1对称设置。如此设置,有利于使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结构和长度更接近,从而有利于提高阻抗匹配。所述第一延伸面6242a与所述第二延伸面6242b均包括宽边和窄边,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面6242a的宽边与所述第二延伸面6242b宽边进行耦合。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扭转部625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扭转部625具有相同的扭转角度,如此设置,便于使用夹具同时对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进行扭转,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一延展部624与第二延展部626相互垂直;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一底面6240a、第一倾斜部6243a以及第一台阶面6241a分别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底面6240b、第二倾斜部6243b以及第二台阶面6241b一一对应,结构相同,且通过窄边进行耦合;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第二延展部626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第二延展部626相对应,结构相同,且通过窄边进行耦合;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靠近所述扭转部625的第一延伸面6242a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靠近所述扭转部625的第二延伸面6242b进行宽面耦合;这种布置方式,有利于使差分信号端子中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以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处于紧耦合,从而使插入损耗趋于稳定,提高了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信号传输质量。
请参照图20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信号端子S的每一个接触部621均呈两半式结构。在同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接触部621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S2的接触部621完全相同,以利于制造且降低成本。以下仅以第一信号端子S1的接触部621为例进行描述。
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的接触部621包括第一接触臂6211、与所述第一接触臂6211相对的第二接触臂6212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接触臂6211和所述第二接触臂6212之间的第一夹持空间6210。所述第一接触臂6211和所述第二接触臂6212是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S1相对的两个边缘向同一侧(例如向上)折弯而成。所述第一接触臂6211和所述第二接触臂6212对称布置在所述第一夹持空间6210的两侧。
当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呈针状的信号端子插入所述第一夹持空间6210时,第一接触臂6211和第二接触臂6212能够发生弹性变形,以提高接触可靠性。
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接触部621大致呈平板状。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接触部62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接触部621以及与所述导电端子62的连接部623均共面。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接触部62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接触部621均延伸入对应的凹槽6122中,以便于与第一金属屏蔽片63以及第二金属屏蔽片64相接触。信号端子S的接触部621延伸超出所述凸块6121。
请参照图16和图17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接触部621与连接部623均设有第一宽面621a以及垂直于所述第一宽面621a的第一窄面621b。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接触部621与连接部623均设有第二宽面621c以及垂直于所述第二宽面621c的第二窄面621d。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连接部623位于其两侧的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窄面621b以及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二窄面621d之间。
请参照图18、图19以及图23所示,每一组端子模组6还包括套接在所述信号端子S的接触部621上的绝缘体65以及套接在所述绝缘体65上的金属屏蔽围绕件66。请参照图28所示,每一个所述绝缘体65设有位于末端的配合面652、贯穿所述配合面652的端子收容孔。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体65大致呈长方体状,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面653、第二侧面654、第三侧面655以及第四侧面656。所述第二侧面654和所述第四侧面656分别设有贯穿所述配合面652的限位槽657以及位于所述限位槽657的后方的凸肋658。
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大致呈长方体状。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体65以焊接的方式固定于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内。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体65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固定于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内。
请参照图10及图23所示,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侧壁661、第二侧壁662、第三侧壁663以及第四侧壁664,其中所述第一侧壁661与所述第三侧壁663相对,所述第二侧壁662与所述第四侧壁664相对。所述第一侧壁661、第二侧壁662、第三侧壁663以及第四侧壁664分别对应于所述绝缘体65的第一侧面653、第二侧面654、第三侧面655以及第四侧面656。所述第一侧壁661与所述第三侧壁663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侧壁662与所述第四侧壁664的面积。所述第一侧壁661、第二侧壁662、第三侧壁663以及第四侧壁664的末端均设有向内弯折的偏转部665。通过设置所述偏转部665,一方面能够在金属屏蔽围绕件66的末端形成一个收缩口,使偏转部665的外表面6651能够导引端子模组6安装于壳体5,甚至导引金属屏蔽围绕件66插入对接背板连接器中。此外,所述第二侧壁662与所述第四侧壁664还设有向内冲压形成的凸片667。当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与绝缘体65进行组装时,所述凸片667延伸入所述限位槽657中,以实现限位;当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与绝缘体65组装到位时,所述第二侧面654和所述第四侧面656的凸肋658分别与第二侧壁662和第四侧壁664相抵接,以提高固持力;另外,凸片667顶靠在所述限位槽657的后端,以对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与所述绝缘体65二者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位。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还包括自所述第一侧壁661延伸凸出的第一延伸片6611以及位于第一延伸片6611两侧的第一狭槽6612。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还包括自所述第三侧壁663延伸凸出的第二延伸片6631以及位于第二延伸片6631两侧的第二狭槽6632。所述第一延伸片6611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接触部621垂直接触,以提高屏蔽效果;所述第二延伸片6631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接触部621垂直接触,以提高屏蔽效果。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片6611与所述第二延伸片6631向外偏转后再延伸,从而使同一金属屏蔽围绕件66上的第一延伸片6611与第二延伸片6631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侧壁661和所述第三侧壁663之间的距离。请参照图19所示,就一组呈G1-S1-S2-G2排列的导电端子62而言,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接触部621设有靠近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一缺口6216,所述第一缺口6216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延伸片6611;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接触部621设有靠近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二缺口6217,所述第二缺口6217用以收容所述第二延伸片6631。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以相邻的两对差分信号端子共用一个第二接地端子G2为例,该第二接地端子G2的两侧分别设有面向不同差分信号端子的第二缺口6217,且该缺口6217用以与相邻的两个金属屏蔽围绕件66相配合。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63与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64对称设置在所述绝缘支架61的两侧。请参照图12以及图13所示,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63包括第一主体部631、自所述第一主体部631延伸的第一延伸部632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632的两侧的第一弹臂634与第二弹臂635。所述第一弹臂634与第二弹臂635延伸超过所述第一主体部631,以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第二接地端子G2相接触。所述第一主体部631位于所述导电端子62的连接部623的一侧。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部632与所述第一主体部631位于不同的平面内,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632比所述第一主体部631更远离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64。所述第一主体部631设有与若干第一凸柱6161相配合的若干第一安装孔6311,并通过焊接将第一凸柱6161固定于第一安装孔6311。所述第一主体部631设有若干凸肋633,所述凸肋633包括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凸出的第一凸肋6331以及向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凸出的第二凸肋6332。所述第一凸肋6331沿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连接部623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第二凸肋6332沿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连接部623的延伸方向设置。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肋6331与所述第二凸肋6332是由冲压所述第一主体部631而形成。所述第一凸肋6331与所述第二凸肋6332向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64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凸肋6331与所述第二凸肋6332沿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连接部623的延伸方向不连续地设置,实现多点接触,以提高第一金属屏蔽片63与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第二接地端子G2的接触可靠性。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肋6331的壁厚、所述第二凸肋6332的壁厚以及所述第一主体部631位于所述第一凸肋6331与所述第二凸肋6332之间的部分的壁厚相同。具体地,所述第一凸肋6331与所述第二凸肋6332均包括平行于接触部621的第一凸肋部633a、平行于尾部622的第二凸肋部633b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凸肋部633a与所述第二凸肋部633b的第三凸肋部633c。请参照图13所示,所述第一凸肋部633a竖直延伸,所述第二凸肋部633b水平延伸,所述第三凸肋部633c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凸肋部633a、所述第二凸肋部633b以及所述第三凸肋部633c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接地端子G1、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一部分623a、第二部分623b以及第三部分623c相接触。
此外,所述第一主体部631还设有自其底边缘进一步向下延伸的若干第一凸出片6312以及位于相邻两个第一凸出片6312之间的连接片6313。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凸出片6312能够延长屏蔽长度,提高对所述信号端子S的屏蔽效果。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片6313是自所述第一主体部631冲压而成,所述连接片6313横跨所述开槽6231,以将同一个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端部6232与第二端部6233的一侧连接起来,提高屏蔽效果;同时,所述连接片6313也可以将同一个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一端部6232与第二端部6233的一侧连接起来,提高屏蔽效果。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部632为多个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延伸部632用以插入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的第一狭槽6612以及第二狭槽6632中,以实现接触,改善屏蔽效果。
类似地,请参照图12以及图14所示,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64包括第二主体部641、自所述第二主体部641延伸的第二延伸部642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642的两侧的第三弹臂644与第四弹臂645。所述第三弹臂644与第四弹臂645延伸超过所述第二主体部641,以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第二接地端子G2相接触。所述第二主体部641位于所述导电端子62的连接部623的另一相对侧。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延伸部642与所述第二主体部641位于不同的平面内,其中所述第二延伸部642比所述第二主体部641更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63。所述第二主体部641设有与若干第二凸柱6162相配合的若干第二安装孔6411,并通过焊接将第二凸柱6162固定并定位于第二安装孔6411。所述第二主体部641设有若干凸肋643,所述凸肋643包括向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凸出的第三凸肋6431以及向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凸出的第四凸肋6432。所述第三凸肋6431沿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连接部623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第四凸肋6432沿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连接部623的延伸方向设置。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凸肋6431与所述第四凸肋6432是由冲压所述第二主体部641而形成。所述第三凸肋6431与所述第四凸肋6432向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63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三凸肋6431与所述第四凸肋6432沿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连接部623的延伸方向不连续地设置,实现多点接触,以提高第二金属屏蔽片64与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第二接地端子G2的接触可靠性。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凸肋6431的壁厚、所述第四凸肋6432的壁厚以及所述第二主体部641位于所述第三凸肋6431与所述第四凸肋6432之间的部分的壁厚相同。具体地,所述第三凸肋6431与所述第四凸肋6432均包括平行于接触部621的第四凸肋部643a、平行于尾部622的第五凸肋部643b以及连接所述第四凸肋部643a与所述第五凸肋部643b的第六凸肋部643c。请参照图14所示,所述第四凸肋部643a竖直延伸,所述第五凸肋部643b水平延伸,所述第六凸肋部643c倾斜延伸。所述第四凸肋部643a、所述第五凸肋部643b以及所述第六凸肋部643c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接地端子G1、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一部分623a、第二部分623b以及第三部分623c相接触。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凸肋633以及所述凸肋643的表面上进行焊接,用以将所述凸肋633以及所述凸肋643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相焊接。例如,在所述第一凸肋6331、所述第二凸肋6332、所述第三凸肋6431以及所述第四凸肋6432的表面上进行焊接,用以将所述第一凸肋6331、所述第二凸肋6332、所述第三凸肋6431以及所述第四凸肋6432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相焊接,其中焊接方式为点焊、激光焊及超声波焊中的至少一种。
此外,所述第二主体部641还设有自其底边缘进一步向下延伸的若干第四凸出片6412以及位于相邻两个第四凸出片6412之间的连接片6413。通过设置所述第四凸出片6412能够延长屏蔽长度,提高对所述信号端子S的屏蔽效果。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片6413是自所述第二主体部641冲压而成,所述连接片6413横跨所述开槽6231,以将同一个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端部6232与第二端部6233的另一相对侧连接起来,提高屏蔽效果;同时,所述连接片6413也可以将同一个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一端部6232与第二端部6233的另一相对侧连接起来,提高屏蔽效果。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延伸部642为多个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延伸部642用以插入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的第一狭槽6612以及第二狭槽6632中,以实现接触,改善屏蔽效果。
请参照图17所示,在所述导电端子62的连接部623的长度上,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63的第一凸肋6331以及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64的第三凸肋6431分别与第一接地端子G1的连接部623的两相对侧面接触,从而在每一对差分信号端子的连接部623的外周形成了环绕的屏蔽腔67。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凸肋6331与所述第三凸肋6431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连接部623的第一宽面621a相接触,所述第二凸肋6332与所述第四凸肋6432分别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连接部623的第二宽面621c相接触。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屏蔽腔67是由所述第一主体部631、所述第二主体部641、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共同形成。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的连接部623设有延伸入所述屏蔽腔67中的第一凸片部6234,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的连接部623设有延伸入所述屏蔽腔67中的第二凸片部6235,所述差分信号端子的连接部623位于所述第一凸片部6234与所述第二凸片部6235之间。所述屏蔽腔67为多个且沿着每一组所述导电端子62的排布方向连续设置,其中相邻的两个屏蔽腔67共用一个第一接地端子G1或者共用一个第二接地端子G2。以共用第一接地端子G1为例,该共用的第一接地端子G1一部分凸伸入一个屏蔽腔67,该共用的第一接地端子G1另一部分凸伸入另一个屏蔽腔67。
在靠近所述导电端子62的接触部621的位置处,所述第一延伸部632以及所述第二延伸部642均插入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的所述第一狭槽6612以及第二狭槽6632中;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的第一延伸片6611以及第二延伸片6631分别插入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缺口6216以及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二缺口6217中;与此同时,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63的第一弹臂634与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64的第三弹臂644夹持在第一接地端子G1的接触部621的两侧;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63的第二弹臂635与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64的第四弹臂645夹持在第二接地端子G2的接触部621的两侧。具体地,第一弹臂634与第三弹臂644夹持第一接地端子G1的第一宽面621a;第二弹臂635与第四弹臂645夹持第二接地端子G2的第二宽面621c。如此设置,所述第一金属屏蔽片63、所述第二金属屏蔽片64、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均串联在一起,从而增大了屏蔽面积,提高了屏蔽效果。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背板连接器200的端子模组6有多个,且相邻的两个端子模组6的端子布置相互错开。相应地,相邻的两个端子模组6的屏蔽腔67也相互错开。当将所述端子模组6安装至所述壳体5时,所述端子模组6的金属屏蔽围绕件66穿过对应的端子收容槽511以延伸入所述收容空间535中。
请参照图24至图29所示,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包括对接壳体1、安装于所述对接壳体1的若干对接端子模组2、固持在所述若干对接端子模组2上的固持片3以及固持在所述若干对接端子模组2的底端的固持块4。
请参照图24所示,所述对接壳体1由绝缘材料制成,其包括主体部11、自所述主体部11的一侧向后延伸的第一壁部12以及自所述主体部11的另一相对侧向后延伸的第二壁部13。所述主体部11设有对接面111以及贯穿所述对接面111的若干端子收容槽11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端子收容槽112沿上下方向排列成多排,其中相邻的两排端子收容槽112沿左右方向错开布置,即相邻的两排端子收容槽112中对应位置处的端子收容槽112沿上下方向不对齐。所述第一壁部12设有若干第一锁扣槽122。所述第二壁部13设有若干第二锁扣槽132。所述第一锁扣槽122与所述第二锁扣槽132分别向外贯穿所述第一壁部12与所述第二壁部13,用以锁扣所述对接端子模组2,防止所述对接端子模组2脱离所述对接壳体1。此外,所述对接壳体1还设有分别自所述第一壁部12以及所述第二壁部13向前延伸且凸出所述对接面111的若干定位凸起14。所述定位凸起14设有位于其末端的导引斜面141,有利于导引所述背板连接器200与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的插接。
请参照图25至图27所示,所述对接端子模组2包括绝缘支撑架21、固定于所述绝缘支撑架21的若干对接导电端子22、固定在所述绝缘支撑架21的一侧的第一金属屏蔽板23以及固定在所述绝缘支撑架21的另一相对侧的第二金属屏蔽板24。
所述绝缘支撑架21大致呈框体状,其包括第一后壁211、与所述第一后壁211相对的第一前壁212、连接所述第一后壁21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前壁212的一端的第一顶壁213、连接所述第一后壁2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前壁212的另一端的第一底壁214、以及若干连接壁215。所述连接壁215能够对框体起到加强结构强度的作用。所述第一后壁211设有向后凸出且间隔设置的第一凸块2111以及第二凸块2112。所述第一凸块2111与所述第二凸块2112对齐设置。所述固持片3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凸块2111以及所述第二凸块2112相锁扣的第一卡槽31以及第二卡槽3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支撑架21设有镂空部210,所述连接壁215包括连接所述第一顶壁213与所述第一底壁214的第一连接壁2151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后壁211与所述第一底壁214的第二连接壁2152。所述第一连接壁2151与所述第二连接壁2152暴露在所述镂空部210中。所述第一顶壁213设有用以插入所述第一锁扣槽122中的第一锁扣凸起2131,所述第一底壁214设有用以插入所述第二锁扣槽132中的第二锁扣凸起2141。
所述绝缘支撑架21还设有用以固定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23以及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24的若干凸柱216。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凸柱216设置于所述第一底壁214、第一连接壁2151、第二连接壁2152以及第一前壁212上。由于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23以及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24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支撑架21的两侧。
请参照图26至图28所示,从结构上看,每一组对接导电端子22包括对接部221、末端部222以及位于所述对接部221与所述末端部222之间的中间部223。部分所述对接部221用以与背板连接器200电性连接,所述末端部222用以安装于第二电路板301。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接部221大致垂直于所述末端部222,所述中间部223呈曲线状。
从功能上看,每一组对接导电端子22包括若干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若干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以及若干对接信号端子S’。所述若干对接信号端子S’包括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以及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相邻的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和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组成一对对接差分信号端子(Differential Pair),且每一对对接差分信号端子位于一个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与一个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之间,即每一组对接导电端子22呈G1’-S1’-S2’-G2’的排列方式,这种排列方式有利于提高信号传输的质量。所述对接差分信号端子为窄边耦合或者宽边耦合。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宽度大于它们之间的对接信号端子S’的宽度,从而有利于增加屏蔽面积,改善屏蔽效果。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接导电端子22的中间部223嵌入成型于所述绝缘支撑架21。所述对接信号端子S’的中间部223设有埋入所述绝缘支撑架21中的收窄部2230,以调节所述对接信号端子S’的阻抗,实现阻抗匹配。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对接信号端子S’的对接部221大致呈针状,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对接部221大致呈矩形。所述对接信号端子S’的对接部221与所述对接导电端子22的中间部223均共面,即位于第一平面(例如水平面)内。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技术术语“共面”旨在表明相关元件之间是实质平齐的,其包括由于制造公差所造成的不完全共面的情形。然而,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设有连接其对接部221与其中间部223的第一扭转部2241,从而使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对接部221位于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例如竖直面)内。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设有连接其对接部221与其中间部223的第二扭转部2242,从而使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对接部221也位于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例如竖直面)内。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对接部221的宽面相对,且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对接部221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中间部223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中间部223窄面相对。
请参照图26至图29所示,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中间部223的第一桥接部225a。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包括向远离与其相邻的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凹陷而成的第一凹口225a1。换言之,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第一凹口225a1向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凹陷而成。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呈弧形,所述第一凹口225a1是由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的本身弯曲而形成的弧形凹口。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凹口225a1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进行掏料后所形成的掏料槽。
类似地,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中间部223的第二桥接部225b。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包括向远离与其相邻的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凹陷而成的第二凹口225b1。换言之,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第二凹口225b1向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凹陷而成。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呈弧形,所述第二凹口225b1是由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的本身弯曲而形成的弧形凹口。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凹口225b1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进行掏料后所形成的掏料槽。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自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对接部221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自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对接部221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与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对接部221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以及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凸出于所述绝缘支撑架21。
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中间部223包括与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相连的第一直条部223a,所述第一直条部223a平行于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对接部221。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中间部223包括与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相连的第二直条部223b,所述第二直条部223b平行于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对接部221。所述第一直条部223a与所述第二直条部223b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对接部221之间的距离。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直条部223a以及所述第二直条部223b位于所述绝缘支撑架21内。
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对接部221以及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对接部221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所述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所述对接部221之间。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向远离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对接部221的宽面延伸,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向远离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对接部221的宽面延伸,使得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对接部221的宽面与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对接部221的宽面与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对接部221之间的距离;同时,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对接部221的宽面与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对接部221的宽面与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对接部221之间的距离。
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23与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24对称设置在所述绝缘支撑架21的两侧。请参照图26所示,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23包括第一主体部231以及自所述第一主体部231延伸的第一延伸部232。所述第一主体部231位于所述对接导电端子22的中间部223的一侧,所述第一延伸部232位于所述对接导电端子22的对接部221的一侧。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部232与所述第一主体部231位于不同的平面内,其中所述第一延伸部232比所述第一主体部231更远离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24。
类似地,请参照图26所示,所述第二金属屏蔽板24包括第二主体部241以及自所述第二主体部241延伸的第二延伸部242。所述第二主体部241位于所述对接导电端子22的中间部223的另一相对侧,所述第二延伸部242位于所述对接导电端子22的对接部221的另一相对侧。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延伸部242与所述第二主体部241位于不同的平面内,其中所述第二延伸部242比所述第二主体部241更远离所述第一金属屏蔽板23。
请参照图30至图32所示,由于在实际使用中,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与所述背板连接器200可能存在多种对接状态,例如插接到位状态以及插接未到位状态,而连接器的性能也是基于各种对接状态下的表现而综合得出的。
请参照图32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与所述背板连接器200处于插接未到位状态时,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的所述凸片667与相邻的所述对接导电端子22的第一桥接部225a或者第二桥接部225b之间的距离为D1。通过调节D1的数值能够实现该状态下阻抗稳定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使用的技术术语“插接未到位状态”,是指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的对接导电端子22与所述背板连接器200的导电端子62处于接触状态,但是未到达最终的接触位置。
请参照图31所示,在本发明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当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与所述背板连接器200处于插接到位状态时,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的所述凸片667与相邻的所述对接导电端子22的对接部221之间的距离为D2。D2的数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实现该状态下阻抗稳定的效果。换言之,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凹口225a1以及所述第二凹口225b1,能够更好的调节D2,使无论当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与所述背板连接器200处于插接到位状态还是插接未到位状态,均能够实现阻抗稳定的效果。
在未设置所述第一凹口225a1以及所述第二凹口225b1的相关设计中,如果这种相关设计为了满足当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与所述背板连接器200处于插接未到位状态时的距离D1,则当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与所述背板连接器200处于插接到位状态时的距离D2必然过短,这不利于实现阻抗稳定的效果;同理,如果这种相关设计为了满足当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与所述背板连接器200处于插接到位状态时的距离D2,则当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与所述背板连接器200处于插接未到位状态时的距离D1必然过短,这同样不利于实现阻抗稳定的效果。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进行大量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发现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与所述对接导电端子22之间的最短距离对阻抗稳定具有重要影响。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设置所述第一凹口225a1以及所述第二凹口225b1,能够兼具当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与所述背板连接器200处于插接未到位状态以及插接到位状态时,将距离D1、D2维持在合适的数值范围内,既不太大,也不太小,从而能够实现阻抗稳定的效果。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对本发明的理解应该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为基础,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对接端子模组(2),包括:
若干对接导电端子(22),所述对接导电端子(22)包括对接部(221)以及中间部(223);所述对接导电端子(22)包括对接差分信号端子、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以及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其中所述对接差分信号端子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之间,所述对接差分信号端子包括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以及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以及
绝缘支撑架(21),所述对接导电端子(22)的中间部(223)固定于所述绝缘支撑架(21),所述绝缘支撑架(21)设有镂空部(210),所述对接导电端子(22)的中间部(223)部分暴露于所述镂空部(210);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中间部(223)的第一桥接部(225a),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对接部(221)以及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均凸出于所述绝缘支撑架(21);
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中间部(223)的第二桥接部(225b),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对接部(221)以及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均凸出于所述绝缘支撑架(21);
其中,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自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对接部(221)的一端向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自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对接部(221)的一端向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的方向延伸。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端子模组(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中间部(223)包括与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相连的第一直条部(223a),所述第一直条部(223a)平行于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对接部(221);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中间部(223)包括与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相连的第二直条部(223b),所述第二直条部(223b)平行于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对接部(221);所述第一直条部(223a)与所述第二直条部(223b)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对接部(221)之间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对接端子模组(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条部(223a)以及所述第二直条部(223b)位于所述绝缘支撑架(21)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端子模组(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设有连接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中间部(223)的第一扭转部(2241);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设有连接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中间部(223)的第二扭转部(2242),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所述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所述对接部(221)宽面相对,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对接部(221)以及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对接部(221)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所述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所述对接部(221)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接端子模组(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所述中间部(223)以及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所述中间部(223)位于第一平面内,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所述中间部(223)与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所述中间部(223)窄面相对;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所述对接部(221)以及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所述对接部(221)分别位于垂直于所述第一平面的第二平面内。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对接端子模组(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向远离所述第一对接接地端子(G1’)的对接部(221)的宽面延伸;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向远离所述第二对接接地端子(G2’)的对接部(221)的宽面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端子模组(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包括向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凹陷而成的第一凹口(225a1),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呈弧形,所述第一凹口(225a1)是由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本身弯曲而形成的弧形凹口;
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包括向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凹陷而成的第二凹口(225b1),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呈弧形,所述第二凹口(225b1)是由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本身弯曲而形成的弧形凹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端子模组(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包括向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凹陷而成的第一凹口(225a1),所述第一凹口(225a1)是在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进行掏料后所形成的掏料槽;
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包括向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凹陷而成的第二凹口(225b1),所述第二凹口(225b1)是在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进行掏料后所形成的掏料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端子模组(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桥接部(225a)与所述第二桥接部(225b)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对接信号端子(S1’)的所述对接部(221)与所述第二对接信号端子(S2’)的所述对接部(221)之间的距离。
10.一种对接背板连接器(100),包括:
对接壳体(1),所述对接壳体(1)包括对接面(111)以及贯穿所述对接面(111)的若干端子收容槽(112);以及
若干对接端子模组(2),所述对接端子模组(2)安装于所述对接壳体(1),所述对接端子模组(2)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对接端子模组(2)。
11.一种背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背板连接器(200),所述背板连接器(200)包括:
壳体(5),所述壳体(5)设有收容空间(535);以及
若干端子模组(6),所述端子模组(6)安装于所述壳体(5),所述端子模组(6)包括:
若干导电端子(62),所述导电端子(62)包括接触部(621)以及连接部(623);所述导电端子(62)包括差分信号端子、第一接地端子(G1)以及第二接地端子(G2),其中所述差分信号端子位于所述第一接地端子(G1)与所述第二接地端子(G2)之间;
绝缘支架(61),所述导电端子(62)的连接部(623)固定于所述绝缘支架(61),所述绝缘支架(61)设有镂空部(610),所述导电端子(62)的连接部(623)部分暴露于所述镂空部(610);
绝缘体(65),所述绝缘体(65)套接在第一信号端子(S1)的接触部(621)和第二信号端子(S2)的接触部(621)上;以及
金属屏蔽围绕件(66),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套接在所述绝缘体(65)上,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包括向内形成的凸片(667);以及
对接背板连接器(100),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包括:
对接壳体(1),所述对接壳体(1)包括对接面(111)以及贯穿所述对接面(111)的若干端子收容槽(112),所述对接壳体(1)至少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535),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插入所述端子收容槽(112);以及
若干对接端子模组(2),所述对接端子模组(2)安装于所述对接壳体(1),所述对接端子模组(2)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对接端子模组(2)。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与所述背板连接器(200)处于插接非到位状态时,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的所述凸片(667)对应于相邻的所述对接导电端子(22)的对接部(221)。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板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对接背板连接器(100)与所述背板连接器(200)处于插接到位状态时,所述金属屏蔽围绕件(66)的所述凸片(667)对应于相邻的所述对接导电端子(22)的所述第一凹口(225a1)和/或所述第二凹口(225b1)。
CN202110936789.1A 2021-08-16 2021-08-16 对接端子模组、对接背板连接器以及背板连接器组件 Active CN11390417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36789.1A CN113904179B (zh) 2021-08-16 2021-08-16 对接端子模组、对接背板连接器以及背板连接器组件
TW111114523A TWI839712B (zh) 2021-08-16 2022-04-15 對接端子模組、對接背板連接器以及背板連接器組件
US17/857,689 US20230052801A1 (en) 2021-08-16 2022-07-05 Mating terminal module, mating backplane connector, and backplan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impedance stabiliz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36789.1A CN113904179B (zh) 2021-08-16 2021-08-16 对接端子模组、对接背板连接器以及背板连接器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904179A CN113904179A (zh) 2022-01-07
CN113904179B true CN113904179B (zh) 2023-07-11

Family

ID=79187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36789.1A Active CN113904179B (zh) 2021-08-16 2021-08-16 对接端子模组、对接背板连接器以及背板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52801A1 (zh)
CN (1) CN113904179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82368A (zh) * 2020-06-19 2020-09-18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82368A (zh) * 2020-06-19 2020-09-18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连接器
CN111682367A (zh) * 2020-06-19 2020-09-18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连接器
CN111864478A (zh) * 2020-06-19 2020-10-30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背板连接器组件
CN213878627U (zh) * 2020-06-19 2021-08-03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端子模组以及背板连接器
CN213878626U (zh) * 2020-06-19 2021-08-03 东莞立讯技术有限公司 端子模组以及背板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4772A (zh) 2022-09-01
CN113904179A (zh) 2022-01-07
US20230052801A1 (en) 2023-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849125U (zh) 背板连接器
CN112736524B (zh) 端子模组以及背板连接器
CN114024160B (zh) 插头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组件以及连接器组合件
CN113889785B (zh) 端子模组以及背板连接器
CN113904179B (zh) 对接端子模组、对接背板连接器以及背板连接器组件
TWI839712B (zh) 對接端子模組、對接背板連接器以及背板連接器組件
CN219892465U (zh) 电连接器及连接器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