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07114A - 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装置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装置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07114A
CN113807114A CN202111094369.XA CN202111094369A CN113807114A CN 113807114 A CN113807114 A CN 113807114A CN 202111094369 A CN202111094369 A CN 202111094369A CN 113807114 A CN113807114 A CN 1138071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ding
goods
identification
data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9436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07114B (zh
Inventor
王伟
王相岩
田晓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Seu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Seu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Seu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Seu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9436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071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071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071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071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071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7/0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 G06K7/10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 G06K7/10009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 G06K7/1031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using at least one antenna particularly designed for interrogating the wireless record carriers
    • G06K7/10356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nsing record carriers, e.g. for reading patterns by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optical sensing; by corpuscular radiation sensing by radiation using wavelengths larger than 0.1 mm, e.g. radio-waves or microwaves using at least one antenna particularly designed for interrogating the wireless record carriers using a plurality of antennas, e.g. configurations including means to resolve interference between the plurality of antenna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Warehouses Or Storag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从每一个识读单元获取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将每个货物的所有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分析合并,形成各货物对应的识读数据组;从每一识读数据组中选择最大标签次数值对应的标签信息作为对应货物的标签识别结果。该方法采用多个识读单元来对每个货物进行标签识别,然后将每个识读单元识别结果进行合并分析,根据合并分析结果来确定某一个货物的识别结果。一方面避免了因部分识读单元不工作从而造成对货物的漏识别,另一方面该方法采用多个识读单元对同一个货物进行多次识别,根据多次识别结果确定最终识别结果,则识别精度高。

Description

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装置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射频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又称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物流分拣、物品管理、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领域。尤其是在零售和仓储中,无论是商品的出库还是入库环节,都需要对商品的标签进行盘点,以方便商品的管理和追踪,采用RFID识读系统就显得尤为方便,当贴有电子标签的货物经过RFID识读系统中多天线构成的识读辐射区域时,电子标签就会被识读,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
然后,目前的多天线RFID识读系统,为了避免多天线同时辐射信号的干扰,大多采用多天线轮询的工作方式,也就是同一时间只能一个天线或者少数几个天线同时工作,这种多天线时分工作系统,会存在轮循时间。当运动物体以很快的速度分别同时经过多天线的辐射范围内,如果某几个天线刚好处于不工作的状态,产生“射频信号辐射盲区”,就无法对经过它的辐射范围的电子标签进行识读,从而容易造成漏识读。
申请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RFID系统,所述RFID系统包括多个识读单元,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沿货物运输通道间隔设置,其中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包括RFID读写单元和天线;所述方法包括:
从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获取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其中,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采集有多个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其中,所述有效识读数据包括标签信息和标签次数值,标签次数值表示所述标签信息被所述识读单元采集到的次数;
将每个货物的所有所述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分析合并,形成各货物对应的识读数据组;
从每一所述识读数据组中选择最大标签次数值对应的标签信息作为对应货物的标签识别结果。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RFID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所述RFID系统包括还多个识读单元,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沿货物运输通道间隔设置,其中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包括RFID读写单元和天线;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从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获取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其中,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采集有多个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
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将每个货物的所有所述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分析合并,形成各货物对应的识读数据组;
识别结果选择模块,用于从各所述识读数据组中选择最大标签次数值对应的标签信息作为各货物的标签识别结果。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耦接;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其中,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配置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方法应用于RFID系统,其中RFID系统包括多个识读单元,每一个识读单元沿货物运输通道间隔设置,其中每一个识读单元包括RFID读写单元和天线,RFID读写单元可以设置在识读单元的不同位置上;当货物在货物运输通道运动经过各识读单元时,货物标签靠近RFID读写单元,RFID读写单元就会对货物的标签进行识读,从而形成有效识读数据,其中一个识读单元在对一个货物进行识别时可以生成一个有效识读数据,一个识读单元对多个货物进行识别时有效识读数据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当一个货物经过多个识读单元时也可以形成多个有效识读数据,因此每个货物都对应有很多个有效识读数据,且每个识读单元也存储有许多个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其中有效识读数据包括标签信息和标签次数值,标签次数值表示标签信息被识读单元采集到的次数;那么,从每一个识读单元获取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然后将每个货物的所有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分析合并,形成各货物对应的识读数据组;最后从每一识读数据组中选择最大标签次数值对应的标签信息作为对应货物的标签识别结果。
该方法采用多个识读单元来对每个货物进行标签识别,然后将每个识读单元识别结果进行合并分析,根据合并分析结果来确定某一个货物的识别结果。一方面避免了因部分识读单元不工作从而造成对货物的漏识别,另一方面该方法采用多个识读单元对同一个货物进行多次识别,根据多次识别结果确定最终识别结果,则识别精度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RFID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确定有效识读数据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装置的结构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中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为了更详细说明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和计算机存储介质,进行具体地描述。
请参考图1,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的应用场景的示意图,该应用场景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RFID系统,其中RFID系统包括终端设备100和多个识读单元200。如图2所示,每个识读单元200沿货物运输通道(即沿着货物或物品运动方向)间隔设置,识读单元200通常是一个立体结构,例如正六面体,每个识读单元200的中心都可以在货物运输通道的中心线上,即可以让货物或物品从识读单元内部通过,一方面可以减少对货物运行干扰,另一方面方便对货物进行标签识读。其次,每个识读单元200的大小或尺寸可以是相等的,也可以是不相等的,其尺寸可以根据不同使用场景进行具体设置,只要其产生的射频信号能把需要识别的最大货物覆盖完全即可;每个识读单元200之间的间距也可以是相等也可以是不相等的。另外,每个识读单元200包括一个RFID读写单元和天线,RFID读写单元主要用于对货物的标签进行识读。RFID读写单元可以设置在识读单元表面的任意位置,例如以RFID读写单元可以设置在正六面体的识读单元中任意一面,但是在实际,应尽量保证RFID读写单元位置设置的多样化,从而使得多个识读单元的RFID读写单元不集中在同一位置,以方便对多种货物、以及多个运动方向的货物进行识别,即在设置多个识读单元时应尽量让其上的RFID读写单元分布位置多元化,以确保处于货物不同位置上的标签都能被识读到。此外,每个识读单元200表面上在相对不同的位置上放置一个天线,天线方向指向各自虚拟识读单元的中心。每个天线由于空间上是分开的,那么相邻识读单元的天线不存在或者存在很小的相互辐射干扰。另外,每个识读单元200都相互独立工作。
此外,每个识读单元200都可以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将其采集或识读到的货物相关数据(例如初始识读数据、有效识读数据等)发送至终端设备100,终端设备200可以对这些数据统一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得到每个货物的识别结果。终端设备100可以是具有显示屏的各种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和计算机设备,其中计算机设备可以是台式计算机、便携式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平板电脑等设备中的至少一种。用户对终端设备100进行操作,发出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操作指示,终端设备100执行本申请的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具体过程请参照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实施例。其次,终端设备100可以泛指多个终端设备中的一个,本实施例仅以终端设备100来举例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上述终端设备的数量可以更多或更少。比如上述终端设备可以仅为几个,或者上述终端设备为几十个或几百个,或者更多数量,本申请实施例对终端设备的数量和类型不加以限定。终端设备100可以用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应用场景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100之外,还可以包括服务器,其中服务器与终端设备之间设置有网络。网络用于在终端设备和服务器之间提供通信链路的介质。网络可以包括各种连接类型,例如有线、无线通信链路或者光纤电缆等等。
应该理解,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的数目仅仅是示意性的。根据实现需要,可以具有任意数目的终端设备、网络和服务器。比如服务器可以是多个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集群等。其中,终端设备通过网络与服务器交互,以接收或发送消息等。服务器可以是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器。其中服务器可以用来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的步骤。此外,终端设备在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时,可以将一部分步骤在终端设备执行,一部分步骤在服务器执行,在这里不进行限定。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请参阅图3,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方法应用于RFID系统,RFID系统包括多个识读单元,每一个识读单元沿货物运输通道间隔设置,其中每一个识读单元包括RFID读写单元和天线;以该方法应用于图1中的终端设备为例进行说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从每一个识读单元获取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
其中,每一个识读单元采集有多个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
由于每个识读单元中设置有RFID读写单元和天线,RFID读写单元可以通过电磁波实现电子标签的读写与通信。在本实施例中,识读单元设置在货物运输通道上,一个识读单元能在货物运输通道上对应形成一个识读区域,当货物在运输通道上运行经过识读区域时,RFID读写单元就可以对货物的标签进行识读,从而得到识读数据。其中,每个货物的标签设置位置不同,例如有的设置在正面,有的设置在背面,有的设置在顶部,有的设置在底部,而货物在运输通道运行时其标签并不一定对着某一识读单元的RFID读写单元位置,当货物经过该一识读单元时,则该识读单元可能无法对该货物的标签进行识读。
其次,货物在运输通道上具有运行速度,该运行速度可快可慢,而识读单元对货物的标签进行识读时通常也有识读时间,当某一货物比较快速通过某一识读单元对应识读区域时,该识读单元可能会因识读时间不足而无法对该货物的标签进行识读;当某一货物比较慢速通过某一识读单元对应识读区域时,该识读单元也可能会对该货物的标签进行多次识读,从而形成多个识读数据。因此,对一个货物而言,并不是每个识读单元都可以对其标签进行识别得到识读数据。而对于一个识读单元而言,也可以对同一个货物的标签进行多次识读,从而得到多个识读数据。其中,识读数据是指识读单元对货物的标签进行识别而产生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货物的标签信息(例如ID)、标签信号强度值(例如标签RSSI值)。
在本实施例中,有效识读数据是指识读单元对货物的标签进行识读产生的识读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而产生的数据。其中,有效识读数据包括货物的标签信息,以及标签信息出现的次数(即标签次数值),标签次数值表示标签信息被识读单元采集到的次数。
进一步地,给出了一种从每一个识读单元获取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的具体实施方式,描述如下: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照图4,在执行步骤S110,从每一个识读单元获取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包括:
步骤S112,从每一个识读单元获取每个识读窗口内货物的初始识读数据。其中,识读窗口是预先设置的一个时间窗口。
其中,当货物在货物运输通道上进行运动,当货物进入识读单元产生的识读区域时,识读单元可以对其标签进行识读。其中,识读窗口是预先设置的在识读区域内的一个时间窗口,是识读单元仅对一个货物进行标签识读的时间。如果在该时间窗口中识读单元只对位于该识读单元中的当前货物进行了标签识读,即仅得到了当前货物的识读数据,那么通常认为该识读数据为当前货物的有效识别数据;如果在该时间窗口中识读单元对当前货物和其他货物都进行了标签识读,那么得到的识读数据就不是当前货物的有效数据。
为了便于理解,给出一个详细实施例,假设有一个识读单元A,货物B和C,识读单元A上有一识读窗口D。货物B进入识读单元A,而货物C跟在货物B之后还未进入识读单元A,那么在识读窗口D中识读单元A只对货物B进行标签识别,得到的识读数据就是货物B的有效识读数据。如果在识读窗口D中识读单元A不仅对货物B还对货物C进行标签识别,那么得到的识读数据就不是货物B的有效识读数据。
其中,初始识读数据是指识读单元对货物的标签进行识读产生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货物的标签信息(例如ID)、标签信号强度值(例如标签RSSI值)。
步骤S114,将每个初始识读数据的标签信号强度值与预设门限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选出每个货物在每一个识读单元的所有初始识读数据。
可选地,在执行步骤S114,将每个初始识读数据中的标签信号强度值与预设门限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选出每个货物在每一个识读单元的所有初始识读数据,包括:当第一货物在第一识读单元的标签信号强度值大于识读单元的预设门限值时,判定标签信号强度值和标签信号强度值对应的标签信息为第一货物在第一识读单元的初始识读数据,其中第一货物为各货物中的任意一个,第一识读单元为多个识读单元中的任意一个。
对于一个识读单元而言,当某一货物经过其产生的识读区域后,该识读单元对该货物进行标签识别,产生识读数据(即本实施例中的初始识读数据)。需要进一步来确定该识读数据是否就是该货物的标签对应的识读数据。具体为:当某一货物通过识读单元时,该识读单元会记录识读窗口内的初始识读数据:标签信息ID及标签RSSI值(即标签信号强度值)。然后可以设置RSSI阈值门限P判断此初始识读数说据是否为当前正通过识读单元货物的标签对应的信息。具体判断过程为:将初始识读数据的标签信号强度值(即标签RSSI值)与预设门限值(即RSSI值的阈值门限P)进行比较,如果标签RSSI值大于RSSI值的阈值门限P,则该初始识读数据就是当前货物的标签对应的信息;反之,则该初始识读数据不是当前货物的标签对应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的识读单元的预设门限值(即RSSI值的阈值门限P)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具体根据识读单元以及货物等确定。
步骤S116,对所有初始识读数据的标签信息进行统计,得到标签次数值。
步骤S118,根据标签信息和标签次数值生成每个货物在每一个识读单元的有效识读数据。
识读窗口内识读到当前货物的初始识读数据可以是多个,即当前货物的标签信息ID的次数值为M(即本实施例中的标签次数值),则该识读单元在识读窗口内识读出的当前货物有效识读数据记为K=(ID,M)。如果当前货物通过该识读单元,但是识读窗口内没有标签被识读,则有效识读数据即为K=(0,0)。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确定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为了方便描述说明只是针对一个识读单元和一个货物进行的。而对于多个识读单元和多个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确定方式与上述的方法是相同的,只需要多次进行即可,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S120,将每个货物的所有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分析合并,形成各货物对应的识读数据组。
在一个实施例中,有效识读数据包括标签信息和标签次数值;在执行步骤S120,将每个货物的所有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分析合并,形成各货物对应的识读数据组,包括:对于每个货物,将所有有效识读数据中相同标签信息对应的标签次数值进行求和运算;根据运算后的标签次数值和算后的标签次数值对应的标签信息形成更新的有效识读数据;将更新的有效识读数据和未更新的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合并,形成识读数据组,其中未更新的有效识读数据为未对标签次数值进行求和运算的有效识读数据。
具体地,对于一个货物而言,在得到该货物的所有有效识读数据后,可以对有效识读数据后进行分析合并。具体地,可以把具有相同标签信息的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合并,即将具有相同标签信息对应的标签次数值进行求和运算,从而得到更新的有效数据。然后将将更新的有效识读数据和未更新的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合并,形成识读数据组,其中未更新的有效识读数据为未对标签次数值进行求和运算的有效识读数据。
步骤S130,从每一识读数据组中选择最大标签次数值对应的标签信息作为对应货物的标签识别结果。
为了便于理解,给出一个详细的实施例。假设RFID系统中具有N个识读单元,有h个货物,每个货物上都有标签。当第j(其中1≤j≤h)个货物通过第i(其中,1≤i≤N)个识读单元时,获取到的第j个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为Kij=(IDij,Mij),1≤i≤N,1≤j≤h。其中,Kij表示第j个货物在第i个识读单位上产生的有效识别数据。
然后根据IDij对Kij进行合并处理,具体为合并IDij相同项,相同ID的次数值M相加,得到识读数据组Kj={(IDj1,Mj1),(IDj2,Mj2)…(IDjn,Mjn)},1≤n≤N。再从Kj的Mj1,Mj2…Mjn中选出最大值记为Mj,Mj对应的ID即为IDj。那么将Kj=(IDj,Mj)作为第j个货物的识别结果,IDj为第j个货物的标签识别结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该方法应用于RFID系统,其中RFID系统包括多个识读单元,每一个识读单元沿货物运输通道间隔设置,其中每一个识读单元包括RFID读写单元和天线,RFID读写单元可以设置在识读单元的不同位置上;当货物在货物运输通道运动经过各识读单元时,货物标签靠近RFID读写单元,RFID读写单元就会对货物的标签进行识读,从而形成有效识读数据,其中一个识读单元在对一个货物进行识别时可以生成一个有效识读数据,一个识读单元对多个货物进行识别时有效识读数据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当一个货物经过多个识读单元时也可以形成多个有效识读数据,因此每个货物都对应有很多个有效识读数据,且每个识读单元也存储有许多个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其中有效识读数据包括标签信息和标签次数值,标签次数值表示标签信息被识读单元采集到的次数;那么,从每一个识读单元获取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然后将每个货物的所有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分析合并,形成各货物对应的识读数据组;最后从每一识读数据组中选择最大标签次数值对应的标签信息作为对应货物的标签识别结果。
该方法采用多个识读单元来对每个货物进行标签识别,然后将每个识读单元识别结果进行合并分析,根据合并分析结果来确定某一个货物的识别结果。一方面避免了因部分识读单元不工作从而造成对货物的漏识别,另一方面该方法采用多个识读单元对同一个货物进行多次识别,根据多次识别结果确定最终识别结果,则识别精度高。
进一步地,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还包括:对每一个识读单元设置识读窗口;其中,识读窗口的时长大于或等于标签最小识读时长,且小于或等于最大允许时长,最大允许时长是根据识读单元形成的识读区域长度和每个货物在货物运输通道的运动速度确定的。
具体地,每个识读单元的识读窗口时长或长度可以是不相同的。并且同一个识读单元在识读不同货物时其识读窗口时长或长度也可以是不相同。
标签最小识读时长是指识读单元对一标签进行识读时所需要的最小的时间,当小于该时间时识读单元将无法对货物的标签进行识读。其中,标签最小识读时长可以记为TMIN,该标签最小识读时长形成的识读窗口可记为最小识读窗口QMIN
由于识读单元需要对货物的标签进行识读,那么识读窗口的时长大于或等于标签最小识读时长。其次,货物在货物运输通道通常有一定的运动速度,那么识读窗口的时长可以是根据识读单元形成的识读区域长度和货物的运动速度确定(即T≤L/V)。
在实际使用中,识读窗口不能选的过小或过大,如果选的过小很可能会导致识读单元无法对货物的标签进行识读(例如,识读时长不够);如果选的过大可能会导致窜读(例如当前货物已经离开了该识读单元,下一个货物已经进入了该识读单元,该识读单元会将下一个货物的识读数据记录成当前货物的识读数据)。
在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识读窗口通常设置为标签最小识读时长的整数倍。采用该方式可以使得识读单元在对货物进行识读时避免出现窜读的情况。
在一个实施例中,对每一个识读单元设置识读窗口,包括:根据任意两个相邻的货物依次进入第一识读单元的时间差来设置第一识读单元的识读窗口,第一识读单元多个识读单元中的任意一个。
具体而言,如果第j个货物和第j+1个货物依次进入第一识读单元。两个货物进入第一识读单元的时间差为T1。第一识读单元识读第j个货物的识读窗口的时长记为Tj,如果T1小于Tmax,Tj=T1;如果T1大于等于Tmax,则Tj=Tmax。采用上述的识读窗口设置方法可以有效避免相邻货物的发送窜识读。
进一步地,还给出了一种获得预设门限值的具体实施方式,描述如下: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还包括:对每一个识读单元的门限值进行设置,以得到每一个识读单元的预设门限值。
具体而言,每一个识读单元的预设门限值通常是不相同的。预设门限值通常有个初始值,然后根据识读单元对某一货物的识别结果进行分析来确定初始值设置的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对其进行调整从而得到预设门限值。
为了便于理解,给出一个详细的实施例。假设RFID系统中具有N个识读单元,有h个货物,每个货物上都有标签。当第j(其中1≤j≤h)个货物通过第i(其中,1≤i≤N)个识读单元时,获取到的第j个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为Kij=(IDij,Mij),1≤i≤N,1≤j≤h。其中,Kij表示第j个货物在第i个识读单位上产生的有效识别数据,Pj=RSSIj为第i个识读单元对第j个货物的预设门限值。然后根据IDij对Kij进行合并处理,具体为合并IDij相同项,相同ID的次数值M相加,得到识读数据组Kj={(IDj1,Mj1),(IDj2,Mj2)…(IDjn,Mjn)},1≤n≤N。预设门限值判断过程为根据Kj={(IDj1,Mj1),(IDj2,Mj3)…(IDjn,Mjn)}进行分析,当n大于1时,说明有窜读存在,需要增大阈值门限Pj。则第j货物的预设门限值Pj=(RSS1+Δ)j,Δ:RSSI阈值门限值变量;Kj={(IDjn,Mjn)},n=1 2 3…N;反正则减少阈值门限Pj,Pj=(RSS1-Δ)j,如果Kj等于(0,0),说明有漏识读存在,则逐步减小识读门限Pj=(RSS1-Δ/2)j。
采用该方式可以设置合适的预设门限值,以避免出现漏识读和窜识读。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图2至图3的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图3至图4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子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子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的子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上述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中详细描述了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对于本申请公开的上述方法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设备实现,因此本申请还公开了对应上述方法的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装置,下面给出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装置,装置应用于RFID系统的终端设备,RFID系统还包括多个识读单元,每一个识读单元沿货物运输通道间隔设置,其中每一个识读单元包括RFID读写单元和天线;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510,用于从每一个识读单元获取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其中,每一个识读单元采集有多个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有效识读数据包括标签信息和标签次数值,标签次数值表示标签信息被识读单元采集到的次数。
数据分析模块520,用于将每个货物的所有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分析合并,形成各货物对应的识读数据组。
识别结果选择模块530,用于从每一识读数据组中选择最大标签次数值对应的标签信息作为对应货物的标签识别结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有效识读数据包括标签信息和标签次数值;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对于每个货物,将所有有效识读数据中相同标签信息对应的标签次数值进行求和运算;根据运算后的标签次数值和算后的标签次数值对应的标签信息形成更新的有效识读数据;将更新的有效识读数据和未更新的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合并,形成识读数据组,其中未更新的有效识读数据为未对标签次数值进行求和运算的有效识读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数据获取模块,用于从每一个识读单元获取每个识读窗口内货物的初始识读数据;其中,识读窗口是预先设置的一个时间窗口;将每个初始识读数据的标签信号强度值与预设门限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选出每个货物在每一个识读单元的所有初始识读数据;对所有初始识读数据的标签信息进行统计,得到标签次数值;根据标签信息和标签次数值生成每个货物在每一个识读单元的有效识读数据。
在一个实施例中,初始识读数据包括标签信息和标签信号强度;数据获取模块,用于当第一货物在第一识读单元的标签信号强度值大于识读单元的预设门限值时,判定标签信号强度值和标签信号强度值对应的标签信息为第一货物在第一识读单元的初始识读数据,其中第一货物为各货物中的任意一个,第一识读单元为多个识读单元中的任意一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装置,还包括:
识读窗口设置模块,用于对每一个识读单元设置识读窗口;其中,识读窗口的时长大于或等于标签最小识读时长,且小于或等于最大允许时长,最大允许时长是根据识读单元形成的识读区域长度和每个货物在货物运输通道的运动速度确定的。
在一个实施例中,识读窗口设置模块,用于根据任意两个相邻的货物依次进入第一识读单元的时间差来设置第一识读单元的识读窗口,第一识读单元多个识读单元中的任意一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装置,还包括:
门限值设置模块,用于对每一个识读单元的门限值进行设置,以得到每一个识读单元的预设门限值。
关于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装置的具体限定可以参见上文中对于方法的限定,在此不再赘述。上述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终端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终端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请参考图6,图6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框图。该终端设备60可以是计算机设备。本申请中的终端设备6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如下部件:处理器62、存储器64以及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其中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可以被存储在存储器64中并被配置为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62执行,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配置用于执行上述应用于终端设备的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也可以配置用于执行上述应用于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
处理器62可以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处理核。处理器62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终端设备60内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64内的指令、程序、代码集或指令集,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64内的数据,执行终端设备6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可选地,处理器62可以采用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可编程逻辑阵列(Programmable LogicArray,PLA)中的至少一种硬件形式来实现。处理器62可集成中央处理器(Cen tralProcessingUnit,CPU)、埋点数据的上报验证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和调制解调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其中,CPU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GPU用于负责显示内容的渲染和绘制;调制解调器用于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62中,单独通过一块通信芯片进行实现。
存储器64可以包括随机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存储器64可用于存储指令、程序、代码、代码集或指令集。存储器64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用于实现操作系统的指令、用于实现至少一个功能的指令(比如触控功能、声音播放功能、图像播放功能等)、用于实现下述各个方法实施例的指令等。存储数据区还可以存储终端设备60在使用中所创建的数据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终端设备的限定,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用于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应的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并具有相应的方法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7,其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的结构框图。该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70中存储有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上述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也可以被处理器调用执行上述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
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70可以是诸如闪存、E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硬盘或者ROM之类的电子存储器。可选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70包括非瞬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70具有执行上述方法中的任何方法步骤的程序代码72的存储空间。这些程序代码可以从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中读出或者写入到这一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中。程序代码72可以例如以适当形式进行压缩。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RFID系统,所述RFID系统包括多个识读单元,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沿货物运输通道间隔设置,其中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包括RFID读写单元和天线;所述方法包括:
从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获取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其中,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采集有多个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其中,所述有效识读数据包括标签信息和标签次数值,标签次数值表示所述标签信息被所述识读单元采集到的次数;
将每个货物的所有所述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分析合并,形成各货物对应的识读数据组;
从每一所述识读数据组中选择最大标签次数值对应的标签信息作为对应货物的标签识别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每个货物的所有所述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分析合并,形成各货物对应的识读数据组,包括:
对于每个货物,将所有所述有效识读数据中相同标签信息对应的标签次数值进行求和运算;
根据运算后的标签次数值和所述算后的标签次数值对应的标签信息形成更新的有效识读数据;
将所述更新的有效识读数据和未更新的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合并,形成所述识读数据组,其中所述未更新的有效识读数据为未对标签次数值进行求和运算的有效识读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获取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包括:
从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获取每个识读窗口内货物的初始识读数据;其中,所述识读窗口是预先设置的一个时间窗口;所述初始识读数据包括标签信息和标签信号强度;
将每个所述初始识读数据的标签信号强度值与预设门限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选出每个所述货物在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的所有初始识读数据;
对所述所有初始识读数据的标签信息进行统计,得到标签次数值;
根据所述标签信息和所述标签次数值生成每个所述货物在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的所述有效识读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每个所述初始识读数据中的标签信号强度值与预设门限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选出每个所述货物在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的所有初始识读数据,包括:
当第一货物在第一识读单元的所述标签信号强度值大于所述识读单元的预设门限值时,判定所述标签信号强度值和所述标签信号强度值对应的标签信息为所述第一货物在所述第一识读单元的所述初始识读数据,其中所述第一货物为各所述货物中的任意一个,所述第一识读单元为多个识读单元中的任意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设置所述识读窗口;
其中,所述识读窗口的时长大于或等于标签最小识读时长,且小于或等于最大允许时长,所述最大允许时长是根据所述识读单元形成的识读区域长度和每个所述货物在所述货物运输通道的运动速度确定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设置所述识读窗口,包括:
根据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货物依次进入第一识读单元的时间差来设置所述第一识读单元的所述识读窗口,所述第一识读单元多个识读单元中的任意一个。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对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的门限值进行设置,以得到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的预设门限值。
8.一种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RFID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所述RFID系统还包括多个识读单元,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沿货物运输通道间隔设置,其中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包括RFID读写单元和天线;所述装置包括:
数据获取模块,用于从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获取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其中,每一个所述识读单元采集有多个货物的有效识读数据;
数据分析模块,用于将每个货物的所有所述有效识读数据进行分析合并,形成各货物对应的识读数据组;
识别结果选择模块,用于从每一所述识读数据组中选择最大标签次数值对应的标签信息作为对应货物的标签识别结果。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一个或多个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耦接;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其中,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并被配置为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配置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存储有程序代码,所述程序代码可被处理器调用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1094369.XA 2021-09-17 2021-09-17 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装置和设备 Active CN1138071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94369.XA CN113807114B (zh) 2021-09-17 2021-09-17 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装置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94369.XA CN113807114B (zh) 2021-09-17 2021-09-17 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装置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07114A true CN113807114A (zh) 2021-12-17
CN113807114B CN113807114B (zh) 2023-07-07

Family

ID=78939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94369.XA Active CN113807114B (zh) 2021-09-17 2021-09-17 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装置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0711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2518A (zh) * 2014-04-29 2014-07-23 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 三维环绕追踪式射频识别系统及其货物检测方法
US9734368B1 (en) * 2016-06-17 2017-08-1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etermining a location based o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read events
CN111914582A (zh) * 2020-09-29 2020-11-10 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快速运动物品的rfid识别方法
CN111967547A (zh) * 2020-07-06 2020-11-20 深圳市成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多标签盘点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255385A (zh) * 2021-06-22 2021-08-13 东莞市盟大塑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托盘识别方法、装置、托盘识别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42518A (zh) * 2014-04-29 2014-07-23 上海市计算技术研究所 三维环绕追踪式射频识别系统及其货物检测方法
US9734368B1 (en) * 2016-06-17 2017-08-15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etermining a location based on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read events
CN111967547A (zh) * 2020-07-06 2020-11-20 深圳市成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多标签盘点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914582A (zh) * 2020-09-29 2020-11-10 江苏东大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适用于快速运动物品的rfid识别方法
CN113255385A (zh) * 2021-06-22 2021-08-13 东莞市盟大塑化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托盘识别方法、装置、托盘识别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07114B (zh) 2023-07-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uang et al. Surface defect saliency of magnetic tile
CN109840504B (zh) 物品取放行为识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设备
CN109647719B (zh) 用于分拣货物的方法和装置
Asadzadeh et al. Gesture recognition using RFID technology
US10657491B2 (en) Merchandise event monitoring via wireless tracking
EP4390803A1 (en) Supplies inventory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KR20240001241A (ko) 객체의 머신 학습 분석에 기반한 이미지 기반 이상 검출
CN113611027A (zh) 一种出库检测方法、系统、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4743132A (zh) 一种目标算法的选取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666398B (zh) 基于用户行为的群组通知方法、系统以及存储介质
GB2478167A (en) Selectively address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transponders
CN113807114B (zh) 基于rfid的货物标签识别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4972931B (zh) 一种基于知识蒸馏的货物存放方法及装置
US11978036B2 (en) Directional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
US7496486B1 (en) System, method, and logic for emulating a tag reading environment
CN110852510A (zh) 一种基于rfid智能货架的货物装载方案验证系统及方法
KR20190007629A (ko) Rfid 태그와 리더기를 활용한 도서 정렬확인 및 관리 시스템
US11710007B2 (en) Tracking a movement status of a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tag
Anusha et al. RFIDcover–A Coverage Planning Tool for RFID Networks with Mobile Readers
CN113469314A (zh) 基于rfid天线的文件智能定位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JP4296243B2 (ja) 仮想タグシステム
Wu et al. Object detection of double-sided copper laminates based on YOLOv5
CN113408310A (zh) 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电子设备以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667208A (zh) 一种物品存储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US11055502B2 (en) Sequential detection based classifications of RFID tags 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15 Xinghuo Road, Jiangbei new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Province, 210031

Applicant after: Dongj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15, Xinghuo Road, Jiangbei new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210000

Applicant before: JIANGSU SEUIC TECHNOLOGY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