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77782A - 基于双向反馈网格法的led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双向反馈网格法的led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77782A
CN113777782A CN202111060783.9A CN202111060783A CN113777782A CN 113777782 A CN113777782 A CN 113777782A CN 202111060783 A CN202111060783 A CN 202111060783A CN 113777782 A CN113777782 A CN 1137777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e
form surface
light source
illumination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607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国华
杨超
范婷婷
缪建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Nan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an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11106078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77782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77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77782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2Optical design, e.g. procedures, algorithms, optimisation routin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双向反馈网格法的LED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具体步骤为:对光源和目标照明平面进行网格划分,建立光源与目标面的映射关系,利用迭代的方式形成一个初始的自由曲面面型,根据扩展光源目标面的照度情况对每一条迭代曲线建立反馈系数,对网格点进行修正并建立新的映射关系,最终形成了均匀性良好、能量利用率高的目标面中心无光照度的自由曲面透镜。本发明设计的自由曲面透镜在照明区域内的均匀度良好、光能利用率较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基于双向反馈网格法的LED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LED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LED光源具有低碳环保、能源消耗低、发光效率高、寿命长、显色性好等优势,其光强近似朗伯分布,不适合直接应用于照明之中,需要配合特定的光学元件才能达到照明要求。二次光学设计基于非成像光学理论,能使被照区域在具有均匀照度分布的同时,获得较高的光能利用率。目前的LED路灯,多为产生矩形区域的透镜和反射器,对于自由曲面透镜的设计方法,Pablo等人提出SMS同步多曲面设计方法,同时设计两个折射面,可以实现两组入射波前和出射波前的转换,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光源的出射光线,而且也可以使得整个照明系统的结构更加的紧凑,但整体过程较为复杂。Wang等人提出能量映射法,通过建立点光源与目标面的映射关系,计算法向量和离散点来确定透镜的表面,从而建立能良好控制光线的自由曲面透镜。但LED光源为扩展光源,根据光源尺寸的增加会对光照模式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使得光照度情况产生极大的恶化。如何解决因为扩展光源问题造成的目标区域照度分布不均匀,成为了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在LED二次光学设计方面的一大难题。为解决上述问题,王恺等人在能量对应关系中对每个网格添加反馈系数[18-20],建立新的对应关系并对曲面离散点进行求解,如此反复,最终达到预期的设计目的,但这种方法工作量很大,而且会因为网格的细分而增加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计的自由曲面透镜在照明区域内的均匀度良好、光能利用率较高的基于双向反馈网格法的LED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基于双向反馈网格法的LED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具体步骤为:对光源和目标照明平面进行网格划分,建立光源与目标面的映射关系,利用迭代的方式形成一个初始的自由曲面面型,根据扩展光源目标面的照度情况对每一条迭代曲线建立反馈系数,对网格点进行修正并建立新的映射关系,最终形成目标面中心无光照度的自由曲面透镜。
还分别对尺寸为1mm×1mm、2mm×2mm、4mm×4mm的光源进行模拟仿真。
本发明设计的自由曲面透镜在照明区域内的均匀度良好、光能利用率较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光源与目标面的网格划分示意图;
其中:(a)光源网格;(b)环形目标面网格;(c)方框形目标面网格划分;
图2是迭代建立自由曲面示意图;
其中:(a)建立自由曲线;(b)建立初始的自由曲面面型;
图3是图3本发明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基于双向反馈网格法的LED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具体步骤为:对光源和目标照明平面进行网格划分,建立光源与目标面的映射关系,利用迭代的方式形成一个初始的自由曲面面型,根据扩展光源目标面的照度情况对每一条迭代曲线建立反馈系数,对网格点进行修正并建立新的映射关系,最终形成了均匀性良好、能量利用率高的目标面中心无光照度的自由曲面透镜。
还分别对尺寸为1mm×1mm、2mm×2mm、4mm×4mm的光源进行模拟仿真。
具体设计方法过程:
1设计
1.1建立光源与目标面的映射关系
假设光源为点光源,光源网格以两极为中心沿着经线方向展开,与高纬度向低纬度逐渐展开的辐射环带对应,要求目标面每个网格的面积相等,光源与目标面网格对映关系如图1所示。在光源和目标照明面分别按照经线方向(光线与z轴的夹角θ)分为n份,按照纬线方向(光线与x轴的夹角φ)分为m份,点光源位于坐标原点o,(a)中的虚线表示扩展光源情况优化后的光源网格。
对于LED光源,假设所设计的自由曲面透镜为理想的光学元件,由非成像光学中的光学扩展量守恒原理,出射光通量为:
Figure BDA0003258695070000031
式中E0为照射平面的照度,I0为出射光光强,S为目标面的照射面积。由于光源与目标面具有轴对称性,以1/4个系统为例,若目标面实现了理想中的均匀照明,则目标面每个网格的光通量为:
Figure BDA0003258695070000032
其中(i=1,2,3,...,n)。
1.2建立初始的自由曲面
通过迭代建立自由曲面如图2所示,假设空气的折射率为1,透镜材料的折射率为n,根据斯涅耳定律的矢量形式:
[1+n2-2n·(Out·In)]1/2·N=Out-n·In (3)
其中Out为出射光单位矢量,In为入射光单位矢量。由自由曲线上一点的坐标Q(j,i)(Qx,Qy,Qz)和目标面上该点对应的坐标可以确定该点的In和Out,从而确定Q(j,i)对应的法向量Nj,i;
(Nx,Ny,Nz),从而得到一个与法向量Nj,i垂直的平面lj,i,表示为
Nx·(Qx(j,i+1)-Qx)+Ny·(Qy(j,i+1)-Qy)+Nz·(Qz(j,i+1)-Qz)=0 (4)
可以得到自由曲线上下一个点的坐标:
Figure BDA0003258695070000051
Figure BDA0003258695070000052
从而得到一条连续的自由曲线Qj,最终得到每一条自由曲线。
运用Matlab进行编程计算出每一条曲线的离散点数据,将其导入到Solidworks中,得到初始的自由曲面面型,然后对材料参数进行设定,建立初始的曲面透镜模型。
1.3建立反馈系数进行优化
在曲线求解过程中,除了迭代初始点,下一点的数据信息完全是通过上一点得出的,尽管王恺等人引入了偏差角θd来规范迭代过程中计算法向量与实际法向量之间的误差,但仍不可避免会产生误差且误差会在迭代过程中逐渐变大;在建立光源与目标面的映射关系时,自由曲面透镜的尺寸远远小于光源到目标面的距离,将自由曲面到目标面的距离近似为光源到目标面的距离也会产生误差;通过放样的方法得到的自由曲面透镜也会因为经线的多少产生一定的误差,该误差可以通过增加迭代的经线即细分网格的方法来减小;与此同时,LED光源为扩展光源,而自由曲面透镜的建立初始是基于点光源的假设,因此得到的照度分布一定会与所希望的照度分布产生很大的偏差,因此根据实际照明情况进行反馈优化必不可少。
光线对目标面上照度分布的影响是连续的,这种影响总沿着迭代曲线的方向存在一定的趋势,但对于目标面中心无光照度的情况,这种趋势往往不是向着固定一个方向发展的,因此采用双向反馈调节法实现照明区域的均匀照度分布。以自由曲面上的一条经线为例,在使用LED扩展光源的情况下,沿着经线照度偏差的方向引入一组光源网格的反馈系数a1,...,ak,...,an,其中a1,...,ak为一组等差数列,ak,...,an为一组等差数列,根据目标面真实照度分布情况对反馈系数进行取值。n为该经线方向划分的网格数。当p≤k时,反馈系数的前p项和为:
Figure BDA0003258695070000061
当n≥p>k时,从ak+1开始,前p-k项和为:
Figure BDA0003258695070000062
对目标面的网格进行划分,要求目标面每个网格的面积相等,通过反馈系数改变光源网格的光通量来实现对自由曲面透镜的优化,可表示为:
φtol=φ12 (9)
Figure BDA0003258695070000063
Figure BDA0003258695070000064
式中i=1,...,k,φtol为目标面总光通量,φ1为所调整网格的总光通量,θ′为优化后自由曲面上的出射光线在光源法线方向(z轴)夹角。
Figure BDA0003258695070000065
Figure BDA0003258695070000071
式中i=k+1,...,n,φ2为所调整网格的总光通量,θ′为优化后自由曲面上的出射光线在光源法线方向(z轴)夹角。
对于圆对称系统,根据边缘光线理论,通过对θ的优化就可以在目标区域达到良好的照度分布。对于非圆对称系统,由二维向三维的转换中倾斜不变量会让目标区域的照度分布产生误差,这种误差可以通过细分网格和调整目标面网格的方法来解决。对于矩形的照明模式,对角线处会出现“热点”[22],通过增加目标面对角线附近的照明区域改良这种情况,在调整φ的情况下调整目标面网格面积,对每一条经线增设一组关于目标面网格面积的反馈系数a′1,...,a′k,...,a′n来进行优化。通过对自由曲面上的每一条经线进行反馈优化,得到了适合LED扩展光源可以产生均匀照明区域的自由曲面透镜,图3为设计流程。
根据上述方法,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计算得到优化前后的自由曲面面型数据,然后将其导入Solidworks软件进行建模,再通过Tracepro软件对优化前后的自由曲面透镜分别进行进行光线追迹,得到不同尺寸的目标面照度情况。本文设计了一个可以实现均匀环形区域的自由曲面透镜和一个非轴向的“方框”形的自由曲面透镜。所设计自由曲面透镜的材料为PMMA,材料折射率n=1.49,将自由曲面透镜的内表面设计为半球面以简化设计,其内球面的半径为5mm,自由曲面透镜中心的厚度为10mm,高度分别为11.16mm和12.68mm,宽度分别为20.82mm和22.66mm。所用光源为边长为2mm的正方形LED光源,其出射半角为60°,总光通量为100lm,目标面在距离光源10m处。
2模拟
将优化前后的自由曲面透镜分别导入到光学仿真软件中进行追迹,将光源设置成2mm×2mm的LED光源,追迹的光线数量为500万条。为了更好的评价目标区域内的均匀性和能量利用率,定义目标区域内的均匀度U=Emin/Emax,其中Emin、Emax分别为目标区域内的最小、最大照度值;光能利用率N=φtargettotal,其中φtarget、φtotal分别为目标区域内接收到的光通量与光源发射的总光通量。仿真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后环形透镜目标区域的均匀度由85%提高到了92.5%,光能利用率从84.9%提高到了91.2%;方框形透镜目标区域的均匀度更是从64.3%提高到了90.9%,能量利用率从66.2%提高到了92.6%。经过反馈系数优化后,自由曲面透镜均匀度和能量利用率均有所提高。
又分别对尺寸为1mm×1mm,4mm×4mm的光源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经过反馈优化后的自由曲面透镜可以很好的适用于LED扩展光源,在目标平面生成了均匀的照明区域。对于尺寸不超过4mm×4mm的LED扩展光源,经过反馈优化得到的自由曲面透镜在目标照明区域的均匀度和能量利用率达到了90.5%以上,具有良好的照明效果。
3结论
将光源与目标面进行网格划分并建立其对应的映射关系,通过迭代建立了初始的自由曲面面型。又根据LED扩展光源的情况,提出并采用双向反馈调节的优化方法,设计了两种照明区域中心无照度的自由曲面透镜。分别对尺寸为1mm×1mm,2mm×2mm,4mm×4mm的扩展光源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对于尺寸不超过4mm×4mm的LED扩展光源,两种自由曲面透镜目标照明区域的均匀度和光能利用率均能达到90%以上。可以有效的应对LED扩展光源的情况,所设计的自由曲面透镜具有好的远场照明效果,适用于道路照明等场合。

Claims (2)

1.一种基于双向反馈网格法的LED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其特征是:具体步骤为:对光源和目标照明平面进行网格划分,建立光源与目标面的映射关系,利用迭代的方式形成一个初始的自由曲面面型,根据扩展光源目标面的照度情况对每一条迭代曲线建立反馈系数,对网格点进行修正并建立新的映射关系,最终形成目标面中心无光照度的自由曲面透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双向反馈网格法的LED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其特征是:还分别对尺寸为1mm×1mm、2mm×2mm、4mm×4mm的光源进行模拟仿真。
CN202111060783.9A 2021-09-13 2021-09-13 基于双向反馈网格法的led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 Withdrawn CN11377778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60783.9A CN113777782A (zh) 2021-09-13 2021-09-13 基于双向反馈网格法的led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60783.9A CN113777782A (zh) 2021-09-13 2021-09-13 基于双向反馈网格法的led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77782A true CN113777782A (zh) 2021-12-10

Family

ID=78842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60783.9A Withdrawn CN113777782A (zh) 2021-09-13 2021-09-13 基于双向反馈网格法的led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77782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84711A (zh) * 2022-01-17 2022-04-22 北京星远恒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镜片曲面的确定方法和系统
CN115654425A (zh) * 2022-11-18 2023-01-3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 透镜设计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84711A (zh) * 2022-01-17 2022-04-22 北京星远恒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镜片曲面的确定方法和系统
CN114384711B (zh) * 2022-01-17 2024-02-13 北京星远恒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镜片曲面的确定方法和系统
CN115654425A (zh) * 2022-11-18 2023-01-3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 透镜设计方法
CN115654425B (zh) * 2022-11-18 2023-03-14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 透镜设计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77782A (zh) 基于双向反馈网格法的led自由曲面透镜设计方法
CN103927421B (zh) 三维光学系统的实现方法
US20110320024A1 (en) Optical element of lighting device and design method of the same
CN101922676B (zh) Led路灯大角度二次配光透镜及其制造方法
CN101251650B (zh) 给定照度分布的led三维光学系统设计方法及光学系统
Fournier et al. Designing freeform reflectors for extended sources
CN104696884A (zh) 一种双自由曲面的led准直透镜设计方法
Wu et al. Double freeform surfaces lens design for LED uniform illumination with high distance–height ratio
Wang et al. Freeform optics for LED packages and applications
Chen et al. Design of LED-based reflector-array module for specific illuminance distribution
CN108036281B (zh) 一种形成均匀方形光斑的led透镜阵列设计方法
CN103020386B (zh) 一种新型led光学设计反馈优化方法
CN105205270B (zh) 一种实现扩展光源照明系统自动优化的方法
CN102679265B (zh) 一种利用自由曲面透镜实现光束匀光控制的方法
Sun et al. Uniform illumination for nonplanar surface based on freeform surfaces
CN112540460A (zh) 基于tir与微透镜阵列组合的光学系统设计方法
Yu et al. A free-form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IR) lens for illumination
Shi et al. The design of LED rectangular uniform illumination lens system
CN109613699B (zh) 一种基于目标到光源映射的自由曲面照明系统设计方法
Tiantian et al. Optical design of freeform Fresnel TIR lens for LED uniform illumination
CN110348159B (zh) 一种以接收面能流分布为目标的三维聚光镜反向设计方法
Sun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total-internal-reflection (TIR) structure based on ray-mapping method for tailored illumination
CN106641793B (zh) 一种基于光量子度量非均匀照射的二次光学透镜设计方法
CN102313241A (zh) 照明装置的光学元件及其设计方法
Le et al. Design of LED free form lens based on improved mesh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