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19671B -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19671B
CN113819671B CN202111227614.XA CN202111227614A CN113819671B CN 113819671 B CN113819671 B CN 113819671B CN 202111227614 A CN202111227614 A CN 202111227614A CN 113819671 B CN113819671 B CN 1138196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dioxide
temperature
low
power generation
refrig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2761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19671A (zh
Inventor
张峰
谌冰洁
廖高良
戴幸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n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1227614.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1967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196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96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196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96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0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 F25B9/008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characterised by the refrigerant the refrigerant being carbon diox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D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e.g. STEAM TURBINES
    • F01D15/00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devices driven thereby
    • F01D15/10Adaptations for driving, or combinations with, electric gener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25/00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1K25/08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special vapours
    • F01K25/10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special working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Plants operating in closed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special vapours the vapours being cold, e.g. ammonia, carbon dioxide, ether
    • F01K25/103Carbon dioxi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7/00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 F01K7/32Steam engine pla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fic types of engine; Plants or 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use of special steam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Control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systems, cycles or processes; Use of withdrawn or exhaust steam for feed-water heating the engines using steam of critical or overcritical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 F25B27/02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particular sources of energy using waste heat, e.g. from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40Fluid line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9/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 F25B9/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in which the refrigerant is air or other gas of low boiling point using expand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27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 Y02A30/274Relating to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technologies using waste energy, e.g. from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高温加热器、高温透平、低温回热器、冷却器、压缩机依次连接,压缩机和第一发电机均通过高温透平输出的机械能驱动,第一发电机产生电能供给电能用户;低温加热器、低温透平、低温回热器、冷凝器、增压泵依次连接,第二发电机通过低温透平输出的机械能驱动,产生电能供给电能用户;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依次连接,制冷压缩机通过低温透平输出的机械能驱动。该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能够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保证尽可能高的能源转换效率,灵活提供发电量和制冷量,满足不同制冷温度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余热回收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
背景技术
热力发动机和供热过程中的余热回收是减少在电力、运输和供暖部门中的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工业过程中,有高达20-50%的热废气和热流废热损失,根据温度水平不同,余热源可分为低温(<230
Figure 944585DEST_PATH_IMAGE001
)、中温(230-650
Figure 480740DEST_PATH_IMAGE001
)和高温(>650
Figure 298042DEST_PATH_IMAGE001
),根据余热的温度水平和性质,选择适当的回收方式能将能效提高10%-50%,相比于化石燃料,余热是免费且零排放的,因此,余热回收引起了更多关注。
目前应用广泛的余热回收系统有朗肯循环、布雷顿循环、卡林娜循环。朗肯循环以水蒸气为循环工质,主要应用于火力发电、核能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领域,当循环最高温度600℃时热效率可达45%;布雷顿循环具有较高的燃烧转换效率,其在燃气轮机发电、空间动力系统、飞机和轮船等推进系统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卡林娜循环是以氨/水混合物为工质、基于朗肯循环改进的动力循环,主要应用于低温热源,如地热能、工业余热。
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是基于布雷顿循环并以处于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为工质的动力循环,利用其高密度和传热性能以及临界区附近特殊物性,可大大降低压缩机耗功、提高循环热效率。同时,相比于独立系统,梯级系统能够更加完全地利用余热,提高系统的热力学性能,并通过共享一些设备以减少部件数量。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余热回收系统的效率,尽可能地利用余热能量,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该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联合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能够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保证尽可能高的能源转换效率,灵活提供发电量和制冷量,满足不同制冷温度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
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中高温加热器、高温透平、低温回热器、冷却器、压缩机依次连接,所述压缩机和第一发电机均通过高温透平输出的机械能驱动,第一发电机产生电能供给电能用户;
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中低温加热器、低温透平、低温回热器、冷凝器、增压泵依次连接,第二发电机通过低温透平输出的机械能驱动,第二发电机产生电能供给电能用户,所述低温加热器的热测入口与高温加热器的热测出口连接;
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中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蒸发器依次连接,所述制冷压缩机通过低温透平输出的机械能驱动,所述蒸发器用于对供给冷能用户的流体降温。
优选地,还包括热源分流器,所述热源分流器入口与热源相连,所述热源分流器一侧出口与所述高温加热器热侧入口相连,另一侧出口与所述低温加热器热侧入口相连。
优选地,所述高温透平、所述第一发电机与所述压缩机同轴相连;所述低温透平、所述第二发电机与所述制冷压缩机同轴相连。
优选地,所述冷却器入口与所述制冷压缩机出口和所述低温回热器热侧出口相连,所述冷却器出口与所述冷凝器入口和所述压缩机入口相连。
优选地,还包括高温回热器,所述高温回热器的冷侧入口与所述低温回热器的冷侧出口相连,所述高温回热器的冷侧出口与所述高温加热器的冷侧入口相连,所述高温回热器热侧出口与所述低温回热器热侧入口相连,所述高温回热器热侧入口与高温透平出口相连。
优选地,还包括分流器,所述分流器的入口与所述冷凝器出口相连,所述分流器的一侧出口与所述节流阀入口相连,所述分流器的另一侧出口与所述增压泵入口相连。
优选地,所述热源分流器吸收的热源包括发动机排气余热、燃气轮机尾气或工业余热。
本申请所提供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紧凑联接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以及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包括高温加热器、高温透平、第一发电机、低温回热器、冷却器和压缩机,循环工质为二氧化碳。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包括低温加热器、低温透平、第二发电机、低温回热器、冷凝器和增压泵,循环工质为二氧化碳。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包括制冷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制冷工质为二氧化碳。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共用低温回热器,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共用冷凝器。
本申请所提供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使得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梯级利用高温余热和低温余热,保证系统对余热的充分回收利用;同时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共用低温回热器,避免低温回热器出现温度夹点问题,保证低温回热器的换热效率,从而省略了再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分流再压缩过程,显著降低了压缩机功耗,提高循环效率;并且低温透平乏气余热在低温回热器中被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工质吸收,提高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效率,降低了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冷源损失,提高了循环效率;此外制冷循环由跨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驱动,不用消耗额外的高品位电能,并且制冷循环的工质为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的温度可以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通过调节节流阀压降,改变二氧化碳蒸发温度能够满足不同制冷需求,如空调供冷、食品保鲜和冷藏等,通过改变制冷循环的工质流量能够调节制冷量和发电量。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能够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保证尽可能高的能源转换效率,灵活提供发电量和制冷量,满足不同制冷温度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该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联合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能够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保证尽可能高的能源转换效率,灵活提供发电量和制冷量,满足不同制冷温度需求。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至图2,图1为本申请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中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
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中高温加热器2、高温透平3、低温回热器5、冷却器6、压缩机7依次连接,压缩机7和第一发电机16均通过高温透平3输出的机械能驱动,第一发电机16产生电能供给电能用户18;
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中低温加热器8、低温透平9、低温回热器5、冷凝器10、增压泵11依次连接,第二发电机17通过低温透平9输出的机械能驱动,第二发电机17产生电能供给电能用户18,低温加热器8的热测入口与高温加热器2的热测出口连接;
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中制冷压缩机15、冷凝器10、节流阀12、蒸发器13依次连接,制冷压缩机15通过低温透平9输出的机械能驱动,蒸发器13用于对供给冷能用户14的流体降温。
上述结构中,高温加热器2吸收高温余热,用于加热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工质;高温透平3的入口与高温加热器2的冷侧出口相连;第一发电机16被高温透平3输出的部分机械能带动运行,第一发电机16的发电量用于供给电能用户18;低温回热器5的热侧入口与高温透平3的出口相连,同时与低温透平9出口相连,低温回热器5的冷侧出口与高温加热器2的冷侧入口相连;冷却器6入口与低温回热器5的热侧出口相连;压缩机7被高温透平3输出的部分机械能驱动运行,压缩机7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工质;压缩机7入口与冷却器6出口相连,压缩机7出口与低温回热器5冷侧入口相连;低温回热器5冷侧出口与高温加热器2冷侧入口相连。
低温加热器8吸收低温余热,用于加热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工质;低温透平9入口与低温加热器8冷侧出口相连;第二发电机17被低温透平9输出的部分机械能带动运行,第二发电机17的发电量用于供给电能用户18;制冷压缩机15被低温透平9输出的部分机械能驱动运行,制冷压缩机15压缩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工质;冷凝器10入口与制冷压缩机15出口和低温回热器5热侧出口相连,用于将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工质冷凝至液态;增压泵11入口与冷凝器10一侧出口相连,增压泵11出口与低温加热器8相连,增压泵11用于给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工质增压,增压后的二氧化碳温度仍较低,能较好利用低温余热;节流阀12入口与冷凝器10另一侧出口相连,节流阀12出口与蒸发器13入口相连,蒸发器13出口与制冷压缩机15入口相连,蒸发器13用于对供给冷能用户14的流体降温。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高温加热器2内的二氧化碳吸收高温余热后升温,高温高压气流进入高温透平3并在高温透平3中膨胀做功,将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热能转换为旋转透平的机械能,用来驱动压缩机7压缩二氧化碳和同轴连接的第一发电机16发电,第一发电机16的发电量供给电能用户18;通过高温透平3膨胀后的二氧化碳流经低温回热器5并释放热量,进一步进入冷却器6冷却;冷却后的二氧化碳气流进入压缩机7进行增压,由于温度冷却至二氧化碳临界点附近,降低了功耗,得到的高压气流经过低温回热器5吸热升温后进入高温加热器2,并在高温加热器2中吸收热源热量使得温度进一步升高。
低温加热器8内的二氧化碳流吸收低温余热升温后,进入低温透平9膨胀做功,低温透平9膨胀做功输出的机械能分别带动第二发电机17发电和制冷压缩机15压缩二氧化碳,通过低温透平9膨胀后的二氧化碳汇入低温回热器5热侧入口,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工质掺混,使得低温回热器5热侧工质质量流量大于冷侧,从而降低了冷侧和热侧流体的热容差值,避免在回热器中出现温度夹点问题,提高低温回热器5中冷、热侧工质的温度匹配特性,进而提高低温回热器5的换热效率,掺混后的二氧化碳在低温回热器5中释放热量,降温后的二氧化碳气流通过冷凝器10冷却到液态,液态二氧化碳经过泵11加压后回到低温加热器2吸收热量充分利用低温余热。
流经制冷压缩机15后的二氧化碳压力升高,增压后的二氧化碳流经冷凝器10被冷却成液体,冷凝后的二氧化碳再通过节流阀12节流降温降压,使其温度降低到蒸发温度,随后进入蒸发器13吸热蒸发成气体,从而利用液态二氧化碳的蒸发潜热制冷,蒸发器13另一侧的流体降温后供给需要冷能的用户,液态二氧化碳的温度可以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通过调节节流阀12压降,改变二氧化碳蒸发温度能够满足不同制冷需求,如空调供冷、食品保鲜和冷藏等,最后二氧化碳流回制冷压缩机15。
即,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紧凑联接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以及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包括高温加热器2、高温透平3、第一发电机16、低温回热器5、冷却器6和压缩机7,循环工质为二氧化碳。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包括低温加热器8、低温透平9、第二发电机17、低温回热器5、冷凝器10和增压泵11,循环工质为二氧化碳。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包括制冷压缩机15、冷凝器10、节流阀12和蒸发器13,制冷工质为二氧化碳。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共用低温回热器5,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共用冷凝器10。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梯级利用高温余热和低温余热,保证系统对余热的充分回收利用;同时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共用低温回热器5,避免低温回热器出现温度夹点问题,保证低温回热器5的换热效率,从而省略了再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分流再压缩过程,显著降低了压缩机功耗,提高循环效率;并且低温透平9乏气余热在低温回热器5中被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工质吸收,提高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效率,降低了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冷源损失,提高了循环效率;此外制冷循环由跨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驱动,不用消耗额外的高品位电能,并且制冷循环的工质为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的温度可以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通过调节节流阀压降,改变二氧化碳蒸发温度能够满足不同制冷需求,如空调供冷、食品保鲜和冷藏等,通过改变制冷循环的工质流量能够调节制冷量和发电量。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能够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保证尽可能高的能源转换效率,灵活提供发电量和制冷量,满足不同制冷温度需求。
另一种较为可靠的实施例中,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还包括热源分流器1,热源分流器1入口与热源相连,热源分流器1一侧出口与高温加热器2热侧入口相连,另一侧出口与高温加热器2热侧出口和低温加热器8热侧入口相连。
本实施例中,通过调节热源分流器1的分流比能够改变流经高温加热器1的余热工质流量以及流经低温加热器8的余热工质温度,从而改变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余热回收量和二氧化碳工质质量流量,以及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余热回收量、低温透平9的进口温度和二氧化碳质量流量,进而调节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输出功,实现调节最大发电量和最大制冷量的目的。
为了方便设置,高温透平3、第一发电机16与压缩机7同轴相连;低温透平9、第二发电机17与制冷压缩机15同轴相连。通过上述设置,提高了结构紧凑性。
当然,高温透平3、第一发电机16与压缩机7同轴相连;低温透平9、第二发电机17与制冷压缩机15同轴相连只是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并不是唯一的,也可以采用传动装置使其非同轴相连,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另一种较为可靠的实施例中,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冷却器6入口与制冷压缩机15出口和低温回热器5热侧出口相连,冷却器6出口与冷凝器10入口和压缩机7入口相连。
本实施例中,冷却器6置于制冷压缩机15和冷凝器10之间,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的工质均流经冷却器6,即三个循环共用冷却器6,增强了系统的紧凑性。冷却器6用于预冷三个循环的工质,将工质温度降低到临界点附近,来减小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压缩机7耗功,以及减小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和制冷循环的冷凝器10尺寸。
另一种较为可靠的实施例中,在上述任意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之上,还包括高温回热器4,高温回热器4的冷侧入口与低温回热器5的冷侧出口相连,高温回热器4的冷侧出口与高温加热器2的冷侧入口相连,高温回热器4热侧出口与低温回热器5热侧入口相连,高温回热器4热侧入口与高温透平3出口相连。
本实施例中,高温回热器4设置于低温回热器5热侧入口和高温透平3出口之间,高温透平3膨胀作功后的乏气依次经过高温回热器4和低温回热器5回收热量,保证高温下回热器两侧气流质量流量一致,减小了回热器两侧流体的热容差值,提高了高温下回热器冷、热侧流体的温度匹配特性,进一步提高回热器效率;同时减小了低温回热器5热侧入口的两股气流的温差,减小了掺混损失,从而提高循环效率。
在上述各个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分流器19,分流器19的入口与冷凝器10出口相连,分流器19的一侧出口与节流阀12入口相连,分流器19的另一侧出口与增压泵11入口相连。
本实施例中,通过调节分流器19的分流比能够控制流经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的质量流量,进而灵活调节制冷量和发电量的大小。
在上述各个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热源分流器1吸收的热源包括发动机排气余热、燃气轮机尾气或工业余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为基于余热回收利用的新型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其适用的热源种类很多,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为了便于描述,下面将上述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紧凑联接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以及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包括高温加热器2、高温透平3、第一发电机16、高温回热器4、低温回热器5、冷却器6和压缩机7,循环工质为二氧化碳。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包括低温加热器8、低温透平9、第二发电机17、低温回热器5、冷却器6、冷凝器10、分流器19和增压泵11,循环工质为二氧化碳。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包括制冷压缩机15、冷却器6、冷凝器10、分流器19、节流阀12和蒸发器13,制冷工质为二氧化碳。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分别通过高温加热器2和低温加热器8回收高温余热和低温余热,两个循环还共用低温回热器5和冷却器6;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共用冷却器6、冷凝器10和分流器19。
通过上述设置,使得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能够梯级利用高温余热和低温余热,保证系统对余热的充分回收利用;同时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共用低温回热器5,避免低温回热器5出现温度夹点问题,保证低温回热器5的换热效率,从而省略了再压缩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分流再压缩过程,显著降低了压缩机7功耗,提高循环效率;并且低温透平9乏气余热在低温回热器5中被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工质吸收,提高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效率,降低了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冷源损失,提高了循环效率;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设置高温回热器4能减小低温回热器5热侧入口的两股气流的温差,减小了掺混损失,从而提高循环效率;此外制冷循环由跨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驱动,不用消耗额外的高品位电能,并且制冷循环的工质为二氧化碳,液态二氧化碳的温度可以降低到0摄氏度以下,通过调节节流阀压降,改变二氧化碳蒸发温度能够满足不同制冷需求,如空调供冷、食品保鲜和冷藏等,通过调节分流器19来改变制冷循环的工质流量能够调节制冷量和发电量,通过调节热源分流器1的分流比能够改变流经高温加热器1的余热工质流量以及流经低温加热器8的余热工质温度,从而调节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的输出功,进而调节系统的最大发电量和最大制冷量。
因此,本发明提供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能够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保证尽可能高的能源转换效率,灵活提供发电量和制冷量,满足不同制冷温度需求。本发明具体实施方案为:余热载体通过热源分流器1后分成两股,一部分余热载体在高温加热器2内将热量传递给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工质,使其升温到循环最高温度,加热后的二氧化碳进入高温透平3并在高温透平3中膨胀做功,将超临界二氧化碳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用来驱动压缩机7压缩二氧化碳流和同轴连接的第一发电机16发电;通过高温透平3膨胀后的二氧化碳依次流经高温回热器4和低温回热器5并在其中释放热量;放热后的二氧化碳流经冷却器6被冷却到临界点温度附近;冷却后的二氧化碳气流进入压缩机7进行增压,由于温度冷却至二氧化碳临界点附近,降低了压缩机7的功耗,得到的高压气流依次经过低温回热器5和高温回热器4吸热升温后进入高温加热器2,并在高温加热器2中吸收热源热量使得温度进一步升高,形成一个完整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工质在低温加热器8中吸收另一部分余热载体与高温加热器2出口余热载体形成的混合工质的热量后升温,并进入低温透平9中膨胀做功,低温透平9膨胀做功输出的机械能分别带动第二发电机17发电和制冷压缩机15压缩二氧化碳,通过低温透平9膨胀后的二氧化碳汇入低温回热器5热侧入口,与高温回热器4热侧出口的气流掺混,增加了低温回热器热侧流体的质量流量,从而降低了低温回热器5冷侧和热侧流体的热容差值,避免了出现温度夹点问题;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工质掺混后的工质在低温回热器5中释放热量,降温后的二氧化碳气流依次通过冷却器6和冷凝器10进一步冷却到液态,经过分流器19后,液态二氧化碳经过增压泵11加压后回到低温加热器2吸收热量充分利用余热,实现一个完整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流经制冷压缩机15后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工质压力升高,增压后的二氧化碳依次流经冷却器6和冷凝器10被冷却成液体,冷凝后的二氧化碳经过分流器19,再通过节流阀12节流降温降压,使其温度降低到蒸发温度,随后进入蒸发器13吸热蒸发为气体,从而利用液态二氧化碳的蒸发潜热制冷,二氧化碳流回制冷压缩机15,蒸发器13另一侧的流体降温后供给需要冷能的用户14,形成一个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二氧化碳基发电制冷系统。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以上对本申请所提供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申请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7)

1.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和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
所述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中高温加热器(2)、高温透平(3)、低温回热器(5)、冷却器(6)、压缩机(7)依次连接,所述压缩机(7)和第一发电机(16)均通过高温透平(3)输出的机械能驱动,第一发电机(16)产生电能供给电能用户(18);
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循环中低温加热器(8)、低温透平(9)、低温回热器(5)、冷凝器(10)、增压泵(11)依次连接,第二发电机(17)通过低温透平(9)输出的机械能驱动,第二发电机(17)产生电能供给电能用户(18),所述低温加热器(8)的热测入口与高温加热器(2)的热测出口连接;
所述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循环中制冷压缩机(15)、冷凝器(10)、节流阀(12)、蒸发器(13)依次连接,所述制冷压缩机(15)通过低温透平(9)输出的机械能驱动,所述蒸发器(13)用于对供给冷能用户(14)的流体降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热源分流器(1),所述热源分流器(1)入口与热源相连,所述热源分流器(1)一侧出口与所述高温加热器(2)热侧入口相连,另一侧出口与所述低温加热器(8)热侧入口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透平(3)、所述第一发电机(16)与所述压缩机(7)同轴相连;所述低温透平(9)、所述第二发电机(17)与所述制冷压缩机(15)同轴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6)入口与所述制冷压缩机(15)出口和所述低温回热器(5)热侧出口相连,所述冷却器(6)出口与所述冷凝器(10)入口和所述压缩机(7)入口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温回热器(4),所述高温回热器(4)的冷侧入口与所述低温回热器(5)的冷侧出口相连,所述高温回热器(4)的冷侧出口与所述高温加热器(2)的冷侧入口相连,所述高温回热器(4)热侧出口与所述低温回热器(5)热侧入口相连,所述高温回热器(4)热侧入口与高温透平(3)出口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流器(19),所述分流器(19)的入口与所述冷凝器(10)出口相连,所述分流器(19)的一侧出口与所述节流阀(12)入口相连,所述分流器(19)的另一侧出口与所述增压泵(11)入口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源分流器(1)吸收的热源包括发动机排气余热、燃气轮机尾气或工业余热。
CN202111227614.XA 2021-10-21 2021-10-21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 Active CN11381967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27614.XA CN113819671B (zh) 2021-10-21 2021-10-21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27614.XA CN113819671B (zh) 2021-10-21 2021-10-21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19671A CN113819671A (zh) 2021-12-21
CN113819671B true CN113819671B (zh) 2022-12-27

Family

ID=78920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27614.XA Active CN113819671B (zh) 2021-10-21 2021-10-21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19671B (zh)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1086A (zh) * 2006-07-05 2008-01-09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利用液化天然气冷的二氧化碳零排放热力循环及流程
CN101581518A (zh) * 2009-06-12 2009-11-18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种太阳能辅助热源二氧化碳跨临界节能热泵系统
CN103983036A (zh) * 2014-05-30 2014-08-1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内燃机余热回收的co2循环多联产系统
CN106098122A (zh) * 2016-05-31 2016-11-09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的核能发电系统
CN108266915A (zh) * 2018-03-05 2018-07-10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使用单一工质co2作制冷剂的复叠制冷系统
CN108643981A (zh) * 2018-04-09 2018-10-1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低品位热源驱动非共沸混合工质热电联供系统及方法
CN108775266A (zh) * 2018-06-11 2018-11-09 山东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高温烟气余热回收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吸收式热泵复合的热电联产系统
CN108868930A (zh) * 2018-06-07 2018-11-23 江苏科技大学 内燃机余热利用的超临界/跨临界二氧化碳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CN110486968A (zh) * 2019-08-28 2019-11-22 中南大学 一种基于co2工质的冷电联供系统
CN110887278A (zh) * 2019-11-05 2020-03-17 江苏科技大学 用于低品味热源的能量自给型二氧化碳冷热电联产系统
CN111365130A (zh) * 2020-02-25 2020-07-03 山东大学 一种利用lng冷能的燃气轮机余热利用系统及其方法
CN112880230A (zh) * 2021-04-29 2021-06-01 湖南大学 一种发电制冷联合系统
CN112880222A (zh) * 2021-01-27 2021-06-01 郑州大学 一种带发电功能的二氧化碳跨临界补气增焓系统
CN113294769A (zh) * 2021-04-27 2021-08-24 广东工业大学 适应不同地理环境气候和负荷的超临界-跨临界二氧化碳燃煤发电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1086A (zh) * 2006-07-05 2008-01-09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利用液化天然气冷的二氧化碳零排放热力循环及流程
CN101581518A (zh) * 2009-06-12 2009-11-18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一种太阳能辅助热源二氧化碳跨临界节能热泵系统
CN103983036A (zh) * 2014-05-30 2014-08-13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用于内燃机余热回收的co2循环多联产系统
CN106098122A (zh) * 2016-05-31 2016-11-09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一种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的核能发电系统
CN108266915A (zh) * 2018-03-05 2018-07-10 天津商业大学 一种使用单一工质co2作制冷剂的复叠制冷系统
CN108643981A (zh) * 2018-04-09 2018-10-1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低品位热源驱动非共沸混合工质热电联供系统及方法
CN108868930A (zh) * 2018-06-07 2018-11-23 江苏科技大学 内燃机余热利用的超临界/跨临界二氧化碳联合循环发电系统
CN108775266A (zh) * 2018-06-11 2018-11-09 山东理工大学 一种用于高温烟气余热回收的跨临界二氧化碳动力循环与吸收式热泵复合的热电联产系统
CN110486968A (zh) * 2019-08-28 2019-11-22 中南大学 一种基于co2工质的冷电联供系统
CN110887278A (zh) * 2019-11-05 2020-03-17 江苏科技大学 用于低品味热源的能量自给型二氧化碳冷热电联产系统
CN111365130A (zh) * 2020-02-25 2020-07-03 山东大学 一种利用lng冷能的燃气轮机余热利用系统及其方法
CN112880222A (zh) * 2021-01-27 2021-06-01 郑州大学 一种带发电功能的二氧化碳跨临界补气增焓系统
CN113294769A (zh) * 2021-04-27 2021-08-24 广东工业大学 适应不同地理环境气候和负荷的超临界-跨临界二氧化碳燃煤发电系统
CN112880230A (zh) * 2021-04-29 2021-06-01 湖南大学 一种发电制冷联合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19671A (zh) 2021-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Xue et al. A review of cryogenic power generation cycles with liquefied natural gas cold energy utilization
CN110887278B (zh) 用于低品位热源的能量自给型二氧化碳冷热电联产系统
US20090165456A1 (en) Heat Cycle System and Composite Heat Cycle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CN212406844U (zh) 回收废热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布雷顿循环发电系统
CN102563987A (zh) 有机朗肯循环驱动的蒸气压缩制冷装置及方法
WO2023193486A1 (zh) 一种常温液态压缩二氧化碳混合工质储能系统及方法
US11002468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irculating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 with jet cooling device
CN114198173B (zh) 一种全回热布雷顿循环与吸收式制冷集成的电冷联供系统
CN114135398A (zh) 一种分布式能源环境下的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及方法
CN113036932B (zh) 一种co2跨临界热力循环储电系统和方法
CN113153475A (zh) 一种功热互补型超临界co2动力循环发电系统
CN116335823B (zh) 与Allam循环形式电站相结合的联合循环系统及低温循环方法
CN202501677U (zh) 有机朗肯循环驱动的蒸气压缩制冷装置
CN113819671B (zh) 一种基于二氧化碳的发电制冷联合系统
WO2022257856A1 (zh) 一种朗肯循环系统及朗肯循环方法
CN107702429B (zh) 液态空气储能系统能效提升装置及方法
CN113356952B (zh) 一种可预冷燃机入口空气的冷电联供系统及其操作方法
CN112880230B (zh) 一种发电制冷联合系统
CN113803166A (zh) 基于燃气轮机Kalina联合循环的冷热电多联产耦合系统及操作方法
CN209539413U (zh) 一种低参数热回收系统
JPS6187908A (ja) 発電及び冷凍又はヒ−トポンプサイクルの複合装置
CN219283670U (zh) 一种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制冷联合系统
CN114811990B (zh) 一种二氧化碳动力循环和热泵循环结合的联产系统及方法
CN109763870A (zh) 一种低参数热回收系统
CN115930476A (zh) 一种基于超临界二氧化碳发电制冷联合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