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19466A - 燃烧单片 - Google Patents

燃烧单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19466A
CN113819466A CN202111040549.XA CN202111040549A CN113819466A CN 113819466 A CN113819466 A CN 113819466A CN 202111040549 A CN202111040549 A CN 202111040549A CN 113819466 A CN113819466 A CN 1138194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heat
injection
combustion
fire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4054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楚鹏
杨志勇
潘泽林
张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4054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1946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8194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94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DBURNERS
    • F23D14/00Burners for combustion of a gas, e.g. of a gas stored under pressure as a liquid
    • F23D14/46Details, e.g. noise reduction means
    • F23D14/72Safety devices, e.g. operative in case of failure of gas supply
    • F23D14/78Cooling burner par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烧单片,空气进入引射本体的引射通道内并与可燃气体在引射通道内混合而得到混合气,混合气在出火口处流出并被点燃而产生高温烟气,因此,导致引射本体上靠近出火口处的区域的温度较高。由于吸热段与引射本体热接触,并且,冷却管的吸热段靠近引射本体的出火口设置,从而利用吸热段能够对靠近出火口处的区域的热量进行充分的吸收。同时,冷凝段远离引射本体的出火口设置,从而利用吸热段与冷凝段的热传递连接,可以将吸热段吸收的热量传输至冷凝段并进行散发,从而能够对燃烧单片整体进行有效的冷却降温,尤其能够对靠近出火口处的区域进行有效的冷却降温。

Description

燃烧单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燃烧单片。
背景技术
为了减少NOx气体(以下简称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传统的燃烧器总成通常采用水冷式结构。具体地,冷水从进水口处进入,先经过燃烧单片,再进入热交换总成与高温烟气进行换热。如此,利用冷水对燃烧单片进行冷却,从而达到降低NOx气体的排放量的目的。传统的燃烧单片使用过程中,进水温度对冷却效果影响较大,当进水温度较高时,冷却效果明显减弱,当进水问题较低时,易在水管的表面产生冷凝水,会造成腐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烧单片,其不受水温的影响,能够有效的进行冷却,也不会产生冷凝水,避免造成腐蚀。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烧单片,包括引射本体及冷却管,所述引射本体设有具有出火口的引射通道,所述冷却管包括热传递连接的吸热段和冷凝段,所述吸热段与所述引射本体热接触,且所述吸热段设于所述引射本体靠近所述出火口的一侧,所述冷凝段设于所述引射本体远离所述出火口的一侧。
本发明所述的燃烧单片,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空气进入引射本体的引射通道内并与可燃气体在引射通道内混合而得到混合气,混合气在出火口处流出并被点燃而产生高温烟气,因此,导致引射本体上靠近出火口处的区域的温度较高。由于吸热段与引射本体热接触,并且,冷却管的吸热段靠近引射本体的出火口设置,从而利用吸热段能够对靠近出火口处的区域的热量进行充分的吸收。同时,冷凝段远离引射本体的出火口设置,从而利用吸热段与冷凝段的热传递连接,可以将吸热段吸收的热量传输至冷凝段并进行散发,从而能够对燃烧单片整体进行有效的冷却降温,尤其能够对靠近出火口处的区域进行有效的冷却降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射通道还具有与所述出火口相对设置的引射口,所述冷凝段设于所述引射口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引射本体之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单片还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套设于所述冷凝段的外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射通道设有两个,每个所述引射通道的两侧均设有一个所述冷却管,其中,位于两个所述引射通道之间的两个所述冷凝段共同对应一个所述散热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射通道包括沿所述燃烧单片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入射流道、及与所述入射流道连通并朝向所述入射流道的两侧延伸的出射流道,所述出射流道远离所述入射流道的一端设有所述出火口所述出射流道的内径大于所述入射流道的内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热段的延伸轨迹平行于所述出射流道的外轮廓,且所述吸热段的延伸轨迹与所述出射流道的外轮廓以第一预设间距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管还包括连接段,所述连接段设置于所述吸热段与所述冷凝段之间,且所述连接段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吸热段和冷凝段连通,所述连接段用于将所述冷凝段延伸至所述引射本体的外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段与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与所述吸热段连通,所述第二段与所述冷凝段连通,所述第一段的延伸轨迹与所述入射流道的外轮廓以第二预设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段与所述第一段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第二段与所述入射流道的外轮廓的间距沿所述出射流道至所述入射流道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引射本体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使相邻的两个所述引射本体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管为热导管。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的燃烧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燃烧器总成的燃烧单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燃烧器总成的燃烧单片的冷却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燃烧器总成;100、燃烧单片;110、引射本体;111、引射通道;1111、出火口;1112、入射流道;1113、出射流道;1114、第一连通孔;1115、引射口;112、冷却管;1121、吸热段;1122、冷凝段;1123、连接段;11231、第一段;11232、第二段;1124、第一管;1125、第二管;1126、流通通道;1127、内腔;113、散热件;114、限位部;200、燃烧器壳体;210、第一侧板;220、第二侧板;230、第三侧板;300、连接件;400、进气管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燃烧单片100,能够应用于燃烧器总成10中,用于将空气与可燃气体进行混合并点燃以形成高温烟气。具体地,燃烧单片100包括引射本体110及冷却管112。其中,引射本体110设有具有出火口1111的引射通道111,冷却管112包括热传递连接的吸热段1121和冷凝段1122。吸热段1121与引射本体110热接触。并且,吸热段1121设于引射本体110靠近出火口1111的一侧,冷凝段1122设于引射本体110远离出火口1111的一侧。
上述实施例的燃烧单片100,空气进入引射本体110的引射通道111内并与可燃气体在引射通道111内混合而得到混合气,混合气在出火口1111处流出并被点燃而产生高温烟气,因此,导致引射本体110上靠近出火口1111处的区域的温度较高。由于吸热段1121与引射本体110热接触,并且,冷却管112的吸热段1121靠近引射本体110的出火口1111设置,从而利用吸热段1121能够对靠近出火口1111处的区域的热量进行充分的吸收。同时,冷凝段1122远离引射本体110的出火口1111设置,从而利用吸热段1121与冷凝段1122的热传递连接,可以将吸热段1121吸收的热量传输至冷凝段1122并进行散发,从而能够对燃烧单片100整体进行有效的冷却降温,尤其能够对靠近出火口1111处的区域进行有效的冷却降温。
上述实施例的燃烧单片100,相比传统的利用冷水对燃烧单片100进行冷却的形式而言,不会受通入的冷水的水温影响,利用冷却管112的吸热段1121与冷凝段1122的热传递连接,即可对燃烧单片100进行有效的冷却降温,冷却效果好;并且,也能够避免冷凝水的产生,从而杜绝冷凝水导致的腐蚀问题。同时,结合外部空气流过冷凝段1122,能够更好的将冷凝段1122释放的热量带着,提升冷却降温效果和效率。而且,还能避免因水垢造成的管道堵塞问题,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降温冷却。
其中,引射本体110可以为片状、板状或其他结构,只需满足具有引射通道111而能够将空气与可燃气体进行混合后从出火口1111处流出以被点燃而产生高温烟气即可。引射本体110与冷却管112可以采取螺接、粘结等方式进行连接。还可以在引射本体110与吸热段1121之间涂覆导热胶等导热元件,利于热量的传递,加强吸热效果。
其中,冷却管112可以为现有的导热元件,例如可以是现有的导热管(导热管的液相回流方式可以为现有的热虹吸式或毛细式等方式)。吸热段1121与冷凝段1122的热传递连接,是指吸热段1121和冷凝段1122的热量能够相互传递。
如图3所示,可选地,冷却管112可以包括第一管1124和第二管1125,将第一管1124套设在第二管1125的外侧,再将第一管1124的两端和第二管1125的两端封闭。并且,第一管1124的内径大于第二管1125的外径,从而在第一管1124的内侧壁与第二管1125的外侧壁之间形成供液态的换热介质流通的流通通道1126。当吸热段1121处吸收热量后,使得流通通道1126内对应吸热段1121的换热介质吸热相变而由液态变为气态,气态的换热介质进入第二管1125的内腔1127内。气态的换热介质在第二管1125的内腔1127内膨胀而朝向冷凝段1122流动,由于冷凝段1122位于引射本体110的外侧,气态的换热介质在第二管1125的内腔1127内流至对应冷凝段1122时,气态的换热介质释放热量并再次相变而由气态变为液态,从而能够将热量进行散发。液态的换热介质再次进入流通通道1126。如此循环,能够持续将靠近出火口1111处的区域的热量进行吸收与散发,达到持续冷却降温的目的。另外,流通通道1126还可以被构造为毛细通道,使得液态的换热介质在毛细力的作用下从第二管1125的内腔1127内流回至毛细通道,从而能够实现换热介质在液体与气态的循环相变。此外,换热介质可以是水和硅油的混合液或其他现有的受热汽化进行吸热,而遇冷液化进行放热的物质。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冷却管112还可以为实心的导热铜管等能够对热量进行传递的元件。
其中,热接触是指能够进行热传递的接触方式,具体到本申请实施例中,吸热段1121贴合引射本体110设置,从而利用吸热段1121能够对引射本体110上的热量进行吸收。
其中,吸热段1121设于引射本体110靠近出火口1111的一侧设置,是指吸热段1121与出火口1111之间以第一预设间距设置,第一预设间距可以根据实际的冷却要求进行灵活的设计或调整,只需满足吸热段1121能够对靠近出火口1111处的区域的热量进行有效的吸收即可。第一预设间距可以是定值,例如可以是0mm、2mm、5mm或1cm;第一预设间距也可以是某一范围的数值,例如0mm~5mm。
其中,冷凝段1122设于引射本体110远离出火口1111的一侧,是指冷凝段1122背离出火口1111设置,从而使得由吸热段1121传递至冷凝段1121的热量能够有效的进行散失。
可选地,引射通道111还具有与出火口1111相对设置的引射口1115。如此,外界空气通过引射口1115进入引射通道111内。冷凝段1122设于引射口1115的一侧且位于引射本体110之外。如此,引射口1115将外界的空气吸入引射通道111内时,会加剧空气的流动,使得空气的流速增大,快速流动的空气与冷凝段1122发生接触,能够有效的将冷凝段1122的热量带走,增强了冷凝段1122的散热效果。并且,冷凝段1122能够对进入引射口1115的空气进行预热,能够增强出火口1111处的燃烧效率。其中,冷凝段1122位于引射本体110之外,是指冷凝段1122并未与引射本体110发生直接的热接触,即冷凝段1122伸出引射本体110之外,如此,吸热段1121传递过来的热量在冷凝段1122上能够充分的进行散失。
当然,为了进一步加强冷凝段1122处的散热效果,还可以增设相应的辅助散热结构。如图2所示,可选地,燃烧单片100还包括散热件113,散热件113套设于冷凝段1122的外侧壁。如此,利用散热件113增大了冷凝段1122与外界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更加高效的将冷凝段1122的热量散发至外。例如,当空气流过冷凝段1122时,利用散热件113能够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能够更好的将热量散发至空气中,散热效果好。其中,散热件113可以是散热翅片、散热管片等采用风冷散热的结构,也可以是散热管盘等采用水冷散热的结构。散热件113可以采取套接、粘结等方式与冷凝段1122进行装配连接。
其中,一个引射本体110上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设置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引射通道111,相应的,冷却管112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只需满足能够对靠近出火口1111处的区域进行有效的冷却降温即可。
进一步地,引射通道111设有两个,每个引射通道111的两侧均设有一个冷却管112。其中,位于两个引射通道111之间的两个冷凝段1122共同对应一个散热件113。如此,使得相邻的两个冷凝段1122共用一个散热件113,能够有效的减少散热件113的数量,从而节省材料成本和使用成本。
其中,引射通道111的延伸轨迹可以根据使用需要进行灵活的布置,只需满足使得空气和可燃气体在引射通道111内能够混合得到混合气,混合气能够在出火口1111处被点燃而得到高温烟气即可。
如图2所示,可选地,引射通道111包括沿燃烧单片100的高度方向(如图2的A方向所示)延伸的入射流道1112、及与入射流道1112连通并朝向入射流道1112的两侧延伸的出射流道1113。其中,出射流道1113远离入射流道1112的一端设有出火口1111,并且,出射流道1113的内径大于入射流道1112的内径。如此,引射通道111先沿燃烧单片100的高度方向延伸,再朝向两侧扩展,使得空气和可燃气体能够在出射流道1113内进行均匀的混合后再从出火口1111处流出,保证燃烧质量。另外,也使得引射通道111整体呈喇叭口形,便于空气、可燃气体及混合气的流通,便于进气。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吸热段1121的延伸轨迹平行于出射流道1113的外轮廓。并且,吸热段1121的延伸轨迹与出射流道1113的外轮廓以第一预设间距(如图2的L所示)间隔设置。如此,使得设置在出射流道1113的外侧的吸热段1121能够对靠近出射流道1113处的区域进行均匀、有效的吸热,避免出现局部高温。而且,吸热段1121的延伸长度可以与出射轮廓的外轮廓的长度相一致或吸热段1121的延伸长度略短于出射轮廓的外轮廓的长度,从而能够延长吸热长度,能够对靠近出射流道1113和出火口1111处的区域的热量进行有效的吸收。另外,为了加强吸热效果,可以在出射流道1113的两侧均设置冷却管112,使得两个冷却管112的吸热段1121的延伸轨迹均平行于出射流道1113的外轮廓并均以第一预设间距间隔设置。
如图2所示,更进一步地,冷却管112还包括连接段1123,连接段1123设置于吸热段1121与冷凝段1122之间,且连接段1123的两端分别与吸热段1121和冷凝段1122连通,连接段1123用于将冷凝段1122延伸至引射本体110的外侧。如此,利用连接段1123将吸热段1121与冷凝段1122进行连通,使得吸热段1121能够与出射流道1113和出火口1111以第一预设间距间隔设置,也使得冷凝段1122能够延伸至引射本体110的外侧而利于换热介质在冷凝段1122处液化放热,实现热量在吸热段1121处的吸收以及在冷凝段1122处的释放,使得热量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吸收和释放,利于对靠近出射流道1113和出火口1111的区域进行冷却降温。并且,连接段1123也延长了冷却管112的长度,使得冷却管112能够更加灵活的进行弯折或布置,便于将吸热段1121靠近出射流道1113和出火口1111设置,进而能够对靠近出射流道1113和出火口1111的区域进行有效的吸热,也便于将冷凝段1122延伸至引射本体110的外侧,使得热量在冷凝段1122处得到散失。而且,连接段1123也使得吸热段1121与冷凝段1122之间具有足够的间距,使得吸热与散热互不影响,保证吸热效果和散热效果。其中,连接段1123可以与吸热段1121和冷凝段1122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成型后通过焊接或卡接等方式进行组装。
如图2所示,再进一步地,连接段112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段11231与第二段11232。其中,第一段11231与吸热段1121连通,第二段11232与冷凝段1122连通。如此,可以利用第一段11231和第二段11232进一步对引射本体110上的热量进行吸收,从而能够更加高效的对引射本体110进行降温冷却。具体地,第一段11231的延伸轨迹与入射流道1112的外轮廓以第二预设间距间隔设置,第二段11232与第一段11231呈夹角设置。如此,第一段11231能够均匀的对入射流道1112周围的热量进行进一步吸收。并且,第二段11232与入射流道1112的外轮廓的间距沿出射流道1113至入射流道1112的方向逐渐增大。如此,便于冷凝段1122延伸至引射本体110的外侧,使得气态的换热介质在冷凝段1122处充分的释放热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段11231和第二段11232也可以仅用于对换热介质进行引导流通而不对引射本体110吸收热量。第一段11231的延伸轨迹与入射流道1112的外轮廓的间距也可以是递增或递减。
其中,第二预设间距可以根据实际的冷却要求进行灵活的设计或调整,只需满足第一段11231能够对靠近入射流道1112处的区域的热量进行有效的吸收即可。第二预设间距可以是定值,例如可以是0mm、2mm、5mm或1cm;第二预设间距也可以是某一范围的数值,例如0mm~5mm。
如图2所示,可选地,入射流道1112远离出射流道1113的一端设有引射口1115。冷凝段1122远离吸热段1121的端部具有外切平面。其中,引射口1115所在平面与外切平面重合。如此,使得冷凝段1122延伸至与引射口1115相平齐,便于燃烧单片100进行装配,避免出现抵触干涉等装配问题。
如图1所示,在实际装配使用过程中,燃烧单片100为至少两个,为了保证各个燃烧单片100之间具有足够供空气流通的间隙。可选地,引射本体110设有限位部114,限位部114用于使相邻的两个引射本体110间隔设置。如此,利用限位部114使得相邻的两个引射本体110能够间隔设置而留出供空气流通的间隙,便于空气对燃烧单片100进行冷却,也便于空气流通至与冷凝段1122接触而进行热量的交换,增强冷却降温效果。其中,限位部114可以是限位凸起、限位凸块等能够使得相邻的两个燃烧单片100间隔设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燃烧器总成10,包括燃烧器壳体200及至少两个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燃烧单片100,至少两个燃烧单片100均至少部分设置于燃烧器壳体200内,相邻的两个燃烧单片100相对间隔设置。
上述实施例的燃烧器总成10,将至少两个燃烧单片100至少部分固设在燃烧器壳体200内,从而实现燃烧单片100与燃烧器壳体200的装配连接,使得相邻的两个燃烧单片100之间间隔设置,空气能够在相邻的两个燃烧单片100之间流动。另外,燃烧单片100上的冷却管112能够对引射本体110进行有效的冷却降温,不会受水温的影响,冷却效果好。并且,也能够避免冷凝水的产生,从而杜绝冷凝水导致的腐蚀问题。而且,还能避免因水垢造成的管道堵塞问题,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降温冷却。
其中,燃烧单片100的具体使用数量能够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进行灵活的设计或调整。
其中,燃烧单片100可以采取螺接、卡接或插接等方式与燃烧器壳体200实现装配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可选地,每个燃烧单片100均设有第一连通孔1114。壳体设有与第一连通孔1114对应连通的第二连通孔。燃烧器总成10还包括连接件300,连接件300穿设于第一连通孔1114和第二连通孔并与第一连通孔1114和第二连通孔紧固配合。如此,将至少两个燃烧单片100在燃烧器壳体200内间隔排布,使得各个第一连通孔1114对应连通,并使得第一连通孔1114与第二连通孔对应连通,再利用连接件300与第一连通孔1114和第二连通孔的紧固配合,从而将至少两个燃烧单片100与燃烧器壳体200稳定、可靠的装配在一起。其中,至少两个燃烧单片100排布过程中,利用各个燃烧单片100上设置的限位部114使得相邻的两个燃烧单片100间隔设置而留出间隙。连接件300与第一连通孔1114和第二连通孔的紧固配合,可以是螺钉或螺栓等螺纹件与内螺纹的螺纹配合实现,也可以是插销与插孔的插接配合实现。
其中,燃烧器壳体200可以为一体成型的整体框架式结构,也可以是单独成型的装配式结构(即多个单独的零部件装配成完整的燃烧器壳体200),只需满足能够供燃烧单片100安装固定即可。
如图1及图2所示,可选地,燃烧器壳体200包括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侧板210和第二侧板220、及设置在第一侧板210与第二侧板220之间的第三侧板230,第一侧板210和第二侧板220上均设有第二连通孔,第三侧板230与第一侧板210和第二侧板220均采用螺接、焊接或卡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如此,利用第一侧板210、第二侧板220及第三侧板230形成供燃烧单片100安装的安装空间。其中,为了便于第一侧板210和第二侧板220与第三侧板230进行连接,可以在第一侧板210和第二侧板220上设置相应的翻边结构,利用翻边结构实现与第三侧板230的装配连接。
如图1所示,可选地,为了保证各个燃烧单片100的进气效果和进气量,还可以加设进气管总成400,利用进气管总成400对各个燃烧单片100的引射口1115进行进气。进气管总成400可以与第一侧板210和第二侧板220采取螺接、卡接等方式进行连接固定。
可选地,为了增强各个冷却管112的冷凝段1122处的散热效果,还可以加设散热风扇等吹风元件,利用吹风元件对冷凝段1122处进行吹风而加强对流,从而提升换热效率,加强冷却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燃烧器总成10。
上述实施例的换热设备,能够对燃烧单片100进行有效的冷却降温,不会受水温的影响,冷却效果好。并且,也能够避免冷凝水的产生,从而杜绝冷凝水导致的腐蚀问题。而且,还能避免因水垢造成的管道堵塞问题,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降温冷却。
其中,换热设备可以是燃气热水器等能够进行热交换的器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燃烧单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引射本体(110)及冷却管(112),所述引射本体(110)设有具有出火口(1111)的引射通道(111),所述冷却管(112)包括热传递连接的吸热段(1121)和冷凝段(1122),所述吸热段(1121)与所述引射本体(110)热接触,且所述吸热段(1121)设于所述引射本体(110)靠近所述出火口(1111)的一侧,所述冷凝段(1122)设于所述引射本体(110)远离所述出火口(1111)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单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通道(111)还具有与所述出火口(1111)相对设置的引射口(1115),所述冷凝段(1122)设于所述引射口(1115)的一侧且位于所述引射本体(110)之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单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单片还包括散热件(113),所述散热件(113)套设于所述冷凝段(1122)的外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燃烧单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通道(111)设有两个,每个所述引射通道(111)的两侧均设有一个所述冷却管(112),其中,位于两个所述引射通道(111)之间的两个所述冷凝段(1122)共同对应一个所述散热件(11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单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通道(111)包括沿所述燃烧单片(100)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入射流道(1112)、及与所述入射流道(1112)连通并朝向所述入射流道(1112)的两侧延伸的出射流道(1113),所述出射流道(1113)远离所述入射流道(1112)的一端设有所述出火口(1111),所述出射流道(1113)的内径大于所述入射流道(1112)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单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热段(1121)的延伸轨迹平行于所述出射流道(1113)的外轮廓,且所述吸热段(1121)的延伸轨迹与所述出射流道(1113)的外轮廓以第一预设间距间隔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烧单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112)还包括连接段(1123),所述连接段(1123)设置于所述吸热段(1121)与所述冷凝段(1122)之间,且所述连接段(112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吸热段(1121)和冷凝段(1122)连通,所述连接段(1123)用于将所述冷凝段(1122)延伸至所述引射本体(110)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单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112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段(11231)与第二段(11232),所述第一段(11231)与所述吸热段(1121)连通,所述第二段(11232)与所述冷凝段(1122)连通,所述第一段(11231)的延伸轨迹与所述入射流道(1112)的外轮廓以第二预设间距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段(11232)与所述第一段(11231)呈夹角设置,且所述第二段(11232)与所述入射流道(1112)的外轮廓的间距沿所述出射流道(1113)至所述入射流道(1112)的方向逐渐增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单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射本体(110)设有限位部(114),所述限位部(114)用于使相邻的两个所述引射本体(110)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单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112)为热导管。
CN202111040549.XA 2021-09-06 2021-09-06 燃烧单片 Pending CN1138194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40549.XA CN113819466A (zh) 2021-09-06 2021-09-06 燃烧单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40549.XA CN113819466A (zh) 2021-09-06 2021-09-06 燃烧单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19466A true CN113819466A (zh) 2021-12-21

Family

ID=78921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40549.XA Pending CN113819466A (zh) 2021-09-06 2021-09-06 燃烧单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19466A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92053A1 (zh) * 2015-12-04 2017-06-08 深圳智慧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管道析液处理系统的引射式燃烧装置
CN110375298A (zh) * 2019-07-22 2019-10-25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烧器总成及燃气热水器
CN110657431A (zh) * 2019-10-15 2020-01-07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CN216047680U (zh) * 2021-09-06 2022-03-15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燃烧单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92053A1 (zh) * 2015-12-04 2017-06-08 深圳智慧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具有管道析液处理系统的引射式燃烧装置
CN110375298A (zh) * 2019-07-22 2019-10-25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烧器总成及燃气热水器
CN110657431A (zh) * 2019-10-15 2020-01-07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CN216047680U (zh) * 2021-09-06 2022-03-15 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燃烧单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390521B1 (ko) 콘덴싱 보일러의 열교환기
CN106016688B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216047680U (zh) 燃烧单片
US20200208875A1 (en) Heat Transfer Fin and Fin-Tube Type Heat Exchanger Unit Using the Same
US7543631B2 (en) Exhaust gas heat exchanger for cogeneration system
WO2017206305A1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107270747B (zh) 一种换热结构间距变化的燃烧余热利用换热装置
CN110017496B (zh) 分散换热结构格栅孔变化的余热利用换热装置
CN113819466A (zh) 燃烧单片
CN214502105U (zh) 一种燃气式坩埚炉的尾气热利用装置
CN210425563U (zh) 燃烧换热组件及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CN207880830U (zh) 一种高效率热交换器
CN206989770U (zh) 一种结构紧凑的燃烧余热利用换热装置
CN107202505B (zh) 一种双壳体复合燃烧余热利用换热装置
CN107191958B (zh) 一种换热结构长度变化的燃烧余热利用换热装置
JPH0351666A (ja) 熱交換器
KR100424854B1 (ko) 응축 가스 보일러의 일체형 열교환기
CN216814644U (zh) 燃烧室及含其的热水器
WO2017206304A1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211146553U (zh) 一种插管式空气预热器
CN216204376U (zh) 燃气换热装置、燃烧结构及燃烧室
CN219638912U (zh) 一种航空发动机油气分离装置
KR200237735Y1 (ko) 응축 가스 보일러의 일체형 열교환기
CN212006253U (zh) 燃烧换热组件以及燃烧换热设备
CN219624255U (zh) 用于热水供暖锅炉的全预混冷凝燃烧换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