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47503A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47503A
CN113747503A CN202110897254.8A CN202110897254A CN113747503A CN 113747503 A CN113747503 A CN 113747503A CN 202110897254 A CN202110897254 A CN 202110897254A CN 113747503 A CN113747503 A CN 1137475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ding
data packet
rts message
data packets
s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9725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亦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9725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47503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475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750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9572 priority patent/WO2023011430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该方法包括:根据目标信息,确定目标传输策略;根据目标传输策略,执行以下任一项:发送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不发送RTS消息,且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其中,RTS消息用于指示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待发送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目标信息至少包括第一数值,第一数值为其他设备的数量值,其他设备为与发送端设备接入同一网络的设备。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技术中,当电子设备通过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技术进行数据包传输时,由于无线网络环境中干扰的存在,例如随机噪声干扰、其他设备干扰等,会导致电子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出现丢包的情况。
为此,引入了重传机制和请求发送(Request To Send,RTS)机制,即在电子设备发送数据包之后,若没有接收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确认(Acknoledgement,ACK)信息,则电子设备会先发送RTS消息,以使得接收端设备通知其他设备停止发送数据包,然后电子设备再重传数据包,直至接收端设备成功接收到数据包或重传次数达到上限为止。
然而,上述方法中,由于电子设备在每次重传数据包时,都需要先发送一个RTS消息,然后再进行数据包的重传,即在传输数据包的过程中,会引入大量其他的信令,因此会造成额外的吞吐量开销和信令开销。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能够解决在进行数据包传输过程中,造成额外的吞吐量开销和信令开销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发送端设备,该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根据目标信息,确定目标传输策略;根据目标传输策略,执行以下任一项:发送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不发送RTS消息,且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其中,RTS消息用于指示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待发送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目标信息至少包括第一数值,该第一数值为其他设备的数量值,其他设备为与发送端设备接入同一网络的设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数据传输装置包括:确定模块和执行模块。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目标信息,确定目标传输策略。执行模块,用于根据目标传输策略,执行以下任一项:发送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不发送RTS消息,且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其中,RTS消息用于指示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待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目标信息至少包括第一数值,该第一数值为其他设备的数量值,其他设备为与发送端设备接入同一网络的设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送端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可以根据与该发送端设备接入同一网络的其它设备的数量,确定传输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的传输策略;发送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策略,向接收端设备发送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或者,不发送RTS消息且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本方案中,在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RTS消息和数据包的场景下,通过计算与该发送端设备处于同一个网络环境中的其他设备的数量,从而根据该其他设备的数量,使得发送端设备确定与该数量对应的传输策略,以确定在传输至少一个数据包时是否传输RTS消息,而并非是直接在每次传输一个数据包时,都需要先发送一个RTS消息。因此,本申请的方案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感知环境干扰,选取合适的重传方式,减少其他信令的引入,同时减少了额外的吞吐量开销和信令的开销,从而提升了整个重传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示意图之三;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端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等所区分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和/或术语做一下解释说明。
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技术是一种具有高速性、灵活性的无线通信技术,其利用传输介质作为无线介质,以为电子设备的数据传输提供载体。但是,由于无线网络环境中干扰的存在,无线介质无法为电子设备提供稳定的传输。为此,在Wi-Fi技术中引入了确认/重传机制和请求发送(Request To Send,RTS)/清除发送(Clear To Send,CTS)机制。
确认/重传机制是指:手机向路由器一次性发送一个或多个数据包后,若路由器顺利接收到数据包,则回复电子设备ACK信息,以表示数据传输成功。若手机发出数据包后未收到ACK包,则说明路由器并未收到数据,如此,数据传输失败。手机需再次传输同一个数据包。但是,若同一个数据包被重传超过次数限制,则会被直接放弃。
重传是指:重新发送一个数据包,该数据包与发送失败的数据包为同一个数据包。若重传数据包后也未收到ACK包,则继续重传,直至重传次数超过限制次数X次,X为设备制造商自行定义的一个常量,X为正整数。
RTS/CTS机制是指:手机发数据包前,先向对端发送RTS包,对端收到RTS包后,会广播CTS包,以让其他设备停止发包。
隐藏终端(Hidden Stations)是指:两个设备均向同一个设备发送数据/信息,造成信号冲突,导致两个设备发送的数据/信息均出现丢包现象。例如,基站A向基站B发送信息,基站C未侦测到A也向B发送,故A和C同时将信号发送至B,引起信号冲突,最终导致发送至B的信号都丢失了。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应用于发送端设备进行数据包第一次发送或数据包重传的场景中。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可以根据与该发送端设备接入同一网络的设备的数量,确定传输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的传输策略;发送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策略,向接收端设备发送RTS消息和数据包,或者,不发送RTS消息且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本方案中,在RTS消息和数据包的传输场景下,发送端设备是基于接入同一网络的设备的数量,从而根据该其他设备的数量,使得发送端设备确定与该数量对应的传输策略。因此可以避免在传输数据包的过程中引入大量的信令,从而可以减少额外的吞吐量开销和信令开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包括下述的步骤201和步骤202。
步骤201、发送端设备根据目标信息,确定目标传输策略。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目标传输策略为传输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的策略,该RTS消息用于指示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待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上述目标信息至少包括第一数值,该第一数值为其他设备的数量值,该其他设备为与发送端设备接入同一网络的设备。
可以理解,发送端设备可以根据目标传输策略,确定发送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或者,发送端设备可以根据目标传输策略,确定不发送RTS消息,直接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为发送端设备重传的数据包(即在数据包发送失败或数据包出现丢包之后,再次发送的数据包),或者为发送端设备正常发送的数据包(即之前未发送过的数据包)。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可以为电子设备,例如发送端设备为可以连接Wi-Fi的手机,其他设备可以为与该手机连接同一Wi-Fi的手机。接收端设备可以为路由器、电子设备、网络设备(例如基站)或服务器等,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求确定,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RTS消息用于指示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待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可以理解为:RTS消息是用来告知接收端设备,发送端设备后续将要发送数据包,从而接收端设备可以通知其他设备停止发送数据包,以降低发送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的丢包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结合图1,如图2所示,在上述步骤201之前,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下述步骤301,并且上述步骤201具体可以通过下述的步骤201a或步骤201b实现。
步骤301、发送端设备判断第一数值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
步骤201a、若第一数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发送端设备确定发送N次RTS消息。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数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的情况下,发送端设备确定RTS消息的具体发送策略为:发送N次RTS消息,即针对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一部分数据包,先发送RTS消息,再发送数据包,针对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另一部分数据包,直至发送数据包(即对于这部分数据包,不发送RTS消息)。
可以理解,若发送端设备当前所处网络环境中,其他设备的数量较多(即第一数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说明该网络环境中对发送端设备的数据传输的干扰较强,从而发送端设备可以在数据传输时,先发送RTS消息,再发送数据包,以通过RTS消息指示接收端设备可以通知其他设备停止发送数据包,减小网络环境中对发送端设备的数据传输的干扰,提高数据包传输的成功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网络环境中存在的干扰包括以下至少一项:随机噪声干扰、其他终端干扰、特定信号干扰和对端异常导致的等效干扰等。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随机噪声干扰为无任何规律的随机电磁噪声,若噪声能量较高,则会淹没有用信号,导致数据包的丢失。上述其他终端干扰为其他Wi-Fi设备发送数据包时产生的干扰。上述特定信号干扰为一些既不属于Wi-Fi协议设备,也不属于白噪声的有一定规律的无线信号,该无线信号可能会对特定编码调制方式的数据包产生干扰。上述对端异常导致的等效干扰,可以为路由器出现短暂的卡顿导致数据包传输后,并未接收到响应,或者不回特定的数据包。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若一个数据包发生丢失导致数据传输失败,可能是受到上述四种干扰中的至少一种干扰的影响,例如其他终端干扰中的隐藏终端的干扰。因此在数据包重传时,发送端设备可以先发送RTS消息作为数据保护。
步骤201b、若第一数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则发送端设备确定不发送RTS消息。
可以理解,若发送端设备当前所处网络环境中,其他设备的数量较少(即第一数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则说明该网络环境中对发送端设备的数据传输的干扰较弱,即数据包传输的成功率较高,从而发送端设备可以在数据传输时,直接发送数据包,即无需先发送RTS消息,减少了额外的吞吐量开销和信令的开销。
步骤202、发送端设备根据目标传输策略,执行以下任一项:发送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不发送RTS消息,且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
可以理解,若目标传输策略为不发送RTS消息,且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则发送端设备可以根据目标传输策略,不发送RTS消息,而直接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若RTS消息的发送策略为发送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则发送端设备根据目标传输策略,先发送RTS消息,再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针对先发送RTS消息,再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可以理解为:在每发送一个数据包之前,先发送一次RTS消息。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结合图2,如图3所示,在执行上述步骤201a的情况下,上述步骤202具体可以通过下述的步骤202a和步骤202b实现,或者在执行上述步骤201b的情况下,上述步骤202具体可以通过下述的步骤202c实现。
步骤202a、发送端设备依次发送N次RTS消息和N个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N个数据包为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前N个数据包,上述N次RTS消息中的每次RTS消息分别对应N个数据包中的一个数据包,N为正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N个数据包中的每个数据包,发送端设备可以先发送一次RTS消息,再发送一个数据包,直至发送N次RTS消息和N个数据包。
可以理解,对于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前N个数据包,发送端设备在每发送一个数据包之前,都可以先发送一次RTS消息,直至发送第N次RTS消息和第N个数据包后,停止发送RTS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前N个数据包可以理解为:一种场景下,即发送端设备正常发送数据(发送端设备待发送的至少一个数据包是之前未发送过的数据包)的场景,前N个数据包是指发送端设备依次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时,按照发送该至少一个数据包的发送顺序,发送的前N个数据包。
另一种场景下,即发送端设备重传数据包的场景,前N个数据包是指发送端设备重复发送数据包的次数为至少一次,该至少一次中的前N次重复发送的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在进行数据重传时,可以先发送一次RTS消息作为保护,等待接收端设备(例如路由器)回复CTS消息后,即发送端设备确保其他设备不会向路由器发送数据包,再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当前网络环境中的其它设备的数量较多时,该网络环境中的其他终端的干扰较强,在此网络环境下数据传输失败(例如数据包丢包情况)的几率较高,因此可以通过先发送一次RTS消息,再发送一个数据包,直至发送多次RTS消息和数据包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发送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成功率。
步骤202b、发送端设备依次发送M个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M个数据包为至少一个数据包中除N个数据包之外的数据包,M为正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M个数据包,发送端设备可以直接依次发送M个数据包。
可以理解,发送端设备在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N个数据包之后,针对该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剩余数据包,发送端设备可以不发送RTS消息,而直接发送数据包,以减少额外的吞吐量开销和信令的开销。
示例性的,当用户处于教室或大型活动现场时,由于现场人员较多,其他设备的数量较多时,很容易发生其它设备干扰发送端设备的数据传输,使得发送端设备的数据发生传输失败。因此可以针对部分数据包,通过先发送一次RTS消息,再发送一个数据包,以此类推,直至发送多次RTS消息和多个数据包,以提高发送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成功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发送端设备当前所处网络环境中,其他设备的数量较多时,发送端设备在数据传输时,可以针对一部分数据包,先发送RTS消息,再发送数据包,以通过发送RTS消息作为发送数据包的保护,减小网络环境中对发送端设备的数据传输的干扰,提高数据包传输的成功率;而针对另一部分数据包,由于发送端设备已经针对一部分数据包发送了RTS消息作为保护,以保证数据包传输的成功率,因此对于剩余的这部分数据包,发送端设备可以不发送RTS消息,而直接发送数据包,以减少额外的吞吐量开销和信令的开销。
步骤202c、发送端设备不发送RTS消息,并依次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
示例性的,当用户处于人员较少,空间较小的环境中,其他设备的数量较少时,该网络环境中的其他终端的干扰较弱,在此网络环境下,数据传输失败的几率较低,因此可以通过先不发送RTS消息,直接依次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的方式,减少额外的吞吐量和信令的开销。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发送端设备当前所处网络环境中,其他设备的数量较少时,发送端设备在数据传输时,可以不发送RTS消息,直接发送数据包,以减少额外的吞吐量开销和信令的开销。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执行上述步骤202c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还包括下述的步骤202d和步骤202e实现。
步骤202d、在依次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的过程中,若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前L个数据包传输失败,则发送端设备调整目标传输策略为发送RTS消息。
步骤202e、发送端设备发送P次RTS消息和P个数据包。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P个数据包为至少一个数据包中除前L个数据包之外的数据包,上述P次RTS消息中的每次RTS消息分别对应P个数据包中的一个数据包,L和P均为正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P个数据包中的每个数据包,发送端设备可以先发送一次RTS消息,再发送一个数据包,直至发送P次RTS消息和P个数据包。
可以理解,发送端设备在直接依次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即发送端设备不发送RTS消息,直接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的过程中,可以实时检测这些数据包的传输情况(即传输失败或传输成功),以根据传输情况确定是否调整目标传输策略中的RTS消息的发送策略。若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连续多个数据包传输失败,则发送端设备可以将目标传输策略从不发送RTS消息,调整为发送RTS消息,从而发送端设备可以根据调整后的传输策略,针对后续待发送的数据包,均先发送一个RTS消息,再发送一个数据包,直至发送完成所有数据包。
需要说明的是,数据包传输失败是指:发送端设备未接收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确认信息(即确认数据包接收成功),或者发送端设备接收到接收端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传输失败的指示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发送端设备当前所处网络环境中,其他设备的数量较少时,发送端设备可以先尝试直接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以减少额外的吞吐量开销和信令的开销,而在至少一个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传输情况确定是否调整RTS消息的发送策略,并在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连续多个数据包传输失败时,对后续待发送的数据包,均先发送一个RTS消息,再发送一个数据包,直至发送完成所有数据包,以更好地提高发送端设备进行数据传输的成功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发送端设备可以根据与该发送端设备接入同一网络的其它设备的数量,确定传输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的传输策略;发送端设备可以根据该传输策略,向接收端设备发送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或者,不发送RTS消息且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本方案中,在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RTS消息和数据包的场景下,通过计算与该发送端设备处于同一个网络环境中的其他设备的数量,从而根据该其他设备的数量,使得发送端设备确定与该数量对应的传输策略,以确定在传输至少一个数据包时是否传输RTS消息,而并非是直接在每次传输一个数据包时,都需要先发送一个RTS消息。因此,本申请的方案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感知环境干扰,选取合适的重传方式,减少其他信令的引入,同时减少了额外的吞吐量开销和信令的开销,从而提升了整个重传的效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目标信息还包括:噪声信号强度信息,该噪声信号强度信息用于指示发送端设备所处网络环境中的噪声信号的强度。上述步骤201具体可以通过下述的步骤401或步骤402实现。
步骤401、在噪声信号的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阈值、且第二数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发送端设备确定发送RTS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数值为其他设备中隐藏设备的数量值,该隐藏设备为对发送端设备所处网络环境中的数据传输的干扰程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的设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噪声信号的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阈值、且第二数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发送端设备确定RTS消息的发送策略具体为:发送RTS消息,且针对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一部分数据包,先发送RTS消息,再发送数据包,针对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另一部分数据包,直至发送数据包(即对于这部分数据包,不发送RTS消息)。
可以理解,若噪声信号的强度较小(即噪声信号的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阈值),但是隐藏设备的数量较多(即第二数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时,则说明该网络环境中对发送端设备的数据传输的干扰较强(即其他设备对发送端设备的数据传输的干扰较大),从而发送端设备可以在数据传输时,先发送RTS消息,再发送数据包,以通过RTS消息指示接收端设备可以通知其他设备停止发送数据包,减小网络环境中对发送端设备的数据传输的干扰,提高数据包传输的成功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隐藏设备可以为隐藏终端,或者其他类型的对发送端设备造成强干扰的设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执行上述步骤401,即RTS消息的发送策略为:发送RTS消息的情况下,上述步骤202具体可以通过下述步骤202f实现。
步骤202f、在确定发送RTS消息的情况下,发送端设备发送与第二数值对应的Q次RTS消息,并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
其中,Q为正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同的隐藏设备数量对应不同的RTS消息发送次数,且隐藏设备数量越大,RTS消息发送次数越多。
需要说明的是,隐藏设备数量可以理解为一个数值,也可以理解为一个数值范围。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方式中,在第二数值在第一子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发送端设备可以采用与第一子预设范围对应的次数发送RTS消息(即Q次等于第一子预设范围对应的次数),并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该第一子预设范围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即第一预设范围包含第一子预设范围)。
示例性地,在数据包的重传场景中,假设有四台以上的隐藏设备(可以标记为强干扰的设备),则说明网络环境中存在非常高的数据碰撞风险,那么丢包很可能是数据碰撞导致的,因此可以在前X-4次重传数据包时带RTS保护(即针对前X-4次数据包,每次重传数据包之前先发送一个RTS消息),而后4次重传数据包时可以不带RTS保护(即针对后4次数据包,可以直接依次发送这些数据包,而不发送RTS消息),X为整个数据包重传次数。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种方式中,在第二数值在第二子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发送端设备可以采用与第二子预设范围对应的次数发送RTS消息(即Q次等于第二子预设范围对应的次数),并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该第二子预设范围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即第一预设范围包含第二子预设范围),且第二子预设范围的最大临界值小于第一子预设范围的最小临界值。
示例性地,在数据包的重传场景中,假设有两台或三台隐藏设备,则说明网络环境中存在较小的数据碰撞风险,因此可以在前X/2(即X除以2)次重传数据包时带RTS保护(即针对前X/2次数据包,每次重传数据包之前先发送一个RTS消息),而后X/2次重传数据包时可以不带RTS保护(即针对后X/2次数据包,可以直接依次发送这些数据包,而不发送RTS消息)。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的又一种方式中,在第二数值在第三子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发送端设备可以采用与第三子预设范围对应的次数发送RTS消息(即Q次等于第三子预设范围对应的次数),并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该第三子预设范围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即第一预设范围包含第三子预设范围),且第三子预设范围的最大临界值小于第二子预设范围的最小临界值。
示例性地,在数据包的重传场景中,假设有一台隐藏设备,则说明网络环境中存在很小的数据碰撞风险,因此根据标记的中等/弱干扰的设备数量,减少RTS消息的发送次数。例如,在上述前X/2次重传数据包时带RTS保护的基础上,减少RTS消息的发送次数(例如前X/4次重传数据包时带RTS保护)。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可以在处于空闲(idle)状态时,通过监听当前所处网络环境中的无线信道,估算该无线信道中隐藏终端的数量和无规律噪声的干扰强度,从而可以根据这两种信息调整RTS消息的发送策略。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可以通过信号能量检测方式,检测得到网络环境中无规律噪声的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若与发送端设备接入同一网络的环境中的隐藏终端的数量较多,则其他设备的干扰越强,导致发送端设备数据传输失败的几率较高,因此可以采用与隐藏终端数量对应的RTS消息发送方案,发送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即隐藏设备数量越多,发送RTS消息的次数越多,隐藏设备数量越少,发送RTS消息的次数越少,如此在减少额外的吞吐量开销和信令的开销的同时,提升整个数据包传输的成功率。
步骤402、在噪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强度阈值、且第二数值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发送端设备确定不发送RTS消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预设范围的最小临界值大于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大临界值。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二数值在第四子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即Q次等于第四子预设范围对应的次数),发送端设备可以尝试先不发送RTS消息,而直接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该第四子预设范围在第二预设范围内(即第二预设范围包含第四子预设范围),且第四子预设范围的最大临界值小于第三子预设范围的最小临界值。
示例性地,在数据包的重传场景中,假设有一台隐藏设备,或者没有隐藏设备时,则说明网络环境中存在极小的数据碰撞风险,因此可以尝试先不发送RTS消息,而直接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例如,前X/2次重传数据包时不带RTS保护,直接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若发送端设备的发送的数据包持续发送失败,再在重传数据包时加入RTS保护。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结合噪声信号的强度和与发送端设备接入同一网络的环境中的隐藏终端的数量,可以更准确地确定不同情况下发送端设备发送RTS消息的方式,因此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在降低额外吞吐量和信令的损失的同时,有效地利用多个条件,根据不同的干扰环境,选择更合适的数据发送方案,提高发送端设备在干扰环境下的数据传输效率和成功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网络环境中的其他设备拥有波束聚合能力的情况下,发送端设备可以基于上述步骤401或步骤402的方案,确定RTS消息的发送策略。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201之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还可以包括下述的步骤501和步骤502。
步骤501、发送端设备获取第一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第一信息包括至少一对地址信息和所述至少一对地址信息对应的第二信息,每对地址信息为一个站点(Station,STA)和一个接入点(Access Point,AP)的地址信息,每对地址信息包括一个数据包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信号强度信息、数据包接收时间、数据包传输次数。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可以在处于空闲状态时,通过解析路由器发给其他设备的数据包或CTS消息获取第一信息。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可以在接收流程中,增加对无线终端数量的统计功能,以实现对路由器的解析。并且,在接收阶段,仅保存获取到第一信息,以供后续对无线终端数量的统计,因此吞吐量开销较小。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可以以数据包的地址对(即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作为索引,建立索引表,以记录数据包的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一对地址信息包括一个数据包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可以理解为该一对地址中哪个地址是AP,哪个是STA。上述信号强度信息用于指示地址对的平均信号强度(用于估算来自该地址对对应的设备的信号对发送端设备影响的强弱)。上述数据包接收时间可以理解为接收到数据包的时间,在后续进行数据包发送(Tx)判断时,接收时间过早的数据包可以忽略。
步骤502、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建立索引表。
可以理解,索引表中包括至少一对地址信息和该至少一对地址信息对应的第二信息(例如信号强度信息、数据包接收时间和数据包传输次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可以在处于空闲状态时,通过获取并保存第一信息建立索引表,以使得发送端设备可以根据该索引表估算信道环境,并根据信道环境确定重传方案,减少在传输数据包的过程中,吞吐量和信令的开销,减少性能占用。
可选的,本发明实施例中,在上述步骤201之前,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还可以包括下述的步骤503和步骤504。
步骤503、发送端设备遍历索引表,从索引表中确定与其他设备对应的K对地址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可以通过遍历索引表,针对上述K对地址信息中的每对地址信息,发送端设备从索引表中查找与一对地址信息相匹配(例如相同)的地址信息,从而从索引表中确定K对地址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可以对索引表中的每一对地址进行分类,以确定遍历索引表中的地址对对应的设备的干扰强度,即强干扰、中等干扰、弱干扰,从而判断发送端设备所处网络环境中的其他设备中属于隐藏设备(即强干扰的设备)的设备(即判断网络环境中隐藏终端的数量),属于中等干扰的设备,属于弱干扰的设备。
步骤504、针对K对地址信息中的每对地址信息,若一对地址信息对应的第三数值大于第四数值,则发送端设备将一对地址信息对应的STA确定为隐藏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第三数值为发送一对地址信息对应的数据包时源地址为AP的数量值,第四数值为发送一对地址信息对应的数据包时源地址为STA的数量值,K为正整数。
可以理解,若发送数据包多次使用某对地址信息,该对地址信息中源地址是AP的次数大于源地址是STA的次数,则将该对地址信息对应的STA确定为隐藏设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遍历索引表,判断该地址对的数据包出现的最后时间,若距离当前时间较久,则认为该信息过旧,发送端设备可以选择直接丢弃,不进行统计。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某个地址对中不包含隐藏终端,则可以通过将一段时间内该地址对应的设备与接收端设备的通信次数,与同一时间段内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的通信次数进行比较,若发送端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的通信次数较少,则确定该地址对对应的设备属于中等干扰设备,若发送端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的通信次数较多,则确定该地址对对应的设备属于弱干扰设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RTS消息的发送策略,可以适用于重传,也可以直接作用于正常发送数据包的的过程中,具体的,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本申请不做任何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RTS消息是为了解决隐藏终端干扰问题,所以在确定重传方案之前,需要判断出其他终端设备中的隐藏终端,若该终端设备不是隐藏终端,由于发送端设备和其他STA都在互相监听的范围内,因此,若其他STA监听到发送端设备发送数据包后,会主动退避,因此该STA和发送端设备发生碰撞,导致数据包丢失的风险较低。由于在发送端设备所处网络环境中存在隐藏终端的情况下,发送端设备只能收到AP发送给隐藏终端的数据包,无法收到隐藏终端发送给AP的的数据包,因此,通过上述方法,记录数据包的至少一对地址信息和,若发送端设备发现,某一对地址信息的数据包中,AP发送至STA的信息较多,而STA发送至AP的信息较少或为零的情况下,则该STA为隐藏终端。可以快速地判断出发送端设备所处网络环境中的隐藏终端的数量,从而根据该隐藏终端的数量和其他信息确定RTS消息发送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发送端设备,或者数据传输装置,或者该数据传输装置中的用于执行数据传输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发送端设备执行数据传输的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数据传输装置的一种可能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数据传输装置70可以包括:确定模块71和执行模块72;其中,确定模块71,用于根据目标信息,确定目标传输策略。执行模块72,用于根据目标传输策略,执行以下任一项:发送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不发送RTS消息,且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其中,RTS消息用于指示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待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目标信息至少包括第一数值,该第一数值为其他设备的数量值,其他设备为与发送端设备接入同一网络的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在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RTS消息和数据包的场景下,通过计算与该发送端设备处于同一个网络环境中的其他设备的数量,从而根据该其他设备的数量,使得发送端设备确定与该数量对应的传输策略,以确定在传输至少一个数据包时是否传输RTS消息,而并非是直接在每次传输一个数据包时,都需要先发送一个RTS消息。因此,本申请的方案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感知环境干扰,选取合适的重传方式,减少其他信令的引入,同时减少了额外的吞吐量开销和信令的开销,从而提升了整个重传的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确定模块71,具体用于若第一数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发送N次RTS消息。执行模块72,具体用于依次发送N次RTS消息和N个数据包,该N个数据包为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前N个数据包,每次RTS消息分别对应N个数据包中的一个数据包;并依次发送M个数据包,该M个数据包为至少一个数据包中除N个数据包之外的数据包,N和M均为正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确定模块71,具体用于若第一数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不发送RTS消息。执行模块72,具体用于不发送RTS消息,并依次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数据传输装置70还包括:调整模块。调整模块,用于在依次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的过程中,若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前L个数据包传输失败,则调整目标传输策略为发送RTS消息。执行模块72,还用于发送P次RTS消息和P个数据包,该P个数据包为至少一个数据包中除前L个数据包之外的数据包,每次RTS消息分别对应P个数据包中的一个数据包,L和P均为正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目标信息还包括:噪声信号强度信息,该噪声信号强度信息用于指示发送端设备所处网络环境中的噪声信号的强度。上述确定模块71,具体用于在噪声信号的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阈值、且第二数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发送RTS消息;或者,在噪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强度阈值、且第二数值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不发送RTS消息。其中,第二数值为其他设备中隐藏设备的数量值,隐藏设备为对发送端设备所处网络环境中的数据传输的干扰程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的设备,第一预设范围的最小临界值大于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大临界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执行模块72,具体用于在确定发送RTS消息的情况下,发送与第二数值对应的Q次RTS消息,并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Q为正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是装置,也可以是发送端设备中的部件、集成电路、或芯片。该装置可以是移动电子设备,也可以为非移动电子设备。示例性的,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车载电子设备、可穿戴设备、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或者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非移动电子设备可以为服务器、网络附属存储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电视机(television,TV)、柜员机或者自助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数据传输装置可以为具有操作系统的装置。该操作系统可以为安卓(Android)操作系统,可以为ios操作系统,还可以为其他可能的操作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装置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地,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90,包括处理器91,存储器92,存储在存储器9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9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91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送端设备包括上述所述的移动电子设备和非移动电子设备。
图6为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该电子设备100包括但不限于:射频单元101、网络模块102、音频输出单元103、输入单元104、传感器105、显示单元106、用户输入单元107、接口单元108、存储器109、以及处理器110等部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系统与处理器11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系统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管理等功能。图6中示出的电子设备结构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的限定,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发送端设备可以为电子设备,此处是以发送端设备为电子设备为例,对发送端设备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
其中,处理器110,用于根据目标信息,确定目标传输策略。射频单元101,用于根据目标传输策略,执行以下任一项:发送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不发送RTS消息,且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其中,RTS消息用于指示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待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目标信息至少包括第一数值,第一数值为其他设备的数量值,其他设备为与发送端设备接入同一网络的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设备,在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RTS消息和数据包的场景下,通过计算与该发送端设备处于同一个网络环境中的其他设备的数量,从而根据该其他设备的数量,使得发送端设备确定与该数量对应的传输策略,以确定在传输至少一个数据包时是否传输RTS消息,而并非是直接在每次传输一个数据包时,都需要先发送一个RTS消息。因此,本申请的方案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感知环境干扰,选取合适的重传方式,减少其他信令的引入,同时减少了额外的吞吐量开销和信令的开销,从而提升了整个重传的效率。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具体用于若第一数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发送N次RTS消息。射频单元101,具体用于依次发送N次RTS消息和N个数据包,N个数据包为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前N个数据包,每次RTS消息分别对应N个数据包中的一个数据包;并依次发送M个数据包,M个数据包为至少一个数据包中除N个数据包之外的数据包,N和M均为正整数。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110,具体用于若第一数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不发送RTS消息。射频单元101,具体用于不发送RTS消息,并依次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110,还用于在依次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的过程中,若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前L个数据包传输失败,则调整目标传输策略为发送RTS消息。射频单元101,还用于发送P次RTS消息和P个数据包,P个数据包为至少一个数据包中除前L个数据包之外的数据包,每次RTS消息分别对应P个数据包中的一个数据包,L和P均为正整数。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目标信息还包括:噪声信号强度信息,该噪声信号强度信息用于指示发送端设备所处网络环境中的噪声信号的强度。处理器110,具体用于在噪声信号的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阈值、且第二数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发送RTS消息;或者,在噪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强度阈值、且第二数值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不发送RTS消息。其中,第二数值为其他设备中隐藏设备的数量值,隐藏设备为对发送端设备所处网络环境中的数据传输的干扰程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的设备,第一预设范围的最小临界值大于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大临界值。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射频单元101,具体用于在确定发送RTS消息的情况下,发送与第二数值对应的Q次RTS消息,并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Q为正整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各种实现方式具有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相应实现方式所具有的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赘述。
应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输入单元104可以包括图形处理器(GraphicsProcessing Unit,GPU)1041和麦克风1042,图形处理器1041对在视频捕获模式或图像捕获模式中由图像捕获装置(如摄像头)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单元106可包括显示面板1061,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1061。用户输入单元107包括触控面板107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1072。触控面板1071,也称为触摸屏。触控面板107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他输入设备1072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物理键盘、功能键(比如音量控制按键、开关按键等)、轨迹球、鼠标、操作杆,在此不再赘述。存储器109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以及各种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处理器110可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系统、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110中。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2)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发送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目标信息,确定目标传输策略;
根据所述目标传输策略,执行以下任一项:发送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不发送RTS消息,且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
其中,所述RTS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待发送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所述目标信息至少包括第一数值,所述第一数值为其他设备的数量值,所述其他设备为与所述发送端设备接入同一网络的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目标信息,确定目标传输策略,包括:
若所述第一数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发送N次所述RTS消息;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传输策略,发送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包括:
依次发送N次所述RTS消息和N个数据包,所述N个数据包为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前N个数据包,每次所述RTS消息分别对应所述N个数据包中的一个数据包;
依次发送M个数据包,所述M个数据包为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中除所述N个数据包之外的数据包,N和M均为正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目标信息,确定目标传输策略,包括:
若所述第一数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不发送所述RTS消息;
所述根据所述目标传输策略,不发送所述RTS消息,且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包括:
不发送所述RTS消息,并依次发送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在依次发送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的过程中,若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前L个数据包传输失败,则调整所述目标传输策略为发送所述RTS消息;
发送P次所述RTS消息和P个数据包,所述P个数据包为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中除所述前L个数据包之外的数据包,每次所述RTS消息分别对应所述P个数据包中的一个数据包,L和P均为正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信息还包括:噪声信号强度信息,所述噪声信号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设备所处网络环境中的噪声信号的强度;
所述根据目标信息,确定目标传输策略,包括:
在所述噪声信号的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阈值、且第二数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发送RTS消息;
在所述噪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强度阈值、且第二数值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不发送RTS消息;
其中,所述第二数值为所述其他设备中隐藏设备的数量值,所述隐藏设备为对所述发送端设备所处网络环境中的数据传输的干扰程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的设备,所述第一预设范围的最小临界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大临界值。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传输策略,发送所述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包括:
在确定发送所述RTS消息的情况下,发送与所述第二数值对应的Q次所述RTS消息,并发送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Q为正整数。
7.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装置包括:确定模块和执行模块;
所述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目标信息,确定目标传输策略;
所述执行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传输策略,执行以下任一项:发送RTS消息和至少一个数据包;不发送RTS消息,且发送至少一个数据包;
其中,所述RTS消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待发送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所述目标信息至少包括第一数值,所述第一数值为其他设备的数量值,所述其他设备为与所述发送端设备接入同一网络的设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数值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发送N次所述RTS消息;
所述执行模块,具体用于依次发送N次所述RTS消息和N个数据包,所述N个数据包为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前N个数据包,每次所述RTS消息分别对应所述N个数据包中的一个数据包;并依次发送M个数据包,所述M个数据包为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中除所述N个数据包之外的数据包,N和M均为正整数。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若所述第一数值小于第一预设阈值,则确定不发送所述RTS消息;
所述执行模块,具体用于不发送所述RTS消息,并依次发送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装置还包括:调整模块;
所述调整模块,用于在依次发送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的过程中,若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中的前L个数据包传输失败,则调整所述目标传输策略为发送所述RTS消息;
所述执行模块,还用于发送P次所述RTS消息和P个数据包,所述P个数据包为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中除所述前L个数据包之外的数据包,每次所述RTS消息分别对应所述P个数据包中的一个数据包,L和P均为正整数。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信息还包括:噪声信号强度信息,所述噪声信号强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发送端设备所处网络环境中的噪声信号的强度;
所述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在所述噪声信号的强度小于或等于预设强度阈值、且第二数值在第一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发送RTS消息;或者,在所述噪声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强度阈值、且第二数值在第二预设范围内的情况下,确定不发送RTS消息;
其中,所述第二数值为所述其他设备中隐藏设备的数量值,所述隐藏设备为对所述发送端设备所处网络环境中的数据传输的干扰程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的设备,所述第一预设范围的最小临界值大于所述第二预设范围的最大临界值。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模块,具体用于在确定发送所述RTS消息的情况下,发送与所述第二数值对应的Q次所述RTS消息,并发送所述至少一个数据包,Q为正整数。
CN202110897254.8A 2021-08-05 2021-08-05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 Pending CN11374750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97254.8A CN113747503A (zh) 2021-08-05 2021-08-05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
PCT/CN2022/109572 WO2023011430A1 (zh) 2021-08-05 2022-08-02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97254.8A CN113747503A (zh) 2021-08-05 2021-08-05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47503A true CN113747503A (zh) 2021-12-03

Family

ID=78730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97254.8A Pending CN113747503A (zh) 2021-08-05 2021-08-05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47503A (zh)
WO (1) WO202301143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11430A1 (zh) * 2021-08-05 2023-02-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84046A (zh) * 2023-07-03 2023-09-01 国广顺能(上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低通信质量下数据上传异常处理系统
CN117335928B (zh) * 2023-12-01 2024-01-30 长沙普洛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工程数据传输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5331A (zh) * 2012-12-26 2014-07-0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实时媒体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969647A (zh) * 2013-06-21 2015-10-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中传输数据的方法、用户设备和接入点
CN105281864A (zh) * 2014-05-30 2016-01-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20180359802A1 (en) * 2015-11-05 2018-12-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supporting the same
CN110324258A (zh) * 2018-03-31 2019-10-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US20210153002A1 (en) * 2019-06-04 2021-05-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sending terminal policy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50442B (zh) * 2007-10-25 2011-02-02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bss网络内sta的管理方法和设备
CN102083164A (zh) * 2011-02-28 2011-06-01 无锡泛联物联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能量感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机会路由方法
CN103916972B (zh) * 2013-01-04 2017-06-2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启动rts/cts机制的方法和装置
FR3012931B1 (fr) * 2013-11-06 2015-12-25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Procede et systeme d'acces multiple avec multiplexage frequentiel de plusieurs requetes d'autorisation d'envoi de donnees par nœud source
CN107046730B (zh) * 2016-02-05 2021-01-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3747503A (zh) * 2021-08-05 2021-12-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05331A (zh) * 2012-12-26 2014-07-02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实时媒体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4969647A (zh) * 2013-06-21 2015-10-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局域网中传输数据的方法、用户设备和接入点
CN105281864A (zh) * 2014-05-30 2016-01-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US20180359802A1 (en) * 2015-11-05 2018-12-1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supporting the same
CN110324258A (zh) * 2018-03-31 2019-10-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US20210153002A1 (en) * 2019-06-04 2021-05-20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sending terminal policy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11430A1 (zh) * 2021-08-05 2023-02-0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11430A1 (zh) 2023-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47503A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发送端设备
CN113472488B (zh) Harq-ack的反馈模式确定方法、配置方法及设备
CN111601333B (zh) 无线链路监控方法、终端、基站和存储介质
CN111342939B (zh) 数据盲重传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设备
CN111181706B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的发送方法和终端
JP2024503873A (ja) Msg3伝送方法、装置、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CN111836310A (zh) Uci传输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CN113497680B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应答反馈方法、终端及网络节点
US20200412489A1 (en) Method for determining length of feedback response information and related product
CN111294158B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
CN113271684A (zh) 旁链路传输控制方法、发送终端和接收终端
KR100947530B1 (ko)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전송상태를 폴링하는 방법 및장치
CN113242318B (zh) 数据传输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11615135B (zh) 无线链路监控方法、终端、基站和存储介质
CN111614443B (zh) 终端能力上报、信息接收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CN111277357B (zh) 信道状态信息报告的传输方法及终端
CN115347989B (zh) 资源确定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3676949B (zh) 传输处理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333680B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和存储介质
CN113595697B (zh) Dai计数方法、dai计数控制方法、终端及网络设备
WO2022148397A1 (zh) 共享频谱的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及节点
WO2024032769A1 (zh) 信息传输方法、装置、终端及介质
US20240114554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termining Resource in Shared Band
CN113676292A (zh) 信息传输、harq-ack码本的生成、传输方法及设备
CN114071501A (zh) 下行传输方法、下行传输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