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95370A - 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95370A
CN113895370A CN202111220907.5A CN202111220907A CN113895370A CN 113895370 A CN113895370 A CN 113895370A CN 202111220907 A CN202111220907 A CN 202111220907A CN 113895370 A CN113895370 A CN 1138953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power pack
trunk
housing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209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95370B (zh
Inventor
路万里
卢云
张正文
朱艳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2090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9537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953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953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953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953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60R16/0215Protecting, fastening and routing means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包括线束主干和多个线束支段,线束主干预埋在动力包的壳体内,动力包的壳体上设有多个连接器,连接器的第一端连接线束主干,连接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线束支段。本申请提高了车身线束安装作业时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车身线束是汽车电路重要的连接部分。从功能上对车身线束进行划分,车身线束通常能够分为用于运载驱动执行元件电力的电力线和传递传感器输入指令的信号线。
目前车身线束通常安装在车架上,并且位于动力包的上方。参照图1,而由于受到车上功能元器件安装位置的限制,车身线束经常需要从车身前舱延伸至后部行李厢处,并穿过安装在车架上的钣金板(例如防火墙和行李厢板),从而使车身线束上的接头能够与位于车身前舱或后行李厢中的功能元器件相连接,但是这使得车身线束整体的长度往往比较长。而目前随着人们对汽车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上的功能元器件也在不断增加,使得车身线束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时由于车身线束数量的增加,车身线束整体的重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对车身线束进行安装时,由于车身线束的重量较大,车身线束的调整过程较为复杂,所以目前通常是利用人工将车身线束放置在车架上,然后根据车上不同的功能元器件所在位置对车身线束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车身线束上的接头分别移动至功能元器件相应的位置上,随后将车身线束固定在车架上,然后再通过人工将车身线束上的接头与功能元器件相连接,从而实现车身线束的安装。
但由于人工安装车身线束时,需要对车身线束的位置进行调整,这使得有时需要操作人员拉动车身线束整体移动,而车身线束的重量较大,操作人员很难拉动车身线束整体移动,从而使相关技术中人工安装车身线束的方式非常费力,进而导致车身线束安装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通过人工安装车身线束的方式较为费力,并且利用人工进行车身线束安装作业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线束结构,包括线束主干和多个线束支段,所述线束主干预埋在动力包的壳体内,所述动力包的壳体上设有多个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线束主干,所述连接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线束支段。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线束主干为软排线。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线束支段包括主体部和多个连接部,所述主体部连接在所述连接器的第二端,多个所述连接部均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功能元器件的接头。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体部的外层裹覆有硬化层。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器包括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所述公端连接器设置在所述动力包的壳体上,所述公端连接器上设置有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道,所述线束主干通过所述连接孔道与所述第一插接部连接;所述母端连接器设置在线束支段上,所述线束支段通过所述母端连接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插接配合以与所述线束主干相连接。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与主体部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插接部插接配合的第二连接端和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端呈开口状,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在所述保护壳体的内侧,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在所述保护壳体的外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嵌设在所述动力包的壳体上,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动力包的壳体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二插接部设置在所述凸起上,所述第一插接部设置在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凸起所在的一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公端连接器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动力包的壳体固定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选用固定螺钉,所述固定件穿设在所述安装板上并与所述动力包的壳体螺纹连接,并且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动力包的壳体的内侧。
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具有上述的车身线束结构。
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车身前舱和行李厢,所述动力包的壳体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动力包的壳体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车身前舱内,所述动力包的壳体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行李厢内,所述动力包的壳体的第一端和所述动力包的壳体的第二端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公端连接器。
本申请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通过将线束拆分为线束主干和线束支段,并将线束主干预埋在动力包的壳体内部,然后在动力包的壳体上设置有能够将线束主干与线束支段相连接的连接器,使得安装线束的过程能够转化为先安装线束主干,再安装线束支段,而线束支段相较于传统车身线束重量较轻,所以能够实现利用机械手臂完成对线束支段的安装过程,进而能够取代人工安装车身线束的作业方式,从而提高了车身线束的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为相关技术中传统车身线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旨在显示动力包的壳体、防火墙和行李厢板的相对位置关系图;
图3为线束支段与动力包的壳体配合关系图;
图4为旨在显示连接器与线束主干配合关系的剖视图;
图5为旨在显示公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旨在显示线束支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旨在显示母端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身线束;11、线束主干;12、线束支段;121、主体部;1211、硬化层;122、连接部;1221、接头;123、卡接件;13、连接器;131、公端连接器;1311、安装板;13111、固定件;13112、定位销;1312、第一插接部;1313、第二插接部;1314、连接孔道;1315、密封圈;132、母端连接器;1321、第一连接端;1322、第二连接端;1323、保护壳体;1324、耳板;13241、固定孔;1325、定位孔;2、动力包;21、第一端;22、第二端;3、防火墙;4、行李厢板。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由于相关技术中人工安装车身线束的效率较低,发明人想到利用机械手臂来完成车身线束的安装过程,但是当利用机械手臂对车身线束整体位置进行调整时,由于车身线束的重量比较大,机械手臂与车身线束固定后往往无法拉动车身线束,车身线束无法移动至设定的位置上,这使得目前常见的车身线束通常无法通过机械手臂完成安装过程,从而使车身线束的装配问题也成为了阻碍汽车厂实现智能制造的一大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实施例一
一种车身线束结构,包括线束主干11和用于与功能元器件(图中未示出)相连接的线束支段12,如图4所示,其中线束主干11布置在动力包2的壳体内,并与动力包2的壳体固定;如图3所示的线束支段12与动力包2的壳体配合关系示意图,根据车上功能元器件(图中未示出)安装位置的不同,本实施例中,线束支段12设置有多个,并与车上的功能元器件对应设置,多个线束支段12均与线束主干11相连接。
下面参照图2和图3,线束主干11与线束支段12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描述。
如图2和图3所示,动力包2的壳体上对应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线束主干11与线束支段12的连接器13,多个连接器13分别布置在动力包2的壳体的不同位置上,从而能够缩短连接器13与相对应功能元器件之间的距离;同时多个连接器13均设置在动力包2的壳体上的顶面上,位于动力包2的壳体内侧的线束主干11和位于动力包2壳体的外侧的线束支段12分别与连接器13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线束主干11与线束支段12之间的连接配合,使得多段线束支段12均能够通过机械手臂进行安装,从而提高了车身线束1的安装效率。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安装车身线束1时,先将线束主干11布置在动力包2的壳体内部,并将线束主干11与动力包2的壳体固定,再将线束主干11与连接器13连接;使得线束支段12相较于传统的车身线束具有更轻的重量,同时长度也更短,然后利用机械手臂控制较短的线束支段12,并将线束支段12与连接器13相连接,从而实现对线束主干11与线束支段12之间的连接配合。使得车身线束1的安装过程能够分解为先将线束主干11布置在动力包2的壳体内,再将线束支段12利用机械手臂完成安装过程,从而利用机械手臂替代人工完成对车身线束1的安装过程,进一步提高了车身线束1的安装过程的作业效率。
参照图4,连接器13包括公端连接器131和母端连接器132,其中公端连接器131设置在动力包2的壳体上,并与动力包2的壳体固定,而母端连接器132则对应设置在线束支段12上。
如图5所示的公端连接器131上设置有用于与线束主干11相连接的第一插接部1312和用于与线束支段12相连接的第二插接部1313,第一插接部1312设置在动力包2的壳体内部,第二插接部1313设置在动力包2的壳体的外侧。第一插接部1312和第二插接部1313上均设置有多个用于起到连接作用的连接孔道1314。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线束主干11与公端连接器131之间的连接结构,同时由于埋设在动力包2的壳体内部的线束主干11通常不会经常与公端连接器131进行拆装作业,所以在本实施例中,线束主干11的端部可以通过位于第一插接部1312上的连接孔道1314直接与公端连接器131连接。
通过采取上述方案,安装线束主干11时,将线束主干11布置在动力包2的壳体内,然后将线束主干11的端部通过位于第一插接部1312上的连接孔道1314与公端连接器131相连接,从而使线束主干11能够布置在动力包2的壳体内。
同时本申请可以选择在线束主干11的端部也设置有母端连接器132,使用时,先将线束主干11的端部与母端连接器132固定,再将母端连接器132插设在公端连接器131上,从而通过母端连接器132与公端连接器131配合使用实现线束主干11与公端连接器131的连接。
而为了减轻线束主干11的重量,同时也能够使线束主干11的布置更加灵活,线束主干11选用软排线制成,至于线束主干11与动力包2的壳体之间的固定连接方式则可以选用卡接或捆绑等方式实现,只要线束主干11不会从动力包2的壳体上脱落从而影响动力包2的正常使用即可,本申请不对线束主干11与动力包2的壳体之间的固定方式作限制。
本申请中,软排线制成的线束主干11能够使线束主干11与多个位于动力包2的壳体上不同位置的公端连接器131之间连接过程更加方便,同时相较于传统的车身线束1,软排线具有更轻的重量,同时软排线较软的质地也能够降低线束主干11的安装难度。
如图6所示,线束支段12包括主体部121和多个用于与功能元器件相连接的连接部122,多个连接部122均与主体部121相连接;连接部122背离主体部121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功能元器件的接头1221,接头1221与连接部122一一对应设置。参照图3,其中线束支段12根据功能元器件布置位置的不同,不同的线束支段12可能设置有不同的结构,即不同线束支段12上主体部121或连接部122的长度可能会有不同,同时连接部122的数量也可能不同;而线束支段12的主体部121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也可能同时与多个公端连接器131相接。
如图4所示,线束支段12上套设有多个卡接件123,多个卡接件123沿线束支段12的长度方向设置,使得线束支段12能够通过卡接件123固定在车架(图中未示出)上,从而使线束支段12的安装更加稳定,同时也减小了线束支段12出现晃动的可能性。
通过采取上述方案,当安装线束支段12时,将线束支段12与连接器13固定后,将线束支段12上的多个卡接件123依次与车架固定,最后将接头1221与功能元器件固定,实现线束支段12的安装。
如图6所示,母端连接器132设置在主体部121背离连接部122的一端,参照图7,母端连接器132包括与主体部121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端1321、插设在第二插接部1313的第二连接端1322和保护壳体1323,保护壳体1323可以采用多种形状,在实施例中,考虑到保护壳体1323可能用于机械手臂的加持,所以将保护壳体1323设置为呈长方体状,且保护壳体1323靠近主体部121的一端呈开口状,第一连接端1321设置在保护壳体1323的内侧。第二连接端1322设置在保护壳体1323的外侧,第二连接端1322通过连接孔道1314与位于公端连接器131上的第二插接部1313连接。
同时为了保证母端连接器132与公端连接器13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保护壳体1323上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在车架等位置上的耳板1324,耳板1324上还开设有固定孔13241。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线束支段12时,利用机械手臂将线束支段12的主体部121固定,然后移动线束支段12,使得母端连接器132上的第二连接端1322插设在第二插接部1313上,使得第二连接端1322能够通过第二插接部1313上的连接孔道1314与公端连接器131相连接;再将设置在连接部122背离主体部121一端的接头1221与车上的功能元器件相连接,从而完成线束支段12的安装。
当母端连接器132与公端连接器131相连接后,将耳板1324与车身(图中未示出)贴合,然后利用螺栓、螺钉等紧固件穿过固定孔13241,并与车架相连接,从而能够利用螺栓、螺钉等紧固件和固定孔13241配合使用将母端连接器132固定在车架上,减小了母端连接器132从公端连接器131上脱落的可能性,提高了线束支段12安装的稳定性。
继续参照图6,考虑到线束支段12通常选用机械手臂完成安装过程,而传统线束支段12的外层通常比较软,所以本申请在线束支段12的外层设置有硬化层1211,从而使机械手臂能够利用硬化层1211对线束支段12进行固定,以使线束支段12的安装过程更加方便。
关于硬化层1211的形成,可以选用胶带缠绕在线束支段12上,从而利用胶带形成硬化层1211,也可以在线束支段12上套设硬度较大的保护套,进而利用保护套作为硬化层1211,本申请对硬化层1211的材料和形成过程不作限制。而为了使母端连接器132插设在第二插接部1313上时,母端连接器132的位置更加灵活,硬化层1211的端部与母端连接器132之间留有一定距离。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利用机械手臂对线束支段12进行安装时,机械手臂利用硬化层1211将线束支段12固定,然后移动母端连接器132,使得母端连接器132能够与位于第二插接部1313上的连接孔道1314对准,再将母端连接器132插设在第二插接部1313上;硬化层1211的端部与线束支段12的端部之间留有的距离能够使母端连接器132的位置调整更加方便,从而将线束支段12与公端连接器131相连接。
值得一提的是,硬化层1211同样可以设置在连接部122上,但裹覆在连接部122外层的硬化层1211与接头1221之间需要保证至少75mm的距离,以保证与功能元器件相连接的接头1221的位置调整不会受到硬化层1211的影响。
参照图4和图7,考虑到机械手臂在将母端连接器132与第二插接部1313相连接的过程中,母端连接器132的位置有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使得母端连接器132无法准确地插设在第二插接部1313上,从而影响线束支段12的正常使用,所以本申请在公端连接器131上设置有定位销13112,本实施例中,定位销13112固定设置在安装板1311上,且垂直于安装板1311,定位销13112远离公端连接器131的一端呈尖状;同时在母端连接器132上对应设置有用于与定位销13112配合使用的定位孔1325,当母端连接器132与公端连接器131相连接时,定位销13112穿设在定位孔1325内。本申请中,定位销13112的数量可以为若干个。
同时也可以选择在定位孔1325处设置有浮动式连接器(图中未示出),从而使定位销13112能够与浮动式连接器一一对应设置,并相互配合使用,浮动式连接器可以设置在母端连接器132靠近公端连接器131的一侧,也可以设置在母端连接器132远离公端连接器131的一侧,同时浮动式连接器的数量可以根据定位销13112的数量设置有若干个。
对线束支段12进行安装时,先利用机械手臂对裹覆有硬化层1211的主体部121进行固定,然后机械手臂对线束支段12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定位销13112能够与定位孔1325对应,再移动线束支段12,使得定位销13112插设在定位孔1325内,从而将母端连接器132与第二插接部1313相接,定位销13112与定位孔1325配合使用,使得线束支段12与公端连接器131之间的安装过程更加方便。
接下来对公端连接器131的具体结构,以及公端连接器131与动力包2的壳体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描述。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公开的一种公端连接器131包括用于安装在动力包2的壳体上的安装板1311,安装板1311嵌设在动力包2的壳体上,且安装板1311位于动力包2的壳体内侧,安装板1311背离动力包2的壳体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凸起,本实施例中凸起呈长方体状,凸起的高度不小于动力包2的壳体厚度,第二插接部1313设置在上述凸起上,即动力包2的壳体外侧;而与线束主干11相连接的第一插接部1312设置在安装板1311远离其凸起所在的一侧,即动力包2的壳体内侧。
而为了保证在母端连接器132的第二连接端1322与第二插接部1313接触前,定位销13112能够插设在定位孔1325内,所以本实施例中,凸起的高度需要小于定位销13112的长度,以保证定位销13112能够与定位孔1325配合使用。
为了使公端连接器131的拆装过程更加方便,安装板1311上设置有用于与动力包2的壳体固定的固定件13111,本实施例中的固定件13111选用固定螺钉,固定件13111设置为多个,本申请中固定件13111设置为四个,且分别设置在安装板1311的四个边角处,四个固定件13111均穿设在安装板1311上并与动力包2的壳体螺纹连接。
同时为了避免在线束支段12安装过程中,固定件13111对线束支段12产生干扰,从而减小固定件13111对线束支段12与公端连接器131之间安装过程的影响,本申请中固定件13111设置在动力包2的壳体内侧,即第一插接部1312所在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公端连接器131安装在动力包2壳体上时,先将安装板1311放置在动力包2的壳体内侧,使得安装板1311上的凸起位于安装板1311背离动力包2的壳体内部的一侧,然后将多个固定件13111穿设在安装板1311上,再旋紧固定件13111,使得固定件13111与动力包2的壳体螺纹连接,从而利用固定件13111将公端连接器131固定在动力包2的壳体上。
参照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公端连接器131插设在动力包2的壳体上并贯穿于动力包2的壳体,而为了保证动力包2的壳体整体的密封性,所以本实施例在公端连接器131与动力包2的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于起到密封作用的密封圈1315,密封圈1315可以选用橡胶等摩擦力较大,且质地较软、密封性较好的材料制成,密封圈1315套设在上述凸起上并与上述凸起固定。而为了使密封圈1315插设在动力包2的壳体的过程更加容易,密封圈1315的截面设置为阶梯状,以使密封圈1315能够在插设在动力包2的壳体上时产生一定的形变,从而保证动力包2的壳体的密封性。
上述方案中,将公端连接器131插设在动力包2的壳体上,密封圈1315位于公端连接器131与动力包2的壳体之间,从而改善动力包2的壳体的密封性。
值得一提的是,本申请中所涉及的连接器13结构及其与动力包2壳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均可以设置为多种。
实施例二
目前在车身线束的安装过程中,由于传统车身线束经常需要从车身前舱延伸至后部行李厢处,所以传统的车身线束必须穿过安装在车架上的防火墙和行李厢板,才能使车身线束上的接头能够与位于车身前舱或后行李厢中的功能元器件相连接。
而车身线束穿过防火墙和行李厢板,则会使防火墙和行李厢板的强度有所下降。所以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防火墙和行李厢板由于车身线束穿过而使自身强度下降的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具体结构如下:
结合图2和图3,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带有防火墙3的车身前舱(图中未示出)、带有行李厢板4的行李厢(图中未示出)、实施例一中的车身线束1和动力包2。
其中动力包2的壳体整体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动力包2的壳体沿车身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21延伸至车身前舱内,动力包2的壳体沿车身的长度方向的第二端22延伸至行李厢内;且动力包2的壳体设置在防火墙3和行李厢板4的下方。至于车身线束1的结构与布置方式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2和图3,为了避免线束从防火墙3和行李厢板4上穿过,位于车身前舱内的动力包2的壳体第一端21和位于行李厢中动力包2的壳体的第二端22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连接器13,即有部分连接器13直接设置在车身前舱内和后部行李厢中,使得与位于车身前舱内或后部行李厢中功能元器件相连接的线束支段12能够与位于动力包2的壳体端部的连接器13连接,从而避免了车身线束1从防火墙3或行李厢板4上穿过的情况,保证了防火墙3和行李厢板4的完整性。
安装车身线束1且有部分功能元器件位于车身前舱或后行李厢内时,先将线束主干11布置在动力包2壳体中,并将线束主干11与动力包2壳体固定,然后利用机械手臂控制线束支段12,从而将线束支段12带有接头1221的一端与位于车身前舱或后行李厢内的功能元器件相连接,另一端与设置在动力包2的壳体第一端21或第二端22的连接器13相连接,从而避免了线束支段12从防火墙3或行李厢板4处穿过的情况。
至于本实施例中连接器13的具体结构、线束主干11的布置以及线束支段12的具体结构已经在实施例一中予以描述,本实施例采用与实施例一中相同的实施方式,所以此处不再赘述。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车身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线束主干和多个线束支段,所述线束主干预埋在动力包的壳体内,所述动力包的壳体上设有多个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线束主干,所述连接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线束支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主干为软排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段包括主体部和多个连接部,所述主体部连接在所述连接器的第二端,多个所述连接部均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功能元器件的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的外层裹覆有硬化层。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包括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所述公端连接器设置在所述动力包的壳体上,所述公端连接器上设置有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道,所述线束主干通过所述连接孔道与所述第一插接部连接;所述母端连接器设置在线束支段上,所述线束支段通过所述母端连接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插接配合以与所述线束主干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与主体部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插接部插接配合的第二连接端和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端呈开口状,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在所述保护壳体的内侧,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在所述保护壳体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嵌设在所述动力包的壳体上,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动力包的壳体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二插接部设置在所述凸起上,所述第一插接部设置在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凸起所在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线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连接器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动力包的壳体固定的固定件,所述固定件选用固定螺钉,所述固定件穿设在所述安装板上并与所述动力包的壳体螺纹连接,并且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动力包的壳体的内侧。
9.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线束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车身前舱和行李厢,所述动力包的壳体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动力包的壳体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车身前舱内,所述动力包的壳体的第二端延伸至所述行李厢内,所述动力包的壳体的第一端和所述动力包的壳体的第二端均设有至少一个所述公端连接器。
CN202111220907.5A 2021-10-20 2021-10-20 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 Active CN1138953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20907.5A CN113895370B (zh) 2021-10-20 2021-10-20 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20907.5A CN113895370B (zh) 2021-10-20 2021-10-20 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95370A true CN113895370A (zh) 2022-01-07
CN113895370B CN113895370B (zh) 2023-09-19

Family

ID=791927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20907.5A Active CN113895370B (zh) 2021-10-20 2021-10-20 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95370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2200006842A1 (it) * 2022-04-06 2023-10-06 Ferrari Spa Cablaggio elettrico per un autoveicolo, borsa contenente il cablaggio e metodo per montare il cablaggio sull'autoveicolo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6670A (ja) * 2000-05-25 2001-12-07 Yazaki Corp ハーネス取付クリップ
JP2002002411A (ja) * 2000-06-19 2002-01-09 Takada Kogyo Kk 厚板材のハーネス類配索構造
US20130189875A1 (en) * 2010-10-08 2013-07-2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holder
CN204309718U (zh) * 2014-12-12 2015-05-06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纯电动汽车发动机舱内线束布置结构
CN105599579A (zh) * 2014-11-18 2016-05-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蓄电池单元及线束支架
CN107878359A (zh) * 2017-11-30 2018-04-06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线束前舱保险盒
CN109038084A (zh) * 2018-07-26 2018-12-18 张志强 一种汽车车身线束
CN209938501U (zh) * 2019-06-05 2020-01-14 德州锦城电装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整车线束总成
CN210116464U (zh) * 2019-05-28 2020-02-28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及车辆
CN210363676U (zh) * 2019-04-15 2020-04-21 今朝联合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车用高压接插件护套组
CN111959412A (zh) * 2020-08-27 2020-11-20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应用于汽车的连线装置及汽车
CN214295845U (zh) * 2021-02-18 2021-09-28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线束连接结构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36670A (ja) * 2000-05-25 2001-12-07 Yazaki Corp ハーネス取付クリップ
JP2002002411A (ja) * 2000-06-19 2002-01-09 Takada Kogyo Kk 厚板材のハーネス類配索構造
US20130189875A1 (en) * 2010-10-08 2013-07-2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Connector holder
CN105599579A (zh) * 2014-11-18 2016-05-25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蓄电池单元及线束支架
CN204309718U (zh) * 2014-12-12 2015-05-06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纯电动汽车发动机舱内线束布置结构
CN107878359A (zh) * 2017-11-30 2018-04-06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线束前舱保险盒
CN109038084A (zh) * 2018-07-26 2018-12-18 张志强 一种汽车车身线束
CN210363676U (zh) * 2019-04-15 2020-04-21 今朝联合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车用高压接插件护套组
CN210116464U (zh) * 2019-05-28 2020-02-28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车身及车辆
CN209938501U (zh) * 2019-06-05 2020-01-14 德州锦城电装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整车线束总成
CN111959412A (zh) * 2020-08-27 2020-11-20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应用于汽车的连线装置及汽车
CN214295845U (zh) * 2021-02-18 2021-09-28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线束连接结构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202200006842A1 (it) * 2022-04-06 2023-10-06 Ferrari Spa Cablaggio elettrico per un autoveicolo, borsa contenente il cablaggio e metodo per montare il cablaggio sull'autoveicol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95370B (zh) 2023-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00959A (en) Door panel wiring system
JP2913951B2 (ja) ドア用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配索方法
CN101510643B (zh) 电连接器系统和组装方法
US4517408A (en) Self-centering cable fastener
CN113895370A (zh) 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
KR102635922B1 (ko) 커넥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 배터리 결합 구조
US4818236A (en) Wire harness for automotive vehicle
JP2946914B2 (ja) 電装体の組付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形成方法
CN102017324B (zh) 弹性构件和具有该弹性构件的屏蔽连接器组件
CN215816559U (zh) 一种可浮动的电池箱连接器母头结构及具有其的安装结构
CN103797654A (zh) 连接器,特别是电连接器
KR101674439B1 (ko) 도어모듈의 와이어링 하네스 어셈블리
CN211530714U (zh) 一种监测电缆
CN113097814B (zh) 允许多自由度偏差的电池箱连接器组件及安装方法
CN209921222U (zh) 一种线束接插件固定装置及汽车
EP4203216A1 (en) Shield connector
CN221508988U (zh) 一种汽车线束塑壳固定架
CN221067980U (zh) 全地形车
CN220896008U (zh) 一种线束组件、隔离装置以及储能柜
CN221004653U (zh) 壁挂支架
CN219040922U (zh) 插拔式电连接器
JP4494872B2 (ja) 車両ドア電装品の分散制御ハーネス及びその配索構造
CN213093813U (zh) 一种汽车线束防水密封塞
WO2011003914A1 (en) Electrical plug connector having a one-piece connector housing and assembly method
KR20220148662A (ko) 와이어의 정렬유닛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