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73798A - 防尘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防尘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73798A
CN113873798A CN202111013240.1A CN202111013240A CN113873798A CN 113873798 A CN113873798 A CN 113873798A CN 202111013240 A CN202111013240 A CN 202111013240A CN 113873798 A CN113873798 A CN 1138737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ffle
dust
bodies
plate
baff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132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磊
王乾坤
陆敏杰
张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1324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73798A/zh
Publication of CN1138737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737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3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7/00Methods preventing fouling
    • B08B17/02Preventing deposition of fouling or of dust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72Fan mounting or fan specification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防尘组件以及电子设备,该防尘组件设置在电子设备的机箱中,包括相对设置的至少两个挡板,至少两个挡板中的第一挡板包括多个第一挡片,多个第一挡片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第一挡片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至少两个挡板中,与第一挡板相邻的第二挡板包括多个第二挡片,多个第二挡片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第二挡片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其中,第一间隙与至少一第二间隙之间形成有供外部气流通过的风道,且风道的延伸方向与外部气流进入防尘组件时的流动方向非平行设置。本申请所提供的防尘组件能够降低通过气流的含尘量。

Description

防尘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防尘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尘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一般的设备为了散热都开设有散热孔以引入外部气流,而随着外部气流的引入,灰尘也会随之进入设备内部。
若设备在无效防尘措施条件下长期工作,会导致设备内部积尘严重,从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灰尘会加剧器件的腐蚀失效,最终增加设备的维护类显性成本和数据丢失类隐形成本。
目前为了减少设备内部的灰尘,常见的方案包括在设备上设置防尘网,或者在设备上仅设置单尘斜坡筛网,或者在设备上同时设置单尘斜坡筛网和防尘网等。而根据实验效果得知,单尘斜坡筛网的防尘效果并不出色,且只要采用了细密防尘网,都无法避免频繁地定期维护以防止网口堵塞。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出新的防尘设计。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尘组件以及电子设备,能够降低通过气流的含尘量。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防尘组件,设置在电子设备的机箱中,所述防尘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至少两个挡板,至少两个所述挡板中的第一挡板包括多个第一挡片,多个所述第一挡片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挡片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至少两个所述挡板中,与所述第一挡板相邻的第二挡板包括多个第二挡片,多个所述第二挡片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挡片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其中,所述第一间隙与至少一所述第二间隙之间形成有供外部气流通过的风道,且所述风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外部气流进入所述防尘组件时的流动方向非平行设置。
其中,外部气流进入所述防尘组件时的流动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挡片、所述第二挡片分别包括呈板状结构的第一挡片本体、第二挡片本体;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挡片的所述第一挡片本体、多个所述第二挡片的所述第二挡片本体均与所述第一方向非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挡片的所述第一挡片本体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间隙,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挡片的所述第二挡片本体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间隙。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挡片的所述第一挡片本体、多个所述第二挡片的所述第二挡片本体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挡片的所述第一挡片本体与多个所述第二挡片的所述第二挡片本体之间形成有夹层空间。
其中,所述第一挡片本体、所述第二挡片本体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有朝向所述夹层空间延伸的延伸部。
其中,所述延伸部与连接的所述第一挡片本体/所述第二挡片本体垂直设置,或者,不垂直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挡板还包括第一边框以及自所述第一边框向外延伸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边框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挡片本体的外围且同时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挡片本体;所述第二挡板还包括第二边框以及自所述第二边框向外延伸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边框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二挡片本体的外围且同时连接多个所述第二挡片本体;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延伸方向相同且连接在一起而实现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挡板还包括自所述第一边框向外延伸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延伸方向相同,以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边框之间形成一用于安装风扇本体的安装空间,其中,所述第三侧板连接有用于固定所述风扇本体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向所述安装空间延伸。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挡片的所述第一挡片本体朝向所述第二挡片的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二挡片的所述第二挡片本体朝向所述第一挡片的方向延伸。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挡片本体与多个所述第二挡片本体错位设置,或者,多个所述第一挡片本体与多个所述第二挡片本体分别对接而形成V型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机箱以及设置在所述机箱中的风扇,所述风扇包括风扇本体以及上述的防尘组件,其中,所述防尘组件设置在所述风扇本体的进风侧。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本申请设置防尘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至少两个挡板,且其中的第一挡板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挡片,与第一挡板相邻的第二挡板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挡片,其中,相邻两个第一挡片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相邻两个第二挡片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第一间隙与至少一第二间隙之间形成有风道,风道的延伸方向与外部气流进入防尘组件时的流动方向非平行设置,从而外部气流在经过防尘组件时,能够与第一挡片、第二挡片都发生碰撞,实现惯性降尘,使得外部气流中的灰尘能够有至少部分落在防尘组件中,降低通过气流的含尘量,且本申请防尘组件中的第一间隙、第二间隙均大于防尘网的网口,因此可以避免灰尘堵塞,减少维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申请电子设备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电子设备中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防尘组件在一应用场景中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第一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4中第二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防尘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图3中防尘组件在另一应用场景中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防尘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图3中防尘组件在另一应用场景中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防尘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图3中防尘组件在另一应用场景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防尘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14是图3中防尘组件在另一应用场景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防尘组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16是图3风扇与安装支架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的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电子设备在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电子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1包括机箱1000以及风扇2000,机箱1000形成有一容置空间1001,风扇2000设置在容置空间1001中,用于将外部气流自机箱1000上的散热孔1100引入电子设备1的内部,而对电子设备1的内部进行散热。
其中,电子设备1还包括设置在容置空间1001中的主板3000、电源4000以及硬盘5000等元件,在一应用场景中,如图2所示,主板3000和硬盘5000间隔设置,风扇2000设置在主板3000和硬盘5000之间的间隔处,以提供朝向主板3000的气流,而提高主板3000的散热性能。此时在电子设备1中,风扇2000与正对的散热孔1100(与风扇2000正对的散热孔1100指的是,位于风扇2000出风方向上的散热孔1100)构成核心风道,而其余的散热孔1100构成辅助风道。
其中电子设备1可以是电脑主机、硬盘录像机等任一项电子设备,在此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风扇2000还可以嵌在机箱1000上,也就是说,本申请对风扇2000位于电子设备1的具体位置不做限制。
参阅图3,其中风扇2000包括风扇本体2100以及防尘组件2200,防尘组件2200设置在风扇本体2100的进风侧,用于对进入风扇本体2100的气流进行降尘,也就是说,外部气流在经过防尘组件2200实现降尘后吹入风扇本体2100。
参阅图4至图7,防尘组件22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挡板2210以及第二挡板2220,其中,风扇本体2100设置在第一挡板2210背离第二挡板2220一侧,或者,设置在第二挡板2220背离第一挡板2210一侧,其中为了便于说明,以下均以风扇本体2100设置在第二挡板2220背离第一挡板2210一侧进行说明。
其中,第一挡板2210包括多个第一挡片2211,多个第一挡片2211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第一挡片2211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2201,第二挡板2220包括多个第二挡片2221,多个第二挡片2221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第二挡片2221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2202,其中,第一间隙2201与至少一第二间隙2202之间形成有供外部气流通过的风道,且风道的延伸方向与外部气流进入防尘组件2200的流动方向非平行设置。
其中,第一间隙2201与一个第二间隙2202之间形成有风道,或者,与多个第二间隙2202之间同时都形成有风道(如图7所示)。
其中,为了便于说明,定义外部气流进入防尘组件2200的流动方向为第一方向,而第一间隙2201与第二间隙2202之间形成的风道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非平行设置,从而外部气流在经过防尘组件2200时,能够与第一挡片2211、第二挡片2221都发生碰撞,实现两次惯性降尘,从而使得外部气流中的灰尘能够有至少部分落在防尘组件2200中,降低通过气流的含尘量。
继续参阅图5至图7,第一挡片2211包括第一挡片本体22111,第二挡片2221包括第二挡片本体22211,其中,第一挡片本体22111以及第二挡片本体22211均呈板状结构。
其中,多个第一挡片2211的第一挡片本体22111、多个第二挡片2221的第二挡片本体22211均与第一方向非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第一挡片2211的第一挡片本体22111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2201,相邻两个第二挡片2221的第二挡片本体22211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2202。
具体地,设置第一挡片本体22111、第二挡片本体22211均与第一方向非平行设置,能够保证经过防尘组件2200的外部气流与第一挡片2211、第二挡片2221的碰撞面积,提高对外部气流的降尘效果。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第一挡片本体22111、第二挡片本体22211中的一个与第一方向平行设置,另一个与第一方向非平行设置,只要保证第一间隙2201与第二间隙2202之间形成的风道与第一方向非平行设置即可。继续参阅图5至图7,多个第一挡片2211的第一挡片本体22111、多个第二挡片2221的第二挡片本体22211均与第一方向垂直设置,且多个第一挡片2211的第一挡片本体22111与多个第二挡片2221的第二挡片本体22211之间形成有夹层空间2203。
具体地,此时为了保证第一间隙2201与至少一第二间隙2202之间形成的气道与第一方向非平行设置,第一挡片本体22211与第二挡片本体22211错位设置。
且此时外部气流中的灰尘能够在夹层空间2203中堆积,避免灰尘堵塞第一间隙2201或者第二间隙2202,保证通风和散热效果。
继续参阅图5至图7,第一挡片本体22111、第二挡片本体22211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有朝向夹层空间2203延伸的延伸部22212。
具体地,该设置可以使灰尘在下降的过程中在延伸部22212上堆积,相比不设置延伸部22212而言,能够避免灰尘在降落的过程中又被气流带向风扇本体2100。
其中,第一挡片本体22111、第二挡片本体22211都连接有延伸部22212(如图7所示),或者,第一挡片本体22111、第二挡片本体22211中只有一个连接有延伸部22212。
当然,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挡片本体22111、第二挡片本体22211也可以都不连接有延伸部22212。
同时延伸部22212既可以与连接的第一挡片本体22111或者第二挡片本体22211垂直设置(如图5至图7所示),也可以不垂直设置(如图10与图11所示),在此不做限制。
其中,为了便于对防尘组件2200进行维护或者清理,第一挡板2210与第二挡板2220彼此独立,且可拆卸的装配在一起。
继续参阅图5和图6,第一挡板2210进一步包括第一边框2212以及第一侧板2213;第二挡板2220进一步包括第二边框2222以及第二侧板2223。
其中,第一边框2212设置于多个第一挡片本体22111的外围且同时连接多个第一挡片本体22111,第二边框2222设置于多个第二挡片本体22211的外围且同时连接多个第二挡片本体22211,同时第一侧板2213自第一边框2212外延伸,第二侧板2223自第二边框2222向外延伸,第一侧板2213和第二侧板2223的延伸方向相同且连接在一起而实现第一挡板2210和第二挡板2220的连接。
其中,第一侧板2213和第二侧板2223上均设有对应的第一安装孔22131,以供例如螺栓、铆钉等连接件穿过而将第一侧板2213和第二侧板2223连接在一起。
其中,为了保证第一挡板2210与第二挡板2220之间连接的紧固性,第一侧板2213、第二侧板2223的数量均为两个,且两个第一侧板2213相对设置,以及两个第二侧板2223也对应相对设置。
当然在其他应用场景中,第一侧板2213、第二侧板2223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在此不做限制。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挡板2210和第二挡板2220也可以不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例如,第一挡板2210可以与第二挡板2220一体成型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同时为了实现风扇本体2100和防尘组件2200的连接,结合图3至图5,第一挡板2210还包括自第一边框2212向外延伸的第三侧板2214,第三侧板2214与第一侧板2213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第三侧板2214、第一侧板2213与第一边框2212之间形成一用于安装风扇本体2100的安装空间,也就是说,当风扇本体2100与防尘组件2200连接在一起时,第一侧板2213与第三侧板2214围绕风扇本体2100。
其中,第三侧板2214设置在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侧板2213之间。
其中,为了固定风扇本体2100,第三侧板2214还连接有向安装空间延伸的固定板2215,固定板2215上设有第二安装孔22151,以供例如螺栓、铆钉等连接件穿过而固定风扇本体2100。
其中,为了保证风扇本体2100与防尘组件2200之间连接的紧固性,第二侧板2223还设有延伸臂22231,延伸臂22231自第二侧板2223延伸至风扇本体2100一侧,以将风扇本体2100限制在安装空间中。
参阅图12至图15,在另一应用场景中,多个第一挡片2211的第一挡片本体22111朝向第二挡片2221的方向延伸,多个第二挡片2221的第二挡片本体22211朝向第一挡片2211的方向延伸,此时与上述应用场景不同的是,第一挡片本体22111、第二挡片本体22211与第一方向既不平行,也不垂直。
同时在该应用场景中,第一挡片本体22111、第二挡片本体22211的相对位置可以是多种,例如,在图12和图13应用场景中,第一挡片本体22111和第二挡片本体22211错位设置,而在图14和图15应用场景中,多个第一挡片本体22111和多个第二挡片本体22211分别对接而形成V型结构。
同时在图12和图13应用场景中,第一间隙2201与多个第二间隙2202之间都形成有供外部气流通过的气道,而在图14和图15应用场景中,第一间隙2201只与一个第二间隙2202之间形成有供外部气流通过的气道,也就是说,此时第一间隙2201只与一个第二间隙2202连通,而与其他的第二间隙2202不连通。
同时在图14和图15应用场景中,第一挡片本体22111和第二挡片本体22211可以是一体成型设置。
继续参阅图12至图15,在该应用场景中,防尘组件2200除了包括第一挡板2210以及第二挡板2220外,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板2216以及第二安装板2217,第一挡板2210、第二挡板2220设置在第一安装板2216与第二安装板2217之间,且同时与第一安装板2216、第二安装板2217连接,同时第一安装板2216、第二安装板2217还用于安装风扇本体2100。
在上述任一项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按照第一挡板2210、第二挡板2220的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在防尘组件2200中设置更多的挡板,例如在图8和图9应用场景中,防尘组件2200除了包括第一挡板2210和第二挡板2220外,还可以包括第三挡板2230,第三挡板2230与第二挡板2220相对设置,且包括多个第三挡片2231,多个所述第三挡片2231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第三挡片2231之间形成有第三间隙2204,其中,第二间隔2203与至少一第三间隙2204之间形成有供外部气流通过的风道,且风道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非平行设置。
也就是说,防尘组件2200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挡板,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挡板可以参照第一挡板2210、第二挡板2220设置。
其中,在图8和图9应用场景中,第二挡板2220和第三挡板2230可以一体成型设置。在其他应用场景中,第二挡板2220和第三挡板2230也可以彼此独立且可拆卸地装配在一起。
另外本申请对防尘组件2200的材料不做限制,例如,防尘组件2200的材料可以是塑胶、钣金等。
继续参阅图16,本实施方式中,还利用安装支架6000将风扇2000安装在电子设备1中,其中安装支架6000通过例如螺栓、铆钉等连接件与机箱1000连接,风扇2000也通过例如螺栓、铆钉等连接件与安装支架6000连接。
在将风扇2000和安装支架6000装配在一起时,可以先将风扇本体2100安装在安装支架6000上,然后再将防尘组件2200安装在风扇本体2100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均以风扇本体2100和防尘组件2200彼此独立,且可拆卸地装配在一起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风扇本体2100和防尘组件2200之间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两者集成在一起。
同时本申请还保护一种风扇,其结构与上述任一项实施方式中的风扇2000结构相同,具体可参见上述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以及,本申请还保护一种防尘组件,其结构与上述任一项实施方式中的防尘组件2200结构相同,具体可参见上述实施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本申请一方面设置第一间隙2201与至少一第二间隙2202形成的气道与第一方向非平行设置,使得外部气流在经过防尘组件2200时,能够与第一挡片2211、第二挡片2221都发生碰撞,实现惯性降尘,使得外部气流中的灰尘能够有至少部分落在防尘组件2200中,降低通过气流的含尘量,另一方面设置外部气流自第一间隙2201进入防尘组件2200,以及自第二间隙2202离开防尘组件2200,相比现有技术中防尘网的设计,由于第一间隙2201、第二间隙2202的面积远大于防尘网上的圆孔面积,因此本申请能够改善通风率,减少防尘设计对散热的影响,避免防尘网孔径过小容易被长期积累的絮状灰尘堵塞的问题,也就是说,本申请的防尘组件2200可以降低清理的频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防尘组件,其特征在于,设置在电子设备的机箱中,所述防尘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至少两个挡板,至少两个所述挡板中的第一挡板包括多个第一挡片,多个所述第一挡片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挡片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至少两个所述挡板中,与所述第一挡板相邻的第二挡板包括多个第二挡片,多个所述第二挡片间隔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挡片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间隙与至少一所述第二间隙之间形成有供外部气流通过的风道,且所述风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外部气流进入所述防尘组件时的流动方向非平行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尘组件,其特征在于,外部气流进入所述防尘组件时的流动方向为第一方向;
所述第一挡片、所述第二挡片分别包括呈板状结构的第一挡片本体、第二挡片本体;
其中,多个所述第一挡片的所述第一挡片本体、多个所述第二挡片的所述第二挡片本体均与所述第一方向非平行设置,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挡片的所述第一挡片本体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间隙,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挡片的所述第二挡片本体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挡片的所述第一挡片本体、多个所述第二挡片的所述第二挡片本体均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设置,且多个所述第一挡片的所述第一挡片本体与多个所述第二挡片的所述第二挡片本体之间形成有夹层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片本体、所述第二挡片本体中的至少一个连接有朝向所述夹层空间延伸的延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与连接的所述第一挡片本体/所述第二挡片本体垂直设置,或者,不垂直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尘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挡板还包括第一边框以及自所述第一边框向外延伸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边框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一挡片本体的外围且同时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挡片本体;
所述第二挡板还包括第二边框以及自所述第二边框向外延伸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边框设置于多个所述第二挡片本体的外围且同时连接多个所述第二挡片本体;
其中,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延伸方向相同且连接在一起而实现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的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防尘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还包括自所述第一边框向外延伸的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延伸方向相同,以使所述第三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边框之间形成一用于安装风扇本体的安装空间,其中,所述第三侧板连接有用于固定所述风扇本体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向所述安装空间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尘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挡片的所述第一挡片本体朝向所述第二挡片的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二挡片的所述第二挡片本体朝向所述第一挡片的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尘组件,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挡片本体与多个所述第二挡片本体错位设置,或者,多个所述第一挡片本体与多个所述第二挡片本体分别对接而形成V型结构。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机箱以及设置在所述机箱中的风扇,所述风扇包括风扇本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防尘组件,其中,所述防尘组件设置在所述风扇本体的进风侧。
CN202111013240.1A 2021-08-31 2021-08-31 防尘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387379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3240.1A CN113873798A (zh) 2021-08-31 2021-08-31 防尘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3240.1A CN113873798A (zh) 2021-08-31 2021-08-31 防尘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73798A true CN113873798A (zh) 2021-12-31

Family

ID=78988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13240.1A Pending CN113873798A (zh) 2021-08-31 2021-08-31 防尘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73798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0935U (ja) * 2006-12-11 2007-04-12 台達電子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冷却ファンに用いるファンフレーム構造、冷却ファン、冷却ファンを備えた発熱装置
CN103994563A (zh) * 2013-02-19 2014-08-20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散热器的防尘装置
CN104895844A (zh) * 2014-03-07 2015-09-09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防回流装置及风扇
JP3208447U (ja) * 2016-10-31 2017-01-12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シャッター構造
CN213462785U (zh) * 2020-11-06 2021-06-15 河南天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空气质量监测报告自动生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30935U (ja) * 2006-12-11 2007-04-12 台達電子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冷却ファンに用いるファンフレーム構造、冷却ファン、冷却ファンを備えた発熱装置
CN103994563A (zh) * 2013-02-19 2014-08-20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散热器的防尘装置
US20140230382A1 (en) * 2013-02-19 2014-08-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Dustproof device for heat sink
CN104895844A (zh) * 2014-03-07 2015-09-09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防回流装置及风扇
JP3208447U (ja) * 2016-10-31 2017-01-12 潤弘精密工程事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シャッター構造
CN213462785U (zh) * 2020-11-06 2021-06-15 河南天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空气质量监测报告自动生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537480B2 (en) Mounting apparatus for fan
CN100562238C (zh) 散热装置
US20120327589A1 (en) Computer system with airflow guiding duct
US20080230305A1 (en) Sound absorbing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S20090147452A1 (en) Server chassis with air flap apparatus
US8811009B2 (en) Air duct and computer system with air duct
US8206103B2 (en) Fan assembly
JP4923892B2 (ja) シャッター装置
JP2008175099A (ja) 電子計算機のファンユニット構造
TW201408179A (zh) 導風件及具有該導風件的電子裝置
CN103149971A (zh) 风扇模组
CN102892275A (zh) 风扇组合
US6604799B2 (en) Configurable air vents on a computer enclosure
JP2003204183A (ja) ダクトおよびラック
CN113873798A (zh) 防尘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US8598469B2 (en) Electronic device enclosure
CN100470777C (zh) 散热装置
TW201346502A (zh) 電腦散熱系統
CN103186177A (zh) 电子装置
US8888443B2 (en) Fan assembly
CN114527852A (zh) 一种便于装配的散热风扇模组及其服务器机箱
WO2021052449A1 (zh) 背板组件及插箱
WO2007124663A1 (fr) Tableau de bord portatif pour un meuble
CN215814016U (zh) 一种工控机内部防尘防静电的结构
CN215769638U (zh) 导风罩及服务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