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77108B - 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设备及介质 - Google Patents

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设备及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77108B
CN113777108B CN202111323035.5A CN202111323035A CN113777108B CN 113777108 B CN113777108 B CN 113777108B CN 202111323035 A CN202111323035 A CN 202111323035A CN 113777108 B CN113777108 B CN 1137771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ance
coordinate
boundary
laser beam
step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32303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77108A (zh
Inventor
韩旭
张焱鑫
陶友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132303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7710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771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771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771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771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84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CMINING OR QUARRYING
    • E21C39/00Devices for testing in situ the hardness or other properties of minerals, e.g. for giving information as to the selection of suitable mining too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9/00Tunnels or galleries, with or without linings;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reof; Layout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 E21D9/003Arrangement of measuring or indicating devices for use during driving of tunnels, e.g. for guiding machin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N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SPECIFIC COMPUTATIONAL MODELS
    • G06N3/00Computing arrangements based on biological models
    • G06N3/02Neural networks
    • G06N3/08Learning metho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athology (AREA)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Length Measuring Devices By Optical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包括:S1:向物质分界区两侧分别投射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所述物质分界区用于区分第一物质区和第二物质区;所述第一激光束投射在第一物质区,所述第二激光束投射在第二物质区;S2:获取所述第一激光束在所述第一物质区上的投影坐标,得到第一坐标;S3:获取所述第二激光束在所述第二物质区上的投影坐标,得到第二坐标;S4:计算所述第一坐标和第二坐标的中间坐标,所述中间坐标位于物质分界区;S5:向中间坐标处发射第三激光束以对其加热;S6:获取中间坐标处的热图像信息;S7:将所述热图像信息输入物质识别模型,得到物质识别结果。

Description

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设备及介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物质识别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煤岩识别技术是实现煤矿智能开采和巷道自动化智能掘进的一大关键技术,主要目的是对煤-岩分界线精准识别,进而确保采煤机或掘进机沿着煤-岩分界面跟顶或者跟底截割。
目前识别煤岩界面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基于煤岩自然γ射线辐射特性的NGR(Natural Gamma Radiation)传感器法、基于采煤机切割响应力的煤岩界面识别传感器法、雷达探测方法、记忆切割法、电流分析法、声音检测法、粉尘探测法。
目前现有的煤岩识别方法存在如下问题:
γ射线法对采煤工艺有一定要求, 即必须是留一定厚度的顶煤,这样降低了回采率,另外要求顶底板围岩必须有放射性元素,这大大限制了其应用。
记忆切割法适合于地质条件好、煤层比较平整的矿井。对于地质条件不好的采煤工作面,方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基于监测截齿振动的煤岩识别方法由于在采煤过程中滚筒在做旋转运动,因而信号的传输受到很大的影响。
雷达探测法是以电磁波传递为基础的技术,电磁波穿透顶煤的厚度与波长有关,波长愈长,穿透愈深,而波长愈长测量分辨率就愈低,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的矛盾很难彻底解决,方法仍未达到实用阶段。
电流分析法、声音检测法、粉尘探测法等煤岩识别方法由于采煤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受力复杂、震动剧烈、磨损严重、粉尘大等因素导致这些方法使用范围和使用效果受到严重限制。
发明内容
第一方面,一种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向物质分界区两侧分别投射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所述物质分界区用于区分第一物质区和第二物质区;所述第一激光束投射在第一物质区,所述第二激光束投射在第二物质区;
S2:获取所述第一激光束在所述第一物质区上的投影坐标,得到第一坐标;
S3:获取所述第二激光束在所述第二物质区上的投影坐标,得到第二坐标;
S4:计算所述第一坐标和第二坐标的中间坐标,所述中间坐标位于物质分界区;
S5:向中间坐标处发射第三激光束以对其加热;
S6:获取中间坐标处的热图像信息;
S7:将所述热图像信息输入物质识别模型,得到物质识别结果,所述物质识别结果包括第一物质、第二物质和中间物质;
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第一物质时,将所述第一激光束投射在所述中间坐标处,重复上述步骤S2-S7;
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第二物质时,将所述第二激光束投射在所述中间坐标处,重复上述步骤S2-S7;
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中间物质时,将所述中间坐标处确定为物质分界点。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S8:沿第一方向间隔预设间距,向物质分界区两侧分别投射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重复上述步骤S2-S7,获得多个物质分界点;S9:构建物质分界线。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构建物质分界线,包括如下步骤:S91:获取三个物质分界点时,以三个物质分界点构建平滑曲线,得到物质分界线。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构建物质分界线,还包括如下步骤:S92:以物质分界线上末尾处的物质分界点和与其相邻的物质分界点,构建一次函数,得到第一射线;S93:延伸第一射线至其水平位移为预设间距时,得到交点坐标;S94:向交点坐标处发射第三激光束以对其加热;S95:获取交点坐标处的热图像信息;S96:将所述热图像信息输入物质识别模型,得到物质识别结果;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第一物质或第二物质时,则在交点坐标的纵坐标区域内,重复上述步骤S2-S7,获取物质分界点;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中间物质时,将所述交点坐标处确定为物质分界点;S97:以获得的所有物质分界点,构建平滑曲线,得到更新后的物质分界线。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构建物质分界线,还包括如下步骤:S98:重复步骤S92- S97,继续扩展物质分界线。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物质识别模型的训练过程包括如下步骤:激光扫描第一物质,获取与第一物质对应的第一图像信息;激光扫描第二物质,获取与第二物质对应的第二图像信息;以第一图像信息和第二图像信息为输入进行训练,得到物质识别模型。
第二方面,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以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
第三方面,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
现有技术中在获得一个初始分界区后,该初始分界区能够初步区分第一物质区和第二物质区,但是无法严格地获得第一物质区和第二物质区之间的分界线,基于本申请提出的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通过在第一物质区和第二物质区内分别施加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获得第一激光束的投影坐标和第二激光束的投影坐标,以此计算两个投影坐标之间的中间坐标,该中间坐标位于物质分界区内。
在获得该中间坐标后,向该中间坐标发射第三激光束对其加热,以获得该中间坐标处的热图像信息,将热图像信息输入至物质识别模型,并根据物质识别模型输出的物质识别结果,判断该中间坐标处是何种物质,当该处为中间物质时,表面其并非第一物质也并非第二物质,则可以确定该中间坐标所对应的位置为一物质分界点;当该处为第一物质时,则以该中间坐标为新的第一坐标,第二坐标不变,重新寻找新的第一坐标和第二坐标之间的中间坐标,继续执行上述步骤,直至找到物质分界点;当该处为第二物质时,则以该中间坐标为新的第二坐标,第一坐标不变,重新寻找新的第二坐标和第一坐标之间的中间坐标,继续执行上述步骤,直至找到物质分界点。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基于上述具体的工作步骤,能够实现第一物质区和第二物质区之间分界的精准识别,其能够逐步地依据前一次的识别结果,进行调整,直至获得物质分界点;此外,上述具体地工作步骤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更适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物质界面建立坐标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确定分界点的示意图;
图3是确定多个分界点的示意图;
图4-1是构建物质分界线的示意图;
图4-2是构建第一射线获取物质分界点的示意图;
图4-3是扩展物质分界线的示意图;
图5是计算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一:
一种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向物质分界区两侧分别投射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所述物质分界区用于区分第一物质区和第二物质区;所述第一激光束投射在第一物质区,所述第二激光束投射在第二物质区;
S2:获取所述第一激光束在所述第一物质区上的投影坐标,得到第一坐标;
S3:获取所述第二激光束在所述第二物质区上的投影坐标,得到第二坐标;
S4:计算所述第一坐标和第二坐标的中间坐标,所述中间坐标位于物质分界区;
S5:向中间坐标处发射第三激光束以对其加热;
S6:获取中间坐标处的热图像信息;
S7:将所述热图像信息输入物质识别模型,得到物质识别结果,所述物质识别结果包括第一物质、第二物质和中间物质;
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第一物质时,将所述第一激光束投射在所述中间坐标处,重复上述步骤S2-S7;
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第二物质时,将所述第二激光束投射在所述中间坐标处,重复上述步骤S2-S7;
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中间物质时,将所述中间坐标处确定为物质分界点。
其中,物质界面Q包括:第一物质区Q1和第二物质区Q2,以及位于第一物质区Q1和第二物质区Q2之间的物质分界区Q3。如图1所示,第一物质区Q1内明确仅为第一物质,如煤。第二物质区Q2内明确仅为第二物质,如岩石。物质分界区Q3用于初步的区分第一物质区和第二物质区,第一物质区和第二物质区之间的物质分界线并不明确。具体地,物质分界区的设定方法为:所述物质分界区为矩形结构,所述物质分界区的长度与物质界面的长度相同,其宽度为预设数值。如图1中,水平箭头所示方向为第一方向,即:物质界面的长度延伸方向。竖直箭头所示方向为第二方向,即:物质界面的宽度延伸方向。
具体地,热成像仪扫描物质界面,获得的物质界面影像,并在该影像上设定基础坐标系,如图1所示,选择待开采的物质界面一侧底部边沿点为原点设置基础坐标系的原点,第一方向为横坐标方向,第二方向为纵坐标方向。
步骤S1中,选定一横坐标位置x1,并在该横坐标x1所对应的纵坐标区域内,即沿第二方向,设置两个激光束,即: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具体地,第一激光束由第一激光发射装置发射;第二激光束由第二激光发射装置发射。
具体地,所述第一激光束投射在第一物质区Q1,所述第二激光束投射在第二物质区Q2。
执行步骤S2,以获取所述第一激光束在所述第一物质区Q1上的投影坐标,得到第一坐标。如图2所示,第一坐标为(x1,y1)。
执行步骤S3,以获取所述第二激光束在所述第二物质区Q2上的投影坐标,得到第二坐标。如图2所示,第二坐标为(x1,y2)。
执行步骤S4,计算所述第一坐标和所述第二坐标的中间坐标,所述中间坐标位于物质分界区。如图2所示,中间坐标为(x1,(y1+y2)/2)。
执行步骤S5,向中间坐标处发射第三激光束以对其加热,可选地,第三激光束,可以是额外设置的第三激光发射装置发射第三激光束;也可以选择第一激光发射装置或第二激光发射装置作为第三激光发射装置发射第三激光束,对中间坐标处进行加热。
执行步骤S6,获取中间坐标处的热图像信息,具体地,在用第三激光发射装置扫描中间坐标后,可以选择热成像仪获取中间坐标处的热图像信息。
执行步骤S7,将所述热图像信息输入物质识别模型,得到物质识别结果,所述物质识别结果包括第一物质、第二物质和中间物质;
S71: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第一物质时,将所述第一激光束投射在所述中间坐标处,即投影坐标为(x1,(y1+y2)/2)处;并将第二激光束的投射位置保持不变,即投影坐标为(x1,y2),重复上述步骤S2-S7。
此种情况下,第一坐标为(x1,(y1+y2)/2),第二坐标为(x1,y2)。
中间坐标为:(x1,(y1+3y2)/4)。
向中间坐标处发射第三激光束以对其加热,并获取中间坐标处的热图像信息。
判断热图像信息输入物质识别模型所得到物质识别结果,是何种物质,若认为第一物质,则继续反复执行上述步骤S2-S7;若为第二物质,则进入S72;若为中间物质,则进入步骤S73。
S72: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第二物质时,将第一激光束在所述第一物质区上的投影坐标,得到第一坐标为(x1,y1);将所述第二激光束投射在所述中间坐标处,即投影坐标为(x1,(y1+y2)/2);重复上述步骤S2-S7。
此种情况下,第一坐标为(x1,y1),第二坐标为(x1,(y1+y2)/2)。
中间坐标为:(x1,(3y1+y2)/4)。
向中间坐标处发射第三激光束以对其加热,并获取中间坐标处的热图像信息。
判断热图像信息输入物质识别模型所得到物质识别结果,是何种物质,若为第一物质,则进入S71;若为第二物质,则继续反复执行上述步骤S2-S7;若为中间物质,则进入步骤S73。
S73: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中间物质时,将所述中间坐标处确定为物质分界点。
现有技术中在获得一个初始分界区后,该初始分界区能够初步区分第一物质区和第二物质区,但是无法严格地获得第一物质区和第二物质区之间的分界线,基于本申请提出的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通过在第一物质区和第二物质区内分别施加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获得第一激光束的投影坐标和第二激光束的投影坐标,以此计算两个投影坐标之间的中间坐标,该中间坐标位于物质分界区内。
在获得该中间坐标后,向该中间坐标发射第三激光束对其加热,以获得该中间坐标处的热图像信息,将热图像信息输入至物质识别模型,并根据物质识别模型输出的物质识别结果,判断该中间坐标处是何种物质,当该处为中间物质时,表面其并非第一物质也并非第二物质,则可以确定该中间坐标所对应的位置为一物质分界点;当该处为第一物质时,则以该中间坐标为新的第一坐标,第二坐标不变,重新寻找新的第一坐标和第二坐标之间的中间坐标,继续执行上述步骤,直至找到物质分界点;当该处为第二物质时,则以该中间坐标为新的第二坐标,第一坐标不变,重新寻找新的第二坐标和第一坐标之间的中间坐标,继续执行上述步骤,直至找到物质分界点。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首先利用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获得第一物质区和第二物质区的投影坐标,并获得两个投影坐标之间的中间坐标,并选择第三激光束扫描该中间坐标,激光扫描效率高,在短时间内可以使第一物质和第二物质温度提高,第一物质的比热容和第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可形成温差,借助热成像仪可准确的识别中间坐标的热图像信息,并将热图像信息输入至物质识别模型,以判断中间坐标是否为分界点,实现分界点识别的快速精准。
基于上述具体的工作步骤,能够实现第一物质区和第二物质区之间分界的精准识别,其能够逐步地依据前一次的识别结果,进行调整,直至获得物质分界点;此外,上述具体地工作步骤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更适于推广使用。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在获得一物质分界点后继续执行如下步骤:
S8:沿第一方向间隔预设间距,向物质分界区两侧分别投射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重复上述步骤S2-S7,获得多个物质分界点;
S9:构建物质分界线。
基于步骤S1-S7,能够获取一物质分界点P1。
执行步骤S8,在获取一物质分界点后,沿着第一方向,图3中水平箭头所示的方向,间隔预设间距,即选定一横坐标位置x2,二者之间预设间距d=(x2-x1)。在横坐标位置x2所对应的纵坐标区域内,即沿第二方向,设置两个激光束,即: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具体地,第一激光束由第一激光发射装置发射;第二激光束由第二激光发射装置发射。
执行S2-S7,获得一物质分界点P2。
再次执行S8,在获取一物质分界点后,沿着第一方向,图3中水平箭头所示的方向,间隔预设间距,即选定一横坐标位置x3,二者之间预设间距d=(x3-x2)=(x2-x1)。在横坐标位置x3所对应的纵坐标区域内,即沿第二方向,设置两个激光束,即: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具体地,第一激光束由第一激光发射装置发射;第二激光束由第二激光发射装置发射。
再次执行S2-S7,获得一物质分界点P3。
反复执行S8,可以获得多个物质分界点。
执行S9,将所有物质分界点依次连接形成物质分界线。
基于上述设计,在获得一物质分界点后,在水平方向,即第一方向移动预设间距,继续寻找物质分界点,直至获得足够多的物质分界点,即:计算物质界面的长度l,获取预设间距d,计算能够覆盖的物质分界点的数量=l/d+1,将所有物质分界点依次连接形成物质分界线,该物质分界线能够在实际的开采作业中指导开采的进程,能够实现精准的定位。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本实施方式给出了构建物质分界线的具体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91:获取三个物质分界点时,以三个物质分界点构建平滑曲线,得到物质分界线。
请参考图4-1,本实施方式中,获得物质分界点的坐标后,构建多项式函数:
y=a2x2+a1x+a0
将三个物质分界点的坐标代入上述二次函数中,求解a0,a1,a2,得到二次函数,也即,物质分界线L1。
实施例四:
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本实施方式给出了扩展物质分界线的具体步骤,如下所示:
所述构建物质分界线,还包括如下步骤:
S92:以物质分界线上末尾处的物质分界点和与其相邻的物质分界点,构建一次函数,得到第一射线L2;具体地,如图4-2所示,实施例三构建得到的多项式函数曲线后,选择该多项式函数曲线的末尾端点,也即图2中所确定的三个物质分界点的第三物质分界点;并选择物质分界线上与末尾端点相邻的物质分界点,也即图2中确定的三个物质分界点的第二物质分界点。
以第二物质分界点的坐标和第三物质分界点的坐标,构建一次函数:
y=mx+n
将第二物质分界点的坐标和第三物质分界点的坐标代入上述一次函数中,求解m,n,得到一次函数,也即,第一射线。
S93:延伸第一射线至其水平位移为预设间距时,得到交点坐标;基于步骤S92得到第一射线,延伸第一射线至其水平位移为预设间距d,得到延伸的第一射线。
以图2为例,在获取一物质分界点后,沿着第一方向,图2中水平箭头所示的方向,间隔预设间距,即选定一横坐标位置x4,二者之间预设间距d=(x4-x3)=(x3-x2)=(x2-x1)。以横坐标x4构建第二射线L3,延伸第一射线使其与第二射线相交,得到交点坐标。
执行步骤S94:向交点坐标处发射第三激光束以对其加热;
执行步骤S95:获取交点坐标处的热图像信息;
执行步骤S96:将所述热图像信息输入物质识别模型,得到物质识别结果;
S961: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第一物质或第二物质时,则交点坐标并非物质分界点,则在交点坐标的纵坐标区域内,也即:第二射线区域内,重复上述步骤S2-S7,获取物质分界点;具体执行方式如上所示。
S962: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中间物质时,将所述交点坐标处确定为物质分界点。
执行步骤S97:以获得的所有物质分界点,构建平滑曲线,得到更新拟合后的物质分界线。
基于步骤S92-S96得到物质分界点,结合S91所获得的三个物质分界点,共计四个物质分界点。以物质分界点构建多项式函数:
y= a3x3+a2x2+a1x+a0,将四个物质分界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多项式函数中,求解a3,a2,a1,a0得到多项式函数,也即,物质分界线L4。
如图4-3所示,以获得的所有物质分界点,如图中所示的四个物质分界点,构建平滑曲线,得到扩展后的物质分界线L4。具体地如实施例三所示。
进一步地,所述构建物质分界线,还包括如下步骤:S98:重复步骤S92-S97,继续扩展物质分界线。
本步骤中,通过S92-S96,再次获得物质分界点,如五个物质分界点.执行步骤S97,以物质分界点构建多项式函数:y= a4x4+a3x3+a2x2+a1x+a0,将五个物质分界点的坐标代入上述多项式函数中,求解a4,a3,a2,a1,a0得到多项式函数,也即,物质分界线L5(图中未标示)。
依次类推,通过S92-S96,毎获得一个物质分界点,再执行步骤S97,结合之前所获得的n-1个物质分界点,构建n阶的多项式函数,代入所有物质分界点的坐标,得到更新拟合后的多项式函数曲线Ln。
优选地,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物质识别模型的训练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激光扫描第一物质,获取与第一物质对应的第一图像信息,如煤的图像信息;
激光扫描第二物质,获取与第二物质对应的第二图像信息,如岩石的图像信息;
以第一图像信息(煤的图像信息)和第二图像信息(岩石的图像信息)为输入进行训练,得到物质识别模型。
可选地,可以神经网络(如:AlexNET神经网络)为基础,输入第一图像信息和第二图像信息进行训练,得到物质识别模型。具体训练过程此处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以执行如上所述的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请参考图5给出的计算机设备硬件结构示意图。
计算机系统50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501,其可以根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502中的程序或者从存储部分加载到随机访问存储器(RAM)503中的程序而执行各种适当的动作和处理。在RAM503 中,还存储有系统操作所需的各种程序和数据。CPU 501、ROM 502以及RAM 503通过总线504彼此相连。输入/输出(I/O)接口505也连接至总线504。
以下部件连接至I/O接口505:包括键盘、鼠标等的输入部分506;包括诸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以及扬声器等的输出部分507;包括硬盘等的存储部分508;以及包括诸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的网络接口卡的通信部分509。通信部分509经由诸如因特网的网络执行通信处理。驱动器也根据需要连接至I/O接口505。可拆卸介质511,诸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安装在驱动器510上,以便于从其上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入存储部分508。
特别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上文中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所描述的过程可以被实现为计算机软件程序。例如,本发明关于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的实施例包括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承载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含用于执行流程图所示的方法的程序代码。在这样的实施例中,该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通信部分从网络上被下载和安装,和/或从可拆卸介质被安装。在该计算机程序被中央处理单元(CPU)501执行时,执行本申请的系统中限定的上述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示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计算机可读信号介质或者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是上述两者的任意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访问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磁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在本发明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而在本发明中,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计算机可读的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计算机可读的信号介质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电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附图中的流程图和框图,图示了按照本发明各种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装置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可能实现的体系架构、功能和操作。在这点上,流程图或框图中的每个方框可以代表一个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上述模块、程序段、或代码的一部分包含一个或多个用于实现规定的逻辑功能的可执行指令。也应当注意,在有些作为替换的实现中,方框中所标注的功能也可以以不同于附图中所标注的顺序发生。例如,两个接连地表示的方框实际上可以基本并行地执行,它们有时也可以按相反的顺序执行,这依所涉及的功能而定。也要注意的是,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每个方框、以及框图或流程图中的方框的组合,可以用执行规定的功能或操作的专用的基于硬件的系统来实现,或者可以用专用硬件与计算机指令的组合来实现。
描述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单元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所描述的单元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其中,这些单元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本身的限定。所描述的单元或模块也可以设置在处理器中,例如,可以描述为:一种处理器包括第一生成模块、获取模块、查找模块、第二生成模块及合并模块。其中,这些单元或模块的名称在某种情况下并不构成对该单元或模块本身的限定。
作为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电子设备中所包含的;也可以是单独存在,而未装配入该电子设备中。上述计算机可读介质承载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当上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被一个该电子设备执行时,使得该电子设备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用于动作执行的设备的若干模块或者单元,但是这种划分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模块或者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模块或者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模块或者单元来具体化。
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公开中方法的各个步骤,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步骤,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步骤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的或备选地,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以及/或者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等。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Claims (8)

1.一种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向物质分界区两侧分别投射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所述物质分界区用于区分第一物质区和第二物质区;所述第一激光束投射在第一物质区,所述第二激光束投射在第二物质区;
S2:获取所述第一激光束在所述第一物质区上的投影坐标,得到第一坐标;
S3:获取所述第二激光束在所述第二物质区上的投影坐标,得到第二坐标;
S4:计算所述第一坐标和第二坐标的中间坐标,所述中间坐标位于物质分界区;
S5:向中间坐标处发射第三激光束以对其加热;
S6:获取中间坐标处的热图像信息;
S7:将所述热图像信息输入物质识别模型,得到物质识别结果,所述物质识别结果包括第一物质、第二物质和中间物质;
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第一物质时,将所述第一激光束投射在所述中间坐标处,重复上述步骤S2-S7;
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第二物质时,将所述第二激光束投射在所述中间坐标处,重复上述步骤S2-S7;
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中间物质时,将所述中间坐标处确定为物质分界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下步骤:
S8:沿第一方向间隔预设间距,向物质分界区两侧分别投射第一激光束和第二激光束;重复上述步骤S2-S7,获得多个物质分界点;所述第一方向为物质界面的长度延伸方向;
S9:构建物质分界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建物质分界线,包括如下步骤:
S91:获取三个物质分界点时,以三个物质分界点构建平滑曲线,得到物质分界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建物质分界线,还包括如下步骤:
S92:以物质分界线上末尾处的物质分界点和与其相邻的物质分界点,构建一次函数,得到第一射线;
S93:延伸第一射线至其水平位移为预设间距时,得到交点坐标;
S94:向交点坐标处发射第三激光束以对其加热;
S95:获取交点坐标处的热图像信息;
S96:将所述热图像信息输入物质识别模型,得到物质识别结果;
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第一物质或第二物质时,则在交点坐标的纵坐标区域内,重复上述步骤S2-S7,获取物质分界点;
判断所述物质识别结果为中间物质时,将所述交点坐标处确定为物质分界点;
S97:以获得的所有物质分界点,构建平滑曲线,得到更新后的物质分界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构建物质分界线,还包括如下步骤:
S98:重复步骤S92-S97,继续扩展物质分界线。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物质识别模型的训练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激光扫描第一物质,获取与第一物质对应的第一图像信息;
激光扫描第二物质,获取与第二物质对应的第二图像信息;
以第一图像信息和第二图像信息为输入进行训练,得到物质识别模型。
7.一种计算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存储器,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以执行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
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
CN202111323035.5A 2021-11-10 2021-11-10 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设备及介质 Active CN1137771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23035.5A CN113777108B (zh) 2021-11-10 2021-11-10 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设备及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323035.5A CN113777108B (zh) 2021-11-10 2021-11-10 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设备及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77108A CN113777108A (zh) 2021-12-10
CN113777108B true CN113777108B (zh) 2022-01-18

Family

ID=78956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323035.5A Active CN113777108B (zh) 2021-11-10 2021-11-10 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设备及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7710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4565B (zh) * 2012-09-04 2015-01-21 徐州工程学院 基于LabView的激光熔覆/激光重熔过程温度场实时监测系统
AU2016200782B1 (en) * 2015-05-28 2016-05-05 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Improved mining machine and method
CN106194181B (zh) * 2016-08-08 2017-04-12 西安科技大学 基于地质数据的智能化工作面煤岩界面识别方法
CN107269280B (zh) * 2017-07-18 2019-12-27 山东科技大学 基于滚筒采煤机截割的煤岩识别装置
CN109444845B (zh) * 2018-09-28 2023-05-23 中国矿业大学 基于固态激光雷达成像对煤岩界面进行识别的装置及方法
CN112814676A (zh) * 2020-12-31 2021-05-18 重庆大学 基于综采工作面煤层三维模型构建的割煤轨迹动态修正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77108A (zh) 2021-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4163707A (ja) 道路変状検出装置、道路変状検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1612902B (zh) 一种基于雷达点云数据的煤矿巷道三维模型构建方法
CN108369090B (zh) 形状测定方法
US20150241582A1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using known source events in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CN111967398B (zh) 隧道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1199064B (zh) 一种地铁轨道面三维中心线生成方法
CN116977588B (zh) 基于体元栅格地质模型的截割曲线生成方法和装置
CN109141384A (zh) 对地铁隧道完工后的检测前数据的采集和预处理方法
Wang et al. Development of high-accuracy edge line estimation algorithms using terrestrial laser scanning
CN113777108B (zh) 双物质界面分界识别方法、设备及介质
US12056829B2 (en) Core model augmented reality
CN105651202A (zh) 一种用于测量矿山体积的三维扫描方法及装置
Puri et al. Toward automated dimensional quality control of precast concrete elements using design BIM
CN117052449A (zh) 刮板输送机与液压支架的协同控制系统、方法及存储介质
Xiang et al. Automated framework to translate rebar spatial information from GPR into BIM
CN112764102B (zh)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装置
CN109405686B (zh) 一种采用水电工程智能钻爆系统的钻爆方法
KR20150082585A (ko) 프레넬 회절 보더 프로파일들을 평가하여 오브젝트의 적어도 하나의 에지의 포지션을 결정하는 방법
CN111007067A (zh) 岩体结构面自动识别方法及系统
KR20020085380A (ko) 지하탐사 자료의 3차원 영상화 처리방법 및 처리시스템
KR102193830B1 (ko) 터널 막장면의 계측자료에 따른 지반 트렌드 기반의 전방 예측 방법과 예측 시스템
CN110824559B (zh) 共坐标点道集的生成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230041567A1 (en) Calibration of a Solid-State Lidar Device
Capocchiano et al. An original algorithm for BIM generation from indoor survey point clouds
US20170183962A1 (en) Identifying Formation Layer Boundaries on Well Log Measurement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