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46574A - 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46574A
CN113746574A CN202110872519.9A CN202110872519A CN113746574A CN 113746574 A CN113746574 A CN 113746574A CN 202110872519 A CN202110872519 A CN 202110872519A CN 113746574 A CN113746574 A CN 1137465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rt
node
target
communication channel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7251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46574B (zh
Inventor
张一罡
张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Inspur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7251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465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465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65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465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465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82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dmission control or hando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1Allocation or use of connection identif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30Connection relea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04Large scale networks; Deep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08Trunked mobile radio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第一节点获取数据获取请求并根据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基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第一节点利用发起端通信信道向第二节点发送通信请求;第二节点通过第二端口获取由第一节点通过发起端通信信道发送的通信请求,并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获取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第二节点利用目标端通信信道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目标数据;第一节点利用发起端通信信道,获取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数据。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组成的信道对,独立负责目标数据的传输,实现并发处理和非阻塞式收发消息,提高通信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
背景技术
存储集群是将多台节点聚合成一个对外提供统一服务的系统。存储集群中各个节点之间的通信质量会影响到存储集群的响应速度和节点之间的输入输出处理性能。在节点之间的通信质量较低时,会影响存储集群的性能,导致存储集群不稳定。
目前,存储集群各节点间的主流连接方式是使用光纤连接,并使用光纤通道协议传输数据。如何提高集群中节点之间的通信质量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能够提高节点之间的通信质量。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信息交互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数据获取请求,所述数据获取请求中包括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
根据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基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
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向第二节点发送通信请求,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连接,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所述数据标识,以便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并发送与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
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接收所述第二节点利用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发送的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一端口数量,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为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CIE端口、网状通道技术FC端口和互联网协议地址IP端口中的每一类端口;
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一信息处理速度;
根据所述第一端口数量和所述第一信息处理速度,确定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为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的上限;
当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大于所述目标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降低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为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
当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提高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满足第一断连条件时,所述第一节点断开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一断连条件包括第一停止通信条件和第一故障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停止通信条件为在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心跳消息;
所述第一故障条件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在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数据、在第三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检测到建立目标端通信信道和接收所述目标数据的丢失率大于传输丢失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满足第一故障条件,在断开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信息交互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二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第二端口获取由第一节点通过发起端通信信道发送的通信请求,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是所述第一节点基于第一端口创建的,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接,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数据标识;
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
获取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
利用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二端口数量,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为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CIE端口、网状通道技术FC端口和互联网协议地址IP端口中的每一类;
获取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二信息处理速度;
根据所述第二端口数量和所述第二信息处理速度,确定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为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的上限;
当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降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为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
当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提高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满足第二断连条件时,断开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二断连条件包括第二停止通信条件和第二故障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停止通信条件为向所述第一节点传输所述目标数据结束;
所述第二故障条件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在第四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和发送所述目标数据的失败率大于传输失败阈值。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信息交互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用于获取数据获取请求,所述数据获取请求中包括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
所述第一节点,还用于根据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基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一节点,还用于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向第二节点发送通信请求,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所述数据标识;
所述第二节点,用于通过所述第二端口获取由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发送的所述通信请求;
所述第二节点,还用于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二节点,还用于获取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
所述第二节点,还用于利用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所述第一节点,还用于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接收所述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一端口数量,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为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CIE端口、网状通道技术FC端口和互联网协议地址IP端口中的每一类端口;
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一信息处理速度;
根据所述第一端口数量和所述第一信息处理速度,确定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为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的上限;
当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大于所述目标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降低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为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
当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提高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还用于当满足第一断连条件时,断开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一断连条件包括第一停止通信条件和第一故障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停止通信条件为在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心跳消息;
所述第一故障条件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在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数据、在第三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检测到建立目标端通信信道和接收所述目标数据的丢失率大于传输丢失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还用于若满足第一故障条件,在所述第一节点断开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之后,基于所述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单元,还用于获取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二端口数量,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为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CIE端口、网状通道技术FC端口和互联网协议地址IP端口中的每一类;
获取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二信息处理速度;
根据所述第二端口数量和所述第二信息处理速度,确定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为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的上限;
当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降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为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
当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提高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单元,还用于当满足第二断连条件时,断开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二断连条件包括第二停止通信条件和第二故障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停止通信条件为向所述第一节点传输所述目标数据结束;
所述第二故障条件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在第四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和发送所述目标数据的失败率大于传输失败阈值。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第一节点,所述第一节点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数据获取请求,所述数据获取请求中包括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
创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基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
发送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向第二节点发送通信请求,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连接,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所述数据标识,以便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并发送与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
接收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接收所述第二节点利用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发送的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还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一端口数量,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为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CIE端口、网状通道技术FC端口和互联网协议地址IP端口中的每一类端口;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一信息处理速度;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端口数量和所述第一信息处理速度,确定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为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的上限;
第一调整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大于所述目标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降低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为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
第二调整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提高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还包括:
断开单元,用于当满足第一断连条件时,断开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一断连条件包括第一停止通信条件和第一故障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停止通信条件为在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心跳消息;
所述第一故障条件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在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数据、在第三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检测到建立目标端通信信道和接收所述目标数据的丢失率大于传输丢失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还包括:
重建单元,用于若满足第一故障条件,在断开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之后,基于所述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
第五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第二节点,所述第二节点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通过第二端口获取由第一节点通过发起端通信信道发送的通信请求,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是所述第一节点基于第一端口创建的,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接,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数据标识;
创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所述第二节点获取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
发送单元,用于所述第二节点利用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还包括: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二端口数量,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为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CIE端口、网状通道技术FC端口和互联网协议地址IP端口中的每一类;
第四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二信息处理速度;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端口数量和所述第二信息处理速度,确定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为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的上限;
第一调整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降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为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
第二调整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提高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还包括:
断开单元,用于当满足第二断连条件时,断开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二断连条件包括第二停止通信条件和第二故障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停止通信条件为向所述第一节点传输所述目标数据结束;
所述第二故障条件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在第四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和发送所述目标数据的失败率大于传输失败阈值。
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第一节点获取数据获取请求并根据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基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第一节点利用发起端通信信道向第二节点发送通信请求;第二节点通过第二端口获取由第一节点通过发起端通信信道发送的通信请求,并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获取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第二节点利用目标端通信信道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目标数据;第一节点利用发起端通信信道,获取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数据。如此,能够根据数据传输的需要,在存储集群中的节点之间建立传输目标数据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组成的信道对,独立负责目标数据的传输,实现并发处理和非阻塞式收发消息,提高存储集群中节点之间的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交互系统的交互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的流程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和解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先对本申请的背景技术进行说明。
在对传统的存储集群中各个节点之间的通信过程进行研究后发现,存储集群各个节点之间采用光纤连接,但是在通信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占用过多的通信资源以及通信质量较差的问题。节点之间的通信质量影响集群响应速度和设备间输入输出处理性能。在节点之间的通信质量太差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集群不稳定。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第一节点获取数据获取请求并根据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基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第一节点利用发起端通信信道向第二节点发送通信请求;第二节点通过第二端口获取由第一节点通过发起端通信信道发送的通信请求,并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获取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第二节点利用目标端通信信道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目标数据;第一节点利用发起端通信信道,获取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数据。如此,能够根据数据传输的需要,在存储集群中的节点之间建立传输目标数据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组成的信道对,独立负责目标数据的传输,实现并发处理和非阻塞式收发消息,提高存储集群中节点之间的通信质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交互系统进行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信息交互系统可以应用于存储集群。
参见图1所示,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交互系统的交互示意图。
所述信息交互系统中包括第一节点101和第二节点102。第一节点101和第二节点102为存储集群中任意需要进行信息交互的节点。第一节点101的第一端口与第二节点102的第二端口连接。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的端口类型,互联网协议地址,可以为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端口,FC(Fibre Channel,网状通道技术)端口或者IP(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互联网协议地址)端口中的任意一种。
第一节点101,用于获取数据获取请求,所述数据获取请求中包括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
数据获取请求用于触发第一节点101建立发起端通信信道,向第二节点102发送通信请求。数据获取请求可以是由第一节点101的应用层触发生成的,也可以是由集群中的其他节点向第一节点101发送的。
数据获取请求中包括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数据标识用于确定目标数据。
第一节点101,还用于根据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基于所述第一节点101的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
第一节点101根据数据获取请求,能够确定所使用通信的第一端口。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节点101能够根据数据获取请求,确定目标数据所在的节点,或者传输目标数据的节点,也就是第二节点10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连接后,能够触发第一端口的登录事件和第二端口的登录事件。第一节点能够获取第二端口的端口信息。第二节点102能够获取第一端口的端口信息。端口信息具体可以包括端口标识和端口类型等信息。第一节点101再根据各个端口的连接关系,可以确定与第二节点102的第二端口连接的第一端口。
在确定第一端口之后,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发起端通信信道表征第一节点101与第二节点102进行通信所需要的通信资源。第一节点101在获取数据获取请求之后,可以申请通信资源,实现发起端通信信道的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封装了一些通信管理数据和内存缓冲区,对外呈现为最小的通信管理单元。发起端通信信道是根据数据获取请求触发创建的,基于数据获取请求建立对应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发起端通信信道的数量与实际的端口之间的连接信道的数量无关。在需要处理多个数据获取请求时,可以基于一个端口建立对应的多个发起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一节点101,还用于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向第二节点102发送通信请求,所述第一节点101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节点102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所述数据标识。
第一节点101利用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第一端口向第二节点102发送通信请求。通信请求中包括数据标识,便于第二节点102根据数据标识获取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通信请求中还包括发起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标识。发起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标识用于确定与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二节点102,用于通过所述第二端口获取由所述第一节点101通过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发送的所述通信请求。
所述第二节点102,还用于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
第二节点102在获取通信请求之后,根据通信请求基于第二端口创建目标端通信信道。目标端通信信道表征第二节点与第一节点101进行通信所需要的通信资源。第二节点102在获取通信请求之后,可以申请通信资源,实现目标端通信信道的创建。目标端通信信道封装了一些通信管理数据和内存缓冲区,对外呈现为最小的通信管理单元。
对应的,在当通信请求中还包括发起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标识时,第二节点102建立的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标识可以与发起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标识匹配。例如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标识可以与发起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标识一致。
所述第二节点102,还用于获取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
第二节点102还根据数据标识,获取对应的目标数据。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节点102存储目标数据。第二节点102可以根据数据标识确定目标数据的存储位置,读取目标数据。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节点102可以确定存储目标数据的目标节点。第二节点102可以与目标节点进行信息交互,从目标节点中获取目标数据。
所述第二节点102,还用于利用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向所述第一节点101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第二节点102将获取的目标数据,利用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第二端口向第一节点101发送。
所述第一节点101,还用于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接收所述目标数据。
第一节点101基于第一端口,通过与目标端通信信道对应的发起端通信信道,获取第二节点102利用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第二端口发送的目标数据。第一节点101可以读取并处理目标数据,实现信息的交互。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根据目标数据的传输的需要,在存储集群中的第一节点建立传输目标数据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在第二节点建立和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实现对目标数据的传输。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组成的信道对,独立负责目标数据的传输。能够实现多消息的并发处理和非阻塞式收发消息,提高存储集群中节点之间的通信质量。
进一步的,还可以对第一节点101和第二节点102建立的信道数量进行管理,以实现对通信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信息交互系统,第一节点101还用于实现以下五个步骤:
A1:获取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一端口数量,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为PCIE端口、FC端口和IP端口中的每一类端口。
第一节点中可以包括多种类型的端口,每种端口所实现的功能不同,所占用的通信资源不同。
获取第一节点中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一端口数量。其中,第一目标类型端口为PCIE端口、FC端口和IP端口中的每一类端口。也就是说,分别获取第一节点中PCIE端口的端口数量、FC端口的端口数量和IP端口的端口数量。
A2: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一信息处理速度。
也就是分别获取第一节点中PCIE端口的第一信息处理速度、FC端口的第一信息处理速度和IP端口的第一信息处理速度获取每个类型的端口的第一信息处理速度。其中,第一信息处理速度为端口在单位时间内处理消息的数据量。每类端口的第一信息处理速度可以是同类端口中每个端口的第一信息处理速度之和。
A3:根据所述第一端口数量和所述第一信息处理速度,确定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为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的上限。
第一端口数量和第一信息处理速度能够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对于消息的处理能力。基于第一端口数量和第一信息处理速度,确定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信道数量上限是指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的上限。信道数量上限用于限制第一目标类型端口所使用的通信资源。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节点也可以作为其他节点的目标端,建立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
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可以与端口类型和信息处理速度匹配。例如,PCIE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大于FC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FC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大于IP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而信息处理速度较快,信道数量上限较高。
A4:当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大于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降低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为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
在确定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后,需要对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实际使用的通信资源进行调整。可以获取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为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
将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与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进行比较。在当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大于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说明第一目标类型端口所占用的通信资源较多,降低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具体的,可以从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中选取符合释放条件的通信信道,并将符合释放条件的通信信道断开,释放对应的通信资源。具体的,例如可以将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降低至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
A5:当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提高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
在当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小于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说明第一目标类型端口所占用的通信资源较少,提高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具体的,可以向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分配较多的通信资源,使得第一目标类型端口能够创建更多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具体的,例如可以将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提高至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定触发第一节点执行A1-A5的方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可以定时触发第一节点确定并调整端口的通信资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确定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并调整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能够合理分配通信资源,节约系统资源。
对应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信息交互系统,第二节点102还用于实现以下五个步骤:
B1:获取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二端口数量,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为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CIE端口、网状通道技术FC端口和互联网协议地址IP端口中的每一类。
B2:获取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二信息处理速度。
B3:根据所述第二端口数量和所述第二信息处理速度,确定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为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的上限。
B4:当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降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为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
B5:当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提高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
B1-B5的具体实现方式分别与上述A1-A5的具体实现方式类似,具体请参见A1-A5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信息交互系统,第一节点101还用于实现以下步骤:
当满足第一断连条件时,所述第一节点断开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
其中,第一断连条件包括第一停止通信条件和第一故障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停止通信条件用于表示本次传输目标数据完成。第一停止通信条件为在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心跳消息。第二节点发送的心跳消息用于表示第二节点是否需要继续发送目标数据。当在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心跳消息时,表示第二节点发送目标数据结束。第一节点可以断开发起端通信信道,释放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通信资源。其中,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可以为预设的心跳消息的发送间隔。
第一故障条件用于表示传输目标数据的过程中出现故障。所述第一故障条件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在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数据、在第三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检测到建立目标端通信信道和接收所述目标数据的丢失率大于传输丢失阈值。
其中,在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数据,表示未能正常接收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数据。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可以为预设的等待第二节点发送目标数据的时间间隔。
在第三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检测到建立目标端通信信道,表示第二节点未能正常创建目标端通信信道。第三预设时间间隔可以为预设的等待第二节点创建目标端通信信道的时间间隔。
接收所述目标数据的丢失率大于传输丢失阈值,表示接收的目标数据存在一定比例的数据丢失,并且丢失率大于传输丢失阈值。传输丢失阈值表示通信过程中可以接受的数据传输丢失的最高比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第一节点因为满足第一故障条件断开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时,第一节点还可以尝试重新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再次与第二节点建立通信连接。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通过在满足第一断连条件时,第一节点断开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能够有效监督通信信道的状态。如果目标数据传输结束或者是通信信道出现问题能够及时释放通信资源。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信息交互系统,第二节点102还用于实现以下步骤:
当满足第二断连条件时,所述第二节点断开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
其中,第二断连条件包括第二停止通信条件和第二故障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停止通信条件用于表示本次传输目标数据完成。第二停止通信条件为第二节点向所述第一节点传输所述目标数据结束。
第二故障条件用于表示传输目标数据的过程中出现故障。所述第二故障条件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在第四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和发送所述目标数据的失败率大于传输失败阈值。
其中,在第四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表示第一节点未能正常接收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数据,或者第一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未能正常传输。第四预设时间间隔可以为预设的等待第一节点发送回复消息。
发送目标数据的失败率大于传输失败阈值,表示发送的目标数据存在一定比例的失败发送,并且失败率大于传输失败阈值。传输失败阈值表示通信过程中可以接受的数据传输失败的最高比率。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通过在满足第二断连条件时,第二节点断开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能够有效监督通信信道的状态。如果目标数据传输结束或者是通信信道出现问题能够及时释放通信资源。
基于上述系统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交互系统,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交互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节点,下面将结合附图对该信息交互方法进行说明。
参见图2,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该信息交互方法包括:
S201:获取数据获取请求,所述数据获取请求中包括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
S202:根据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基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
S203: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向第二节点发送通信请求,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连接,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所述数据标识,以便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并发送与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
S204: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接收所述第二节点利用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发送的目标数据。
上述S201-S204的相关内容请参见上述信息交互系统中对于第一节点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一端口数量,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为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CIE端口、网状通道技术FC端口和互联网协议地址IP端口中的每一类端口;
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一信息处理速度;
根据所述第一端口数量和所述第一信息处理速度,确定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为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的上限;
当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大于所述目标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降低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为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
当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提高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满足第一断连条件时,所述第一节点断开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一断连条件包括第一停止通信条件和第一故障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停止通信条件为在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心跳消息;
所述第一故障条件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在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数据、在第三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检测到建立目标端通信信道和接收所述目标数据的丢失率大于传输丢失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若满足第一故障条件,在断开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
基于上述系统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交互系统,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交互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二节点,下面将结合附图对该信息交互方法进行说明。
参见图3,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3所示,该信息交互方法包括:
S301:通过第二端口获取由第一节点通过发起端通信信道发送的通信请求,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是所述第一节点基于第一端口创建的,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接,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数据标识。
S302: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
S303:获取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
S304:利用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上述S301-S304的相关内容请参见上述信息交互系统中对于第二节点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二端口数量,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为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CIE端口、网状通道技术FC端口和互联网协议地址IP端口中的每一类;
获取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二信息处理速度;
根据所述第二端口数量和所述第二信息处理速度,确定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为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的上限;
当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降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为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
当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提高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满足第二断连条件时,断开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二断连条件包括第二停止通信条件和第二故障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停止通信条件为向所述第一节点传输所述目标数据结束;
所述第二故障条件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在第四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和发送所述目标数据的失败率大于传输失败阈值。
基于上述系统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交互系统,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一节点,下面将结合附图对该第一节点进行说明。
参见图4,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该第一节点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401,用于获取数据获取请求,所述数据获取请求中包括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
创建单元402,用于根据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基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
发送单元403,用于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向第二节点发送通信请求,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连接,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所述数据标识,以便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并发送与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
接收单元404,用于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接收所述第二节点利用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发送的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还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一端口数量,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为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CIE端口、网状通道技术FC端口和互联网协议地址IP端口中的每一类端口;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一信息处理速度;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端口数量和所述第一信息处理速度,确定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为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的上限;
第一调整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大于所述目标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降低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为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
第二调整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提高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还包括:
断开单元,用于当满足第一断连条件时,断开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一断连条件包括第一停止通信条件和第一故障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停止通信条件为在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心跳消息;
所述第一故障条件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在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数据、在第三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检测到建立目标端通信信道和接收所述目标数据的丢失率大于传输丢失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节点还包括:
重建单元,用于若满足第一故障条件,在断开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之后,基于所述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
基于上述系统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信息交互系统,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第二节点,下面将结合附图对该第二节点进行说明。
参见图5,该图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第二节点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501,用于通过第二端口获取由第一节点通过发起端通信信道发送的通信请求,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是所述第一节点基于第一端口创建的,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接,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数据标识。
创建单元502,用于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
第二获取单元503,用于所述第二节点获取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
发送单元504,用于所述第二节点利用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还包括: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二端口数量,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为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CIE端口、网状通道技术FC端口和互联网协议地址IP端口中的每一类;
第四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二信息处理速度;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二端口数量和所述第二信息处理速度,确定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为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的上限;
第一调整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降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为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
第二调整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提高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节点还包括:
断开单元,用于当满足第二断连条件时,断开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二断连条件包括第二停止通信条件和第二故障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停止通信条件为向所述第一节点传输所述目标数据结束;
所述第二故障条件为以下中的至少一项:
在第四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和发送所述目标数据的失败率大于传输失败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系统或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项)”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用于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只存在A,只存在B以及同时存在A和B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信息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数据获取请求,所述数据获取请求中包括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
根据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基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
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向第二节点发送通信请求,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连接,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所述数据标识,以便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并发送与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
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接收所述第二节点利用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发送的目标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一端口数量,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为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CIE端口、网状通道技术FC端口和互联网协议地址IP端口中的每一类端口;
获取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一信息处理速度;
根据所述第一端口数量和所述第一信息处理速度,确定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为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的上限;
当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大于所述目标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降低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为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
当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提高所述第一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满足第一断连条件时,断开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一断连条件包括第一停止通信条件和第一故障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停止通信条件为在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心跳消息;
所述第一故障条件为在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二节点发送的目标数据、在第三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检测到建立目标端通信信道和接收所述目标数据的丢失率大于传输丢失阈值中的至少一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满足第一故障条件,在断开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
5.一种信息交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二节点,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第二端口获取由第一节点通过发起端通信信道发送的通信请求,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是所述第一节点基于第一端口创建的,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接,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数据标识;
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
获取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
利用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二端口数量,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为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CIE端口、网状通道技术FC端口和互联网协议地址IP端口中的每一类;
获取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第二信息处理速度;
根据所述第二端口数量和所述第二信息处理速度,确定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为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的上限;
当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大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降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为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创建的发起端通信信道和目标端通信信道的信道数量;
当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小于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信道数量上限时,则提高所述第二目标类型端口的实际信道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满足第二断连条件时,断开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二断连条件包括第二停止通信条件和第二故障条件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停止通信条件为向所述第一节点传输所述目标数据结束;
所述第二故障条件为在第四预设时间间隔内未接收到所述第一节点发送的回复消息和发送所述目标数据的失败率大于传输失败阈值中的至少一项。
8.一种信息交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第一节点和第二节点;
所述第一节点,用于获取数据获取请求,所述数据获取请求中包括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
所述第一节点,还用于根据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基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一节点,还用于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向第二节点发送通信请求,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所述数据标识;
所述第二节点,用于通过所述第二端口获取由所述第一节点通过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发送的所述通信请求;
所述第二节点,还用于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
所述第二节点,还用于获取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
所述第二节点,还用于利用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所述第一节点,还用于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获接收所述目标数据。
9.一种第一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点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数据获取请求,所述数据获取请求中包括目标数据的数据标识;
创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数据获取请求,基于所述第一节点的第一端口创建发起端通信信道;
发送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向第二节点发送通信请求,所述第二节点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端口连接,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所述数据标识,以便所述第二节点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并发送与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
接收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一端口,接收所述第二节点利用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发送的目标数据。
10.一种第二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点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通过第二端口获取由第一节点通过发起端通信信道发送的通信请求,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是所述第一节点基于第一端口创建的,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端口连接,所述通信请求中包括数据标识;
创建单元,用于根据所述通信请求,基于所述第二端口创建与所述发起端通信信道对应的目标端通信信道;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所述第二节点获取所述数据标识对应的目标数据;
发送单元,用于所述第二节点利用所述目标端通信信道,通过所述第二端口向所述第一节点发送所述目标数据。
CN202110872519.9A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 Active CN1137465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2519.9A CN113746574B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2519.9A CN113746574B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46574A true CN113746574A (zh) 2021-12-03
CN113746574B CN113746574B (zh) 2023-01-24

Family

ID=78729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72519.9A Active CN113746574B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4657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25592A (zh) * 2018-12-14 2019-03-26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共享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447047A (zh) * 2019-01-16 2020-07-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信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与接收信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12134763A (zh) * 2020-09-25 2020-12-25 北京浪潮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集群节点间分层消息传输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2769598A (zh) * 2020-12-25 2021-05-07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报文模块、网络通信系统及其通信实现方法
CN113127204A (zh) * 2021-04-29 2021-07-16 四川虹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反应堆网络模型处理并发业务的方法和服务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25592A (zh) * 2018-12-14 2019-03-26 平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共享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447047A (zh) * 2019-01-16 2020-07-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信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与接收信道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12134763A (zh) * 2020-09-25 2020-12-25 北京浪潮数据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集群节点间分层消息传输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2769598A (zh) * 2020-12-25 2021-05-07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传输报文模块、网络通信系统及其通信实现方法
CN113127204A (zh) * 2021-04-29 2021-07-16 四川虹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反应堆网络模型处理并发业务的方法和服务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曹继军等: "超级计算系统互连网络带内管理的实现与评测", 《计算机学报》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46574B (zh) 2023-0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19531B2 (en) Method for setting gateway device identity, and management gateway device
EP2493127B1 (en) Method for virtual link discovery control and system for fibre channel over ethernet protocol
CN102025630A (zh) 负载均衡方法及负载均衡系统
CN112311674B (zh) 报文发送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3326154B (zh) 连接管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04000151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er to peer bandwidth sharing
US20080114895A1 (en) Method for Balancing Load Among Subsystems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of Bus Network Structure
CN112671928A (zh) 设备集中管理架构、负载均衡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2137104B (zh) 一种传输控制协议tcp长连接接入控制方法和装置
CN105743816A (zh) 一种链路聚合方法及装置
US8321585B2 (en)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of bus network structure and message routing method using the system
CN102281263B (zh) 一种建立iSCSI会话的方法和iSCSI发起方
US8346892B2 (en)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of bus network structure and method using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WO2014108862A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the handling of redundant long poll
CN108667640B (zh) 通信方法及设备、网络接入系统
CN113746574B (zh) 一种信息交互方法、系统及设备
CN110661836B (zh) 消息路由方法、装置及系统、存储介质
CN109831467B (zh)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11385324A (zh) 一种数据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US20080120431A1 (en)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Of Bus Network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Using The System
CN115514698A (zh) 协议计算方法、交换机、跨设备链路聚合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9510864B (zh) 一种缓存请求的转发方法、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CN109039680B (zh) 一种切换主宽带网络网关bng和备bng的方法、系统和bng
CN107819858B (zh) 一种在云服务动态伸缩时管理云服务的方法及装置
CN116055565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