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6516A - 上行配置方法、系统、基站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上行配置方法、系统、基站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66516A
CN113766516A CN202010485583.7A CN202010485583A CN113766516A CN 113766516 A CN113766516 A CN 113766516A CN 202010485583 A CN202010485583 A CN 202010485583A CN 113766516 A CN113766516 A CN 1137665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cell
uplink
information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855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66516B (zh
Inventor
许森
赵晔
孙震强
张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8558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6651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665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665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665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665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02Resource partitioning among network components, e.g. reuse partitioning
    • H04W16/10Dynamic resource parti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18Negotia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行配置方法、系统、基站和存储介质,涉及无线通信领域。上行配置方法由第一基站执行,包括: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的接口,获取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其中,第一基站为第一制式、第二基站为第二制式,并且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存在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将第一承载信息发送给第三基站,其中,第一承载信息包括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并且第三基站为第一制式;通过第二承载信息接收第三基站发送的、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其中,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是根据第一承载信息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确定的。从而实现了多基站间的干扰避让。

Description

上行配置方法、系统、基站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上行配置方法、系统、基站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5G作为下一代无线网络的主要技术,具有支持超宽带、大连接等特点。3GPP Rel-15阶段已支持了基于CU(Centralized Unit,集中单元)和DU(Distributed Unit,分布单元)分离的架构,其中CU和DU之间采用F1接口来传输控制面和用户面的信息,其中CU实体主要负责PDCP(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分组数据汇聚协议)、SDAP(ServiceData Adaptation Protocol,服务数据适配协议)和RRC(Radio 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层的协议功能,而DU实体主要负责物理层、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层、RLC(Radio Link Control,无线链路控制)层功能,并由部分RRC层ASN.1(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抽象语法标记)的编解码功能。根据目前协议规定,基站的物理层参数都由DU来产生和配置、并通知给CU实体,小区高层的参数和无线资源管理等参数配置由CU产生。
考虑到当前4G频点普遍低于5G商用频点,且4G频谱利用率仍然不充分,因此运营商和设备商提出了频谱共享的技术方案,并在Rel-15和Rel-16中进行了相关标准化。基于该种技术,5G用户可以在原先4G的频谱上接收和发射5G的物理层信号,从而实现动态基于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传输时间间隔)级别的共享。
在LTE(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长期演进)系统中,PRACH(Physical RandomAccess Channel,物理随机接入信道)前导序列由长度为839的ZC(Zadoff-Chu,伪叠加)序列组成,每个前导序列对应一个根序列。在协议TS 36.211中规定,在一个小区中有64个前导序列。而在5G系统中,NR(New Radio,新空口)也支持了包括与LTE一样的、基于15KHz子载波间隔的Format 0格式,该格式在LTE和NR均采用相同的设计方案。目前在运营商的2.1GHz网络中,无论是LTE还是NR都将支持基于15KHz子载波间隔的Format 0格式的PRACH信号。在动态频谱共享场景中,需要考虑LTE和NR之间的PRACH配置参数之间的协调方案,避免时频域位置上的冲突。
发明内容
发明人对相关技术和相关标准进行分析后发现,相关技术的动态频谱共享场景中会产生上行干扰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降低动态频谱共享场景中的上行干扰。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上行配置方法,上行配置方法由第一基站执行,包括: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的接口,获取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其中,第一基站为第一制式、第二基站为第二制式,并且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存在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三基站之间的接口,将第一承载信息发送给第三基站,其中,第一承载信息包括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并且第三基站为第一制式;通过第二承载信息接收第三基站发送的、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其中,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是根据第一承载信息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确定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是根据第一承载信息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以及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确定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配置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一预配置信息,确定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发射关联关系,其中,具有发射关联关系的小区为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以及,第一承载信息中包括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的标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信息包括服务小区的配置信息和邻小区的配置信息,服务小区的配置信息包括第一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邻小区的配置信息包括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以及与第二基站的小区动态频谱共享的、第一基站的小区的标识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制式为新空口NR,第二制式为长期演进LTE。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信息为5G无线接入网节点配置更新NG-RANNODECONFIGURATIONUPDATE消息,第二承载信息为5G无线接入网节点配置更新确认NG-RANNODECONFIGURATIONUPDATEACKNOWLEDGE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载信息为Xn接口建立请求XnSetupRequest消息,第二承载信息为Xn接口建立响应XnSetupResponse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配置信息包括PRACH配置信息、或者上行业务负荷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包括小区的标识、小区的上行频点信息、小区的下行频点信息、小区的帧结构配置、PRACH配置信息、PUSCH数据业务的周期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基站的PRACH配置信息包括根序列索引RootSequenceIndex、零相关配置ZeroCorrelationZoneConfiguration、高速小区指示HighSpeedFlag、PRACH频域补偿PRACH-FrequencyOffset和PRACH配置索引PRACH-ConfigurationIndex。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基站的PUSCH数据业务的周期配置信息包括时域占用信息、频域占用信息、上行业务信道负荷值。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和第三基站的小区的PRACH配置信息包括上行帧结构配置、上行带宽部分BWP配置、每个BWP中的PRACH配置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和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业务负荷信息包括有效周期和频域占用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共站、或者光纤直连。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基站,包括:存储器;以及耦接至存储器的处理器,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前述任意一种上行配置方法。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上行配置系统,包括前述任意一种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配置系统还包括:第一制式的第三基站,被配置为: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承载信息;根据第一承载信息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确定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承载信息,其中,第二承载信息包括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基站进一步被配置为:根据操作维护中心OMC中的邻区配置信息,确定与第三基站的小区存在邻区关系的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并且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同频,其中,第一小区是第一基站的小区、第二小区是第二基站的小区;将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确定为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根据第一承载信息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以及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确定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基站进一步被配置为:将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确定为合并小区;确定合并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根据合并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确定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配置信息包括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配置信息;在时域、频域、码域中的至少一个中,第三基站的小区的PRACH与合并小区的PRACH是正交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合并小区的PRACH配置信息包括合并小区的PRACH时频位置、第一基站的小区的NRPRACH的码域配置、第二基站的小区的LTEPRACH的码域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配置信息包括上行负荷信息;第三基站进一步被配置为:根据每个合并小区的上行负荷信息,确定第三基站中每个小区的上行调度优先级;根据第二预配置信息,确定为第三基站造成最强干扰的合并小区;根据第三基站的每个小区的上行负荷信息、以及造成最强干扰的合并小区,按照上行调度优先级,确定第三基站的小区计划占用的物理块资源PRB列表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基站进一步被配置为:在合并小区占用的频域和时域资源满足了调度需求的情况下,第三基站选择造成最强干扰的合并小区未占用的频域和时域的PRB资源、作为计划占用的PRB列表信息,以用于上行资源调度;在合并小区占用的频域和时域资源无法满足调度需求的情况下,将第二基站占用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PRB资源划分成多个资源集合,并随机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资源集合作为计划占用的PRB列表信息,以用于上行资源调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基站为独立组网SA模式。
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任意一种上行配置方法。
上述发明中的一些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动态频谱共享的第一基站与非动态频谱共享的第三基站之间自动交互上行配置信息,并且第一基站发送给第三基站的信息中还包括第二基站的上行配置信息,使得非频谱共享基站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邻小区的干扰特点,有助于多基站间的干扰避让,降低了网络负载。上述实施例对终端的影响较小,有良好的后向兼容性和部署可行性。并且,上述实施例在现有协议上进行增强,但没有引入新的协议过程,实现难度较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上行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上行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上行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上行配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些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发明人经过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在动态频谱共享场景中,产生上行干扰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种。
首先,在现网LTE升级支持LTE和NR的共频谱发射的动态频谱共享技术时,由于在SA(Standalone,独立组网)模式下,LTE和NR之间没有直接接口,因此NR基站无法直接获得邻近且不共站的LTE小区的配置信息。
其次,根据TS38.423标准,在两个SA模式的NR基站间交互的邻区配置信息中,不包括LTE邻区的上行配置信息。这也会造成干扰。
因此,发明人想到,可以令动态频谱共享的NR基站携带动态频谱共享的LTE基站的上行配置信息,并与非动态频谱共享的NR基站进行上行配置信息的交换。从而,这些基站可以相应地进行配置调整,以降低干扰。下面参考图1描述本发明上行配置方法的实施例。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上行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上行配置方法包括步骤S102~S108。
在步骤S102中,第一基站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的接口,获取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其中,第一基站为第一制式、第二基站为第二制式,并且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存在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制式为NR,第二制式为LTE。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共站、或者光纤直连。从而,二者可以直接通信。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配置信息包括PRACH配置信息、或者上行业务负荷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1)小区的标识,例如可以为如TS38.423中定义的ECGI(E-UTRAN Cell GlobalIdentifier,E-UTRAN小区全局标识符,E-UTRAN为LTE的无线接入网)信息;
2)小区的上行频点信息,在TDD(Time Division Duplexing,时分双工)模式时,上行配置信息中可以不包括该参数;
3)小区的下行频点信息;
4)小区的帧结构配置,仅在TDD模式时,上行配置信息中包括该参数;
5)PRACH配置信息,例如包括RootSequenceIndex(根序列索引)、ZeroCorrelationZoneConfiguration(零相关配置)、HighSpeedFlag(高速小区指示)、PRACH-FrequencyOffset(PRACH频域补偿)和PRACH-ConfigurationIndex(PRACH配置索引);
6)PUSCH数据业务的周期配置信息,例如包括:
时域占用信息,采用10240个比特指示一个大帧中所有上行子帧的使用情况,值为1时表示相应的时隙中存在上行LTE RB被占用的情况;
频域占用信息,采用100个比特指示LTE中所有的PRB(Physical Resource Block,物理块资源)上是否被优先占用;
上行业务信道负荷值,例如使用0~100之间的整数值,表示在10240个子帧内上行PUSCH信道的业务负荷预期。
在步骤S104中,第一基站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三基站之间的接口,将第一承载信息发送给第三基站,其中,第一承载信息包括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并且第三基站为第一制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与第三基站为NR基站,二者之间的接口为Xn接口,第一承载信息为基于Xn接口的消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和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包括PRACH配置信息,该PRACH配置信息包括以下配置中的一种或多种:
1)上行帧结构配置,仅在TDD模式时需要配置;
2)BWP(Band Width Part,带宽部分)配置,例如包括每个BWP的带宽和起始位置;
3)每个BWP中的PRACH配置,例如如TS38.331标准中定义的RACH-ConfigGeneric(随机接入信道通用配置)和RACH-ConfigCommon(随机接入信道公共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和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包括上行业务负荷信息,该上行业务负荷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
1)有效周期,例如,采用10240比特进行指示,每个1比特指示一个1ms的帧是否需要被调度;
2)频域占用信息,例如,采用100个比特进行指示NR中所有的PRB上PUSCH调度的情况。
在步骤S106中,第三基站根据第一承载信息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确定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基站在确定上行配置信息前,除了获取第一承载信息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以外,还可以获取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并根据这些信息共同确定上行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由第一基站将动态频谱共享关系发送给第三基站。第一基站根据第一预配置信息,确定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发射关联关系,其中,具有发射关联关系的小区为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当确定两个小区具有发射关联关系,表示两个小区通过相同的RRU(Radio Remote Unit,射频拉远单元)和天线进行同时同频的数据收发操作。第一预配置信息例如由网管进行配置。然后,第一基站可以通过第一承载信息将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的标识,将动态频谱共享关系发送给第三基站。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由第三基站自行确定动态频谱共享关系。第三基站根据操作维护中心OMC(操作维护中心,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Center)中的邻区配置信息,确定与第三基站的小区存在邻区关系的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并且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同频,其中,第一小区是第一基站的小区、第二小区是第二基站的小区;然后,第三基站将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确定为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这种方法由第三基站根据OMC配置邻区关系,完成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小区是否是同一个发射集合的推导。从而,当第一基站不提供动态频谱共享关系时,第三基站也能够获得该信息。
在步骤S108中,第一基站通过第二承载信息接收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第二承载信息例如可以是第一承载信息的反馈信息。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动态频谱共享的第一基站与非动态频谱共享的第三基站之间自动交互上行配置信息,并且第一基站发送给第三基站的信息中还包括第二基站的上行配置信息,使得非频谱共享基站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邻小区的干扰特点,有助于多基站间的干扰避让,降低了网络负载。上述实施例对终端的影响较小,有良好的后向兼容性和部署可行性。并且,上述实施例在现有协议上进行增强,但没有引入新的协议过程,实现难度较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基站为SA模式。从而,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解决SA场景中的上行干扰问题。
发明人发现,根据TS38.423协议,目前两个NR基站之间交互配置或者更新配置信息时,同时也会交换与之相邻的LTE小区的配置信息。该交互过程可以利用NG-RAN NODECONFIGURATION UPDATE(5G无线接入网节点配置更新)消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利用NG-RAN NODE CONFIGURATION UPDATE作为第一承载信息,利用该消息的反馈消息NG-RAN NODECONFIGURATION UPDATE ACKNOWLEDGE(5G无线接入网节点配置更新确认消息)作为第二承载信息,并对消息进行扩展,使其携带LTE基站的上行配置信息。下面参考图2描述本发明上行配置方法的实施例。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上行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实施例的上行配置方法包括步骤S202~S208。
在步骤S202中,gNB1获取eNB1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gNB1为第一基站,eNB1为第二基站。gNB1和eNB1是共站或者光纤直连的。
在步骤S204中,gNB1向gNB2发送NG-RAN NODE CONFIGURATION UPDATE消息,其中,NG-RAN NODE CONFIGURATION UPDATE消息携带有gNB1的小区以及eNB1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承载信息中,服务小区的配置信息包括第一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邻小区的配置信息包括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以及与第二基站的小区动态频谱共享的、第一基站的小区的标识信息。
根据TS38.423标准的规定,目前两个NR基站之间交互配置或者更新配置信息时,同时也会通过NG-RAN NODE CONFIGURATION UPDATE交换与之相邻的LTE基站的小区的一些配置信息,但不包括LTE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利用NG-RANNODE CONFIGURATION UPDATE的Served Cells to Update E-UTRA(待更新的LTE服务单元)来承载LTE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例如使用LTE邻区信息(Neighbour InformationE-UTRA)字段。从而,可以基于现有的协议框架来传送LTE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对现有协议的影响较小。
在步骤S206中,gNB2根据NG-RAN NODE CONFIGURATION UPDATE消息中eNB1的小区和gNB1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确定gNB2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在步骤S208中,gNB2向gNB1发送NG-RAN NODE CONFIGURATION UPDATEACKNOWLEDGE消息,其中,NG-RAN NODE CONFIGURATION UPDATE ACKNOWLEDGE消息携带有gNB2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对现有标准中的NG-RAN NODE CONFIGURATIONUPDATE消息进行扩展,使其携带LTE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从而,上述实施例是在现有协议上进行增强,没有引入新的协议过程,实现难度较低,具有良好的后向兼容性和部署可行性。
除了利用NG-RAN NODE CONFIGURATION UPDATE交互上行配置信息以外,本发明还可以利用接口建立请求消息来进行配置交互。下面参考图3描述本发明上行配置方法的实施例。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上行配置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上行配置方法包括步骤S302~S308。
在步骤S302中,gNB1获取eNB1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gNB1为第一基站,eNB1为第二基站。gNB1和eNB1是共站或者光纤直连的。
在步骤S304中,gNB1向gNB2发送Xn Setup Request(Xn接口建立请求)消息消息,其中,Xn Setup Request消息携带有gNB1的小区以及eNB1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在步骤S306中,gNB2根据Xn Setup Request消息中eNB1的小区和gNB1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确定gNB2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在步骤S308中,gNB2向gNB1发送Xn Setup Response(Xn接口建立响应)消息,其中,Xn Setup Response消息携带有gNB2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可以对现有标准中的接口建立请求信令流程进行扩展,使其携带LTE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从而,上述实施例是在现有协议上进行增强,没有引入新的协议过程,实现难度较低,具有良好的后向兼容性和部署可行性。
根据需要,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使用其他消息作为第一承载信息和第二承载信息,这里不再赘述。
下面参考图4描述第三基站确定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的方法的实施例。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实施例的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确定方法包括步骤S402~S406。
在步骤S402中,第三基站将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确定为合并小区。
在步骤S404中,第三基站确定合并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配置信息包括PRACH配置信息。此时,在时域、频域、码域中的至少一个中,第三基站的小区的PRACH与合并小区的PRACH是正交的。例如,在预设的候选PRB区域内,如果第三基站的小区的PRACH与合并小区的PRACH在时域和频域上无法错开,则对于第三基站的小区的PRACH配置,选择与重叠的PRACH资源的不同根序列,以使得码域不重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合并小区的PRACH配置信息包括合并小区的PRACH时频位置、第一基站的小区的NR PRACH的码域配置、第二基站的小区的LTE PRACH的码域配置。
通过交互PRACH使用信息,可以降低三个基站间的上行PRACH资源的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配置信息包括上行负荷信息。此时,第三基站根据每个合并小区的上行负荷信息,确定第三基站中每个小区的上行调度优先级;然后,第三基站根据第二预配置信息,确定为第三基站造成最强干扰的合并小区;第三基站根据第三基站的每个小区的上行负荷信息、以及造成最强干扰的合并小区,按照上行调度优先级,确定第三基站的小区计划占用的PRB列表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合并小区的上行负荷信息包括:
1)合并后的有效周期,例如,采用10240比特进行指示,每个比特指示一个1ms的帧是否需要被调度;
2)频域占用信息,例如,采用100个比特进行指示NR中所有的PRB上PUSCH调度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合并小区占用的频域和时域资源满足了调度需求的情况下,第三基站选择造成最强干扰的合并小区未占用的频域和时域的PRB资源、作为计划占用的物理块资源PRB列表信息,以用于上行资源调度;在合并小区占用的频域和时域资源无法满足调度需求的情况下,将第二基站占用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 PRB资源划分成多个资源集合,并随机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资源集合作为计划占用的物理块资源PRB列表信息,以用于上行资源调度。
通过交互PUSCH使用信息,可以降低三个基站间的上行PUSCH资源的干扰。
在步骤S406中,第三基站根据合并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确定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通过上述实施例的方法,第三基站可以在进行干扰消除的过程中,将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中的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视为同一个小区进行处理,从而可以更方便、准确地进行上行干扰的消除。
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示例性地描述本发明上行配置方法的应用例。
在该应用例的场景中,包括频谱共享的基站gNB1和基站eNB1,即gNB1和eNB1存在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共享的主要频段为2.1GHzFDD频段。gNB1和eNB1采用不相同的空口制式,并通过光纤相连接。此外,场景中还存在NR基站gNB2。gNB2是非频谱共享基站,并且通过Xn接口与gNB1相邻。每个基站中包括一个小区。三个基站间通过以下过程来交互上行配置信息。
1.gNB1通过gNB1与eNB1间的接口,获取eNB1中小区3的上行资源配置信息。小区3的上行配置信息包括如下信息:
1)小区3的标识,以ECGI信息的形式体现;
2)小区3下行频点信息:2.1GHz;
3)PRACH配置信息,包括参数RootSequenceIndex、ZeroCorrelationZoneConfiguration、HighSpeedFlag、PRACH-FrequencyOffset和PRACH-ConfigurationIndex;
4)PUSCH数据业务的周期配置,包括:
时域占用情况:10240bit map;
频域占用情况:100bit map;
上行业务信道负荷情况:20。
2.gNB1根据第一预配置信息,确定gNB1小区与eNB1小区的发射关联关系,以确定二者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
3.gNB1生成gNB1中小区1的上行NR PRACH信号配置和上行业务负荷信息;
小区1的上行NR PRACH信号配置信息包括:
1)上行BWP配置:
2)每个BWP中的PRACH配置信息
小区1的上行NR负荷信息包括:
1)有效周期:10240bit map
2)频域占用情况:20个PRB
4.gNB1将gNB1中所有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和eNB1中所有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通过gNB Configuration Update(5G基站配置更新)消息发送给gNB2,其中,gNB1中所有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作为服务小区的配置信息、eNB1中所有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作为LTE邻小区的配置信息,并且eNB1中每个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包括:
1)关联小区的小区标识:小区3的NR CGI
2)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5.gNB2在接收到gNB1的消息后,将小区1和小区3进行合并,以将这两个小区的信息作为一个整体信息,并确定每个合并小区的PRACH和上行负荷信息;
合并小区的PRACH配置信息包括:
1)合并后的PRACH时频位置;
2)LTE PRACH的码域配置信息;
3)NR PRACH的码域配置信息;
合并小区的上行负荷信息包括:
1)合并后的有效周期:10240bit map;
2)频域占用情况:50;
6.gNB2根据合并小区的PRACH信息,确认其与gNB2中的小区2的PRACH配置信息冲突,而在预设的PRB频段内,部分子帧上的PRACH可以用于小区2,则gNB2对小区2的PRACH资源进行调整。
7.gNB2根据合并后的每个小区的上行负荷信息,确定gNB2中小区的上行调度优先级。小区2当前的上行负荷是30%,则可以使用合并小区中未使用的50%资源中的30%的资源来优先调度小区2的上行用户。
8.gNB2生成小区2的NR PRACH和NR上行负荷信息,并将小区的NR PRACH和上行负荷信息通过gNB Configuration Update ACK(5g基站配置更新确认)消息发送给gNB1。
下面参考图5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上行配置系统。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上行配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的上行配置系统50包括第一基站510和第三基站530。
第一基站510被配置为: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二基站之间的接口,获取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其中,第一基站为第一制式、第二基站为第二制式,并且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存在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通过第一基站与第三基站之间的接口,将第一承载信息发送给第三基站,其中,第一承载信息包括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并且第三基站为第一制式;通过第二承载信息接收第三基站发送的、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其中,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是根据第一承载信息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确定的。
第三基站530为第一制式,被配置为:接收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承载信息;根据第一承载信息中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确定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向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承载信息,其中,第二承载信息包括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行配置系统50还包括第二基站5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基站510和第二基站520共站、或者光纤直连。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实施例的基站60包括:存储器610以及耦接至该存储器610的处理器620,处理器620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存储器610中的指令,执行前述任意一个实施例中的上行配置方法。
其中,存储器610例如可以包括系统存储器、固定非易失性存储介质等。系统存储器例如存储有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引导装载程序(Boot Loader)以及其他程序等。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些实施例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实施例的基站70包括:存储器710以及处理器72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730、网络接口740、存储接口750等。这些接口730,740,750以及存储器710和处理器720之间例如可以通过总线760连接。其中,输入输出接口730为显示器、鼠标、键盘、触摸屏等输入输出设备提供连接接口。网络接口740为各种联网设备提供连接接口。存储接口750为SD卡、U盘等外置存储设备提供连接接口。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任意一种上行配置方法。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当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非瞬时性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为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5)

1.一种上行配置方法,所述上行配置方法由第一基站执行,包括:
通过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二基站之间的接口,获取所述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基站为第一制式、所述第二基站为第二制式,并且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存在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
通过所述第一基站与所述第三基站之间的接口,将第一承载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三基站,其中,所述第一承载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并且所述第三基站为第一制式;
通过第二承载信息接收所述第三基站发送的、所述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是根据所述第一承载信息中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确定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行配置方法,其中,所述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是根据所述第一承载信息中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的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确定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行配置方法,其中:
所述上行配置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一预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的小区的发射关联关系,其中,具有发射关联关系的小区为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以及
所述第一承载信息中包括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的小区的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的标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行配置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承载信息包括服务小区的配置信息和邻小区的配置信息,所述服务小区的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一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所述邻小区的配置信息包括所述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以及与所述第二基站的小区动态频谱共享的、所述第一基站的小区的标识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行配置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制式为新空口NR,第二制式为长期演进LTE。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行配置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承载信息为5G无线接入网节点配置更新NG-RAN NODE CONFIGURATION UPDATE消息,所述第二承载信息为5G无线接入网节点配置更新确认NG-RAN NODE CONFIGURATION UPDATE ACKNOWLEDGE消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行配置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承载信息为Xn接口建立请求XnSetup Request消息,所述第二承载信息为Xn接口建立响应Xn Setup Response消息。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行配置方法,其中,所述上行配置信息包括PRACH配置信息、或者上行业务负荷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行配置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包括小区的标识、小区的上行频点信息、小区的下行频点信息、小区的帧结构配置、PRACH配置信息、PUSCH数据业务的周期配置信息中的至少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上行配置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基站的PRACH配置信息包括根序列索引RootSequenceIndex、零相关配置ZeroCorrelationZoneConfiguration、高速小区指示HighSpeedFlag、PRACH频域补偿PRACH-FrequencyOffset和PRACH配置索引PRACH-ConfigurationIndex。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上行配置方法,其中,所述第二基站的PUSCH数据业务的周期配置信息包括时域占用信息、频域占用信息、上行业务信道负荷值。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行配置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三基站的小区的PRACH配置信息包括上行帧结构配置、上行带宽部分BWP配置、每个BWP中的PRACH配置中的一种或多种。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行配置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业务负荷信息包括有效周期和频域占用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行配置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共站、或者光纤直连。
15.一种基站,包括:
存储器;以及
耦接至所述存储器的处理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行配置方法。
16.一种上行配置系统,包括:
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站。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上行配置系统,还包括:
第一制式的第三基站,被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的第一承载信息;根据所述第一承载信息中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向所述第一基站发送第二承载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承载信息包括所述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上行配置系统,其中,所述第三基站进一步被配置为:
根据操作维护中心OMC中的邻区配置信息,确定与所述第三基站的小区存在邻区关系的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并且所述第一小区和所述第二小区同频,其中,所述第一小区是所述第一基站的小区、所述第二小区是所述第二基站的小区;
将所述第一小区和所述第二小区确定为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
根据所述第一承载信息中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以及所述第一基站和所述第二基站的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确定所述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上行配置系统,其中,所述第三基站进一步被配置为:
将所述第一基站和第二基站的动态频谱共享的小区确定为合并小区;
确定所述合并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根据所述合并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确定所述第三基站的小区的上行配置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上行配置系统,其中:
所述上行配置信息包括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配置信息;
在时域、频域、码域中的至少一个中,所述第三基站的小区的PRACH与所述合并小区的PRACH是正交的。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上行配置系统,其中,所述合并小区的PRACH配置信息包括合并小区的PRACH时频位置、所述第一基站的小区的NR PRACH的码域配置、所述第二基站的小区的LTE PRACH的码域配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上行配置系统,其中,所述上行配置信息包括上行负荷信息;
所述第三基站进一步被配置为:
根据每个合并小区的上行负荷信息,所述确定第三基站中每个小区的上行调度优先级;
根据第二预配置信息,确定为所述第三基站造成最强干扰的合并小区;
根据所述第三基站的每个小区的上行负荷信息、以及所述造成最强干扰的合并小区,按照所述上行调度优先级,确定所述第三基站的小区计划占用的物理块资源PRB列表信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上行配置系统,其中,所述第三基站进一步被配置为:
在所述合并小区占用的频域和时域资源满足了调度需求的情况下,所述第三基站选择所述造成最强干扰的合并小区未占用的频域和时域的PRB资源、作为计划占用的PRB列表信息,以用于上行资源调度;
在所述合并小区占用的频域和时域资源无法满足调度需求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二基站占用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 PRB资源划分成多个资源集合,并随机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多个资源集合作为计划占用的PRB列表信息,以用于上行资源调度。
24.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上行配置系统,其中,所述第三基站为独立组网SA模式。
2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行配置方法。
CN202010485583.7A 2020-06-01 2020-06-01 上行配置方法、系统、基站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76651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85583.7A CN113766516B (zh) 2020-06-01 2020-06-01 上行配置方法、系统、基站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85583.7A CN113766516B (zh) 2020-06-01 2020-06-01 上行配置方法、系统、基站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66516A true CN113766516A (zh) 2021-12-07
CN113766516B CN113766516B (zh) 2024-01-26

Family

ID=78782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85583.7A Active CN113766516B (zh) 2020-06-01 2020-06-01 上行配置方法、系统、基站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6651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73759A1 (zh) * 2022-03-18 2023-09-2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面向动态频谱共享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8964A (zh) * 2010-02-12 2011-08-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系统中的资源协调方法、装置
CN103404188A (zh) * 2012-12-27 2013-11-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频谱资源共享方法及基站
CN108633003A (zh) * 2017-03-16 2018-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和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WO2019061367A1 (zh) * 2017-09-29 2019-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8964A (zh) * 2010-02-12 2011-08-1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系统中的资源协调方法、装置
CN103404188A (zh) * 2012-12-27 2013-11-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频谱资源共享方法及基站
CN108633003A (zh) * 2017-03-16 2018-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资源分配方法和装置以及终端设备
WO2019061367A1 (zh) * 2017-09-29 2019-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NG-RAN;F1 application protocol (F1AP)", 3GPP TS 38.473 V16.1.0 *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NG-RAN;Xn application protocol (XnAP)", 3GPP TS 38.423 V16.1.0 *
HUAWEI, CHINA UNICOM: "Resource coordination function in W1 interface", 3GPP TSG-RAN WG3 MEETING #103BIS R3-191966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73759A1 (zh) * 2022-03-18 2023-09-2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面向动态频谱共享的网络资源管理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66516B (zh) 2024-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63226B2 (en) Resource ind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10382969B2 (en) Resource allocation design for low cost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 UE
CN107155187B (zh)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US20230254191A1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es, methods, system, programs and recording media
CN110601809B (zh) 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
JP6732102B2 (ja) 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の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US11218273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related device, and system
CN110351836B (zh) 中继资源的配置方法和设备
US20190356450A1 (en) Control signaling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7273964B2 (ja) サイドリンク通信方法、端末及びネットワーク機器
JP7074764B2 (ja) 送信方向構成方法、デバイス及びシステム
CN104813713A (zh) 用于设备对设备通信的ad-hoc/网络辅助的设备发现协议的系统和方法
CN111885717B (zh) 一种信息接收方法及装置
WO2021147955A1 (zh) 资源配置方法、装置和设备
EP3606209B1 (en)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terminal, access network device and system
CN113766516B (zh) 上行配置方法、系统、基站和存储介质
US10645723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signal 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WO2017082232A1 (ja) 基地局、ユーザ装置、参照信号送信方法及び信号受信方法
CN113727354A (zh) 一种无线局域网通信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WO2022014272A1 (ja) 端末、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CN106559374B (zh) 一种干扰抑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3766513B (zh) 上行资源协调方法、系统、基站以及存储介质
CN108631901B (zh)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466111B (zh) 媒体接入控制方法及无线接入设备
WO2016015252A1 (zh) 一种频谱资源配置方法,主基站及辅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