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77272B - 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77272B
CN113777272B CN202111006302.6A CN202111006302A CN113777272B CN 113777272 B CN113777272 B CN 113777272B CN 202111006302 A CN202111006302 A CN 202111006302A CN 113777272 B CN113777272 B CN 1137772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nitoring
loading
fiel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monitoring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0630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77272A (zh
Inventor
张平松
孙斌杨
欧元超
刘畅
许时昂
李圣林
胡雄武
郭立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100630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7727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772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772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772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7727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24Earth materia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BEDUCATIONAL OR DEMONSTRATION APPLIANCES; APPLIANCES FOR TEACHING, OR COMMUNICATING WITH, THE BLIND, DEAF OR MUTE; MODELS; PLANETARIA; GLOBES; MAPS; DIAGRAMS
    • G09B23/00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 G09B23/40Models for scientific, medical, or mathematical purposes, e.g. full-sized devices for demonstration purposes for geology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对岩层模型进行构建和加载模拟;还包括用于对岩层模型进行检测的应变场监测模块、位移场监测模块、温度场监测模块、地电场监测模块和动态信号监测模块;各监测模块均包括布置在岩层模型内部或表面的监测元件,和用于接收监测元件的监测信号的采集仪器;各监测模块对应的采集仪器分别与5个环网交换机电性连接,5个环网交换机与数据处理/分析模块电性连接。本发明采用多场源即应变场、位移场、温度场、地电场、动态信号对模拟煤岩层变形破坏进行综合动态监测,较以往单一场源等测试方法相比更加准确,可大大提高岩层变形破坏解释精度。

Description

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相似物理模拟试验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但是赋存条件也相对复杂,开采难度较大。目前,深部煤炭开采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使得煤炭行业在满足能源发展需求的同时,自身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其中,采动围岩变形破坏的精准探测是进行科学采矿、岩层控制、保水采煤及地表生态修护等控灾技术的基础。针对采场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及其演化规律关键科学问题,国内外众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其中,物理模型试验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
目前,现有的相似物理模型试验框架多为二维形态,仅能进行平面应力模型试验,难以获取岩层变形过程中三维空间特征信息,而且无法对底板突水演化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同时由于模型框架尺寸受限,常无法模拟整个地层,需要在顶部通过施压达到应力条件,目前大多使用配重块的形式进行人工堆叠,费时费力且存在操作风险。对于测试手段,物理模型试验中多采用近景摄影、百分表、应变片、压力传感器等手段对采场围岩进行探测,由于测试精度较低、且多为点式传感器,无法进行有效的连续、实时测试。
综上可见,现有二维平面应力模型无法获取三维空间特征信息,无法对底板突水进行有效模拟;同时测试手段较为单一,且多为二维静态数据体,无法对模型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已无法满足目前智慧矿山建设需求。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智能加载且能考虑承压水作用的多维、多尺度相似模型试验装置,并且搭载多场源动态监测分析系统,从而能有效解决现有模型及监测方法中存在的三维空间难以重构、自动化程度低、关键信息获取难度高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包括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所述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能够实现对岩层模型的构建和加载模拟;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岩层模型进行检测的应变场监测模块、位移场监测模块、温度场监测模块、地电场监测模块和动态信号监测模块;各监测模块均包括布置在所述岩层模型内部或表面的监测元件,和用于接收所述监测元件的监测信号的采集仪器;各监测模块对应的所述采集仪器分别与5个环网交换机电性连接,5个所述环网交换机与数据处理/分析模块电性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采用多场源即应变场、位移场、温度场、地电场、动态信号对模拟煤岩层变形破坏进行综合动态监测,较以往单一场源等测试方法相比更加准确,可大大提高岩层变形破坏解释精度。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中,所述应变场监测模块包括埋设于所述岩层模型内部的点式应变片、分布式应变光纤和第一光纤光栅传感器;所述点式应变片通过通讯线与动态应力应变测试仪电性连接;所述分布式应变光纤通过通讯线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仪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光纤光栅传感器通过通讯线与光纤光栅应变测试仪电性连接。点式应变片埋置于岩层模型内部,布设系统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分布式应变光纤同样埋置于岩层模型内部,可横向、竖向和斜向铺设;第一光纤光栅传感器进行准分布式布设,布设工艺与分布式应变光纤一致。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中,所述位移场监测模块包括埋设于所述岩层模型内部的位移计,和布置在所述岩层模型顶部的百分表;所述位移计通过通讯线与光纤光栅测试仪电性连接;所述百分表通过通讯线与无纸记录仪电性连接。位移计埋置于岩层模型内部,根据监测需求可布设于任何位置。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中,所述温度场监测模块包括埋设于所述岩层模型内部的分布式温度光缆和第二光纤光栅传感器;所述分布式温度光缆通过通讯线与ROTDR测试主机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光纤光栅传感器通过通讯线与光纤光栅温度测试仪电性连接。分布式温度光缆埋置于岩层模型内部,可横向、竖向和斜向铺设;将第二光纤光栅传感器进行准分布式布设,布设工艺与分布式温度光缆一致。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中,所述地电场监测模块包括埋设于所述岩层模型内部的微型电极;所述微型电极通过通讯线与并行电法测试主机电性连接。微型电极由铜棒制作而成,埋置于岩层模型内部,可横向、竖向和斜向布设。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中,所述动态信号监测模块包括布置在所述岩层模型顶部的单分量加速度传感器和三分量加速度传感器;所述单分量加速度传感器和所述三分量加速度传感器通过通讯线与动态信号测试仪电性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中,所述数据处理/分析模块包括局域网;所述局域网通过光口交换机与5个所述环网交换机电性连接;所述局域网分别与各监测模块对应的5个系统服务器电性连接;5个所述系统服务器分别与5个PC终端电性连接。试验人员通过发射指令,控制多场源采集系统同步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环网交换机和光口交换机等将各场源数据分别传输至各个场源的系统服务器,再传输至各个场源的PC终端,通过相关的数据处理软件对各场源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中,所述数据处理/分析模块还包括通过英特网连接的远端监控设备。能够实现有线数据传输。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中,所述数据处理/分析模块还包括通过5G网络连接的远端监控设备。能够实现无限数据传输。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中,所述数据处理/分析模块还包括与所述局域网连接的打印机。在需要的前提下可利用打印机对各场源数据结果进行纸质展示。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中,所述数据处理/分析模块还包括动态演化监控单元;所述动态演化监控单元包括监控室和位于所述监控室内与所述局域网电性连接的动态演化监控屏幕。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采用多场源即应变场、位移场、温度场、地电场、动态信号对模拟煤岩层变形破坏进行综合动态监测,较以往单一场源等测试方法相比更加准确,可大大提高岩层变形破坏解释精度。
2、本发明采用5G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相结合的方式,将多场源采集信息实时传输至管理系统,使得信息传输更加快速便捷,同时进行数据自动化处理,实现了主动感知、自动分析、实时展示功能。
3、本发明系统中应变场测试改变以往点式检测手段,引进先进光纤测试技术,其适用环境更加宽广,测试数据点更加丰富;位移场测试传感单元采用光纤光栅位移测试系统,其兼具传感传输功能且较适用于恶劣环境,测试灵敏度高于常规的百分表位移计;地电场测试系统改变以往一维线性测试缺陷,进行对穿式布设,可采集感应数据,进行二维和三维展示;动态信号测试系统的加入,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监测程度及变形区定位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的示意图;
图2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的主视图;
图4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的侧视图;
图5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的俯视图;
图6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液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水袋加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顶部油压加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底部油压加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
11-立式模型架;111-底座;112-立柱;113-前后挡板组;114-左右挡板组;1141-预留孔;115-方管组;116-前后横梁;117-加强板;118-观察窗口;12-顶部油压加载机构;121-上支撑板;122-上油缸组;123-上施力板;13-底部油压加载机构;131-下支撑板;132-下油缸组;133-可调支脚;134-下施力板;14-液压系统;141-泵站缸体;1411-注油口;1412-电磁溢流阀;1413-电磁换向阀;1414-压力表阀门;1415-碾瓦压力指示表;1416-泵站压力指示表;142-油箱;1421-碾瓦压力调节旋钮压力表;1422-试样承载车速度调节旋钮管道;1423-总压力调节旋钮;143-第一电机;144-电气控制柜;15-水袋加载机构;151-水袋;152-控压组件;1521-尼龙管道;1522-第一接头;1523-压力表;1524-单向阀;1525-第二接头;1526-加载泵;15261-泵体;15262-第二电机;15263-机座;
2-应变场监测模块;
21-点式应变片;22-分布式应变光纤;23-第一光纤光栅传感器;24-动态应力应变测试仪;25-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仪;26-光纤光栅应变测试仪;
3-位移场监测模块;
31-位移计;32-百分表;33-光纤光栅测试仪;34-无纸记录仪;
4-温度场监测模块;
41-分布式温度光缆;42-第二光纤光栅传感器;43-ROTDR测试主机;
44-光纤光栅温度测试仪;
5-地电场监测模块;
51-微型电极;52-并行电法测试主机;
6-动态信号监测模块;
61-单分量加速度传感器;62-三分量加速度传感器;63-动态信号测试仪;
7-环网交换机;
8-数据处理/分析模块;
81-局域网;82-光口交换机;83-系统服务器;84-PC终端;85-英特网;
86-5G网络;87-远端监控设备;88-打印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附图1,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包括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1,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1能够实现对岩层模型的构建和加载模拟;还包括:用于对岩层模型进行检测的应变场监测模块2、位移场监测模块3、温度场监测模块4、地电场监测模块5和动态信号监测模块6;各监测模块均包括布置在岩层模型内部或表面的监测元件,和用于接收监测元件的监测信号的采集仪器;各监测模块对应的采集仪器分别与5个环网交换机7电性连接,5个环网交换机7与数据处理/分析模块8电性连接。
参见附图2至附图9,为了配合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1包括:
立式模型架11;立式模型架11包括底座111,以及分别竖直固定在底座111四角的四根立柱112;四根立柱112之间可拆卸连接有两组平行布置的前后挡板组113和左右挡板组114,前后挡板组113和左右挡板组114合围形成上下开口、四周封闭的加载模拟区,加载模拟区内用于构建岩层模型;前后挡板组113的下部贯穿穿插有多组方管组115,左右挡板组114上开设有预留孔1141;
顶部油压加载机构12;顶部油压加载机构12安装在加载模拟区的顶部开口处,并能够向加载模拟区内部施加由上向下的压力;
底部油压加载机构13;底部油压加载机构13安装在加载模拟区的底部开口处,并能够向加载模拟区内部施加由下向上的压力;
液压系统14;液压系统14位于加载模拟区外部,并与顶部油压加载机构12和底部油压加载机构13通过油路连接,且用于实现对顶部油压加载机构12和底部油压加载机构13的加载控制;
水袋加载机构15;水袋加载机构15包括布置在加载模拟区内部的一个或多个水袋151,以及位于加载模拟区外部,且与水袋151连接的控压组件152。
具体的,四根立柱112的顶端平行固定有两根前后横梁116;前后横梁116的端头与立柱112的顶端之间固定有加强板117。立式模型架11由槽钢、角铁、钢板焊接组成。
具体的,顶部油压加载机构12包括上支撑板121、上油缸组122和上施力板123;上支撑板121固定在两根前后横梁116之间;上油缸组122包括沿上支撑板121长度方向等间距固定在上支撑板121顶面的多个上油缸,上油缸的活塞杆穿过上支撑板121;上施力板123的数量与上油缸的数量相同,且分别固定在活塞杆的端头,多块上施力板123相互连接固定。
具体的,底部油压加载机构13包括下支撑板131、下油缸组132、可调支脚133和下施力板134;下支撑板131固定在底座111上;下油缸组132包括沿下支撑板131长度方向等间距固定在下支撑板131底面的多个下油缸,下油缸的活塞杆穿过下支撑板131;可调支脚133固定在下油缸的缸体端头,且用于与地面抵接;下施力板134的数量与下油缸的数量相同,且分别固定在活塞杆的端头,下施力板134为圆形板。
具体的,多个上油缸的供油管路并联后与液压系统14连接;多个下油缸的供油管路并联后与液压系统14连接。
具体的,液压系统14包括泵站缸体141,以及与泵站缸体141连接的油箱142和第一电机143;第一电机143连接有电气控制柜144;泵站缸体141顶部具有与油箱142连接的注油口1411;泵站缸体141还连接有电磁溢流阀1412和电磁换向阀1413,电磁换向阀1413能够控制上油缸组122和下油缸组132的伸缩;泵站缸体141还连接有两个压力表阀门1414,以及分别与两个压力表阀门1414连接的碾瓦压力指示表1415和泵站压力指示表1416;油箱142上安装有碾瓦压力调节旋钮压力表1421、试样承载车速度调节旋钮管道1422和总压力调节旋钮1423;泵站缸体141与上油缸组122或下油缸组132连接的油路为高压胶管管路。
具体的,预留孔1141包括线缆预留孔和水袋预留孔。
具体的,控压组件152包括与水袋151连接的尼龙管道1521,尼龙管道1521穿出水袋预留孔后依次连接有第一接头1522、压力表1523、单向阀1524、第二接头1525和加载泵1526;加载泵1526包括泵体15261和与泵体15261连接的第二电机15262;第二电机15262固定在电机座15263上,泵体15261的出水口与第二接头1525连接,水袋151为PE材料。
具体的,前后挡板组113和左右挡板组114与立柱112通过螺栓连接。
具体的,前后挡板组113和左右挡板组114上具有多个观察窗口118。
立式模型架11、顶部油压加载机构12、底部油压加载机构13、液压系统14和水袋加载机构15组构完成后,利用相似准则对模拟地层进行应力、体积等换算,按照一定的相似比对各个地层进行配比,并将配比材料分层铺设在立式模型架11的加载模拟区内,在铺设过程中同步将水袋加载机构15及各类传感单元布设在加载模拟区内部相应位置,铺设完成后,利用顶部油压加载机构12和底部油压加载机构13对模型进行压实固结。油缸初始施加力应根据地层实际埋深和体积模量进行换算,同时水袋151内水体压力应与承压含水层实际压力一致。
参见附图1,本实施例对应变场监测模块2、位移场监测模块3、温度场监测模块4、地电场监测模块5和动态信号监测模块6的结构进行进一步细化:
应变场监测模块2包括埋设于岩层模型内部的点式应变片21、分布式应变光纤22和第一光纤光栅传感器23;点式应变片21通过通讯线与动态应力应变测试仪24电性连接;分布式应变光纤22通过通讯线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仪25电性连接;第一光纤光栅传感器23通过通讯线与光纤光栅应变测试仪26电性连接。
位移场监测模块3包括埋设于岩层模型内部的位移计31,和布置在岩层模型顶部的百分表32;位移计31通过通讯线与光纤光栅测试仪33电性连接;百分表32通过通讯线与无纸记录仪34电性连接。
温度场监测模块4包括埋设于岩层模型内部的分布式温度光缆41和第二光纤光栅传感器42;分布式温度光缆41通过通讯线与ROTDR测试主机43电性连接;第二光纤光栅传感器42通过通讯线与光纤光栅温度测试仪44电性连接。
地电场监测模块5包括埋设于岩层模型内部的微型电极51;微型电极51通过通讯线与并行电法测试主机52电性连接。
动态信号监测模块6包括布置在岩层模型顶部的单分量加速度传感器61和三分量加速度传感器62;单分量加速度传感器61和三分量加速度传感器62通过通讯线与动态信号测试仪63电性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线缆均由线缆预留孔穿出。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数据处理/分析模块8包括局域网81;局域网81通过光口交换机82与5个环网交换机7电性连接;局域网81分别与各监测模块对应的5个系统服务器83电性连接;5个系统服务器83分别与5个PC终端84电性连接。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数据处理/分析模块8还包括通过英特网85连接,或者通过5G网络86连接的远端监控设备87。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数据处理/分析模块8还包括与局域网81连接的打印机88。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数据处理/分析模块8还包括动态演化监控单元;动态演化监控单元包括监控室和位于监控室内与局域网81电性连接的动态演化监控屏幕。
利用抽拔方管组115模拟煤层的开挖,带开挖完成30分钟后,利用本系统的各采集仪器分别对应变场、位移场、温度场、地电场、动态信号进行测试。
在上述多场源信息采集系统布设完成后,基于工业以太网、环网交换机7、光口交换机82和局域网81等实现自动监测。首先,试验人员通过发射指令,控制多场源采集系统同步进行数据采集,数据采集完成后通过环网交换机7和光口交换机82等将各场源数据分别传输至各个场源的系统服务器83,再传输至各个场源的PC终端84,通过相关的数据处理软件对各场源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通过英特网85或5G网络86等通讯手段发送至远端监控设备87。同时,在需要的前提下可利用打印机88对各场源数据结果进行纸质展示。
动态演化监控单元:结合岩层模型内部应变场、位移场、温度场、地电场和振动信号等多场源数据变化特征,可对二维或三维模型内模拟岩层的变形破坏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行分析判断。上述五类监测模块采集的数据经过处理分析后,通过局域网81等通讯手段传输至监控室,在动态演化监控屏幕上实时动态显示岩层变形破坏的演化特征。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1),所述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1)能够实现对岩层模型的构建和加载模拟;还包括:用于对所述岩层模型进行检测的应变场监测模块(2)、位移场监测模块(3)、温度场监测模块(4)、地电场监测模块(5)和动态信号监测模块(6);各监测模块均包括布置在所述岩层模型内部或表面的监测元件,和用于接收所述监测元件的监测信号的采集仪器;各监测模块对应的所述采集仪器分别与5个环网交换机(7)电性连接,5个所述环网交换机(7)与数据处理/分析模块(8)电性连接;
所述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1)包括:
立式模型架(11);所述立式模型架(11)包括底座(111),以及分别竖直固定在所述底座(111)四角的四根立柱(112);四根所述立柱(112)之间可拆卸连接有两组平行布置的前后挡板组(113)和左右挡板组(114),所述前后挡板组(113)和所述左右挡板组(114)合围形成上下开口、四周封闭的加载模拟区;所述前后挡板组(113)的下部贯穿穿插有多组方管组(115),所述左右挡板组(114)上开设有预留孔(1141);
顶部油压加载机构(12);所述顶部油压加载机构(12)安装在所述加载模拟区的顶部开口处,并能够向所述加载模拟区内部施加由上向下的压力;
底部油压加载机构(13);所述底部油压加载机构(13)安装在所述加载模拟区的底部开口处,并能够向所述加载模拟区内部施加由下向上的压力;
液压系统(14);所述液压系统(14)位于所述加载模拟区外部,并与所述顶部油压加载机构(12)和所述底部油压加载机构(13)通过油路连接,且用于实现对所述顶部油压加载机构(12)和所述底部油压加载机构(13)的加载控制;
水袋加载机构(15);所述水袋加载机构(15)包括布置在所述加载模拟区内部的一个或多个水袋(151),以及位于所述加载模拟区外部,且与所述水袋(151)连接的控压组件(152);
所述预留孔(1141)包括线缆预留孔和水袋预留孔;
所述控压组件(152)包括与所述水袋(151)连接的尼龙管道(1521),所述尼龙管道(1521)穿出所述水袋预留孔后依次连接有第一接头(1522)、压力表(1523)、单向阀(1524)、第二接头(1525)和加载泵(1526);所述加载泵(1526)包括泵体(15261)和与所述泵体(15261)连接的第二电机(15262);所述第二电机(15262)固定在电机座(15263)上,所述泵体(15261)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二接头(152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应变场监测模块(2)包括埋设于所述岩层模型内部的点式应变片(21)、分布式应变光纤(22)和第一光纤光栅传感器(23);所述点式应变片(21)通过通讯线与动态应力应变测试仪(24)电性连接;所述分布式应变光纤(22)通过通讯线与分布式光纤应变测试仪(25)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光纤光栅传感器(23)通过通讯线与光纤光栅应变测试仪(26)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场监测模块(3)包括埋设于所述岩层模型内部的位移计(31),和布置在所述岩层模型顶部的百分表(32);所述位移计(31)通过通讯线与光纤光栅测试仪(33)电性连接;所述百分表(32)通过通讯线与无纸记录仪(34)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场监测模块(4)包括埋设于所述岩层模型内部的分布式温度光缆(41)和第二光纤光栅传感器(42);所述分布式温度光缆(41)通过通讯线与ROTDR测试主机(43)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光纤光栅传感器(42)通过通讯线与光纤光栅温度测试仪(44)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电场监测模块(5)包括埋设于所述岩层模型内部的微型电极(51);所述微型电极(51)通过通讯线与并行电法测试主机(52)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信号监测模块(6)包括布置在所述岩层模型顶部的单分量加速度传感器(61)和三分量加速度传感器(62);所述单分量加速度传感器(61)和所述三分量加速度传感器(62)通过通讯线与动态信号测试仪(63)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分析模块(8)包括局域网(81);所述局域网(81)通过光口交换机(82)与5个所述环网交换机(7)电性连接;所述局域网(81)分别与各监测模块对应的5个系统服务器(83)电性连接;5个所述系统服务器(83)分别与5个PC终端(84)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分析模块(8)还包括通过英特网(85)连接,或者通过5G网络(86)连接的远端监控设备(87)。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分析模块(8)还包括与所述局域网(81)连接的打印机(88)。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处理/分析模块(8)还包括动态演化监控单元;所述动态演化监控单元包括监控室和位于所述监控室内与所述局域网(81)电性连接的动态演化监控屏幕。
CN202111006302.6A 2021-08-30 2021-08-30 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 Active CN11377727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06302.6A CN113777272B (zh) 2021-08-30 2021-08-30 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06302.6A CN113777272B (zh) 2021-08-30 2021-08-30 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77272A CN113777272A (zh) 2021-12-10
CN113777272B true CN113777272B (zh) 2024-01-19

Family

ID=78839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06302.6A Active CN113777272B (zh) 2021-08-30 2021-08-30 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7727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90967A (zh) * 2021-08-30 2021-12-14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1874A (zh) * 2016-06-30 2016-08-24 马克 一种采动煤岩体突水微震监测方法
WO2018195919A1 (zh) * 2017-04-28 2018-11-01 山东大学 智能数控超高压真三维非均匀加卸载与稳压模型试验系统
CN110987347A (zh) * 2019-12-09 2020-04-10 大连理工大学 开挖扰动作用下抽水蓄能电站厂房围岩稳定性判断方法
CN111122340A (zh) * 2020-01-10 2020-05-0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破碎岩体多场耦合试验及监测系统
CN111352380A (zh) * 2020-03-18 2020-06-30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危化品运输车在线监测系统
CN111398564A (zh) * 2020-04-10 2020-07-10 安徽理工大学 深部承压水上采动断层突水多场前兆信息演化相似试验装置与测试方法
CN111811856A (zh) * 2020-07-17 2020-10-23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煤柱坝体累积损伤演化综合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
CN111997599A (zh) * 2020-09-15 2020-11-2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非常规天然气三气共采压裂缝网扩展物理模拟装置及方法
CN112649086A (zh) * 2020-11-10 2021-04-13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改进的节理岩体爆破模型试验震动监测系统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191319A1 (en) * 2004-12-17 2006-08-31 Kurup Pradeep U Electronic nose for chemical sensing
US8731889B2 (en) * 2010-03-05 2014-05-20 Schlumberger Technology Corporation Model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induced fracture networks as a dual porosity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891874A (zh) * 2016-06-30 2016-08-24 马克 一种采动煤岩体突水微震监测方法
WO2018195919A1 (zh) * 2017-04-28 2018-11-01 山东大学 智能数控超高压真三维非均匀加卸载与稳压模型试验系统
CN110987347A (zh) * 2019-12-09 2020-04-10 大连理工大学 开挖扰动作用下抽水蓄能电站厂房围岩稳定性判断方法
CN111122340A (zh) * 2020-01-10 2020-05-08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破碎岩体多场耦合试验及监测系统
CN111352380A (zh) * 2020-03-18 2020-06-30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危化品运输车在线监测系统
CN111398564A (zh) * 2020-04-10 2020-07-10 安徽理工大学 深部承压水上采动断层突水多场前兆信息演化相似试验装置与测试方法
CN111811856A (zh) * 2020-07-17 2020-10-23 中国矿业大学 一种煤柱坝体累积损伤演化综合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
CN111997599A (zh) * 2020-09-15 2020-11-27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非常规天然气三气共采压裂缝网扩展物理模拟装置及方法
CN112649086A (zh) * 2020-11-10 2021-04-13 安徽理工大学 一种改进的节理岩体爆破模型试验震动监测系统和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vance abutment pressure in a deep stope;Zhang P等;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第 17 卷(第 4 期);第686-699页 *
Water pressure effects on strength and deformability of fractured rocks under low confining pressures;Noorian Bidgoli M等;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第 48 卷;第971-985页 *
李孟委等.光栅位移检测及其应用.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第 1 版),第29-47页. *
李欣等.岩土工程现场监测.北京:地质出版社,2015,(第 1 版),第9-13页. *
水压力作用下三峡库区侏罗系软岩损伤演化特性研究;潘永亮等;工程地质学报;第 29 卷(第 3 期);第693-701页 *
煤炭精准开采透明地质条件的重构与思考;袁亮等;煤炭学报;第 45 卷(第 7 期);第2346-2356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77272A (zh) 2021-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1604B (zh) 使用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物理仿真模拟试验装置的测试方法
CN105242028B (zh) 一种由高层建筑荷载和地下水抽灌引起土体分层沉降模型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CN106223928B (zh) 一种多分支井实验模型的填砂方法
CN101451815B (zh) 一种煤系上覆岩层移动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
CN111811856B (zh) 一种煤柱坝体累积损伤演化综合实验装置及其实验方法
CN110554169A (zh) 一种隧道开挖过程模拟试验装置及方法
CN103235349B (zh) 一种地下变形量的三维测量方法及测量系统
CN202693398U (zh) 深埋隧道围岩稳定性监测模拟试验装置
CN106706029A (zh) 一种面向地下结构施工的土体性能监测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CN113777272B (zh) 用于智能加载多维相似模型试验的多场源监测及分析系统
CN103207412A (zh) 一种探测酸法地浸采铀溶浸和地下水污染范围的方法
CN105699432A (zh) 一种膏体充填效果的评价方法
CN105604104A (zh) 一种基于气囊法的模拟地基不均匀沉降的试验模型及方法
CN106768681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垃圾填埋场渗漏监测系统
CN111948054A (zh) 一种矿山充填体三维应力-变形测量装置及方法
LU500662B1 (en) Intelligent test apparatus for loading-type plane model frame considering action of confined water
CN114412437A (zh) 受载含瓦斯煤体模拟钻进与多参量随钻监测试验系统
CN106932129A (zh) 煤矿深立井井壁安全监测装置及其监测方法
CN109060512A (zh) 一种装配叠合式管廊拟静力加载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
CN112761729A (zh) 基于冻结法施工的矿井井筒温度-位移场耦合物理模拟实验装置及方法
CN109238879A (zh) 应力-渗流-蠕变作用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系统
CN108150222A (zh) 一种巷道围岩塑性破坏过程的可视化装置和监测方法
CN107100214A (zh) 桩阻力模拟测试装置
CN204613033U (zh) 原位岩体力学试验系统
CN216379680U (zh) 一种深基坑支护安全智能监测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