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10989A -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10989A
CN113810989A CN202010535846.0A CN202010535846A CN113810989A CN 113810989 A CN113810989 A CN 113810989A CN 202010535846 A CN202010535846 A CN 202010535846A CN 113810989 A CN113810989 A CN 1138109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
access network
subscriber identity
identity module
network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3584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10989B (zh
Inventor
朱浩仁
靳维生
李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53584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10989B/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99127 priority patent/WO2021249430A1/zh
Priority to KR1020237000566A priority patent/KR20230021114A/ko
Priority to EP21822031.7A priority patent/EP4156849A4/en
Publication of CN1138109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0989A/zh
Priority to US18/064,597 priority patent/US20230112588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109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09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04W60/04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using triggered ev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04W60/005Multiple registrations, e.g. multiho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0/00Affiliation to network, e.g. registration; Terminating affiliation with the network, e.g. de-regist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04W76/16Involving different core network technologies, e.g. a packet-switched [PS] bearer in combination with a circuit-switched [CS] bear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5Maintenance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20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18Processing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e.g. subscribed services, user preferences or user profiles; Transfer of user or subscriber data
    • H04W8/183Processing at user equipment or user record carri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用于通过多卡多待终端中不同卡之间共同的RRC连接管理空口资源,实现多卡多待终端的业务并发,提升通信效率。在该方法中,接入网设备在建立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之后,通过该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并将该注册请求消息发送至对应的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此后,在接入网设备接收到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将该注册响应消息发送至该终端设备,以完成该终端设备在第二网络中的注册过程。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的发展,移动终端从单卡单待发展到多卡多待的实现模式,以双卡双待(dual simcard dual standby,DSDS)为例,DSDS移动终端的机身内具有两个用户身份标识模块(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卡、或两个软SIM卡(虚拟SIM,对应软件形式的SIM信息)、或一个SIM卡内具有2份SIM信息,用户只需要使用一部DSDS移动终端,就可以方便快捷的操作该DSDS内的两张SIM卡。
在现有技术中,多卡多待终端内的不同SIM卡可以分别支持相同类型或者是不同类型的网络,例如公共陆地移动网(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非公共网络(Non-Public Network,NPN)等,其中,NPN网络可以细分包括独立组网的NPN网络(standalone NPN,SNPN)和非独立组网的NPN网络(public network integrated NPN,PNI-NPN)两种类型,其中SNPN表示不依赖公网PLMN网络功能的网络,可以具有独立接入网和核心网,PNI-NPN(Public Network Integrated-NPN)表示可以部分依赖公网PLMN提供网络功能的网络。
现有多卡多待终端存在多张SIM卡的数据并发需求,意味着需要支持多种不同网络的数据业务同时并发,一般来说,可以将DSDS终端的射频通道分为主辅通道,主通道包含接收器(RX)和发射器(TX),辅通道仅有RX同于侦听。然而,如果在DSDS终端中,某一SIM卡发生TX抢占,即占用主通道时,其它SIM卡会释放资源,并进行搜网驻留,并进入空闲态(IDLE),无法实现高效的业务并发。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用于通过多卡多待终端中不同卡之间共同的RRC连接管理空口资源,实现多卡多待终端的业务并发,提升通信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接入网设备,在该方法中,接入网设备预先建立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然后,接入网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接着,该接入网设备向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注册请求消息;此后,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进一步地,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注册响应消息。其中,接入网设备在建立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之后,接入网设备通过该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并将该注册请求消息发送至对应的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此后,在接入网设备接收到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将该注册响应消息发送至该终端设备,以完成该终端设备在第二网络中的注册过程,即接入网设备通过与终端设备已建立的RRC连接管理该终端设备的空口资源,使用复用RRC连接的方式实现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提升通信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可以是同一通信网络,或者是不同的通信网络,其中,该通信网络可以包括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非公共网络NPN或者是其它任意类型的网络,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接入网设备向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注册请求消息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该终端设备包括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该第一网络,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该第二网络;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将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关联。
本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可以为多卡多待终端,其中,该终端设备至少包括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且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一网络,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二网络,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包含有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从而,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即在接入网设备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二网络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将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关联,即接入网设备将该RRC连接、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进行关联,使得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均通过该RRC连接实现通信,实现多卡多待的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入网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的过程具体可以包括:该接入网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第一用户识别模块之间通信的该RRC连接接收来自第二用户识别模块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本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可以为多卡多待终端,该终端设备至少包括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且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一网络,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二网络时,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具体可以指示终端设备中第二用户识别模块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提供了该终端设备中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在第二网络的注册的具体实现过程,提升方案的可实现性,从而提高了本方案的实现灵活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的该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该接入网设备建立与该终端设备之间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
本实施例中,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来自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的该注册响应消息之后,即在接入网设备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二网络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建立与该终端设备之间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即该AS安全配置是共用的AS安全配置,避免AS安全配置泄露的风险,提升该终端设备通信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接入网设备建立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该接入网设备建立与该终端设备中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重新建立与该终端设备之间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
本实施例中,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即在接入网设备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二网络之后,接入网设备可以重新建立与该终端设备之间的AS安全配置,避免AS安全配置泄露的风险,提升该终端设备通信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接入网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该第一指示用于指示该RRC连接用于多个网络和该终端设备之间通信;该接入网设备根据该第一指示修改该RRC连接的类型为该多个网络共用;该接入网设备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下行RRC消息,该第一下行RRC消息用于指示该RRC连接的类型为该多个网络共用。
本实施例中,在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之前,该接入网设备该可以根据该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修改该RRC连接的类型为多个网络共用,其中,第一指示用于指示该RRC连接用于多个网络和该终端设备之间通信,进一步地,该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该RRC连接的类型为该多个网络共用的第一下行RRC消息,即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该第一指示修改该RRC连接的类型为多个网络公用,从而接入网设备通过类型为多个网络共用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提供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的具体实现过程,提升方案的可实现性,从而提高了本方案的实现灵活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方法还包括:该接入网设备建立与该核心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二非接入层NAS数据链路;在该接入网设备根据该第二NAS数据链路接收到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下行NAS消息时,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发送该下行NAS消息;和/或,在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到来自该终端设备的上行NAS消息时,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第二NAS数据链路向该核心网设备发送该上行NAS消息。
本实施例中,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即接入网设备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二网络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建立与该核心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二NAS数据链路,此后,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该RRC连接向终端设备转发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下行NAS消息,和或,该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该第二NAS链路向该核心网设备转发来自该终端设备的上线NAS消息,提供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与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通信的具体实现过程,提升方案的可实现性,从而提高了本方案的实现灵活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该接入网设备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该接入网设备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载波分量CC。
本实施例中,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即接入网设备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二网络之后,由于该终端设备中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都是通过该RRC连接与该接入网设备通信,因此,该接入网设备可以分别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载波分量CC,从而,接入网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中不同用户识别模块提供差异化服务。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一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该第二指示用于指示该注册响应消息关联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该RRC连接向终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该注册响应消息关联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二指示,使得该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二指示确定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已注册至该第二网络,后续该终端设备中的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可以通过该RRC连接与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进行通信,实现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在该方法中,终端设备预先通过该接入网设备注册至第一网络,然后,该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此后,该终端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其中,该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即终端设备通过接入网设备已建立的RRC连接管理该终端设备的空口资源,使用复用RRC连接的方式实现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提升通信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可以是同一通信网络,或者是不同的通信网络,其中,该通信网络可以包括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非公共网络NPN或者是其它任意类型的网络,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设备包括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该第一网络,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该第二网络;在该终端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该终端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本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可以为多卡多待终端,其中,该终端设备至少包括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且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一网络,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二网络,该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该RRC连接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使得该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包含有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后续在接入网设备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二网络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将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关联,使得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均通过该RRC连接实现通信,实现多卡多待的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的过程具体可以包括:该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本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可以为多卡多待终端,该终端设备至少包括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且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一网络,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二网络时,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具体可以指示终端设备中第二用户识别模块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提供了该终端设备中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在第二网络的注册的具体实现过程,提升方案的可实现性,从而提高了本方案的实现灵活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驻留在目标小区,该接入网设备的服务区域包括该目标小区;其中,在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驻留在该目标小区时,该终端设备触发执行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的服务区域包括该目标小区,当该终端设备确定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驻留的小区与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驻留的小区为该目标小区时,该终端设备确定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可以通过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与该接入网设备之间的RRC连接进行通信,此时,该终端设备触发执行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从而,提升该终端设备中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通过该接入网设备注册的成功率,进一步提升通信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该终端设备建立与该接入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
本实施例中,在该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之后,该终端设备建立与该接入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即该AS安全配置是共用的AS安全配置,避免AS安全配置泄露的风险,提升该终端设备通信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终端设备预先通过该接入网设备注册至第一网络,在接入网设备建立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之后,该终端设备中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建立与该接入网设备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在该该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之后,该终端设备重新建立与该接入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
本实施例中,在该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之后,终端设备设备可以重新建立与该接入网设备之间的AS安全配置,避免AS安全配置泄露的风险,提升该终端设备通信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该终端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该第一指示用于指示该RRC连接用于多个网络和该终端设备之间通信;该终端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下行RRC消息,该第一下行RRC消息用于指示该RRC连接的类型为该多个网络共用。
本实施例中,在该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之前,该终端设备可以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用于指示该RRC连接用于多个网络和该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第一指示,进一步地,该终端设备可以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用于指示该RRC连接的类型为该多个网络共用的第一下行RRC消息,从而终端设备通过RRC连接的类型为该多个网络共用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提供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的具体实现过程,提升方案的可实现性,从而提高了本方案的实现灵活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二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该终端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第二指示,该第二指示用于指示该注册响应消息关联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用于指示该注册响应消息关联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二指示,使得该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二指示确定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已注册至该第二网络,后续该终端设备中的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可以通过该RRC连接与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进行通信,实现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
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接入网设备,在该方法中,接入网设备建立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然后,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进而,该接入网设备向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第一请求消息,并向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第二请求消息;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该第二注册响应消息。其中,接入网设备建立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并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在接收到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该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以完成该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中的注册过程,即接入网设备通过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RRC连接管理该终端设备的空口资源,使用复用RRC连接的方式实现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提升通信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可以是同一通信网络,或者是不同的通信网络,其中,该通信网络可以包括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非公共网络NPN或者是其它任意类型的网络,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入网设备建立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具体可以包括: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该终端设备包括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此后,该接入网设备建立与终端设备中的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该RRC连接。
本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可以为多卡多待终端,其中,该终端设备至少包括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且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一网络,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二网络,该接入网设备建立该RRC连接的过程具体可以包括该接入网设备建立与终端设备中的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该RRC连接,使得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均通过该RRC连接实现通信,实现多卡多待的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接入网设备设备在接收到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该接入网设备建立与该终端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
本实施例中,在接收到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即该接入网设备确定该终端设备分别注册至该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建立与该终端设备之间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即该AS安全配置是共用的AS安全配置,避免AS安全配置泄露的风险,提升该终端设备通信的安全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方法还包括:该接入网设备建立与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一非接入层NAS数据链路;在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第一NAS数据链路接收到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下行NAS消息时,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下行NAS消息,该第一下行NAS消息携带有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或,在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到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二NAS消息时,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第一NAS数据链路向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第一上行NAS消息,该第一上行NAS消息携带有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本实施例中,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之后,即接入网设备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第一网络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建立与该核心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一NAS数据链路,此后,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该RRC连接向终端设备转发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第一下行NAS消息,和或,该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该第一NAS链路向该核心网设备转发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一上线NAS消息,提供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与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通信的具体实现过程,提升方案的可实现性,从而提高了本方案的实现灵活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方法还包括:该接入网设备建立与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二NAS数据链路;在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第二NAS数据链路接收到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下行NAS消息时,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二下行NAS消息,该第二下行NAS消息携带有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或,在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到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二上行NAS消息时,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第二NAS数据链路向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第二上行NAS消息,该第二上行NAS消息携带有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本实施例中,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即接入网设备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第二网络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建立与该核心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二NAS数据链路,此后,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该RRC连接向终端设备转发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第二下行NAS消息,和或,该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该第二NAS链路向该核心网设备转发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二上线NAS消息,提供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与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通信的具体实现过程,提升方案的可实现性,从而提高了本方案的实现灵活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三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该接入网设备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该接入网设备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载波分量CC。
本实施例中,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即该接入网设备确定该终端设备分别注册至该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后,由于该终端设备中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都是通过该RRC连接与该接入网设备通信,因此,该接入网设备可以分别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载波分量CC,从而,接入网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中不同用户识别模块提供差异化服务。
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在该方法中,终端设备通过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此后,该终端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第二注册响应消息。其中,该终端设备通过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即终端设备通过复用RRC连接的方式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第二注册请求消息,使得接入网设备通过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RRC连接管理该终端设备的空口资源,从而,使用复用RRC连接的方式实现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提升通信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可以是同一通信网络,或者是不同的通信网络,其中,该通信网络可以包括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非公共网络NPN或者是其它任意类型的网络,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该终端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前,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该终端设备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本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可以为多卡多待终端,其中,该终端设备至少包括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且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一网络,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二网络,该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该RRC连接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使得该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包含有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进而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均通过该RRC连接实现通信,实现多卡多待的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驻留在目标小区,该接入网设备的服务区域包括该目标小区;在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驻留在该目标小区时,该终端设备触发执行通过该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的服务区域包括该目标小区,当该终端设备确定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驻留的小区与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驻留的小区为该目标小区时,该终端设备确定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可以通过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与该接入网设备之间的RRC连接进行通信,此时,该终端设备触发执行通过该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从而,提升该终端设备中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通过该接入网设备注册的成功率,进一步提升通信效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四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终端设备通过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之后,该方法还可以包括:该终端设备建立与该接入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
本实施例中,在终端设备通过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之后,即该终端设备确定已注册至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之后,该终端设备建立与该接入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即该AS安全配置是共用的AS安全配置,避免AS安全配置泄露的风险,提升该终端设备通信的安全性。
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应用于接入网设备,在该方法中,接入网设备获取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以及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二网络标识信息,其中,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包含于同一个终端设备中;此后,该接入网设备根据该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分别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无线数据资源,该无线数据资源包括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载波分量CC。其中,在该接入网设备确定终端设备中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都通过该接入网设备通信时,接入网设备获取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以及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二网络标识信息,该接入网设备可以分别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载波分量CC,从而,接入网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中不同用户识别模块提供差异化服务,优化接入网设备中无线数据资源的分配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可以是同一通信网络,或者是不同的通信网络,其中,该通信网络可以包括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非公共网络NPN或者是其它任意类型的网络,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第五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入网设备根据该第一网络标识和该第二网络标识分别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无线数据资源具体可以包括:该接入网设备根据该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确定出该第一网络的类型信息,并根据该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确定出该第二网络的类型信息;进一步地,该接入网设备根据该第一网络的类型信息和该第二网络的类型信息,分别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该无线数据资源。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具体可以根据第一网络的类型信息和第二网络的类型信息来区分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一网络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二网络的类型,并进一步根据类型信息分别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该无线数据资源,提供了接入网设备中无线数据资源的分配的具体实现过程,提升方案的可实现性,从而提高了本方案的实现灵活性。
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该接收单元,用于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该发送单元,用于向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注册请求消息;该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该发送单元,还用于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注册响应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第六方面中,通信装置的组成模块还可以用于执行第一方面的各个可能实现方式中所执行的步骤,具体均可以参阅第一方面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该发送单元,用于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该接收单元,用于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第七方面中,通信装置的组成模块还可以用于执行第二方面的各个可能实现方式中所执行的步骤,具体均可以参阅第二方面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该处理单元,用于建立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该接收单元,用于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该发送单元,用于向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第一请求消息,并向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第二请求消息;该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该发送单元,还用于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该第二注册响应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第八方面中,通信装置的组成模块还可以用于执行第三方面的各个可能实现方式中所执行的步骤,具体均可以参阅第三方面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该发送单元,用于通过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该接收单元,用于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第二注册响应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第九方面中,通信装置的组成模块还可以用于执行第四方面的各个可能实现方式中所执行的步骤,具体均可以参阅第四方面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用于获取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以及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二网络标识信息,其中,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包含于同一个终端设备中;该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该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分别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无线数据资源,该无线数据资源包括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载波分量CC。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方面中,通信装置的组成模块还可以用于执行第五方面的各个可能实现方式中所执行的步骤,具体均可以参阅第五方面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其中,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前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前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前述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其中,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该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的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前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前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其中,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该通信接口和该处理器耦合,该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前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前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前述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其中,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该通信接口和该处理器耦合,该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前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前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执行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该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是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是上述第三五面或第五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六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执行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该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或者,该处理器执行如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七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或称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该处理器执行时,该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上述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八方面提供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该处理器执行时,该处理器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或者,该处理器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意一种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第十九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接入网设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或者上述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涉及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保存该接入网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终端设备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涉及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保存该终端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第二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六方面的通信装置和第七方面的通信装置,或,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八方面的通信装置和第九方面的通信装置,或,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十方面的通信装置,或,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十一方面的通信装置和第十二方面的通信装置,或,该通信系统包括上述第十三方面的通信装置和第十四方面的通信装置。
其中,第六、第八、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十五、第十七、第十九、第二十一方面或者其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不同可能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或参见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不同可能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或参见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不同可能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
其中,第七、第九、第十一、第十三、第十五、第十七、第十九、第二十一方面或者其中任一种可能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不同可能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或参见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不同可能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接入网设备在建立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之后,接入网设备通过该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并将该注册请求消息发送至对应的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此后,在接入网设备接收到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将该注册响应消息发送至该终端设备,以完成该终端设备在第二网络中的注册过程,即接入网设备通过与终端设备已建立的RRC连接管理该终端设备的空口资源,使用复用RRC连接的方式实现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提升通信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架构的一个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架构的一个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架构的一个示意图;
图4-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架构的一个示意图;
图4-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网络架构的一个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实施例的一个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实施例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实施例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实施例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实施例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实施例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实施例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装置实施例的一个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装置实施例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装置实施例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装置实施例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装置实施例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装置实施例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装置实施例的另一个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描述。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所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首先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网元进行介绍:
终端设备:可以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手持终端、笔记本电脑、用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蜂窝电话(cellular phone)、智能电话(smart phone)、无线数据卡、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电脑、平板型电脑、无线调制解调器(modem)、手持设备(handheld)、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无绳电话(cordlessphone)或者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台、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MTC)终端或是其他可以接入网络的设备。终端设备与接入网设备之间采用某种空口技术相互通信。
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设备:主要负责空口侧的无线资源管理、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管理、数据压缩和加密等功能。所述接入网设备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基站,例如:宏基站,微基站(也称为小站),中继站,接入点等。在采用不同的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中,具备基站功能的设备的名称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第五代(5thgeneration,5G)系统中,称为gNB;在LTE系统中,称为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B或者eNodeB);在第三代(3rd generation,3G)系统中,称为节点B(Node B)等。
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网元:属于核心网网元,主要负责信令处理部分,例如:接入控制、移动性管理、附着与去附着以及网关选择等功能。AMF网元为终端设备中的会话提供服务的情况下,会为该会话提供控制面的存储资源,以及存储会话标识、与会话标识关联的SMF网元标识等。
不可信的非3GPP接入网(Untrusted non-3GPP Access Network)设备:该网元允许终端设备和3GPP核心网之间采用非3GPP技术互连互通,其中非3GPP技术例如: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WiMAX)、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网络等,相对于可信的非3GPP接入网设备可以直接接入3GPP核心网,该网元需要通过安全网关建立的安全隧道来与3GPP核心网互连互通,其中安全网关例如:演进型分组数据网关(evolvedpacket data gateway,ePDG)或者非3GPP互通功能(Non-3GPP inter working function,N3IWF)网元。
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网元:负责用户面网元选择,用户面网元重定向,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分配,承载的建立、修改和释放以及QoS控制。
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网元:负责终端设备中用户数据的转发和接收。可以从数据网络接收用户数据,通过接入网设备传输给终端设备;UPF网元还可以通过接入网设备从终端设备接收用户数据,转发到数据网络。UPF网元中为终端设备提供服务的传输资源和调度功能由SMF网元管理控制的。
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网元:主要支持提供统一的策略框架来控制网络行为,提供策略规则给控制层网络功能,同时负责获取与策略相关的用户签约信息。
认证服务功能(authentication server function,AUSF)网元:主要提供认证功能,支持3GPP接入和Non-3GPP接入的认证,具体可参考3GPP TS 33.501。
网络暴露功能(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NEF)网元:主要支持3GPP网络和第三方应用安全的交互,NEF能够安全的向第三方暴露网络能力和事件,用于加强或者改善应用服务质量,3GPP网络同样可以安全的从第三方获取相关数据,用以增强网络的智能决策;同时该网元支持从统一数据库恢复结构化数据或者向统一数据库中存储结构化数据。
统一数据库功能(unified data repository,UDR)网元:主要负责存储结构化数据,存储的内容包括签约数据和策略数据、对外暴露的结构化数据和应用相关的数据。
应用功能(application function,AF)网元:主要支持与3GPP核心网交互来提供服务,例如影响数据路由决策,策略控制功能或者向网络侧提供第三方的一些服务。
本申请后续的实施例可以应用于LTE系统、5G系统或者是更高级的网络系统中,下面将以本申请应用于5G场景的示例进行说明。目前5G的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the third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包含的网络功能和实体主要有:UE、(R)AN、UPF、数据网络(data network,DN)、AMF、SMF、PCF、AF、NSSF、AUSF和UDM。这些网络功能和实体的全称详见前述网元介绍部分。另外图中展示了网络功能实体之间的交互关系以及对应的接口,例如,UE和AMF之间可以通过N1接口进行交互,(R)AN与AMF之间可以通过N2接口进行交互,其他网络功能实体之间的交互接口(接口N3/N4/N5/N6...N22等)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其中,在5G系统中,图1中部分接口可以采用服务化接口(Nnssf/Nnef/Nnrf...等)的方式实现,具体如图2所示。另外大数据分析网元中的网络数据分析功能实体(network data analytics function,NWDAF)和其他网络功能可以通过服务化接口Nnwdaf进行交互。
在图1和图2所示网络架构中,UE、(R)AN、UPF和DN等一般被称为用户层网络功能实体,用户的数据流量可以通过UE和DN之间建立的协议数据单元(protocol data unit,PDU)会话(session)进行传输,传输会经过(R)AN和UPF这两个网络功能(实体);而其他的部分则被称为控制层网络功能和实体,主要负责认证和鉴权、注册管理、会话管理、移动性管理以及策略控制等功能,从而实现用户层流量可靠稳定的传输。另外,本申请后续实施例应用于5G场景时,可以进一步结合5G中的非3GPP(non-3GPP)系统进行实现,具体non-3GPP系统架构如图3所示,相对于3GPP的系统架构,新增网元非3GPP互连功能实体(non-3GPPinterworking function,N3IWF)。
随着网络的发展,移动终端从单卡单待发展到多卡多待的实现模式,以双卡双待为例,DSDS移动终端的机身内具有两个SIM卡、或两个软SIM卡(虚拟SIM,对应软件形式的SIM信息)、或一个SIM卡内具有2份SIM信息,用户只需要使用一部DSDS移动终端,就可以方便快捷的操作该DSDS内的两张SIM卡。其中,SIM卡具体可以为通用用户识别模块(Universal 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USIM)、IP多媒体业务识别模块(IP MultiMedia Service Identity Module,ISIM),嵌入式SIM卡(embedded SIM,eSIM)或者是其它类型的SIM卡,本申请实施例及后续实施例中对此不做限定。
在现有技术中,多卡多待终端内的不同SIM卡可以分别支持相同类型或者是不同类型的网络,例如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非公共网络NPN等,目前5G R16版本中定义了两种私网类型:SNPN和PNI-NPN。其中,SNPN表示不依赖公网PLMN网络功能的网络,可以具有独立接入网(RAN)和核心网(core network,CN),PNI-NPN表示可以部分依赖公网PLMN提供网络功能的网络。另外,PNI-NPN目前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种:(1)封闭访问组(closed accessgroup,CAG),属于PNI-NPN网络的一种,该种类型的私网是公网PLMN网络的一部分,只是针对特定业务/用户提供服务;(2)切片(Slicing),这种类型的私网同样属于PNI-NPN网络的一种,利用5G定义的切片特性使用专门的切片为特定业务/用户提供服务。
现有多卡多待终端存在多张SIM卡的数据并发需求,意味着需要支持多种不同网络的数据业务同时并发。例如,在工业制造场景中,产线中的传感器、机器装置以及控制器不仅需要在工厂本地进行通讯,还需要传输部分数据到工厂外的云/数据中心中。如果工厂通讯采用私网部署,则工厂设备(传感器、机器装置以及控制)需要同时支持私网和公网数据业务并发。除了工业制造场景中的现实需求,不仅3GPP SA1中明确定义了的行业公私网业务同时访问的基本需求,而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要求私网中的设备需要支持紧急呼叫(“支持紧急呼叫”属于公网业务的一种)。
上述公私网业务并发需求,意味着多卡多待终端需要支持至少两种不同网络的数据业务同时并发。除了3GPP R16私网课题中引入的相关技术之外,还包括语音技术涉及多网络业务。下面将对涉及多网络业务的相关技术进行介绍:
覆盖(Overlay),基本配置为一套射频,为R16中支持通过NPN隧道(NPN整体作为N3GPP接入网)的方式实现访问公网业务,适用范围包括双卡双待双通,协议复杂,UE处理资源消耗高,占用私网空口资源;
漫游(Roaming),基本配置为一套射频,为R17讨论NPN和PLMN采用类似漫游的方式实现,适用范围包括双卡/单卡单待单通,需要基于核心网控制面、用户面互通接口,部署难度高,占用私网资源;
同步支持GSM和LTE(Simultaneous GSM and LTE,SGLTE),基本配置为两套射频(3Rx/2Tx),支持LTE和GSM并发,能够同时进行语音和数据业务,终端拥有两套系带射频资源,其中一套使用支持LTE的多模芯片,另一套使用GSM芯片,适用范围包括单卡双待,成本高,功耗高;
同步支持语音和LTE(Simultaneous Voice and LTE,SVLTE),基本配置为两套射频(3Rx/2Tx),支持数据和语音业务同时进行,与SGLTE不同的是,这里语音业务可以支持GSM、CDMA、UMST等2G/3G网络,而不仅仅是GSM。终端也需要两套基带射频资源,适用范围包括单卡双待,成本高,功耗高;
电路域回落(circuit switched fallback,CSFB),基本配置为一套射频,支持4G网络进行数据业务,语音业务回落到2G/3G进行,适用范围包括单卡单待,针对移动和联通场景,不支持4G网络的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并发;
单待LTE(single radio LTE,SRLTE),基本配置为一套射频(2Rx/1Tx),支持4G网络进行数据业务,语音业务使用CDMA网络进行,与CSFB不同的是,这种方案会在LTE网络和CDMMA 1X网络同时待机,适用范围包括类单卡双待,针对电信场景,不支持4G网络的数据业务和语音业务并发:
双卡双通(dual SIM dual active,DSDA),基本配置为两套射频/外挂基带,双卡双通,支持4G网络数据和语音业务并发,适用范围包括双卡双待双通,成本高、功耗高;
DSDS,基本配置为一套射频(2Rx/1Tx),双卡双待单通,终端内不同的卡之间不能同时进行语音业务,RF资源双卡动态调度,周期性解寻呼,适用范围包括双卡双待单通,功耗成本低;
其中,具备两套射频模块的技术因为成本以及功耗高,可用性较低;而具备一套射频模块的OverLay和Roaming方案是3GPP私网课题中提出的新方案,但是缺点也比较明显:Overlay的方案协议复杂,UE处理资源消耗高,占用私网空口资源;Roaming方案中需要基于核心网控制面板、用户面互通接口,部署难度高,同样占用私网资源。
示例性的,在解决多网络业务并发的问题时,现有相关技术中,以DSDS终端为例,将DSDS终端的射频通道分为主辅通道,DSDS终端中的主通道包含接收器(RX)和发射器(TX),DSDS终端的辅通道仅有RX同于侦听。然而,如果在DSDS终端中,某一SIM卡发生TX抢占,即占用主通道时,其它SIM卡会释放资源,并进行搜网驻留,并进入空闲态(IDLE),无法实现高效的业务并发。
进一步地,如果终端中存在n卡m通时,即终端中包含有n张SIM卡以及m套射频设备时,其中,n大于m且m为大于0的整数(例如,三卡三待双通,四卡四待三通等终端)。为了实现该终端业务并发的通信需求,此时,该终端中存在某一射频通道需要满足至少两个SIM卡的通信,由于这一射频通道在同一时刻只能收发其中一个SIM卡的相关数据,当某一SIM卡发生射频通道抢占时,会导致使用该套射频资源的其它SIM卡释放资源,并进行搜网驻留,导致业务中断,从而无法实现该n卡m通中断的业务并发。
更进一步地,如果终端中存在n卡n通时,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即在该终端中SIM卡的数目与射频通道的数目相同的情况下(例如,双卡双待双通、三卡三待三通,四卡四待四通等终端),运营商或者用户可以为不同SIM卡设置不同的优先级,例如,高优先级的SIM卡可以使用n套射频通道卡中至少两个,而低优先级的SIM卡仅可以使用n套射频通道中指定的其中一个,在这种情况下,高优先级的SIM卡有可能抢占低优先级的SIM卡的射频通道,导致该低优先级的SIM卡释放资源,并进行搜网驻留,导致该低优先级的SIM卡业务中断。此时,如果该低优先级的SIM卡需要执行紧急呼叫业务、或者是执行其它低时延要求的业务时,由于该低优先级的SIM卡所允许使用的射频通道被抢占,即由于该n卡n通终端无法实现业务并发,导致该终端无法满足用户需求,使得用户体验大大下降。
综上所述,现有解决多网络业务并发的问题的相关实现过程,受限于硬件能力,并不能实现高效的业务并发。
为此,本申请主要针对该问题提供一种基于UE粒度的空口资源管理方法(而不是基于SIM卡的),以实现高效的公私网业务的并发。
本申请主要适用于多网络间的业务并发,该多网络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网络,示例性地,至少两个不同的网络可以包括:
(1)公网和私网之间的业务并发,如图4-1和图4-2所示(特别地,如果NPN类型为PNI-NPN,则图中展示的PLMN网络网元和NPN网络网元可以相同);
(2)也适用于私网和私网之间业务并发;
(3)公网之间的业务并发。
具体地,图4-1中展示的是共享小区的场景,即私网用户和公网用户可以通过相同的小区接入各自的网络(如目前的CAG小区,私网和公网用户均可接入),针对手机多SIM卡的场景,即其中的一张卡可以接入私网,另外一张卡可以接入公网,但是使用的是相同的小区分别接入的。
图4-2展示的是共享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资源池的场景,一般情况下每个频点小区称为载波分量(component carrier,CC),不同网络之间可以共享不同载波分量CC构成的资源池,公网/私网UE可以选择独立/相同的主载波分量(primarycomponent carrier,PCC),并使用资源池中不同载波分量CC(secondary componentcarrier,SCC)进行聚合,以提升带宽。另外基站可以动态添加/删除副载波小区。
具体在图4-1和图4-2所示的UE中,该UE为多卡多待终端,包括至少两个SIM卡(即第一SIM卡和第二SIM卡),显然,该UE还可以包括第三SIM卡、第四SIM卡,甚至更多的SIM卡,以支持多卡通信,此处不做限定。本申请中,根据UE中各SIM卡的当前不同的连接状态对应的场景,提供了适应性的解决方案,下面将分别介绍。
一、应用于UE中第一SIM卡已建立与网络侧的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control,RRC)连接的场景
请参阅图5,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501、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本实施例中,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相应的,接入网设备在步骤501中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其中,本实施例及后续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的具体实现可以参考前述网元介绍内容实现,具体可以为LTE系统、5G系统或者是更高级系统的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此处不做限定。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步骤501中的RRC连接可以是接入网设备按照标准流程预先建立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其中,该终端设备可以为多卡多待终端,也就是说,该终端设备至少包括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显然,该终端设备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三用户识别模块、第四用户识别模块或者是其它更多的用户识别模块,以支持多卡多待通信。示例性地,终端设备中的用户识别模块可以是SIM、USIM、ISIM、eSIM或者是其它类型的用户识别模块。其中,该多卡多待终端具体可以包括n卡m通,即该多卡多待终端中包含有n张SIM卡以及m套射频设备时,其中,n大于m且m为大于0的整数(例如,三卡三待双通,四卡四待三通等终端),或者,该多卡多待终端具体可以包括n卡n通,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即在该终端中SIM卡的数目与射频通道的数目相同的情况下(例如,双卡双待双通、三卡三待三通,四卡四待四通等终端),此处不做限定。
具体地,在该终端设备中,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一网络,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二网络,也就是说,终端设备中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根据RAN侧广播的网络信息(如果是公网广播PLMN ID/如果是CAG类型私网则广播PLMN ID+CAG ID/如果是SNPN类型私网则广播PLMN ID+NID)以及本地配置的网络选择优先级信息进行NET选择,确定出第一网络;其中,终端设备中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确定出第二网络与确定出第一网络的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其中,该注册请求消息还可以承载有该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具体来说,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可以包括PLMN ID、CAG ID、NID等标识信息。
此外,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可以是同一通信网络,或者是不同的通信网络,其中,该通信网络可以包括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非公共网络NPN或者是其它任意类型的网络,此处不做限定。此时,步骤501的实现过程具体可以包括:该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在步骤501的具体实现过程中,该终端设备可以通过该RRC连接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使得该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包含有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其中,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可以承载于步骤501之前,终端设备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的RRC上行消息(例如RRC建立请求(RRC Setup Request)消息、RRC重建请求(RRC Reestablishment Request)消息、上行数据传输(UL InformationTransfer)消息等)中,或者承载于步骤501发送的注册请求消息所在的消息中,或者是终端设备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的其它消息中,此处不做限定。此外,该RRC上行消息中,终端设备还可以针对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承载有上行原因(cause)值,即在该RRC上行消息中承载有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的cause 2。
在步骤501的具体实现过程中,终端设备还可以进一步通过该RRC连接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其中,该第一指示用于指示该RRC连接用于多个网络和该终端设备之间通信,具体该第一指示可以承载于步骤501之前,终端设备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的ULInformation Transfer消息中,或者承载于步骤501发送的注册请求消息所在的消息中,或者是终端设备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的其它消息中,此处不做限定;此后,该接入网设备该可以根据该终端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修改该RRC连接的类型为多个网络共用,进一步地,该接入网设备还可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用于指示该RRC连接的类型为该多个网络共用的第一下行RRC消息,即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该第一指示修改该RRC连接的类型为多个网络公用,从而在步骤501中,接入网设备通过类型为多个网络共用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具体地,该终端设备中可以包括多个(至少两个)用户识别模块,在第一指示具体可以指示终端设备的多个用户识别模块中指定部分用户标识模块共用的RRC连接,此时,可以通过前述携带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进行标识;也可以指示终端设备的多个用户识别模块中所有用户身份标识共用的RRC连接,此时,可以通过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以及可能存在的其它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进行标识,此处不做限定。
此外,当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RRC连接用于多个网络和该终端设备之间通信,此后,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关联两个用户识别模块对应的上下文,使得后续针对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信令的处理过程中,接入网设备可以使用相同的信令无线承载(signaling radio bearer,SRB)承载或者不同的SRB承载。
在步骤501之前,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驻留的小区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驻留的小区设定触发条件,其中,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驻留在目标小区,该接入网设备的服务区域包括该目标小区;其中,在该终端设备确定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驻留在该目标小区时,即在终端设备确定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驻留在同一个小区时,此时,该终端设备确定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可以通过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与该接入网设备之间的RRC连接进行通信,随后,该终端设备触发执行步骤501,即触发执行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从而,提升该终端设备中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通过该接入网设备注册的成功率,进一步提升通信效率。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通过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系统消息(例如主系统信息块(mater information block,M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SIB)、或者是其它信息块)中的广播的小区ID等信息确定出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驻留的小区ID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小区ID,如果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选择的小区ID相同,则确定两者所驻留的小区相同,否则,则确定两者所驻留的小区不同。
502、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注册请求消息;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注册请求消息,相应的,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在步骤502中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注册请求消息。
具体地,接入网设备在步骤501中确定出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并根据该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向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注册请求消息,即向该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503、核心网设备向接入网设备发送注册响应消息;
本实施例中,在核心网设备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二网络时,该核心网设备向接入网设备发送注册响应消息,相应的,接入网设备在步骤503中接收来自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设备可以为多卡多待终端,其中,该终端设备至少包括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且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一网络,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二网络,该接入网设备在步骤501中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包含有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从而,在步骤503之后,即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此时,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二网络,进一步地,该接入网设备可以将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关联,即接入网设备将该RRC连接、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进行关联,使得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均通过该RRC连接实现通信,实现多卡多待的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
在步骤503之后,即在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二网络,此时,该接入网设备可以建立与该终端设备之间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其中,该AS安全配置是共用的AS安全配置,避免AS安全配置泄露的风险,提升该终端设备通信的安全性。此外,在步骤501中,如果在接入网设备建立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的过程中,该接入网设备已经完成建立与该终端设备中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的情况下,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到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可以重新建立与该终端设备之间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具体地,传统的AS安全是基于用户识别模块的不同而单独建立的,即不同的用户识别模块会建立不同的AS安全,如果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使用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建立的AS上下文进行通讯时,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可以获取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AS上下文,相对来说,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AS层安全性就降低了;故,此处建立的共用的AS安全针对多个用户识别模块共同建立的,从而避免了AS安全配置泄露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该终端设备通信的安全性。
此外,在步骤503之后,即该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二网络之后,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该RRC连接建立第二网络与该终端设备的NAS安全流程。
在步骤503之后,即在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二网络,此时,该接入网设备建立与该核心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二非接入层NAS数据链路,并且后续该终端设备与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之间的NAS数据可以通过该NAS数据链路进行传输,具体来说:在该接入网设备根据该第二NAS数据链路接收到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下行NAS消息时,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发送该下行NAS消息;和/或,在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到来自该终端设备的上行NAS消息时,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第二NAS数据链路向该核心网设备发送该上行NAS消息。提供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与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通信的具体实现过程,提升方案的可实现性,从而提高了本方案的实现灵活性。示例性地,该第二NAS数据链路在LTE场景下可以包括S1应用协议(S1ApplicationProtocol,S1AP)数据链路,在5G场景下可以包括NG应用层协议(NG applicationprotocol,NGAP)数据链路,还可以使用其它的数据链路实现,此处不做限定。
在步骤503之后,即在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二网络,此时,该接入网设备可以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该接入网设备可以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载波分量CC。其中,由于该终端设备中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都是通过该RRC连接与该接入网设备通信,而该接入网设备的无线资源是一定的,因此,该接入网设备可以分别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载波分量CC,从而,接入网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中不同用户识别模块提供差异化服务。
具体地,如果需要明确区分不同网络的业务数据使用不同的数据无线承载(dataradio bearer,DRB),则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公私网业务类型(可以是NET ID、CAG ID、NID中的任一或者组合)区分业务数据流量来自不同的网络,并建立或者修改DRB,使得不同网络的业务数据流量使用不同的DRB,下面将对该分配过程进行示例性说明:
1)如果还需要区分CC单元/或者增强CC单元的调度机制,接入网设备中RAN高层(RRC、分组数据汇聚层协议(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或者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将数据/业务的公私网类型告知资源调度器(逻辑上属于接入网设备中的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
2)如果支持CA特性并涉及多CC,资源调度器可以根据数据/业务的公私网类型,使用特定的CC载波;
3)如果仅涉及单CC,资源调度器可以额外根据数据/业务的公私网类型,合理分配的CC内的资源(例如保证公私网业务比例)。
504、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向终端设备发送所述注册响应消息。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终端设备发送注册响应消息,相应的,终端设备在步骤504中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接入网设备在步骤504中还可以通过第二指示,该第二指示用于指示该注册响应消息关联于该终端设备中的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使得该终端设备根据该第二指示确定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已注册至该第二网络,后续该终端设备中的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可以通过该RRC连接与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进行通信,实现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其中,该第二指示可以为显性的指示方式,也可以是隐性的指示方式,具体来说:
当该第二指示为显性的指示方式时,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其中,该第二指示在具体的实现上,可以是接入网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RRC下行消息(例如RRC设置(RRC setup)消息、RRC重设置(RRC Reestablishment Request)消息或者是RRC重建(RRC Reestablishment)消息等)中新增加的特殊字段实现,也可以是接入网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的RRC下行消息(例如RRC设置消息、RRC重设置消息或者是RRC重建消息等)新增的类型信息实现,还可以是其它的实现方式,此处不做限定;
当该第二指示为隐性的指示方式时,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其中,该第二指示在具体的实现上,可以是接入网设备重新建立新的消息,该新的消息不同于常用的RRC下行消息,用于指示该注册响应消息关联于该终端设备中的指定用户识别模块(第二用户识别模块)。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在建立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之后,接入网设备通过该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并将该注册请求消息发送至对应的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此后,在接入网设备接收到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将该注册响应消息发送至该终端设备,以完成该终端设备在第二网络中的注册过程,即接入网设备通过与终端设备已建立的RRC连接管理该终端设备的空口资源,使用复用RRC连接的方式实现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提升通信效率。
二、应用于UE中第一SIM卡尚未建立与网络侧的RRC连接的场景
请参阅图6,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601、接入网设备建立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的RRC请求消息,建立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设备可以为多卡多待终端,其中,该终端设备至少包括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且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一网络,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二网络,示例性地,终端设备中的用户识别模块可以是SIM、USIM、ISIM、eSIM或者是其它类型的用户识别模块。其中,该多卡多待终端具体可以包括n卡m通,即该多卡多待终端中包含有n张SIM卡以及m套射频设备时,其中,n大于m且m为大于0的整数(例如,三卡三待双通,四卡四待三通等终端),或者,该多卡多待终端具体可以包括n卡n通,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即在该终端中SIM卡的数目与射频通道的数目相同的情况下(例如,双卡双待双通、三卡三待三通,四卡四待四通等终端),此处不做限定。
在步骤601中,该接入网设备建立该RRC连接的过程具体可以包括: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使得该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包含有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在该接入网设备建立与终端设备中的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该RRC连接之后,进而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均通过该RRC连接实现通信,实现多卡多待的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其中,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可以承载于终端设备向接入网设备发送的RRC上行消息(例如RRC建立请求(RRC Setup Request)消息、RRC重建请求(RRC Reestablishment Request)消息、上行数据传输(UL Information Transfer)消息等)中,此外,该RRC上行消息中,终端设备还可以针对不同用户识别模块承载有不同的上行原因(cause)值,即在该RRC上行消息中承载有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的cause 1,以及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的cause 2。
进一步地,在步骤601的实现过程中,接入网设备在建立该RRC连接的过程中,接入网设备可以发送基本的配置信息给终端设备(例如无线承载配置(RadioBearerConfig)、主小区组(MasterCellGroup)信息等),终端设备在接收到该配置信息后,可以为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配置相同的SRB或者不同的SRB,后续可以通过共同的RRC连接同时发送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注册请求消息。
此外,在终端设备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该RRC上行消息之前,该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驻留的小区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驻留的小区设定触发条件,其中,该接入网设备的服务区域包括目标小区,当该终端设备确定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驻留的小区与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驻留的小区均为该目标小区时,该终端设备确定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可以通过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与该接入网设备之间的RRC连接进行通信,此时,该终端设备触发执行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该RRC上行消息,从而,提升后续该终端设备中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通过该接入网设备注册的成功率,进一步提升通信效率。
602、接入网设备通过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通过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相应的,终端设备在步骤602中,通过该RRC连接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
具体来说,在该终端设备中,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一网络,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二网络,也就是说,终端设备中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根据RAN侧广播的网络信息(如果是公网广播PLMN ID/如果是CAG类型私网则广播PLMN ID+CAG ID/如果是SNPN类型私网则广播PLMN ID+NID)以及本地配置的网络选择优先级信息进行NET选择,确定出第一网络;其中,终端设备中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确定出第二网络与确定出第一网络的过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其中,该注册请求消息还可以承载有该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具体来说,如果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可以包括PLMN ID、CAG ID、NID等标识信息。此外,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可以是同一通信网络,或者是不同的通信网络,其中,该通信网络可以包括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非公共网络NPN或者是其它任意类型的网络,此处不做限定。此时,步骤501的实现过程具体可以包括:该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其中,该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第二注册请求消息还可以分别承载有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以及该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具体来说,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可以包括PLMNID、CAG ID、NID等标识信息。
603、接入网设备向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第一请求消息;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向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第一请求消息,相应的,在步骤603中,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第一请求消息。
具体地,接入网设备在步骤602中确定出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并根据该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向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即向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
604、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相应的,在步骤604中,该核心网设备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一网络,此时,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该第一注册响应消息。
在步骤604之后,即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还可以进一步建立与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一非接入层NAS数据链路,并且后续该终端设备与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之间的NAS数据可以通过该第一NAS数据链路进行传输,具体来说:在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第一NAS数据链路接收到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下行NAS消息时,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下行NAS消息,该第一下行NAS消息携带有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或,在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到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二NAS消息时,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第一NAS数据链路向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第一上行NAS消息,该第一上行NAS消息携带有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提供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与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通信的具体实现过程,提升方案的可实现性,从而提高了本方案的实现灵活性。示例性地,该第一NAS数据链路在LTE场景下可以包括S1AP数据链路,在5G场景下可以包括NGAP数据链路,还可以使用其它的数据链路实现,此处不做限定。
此外,在步骤604之后,即该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一网络之后,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该RRC连接建立第一网络与该终端设备的NAS安全流程。
605、接入网设备向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第二请求消息;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向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第二请求消息,相应的,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在步骤603中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第二请求消息。
具体地,接入网设备在步骤602中确定出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并根据该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向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第二注册请求消息,即向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
606、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相应的,在步骤606中,该核心网设备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二网络,此时,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该第二注册响应消息。
在步骤606之后,即在该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可以建立与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二NAS数据链路,并且后续该终端设备与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之间的NAS数据可以通过该NAS数据链路进行传输,具体来说:在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第二NAS数据链路接收到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下行NAS消息时,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二下行NAS消息,该第二下行NAS消息携带有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或,在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到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二上行NAS消息时,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第二NAS数据链路向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第二上行NAS消息,该第二上行NAS消息携带有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提供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与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通信的具体实现过程,提升方案的可实现性,从而提高了本方案的实现灵活性。类似的,该第二NAS数据链路在LTE场景下可以包括S1AP数据链路,在5G场景下可以包括NGAP数据链路,还可以使用其它的数据链路实现,此处不做限定。
此外,在步骤606之后,即该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注册至该第二网络之后,接入网设备可以通过该RRC连接建立第二网络与该终端设备的NAS安全流程。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步骤603的执行在步骤604之前,步骤605的执行在步骤606之前,但是本申请中对于步骤603与步骤605的执行先后顺序不做限定。
在步骤604和步骤606之后,即在该接入网设备设备在接收到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可以进一步建立与该终端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即该AS安全配置是共用的AS安全配置。具体地,传统的AS安全是基于用户识别模块的不同而单独建立的,即不同的用户识别模块会建立不同的AS安全,而此处建立的共用的AS安全针对多个用户识别模块共同建立的,从而避免了AS安全配置泄露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该终端设备通信的安全性。
在步骤604和步骤606之后,即在该接入网设备设备在接收到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还可以进一步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该接入网设备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载波分量CC。其中,由于该终端设备中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都是通过该RRC连接与该接入网设备通信,而该接入网设备的无线资源是一定的,因此,该接入网设备可以分别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载波分量CC,从而,接入网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中不同用户识别模块提供差异化服务。具体接入网设备对DRB和CC的分配过程可以参考前述图5所示实施例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设备可以为多卡多待终端,其中,该终端设备至少包括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且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一网络,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第二网络,该接入网设备在步骤601中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包含有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从而,在步骤604和步骤606之后,即在该接入网设备设备在接收到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此时,接入网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设备分别注册至该第一网络和该第二网络,进一步地,该接入网设备可以将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关联,即接入网设备将该RRC连接、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进行关联,使得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均通过该RRC连接实现通信,实现多卡多待的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
607、接入网设备通过RRC连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第二注册响应消息。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通过RRC连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第二注册响应消息,相应的,在步骤607中,终端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接入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第二注册响应消息。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接入网设备在步骤607的实现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地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第三指示和第四指示,其中,第三指示用于指示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关联于该终端设备中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第四指示用于指示该第二注册响应消息关联于该终端设备中的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具体第三指示和第四指示的实现过程可以为显性的指示方式,也可以是隐性的指示方式,其实现过程可以参考前述图5所示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建立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并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在接收到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该接入网设备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该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以完成该终端设备在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中的注册过程,即接入网设备通过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RRC连接管理该终端设备的空口资源,使用复用RRC连接的方式实现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提升通信效率。
请参阅图7,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701、接入网设备获取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以及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二网络标识信息;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获取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以及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二网络标识信息,其中,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包含于同一个终端设备中。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设备可以为多卡多待终端,其中,该终端设备至少包括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且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注册应于第一网络,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注册于第二网络。示例性地,终端设备中的用户识别模块可以是SIM、USIM、ISIM、eSIM或者是其它类型的用户识别模块。其中,该多卡多待终端具体可以包括n卡m通,即该多卡多待终端中包含有n张SIM卡以及m套射频设备时,其中,n大于m且m为大于0的整数(例如,三卡三待双通,四卡四待三通等终端),或者,该多卡多待终端具体可以包括n卡n通,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即在该终端中SIM卡的数目与射频通道的数目相同的情况下(例如,双卡双待双通、三卡三待三通,四卡四待四通等终端),此处不做限定。
此外,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可以是同一通信网络,或者是不同的通信网络,其中,该通信网络可以包括公共陆地移动网PLMN、非公共网络NPN或者是其它任意类型的网络,此处不做限定。具体第一网络和第二网络的实现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图5和图6中的描述,此处不在赘述。
702、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分别为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无线数据资源。
本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分别为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无线数据资源,其中,该无线数据资源包括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载波分量CC。
在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中,步骤702的执行过程可以包括:该接入网设备根据该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确定出该第一网络的类型信息,并根据该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确定出该第二网络的类型信息;进一步地,该接入网设备根据该第一网络的类型信息和该第二网络的类型信息,分别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该无线数据资源。也就是说,接入网设备具体可以根据第一网络的类型信息和第二网络的类型信息来区分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一网络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二网络的类型,并进一步根据类型信息分别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该无线数据资源,提供了接入网设备中无线数据资源的分配的具体实现过程,提升方案的可实现性,进一步提高了本方案的实现灵活性。
本实施例中,在接入网设备确定终端设备中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都通过该接入网设备通信时,接入网设备获取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以及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二网络标识信息,该接入网设备可以分别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载波分量CC,从而,接入网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中不同用户识别模块提供差异化服务,优化接入网设备中无线数据资源的分配过程。
上面通过图5至图7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下面将结合具体的应用场景,通过图8至图11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介绍,其中,由前述实现过程可知,终端设备(UE)中的用户识别模块可以为USIM、ISIM、eSIM或者是其它类型的用户识别模块、应用场景可以为LTE、5G、6G以及其它的通信系统,在图8至图11所示实施例中,以终端设备的用户识别模块为USIM、网络设备为共享接入网(shared-RAN)、应用场景为5G为例进行介绍。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8,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步骤1、UE与shared-RAN之间通信,UE中的USIM1完成RRC建立流程,建立RRC连接1;
步骤2、UE与shared-RAN之间通信,UE中的USIM1完成NAS安全流程;
步骤3、UE与shared-RAN之间通信,UE中的USIM1完成AS安全流程;
步骤4、UE、shared-RAN以及CN1之间通信,UE中的USIM1完成在NET1-CN1的注册流程;
步骤5、shared-RAN与CN1之间通信,完成CN1-NGAP UE-TNLA绑定(5G-S-TMSI1/GUAMI1标识);
在步骤1至步骤5中,UE中的USIM1独立完成RRC建立、NAS安全、AS安全、CN1注册流程,并完成CN1-NGAP隧道建立,即RAN与CN1已经建立NGAP隧道,并使用UE标识5G系统架构演进临时移动台标识符(5G-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 temporary mobile stationidentifier,5G-S-TMSI)1或者全球唯一的AMF标识(globally unique AMF identifier,GUAMI)1进行唯一标识,后续NAS消息可以通过该隧道传输至CN1侧。
步骤6、UE中的USIM2完成NET2选择、小区选择和驻留后向CN2发起注册请求;
步骤7、UE发现NET1和NET2驻留的小区相同,则直接通过RRC连接1发起NET2的注册请求;
在步骤7中,UE发现NET1和NET2驻留的小区相同,并且USIM1已经建立完成了RRC连接1,则直接通过RRC连接1发起NET2的注册请求,触发执行步骤8;
具体的UE可以通过系统消息MIB/SIB中的广播的小区ID等信息判断驻留小区是否相同,如果USIM1和USIM2选择的小区ID相同,则确定两者驻留的小区相同。
步骤8、UE向shared-RAN发送UL Information Transfer(Indication 1,selectedNET2-ID,NAS Message[注册请求(Registration Request)消息2];
在步骤8中,UE使用RRC连接1发送USIM2的注册信息,同时还包含特殊指示Indication1、选择的NET2-ID等信息:
注册信息,其中USIM2的注册信息包含在NAS消息中,由RAN通过NGAP消息转发给对应的核心网;
选择的NET2-ID,UE中USIM2会根据RAN侧广播的网络信息(如果是公网广播PLMNID/如果是CAG类型私网则广播PLMN ID+CAG ID/如果是SNPN类型私网则广播PLMN ID+NID)以及本地配置的网络选择优先级信息进行NET选择,然后将选择的NET2-ID(PLMN ID或者PLMN ID+CAG ID或者PLMN ID+NID)与注册信息一同发给RAN侧;
特殊指示Indication1,RRC消息中还需要携带特殊指示Indication1,用于告知RAN侧该消息是来自USIM2的消息,RAN侧接收后需要根据选择的NET2-ID信息将承载的NAS消息转发到NET2-ID对应的CN网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RRC消息类型本身具备特殊指示的功能,则认为这里的特殊指示是隐性指示;
步骤9、RAN根据Indication 1和NET2-ID将NAS消息转发给CN2;
步骤10、UE、shared-RAN以及CN1之间通信,UE中的USIM2,RAN以及CN2之间完成NAS安全流程,同样借助RRC连接1完成;
步骤11、RAN将CN2的响应NAS消息(Registration Request2)通过RRC连接1转发给USIM2;
步骤12、shared-RAN向下行数据传输(DL Information Transfer)(携带有Indication2,NAS Message(Registration Accept2));
步骤13、UE根据Indication 2将NAS消息转发给USIM2;
在步骤11至步骤13中,CN2返回的注册接受NAS消息同样通过RRC连接1发送给UE,并且RAN侧需要在RRC消息中额外携带特殊指示Indication2,用于指示UE将该RRC消息中承载的NAS消息转发给USIM2处理;
步骤14、shared-RAN与CN2之间通信,使得UE中的USIM2完成CN2-NGAP UE-TNLA绑定(5G-S-TMSI2/GUAMI2标识);
在步骤14中,RAN并完成CN2-NGAP隧道建立,即RAN与CN2已经建立NGAP隧道,并使用UE标识5G-S-TMSI2或者GUAMI2进行唯一标识,后续NAS消息可以通过该隧道传输至CN2侧;
步骤15、RAN关联USIM1和USIM2的上下文(关联5G-S-TMSI1/GUAMI1和5G-S-TMSI2/GUAMI2);
步骤16、后续USIM2和RAN的交互,以及USIM2和CN2的交互均通过RRC连接1传输,RRC消息中可携带指示。
在步骤15至步骤16中,RAN关联USIM1和USIM2的上下文,即关联RRC连接1、CN1-NGAP隧道和CN2-NGAP隧道,后续CN1-NAS和CN2-NAS消息交互均通过RRC连接1传输,RRC消息中可携带指示,用于指示RAN侧转发NAS消息给对应的CN。
其中,图8对应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RAN)和终端设备(UE)所执行相关步骤的过程还可以通过前述图5实施例对应的过程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在实施例一中,UE中的USIM2复用USIM1已有的RRC连接,接入网设备(RAN)通过与终端设备(UE)已建立的RRC连接管理该终端设备的空口资源,使用复用RRC连接的方式实现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提升通信效率。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9,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步骤1、UE发现NET1和NET2驻留的小区相同,则可以使用共享RRC建立连接,并发起注册;
在步骤1中,UE发现NET1和NET2驻留的小区相同,则发起共享RRC连接建立流程,触发执行步骤2;
具体的UE可以通过系统消息MIB/SIB中的广播的小区ID等信息判断驻留小区是否相同,如果USIM1和USIM2选择的小区ID相同,则确定两者驻留的小区相同。
步骤2、UE向shared-RAN发送RRC Setup Request(Indication 1,UE ID1,Cause1,UE ID2,Cause2);
在步骤2所承载的各信息中:
Indication 1,用于指示RAN侧根据RRC消息中携带的双卡的信息建立共同的RRC连接;
UE ID2,Cause1,分别表示C-RNTI1等底层UE标识(也可能是初始的随机值)以及建立USIM1 RRC连接的原因值;
UE ID2,Cause2,分别表示C-RNTI2等底层UE标识(也可能是初始的随机值)以及建立USIM2 RRC连接的原因值。
步骤3、shared-RAN向UE发送RRC Setup(RadioBearerConfig,MasterCellGroup);
步骤4、UE为USIM1和USIM2配置相同的SRB,并同时发送注册NAS消息,即执行步骤5,向shared-RAN发送RRC Setup Complete;
在步骤3和步骤4中,RAN接收到RRC Setup Request消息后通过RRC Setup消息发送基本的配置信息给UE侧(例如RadioBearerConfig/MasterCellGroup信息),UE侧接收后通过共同的RRC连接(即相同的SRB)同时发送USIM1和USIM2的注册NAS消息;
步骤5、UE向shared-RAN发送RRC Setup Complete(Indication 2,SelectedNET1-ID,NAS1,Selected NET2-ID,NAS2),此后,在步骤5之后,UE可以为USIM1和USIM2配置相同的SRB或者不同的SRB;
在步骤5所承载的各信息中:
Indicaiton2,用于告知RAN侧该消息是来自USIM1和USIM2的消息,RAN侧接收后需要根据选择的NET-ID信息将承载的NAS消息转发到NET-ID对应的CN网中。
Selected NET-ID1,NAS1,UE中USIM1会根据RAN侧广播的网络信息(如果是公网广播PLMN ID/如果是CAG类型私网则广播PLMN ID+CAG ID/如果是SNPN类型私网则广播PLMNID+NID)以及本地配置的网络选择优先级信息进行NET选择,然后将选择的NET1-ID(PLMNID或者PLMN ID+CAG ID或者PLMN ID+NID)与注册信息(包含在NAS1中)一同发给RAN侧;
Selected NET-ID2,NAS2,UE中USIM2会根据RAN侧广播的网络信息(如果是公网广播PLMN ID/如果是CAG类型私网则广播PLMN ID+CAG ID/如果是SNPN类型私网则广播PLMNID+NID)以及本地配置的网络选择优先级信息进行NET选择,然后将选择的NET2-ID(PLMNID或者PLMN ID+CAG ID或者PLMN ID+NID)与注册信息(包含在NAS2中)一同发给RAN侧。
步骤6、RAN根据Indication1将NAS消息转发给CN1,并接收CN1的响应NAS消息(Registration Accept1);
步骤7、RAN根据Indication2将NAS消息转发给CN2,并接收CN2的响应NAS消息(Registration Accept2);
步骤8、UE、shared-RAN以及CN1之间通信,UE中的USIM1,RAN以及CN1之间完成NA安全流程;
步骤9、UE、shared-RAN以及CN2之间通信,UE中的USIM2,RAN以及CN2之间完成NA安全流程;
步骤10、shared-RAN向UE发送Security Mode Command(Indication 3,Registration Accept1,Registration Accept2);
步骤11、UE根据Indication 3为USIM1和USIM2建立公共的AS安全;
步骤12、UE向shared-RAN发送Security Mode Complete;
在步骤10至步骤12中,主要用于建立UE和RAN的AS层安全,传统的建立AS安全是基于USIM1粒度的,但是在建立公共RRC连接的过程中,需要RAN侧携带特殊指示,用于指示UE为USIM1和USIM2建立公共的AS安全;
步骤13、USIM1和USIM2分别完成在NET1-CN1和NET2-CN2的注册流程;
步骤14、shared-RAN和CN1以及CN2之间通信,完成CN1-NGAP UE-TNLA绑定(5G-S-TMSI1/GUAMI1标识)和完成CN2-NGAP UE-TNLA绑定(5G-S-TMSI2/GUAMI2标识);
在步骤14中,RAN并完成CN1-NGAP隧道建立,即RAN与CN1已经建立NGAP隧道,并使用UE标识5G-S-TMSI1或者GUAMI1进行唯一标识,后续NAS消息可以通过该隧道传输至CN1侧;同样RAN侧也完成了CN2-NGAP隧道建立,即RAN与CN2已经建立NGAP隧道,并使用UE标识5G-S-TMSI2或者GUAMI2进行唯一标识,后续NAS消息可以通过该隧道传输至CN2侧;
步骤15、RAN关联USIM1和USIM2的上下文(关联5G-S-TMSI1/GUAMI1和5G-S-TMSI2/GUAMI2);
步骤16、后续USIM1和USIM2均通过共同的RRC连接进行传输,RRC消息中可携带指示。
在步骤15至步骤16中,RAN关联USIM1和USIM2的上下文,即关联USIM1和USIM2共同的RRC连接、CN1-NGAP隧道和CN2-NGAP隧道,后续CN1-NAS和CN2-NAS消息交互均通过该共同的RRC连接传输,RRC消息中可携带指示,用于指示RAN侧转发NAS消息给对应的CN。
其中,图9对应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RAN)和终端设备(UE)所执行相关步骤的过程还可以通过前述图6实施例对应的过程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在实施例二中,UE中的USIM1和USIM2卡复用一个RRC连接,同时需要建立共用的AS层安全,相比于传统的AS安全是基于USIM的不同而单独建立的,即不同的USIM会建立不同的AS安全,如果USIM2使用USIM1建立的AS上下文进行通讯时,USIM2可以获取USIM1的AS上下文,相对来说,USIM1的AS层安全性就降低了;故,此处建立的共用的AS安全针对多个USIM共同建立的,从而避免了AS安全配置泄露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该终端设备通信的安全性;此外,接入网设备(RAN)通过用于多个网络(CN)与终端设备(UE)之间通信的共用的RRC连接管理该终端设备的空口资源,使用复用RRC连接的方式实现终端设备的业务并发,提升通信效率。
实施例三
请参阅图10,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步骤1、UE与shared-RAN之间通信,UE中的USIM1完成RRC建立流程,建立RRC连接1;
步骤2、UE、shared-RAN以及CN1之间通信,UE中的USIM1完成NAS安全流程;
步骤3、UE与shared-RAN之间通信,UE中的USIM1完成AS安全流程;
步骤4、UE、shared-RAN以及CN1之间通信,UE中的USIM1完成在NET1-CN1的注册流程;
步骤5、shared-RAN与CN1之间通信,完成UE中USIM1与CN1-NGAP UE-TNLA绑定(5G-S-TMSI1/GUAMI1标识);
在步骤1至步骤5中,UE中的USIM1独立完成RRC建立、NAS安全、AS安全、CN1注册流程,并完成CN1-NGAP隧道建立,即RAN与CN1已经建立NGAP隧道,并使用UE标识5G-S-TMSI1或者GUAMI1进行唯一标识,后续NAS消息可以通过该隧道传输至CN1侧;
步骤6、UE中的USIM2完成NET2选择、小区选择和驻留后向CN2发起注册请求;
步骤7、UE发现NET1和NET2驻留的小区相同,则发起新的RRC连接请求,并携带指示Indication 1;
在步骤7中,UE发现NET1和NET2驻留的小区相同,并且USIM1已经建立完成了RRC连接1,则直接通过RRC连接1发起NET2的注册请求,具体的UE可以通过系统消息MIB/SIB中的广播的小区ID等信息判断驻留小区是否相同,如果USIM1和USIM2选择的小区ID相同,则确定两者驻留的小区相同;
步骤8、UE向shared-RAN发送UL Information Transfer(Indication 1,UE ID 1,UE ID 2,Cause 1);
在步骤8中,UE在RRC连接1中携带Indication1,UE ID1,UE ID2和Cause1,其中Indication1用于指示RAN侧修改RRC连接类型为共用,并关联USIM1和USIM2的上下文;UEID1表示RAN侧为USIM1分配的C-RNTI1等底层UE标识;UE ID2表示RAN侧为USIM2分配的C-RNTI2等底层UE标识;Cause1表示上行RRC消息传输原因值。
此外,在步骤8中,UE还可以在其它消息中携带Indication1,UE ID1,UE ID2和Cause1等,例如RRC建立请求(RRC Setup Request)消息、RRC重建请求(RRCReestablishment Request)等,此处不做限定。
步骤9、RAN根据Indication 1和UE ID 1关联UE ID 2的上下文;
在步骤9中,RAN侧接收Indication1后,根据UE ID1和UE ID2关联对应的上下文,针对USIM1和USIM2的信令,后续可以使用相同的SRB承载或者不同的SRB承载;
步骤10、shared-RAN向UE发送RRC重配置(RRC Reconfiguration)消息(携带有RadioBearerConfig,MasterCellGroup);
其中,在步骤10中,RAN还可以在其它消息中携带RadioBearerConfig,MasterCellGroup等,例如RRC设置(RRC setup)消息、RRC重设置(RRC ReestablishmentRequest)消息或者是RRC重建(RRC Reestablishment)消息等,此处不做限定。
步骤11、UE向shared-RAN发送RRC Reconfiguration Complete;
步骤12、UE向shared-RAN发送UL Information Transfer(Indication 2,selected NET2-ID,NAS Message(第二注册请求消息,Registration Request2));
其中,在步骤12中,UE还可以在其它消息中携带Indication 2,selected NET2-ID,NAS Message(Registration Request2)等,例如RRC重建完成(RRC ReestablishmentComplete)消息中。
在步骤10至步骤12中,RAN侧修改RRC连接1为共用RRC连接,完成后UE发送特殊指示Indication2、选择的NET2-ID等信息:
注册信息,其中USIM2的注册信息包含在NAS消息中,由RAN通过NGAP消息转发给对应的核心网;
选择的NET2-ID,UE中USIM2会根据RAN侧广播的网络信息(如果是公网广播PLMNID/如果是CAG类型私网则广播PLMN ID+CAG ID/如果是SNPN类型私网则广播PLMN ID+NID)以及本地配置的网络选择优先级信息进行NET选择,然后将选择的NET2-ID(PLMN ID或者PLMN ID+CAG ID或者PLMN ID+NID)与注册信息一同发给RAN侧;
特殊指示Indication2,RRC消息中还需要携带特殊指示Indication2,用于告知RAN侧该消息是来自USIM2的消息,RAN侧接收后需要根据选择的NET2-ID信息将承载的NAS消息转发到NET2-ID对应的CN网中。需要注意的是如果RRC消息类型本身具备特殊指示的功能,则认为这里的特殊指示是隐式指示。
步骤13、RAN根据Indication2和NET2-ID将NAS消息转发给CN2,并接收CN2的响应NAS消息(第二注册响应消息,Registration Accept2);
步骤14、UE、shared-RAN以及CN2之间通信,使得UE中的USIM2,RAN以及CN2之间完成NAS安全流程;
步骤15、RAN重新建立AS安全(UE设备级);
步骤16、UE中的USIM2完成CN2-NGAP UE-TNLA绑定(5G-S-TMSI2/GUAMI2标识);
在步骤16中,RAN侧完成CN2-NGAP隧道建立,即RAN与CN2已经建立NGAP隧道,并使用UE标识5G-S-TMSI2或者GUAMI2进行唯一标识,后续NAS消息可以通过该隧道传输至CN2侧;
步骤17、RAN关联USIM1和USIM2的上下文(关联5G-S-TMSI1/GUAMI1和5G-S-TMSI2/GUAMI2);
步骤18、后续USIM2和RAN的交互,以及USIM2和CN2的交互均通过共用的RRC连接传输,RRC消息中可携带指示。
在步骤17至步骤18中,RAN关联USIM1和USIM2的上下文,即关联RRC连接1、CN1-NGAP隧道和CN2-NGAP隧道,后续CN1-NAS和CN2-NAS消息交互均通过RRC连接1传输,RRC消息中可携带指示,用于指示RAN侧转发NAS消息给对应的CN。
其中,图10对应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RAN)和终端设备(UE)所执行相关步骤的过程还可以通过前述图5实施例对应的过程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在实施例三中,类似于实施例一,UE中的USIM2复用USIM1已有的RRC连接,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实施例三中将原有用于单个USIM通信的RRC连接修改为多个网络公用的RRC连接,且进一步重建共用的AS层安全,相比于传统的AS安全是基于USIM的不同而单独建立的,即不同的USIM会建立不同的AS安全,如果USIM2使用USIM1建立的AS上下文进行通讯时,USIM2可以获取USIM1的AS上下文,相对来说,USIM1的AS层安全性就降低了;故,此处建立的共用的AS安全针对多个USIM共同建立的,从而避免了AS安全配置泄露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该终端设备通信的安全性;此外,接入网设备(RAN)通过与终端设备(UE)已建立的RRC连接管理该终端设备(UE)的空口资源,在使用复用RRC连接的方式实现终端设备(UE)的业务并发,提升通信效率的同时,避免AS安全配置泄露的风险,提升该终端设备(UE)通信的安全性。
实施例四
请参阅图11,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通信方法的另一个实施例包括:
在明确区分DRB使用单RRC场景中:
步骤1、UE、shared-RAN以及CN1、CN2之间通信,使得UE中的USIM1注册CN1,并使得UE中的USIM2注册CN2已经完成;
步骤2、UE、shared-RAN以及CN1之间通信,UE中的USIM1建立/修改会话,建立Qos流1;
步骤3、UE、shared-RAN以及CN2之间通信,UE中的USIM2建立/修改会话,建立Qos流2;
在步骤1至步骤3中,USIM1和USIM2已经完成了注册流程,并使用实施例1-3中的任一方案共用RRC连接,为进一步保证共用RRC连接场景下的资源隔离性和公平性,USIM1或者USIM2可以建立或者修改会话;
在明确区分DRB,适用单RRC场景时:
步骤4、shared-RAN区分公私网业务(可以是NET ID、CAG ID、NID、DNN),并使用不同的DRB承载;
在步骤4中,如果需要明确区分不同网络的业务数据使用不同的DRB,则RAN侧可以根据公私网业务类型(可以是NET ID、CAG ID、NID、DNN中的任一或者组合)区分业务数据流量来自不同的网络,并建立或者修改DRB,使得不同网络的业务数据流量使用不同的DRB。
在明确区分CC/增强CC内调度,适用单/双RRC场景时:
步骤5、shared-RAN高层(RRC或PDCP/RLC)将数据/业务的公私网类型告知资源调度器(逻辑上属于MAC层);
步骤6a、如果支持CA特性并涉及多CC,资源调度器可以根据数据/业务的公私网类型,使用特定的CC载波;
步骤6b、如果仅涉及单CC,资源调度器可以额外根据数据/业务的公私网类型,合理分配的CC内的资源(例如保证公私网业务比例);
显然,步骤5至步骤6不仅适用于单RRC场景,也适用于双RRC场景;
步骤7、UE与shared-RAN之间通信,(无线)接入网络[(Radio)Access Network,(R)AN]资源建立(可以使用RRC Reconfiguration);
在步骤7中,AN侧资源建立或者调整,即DRB建立/调整或者CC配置。
其中,图11对应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RAN)和终端设备(UE)所执行相关步骤的过程还可以通过前述图7实施例对应的过程实现,此处不再赘述。
在实施例四中,针对现有技术在RAN资源共享场景下,接入网设备(RAN)无法区分不同网络的业务数据的时候,接入网设备(RAN)可以为终端设备(UE)中不同用户识别模块(USIM1和USIM2)提供差异化服务,优化接入网设备(RAN)中无线数据资源的分配过程。
上面从方法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下面从具体装置实现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进行介绍。
请参阅图12,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200,具体该通信装置1200可以为接入网设备,该通信装置1200包括:接收单元1201、发送单元1202和处理单元1203;
该接收单元1201,用于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该发送单元1202,用于向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注册请求消息;
该接收单元1201,还用于接收来自该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
该发送单元1202,还用于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注册响应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该接收单元1201,还用于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该终端设备包括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该第一网络,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该第二网络;
该处理单元1203,用于将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关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单元1201,具体用于:
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第一用户识别模块之间通信的该RRC连接接收来自第二用户识别模块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1203,还用于:
建立与该终端设备之间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单元1201,还用于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该第一指示用于指示该RRC连接用于多个网络和该终端设备之间通信;
该处理单元1203,还用于根据该第一指示修改该RRC连接的类型为该多个网络共用;
该发送单元1202,还用于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下行RRC消息,该第一下行RRC消息用于指示该RRC连接的类型为该多个网络共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1203,还用于建立与该核心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二非接入层NAS数据链路;
该发送单元1202,还用于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发送该下行NAS消息;
和/或,
该发送单元1202,还用于通过该第二NAS数据链路向该核心网设备发送该上行NAS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1203,还用于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数据无线承载DRB;
和/或,
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载波分量CC。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发送单元1202,还用于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该第二指示用于指示该注册响应消息关联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通信装置1200的单元的信息执行过程等内容,具体可参见本申请前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3,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300,具体该通信装置1300可以为终端设备,该通信装置1300包括:接收单元1301、发送单元1302和处理单元1303;
该发送单元1302,用于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该接收单元1301,用于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终端设备包括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该第一网络,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该第二网络;该发送单元1302,还用于通过该RRC连接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发送单元1302,具体用于:
通过用于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驻留在目标小区,该接入网设备的服务区域包括该目标小区;
该处理单元1303,用于在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驻留在该目标小区时,触发执行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1303,还用于在该终端设备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建立与该接入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发送单元1302,还用于通过该RRC连接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该第一指示用于指示该RRC连接用于多个网络和该终端设备之间通信;
该接收单元1301,还用于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下行RRC消息,该第一下行RRC消息用于指示该RRC连接的类型为该多个网络共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接收单元1301,还用于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第二指示,该第二指示用于指示该注册响应消息关联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通信装置1300的单元的信息执行过程等内容,具体可参见本申请前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4,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400,具体该通信装置1400可以为接入网设备,该通信装置1400包括:接收单元1401、发送单元1402和处理单元1403;
该处理单元1403,用于建立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
该接收单元1401,用于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
该发送单元1402,用于向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第一请求消息,并向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第二请求消息;
该接收单元1401,还用于接收来自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
该发送单元1401,还用于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该第二注册响应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1403具体用于:
接收来自该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该终端设备包括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
建立与终端设备中的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该RRC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1403具体用于:
建立与该终端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1403具体用于:
建立与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一非接入层NAS数据链路;
该发送单元1402,还用于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下行NAS消息,该第一下行NAS消息携带有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和/或,
通过该第一NAS数据链路向该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第一上行NAS消息,该第一上行NAS消息携带有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1403,还用于:
建立与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二NAS数据链路;
该发送单元1402,还用于通过该RRC连接向该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二下行NAS消息,该第二下行NAS消息携带有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和/或,
通过该第二NAS数据链路向该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该第二上行NAS消息,该第二上行NAS消息携带有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1403具体用于:
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数据无线承载DRB;
和/或,
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载波分量CC。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通信装置1400的单元的信息执行过程等内容,具体可参见本申请前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5,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500,具体该通信装置1500可以为终端设备,该通信装置1500包括:接收单元1501、发送单元1502和处理单元1503;
该发送单元1502,用于通过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
该接收单元1501,用于通过该RRC连接接收来自该接入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第二注册响应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发送单元,还用于:
向该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驻留在目标小区,该接入网设备的服务区域包括该目标小区;
在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驻留在该目标小区时,该处理单元1503触发执行通过该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还用于:
建立与该接入网设备之间关于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通信装置1500的单元的信息执行过程等内容,具体可参见本申请前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6,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1600,具体该通信装置1600可以为接入网设备,该通信装置1600包括:处理单元1601;
该处理单元1601,用于获取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以及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二网络标识信息,其中,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包含于同一个终端设备中;
该处理单元1601,还用于根据该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和该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分别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无线数据资源,该无线数据资源包括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载波分量CC。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处理单元1601,具体用于:
根据该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确定出该第一网络的类型信息,并根据该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确定出该第二网络的类型信息;
根据该第一网络的类型信息和该第二网络的类型信息,分别为该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该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该无线数据资源。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通信装置1600的单元的信息执行过程等内容,具体可参见本申请前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17,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通信装置具体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接入网设备,该通信装置的结构可以参考图17所示的结构。
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711、至少一个存储器1712、至少一个收发器1713、至少一个网络接口1714和一个或多个天线1715。处理器1711、存储器1712、收发器1713和网络接口1714相连,例如通过总线相连,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可包括各类接口、传输线或总线等,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天线1715与收发器1713相连。网络接口1714用于使得通信装置通过通信链路,与其它通信设备相连,例如网络接口1714可以包括通信装置与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网络接口,例如S1接口,网络接口可以包括通信装置和其他网络设备(例如其他接入网设备或者核心网设备)之间的网络接口,例如X2或者Xn接口。
处理器1711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以及对整个通信装置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例如用于支持通信装置执行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动作。通信装置可以可以包括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基带处理器主要用于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中央处理器主要用于对整个终端设备进行控制,执行软件程序,处理软件程序的数据。图17中的处理器1711可以集成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基带处理器和中央处理器也可以是各自独立的处理器,通过总线等技术互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基带处理器以适应不同的网络制式,终端设备可以包括多个中央处理器以增强其处理能力,终端设备的各个部件可以通过各种总线连接。所述基带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基带处理电路或者基带处理芯片。所述中央处理器也可以表述为中央处理电路或者中央处理芯片。对通信协议以及通信数据进行处理的功能可以内置在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程序的形式存储在存储器中,由处理器执行软件程序以实现基带处理功能。
存储器主要用于存储软件程序和数据。存储器1712可以是独立存在,与处理器1711相连。可选的,存储器1712可以和处理器1711集成在一起,例如集成在一个芯片之内。其中,存储器1712能够存储执行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程序代码,并由处理器1711来控制执行,被执行的各类计算机程序代码也可被视为是处理器1711的驱动程序。
图17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和一个处理器。在实际的终端设备中,可以存在多个处理器和多个存储器。存储器也可以称为存储介质或者存储设备等。存储器可以为与处理器处于同一芯片上的存储元件,即片内存储元件,或者为独立的存储元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收发器1713可以用于支持通信装置与终端之间射频信号的接收或者发送,收发器1713可以与天线1715相连。收发器1713包括发射机Tx和接收机Rx。具体地,一个或多个天线1715可以接收射频信号,该收发器1713的接收机Rx用于从天线接收所述射频信号,并将射频信号转换为数字基带信号或数字中频信号,并将该数字基带信号或数字中频信号提供给所述处理器1711,以便处理器1711对该数字基带信号或数字中频信号做进一步的处理,例如解调处理和译码处理。此外,收发器1713中的发射机Tx还用于从处理器1711接收经过调制的数字基带信号或数字中频信号,并将该经过调制的数字基带信号或数字中频信号转换为射频信号,并通过一个或多个天线1715发送所述射频信号。具体地,接收机Rx可以选择性地对射频信号进行一级或多级下混频处理和模数转换处理以得到数字基带信号或数字中频信号,所述下混频处理和模数转换处理的先后顺序是可调整的。发射机Tx可以选择性地对经过调制的数字基带信号或数字中频信号时进行一级或多级上混频处理和数模转换处理以得到射频信号,所述上混频处理和数模转换处理的先后顺序是可调整的。数字基带信号和数字中频信号可以统称为数字信号。
收发器也可以称为收发单元、收发机、收发装置等。可选的,可以将收发单元中用于实现接收功能的器件视为接收单元,将收发单元中用于实现发送功能的器件视为发送单元,即收发单元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接收单元也可以称为接收机、输入口、接收电路等,发送单元可以称为发射机、发射器或者发射电路等。
需要说明的是,图17所示通信装置具体可以用于实现图5至图11对应方法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所实现的步骤,并实现接入网设备对应的技术效果,图17所示通信装置的具体实现方式,均可以参考图5至图11对应的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请参阅图18,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所涉及的通信装置1800的一种可能的逻辑结构示意图,该通信装置具体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该通信装置180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处理器1801、通信端口1802、存储器1803、总线1804,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处理器1801用于对通信装置1800的动作进行控制处理。
此外,处理器1801可以是中央处理器单元,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该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图18所示通信装置具体可以用于实现图5至图11对应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所实现的步骤,并实现终端设备对应的技术效果,图18所示通信装置的具体实现方式,均可以参考图5至图11对应的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执行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该处理器执行如前述实施例中通信装置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其中,该通信装置具体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接入网设备,即图5至图11对应方法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执行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当计算机执行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该处理器执行如前述实施例中通信装置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方法,其中,该通信装置具体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即图5至图11对应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或称计算机程序),当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该处理器执行时,该处理器执行上述通信装置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其中,该通信装置具体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接入网设备,即图5至图11对应方法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该处理器执行时,该处理器执行上述通信装置可能实现方式的方法,其中,该通信装置具体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即图5至图11对应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通信装置实现上述通信装置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涉及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该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保存该通信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其中,该通信装置具体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接入网设备,即图5至图11对应方法实施例中接入网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芯片系统,该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用于支持通信装置实现上述通信装置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涉及的功能。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芯片系统还可以包括存储器,存储器,用于保存该通信装置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该芯片系统,可以由芯片构成,也可以包含芯片和其他分立器件,其中,该通信装置具体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即图5至图11对应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系统架构,该网络系统架构包括上述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具体可以为前述实施例中的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即图5至图11对应方法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和接入网设备。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Claims (34)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接入网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所述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注册请求消息;
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
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注册响应消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注册请求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所述终端设备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所述第一网络,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所述第二网络;
在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所述接入网设备将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与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对应的上下文关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用于所述第一网络和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之间通信的所述RRC连接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请求在所述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建立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示所述RRC连接用于多个网络和所述终端设备之间通信;
所述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修改所述RRC连接的类型为所述多个网络共用;
所述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一下行RRC消息,所述第一下行RRC消息用于指示所述RRC连接的类型为所述多个网络共用。
6.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建立与所述核心网设备之间关于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二非接入层NAS数据链路;
在所述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二NAS数据链路接收到来自所述核心网设备的下行NAS消息时,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向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发送所述下行NAS消息;
和/或,
在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到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NAS消息时,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第二NAS数据链路向所述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上行NAS消息。
7.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数据无线承载DRB;
和/或,
所述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载波分量CC。
8.根据权利要求2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所述第二指示用于指示所述注册响应消息关联于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
9.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所述第一网络,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对应于所述第二网络;在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驻留在目标小区,所述接入网设备的服务区域包括所述目标小区;
在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驻留在所述目标小区时,所述终端设备触发执行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建立与所述接入网设备之间关于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指示,所述第一指示用于指示所述RRC连接用于多个网络和所述终端设备之间通信;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设备的第一下行RRC消息,所述第一下行RRC消息用于指示所述RRC连接的类型为所述多个网络共用。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设备的第二指示,所述第二指示用于指示所述注册响应消息关联于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
16.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接入网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建立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
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
所述接入网设备向所述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并向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二请求消息;
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
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所述第二注册响应消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设备建立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所述终端设备包括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
所述接入网设备建立与终端设备中的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所述RRC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建立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关于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之间关于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一非接入层NAS数据链路;
在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第一NAS数据链路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下行NAS消息时,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下行NAS消息,所述第一下行NAS消息携带有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和/或,
在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到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二NAS消息时,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第一NAS数据链路向所述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一上行NAS消息,所述第一上行NAS消息携带有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建立与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之间关于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第二NAS数据链路;
在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第二NAS数据链路接收到来自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下行NAS消息时,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下行NAS消息,所述第二下行NAS消息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和/或,
在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到来自所述终端设备的第二上行NAS消息时,所述接入网设备通过所述第二NAS数据链路向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二上行NAS消息,所述第二上行NAS消息携带有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16至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入网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数据无线承载DRB;
和/或,
所述接入网设备为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载波分量CC。
22.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
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第二注册响应消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向所述接入网设备发送第一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的标识信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驻留在目标小区,所述接入网设备的服务区域包括所述目标小区;
在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驻留在所述目标小区时,所述终端设备触发执行通过所述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
25.根据权利要求22至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终端设备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第二注册响应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建立与所述接入网设备之间关于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共用的接入层AS安全配置。
26.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接入网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获取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以及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二网络标识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包含于同一个终端设备中;
所述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分别为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无线数据资源,所述无线数据资源包括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载波分量CC。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网络标识和所述第二网络标识分别为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无线数据资源包括:
所述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确定出所述第一网络的类型信息,并根据所述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确定出所述第二网络的类型信息;
所述接入网设备根据所述第一网络的类型信息和所述第二网络的类型信息,分别为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所述无线数据资源。
2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接收来自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注册请求消息;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核心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RRC连接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注册响应消息。
29.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通过用于第一网络和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注册请求消息;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设备的注册响应消息。
30.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建立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来自所述终端设备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一请求消息,并向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发送所述第二请求消息;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第一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并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网络的核心网设备的第二注册响应消息;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通过所述RRC连接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所述第二注册响应消息。
3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通过用于多个网络与终端设备之间通信的共用的无线资源控制RRC连接向接入网设备发送请求在第一网络注册的第一注册请求消息和请求在第二网络注册的第二注册请求消息;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通过所述RRC连接接收来自所述接入网设备的第一注册响应消息和第二注册响应消息。
32.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获取第一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以及第二用户识别模块所注册的第二网络标识信息,其中,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包含于同一个终端设备中;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网络的标识信息和所述第二网络的标识信息分别为所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和所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分配无线数据资源,所述无线数据资源包括数据无线承载DRB和/或载波分量CC。
3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程序或者指令,或者,存储有用于实现权利要求9至15任一项所述方法的程序或者指令,或者,存储有用于实现权利要求16至21任一项所述方法的程序或者指令,或者,存储有用于实现权利要求22至25任一项所述方法的程序或者指令,或者,存储有用于实现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方法的程序或者指令。
3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计算机程序或指令,使得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权利要求16至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权利要求26或27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2010535846.0A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Active CN1138109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5846.0A CN113810989B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PCT/CN2021/099127 WO2021249430A1 (zh) 2020-06-12 2021-06-09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KR1020237000566A KR20230021114A (ko) 2020-06-12 2021-06-09 통신 방법 및 관련 디바이스
EP21822031.7A EP4156849A4 (en) 2020-06-12 2021-06-09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SSOCIATED DEVICE
US18/064,597 US20230112588A1 (en) 2020-06-12 2022-12-12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late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535846.0A CN113810989B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10989A true CN113810989A (zh) 2021-12-17
CN113810989B CN113810989B (zh) 2023-10-20

Family

ID=78845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35846.0A Active CN113810989B (zh) 2020-06-12 2020-06-12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2588A1 (zh)
EP (1) EP4156849A4 (zh)
KR (1) KR20230021114A (zh)
CN (1) CN113810989B (zh)
WO (1) WO202124943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74771A (zh) * 2023-03-02 2023-05-05 北京迪为双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煤矿5g调度系统
CN116506407A (zh) * 2023-06-20 2023-07-28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语音通信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WO2024045196A1 (zh) * 2022-09-02 2024-03-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注册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33871A1 (zh) * 2022-01-17 2023-07-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96790A1 (zh) * 2015-12-07 2017-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通信业务的方法和装置
CN108377575A (zh) * 2016-11-08 2018-08-0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多卡移动终端及其业务处理方法
CN109548136A (zh) * 2017-08-08 2019-03-29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用户终端及其非接入层信令传输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
CN110049578A (zh) * 2018-01-17 2019-07-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连接修改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0557827A (zh) * 2018-05-30 2019-12-10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双网络的注册方法及基站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6126238A1 (en) * 2015-02-03 2016-08-11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Improvements in dual connectivity for different access networks
WO2018141081A1 (en) * 2017-02-02 2018-08-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Network assisted multi-subscription physical layer sharing
US10772020B2 (en) * 2017-03-24 2020-09-08 British Telecommunications Public Limited Company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20180359284A1 (en) * 2017-06-09 2018-12-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ignaling by a dual-sim dual-standby device
CN110351804B (zh) * 2019-06-17 2021-11-12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96790A1 (zh) * 2015-12-07 2017-06-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通信业务的方法和装置
CN108377575A (zh) * 2016-11-08 2018-08-07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多卡移动终端及其业务处理方法
CN109548136A (zh) * 2017-08-08 2019-03-29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用户终端及其非接入层信令传输方法、基站及存储介质
CN110049578A (zh) * 2018-01-17 2019-07-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连接修改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0557827A (zh) * 2018-05-30 2019-12-10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双网络的注册方法及基站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45196A1 (zh) * 2022-09-02 2024-03-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注册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芯片
CN116074771A (zh) * 2023-03-02 2023-05-05 北京迪为双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煤矿5g调度系统
CN116506407A (zh) * 2023-06-20 2023-07-28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语音通信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CN116506407B (zh) * 2023-06-20 2023-11-14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语音通信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10989B (zh) 2023-10-20
EP4156849A4 (en) 2023-11-22
EP4156849A1 (en) 2023-03-29
KR20230021114A (ko) 2023-02-13
US20230112588A1 (en) 2023-04-13
WO2021249430A1 (zh) 2021-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00949A1 (en) System enablers for multi-sim devices
CN113810989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1399361B2 (en) V2X sidelink communication
CN110622565A (zh) 接入类别和建立原因
US20220408518A1 (en) Multi-sim dynamic capabilities
CN113891427B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2425250B (zh) 会话建立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3747516B (zh) 一种实现业务连续性的方法及装置
JP2024038289A (ja) レガシ新無線デバイスとのレデューストケイパビリティデバイスの共存のためのネットワーク構成オプション
US10667180B2 (en)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managing access priority of a wireless device
EP3941116A1 (en) Pdu session handover
CN113747605B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5428523A (zh) 无线电通信网络中的网络节点、用户设备和方法
US20220022103A1 (en) PDU Session Handover
WO2021047479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6250290A (zh)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第一接入网设备以及网元
CN114731731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4019062A1 (ja) 通信装置、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CN114698041B (zh) 一种无线通信的方法及其装置
US20230397095A1 (en) Radio Access Technology Management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of Multi-Subscriber-Identification-Module (MSIM) Low Latency Hotspot Devices
CN114642079B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WO2022147796A1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6368865A (zh) 无线通信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WO2023069568A1 (en)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techniques
CN114390678A (zh) 用于ue的寻呼的装置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