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上下肢体抬高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属于医疗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普外科是以手术为主要方法治疗肝脏、胆道、胰腺、胃肠、肛肠、血管疾病、甲状腺和乳房的肿瘤及外伤等其它疾病的临床学科,是外科系统最大的专科。
在进行临床治疗时,通常会根据治疗需要对患者的四肢进行支撑,现有的支撑方式是通过布带将患者四肢吊起,这种四肢支撑装置操作不便,在治疗时不便于随时调节,并且舒适感很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表面设置有支撑升降机构,所述支撑升降机构的顶端设置有主体机构,所述主体机构的内部设置有角度调节机构,所述主体机构侧表面设置有间距调节机构;
所述支撑升降机构包括固定筒,所述固定筒固定连接在底板的上表面,所述固定筒的形状为圆柱形,所述固定筒的内部中心处开设有第一圆槽,所述固定筒的顶端表面中心处开设有第二圆槽,所述第二圆槽的底端与第一圆槽的顶端同轴且互相连通,所述第二圆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升降支撑杆,所述升降支撑杆的底端外侧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圆柱环,所述限位圆柱环与第一圆槽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支撑杆底端表面中心处开设有第一螺纹槽,所述底板的上表面通过转动组件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位于第一圆槽的内部中心处,所述螺纹杆的底端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所述固定筒靠近底端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圆形安装孔,所述圆形安装孔与第一圆槽的内部互相连通,所述圆形安装孔的内部固定插接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短轴,所述短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斜齿轮,所述短轴远离第二斜齿轮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轮;
所述主体机构包括L型箱,所述L型箱固定连接在升降支撑杆的顶端表面,所述L型箱的内部开设有内槽,所述L型箱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圆形转槽,所述圆形转槽与内槽相连通,所述圆形转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靠近内槽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角度调节杆,所述角度调节杆位于内槽的内部,所述角度调节杆远离转杆的一端上表面开设有长形通槽,所述长形通槽的两侧表壁均开设有侧边限位槽,所述转杆远离角度调节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转杆的连接点位于固定杆的侧表面中心处。
优选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插槽,所述插槽开设在L型箱的一端上表面,所述插槽的内部设置有转筒,所述转筒的形状为圆柱形,所述转筒靠近底端的外侧表面开设有环形凹槽,所述转筒的内部中心处开设有第二螺纹槽,所述第二螺纹槽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短螺纹柱,所述短螺纹柱的底端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滑动杆,所述转筒的底端表面中心处开设有方形滑槽,所述滑动杆远离短螺纹柱的一端侧表面开设有圆形侧槽,所述圆形侧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短杆,所述第一短杆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滑块。
优选的,所述间距调节机构包括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开设在固定杆远离转杆的一端表面,所述第一滑槽的上下表面之间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固定杆的内部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两个方形滑块,两个所述方形滑块的两侧表面之间均开设有转动槽,两个所述转动槽的侧表面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短杆,两个所述转动槽的内部均插接有四肢支撑杆,两个所述四肢支撑杆的侧表面均开设有圆孔,两个所述四肢支撑杆均位于第一滑槽和第三滑槽之中,所述第三滑槽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限位插块,所述四肢支撑杆靠近圆孔的一端上表面开设有限位凹槽。
优选的,所述螺纹杆与第一螺纹槽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斜齿轮与第二斜齿轮相啮合。
优选的,所述插槽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所述环形凹槽与插槽互相匹配设置,所述滑动杆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
优选的,所述方形滑槽的顶端与第二螺纹槽相连通,所述方形滑槽与滑动杆滑动连接。
优选的,两个所述限位滑块均与其对应的侧边限位槽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的截面均为长方形,且所述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互相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滑槽与第三滑槽互相连通。
优选的,两个所述圆孔与其对应的第二短杆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插块呈齿条状均匀分布在第三滑槽的上表面,所述限位凹槽与限位插块互相匹配设置。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设置支撑升降机构的作用是跟随使用需要随时对患者的四肢进行升降,升降支撑杆带动主体机构进行升降,方便在治疗时随时调节四肢的支撑高度。
角度调节机构在可以调节固定杆的角度,进而调节两个四肢支撑杆的相对高度,便于贴合人体四肢,提升舒适度,通过旋转转筒,转筒通过内部的第二螺纹槽带动短螺纹柱下移,使角度调节杆沿着转杆旋转,转杆带动固定杆旋转,调节两个四肢支撑杆的相对高低。
间距调节机构的作用的使对两个四肢支撑杆的间距进行调节,在调节时,将四肢支撑杆向上托起,限位凹槽与限位插块脱离,使四肢支撑杆可以跟随方形滑块进行滑动,以此调节两个四肢支撑杆的间距,调节完成后,在四肢支撑杆的自重下,靠近限位凹槽的一端上移,有限位插块啮合,起到固定的作用,调节过程非常快捷,并且具有自锁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后视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侧视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支撑升降机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图1中A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图3中B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转筒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角度调节机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间距调节机构剖面示意图。
图中:底板1、支撑升降机构2、固定筒21、第一圆槽22、第二圆槽23、升降支撑杆24、限位圆柱环25、第一螺纹槽26、螺纹杆27、第一斜齿轮28、圆形安装孔29、轴承210、短轴211、转轮212、第二斜齿轮213、主体机构3、L型箱31、内槽32、圆形转槽33、转杆34、角度调节杆35、长形通槽36、侧边限位槽37、固定杆38、角度调节机构4、插槽41、转筒42、环形凹槽43、第二螺纹槽44、滑动杆45、短螺纹柱46、方形滑槽47、圆形侧槽48、第一短杆49、限位滑块410、间距调节机构5、第一滑槽51、第二滑槽52、第三滑槽53、方形滑块54、转动槽55、圆孔56、第二短杆57、四肢支撑杆58、限位凹槽59、限位插块5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10,一种用于普外科临床的上下肢体抬高器,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表面设置有支撑升降机构2,支撑升降机构2的顶端设置有主体机构3,主体机构3的内部设置有角度调节机构4,主体机构3侧表面设置有间距调节机构5;
支撑升降机构2包括固定筒21,固定筒21固定连接在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筒21的形状为圆柱形,固定筒21的内部中心处开设有第一圆槽22,固定筒21的顶端表面中心处开设有第二圆槽23,第二圆槽23的底端与第一圆槽22的顶端同轴且互相连通,第二圆槽23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升降支撑杆24,升降支撑杆24的底端外侧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圆柱环25,限位圆柱环25与第一圆槽22滑动连接,升降支撑杆24底端表面中心处开设有第一螺纹槽26,底板1的上表面通过转动组件转动连接有螺纹杆27,螺纹杆27位于第一圆槽22的内部中心处,螺纹杆27的底端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斜齿轮28,固定筒21靠近底端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圆形安装孔29,圆形安装孔29与第一圆槽22的内部互相连通,圆形安装孔29的内部固定插接有轴承210,轴承210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短轴211,短轴2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斜齿轮213,短轴211远离第二斜齿轮21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转轮212,支撑升降机构2的作用是跟随使用需要随时对患者的四肢进行升降,使用方法是通过旋转转轮212,转轮212带动短轴211旋转,短轴211带动第二斜齿轮213旋转,第二斜齿轮213带动第一斜齿轮28旋转,第一斜齿轮28带动螺纹杆27旋转,螺纹杆27通过螺纹结构带动升降支撑杆24向上滑动,升降支撑杆24带动主体机构3进行升降,方便在治疗时随时调节四肢的支撑高度;
主体机构3包括L型箱31,L型箱31固定连接在升降支撑杆24的顶端表面,L型箱31的内部开设有内槽32,L型箱31的一侧表面开设有圆形转槽33,圆形转槽33与内槽32相连通,圆形转槽33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转杆34,转杆34的靠近内槽3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角度调节杆35,角度调节杆35位于内槽32的内部,角度调节杆35远离转杆34的一端上表面开设有长形通槽36,长形通槽36的两侧表壁均开设有侧边限位槽37,转杆34远离角度调节杆3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杆38,固定杆38与转杆34的连接点位于固定杆38的侧表面中心处,主体机构3的作用是承接角度调节机构4和间距调节机构5,其中固定杆38用于设置四肢支撑杆58,角度调节杆35用于衔接角度调节机构4对固定杆38的角度进行调节。
角度调节机构4包括插槽41,插槽41开设在L型箱31的一端上表面,插槽41的内部设置有转筒42,转筒42的形状为圆柱形,转筒42靠近底端的外侧表面开设有环形凹槽43,转筒42的内部中心处开设有第二螺纹槽44,第二螺纹槽44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短螺纹柱46,短螺纹柱46的底端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滑动杆45,转筒42的底端表面中心处开设有方形滑槽47,滑动杆45远离短螺纹柱46的一端侧表面开设有圆形侧槽48,圆形侧槽48的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短杆49,第一短杆49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滑块410,角度调节机构4在可以调节固定杆38的角度,进而调节两个四肢支撑杆58的相对高低,便于贴合人体四肢,提升舒适度,在使用时,通过旋转转筒42,转筒42通过内部的第二螺纹槽44带动短螺纹柱46下移,短螺纹柱46带动滑动杆45下移,滑动杆45通过第一短杆49带动限位滑块410下移,限位滑块410带动角度调节杆35沿着转杆34旋转,其中限位滑块410可以在侧边限位槽37中滑动,适应角度调节杆35旋转时的位置变化,角度调节杆35旋转时带动转杆34旋转,转杆34带动固定杆38旋转,起到调节相对高度的作用。
间距调节机构5包括第一滑槽51,第一滑槽51开设在固定杆38远离转杆34的一端表面,第一滑槽51的上下表面之间开设有第二滑槽52,固定杆38的内部开设有第三滑槽53,第二滑槽5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两个方形滑块54,两个方形滑块54的两侧表面之间均开设有转动槽55,两个转动槽55的侧表面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第二短杆57,两个转动槽55的内部均插接有四肢支撑杆58,两个四肢支撑杆58的侧表面均开设有圆孔56,两个四肢支撑杆58均位于第一滑槽51和第三滑槽53之中,第三滑槽5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若干个限位插块510,四肢支撑杆58靠近圆孔56的一端上表面开设有限位凹槽59,间距调节机构5的作用的使对两个四肢支撑杆58的间距进行调节,在调节时,将四肢支撑杆58向上托起,使四肢支撑杆58沿着第二短杆57旋转,四肢支撑杆58靠近限位凹槽59的一端向下移动,使限位凹槽59与限位插块510脱离,使四肢支撑杆58可以跟随方形滑块54进行滑动,以此调节两个四肢支撑杆58的间距,调节完成后,在四肢支撑杆58的自重下,靠近限位凹槽59的一端上移,有限位插块510啮合,起到固定的作用。
螺纹杆27与第一螺纹槽26螺纹连接,第一斜齿轮28与第二斜齿轮213相啮合,便于支撑升降机构3带动主体机构2进行升降。
插槽41的截面形状为圆形,环形凹槽43与插槽41互相匹配设置,滑动杆45的截面形状为长方形,便于转筒42带动短螺纹柱46下移。
方形滑槽47的顶端与第二螺纹槽44相连通,方形滑槽47与滑动杆45滑动连接,便于使滑动杆45稳定上下移动。
两个限位滑块410均与其对应的侧边限位槽37滑动连接,便于带动角度调节杆35旋转。
第一滑槽51、第二滑槽52和第三滑槽53的截面均为长方形,且第一滑槽51、第二滑槽52和第三滑槽53互相平行设置,第一滑槽51与第三滑槽53互相连通,便于调节两个四肢支撑杆58的间距。
两个圆孔56与其对应的第二短杆57转动连接,便于四肢支撑杆58的固定。
限位插块510呈齿条状均匀分布在第三滑槽53的上表面,限位凹槽59与限位插块510互相匹配设置,便于对四肢支撑杆58进行固定和释放。
工作原理:在使用时,支撑升降机构2的作用是跟随使用需要随时对患者的四肢进行升降,使用方法是通过旋转转轮212,转轮212带动短轴211旋转,短轴211带动第二斜齿轮213旋转,第二斜齿轮213带动第一斜齿轮28旋转,第一斜齿轮28带动螺纹杆27旋转,螺纹杆27通过螺纹结构带动升降支撑杆24向上滑动,升降支撑杆24带动主体机构3进行升降,方便在治疗时随时调节四肢的支撑高度,主体机构3的作用是承接角度调节机构4和间距调节机构5,其中固定杆38用于设置四肢支撑杆58,角度调节杆35用于衔接角度调节机构4对固定杆38的角度进行调节。
角度调节机构4在可以调节固定杆38的角度,进而调节两个四肢支撑杆58的相对高低,便于贴合人体四肢,提升舒适度,在使用时,通过旋转转筒42,转筒42通过内部的第二螺纹槽44带动短螺纹柱46下移,短螺纹柱46带动滑动杆45下移,滑动杆45通过第一短杆49带动限位滑块410下移,限位滑块410带动角度调节杆35沿着转杆34旋转,其中限位滑块410可以在侧边限位槽37中滑动,适应角度调节杆35旋转时的位置变化,角度调节杆35旋转时带动转杆34旋转,转杆34带动固定杆38旋转,起到调节相对高度的作用。
间距调节机构5的作用的使对两个四肢支撑杆58的间距进行调节,在调节时,将四肢支撑杆58向上托起,使四肢支撑杆58沿着第二短杆57旋转,四肢支撑杆58靠近限位凹槽59的一端向下移动,使限位凹槽59与限位插块510脱离,使四肢支撑杆58可以跟随方形滑块54进行滑动,以此调节两个四肢支撑杆58的间距,调节完成后,在四肢支撑杆58的自重下,靠近限位凹槽59的一端上移,有限位插块510啮合,起到固定的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