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48395A - 天线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天线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48395A
CN113848395A CN202111122287.1A CN202111122287A CN113848395A CN 113848395 A CN113848395 A CN 113848395A CN 202111122287 A CN202111122287 A CN 202111122287A CN 113848395 A CN113848395 A CN 1138483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antenna
antenna
receiving
targe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12228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青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Wingte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Shanghai Wentai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Wingte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Wingte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Wingte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12228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483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38483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83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29/00Arrangements for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electric quantiti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R19/00 - G01R27/00
    • G01R29/08Measuring electro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s
    • G01R29/10Radiation diagrams of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64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separate antennas for the more than one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3827Portable transceivers
    • H04B1/3833Hand-held trans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18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24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15/00Metering arrangements; Time controlling arrangements; Time indicating arrangements
    • H04M2215/20Technology dependant mete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天线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天线测试方法包括:控制第一待测终端中的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控制第二待测终端中的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第二目标天线为与第一目标天线的频段具有交集的天线;将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预设强度范围根据对标定终端进行检测确定;根据第一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根据本申请实施例,能够减少生产成本,并且实现对两台终端同时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

Description

天线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天线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终端等终端在整机生产组装完成后,都必须进行整机耦合天线测试,来测试终端的天线是否正常。
在相关技术中,整机耦合测试主要是使用耦合板作为综测仪的天线和待测终端进行耦合,从而进行耦合测试。但是,利用耦合板和综测仪对待测终端进行耦合测试存在以下问题:在耦合测试的过程中,每次只能对一台待测终端进行测试,使得测试效率低下;综测仪和耦合板的价格昂贵,占地面积较大,导致测试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利用两台待测终端相互进行天线测试的天线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测试方法,该方法包括:
控制第一待测终端中的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
控制第二待测终端中的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第二目标天线为与第一目标天线的频段具有交集的天线;
将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预设强度范围根据对标定终端进行检测确定;
根据第一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目标天线包括第一主集天线,第二目标天线包括第二主集天线和分集天线。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目标天线的数量为多个;
其中,将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包括:
针对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将第一接收强度与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
其中,根据第一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包括:
根据第一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每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根据第一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包括:
若第一比较结果为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分别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合格;
若第一比较结果为至少一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至少一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合格且其他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不合格;
若第一比较结果为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均不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疑似不合格。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疑似不合格之后,方法还包括:
利用标定终端,对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进行耦合测试,得到第一测试结果;
若第一测试结果为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合格,则确定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不合格;
若第一测试结果为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不合格,则利用标定终端,对每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进行耦合测试,得到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二测试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目标天线包括第一主集天线,第一待测终端包括与第一主集天线的频段相同的第三主集天线;
其中,在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疑似不合格之后,方法还包括:
控制第三主集天线发出测试信号;
控制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测试信号的第二接收强度;
将第二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二比较结果;
根据第二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在一个实施例中,测试信号具有目标发射强度,预设强度范围为目标发射强度对应的强度范围;
和/或,预设强度范围根据强度标准值和预设误差范围强度,强度标准值根据对标定终端进行检测确定。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天线测试装置,该装置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一待测终端中的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二待测终端中的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第二目标天线为与第一目标天线的频段具有交集的天线;
第一比较模块,用于将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预设强度范围根据对标定终端进行检测确定;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天线测试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本申请任意实施例所提供的天线测试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天线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能够控制第一待测终端中的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以及控制第二待测终端中的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并将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然后根据第一比较结果来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可以在耦合测试的过程中,通过两台待测终端进行相互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并且不需要使用耦合测试仪和综测仪,减少了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天线测试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天线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天线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又一个实施例中天线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天线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申请。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应当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个步骤可以按照不同的顺序执行,和/或并行执行。此外,方法实施方式可以包括附加的步骤和/或省略执行示出的步骤。本申请的范围在此方面不受限制。
本文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是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一些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些实施例”。其他术语的相关定义将在下文描述中给出。
需要注意,本申请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需要注意,本申请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多个装置之间所交互的消息或者信息的名称仅用于说明性的目的,而并不是用于对这些消息或信息的范围进行限制。
当前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终端等终端在生产制造之后绝大多数都具有一根或多根天线,没有经过天线测试的终端如果交到用户手里,可能会出现天线信号问题,可见,对终端的天线进行测试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在工厂生产过程中,为了检测天线是否存在装配不良等故障,需要在出厂前对每台终端进行天线测试。一般情况下,工厂通过整机耦合测试方式对终端的天线进行测试。整机耦合测试主要是使用耦合板作为综测仪的天线和待测终端进行耦合,从而进行耦合测试。
但是,利用耦合板和综测仪对待测终端进行耦合测试存在以下问题:
1、在耦合测试的过程中,每次只能对一台待测终端进行测试,使得测试效率低下;
2、综测仪和耦合板的价格昂贵,占地面积较大,导致测试成本较高。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利用两台待测终端相互进行天线测试的天线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申请提供的天线测试方法,可以应用于利用两台待测终端相互进行天线测试的天线测试系统。下面首先对该天线测试系统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天线测试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天线测试系统可以包括计算机设备105以及两台待测终端如第一待测终端102和第二待测终端103。其中,待测终端和计算机设备105均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终端等。
可选地,计算机设备105可以分别与第一待测终端102和第二待测终端103进行有线通信或者无线通信,以分别向第一待测终端102和第二待测终端103发送不同的控制信号来控制第一待测终端102和第二待测终端103进行不同的操作,进而实现天线测试。
具体地,计算机设备105可以控制第一待测终端102中的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以及控制第二待测终端103中的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然后接收第二待测终端103反馈的第一接收强度,并将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进而根据第一比较结果来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由此,图1所示的天线测试系统,可以在耦合测试的过程中,通过两台待测终端进行相互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并且不需要使用耦合测试仪和综测仪,减少了生产成本。
可选地,该天线测试系统还可以包括屏蔽箱101和支撑架104。其中,屏蔽箱101可以隔绝外部干扰,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支撑架104可以放置于屏蔽箱101内,并且用来放置第一待测终端102和第二待测终端103,使第一待测终端102和第二待测终端103之间可以保持固定的预设距离,进而使得第一待测终端102和第二待测终端103在测试过程中的距离保持恒定,以进一步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其中,支撑架104可以具有两个支撑台,两个支撑台之间可以具有预设距离,第一待测终端102可以放置在一个支撑台上,第二待测终端103可以放置在另一个支撑台上,以使第一待测终端102和第二待测终端103之间可以具有预设距离。
进一步地,预设距离可以为预先设置的任意能够实现耦合测试的距离,例如预设距离可以为5cm、10cm、25cm等。
在一个示例中,如图1所示,由于第一待测终端102和第二待测终端103被放置在屏蔽箱101内,而计算机设备105需要位于屏蔽箱101之外,在计算机设备105分别与第一待测终端102和第二待测终端103进行有线通信时,可以通过数据线如USB连接线分别与第一待测终端102和第二待测终端103进行通信连接。
在另一个示例中,由于第一待测终端102和第二待测终端103被放置在屏蔽箱101内,而计算机设备105需要位于屏蔽箱101之外,在计算机设备105分别与第一待测终端102和第二待测终端103进行无线通信如蓝牙通信、局域网通信时,可以在屏蔽箱101内设置信号发射器,计算机设备105可以通过数据线如USB连接线与信号发射器通信连接,进而通过信号发射器分别与第一待测终端102和第二待测终端103进行通信。
由此,可以在隔绝外部干扰的同时,实现计算机设备105对第一待测终端102和第二待测终端103的可靠控制。
下面结合图2至图4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测试方法进行说明。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该天线测试方法可以应用于图1所示的计算机设备105,计算机设备105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终端等。
图2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天线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天线测试方式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210、控制第一待测终端中的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向第一待测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
具体地,第一控制信号可以携带有第一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目标天线标识,第一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之后,可以获取第一控制信号所携带的第一目标天线标识,并且控制第一目标天线标识对应的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待测终端可以安装有至少一个主集天线和至少一个分集天线。其中,主集天线是同时具备信号发射功能和信号接收功能的天线,分集天线是仅具有信号接收功能的天线。
进一步地,第一目标天线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主集天线中的第一主集天线。其中,第一主集天线可以为任意一个第一待测终端的主集天线。
S220、控制第二待测终端中的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第二目标天线为与第一目标天线的频段具有交集的天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向第二待测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以使第二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通过第二目标天线接收测试信号,并且检测接收到的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
具体地,第二控制信号可以携带有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二目标天线标识,第二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可以获取第二控制信号所携带的第二目标天线标识,并且控制第二目标天线标识对应的第二目标天线接收测试信号,然后在第二目标天线接收到测试信号之后,可以检测接收到的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
进一步地,为了使第二目标天线可以接收到第一目标天线发出的测试信号,第二目标天线可以为与第一目标天线的频段具有交集的天线。
在第三代伙伴计划(3GPP)标准中,每种制式都规定了很多种频段(Band),一些Band为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模式,一些为时分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模式。
FDD模式的每一个Band又分为TX和RX两个频段,TX是终端发射信号的频段,RX是终端接收信号的频段。一些FDD Band的TX频段与另外一些FDD Band的RX频段重合这种现象广泛存在。
以4G制式为例,FDD模式的Band1、Band2的频率范围如表1所示。
表1FDD模式的各频段的频率范围
TX RX
Band1 1920MHz—1980MHz 2110MHz—2170MHz
Band2 1850MHz—1910MHz 1930MHz—1990MHz
可以看到,Band1的TX频段与Band2的Rx频段部分重合,也就是说,一台终端在Band1发射信号时,能被另外一台终端的Band2接收到。
TDD模式的每一个Band只有一个频段,TX和RX都在这个频段内实现发射功率和接收信号。可见,一台终端在该Band发射功率,也能被另外一台终端的相同Band接收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选地,测试信号可以具有目标频率。
具体地,目标频率为处于第一目标天线与第二目标天线的频段交集内的任意频率,即可以保证第一主集天线发出的信号可以被第二目标天线接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待测终端也可以安装有至少一个主集天线和至少一个分集天线。
进一步地,第二目标天线包括至少一个主集天线中与第一目标天线的制式相同的第二主集天线和至少一个分集天线中与第一目标天线的制式相同的分集天线。其中,第二主集天线可以为任意一个与第一目标天线的制式相同的第二待测终端的主集天线。
S230、将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预设强度范围根据对标定终端进行检测确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待测终端在检测到第一接收强度之后,可以将第一接收强度反馈给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可以将接收到的第一接收强度与本地存储的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目标天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此时,可以直接将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作为第一比较结果。
具体地,第一比较结果可以包括:第一接收强度位于预设强度范围内,或者,第一接收强度超出预设强度范围。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二目标天线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此时,由于不同第二目标天线与第一目标天线之间的距离不同,需要分别将每个第一接收强度与相应的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并将全部的比较结果作为第一比较结果。
可选地,第二控制信号可以携带有多个第二目标天线标识,第二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可以获取第二控制信号所携带的多个第二目标天线标识,并且控制每个第二目标天线标识对应的第二目标天线分别接收测试信号,然后检测每个接收到的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每个接收到的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即为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
可选地,S230可以具体包括:针对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将第一接收强度与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
具体地,第二待测终端在检测到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之后,可以将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反馈给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可以将接收到的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与本地存储的该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并将全部的比较结果作为第一比较结果。
具体地,第一比较结果可以包括: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分别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或者,至少一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或者,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均不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本地存储的预设强度范围是根据对标定终端进行检测后得到的,将在后文详细说明。
S240、根据第一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在得到第一比较结果之后,可以根据第一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在一个示例中,第二目标天线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此时,如果第一比较结果为第一接收强度位于预设强度范围内,则可以确定该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该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合格,否则,可以确定该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该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疑似不合格。
在另一个示例中,第二目标天线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此时,S240可以具体包括:根据第一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每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具体地,计算机设备在得到第一比较结果之后,根据第一比较结果对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每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进行综合判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能够控制第一待测终端中的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以及控制第二待测终端中的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并将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然后根据第一比较结果来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可以在耦合测试的过程中,通过两台待测终端进行相互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并且不需要使用耦合测试仪和综测仪,减少了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在对待测终端进行测试之前,需要先对标定终端进行测试,以获取用来检测待测终端的天线是否合格的预设强度范围。
其中,标定终端为性能可靠的终端,标定终端又可以称为金机,标定终端包含的天线都是合格的。
在对标定终端进行测试时,同样将两台标定终端如第一标定终端和第二标定终端分别放置在如图1所示屏蔽箱101的支撑架104的各个支撑台上,以保证标定终端的测试距离与待测中的测试距离相同,进一步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可选地,预设强度范围可以根据强度标准值和预设误差范围确定,强度标准值根据对标定终端进行检测确定。
具体地,计算机设备可以向第一标定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标定终端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第三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其中,第三目标天线为与第一目标天线相同的天线。计算机设备还可以向第二标定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以使第二标定终端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通过第四目标天线接收测试信号,并且检测接收到的测试信号的标定接收强度。计算机设备可以接收该标定接收强度,并作为强度标准值,然后,将强度标准值与预设误差范围的误差上限相加、与预设误差范围的误差下限相减,得到预设强度范围的强度上限和强度下限,进而得到预设强度范围。
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测试信号可以具有目标发射强度。
具体地,第一控制信号还可以携带有目标发射强度,第一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之后,可以获取第一控制信号所携带的目标发射强度,并且控制第一目标天线发出具有目标发射强度的测试信号。
进一步地,由于不同发射强度对应的接收强度也不同,因此,预设强度范围可以为目标发射强度对应的强度范围。
具体地,在标定预设强度范围时,计算机设备可以向第一标定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标定终端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第三目标天线发出具有目标发射强度的测试信号。计算机设备还可以向第二标定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以使第二标定终端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通过第四目标天线接收测试信号,并且检测接收到的测试信号的标定接收强度。计算机设备可以接收该标定接收强度,并作为强度标准值,然后,将强度标准值与预设误差范围的误差上限相加、与预设误差范围的误差下限相减,得到预设强度范围的强度上限和强度下限,进而得到目标发射强度对应的预设强度范围。
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根据第一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多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时,对于不同的比较结果会产生不同的判断结果。
可选的,根据第一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每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可以具体包括:
若第一比较结果为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分别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合格;
若第一比较结果为至少一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至少一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合格且其他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不合格;
若第一比较结果为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均不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疑似不合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待测终端的第一目标天线发出具有目标发射强度的测试信号之后,计算机设备可以将接收到的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与本地存储的该第二目标天线及目标发射强度对应的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并将全部的比较结果作为第一比较结果,然后基于第一比较结果对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每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进行综合判断。具体地,若计算机设备检测到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分别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合格;若计算机设备检测到至少一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该至少一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合格且其他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不合格;若计算机设备检测到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均不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疑似不合格,并且需要对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进行进一步判断。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标定终端对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进行进一步判断。
图3示出了另一个实施例中天线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3所示,该天线测试方法可以包含如下步骤。
S302、控制第一待测终端中的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向第一待测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
S304、控制第二待测终端中的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第二目标天线为与第一目标天线的频段具有交集的天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向第二待测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以使第二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通过第二目标天线接收测试信号,并且检测接收到的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
可选地,第二控制信号可以携带有多个第二目标天线标识,第二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可以获取第二控制信号所携带的多个第二目标天线标识,并且控制每个第二目标天线标识对应的第二目标天线分别接收测试信号,然后检测每个接收到的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每个接收到的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即为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
S306、将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预设强度范围根据对标定终端进行检测确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待测终端在检测到第一接收强度之后,可以将第一接收强度反馈给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可以将接收到的第一接收强度与本地存储的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
具体地,第二待测终端在检测到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之后,可以将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反馈给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可以将接收到的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与本地存储的该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并将全部的比较结果作为第一比较结果。
S308、判断第一比较结果是否为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分别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如果是,则执行S310,如果不是,则执行S312。
S310、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合格。
S312、判断第一比较结果是否为至少一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如果是,则执行S314,如果不是,则执行S316。
S314、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该至少一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合格且其他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不合格。
S316、利用标定终端,对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进行耦合测试,得到第一测试结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在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疑似不合格之后,可以将屏蔽箱内的第二待测终端替换为标定终端。计算机设备可以向第一待测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计算机设备还可以向标定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以使标定终端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通过第五目标天线接收测试信号,并且检测接收到的测试信号的第一测试接收强度,以将第一测试接收强度反馈给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可以将接收到的第一测试接收强度与本地存储的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测试结果。如果每个第五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测试接收强度分别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第一测试结果为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合格;如果每个第五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测试接收强度均不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第一测试结果为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不合格。
S318、根据第一测试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是否合格,如果是,则执行S320,如果不是,则执行S322。
S320、确定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不合格。
S322、利用标定终端,对每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进行耦合测试,得到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二测试结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在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合格之后,可以将屏蔽箱内的第一待测终端替换为第二待测终端。计算机设备可以向标定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标定终端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第六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计算机设备还可以向第二待测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以使第二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通过各个第二目标天线接收测试信号,并且检测各个接收到的测试信号的第二测试接收强度,以将第二测试接收强度反馈给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可以将接收到的第二测试接收强度与本地存储的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二测试结果。如果任意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二测试接收强度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第二测试结果为该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合格;如果任意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二测试接收强度不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第二测试结果为该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不合格。
由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利用标定终端实现对待测终端的天线的进一步测试,以进一步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第一目标天线包括第一主集天线,并且第一待测终端还包括与第一主集天线的频段相同的第三主集天线,则可以通过第三主集天线对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进行进一步判断。
其中,第三主集天线可以为第一待测终端中的至少一个主集天线中的任意与第一主集天线的频段相同的主集天线。
图4示出了又一个实施例中天线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4所示,该天线测试方法可以包含如下步骤。
S402、控制第一待测终端中的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向第一待测终端发送第一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一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一控制信号,通过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
S404、控制第二待测终端中的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第二目标天线为与第一目标天线的频段具有交集的天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向第二待测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以使第二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通过第二目标天线接收测试信号,并且检测接收到的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
可选地,第二控制信号可以携带有多个第二目标天线标识,第二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可以获取第二控制信号所携带的多个第二目标天线标识,并且控制每个第二目标天线标识对应的第二目标天线分别接收测试信号,然后检测每个接收到的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每个接收到的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即为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
S406、将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预设强度范围根据对标定终端进行检测确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待测终端在检测到第一接收强度之后,可以将第一接收强度反馈给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可以将接收到的第一接收强度与本地存储的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
具体地,第二待测终端在检测到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之后,可以将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反馈给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可以将接收到的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与本地存储的该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并将全部的比较结果作为第一比较结果。
S408、判断第一比较结果是否为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分别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如果是,则执行S410,如果不是,则执行S412。
S410、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合格。
S412、判断第一比较结果是否为至少一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如果是,则执行S414,如果不是,则执行S416。
S414、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该至少一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合格且其他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不合格。
S416、控制第三主集天线发出测试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在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疑似不合格之后,计算机设备可以向第三主集天线发送第三控制信号,以使第一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三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三控制信号,通过第三目标天线发出与第一目标天线发出的相同测试信号。
S418、控制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测试信号的第二接收强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还可以向第二待测终端发送第二控制信号,以使第二待测终端在接收到第二控制信号之后,可以响应于第二控制信号,通过第二目标天线接收测试信号,并且检测接收到的测试信号的第二接收强度,以将第二接收强度反馈给计算机设备。
S420、将第二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二比较结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将每个接收到的第二接收强度分别与本地存储的对应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并将全部的比较结果作为第二比较结果。
S422、根据第二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可以根据第二比较结果,对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进行分别判断。如果至少一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强度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合格;如果任意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强度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该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合格;如果任意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强度不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该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不合格;如果全部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二接收强度均不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需要通过标定终端对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各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以及第三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是否合格进行进一步判断,在此不做赘述。
由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直接利用测试终端的其他天线实现对待测终端的疑似不合格的天线的进一步测试,以进一步提高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天线测试方法,可以利用终端自有的天线和信号检测功能替代传统测试方法中的耦合板和综测仪的功能,极大的简化了工厂的天线测试方案,不再需要昂贵的综测仪和耦合板,节省测试设备,压缩测试站的占用空间,降低了测试费用。并且能同时测试两个终端,提高了测试效率。
下面结合图5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天线测试装置进行说明。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该天线测试装置可以为图1所示的计算机设备105,计算机设备105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终端等。
图5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天线测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5所示,该天线测试装置500可以包括第一控制模块510、第二控制模块520、第一比较模块530和第一判断模块540。
第一控制模块510可以配置为用于控制第一待测终端中的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
第二控制模块520可以配置为用于控制第二待测终端中的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第二目标天线为与第一目标天线的频段具有交集的天线。
第一比较模块530可以配置为用于将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预设强度范围根据对标定终端进行检测确定。
第一判断模块540可以配置为用于根据第一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能够控制第一待测终端中的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以及控制第二待测终端中的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并将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然后根据第一比较结果来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可以在耦合测试的过程中,通过两台待测终端进行相互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并且不需要使用耦合测试仪和综测仪,减少了生产成本。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目标天线可以包括第一主集天线,第二目标天线可以包括第二主集天线和分集天线。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目标天线的数量可以为多个。
其中,第一比较模块530可以进一步配置为针对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将第一接收强度与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
第一判断模块540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根据第一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每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判断模块540可以包括第一确定单元、第二确定单元和第三确定单元。
该第一确定单元可以配置为若第一比较结果为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分别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合格。
该第二确定单元还可以配置为若第一比较结果为至少一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至少一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合格且其他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不合格。
该第三确定单元还可以配置为若第一比较结果为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均不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疑似不合格。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该天线测试装置500还可以包括第一测试模块、第二测试模块和第三测试模块。
该第一测试模块可以配置为在确定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疑似不合格之后,利用标定终端,对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进行耦合测试,得到第一测试结果。
该第二测试模块可以配置为若第一测试结果为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合格,则确定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不合格。
该第三测试模块可以配置为若第一测试结果为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不合格,则利用标定终端,对每个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进行耦合测试,得到每个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二测试结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目标天线可以包括第一主集天线,第一待测终端可以包括与第一主集天线的频段相同的第三主集天线。
其中,该天线测试装置500还可以包括第三控制模块、第四控制模块、第二比较模块和第二判断模块。
该第三控制模块可以配置为控制第三主集天线发出测试信号。
该第四控制模块可以配置为控制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测试信号的第二接收强度。
该第二比较模块可以配置为将第二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二比较结果。
该第二判断模块可以配置为根据第二比较结果,判断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测试信号可以具有目标发射强度,预设强度范围可以为目标发射强度对应的强度范围;和/或,预设强度范围可以根据强度标准值和预设误差范围确定,强度标准值可以根据对标定终端进行检测确定。
关于天线测试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天线测试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天线测试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计算机设备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车载终端等,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6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和网络接口。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库。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数据库用于存储预设强度范围数据。该计算机设备的网络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通过网络连接通信。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天线测试方法。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天线测试装置可以实现为一种计算机程序的形式,计算机程序可在如图6所示的计算机设备上运行。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中可存储组成该天线测试装置的各个程序模块,比如,图5所示的第一控制模块、第二控制模块、第一比较模块和第一判断模块。各个程序模块构成的计算机程序使得处理器执行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本申请各个实施例的天线测试方法中的步骤。
例如,图6所示的计算机设备可以通过如图5所示的天线测试装置中的第一控制模块执行步骤S210,通过第二控制模块执行步骤S220,通过第一比较模块执行步骤S230,并且通过第一判断模块执行步骤S240。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和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天线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第一待测终端中的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
控制第二待测终端中的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所述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所述第二目标天线为与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频段具有交集的天线;
将所述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所述预设强度范围根据对标定终端进行检测确定;
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所述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天线包括第一主集天线,所述第二目标天线包括第二主集天线和分集天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目标天线的数量为多个;
其中,所述将所述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包括:
针对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将所述第一接收强度与所述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所述第一比较结果;
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所述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包括:
若所述第一比较结果为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分别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确定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所述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合格;
若所述第一比较结果为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确定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合格且其他所述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不合格;
若所述第一比较结果为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一接收强度均不属于对应预设强度范围,则确定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各个所述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疑似不合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确定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所述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疑似不合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利用所述标定终端,对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进行耦合测试,得到第一测试结果;
若所述第一测试结果为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合格,则确定所述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不合格;
若所述第一测试结果为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不合格,则利用所述标定终端,对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进行耦合测试,得到每个所述第二目标天线对应的第二测试结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目标天线包括第一主集天线,所述第一待测终端包括与所述第一主集天线的频段相同的第三主集天线;
其中,在所述确定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所述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均疑似不合格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控制所述第三主集天线发出所述测试信号;
控制所述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所述测试信号的第二接收强度;
将所述第二接收强度与所述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二比较结果;
根据所述第二比较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所述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信号具有目标发射强度,所述预设强度范围为所述目标发射强度对应的强度范围;
和/或,所述预设强度范围根据强度标准值和预设误差范围确定,所述强度标准值根据对所述标定终端进行检测确定。
8.一种天线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一待测终端中的第一目标天线发出测试信号;
第二控制模块,用于控制第二待测终端中的第二目标天线检测所述测试信号的第一接收强度,所述第二目标天线为与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频段具有交集的天线;
第一比较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接收强度与预设强度范围进行比较,得到第一比较结果,所述预设强度范围根据对标定终端进行检测确定;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比较结果,判断所述第一目标天线的发射功能和所述第二目标天线的接收功能是否合格。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CN202111122287.1A 2021-09-24 2021-09-24 天线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38483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22287.1A CN113848395A (zh) 2021-09-24 2021-09-24 天线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122287.1A CN113848395A (zh) 2021-09-24 2021-09-24 天线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8395A true CN113848395A (zh) 2021-12-28

Family

ID=789792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122287.1A Pending CN113848395A (zh) 2021-09-24 2021-09-24 天线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4839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10132A (zh) 天线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5577293B (zh) 一种蓝牙设备的测试方法、装置及系统
EP3683984A1 (en) Array antenna calib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US20100113011A1 (en)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 testing system
US20210359740A1 (en) Beam measur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9342834B (zh) 一种终端天线的测试装置
US20130337806A1 (en)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of scann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hannels
JP2020511852A (ja) ランダムアクセス方法及び装置
US20210337405A1 (en) Mobile terminal test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test method
US20230259432A1 (en) Testing method and testing device
WO2018103032A1 (en) System information delivery
CN104935446A (zh) 基于可信度挖掘的网络质量评估方法及装置
JP2016524395A (ja) PA blankingのワーキングモードを設定する方法及び装置
EP3937568B1 (en) Beam correspondence capacity repor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3848395A (zh) 天线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472457B (zh) 天线异常检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1371601A (zh) 用于确定信号参数与移动无线通信设备的设备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的方法和系统
CN113766406B (zh) 一种耳机测试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12383660B (zh) 智能终端的吞吐率测试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终端
CN109257124A (zh) WiFi非信令测试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1492600B (zh) 一种射频通道连接检测方法及装置
WO2016176848A1 (zh) 信号传输方法和网络设备
US2020027468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verting transmitting/receiving frequency signal in fdd communication
CN115941079B (zh) 测试设备的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EP429093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plmn selection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