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46796A - 计算机可读介质和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计算机可读介质和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46796A
CN113746796A CN202110583051.1A CN202110583051A CN113746796A CN 113746796 A CN113746796 A CN 113746796A CN 202110583051 A CN202110583051 A CN 202110583051A CN 113746796 A CN113746796 A CN 11374679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terminal device
public k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830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柴田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467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679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50Secure pairing of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07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 H04L63/0876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authentication of entities based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erminal or configuration, e.g. MAC address, hardware or software configuration or device fingerpri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08Key distribution or management, e.g. generation, sharing or updating, of cryptographic keys or passwords
    • H04L9/0816Key establishment, i.e. cryptographic processes or cryptographic protocols whereby a shared secret becomes available to two or more parties, for subsequent use
    • H04L9/0819Key transport or distribution, i.e. key establishment techniques where one party creates or otherwise obtains a secret value, and securely transfers it to the other(s)
    • H04L9/0825Key transport or distribution, i.e. key establishment techniques where one party creates or otherwise obtains a secret value, and securely transfers it to the other(s) using asymmetric-key encryption or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PKI], e.g. key signature or public key certific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4Key management, e.g. using generic bootstrapping architecture [GBA]
    • H04W12/047Key management, e.g. using generic bootstrapping architecture [GBA] without using a trusted network node as an anchor
    • H04W12/0471Key exchan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30Security of mobile devices; Security of mobile applications
    • H04W12/35Protecting application or service provisioning, e.g. securing SIM application provision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9/00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 G06F9/06Arrangements for program control, e.g. control units using stored programs, i.e. using an internal store of processing equipment to receive or retain programs
    • G06F9/44Arrangements for executing specific programs
    • G06F9/4401Bootstrapping
    • G06F9/4411Configuring for operating with peripheral devices; Loading of device dr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22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comprising specially adapte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34Signalling channels for network management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30Managing network names, e.g. use of aliases or nickn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07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04L61/5014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using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 or bootstrap protocol [BOOT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34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involving the movement of software or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50Service provisioning or reconfigu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可读介质和通信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使用通信网络将作为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的地址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并且可以通过使用通信网络将第一终端设备的公钥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使用通信网络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使用第一公钥的第一认证请求。第一认证请求可以是以地址信息作为目的地来发送的。终端设备可以通过使用通信网络将第一认证响应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并且可以通过使用通信网络将连接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连接信息可以被第一通信设备使用以在第一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第一无线连接。

Description

计算机可读介质和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文的公开内容公开了当要在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无线连接时使用的技术。
背景技术
文档(“Device Provisioning Protocol Specification Version 1.1.13”,Wi-Fi Alliance,2019)描述了一种根据Wi-Fi标准的设备供应协议(DPP)方案在一对设备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技术。尤其,该文档描述了可以通过使用IP地址的有线通信来执行认证等。
上述文档描述了在使用IP地址的有线通信中的认证的细节,然而,却没有详细描述其他类型的使用IP地址的通信。
发明内容
本公开公开了一种技术,该技术使得能够在要在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无线连接的情况下,使用终端设备和通信设备之间的地址信息来适当地执行通信。
本文的公开内容公开了一种存储用于第一终端设备的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以及计算机。计算机程序可以使计算机用作:第一地址信息发送单元,其用于通过使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一通信设备所属的通信网络,经由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一通信接口,将作为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的地址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第一公钥发送单元,其用于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将第一终端设备的公钥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第一认证请求接收单元,其用于在地址信息和公钥被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使用公钥的第一认证请求,其中,第一认证请求是以地址信息作为目的地来发送的;第一认证响应发送单元,其用于响应于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第一认证请求,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将第一认证响应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以及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单元,其用于在第一认证响应被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将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其中,第一连接信息被第一通信设备使用以在第一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第一无线连接。
根据上述配置,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使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一通信设备所属的通信网络,将作为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的地址信息和第一终端设备的公钥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因此,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使用公钥并且以地址信息(即,IP地址)作为目的地发送的第一认证请求。然后,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认证响应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并且还将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因此,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适当地使得在第一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第一无线连接。
计算机程序可以使计算机还用作:第二地址信息发送单元,其用于通过使用与第一通信设备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还所属的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将地址信息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第二公钥发送单元,其用于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将公钥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第二认证请求接收单元,其用于在地址信息和公钥被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从第二通信设备接收使用公钥的第二认证请求,其中,第二认证请求是以地址信息作为目的地来发送的;第二认证响应发送单元,其用于响应于从第二通信设备接收到第二认证请求,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将第二认证响应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以及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单元,其用于在第二认证响应被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将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其中,第二连接信息被第二通信设备使用以在第二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第二无线连接。
在第一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已经建立了第一无线连接后,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单元可以将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
第一终端设备还可以包括显示单元。计算机程序可以使计算机还用作:搜索信号发送单元,其用于经由第一通信接口将搜索信号发送到通信网络;显示控制单元,其用于在响应于搜索信号被发送而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从多个通信设备中的每一个通信设备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使显示单元显示设备选择画面,设备选择画面包括与多个通信设备当中的两个或更多个通信设备相对应的两条或更多条设备信息,以及在从设备选择画面中的两条或更多条设备信息选择了与第一通信设备相对应的特定设备信息的情况下,第一地址信息发送单元将地址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
设备选择画面可以包括与作为包括支持信息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的两个或更多个通信设备相对应的两条或更多条设备信息。设备选择画面可以不包括与作为不包括支持信息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的通信设备相对应的设备信息。支持信息可以指示作为响应信号的发送方的通信设备支持用于传送使用公钥的认证请求的预定无线连接方案。
设备选择画面可以包括与作为包括支持信息但不包括已建立信息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的两个或更多个通信设备相对应的两条或更多条设备信息。设备选择画面可以不包括与作为包括已建立信息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的通信设备相对应的设备信息。已建立信息可以指示作为响应信号的发送方的通信设备已经与外部设备建立了无线连接。
在响应于搜索信号被发送而仅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可以不显示设备选择画面。在仅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第一地址信息发送单元可以将地址信息发送到一通信设备,而不在设备选择画面中选择特定设备信息。
在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支持信息的情况下,第一地址信息发送单元可以将地址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在未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支持信息的情况下,可以不发送地址信息。支持信息可以指示第一通信设备支持用于传送使用公钥的认证请求的预定无线连接方案。
通信网络可以包括有线通信路径。
第一通信接口可以是用于有线通信的有线接口。
计算机程序可以使计算机还用作:特定信息接收单元,其用于经由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三通信接口从与第一终端设备不同的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特定信息,其中,第二终端设备已经通过使用特定信息生成了第三连接信息并且已经将生成的第三连接信息发送到作为接入点的外部设备,并且第三连接信息被外部设备使用以在第一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第一无线连接,其中,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单元通过使用特定信息来生成第一连接信息,并且将生成的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
本公开还公开了另一种存储用于第一终端设备的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以及计算机。计算机程序可以使计算机用作:第一地址信息发送单元,其用于通过使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一通信设备所属的通信网络,经由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一通信接口,将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第一发送请求接收单元,其用于在地址信息被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第一发送请求,其中,第一发送请求是以地址信息作为目的地来发送的,并且其中,第一发送请求是用于请求第一终端设备发送第一终端设备的公钥的信号;第一公钥发送单元,其用于响应于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第一发送请求,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将公钥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第一认证请求接收单元,其用于在公钥被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经由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二通信接口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使用公钥的第一认证请求;第一认证响应发送单元,其用于响应于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第一认证请求,经由第二通信接口将第一认证响应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以及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单元,其用于在第一认证响应被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经由第二通信接口将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其中,第一连接信息被第一通信设备使用以在第一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第一无线连接。
根据上述配置,第一终端设备通过使用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一通信设备所属的通信网络将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因此,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以地址信息作为目的地发送的第一发送请求。然后,第一终端设备可以将公钥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并且可以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使用公钥的第一认证请求。然后,第一终端设备将第一认证响应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并且还将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到第一通信设备。因此,第一终端设备可以适当地使得在第一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第一无线连接。
第二通信接口可以是第一通信接口。
地址信息可以是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
计算机程序可以使计算机还用作:第二地址信息发送单元,其用于通过使用与第一通信设备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还所属的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将地址信息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第二发送请求接收单元,其用于在地址信息被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从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第二发送请求,其中,第二发送请求是以地址信息作为目的地来发送的,并且其中,第二发送请求是用于请求第一终端设备发送公钥的信号;第二公钥发送单元,其用于响应于从第二通信设备接收到第二发送请求,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将公钥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第二认证请求接收单元,用于在公钥被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的情况下,经由第二通信接口从第二通信设备接收使用公钥的第二认证请求;第二认证响应发送单元,其用于响应于从第二通信设备接收到第二认证请求,经由第二通信接口将第二认证响应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以及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单元,其用于在第二认证响应被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的情况下,经由第二通信接口将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其中,第二连接信息被第二通信设备使用以在第二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第二无线连接。
本公开还公开了一种通信设备。该通信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地址信息接收单元,其用于通过使用通信设备和终端设备所属的通信网络,经由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一通信接口,从终端设备接收作为终端设备的IP地址的地址信息;公钥接收单元,其用于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从终端设备接收终端设备的公钥;认证请求发送单元,其用于在从终端设备接收到地址信息和公钥的情况下,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以地址信息作为目的地将使用公钥的认证请求发送到终端设备;连接信息接收单元,其用于在响应于认证请求被发送到终端设备而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从终端设备接收到认证响应的情况下,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从终端设备接收连接信息,其中,连接信息被通信设备使用以在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无线连接;以及建立单元,其用于在从终端设备接收到连接信息的情况下,经由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三通信接口通过使用连接信息在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无线连接。
根据上述配置,通信设备通过使用通信设备和终端设备所属的通信网络从终端设备接收作为终端设备的IP地址的地址信息和终端设备的公钥。因此,通信设备可以将使用公钥的认证请求发送到以地址信息(即,IP地址)为目的地的终端设备,并且还可以从终端设备接收连接信息。因此,通信设备可以通过使用连接信息来在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适当地建立无线连接。
地址信息接收单元可以通过从终端设备接收包括地址信息作为发送方地址的处理开始请求来接收地址信息,其中,处理开始请求根据预定无线连接方案请求开始处理。
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搜索信号接收单元,其用于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从终端设备接收搜索信号;以及响应信号发送单元,其用于响应于从终端设备接收到搜索信号而将响应信号发送到终端设备。在不包括已建立信息的响应信号被发送到终端设备的情况下,地址信息接收单元可以从终端设备接收处理开始请求。在包括已建立信息的响应信号被发送到终端设备的情况下,可以不接收处理开始请求。已建立信息可以指示通信设备已经与外部设备建立了无线连接。
通信网络可以包括有线通信路径。
第一通信接口可以是用于有线通信的有线接口。第三通信接口可以是用于根据Wi-Fi标准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接口。
本公开还公开了一种通信设备。通信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地址信息接收单元,其用于通过使用通信设备和终端设备所属的通信网络,经由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一通信接口,从终端设备接收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发送请求发送单元,其用于在从终端设备接收到地址信息的情况下,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以地址信息作为目的地将发送请求发送到终端设备,其中,发送请求是用于请求终端设备发送终端设备的公钥的信号;公钥接收单元,其用于响应于发送请求被发送到终端设备,通过使用通信网络经由第一通信接口从终端设备接收公钥;认证请求发送单元,其用于在从终端设备接收到公钥的情况下,经由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二通信接口将使用公钥的认证请求发送到终端设备;连接信息接收单元,其用于在响应于认证请求被发送到终端设备而经由第二通信接口从终端设备接收到认证响应的情况下,经由第二通信接口从终端设备接收连接信息,其中,连接信息被通信设备使用以在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无线连接;以及建立单元,其用于在从终端设备接收到连接信息的情况下,经由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三通信接口通过使用连接信息在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无线连接。
根据上述配置,通信设备通过使用通信设备和终端设备所属的通信网络从终端设备接收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因此,通信设备可以将发送请求发送到以地址信息作为目的地的终端设备,并且可以从终端设备接收公钥。然后,通信设备可以将使用公钥的认证请求发送到终端设备,并且还可以从终端设备接收连接信息。因此,通信设备可以通过使用连接信息来在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适当地建立无线连接。
第二通信接口可以是第一通信接口。
地址信息可以是终端设备的IP地址。
存储上述用于第一终端设备的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第一终端设备本身以及由第一终端设备实现的方法也是新颖且有用的。用于上述相应通信设备的计算机程序、存储这些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以及由上述通信设备实现的方法也是新颖且有用的。此外,包括上述设备中的两个或更多个(例如,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一通信设备)的通信系统也是新颖且有用的。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通信系统的配置。
图2示出了相应设备的硬件配置。
图3示出了相应设备所执行的处理的顺序图;
图4示出了从图3继续的顺序图;以及
图5示出了从图4继续的顺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信系统2的配置:图1)
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2包括终端10、接入点(AP)80、个人计算机(PC)100以及多个打印机200A至200D。
终端10、AP 80、PC 100和打印机200C、200D在XXX公司中。终端10和PC 100由XXX公司的网络管理员使用。电缆连接到AP 80、PC 100和打印机200C。即,AP 80、PC 100和打印机200C属于有线局域网(LAN)6。打印机200D已经根据Wi-Fi标准(下文称为“Wi-Fi连接”)与AP80建立了无线连接。即,打印机200D属于由AP 80形成的无线LAN 8。AP 80和PC 100连接到因特网4。
打印机200A和200B由XXX公司购买并交付给XXX公司。本实施例描述了将通过使用终端10和PC 100在打印机200A、200B中的每一个打印机和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情况。
(终端10的配置:图2)
接下来,将参照图2描述相应设备10、100和200A的硬件配置。终端10是便携式终端设备,诸如便携式电话(例如,智能电话)、PDA、平板PC等。终端10包括操作单元12、显示单元14、相机16、Wi-Fi接口20和控制器30。相应单元12至30连接到总线(附图标记被省略)。
操作单元12包括多个键。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操作单元12来将各种指令输入到终端10。显示单元14是被配置为显示各种类型的信息的显示器。相机16是被配置为捕获物体的图像的设备。在本实施例中,相机16用于捕获AP 80的QR码(注册商标)。
Wi-Fi接口20是被配置为根据Wi-Fi标准执行Wi-Fi通信的无线接口。Wi-Fi标准是用于根据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有限公司)的标准802.11和与其一致的标准(例如,802.11a、11b、11g、11n、11ac等)执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标准。尤其,Wi-Fi接口20支持由Wi-Fi联盟建立的设备供应协议(DPP)方案。在Wi-Fi联盟创建的标准“设备供应协议规范版本1.1.13”中描述了DPP方案的详细信息。
控制器30包括CPU 32和存储器34。CPU 32被配置为根据存储在存储器34中的程序40和42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34由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等配置而成。操作系统(OS)程序40是用于实现终端10的基本操作的程序。DPP应用42(下文称为“DPP app 42”)是用于根据DPP方案在终端10和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程序。DPP APP 42被例如从打印机200A的供应商等提供的因特网上的服务器(未示出)安装在终端10中。
(PC 100的配置)
PC 100是诸如台式PC等的固定终端设备。在变型例中,PC 100可以是便携式终端设备,诸如笔记本PC等。PC 100包括操作单元112、显示单元114、Wi-Fi接口120、有线接口122和控制器130。相应单元112至130连接到总线(附图标记被省略)。
操作单元112包括多个键。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操作单元112来将各种指令输入到PC100。显示单元114是被配置为显示各种类型的信息的显示器。Wi-Fi接口120是被配置为执行Wi-Fi通信的无线接口并且支持DPP方案。
控制器130包括CPU 132和存储器134。CPU 132被配置为根据存储在存储器134中的程序140和142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134由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等配置而成。OS程序140是用于实现PC 100的基本操作的程序。打印机应用142(下文称为“打印机app142”)是用于搜索打印机并根据DPP方案在打印机200A、200B和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程序。打印机app 142可以被例如从由打印机200A的供应商提供的因特网上的服务器(未示出)或从打印机200A附带的介质安装在PC 100中。
(打印机200A的配置)
打印机200A是被配置为执行打印功能的外围设备(例如,终端10的外围设备)。打印机200A包括操作单元212、显示单元214、打印执行单元218、Wi-Fi接口220、有线接口222和控制器230。相应单元212至230连接到总线(附图标记被省略)。
操作单元212包括多个键。用户可以通过操作操作单元212来将各种指令输入到打印机200A。显示单元214是被配置为显示各种类型的信息的显示器。打印执行单元218包括喷墨方案或激光方案的打印机构。Wi-Fi接口220是被配置为执行Wi-Fi通信的无线接口并且支持DPP方案。
控制器230包括CPU 232和存储器234。CPU 232被配置为根据存储在存储器234中的程序240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234由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等配置而成。
打印机200B和200D中的每一个打印机具有与打印机200A相同的硬件配置,并且支持DPP方案。打印机200C具有与打印机200A相同的硬件配置,但是不支持DPP方案。
(相应设备执行的处理:图3至图5)
接下来,将参照图3至图5描述由设备10、80、100和200A至200D执行的处理。下文中,为了便于理解,以相应设备(例如,终端10)作为动作的主体,而不是以CPU作为动作的主体,来描述由相应设备的CPU(例如,CPU 32)执行的动作。此外,在图3至图5中,分别用实线和虚线示出了在设备之间的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
(在终端10和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图3)
如前面提到的,打印机200A和200B被交付给XXX公司。在XXX公司中,在打印机200A和200B中的每一个打印机和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之前,在终端10和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将参照图3描述在终端10和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处理。在图3中,由终端10执行的每一次通信都是经由Wi-Fi接口20执行的。因此,在下文中,在由终端10执行的通信的说明中将省略短语“经由Wi-Fi接口20”。
在T100中,终端10从用户(即XXX公司的网络管理员)接受启动DPP app 42的操作。终端10执行的以下处理全部由DPP app 42实现。
AP 80已经预先存储了两组认证信息。第一组认证信息包括第一公钥PKap1和与其对应的第一私钥skap1(即,与公钥PKap1配对的私钥skap1)。第二组认证信息包括第二公钥PKap2和与其对应的第二私钥skap2。QR码附接到AP 80的壳体。通过对诸如AP 80的第一公钥PKap1、AP 80的MAC地址等信息进行编码来生成QR码。在T102中,终端10从用户接受用于利用相机16读取QR码的操作。
在T104中,终端10读取并解码QR码。终端10由此获得诸如AP 80的第一公钥PKap1、AP 80的MAC地址等的信息。T104的处理对应于DPP方案的Bootstrapping。
在T106中,终端10通过使用Wi-Fi接口20的MAC地址来生成终端10的第一组认证信息。该认证信息包括第一公钥PKte1和与第一公钥PKte1对应的第一私钥skte1。
在T110中,终端10以在T104中获得的AP 80的MAC地址为其目的地将使用在T104中获得的第一公钥PKap1的Authentication Request发送到AP 80。下文中,将Authentication称为“Auth”,并且将Request称为“Req”。Auth Req是请求执行认证的信号。具体地,终端10首先通过使用在T104中获得的第一公钥PKap1和在T106中生成的第一私钥skte1来生成第一共享密钥,然后通过使用第一共享密钥对随机值进行加密来生成第一加密数据。然后,终端10将包括T106中生成的第一公钥PKte1、第一加密数据和终端10的Capability的Auth Req发送到AP 80。终端10的Capability包括指示终端10能够仅充当DPP方案的Configurator的值。
上述Auth Req是一种使用了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但是未使用网络层和更高层的通信,即,不使用IP地址的通信。直到在终端10与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为止(即,直到在T132中的通信(稍后描述)),才在终端10与AP 80之间执行不使用IP地址的通信。
当在T110中从终端10接收到Auth Req时,AP 80对Auth Req执行认证。具体地,AP80通过使用包括在Auth Req中的第一公钥PKte1和预先存储的第一私钥skap1来生成第一共享密钥,然后使用该第一共享密钥对第一加密数据进行解密。当第一加密数据的解密成功时,即,当对Auth Req的认证成功时,AP 80执行从T112开始的处理。
当对Auth Req的认证成功时,AP 80通过使用包括在Auth Req中的第一公钥PKte1和预先存储的第二私钥skap2来生成第二共享密钥,然后通过使用该第二共享密钥对随机值进行加密来生成第二加密数据。然后,在T112中,AP 80将包括预先存储的第二公钥PKap2、第二加密数据和AP 80的Capability的Auth Response发送到终端10。在下文中,将Response称为“Res”。AP 80的Capability包括指示AP 80能够仅充当DPP方案的Enrollee的值。
当在T112中从AP 80接收到Auth Res时,终端10对Auth Res执行认证。具体地,终端10通过使用包括在Auth Res中的第二公钥PKap2和在T106中生成的第一私钥skte1来生成第二共享密钥,然后通过使用该第二共享密钥对第二加密数据进行解密。当第二加密数据的解密成功时,即,当对Auth Res的认证成功时,终端10执行从T113开始的处理。
此外,终端10确定包括在Auth Res中的AP 80(即,Enrollee)的Capability与终端10(即,配置器)的Capability不兼容。在这种情况下,在T113中,终端10将指示认证成功并且它们的角色不兼容的Confirm发送到AP 80。然后,在T114中,终端10确定充当Configurator。配置器是一种充当将Configurator Object(下文称为“CO”)(稍后描述)发送到Enrollee的角色的设备。
当在T113中从终端10接收到Confirm时,AP 80在T116中确定充当Enrollee。Enrollee是一种充当从配置器接收CO的角色的设备。T110至T116的处理对应于DPP方案中的Auth。
在T120中,AP 80将Configuration Req发送到终端10。在下文中,Configuration将被称为“Config”。Config Req是请求发送CO的信号。
当在T120中从AP 80接收到Config Req时,在T122中,终端10通过使用Wi-Fi接口20的MAC地址来生成终端10的第二组认证信息。该认证信息包括第二公钥PKte2和与第二公钥PKte2相对应的第二私钥skte2。终端10还生成Group ID“xxx”。Group ID“xxx”是用于标识由AP 80形成的无线LAN 8的信息。
接下来,终端10生成用于AP的CO。具体地,终端10首先生成用于AP的SignedConnector,该AP是供AP 80用来建立Wi-Fi连接的信息。在下文中,Signed Connector将被称为“SC”。用于AP的SC包括例如在T112中接收到的Auth Res中包括的第二公钥PKap2、在T122中生成的Group ID“xxx”以及通过使用在T122中生成的第二私钥skte2获得的电子签名。然后,终端10生成用于AP的CO,其包括用于AP的SC以及在T122中生成的第二公钥PKte2,并且在T124中将包括用于AP的CO的Config Res发送到AP 80。
当在T124中从终端10接收到Config Res时,AP 80在T126中将指示已接收到用于AP的CO的Config结果发送到终端10。T120至T126的处理对应于DPP方案的Config。
接下来,终端10生成用于终端的SC,该用于终端的SC是供终端10用来建立Wi-Fi连接的信息。用于终端的SC包括例如在T122中生成的第二公钥PKte2、与包括在用于AP的SC中的Group ID相同的Group ID“xxx”和通过使用在T122中生成的第二私钥skte2获得的电子签名。然后,在T130中,终端10将包括用于终端的SC的Discovery Req发送到AP 80。Discovery Req是请求发送通信对方的SC的信号。
当在T130中从终端10接收到Discovery Req时,AP 80对Discovery Req执行认证。具体地,AP 80使用包括在用于AP的CO中的第二公钥PKte2对包括在用于终端的SC中的电子签名进行解密。当响应于电子签名的解密而对用于终端的SC进行的认证成功时,AP 80通过使用包括在用于AP的CO中的第二公钥PKte2和预先存储的第二私钥skap2来生成连接密钥。然后,在T132中,AP 80将包括用于AP的SC的Discovery Res发送到终端10。
当在T132中从AP 80接收到Discovery Res时,终端10对Discovery Res执行认证。具体地,终端10使用在T122中生成的第二公钥PKte2对包括在用于AP的SC中的电子签名进行解密。当响应于电子签名的解密而对用于AC的SC进行的认证成功时,终端10通过使用包括在用于AP的SC中的第二公钥PKap2和在T122中生成的第二私钥skte2来生成连接密钥。该生成的连接密钥与由AP 80生成的连接密钥相同。即,该连接密钥在终端10和AP 80之间共享。T130和T132的处理对应于DPP方案的Network Access。
接下来,终端10使用连接密钥与AP 80执行四向手形通信。结果,在T140中,在终端10与AP 80之间建立了Wi-Fi连接。因此,终端10加入由AP 80形成的无线LAN 8作为子站。结果,终端10和AP 80可以相互执行使用OSI模型的网络层和更高层的通信,即,使用IP地址的通信。
之后,根据来自用户的指令,终端10使用在T140中建立的Wi-Fi连接,经由AP 80,在T150中将特定信息发送到因特网4上的传输服务器300。该特定信息包括在T122中生成的多条信息(即,第二公钥PKte2、第二私钥skte2和Group ID“xxx”)。
在T152中,根据来自用户的指令,PC 100使用打印机app 142经由AP 80从传输服务器300接收特定信息。由于使用了传输服务器300,因此可以安全地执行特定信息的通信。有线LAN 6用于PC 100与AP 80之间的通信。由于PC 100从终端10接收特定信息,因此在以下描述的处理中,其充当Configurator而非终端10,因此它可以通过使用特定信息使Wi-Fi连接在打印机200A、200B中的每一个打印机和AP 80之间被建立。
(指定对象打印机:图4)
接下来,将参照图4描述PC 100从打印机200A至200D当中指定至少一个对象打印机(在当前情况下为200A和200B)的处理,该对象打印机是要在其与打印机80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打印机。下文中由PC 100执行的每个处理由DPP app 42实现。
在图4和图5中,由PC 100执行的每一次通信都是经由有线接口122执行的。因此,在下文中,在对由PC 100执行的通信的说明中将省略短语“经由有线接口122”。在图4中,由打印机200A至200C执行的每一次通信都是经由它们的有线接口(例如222)执行的。因此,关于图4,在对由打印机200A至200C执行的通信的说明中将省略短语“经由有线接口”。此外,经由打印机200D的Wi-Fi接口来执行由打印机200D执行的每一次通信。因此,在对由打印机200D执行的通信的说明中将省略短语“经由Wi-Fi接口”。PC 100与打印机200D之间的通信包括PC 100和AP 80之间的有线通信以及AP 80和打印机200D之间的无线通信。然而,在图4中,用实线描绘了PC 100和打印机200D之间的通信。
当将打印机200A和200B交付给XXX公司时,打印机200A和200B连接到有线LAN 6。结果,PC 100和打印机200A至200D中的每一个打印机可以相互执行使用OSI模型的网络层和更高层的通信,即,使用IP地址的通信。PC 100和打印机200A至200D中的每一个的IP地址可以是由用户设置的所谓静态IP地址或由诸如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服务器等的IP地址分配服务器分配的IP地址。
在T200中,PC 100向有线LAN 6发送包括PC 100的IP地址IPpc作为发送方地址的搜索信号。搜索信号是没有将特定IP地址指定为其接收方地址的信号,即,它是广播信号。搜索信号是根据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的信号,并请求发送指示是否支持DPP方案的信息、指示是否已经建立与AP 80的Wi-Fi连接的信息以及收件方打印机的节点名称。在变型例中,搜索信号可以例如是根据多播域名系统(mDNS)的多播信号。此外,在变型例中,可以使用序列号代替节点名称。
当在T200中从PC 100接收到搜索信号时,打印机200A在T201中发送包括PC 100的IP地址IPpc作为接收方地址的响应信号。即,打印机200A以IP地址IPpc作为其目的地将响应信号发送到PC 100。该响应信号包括打印机200A的IP地址IPpra作为发送方地址。该响应信号还包括指示支持DPP方案的信息(以下称为“支持信息”)、指示尚未建立与AP 80的Wi-Fi连接的信息(以下称为“未建立信息”)以及打印机200A的节点名称“123”。
类似地,打印机200B至200D中的每一个打印机在T202至T204中将响应信号发送到PC 100。打印机200B的响应信号(参见T202)包括作为发送方地址的打印机200B的IP地址IPprb、支持信息、未建立信息以及打印机200B的节点名称“234”。打印机200C的响应信号(参见T203)包括作为发送方地址的打印机200C的IP地址IPprc、指示不支持DPP的信息(以下称为“不支持信息”)、未建立信息以及打印机200C的节点名称“345”。打印机200D的响应信号(参见T204)包括作为发送方地址的打印机200D的IP地址IPprd、支持信息、指示已经建立了与AP 80的Wi-Fi连接的信息(以下称为“已建立信息”)以及打印机200D的节点名称“456”。
在T201至T204中,PC 100从打印机200A至200D接收响应信号,从而其获得响应信号中的信息(即,打印机的IP地址、支持信息或不支持信息、已建立信息或未建立信息以及打印机的节点名称)。
然后,在T210中,PC 100从打印机200A至200D当中指定至少一个对象打印机,在该对象打印机和AP 80之间将新建立Wi-Fi连接。在情况A中,PC 100将作为包括支持信息和未建立信息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的打印机200A和200B指定为对象打印机。PC 100不将作为包括不支持信息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的打印机200C指定为对象打印机。因此,对于不能根据DPP方案与AP 80建立Wi-Fi连接的打印机200C,不必执行以下被执行以建立Wi-Fi连接的处理。此外,PC 100不将作为包括建立信息的响应信号的发送方的打印机200D指定为对象打印机。因此,对于已经与AP 80建立了Wi-Fi连接的打印机200D,不必执行以下被执行以建立Wi-Fi连接的处理。
在T212中,PC 100使显示单元114显示包括T210中指定的打印机200A和200B的节点名称“123”和“234”的选择画面。选择画面还包括提示用户选择要在其与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设备的消息。由于显示了选择画面,因此用户可以选择要在其与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打印机。在T214中,PC 100从用户接受选择两个节点名称“123”和“234”的操作。当T214完成时,PC 100进行到图5的处理,用于在打印机200A、200B中的每一个打印机和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
此处,将假设情况B:打印机200A和200B中仅打印机200A连接到有线LAN 6。在这种情况下,PC 100在T202中不接收响应信号,并且在T210中仅指定一个打印机200A作为对象打印机。在这种情况下,PC 100不显示选择画面(参见T212),并且进行到图5的处理,不接受选择节点名称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不执行用于在打印机200B和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处理,而仅执行用于在打印机200A和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处理。当仅一个打印机200A被指定为对象打印机时,执行用于在打印机200A和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处理,而不显示选择画面。由于用户不必选择打印机200A,因此提高了用户便利性。
(在打印机200A、200B中的每一个打印机和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图5)
接下来,将参照图5来描述从图4的情况A继续的处理。图5的处理是用于通过使用PC 100将打印机200A和200B中的每一个打印机连接到AP 80。
在图5中,由打印机200A和200B执行的与PC 100的每一次通信都是经由它们的有线接口(例如222)执行的。此外,由打印机200A和200B执行的与AP 80的每一次通信都是经由它们的Wi-Fi接口(例如220)执行的。因此,在图5中,在对由打印机200A和200B执行的通信的说明中将省略短语“经由有线接口”和“经由Wi-Fi接口”。
首先,在T250中,PC 100使用Wi-Fi接口120的MAC地址来生成PC 100的认证信息。该认证信息包括公钥PKpc和与公钥PKpc相对应的私钥skpc。
然后,PC 100指定在从打印机200A(参见T201)接收到的响应信号中包括的IP地址IPpra,打印机200A具有在图4的T214中选择的节点名称“123”。然后,在T300中,PC 100向打印机200A发送DPP开始请求,该DPP开始请求包括IP地址IPpc作为发送方地址和指定的IP地址IPpra作为接收方地址。同样在以下处理中,从PC 100到打印机200A的每个信号包括IP地址IPpc作为发送方地址和IP地址IPpra作为接收方地址,因此在下文中将省略对这一点的描述。DPP开始请求是请求打印机200A根据DPP方案开始处理的信号。
通过在T300中从PC 100接收DPP开始请求,打印机200A获得PC 100的IP地址IPpc。然后,打印机200A识别出应该开始根据DPP方案的处理,并且在T302中,打印机200A将发送请求发送到PC 100。该发送请求包括IP地址IPpra作为发送方地址和获得的IP地址IPpc作为接收方地址。同样在以下处理中,从打印机200A到PC 100的每个信号包括IP地址IPpra作为发送方地址和IP地址IPpc作为接收方地址,因此下面将省略对这一点的描述。发送请求是请求PC 100发送PC100的公钥PKpc的信号。
当在T302中从打印机200A接收到发送请求时,PC 100在T304中将包括公钥PKpc的响应信息发送到打印机200A。
通过在T304中从打印机200A接收响应信息,打印机200A获得PC 100的公钥PKpc。然后,在T306中,打印机200A通过使用Wi-Fi接口220的MAC地址生成打印机200A的第一组认证信息和第二组认证信息。第一组认证信息包括第一公钥PKpra1和与第一公钥PKpra1相对应的第一私钥skpra1。第二组认证信息包括第二公钥PKpra2和与第二公钥PKpra2相对应的第二私钥skpra2。此外,打印机200A将打印机200A的状态从打印机200A不能响应于接收到Auth Req而发送Auth Res的状态转换为打印机200A能够响应于接收到Auth Req而发送Auth Res的状态。
接下来,在T310中,打印机200A将使用在T304中接收到的公钥PKpc的Auth Req发送到PC 100。该Auth Req与图3中的T110的Auth Req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的是PC 100的公钥PKpc和在T306中生成的打印机200A的第一组认证信息(即,公钥PKpra1和私钥skpra1)。打印机200A的Capability包括指示其能够仅充当Enrollee的值。
当在T310中从打印机200A接收到Auth Req时,PC 100对Auth Req执行认证。该认证与图3的T110中的对Auth Req的认证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的是包括在Auth Req中的公钥PKpra1和在T250中生成的私钥skpc。然后,PC 100在T312中将Auth Res发送到打印机200A。该Auth Res与图3中的T112的Auth Res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的是包括在Auth Req中的公钥PKpra1和在图3的T152中接收到的终端10的第二组认证信息(即,公钥PKte2和私钥skte2)。PC 100的Capability包括指示其能够仅充当Configurator的值。
当在T312中从PC 100接收到Auth Res时,打印机200A对Auth Res执行认证。该认证与图3的T112中的对Auth Res的认证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的是包括在Auth Res中的公钥PKte2和在T306中生成的私钥skpra1。接下来的T313至T320类似于图3的T113至T120。
当在T320中从打印机200A接收到Config Req时,PC 100生成用于打印机的CO。生成用于打印机的该CO的方法与响应于图3的T120中的Config Req生成用于AP的CO的方法相同。用于打印机的CO包括用于打印机的SC 210A和在图3的T152中接收的第二公钥PKte2。用于打印机的SC 210A包括:例如,包括在T320中接收到的Config Req中的第二公钥PKpra2、在图3的T152中接收到的Group ID“xxx”、以及通过使用在T152中接收的第二私钥skte2获得的电子签名。然后,在T324中,PC 100将包括用于打印机的CO的Config Res发送到打印机200A。T326类似于图3的T126。
T330和T332与图3的T130和T132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使用的是用于打印机的SC210A而非用于终端的SC。然后,在T340中,在打印机200A和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结果,打印机200A作为子站加入无线LAN 8,在LAN 8中,AP 80充当父站。
当在T340中建立与AP 80的Wi-Fi连接时,打印机200A在T350中将指示Wi-Fi连接的建立已经完成的Status Query Result(以下称为“Result”)发送到PC 100,而不经过AP80。由此,可以将Wi-Fi连接的建立完成通知给PC 100。
当在T350中从打印机200A接收到Result时,如在T300至T324中一样,PC 100执行与打印机200B的通信。如上所述,在打印机200A和AP 80之间已经建立了Wi-Fi连接之后,PC100开始用于在打印机200B和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的处理。因此,可以防止多个打印机200A和200B同时执行与AP 80的Network Address(即T330和T332的处理)。在该同时执行的情况下,AP 80将承受高通信负载和处理负载,并且作为结果,AP 80可能无法与打印机中的一个建立Wi-Fi连接。根据本实施例,可以防止同时执行,因此可以在相应打印机200A、200B和AP 80之间适当地建立Wi-Fi连接。
打印机200B通过执行如T300至T332中的处理在T360中与AP 80建立Wi-Fi连接。结果,打印机200B也作为子站加入无线LAN 8,在LAN 8中,AP 80充当父站。因此,打印机200A和200B中的每一个打印机可以,例如,经由AP 80从终端10接收打印数据,并且打印由打印数据表示的图像。此外,打印机200A和200B中的每一个打印机都可以经由AP 80与因特网4上的服务器(未示出)通信。
T370类似于T350。当从图4的T214中选择的所有打印机200A和200B接收到Result时,PC 100使显示单元114显示完成画面(未示出)。从而,用户可以确认已经在打印机200A、200B和AP 80之间建立了Wi-Fi连接。此外,用户通过从打印机200A和200B拔出电缆来从有线LAN 6断开打印机200A和200B的连接。从而完成本实施例的处理。
(实施例的效果)
PC 100通过使用有线LAN 6将包括IP地址IPpc的DPP开始请求发送到打印机200A(图5的T300)。因此,PC 100可以从打印机200A接收以IP地址IPpc为目的地发送的发送请求(T302),并且将公钥PKpc发送到打印机200A(T304)。然后,PC 100可以从打印机200A接收使用公钥PKpc并且通过使用有线LAN 6以IP地址IPpc作为目的地发送的Auth Req(T310)。此外,PC 100使用有线LAN 6将Auth Res发送到打印机200A(T312),并且还将用于打印机的SC210A发送到打印机200A(T324)。因此,PC 100可以使Wi-Fi连接在打印机200A和AP 80之间被建立(T340)。类似地,PC 100通过使用有线LAN 6(结合打印机200B的图5的T300)将包括IP地址IPpc的DPP开始请求发送到打印机200B。因此,PC 100可以通过使用有线LAN 6执行与打印机200B的通信,其结果是,其可以适当地使Wi-Fi连接在打印机200B和AP 80之间被建立(T360)。
例如,将考虑不使用PC 100的比较示例。在比较示例中,终端10的用户使公钥PKpra1等被显示在打印机200A和200B上,并使终端10读取所显示的公钥PKpra1等。在这种情况下,终端10可以获取打印机200A和200B的公钥PKpra1等,并将Auth Req和用于打印机的SC发送到打印机200A和200B中的每一个打印机。然而,根据比较示例的配置,用户必须在多个打印机200A和200B中的每一个打印机上进行用于使公钥被显示的操作和用于读取所显示的公钥的操作。因此,用户体验到增加的工作量。与此相反,根据本实施例,用户不必进行这些操作,从而便于通过使用PC 100在多个打印机200A和200B与AP 80之间建立Wi-Fi连接。
(对应关系)
PC 100、终端10、打印机200A、打印机200B和AP 80分别是“第一终端设备(或终端设备)”、“第二终端设备”、“第一通信设备(或通信设备)”、“第二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的示例。打印机200A至200D是“多个通信设备”的示例,并且打印机200A和200B是“两个或更多个通信设备”的示例。有线LAN 6是“通信网络”的示例。PC 100的有线接口122是“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接口”、“第二通信接口”和“第三通信接口”的示例。打印机200A的有线接口222是“通信设备”的“第一通信接口”和“第二通信接口”的示例。打印机200A的Wi-Fi接口220是“通信设备”的“第三通信接口”的示例。
IP地址IPpc是“地址信息”和“IP地址”的示例。公钥PKpc是“公钥”的示例。在图5的T300中的DPP开始请求是“处理开始请求”的示例。T302的发送请求是“第一发送请求”的示例。与打印机200B相关的T302的发送请求是“第二发送请求”的示例。T310中的Auth Req是“第一认证请求(或认证请求)”的示例。与打印机200B相关的T310中的Auth Req是“第二认证请求”的示例。T312中的Auth Res是“第一认证响应(或认证响应)”的示例。与打印机200B相关的T312中的Auth Res是“第二认证响应”的示例。T324中的用于打印机的SC 210A是“第一连接信息(或连接信息)”的示例。与打印机200B相关的T324中的用于打印机的SC是“第二连接信息”的示例。
在图4的T210中显示的选择画面中的两个节点名称“123”和“234”是“两条或更多条设备信息”的示例。节点名称“123”是“特定设备信息”的示例。DPP方案是“预定无线连接方案”的示例。图3的T132中的用于AP的SC是“第三连接信息”的示例。T150的特定信息中包括的公钥PKte2、私钥skte2和Group ID“xxx”是“特定信息”的示例。
关于“第一终端设备”的对应关系如下。图3的T152的处理是“特定信息接收单元”的示例。图4中的T200的处理和T212的处理分别是“搜索信号发送单元”和“显示控制单元”的示例。图5中的T300的处理、T302的处理、T304的处理、T310的处理、T312的处理和T324的处理分别是“第一地址信息发送单元”、“第一发送请求接收单元”、“第一公钥发送单元”、“第一认证请求接收单元”、“第一认证响应发送单元”和“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单元”的示例。与打印机200B相关的T300的处理、T302的处理、T304的处理、T310的处理、T312的处理和T324的处理分别是“第二地址信息发送单元”、“第二发送请求接收单元”、“第二公钥发送单元”、“第二认证请求接收单元”、“第二认证响应发送单元”和“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单元”的示例。
关于“通信设备”的对应关系如下。图4中的T200的处理和T201的处理分别是“搜索信号接收单元”和“响应信号发送单元”的示例。图5中的T300的处理、T302的处理、T304的处理、T310的处理、T324的处理和T340的处理分别是“地址信息接收单元”、“发送请求发送单元”、“公钥接收单元”、“认证请求发送单元”、“连接信息接收单元”和“建立单元”的示例。
(变型例1)PC 100可以在图5的T300中将包括IP地址IPpc和公钥PKpc的DPP开始请求发送到打印机200A。在这种情况下,图5的T302和T304可以被省略。一般而言,由“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第一地址信息发送单元”和“第一公钥发送单元”可以包括在与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的定时发送地址信息和公钥,或者在与此变型例相同的定时发送地址信息和公钥。此外,由“通信设备”执行的“地址信息接收单元”和“公钥接收单元”可以包括在不同的定时接收地址信息和公钥或在相同的定时接收它们。在此变型例中,由“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第一发送请求接收单元”和由“通信设备”执行的“发送请求发送单元”可能不是必需的。
(变型例2)PC 100和打印机200A可以,例如,属于Wi-Fi Direct(注册商标)无线网络而不是有线LAN 6。在这种情况下,PC 100可以经由Wi-Fi接口120将IP地址IPpc和公钥PKpc发送到打印机200A。此外,PC 100可以经由Wi-Fi接口120与打印机200A执行DPP开始请求、Auth Req和用于打印机的CO的通信。在此变型例中,无线网络是“通信网络”的示例。此外,PC 100的Wi-Fi接口120是“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通信接口”的示例,并且打印机200A的Wi-Fi接口220是“通信设备”的“第一通信接口”的示例。
(变型例3)在图4的T200和T201中,PC 100和打印机200A可以不执行使用OSI模型的网络层和更高层的通信(即,使用IP地址的通信)。即,PC 100和打印机200A可以执行使用数据链路层和低层的通信(即,不使用IP地址的通信)。在这种情况下,PC 100在图4的T201中接收作为打印机200A的有线接口222的MAC地址的打印机有线MAC地址,并且在图5的T300中,以打印机有线MAC地址作为目的地,将DPP开始请求发送到打印机200A。DPP开始请求包括作为PC 100的有线接口122的MAC地址的PC有线MAC地址,作为发送方地址。在这种情况下,T302和以下处理的通信不使用IP地址,而是使用打印机有线MAC地址和PC有线MAC地址。在此变型例中,PC有线MAC地址是“地址信息”的示例。
(变型例4)在图4的T201中,PC 100还可以接收作为打印机200A的Wi-Fi接口220的MAC地址的无线MAC地址。在这种情况下,在T310至T324中,PC 100可以执行使用无线MAC地址的无线通信(即,仅使用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和更低层的通信),而非有线通信。即,PC100可以经由Wi-Fi接口120执行与打印机200A的Auth Req和用于打印机的SC 210A的通信。在此变型例中,PC 100的Wi-Fi接口120是“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二通信接口”的示例并且打印机200A的Wi-Fi接口220是“通信设备”的“第二通信接口”的示例。一般而言,“第二通信接口”可以如上述实施例中那样是与“第一通信接口”相同的接口,也可以是与“第一通信接口”不同的接口。
(变型例5)PC 100可以与AP 80建立Wi-Fi连接。此外,AP 80以及打印机200A和200B中的每一个打印机可以连接到有线网络。在这种情况下,PC 100在图5的T300中使用无线网络将DPP开始请求发送到AP 80。结果,AP 80使用有线网络将DPP开始请求发送到打印机200A。同样在PC 100和打印机200A之间的以下通信(T302、T304、T310等)中,也使用无线网络或有线网络。一般而言,“通信网络”可以如上述实施例中那样仅包括有线通信路径,或者可以如此变型例中那样既包括有线通信路径又包括无线通信路径。
(变型例6)与图4的情况B相同,可以不使用打印机200B。在这种情况下,在图5中,可以省略与打印机200B相关的T300至T332,并且也可以省略T360和T370。在此变型例中,可以省略由“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第二地址信息发送单元”、“第二发送请求接收单元”、“第二公钥发送单元”、“第二认证请求接收单元”、“第二认证响应发送单元”和“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单元”。
(变型例7)在图4的T200中,打印机200A可以在不从PC 100接收搜索信号的情况下例如周期性地将包括IP地址IPpra的信息发送到有线LAN 6。在这种情况下,PC 100可以在不将搜索信号发送到有线LAN 6的情况下从打印机200A接收IP地址IPpra。在此变型例中,可以省略由“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搜索信号发送单元”和由“通信设备”执行的“搜索信号接收单元”。
(变型例8)可以省略图5的T350。在这种情况下,在图5的T324中将Config Res发送到打印机200A之后,PC 100可以在不从打印机200A接收Result的情况下执行与打印机200B的T300至T324的通信。即,PC 100可以在建立图5的T340中的Wi-Fi连接之前执行与打印机200B的T300至T324的通信。一般而言,由“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单元”可以包括在建立第一无线连接之前将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到第二通信设备。
(变型例9)可以省略图4的T212和T214。在此变型例中,可以省略由“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显示控制单元”。
(变型例10)支持DPP方案的打印机200A等可以被配置为将图4的T201等中的响应信号发送到PC 100,而不支持DPP方案的打印机200C可以被配置为不将T203中的响应信号发送到PC 100。利用仅有一个支持DPP方案的打印机发送响应信号的配置,响应信号可能不包括指示是否支持DPP方案的信息。一般而言,“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不接收包括支持信息的响应信号。
(变型例11)尚未与AP 80建立Wi-Fi连接的打印机200A等可以被配置为将图4的T201等中的响应信号发送到PC 100,而已经与AP 80建立了Wi-Fi连接的打印机200D可以被配置为不将T204中的响应信号发送到PC 100。利用仅有一个尚未与AP 80建立Wi-Fi连接的打印机发送响应信号的配置,响应信号可能不包括指示是否已经与AP 80建立Wi-Fi连接的信息。一般而言,“第一终端设备”可以不接收包括建立信息的响应信号。
(变型例12)在图4的情况B中,PC 100可以显示仅包括节点名称“123”的选择画面。一般而言,由“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显示控制单元”可以包括:在仅从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使显示单元显示设备选择画面。
(变型例13)代替终端10,PC 100可以执行图3的处理T100至T14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处理T150和T152。在此变型例中,可以省略由“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特定信息接收单元”。
(变型例14)PC 100可以执行诸如近场通信(NFC)通信、蓝牙(注册商标)(BT)通信等无线通信,而非图3的T150和T152,以从终端10接收公钥PKte2、私钥skte2和Group ID“xxx”。在此变型例中,诸如NFC接口或BT接口等无线通信接口是“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三通信接口”的示例。在另一变型例中,在PC 100和终端10之间的特定信息的通信可以是借助于包括有密码保护的特定信息的电子邮件的通信或使用超文本传输协议安全(HTTPS)的网络通信(即,使用有线LAN 6和无线LAN 8的通信)。此处,上述网络通信可以,例如,由充当客户端的终端10和充当服务器的PC 100来实现。
(变型例15)“第一通信设备(或通信设备)”可以不是打印机,并且可以是另一类型的设备,诸如扫描仪、多功能设备、便携式终端、PC、服务器等。
(变型例16)“外部设备”可以不是AP 80,并且例如可以是PC100。即,在此变型例中,在PC 100和打印机200A之间建立Wi-Fi连接。
(变型例17)在上述实施例中,图3至图5的处理由软件(即,程序40、42、140、142、240)来实现。相反,这些处理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可以由诸如逻辑电路等硬件来实现。

Claims (23)

1.一种存储有用于第一终端设备的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以及
计算机,
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使所述计算机用作:
第一地址信息发送单元,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发送单元用于:通过使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一通信设备所属的通信网络,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一通信接口,将作为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的地址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
第一公钥发送单元,所述第一公钥发送单元用于: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公钥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
第一认证请求接收单元,所述第一认证请求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地址信息和所述公钥被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接收使用所述公钥的第一认证请求,其中,所述第一认证请求是以所述地址信息作为目的地来被发送的;
第一认证响应发送单元,所述第一认证响应发送单元用于:响应于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认证请求,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第一认证响应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以及
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单元,所述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认证响应被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信息被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使用以在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第一无线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
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使所述计算机还用作:
第二地址信息发送单元,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发送单元用于:通过使用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进一步所属的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所述地址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
第二公钥发送单元,所述第二公钥发送单元用于: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所述公钥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
第二认证请求接收单元,所述第二认证请求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地址信息和所述公钥被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接收使用所述公钥的第二认证请求,其中,所述第二认证请求是以所述地址信息作为目的地来被发送的;
第二认证响应发送单元,所述第二认证响应发送单元用于:响应于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认证请求,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第二认证响应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以及
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单元,所述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认证响应被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信息被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使用以在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和所述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第二无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
在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和所述外部设备之间已经建立了所述第一无线连接后,所述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单元将所述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还包括显示单元,
所述计算机程序使所述计算机还用作:
搜索信号发送单元,所述搜索信号发送单元用于: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搜索信号发送到所述通信网络;以及
显示控制单元,所述显示控制单元用于:在响应于所述搜索信号被发送而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多个通信设备中的每一个通信设备接收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使所述显示单元显示设备选择画面,所述设备选择画面包括与所述多个通信设备当中的两个或更多个通信设备相对应的两条或更多条设备信息,并且
在从所述设备选择画面中的所述两条或更多条设备信息选择了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相对应的特定设备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发送单元将所述地址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
所述设备选择画面包括与作为包括支持信息的所述响应信号的发送方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通信设备相对应的所述两条或更多条设备信息,
所述设备选择画面不包括与作为不包括所述支持信息的所述响应信号的发送方的通信设备相对应的设备信息,并且
所述支持信息指示出作为所述响应信号的发送方的通信设备支持用于传送使用公钥的认证请求的预定无线连接方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
所述设备选择画面包括与作为包括所述支持信息但不包括已建立信息的所述响应信号的发送方的所述两个或更多个通信设备相对应的所述两条或更多条设备信息,
所述设备选择画面不包括与作为包括所述已建立信息的所述响应信号的发送方的通信设备相对应的设备信息,并且
所述已建立信息指示出作为所述响应信号的发送方的通信设备已经与所述外部设备建立了无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
在响应于所述搜索信号被发送而仅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所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不显示所述设备选择画面,并且
在仅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所述响应信号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发送单元将所述地址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而不在所述设备选择画面中选择所述特定设备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
在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支持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发送单元将所述地址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
在未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所述支持信息的情况下,不发送所述地址信息,并且
所述支持信息指示出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支持用于传送使用公钥的认证请求的预定无线连接方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
所述通信网络包括有线通信路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接口是用于有线通信的有线接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
所述计算机程序使所述计算机还用作:
特定信息接收单元,所述特定信息接收单元用于: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三通信接口从与所述第一终端设备不同的第二终端设备接收特定信息,其中,所述第二终端设备通过使用所述特定信息已经生成了第三连接信息并且已经将生成的所述第三连接信息发送到作为接入点的所述外部设备,并且所述第三连接信息被所述外部设备使用以在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和所述外部设备之间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单元通过使用所述特定信息来生成所述第一连接信息,并且将生成的所述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
12.一种存储有用于第一终端设备的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机可读介质,
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以及
计算机,
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使所述计算机用作:
第一地址信息发送单元,所述第一地址信息发送单元用于:通过使用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一通信设备所属的通信网络,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一通信接口,将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
第一发送请求接收单元,所述第一发送请求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地址信息被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接收第一发送请求,其中,所述第一发送请求是以所述地址信息作为目的地来被发送的,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发送请求是用于请求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公钥的信号;
第一公钥发送单元,所述第一公钥发送单元用于:响应于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发送请求,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所述公钥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
第一认证请求接收单元,所述第一认证请求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公钥被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二通信接口,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接收使用所述公钥的第一认证请求;
第一认证响应发送单元,所述第一认证响应发送单元用于:响应于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一认证请求,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将第一认证响应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以及
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单元,所述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认证响应被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将第一连接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信息被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使用以在所述第一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第一无线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
所述第二通信接口是所述第一通信接口。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
所述地址信息是所述第一终端设备的IP地址。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其中,
所述计算机程序使所述计算机还用作:
第二地址信息发送单元,所述第二地址信息发送单元用于:通过使用与所述第一通信设备不同的第二通信设备进一步所属的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所述地址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
第二发送请求接收单元,所述第二发送请求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地址信息被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接收第二发送请求,其中,所述第二发送请求是以所述地址信息作为目的地来被发送的,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发送请求是用于请求所述第一终端设备发送所述公钥的信号;
第二公钥发送单元,所述第二公钥发送单元用于:响应于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发送请求,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将所述公钥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
第二认证请求接收单元,所述第二认证请求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公钥被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接收使用所述公钥的第二认证请求;
第二认证响应发送单元,所述第二认证响应发送单元用于:响应于从所述第二通信设备接收到所述第二认证请求,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将第二认证响应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以及
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单元,所述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认证响应被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将第二连接信息发送到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其中,所述第二连接信息被所述第二通信设备使用以在所述第二通信设备和所述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第二无线连接。
16.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
地址信息接收单元,所述地址信息接收单元用于:通过使用所述通信设备和终端设备所属的通信网络,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作为所述终端设备的IP地址的地址信息;
公钥接收单元,所述公钥接收单元用于: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的公钥;
认证请求发送单元,所述认证请求发送单元用于:在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所述地址信息和所述公钥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以所述地址信息作为目的地将使用所述公钥的认证请求发送到所述终端设备;
连接信息接收单元,所述连接信息接收单元用于:在响应于所述认证请求被发送到所述终端设备而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认证响应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连接信息,其中,所述连接信息被所述通信设备使用以在所述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无线连接;以及
建立单元,所述建立单元用于:在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所述连接信息的情况下,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三通信接口,通过使用所述连接信息在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外部设备之间建立所述无线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地址信息接收单元通过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包括作为发送方地址的所述地址信息的处理开始请求来接收所述地址信息,其中,所述处理开始请求请求以开始根据预定无线连接方案的处理。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设备,还包括:
搜索信号接收单元,所述搜索信号接收单元用于: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搜索信号;以及
响应信号发送单元,所述响应信号发送单元用于:响应于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所述搜索信号而将响应信号发送到所述终端设备,
其中,
在不包括已建立信息的所述响应信号被发送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情况下,所述地址信息接收单元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处理开始请求,
在包括所述已建立信息的所述响应信号被发送到所述终端设备的情况下,不接收所述处理开始请求,并且
所述已建立信息指示出所述通信设备已经与所述外部设备建立了无线连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通信网络包括有线通信路径。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通信接口是用于有线通信的有线接口,并且
所述第三通信接口是用于根据Wi-Fi标准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接口。
21.一种通信设备,包括:
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
地址信息接收单元,所述地址信息接收单元用于:通过使用所述通信设备和终端设备所属的通信网络,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终端设备的地址信息;
发送请求发送单元,所述发送请求发送单元用于:在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所述地址信息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以所述地址信息作为目的地将发送请求发送到所述终端设备,其中,所述发送请求是用于请求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终端设备的公钥的信号;
公钥接收单元,所述公钥接收单元用于:响应于所述发送请求被发送到所述终端设备,通过使用所述通信网络,经由所述第一通信接口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所述公钥;
认证请求发送单元,所述认证请求发送单元用于:在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所述公钥的情况下,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二通信接口,将使用所述公钥的认证请求发送到所述终端设备;
连接信息接收单元,所述连接信息接收单元用于:在响应于所述认证请求被发送到所述终端设备而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认证响应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连接信息,其中,所述连接信息被所述通信设备使用以在所述通信设备和外部设备之间建立无线连接;以及
建立单元,所述建立单元用于:在从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所述连接信息的情况下,经由所述一个或多个通信接口中的第三通信接口,通过使用所述连接信息在所述通信设备和所述外部设备之间建立所述无线连接。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第二通信接口是所述第一通信接口。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所述地址信息是所述终端设备的IP地址。
CN202110583051.1A 2020-05-29 2021-05-27 计算机可读介质和通信设备 Pending CN1137467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94818 2020-05-29
JP2020094818A JP2021190863A (ja) 2020-05-29 2020-05-29 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と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46796A true CN113746796A (zh) 2021-12-03

Family

ID=76197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83051.1A Pending CN113746796A (zh) 2020-05-29 2021-05-27 计算机可读介质和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78034A1 (zh)
EP (1) EP3917110A1 (zh)
JP (1) JP2021190863A (zh)
CN (1) CN11374679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92954B2 (ja) * 2015-05-12 2019-10-2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機能実行装置、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機能実行システム
JP6716399B2 (ja) * 2016-09-06 2020-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80109418A1 (en) * 2016-10-19 2018-04-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Device provisioning protocol (dpp) using assisted bootstrapping
JP7459663B2 (ja) * 2020-05-29 2024-04-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と通信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17110A1 (en) 2021-12-01
JP2021190863A (ja) 2021-12-13
US20210378034A1 (en) 2021-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7097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universal plug and play service based on Wi-Fi direct connection in portable terminal
EP3917109A1 (en) Computer program for first terminal device performing a dpp provisioning of a communication device
JP6152767B2 (ja) 機能実行機器と可搬型デバイス
US10110774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JP2016187089A (ja) 通信機器
US20180063364A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and non-transitory recording medium
JP6819418B2 (ja) 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装置
EP3540619B1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system, method, and carrier means
JP2019068204A (ja) 通信装置と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EP3979071B1 (e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application server for downloading application
JP6458512B2 (ja) 通信機器
CN113746796A (zh) 计算机可读介质和通信设备
JP2018129617A (ja) 通信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7070095B2 (ja) 通信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と通信装置とサーバ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7070094B2 (ja) 通信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と通信装置
JP7439642B2 (ja) 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と通信装置とサーバ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6398750B2 (ja) 通信機器
JP7459661B2 (ja) 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端末装置、及び、方法
JP7354811B2 (ja) 通信装置及び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21184577A (ja) 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と通信装置
JP6361785B2 (ja) 機能実行機器と可搬型デバイス
JP2023138091A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
JP2021184579A (ja) 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と通信装置
JP2021048653A (ja) 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装置
JP2023111421A (ja)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及び、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