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6539A - 数据上报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上报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26539A
CN113726539A CN202010450280.1A CN202010450280A CN113726539A CN 113726539 A CN113726539 A CN 113726539A CN 202010450280 A CN202010450280 A CN 202010450280A CN 113726539 A CN113726539 A CN 1137265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equipment
connection
near field
field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5028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纪永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 Tech Chengdu Co Ltd
Chengdu TD Tech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TD Tech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TD Tech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TD Tech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5028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26539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26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65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2Standardisation; Integ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4Network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 or arrangements
    • H04L41/046Network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 or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network management agents or mobile agent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H04L47/12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by diverting traffic away from congested enti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上报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在单个设备流量和性能超出时,通过其它流量和性能充足的设备代理上传数据,设备间通过近场通信功能传输数据不需要消耗云服务器与设备间网络流量,有利于均衡各个设备间流量使用率,减少出现某些设备流量严重超支,而另一些设备流量使用率低的现象。而且通过近场通信将数据传输给其它设备,由少量设备代理全体设备上报数据,减少上报数据需要建立的云端连接,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连接数,如一万个设备的数据由一千个设备代理上传,则实际建立连接数只有一千,可以节省服务器资源,提升服务器处理能力。

Description

数据上报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上报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物联网分布式设备日常运维过程中,云服务器与设备间需要定时或在特定场景下实现数据交互。
现有每个设备独立负责自身数据上报,例如设备上报实时状态数据,为保证实时性,每个设备和云服务间维持TCP长连接,通过此长连接进行数据传输交互。
然而,每个设备独立负责自身数据上报可能引发设备数据流量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因为每个设备产生的数据量都是不同的,在不同场景下数据量差距可能非常大,正常设备与异常设备、空闲设备与繁忙设备间产生的数据量可能存在数量级差距,而大多数分布式设备都是通过无线传输,需要预置无线流量卡,流量卡都存在套餐限制,这样就会造成流量卡利用不均,如空闲设备流量套餐使用不完,而繁忙设备流量套餐超支。另外,每个设备独立负责自身数据上报,云服务建立连接开销巨大,超出其处理能力时可能导致服务响应缓慢、超时甚至不可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上报方法及设备,以克服上述至少一个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上报方法,包括:
在触发数据上报后,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超出阈值规定范围;
若所述流量和性能超出所述阈值规定范围,则开启近场通信功能;
通过所述近场通信功能,接收代理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其中,所述代理设备为当前的流量和性能在阈值规定范围内的设备;
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代理设备发送确认连接回复,与所述代理设备建立连接;
通过所述连接将待上报数据发送至所述代理设备,所述待上报数据用于指示所述代理设备将所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请求携带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
在所述接收代理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鉴权信息进行审核;
若审核通过,则执行所述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代理设备发送确认连接回复的步骤。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对所述鉴权信息进行审核,包括:
根据所述近场通信的功能类型,从设备的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中确定目标鉴权信息;
根据所述目标鉴权信息,审核所述鉴权信息是否完整且正确;
若所述鉴权信息完整且正确,则判定所述鉴权信息审核通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通过所述连接将待上报数据发送至所述代理设备之后,还包括:
若接收到所述代理设备发送的接收完毕信息,则关闭所述连接和所述近场通信功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数据上报方法,包括:
若检测到有设备开启近场通信功能,则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在阈值规定范围内;
若所述流量和性能在所述阈值规定范围内,则发送连接请求至开启所述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
若接收到所述设备返回的确认连接回复,则确认与所述设备建立连接;
接收所述设备通过所述连接发送的待上报数据,并将所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请求携带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所述确认连接回复为所述设备对所述鉴权信息审核通过后返回的确认连接回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近场通信功能的开放接入标识包括所述设备的标识;
在所述发送连接请求至开启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之前,还包括:
向所述云服务器发送鉴权信息获取请求,所述获取请求携带所述设备的标识和所述近场通信的功能类型;
接收所述云服务器返回的所述鉴权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接收所述设备通过所述连接发送的待上报数据之后,还包括:
发送接收完毕信息至所述设备,所述接收完毕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设备关闭所述连接和所述近场通信功能。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上报装置,包括:
第一检测模块,用于在触发数据上报后,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超出阈值规定范围;
开启模块,用于若所述流量和性能超出所述阈值规定范围,则开启近场通信功能;
接收模块,用于通过所述近场通信功能,接收代理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其中,所述代理设备为当前的流量和性能在阈值规定范围内的设备;
回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代理设备发送确认连接回复,与所述代理设备建立连接;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连接将待上报数据发送至所述代理设备,所述待上报数据用于指示所述代理设备将所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数据上报装置,包括:
第二检测模块,用于若检测到有设备开启近场通信功能,则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在阈值规定范围内;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若所述流量和性能在所述阈值规定范围内,则发送连接请求至开启所述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
确认模块,用于若接收到所述设备根据所述连接请求返回的确认连接回复,则确认与所述设备建立连接;
上报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设备通过所述连接发送的待上报数据,并将所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上报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数据上报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数据上报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如上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数据上报方法。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数据上报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上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各种可能的设计所述的数据上报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上报方法及设备,该方法在单个设备流量和性能超出时,可以通过其它流量和性能充足的设备代理上传数据,设备间通过近场通信功能传输数据不需要消耗云服务器与设备间网络流量,有利于均衡各个设备间流量使用率,减少出现某些设备流量严重超支,而另一些设备流量使用率低的现象。而且通过近场通信将数据传输给其它设备,由少量设备代理全体设备上报数据,减少上报数据需要建立的云端连接,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连接数,如一万个设备的数据由一千个设备代理上传,则实际建立连接数只有一千,可以节省服务器资源,提升服务器处理能力。另外,单个设备出现流量和性能瓶颈时,通过其它流量和性能占用率低的设备代理上报,可以有效缓解其本身的流量和性能压力,避免可能导致的任务堆积、处理不及时甚至处理失败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上报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上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上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上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上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上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上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上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上报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物联网分布式设备日常运维过程中,云服务器与设备间需要定时或在特定场景下实现数据交互。现有每个设备独立负责自身数据上报,例如设备上报实时状态数据,为保证实时性,每个设备和云服务间维持TCP长连接,通过此长连接进行数据传输交互。
然而,每个设备独立负责自身数据上报可能引发设备数据流量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另外,每个设备独立负责自身数据上报,云服务建立连接开销巨大,超出其处理能力时可能导致服务响应缓慢、超时甚至不可用。
因此,考虑到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数据上报方法,在单个设备流量和性能超出时,通过其它流量和性能充足的设备代理上传数据至云服务器,设备间通过近场通信功能传输数据不需要消耗云服务器与设备间网络流量,有利于均衡各个设备间流量使用率,减少出现某些设备流量严重超支,而另一些设备流量使用率低的现象。而且,本申请通过近场通信将数据传输给其它设备,由少量设备代理全体设备上报数据,减少上报数据需要建立的云端连接,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连接数,节省服务器资源,提升服务器处理能力。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上报方法,可以适用于图1所示的数据上报系统,云服务器与设备间通过网络(例如无线网络)连接。其中,上述设备包括设备A、设备B、设备C、设备D和设备E。
这里,以设备A为例,设备A流量和性能超出时,通过其它流量和性能充足的设备代理上传数据至云服务器,例如,设备B流量和性能充足,此时,设备A可以通过设备B代理上传数据至云服务器。其中,设备间通过近场通信功能传输数据不需要消耗云服务器与设备间网络流量,例如上述设备A和设备B通过近场通信功能传输数据,有利于均衡各个设备间流量使用率。
另外,如果设备A流量和性能超出,通过设备B代理上传数据至云服务器,此时,云服务器无需与设备A建立连接,减少上报数据需要建立的云端连接,有效降低服务器连接数,节省服务器资源,提升服务器处理能力。
应理解,上述系统仅为一种示例性系统,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应用需求设置。
下面以具体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地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上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图1实施例中的数据上报系统中的设备A,如图2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201:在触发数据上报后,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超出阈值规定范围。
这里,设备A触发数据上报,其中,触发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定时触发;满足某一特定场景条件时触发,例如设备告警。
示例性的,设备A启动后可以向云服务器发起连接建立请求,该请求中可以携带设备A的标识;然后设备A接收云服务器根据该标识回复的连接建立确认,与云服务器建立连接,进而,接收云服务器根据建立的连接下发的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设备A的流量和性能阈值规定范围,以及设备A的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等。设备A根据上述配置信息更新本地配置信息,并将更新结果反馈给云服务器,以使云服务器根据该更新结果存储设备A的最新状态信息。
其中,设备A向云服务器发起连接建立请求后,云服务器可以对该请求中携带的设备A的标识进行校验,检验通过后回复设备A上述连接建立确认。这里,云服务器可以预存可以连接的设备的标识,进而根据该标识对设备A的标识进行校验。
这里,设备A从云服务器获取相应的配置信息,更新本地配置,从而,后续可以基于配置信息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情况,简单、方便,适合应用。
其中,上述设备A的流量阈值规定范围,至少包含单一阈值,阈值即可为一具体数值,也可以是百分比,如:{“Threshold”:90,“unit”:“percentage”}
以上表示总流量90%为阈值。
{“Threshold”:90,“unit”:“MB”}
以上表示流量90MB为阈值。
阈值配置信息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如添加设备标识:
{“Threshold”:90,“unit”:“MB”,“id”:“设备标识”}
以上示例中键和值可为云服务和设备协商约定的任意值。
上述设备A的性能阈值规定范围与上述流量阈值规定范围类似。
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A在触发数据上报后,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超出上述阈值规定范围,如果超出,则执行步骤S202,否则,设备A直接将待上报数据上报至云服务器。
另外,在设备A触发数据上报后,还可以:收集并缓存待上报数据,并将待上报数据的状态设置为待发送,以便后续根据记录的信息,确定待上报数据的状态,从而,准确上报数据。
S202:若上述流量和性能超出上述阈值规定范围,则开启近场通信功能。
这里,如果设备A自己的流量和性能超出上述阈值规定范围,则开启近场通信功能,等待近场的其它设备发起连接请求。其中,近场通信功能可以为WiFi、蓝牙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特别限制。
S203:通过上述近场通信功能,接收代理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其中,该代理设备为当前的流量和性能在阈值规定范围内的设备。
这里,其它设备发起连接请求前要检测自身是否具备代理上传的条件,即自身流量和性能指标是否还在阈值规定范围内,如设备B满足条件,则设备B可以作为代理设备,向设备A发送连接请求。
另外,上述设备A开启近场通信功能后,近场通信的开放接入标识可以携带设备A的标识。上述设备B在检测自身具备代理上传的条件后,从上述开放接入标识解析除设备A的标识,基于该标识向设备A发送连接请求。
其中,上述近场通信的开放接入标识还可以满足一定规则(此规则为云服务同步规则,在下发配置过程中刷新),示例性的,以近场通信为WiFi为例,开放接入标识(Wi-Fi名称)带有设备A唯一标识,并满足一定规则,如【设备A唯一标识+云服务唯一标识】。设备B检查到附近有满足既定规则的Wi-Fi热点【设备A唯一标识+云服务唯一标识】,从中解析出设备A唯一标识,并以此向设备A发送连接请求。
S204:根据上述连接请求向上述代理设备发送确认连接回复,与上述代理设备建立连接。
示例性的,设备A根据上述连接请求,向代理设备发送确认连接的回复,接收代理设备根据上述回复发送的连接建立确认,与代理设备建立双向连接。
S205:通过上述连接将待上报数据发送至上述代理设备,上述待上报数据用于指示上述代理设备将上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这里,设备A通过连接将需要上报的数据发送给代理设备,并将本地缓存的数据状态标识为“已发送”。
代理设备接收数据完毕后可以向设备A发送数据接收确认,同时向云服务转发设备A传过来的数据。
可选地,设备A在上述通过上述连接将待上报数据发送至上述代理设备之后,还包括:
若接收到代理设备发送的接收完毕信息,则关闭上述连接和上述近场通信功能。
这里,设备A在接收到代理设备发送的接收完毕信息,关闭上述连接和上述近场通信功能,节省资料,避免浪费,适合实际应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上述待上报数据可以携带设备A的标识,示例性的,设备A发送给代理设备(设备B)的数据带有宿主设备标识(即设备A唯一标识),如:{“device”:“宿主设备标识”:“data”:{}}
设备B转发设备A数据给云服务时封装原始信息,添加代理标识(即设备B标识),如:{“device”:“宿主设备标识”:“data”:{},“代理设备标识”}
以上示例中键和值可为云服务和设备协商约定的任意值,以上示例以JSON格式承载配置数据,任意可承载结构化数据的格式都可用于配置信息传递,如XML、ProtoBuf等。
云服务接收数据完成后向设备B发送数据接收成功回复,云服务解析接收到的数据发现数据实际宿主为设备A,则通过设备A标识发送数据已处理通知。设备B接收到云服务发送的数据接收成功回复后将本地缓存清除。设备A接收到云服务发送的数据已处理消息后将本地缓存上报数据状态修改为“发送成功”。其中,为节省设备存储空间,已处理数据也可以直接从本地缓存中删除,或定期清除本地缓存。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在单个设备流量和性能超出时,可以通过其它流量和性能充足的设备代理上传数据,设备间通过近场通信功能传输数据不需要消耗云服务器与设备间网络流量,有利于均衡各个设备间流量使用率,减少出现某些设备流量严重超支,而另一些设备流量使用率低的现象。而且通过近场通信将数据传输给其它设备,由少量设备代理全体设备上报数据,减少上报数据需要建立的云端连接,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连接数,如一万个设备的数据由一千个设备代理上传,则实际建立连接数只有一千,可以节省服务器资源,提升服务器处理能力。另外,单个设备出现流量和性能瓶颈时,通过其它流量和性能占用率低的设备代理上报,可以有效缓解其本身的流量和性能压力,避免可能导致的任务堆积、处理不及时甚至处理失败的问题。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另一种数据上报方法,上述连接请求携带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在接收代理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之后,对上述鉴权信息进行审核,如果审核通过,则执行上述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代理设备发送确认连接回复的步骤。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上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数据上报系统中的设备A。如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S301:在触发数据上报后,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超出阈值规定范围。
S302:若上述流量和性能超出上述阈值规定范围,则开启近场通信功能。
S303:通过上述近场通信功能,接收代理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其中,上述代理设备为当前的流量和性能在阈值规定范围内的设备。
其中,步骤S301-S303与上述步骤S201-S203的实现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S304:上述连接请求携带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对上述鉴权信息进行审核。
这里,以代理设备为设备B为例,设备B向云服务器发送鉴权信息获取请求,该获取请求携带设备A的标识和近场通信的功能类型,进而,接收云服务器返回的上述鉴权信息。设备B基于该鉴权信息向设备A发起连接请求。设备A对该鉴权信息进行审核。
可选地,上述对上述鉴权信息进行审核,包括:
根据上述近场通信的功能类型,从设备的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中确定目标鉴权信息;
根据上述目标鉴权信息,审核上述鉴权信息是否完整且正确;
若上述鉴权信息完整且正确,则判定上述鉴权信息审核通过。
这里,设备A检查鉴权信息完整性和正确性,通过后向设备B发起确认连接回复。
由上述可知,设备A接收云服务器下发的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设备A的流量和性能阈值规定范围,以及设备A的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等。因此,设备A检查鉴权信息完整性和正确性时,可以基于上述配置信息中的鉴权信息检查。其中,配置信息中的不同近场通信的功能类型对应不同的鉴权信息。设备首先根据上述近场通信的功能类型,从设备的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中确定目标鉴权信息,进而,根据目标鉴权信息检查上述鉴权信息完整性和正确性。
S305:若审核通过,则根据上述连接请求向上述代理设备发送确认连接回复,与上述代理设备建立连接。
如果审核不通过,则停止与上述代理设备建立连接,并进行相应提示,以便相关人员及时进行处理。
S306:通过上述连接将待上报数据发送至代理设备,上述待上报数据用于指示代理设备将上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其中,步骤S306与上述步骤S205的实现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在接收代理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之后,对上述鉴权信息进行审核,如果审核通过,才根据上述连接请求向代理设备发送确认连接回复,保证连接准确,保证后续处理正常进行。而且本申请实施例在单个设备流量和性能超出时,可以通过其它流量和性能充足的设备代理上传数据,设备间通过近场通信功能传输数据不需要消耗云服务器与设备间网络流量,有利于均衡各个设备间流量使用率,减少出现某些设备流量严重超支,而另一些设备流量使用率低的现象。并且通过近场通信将数据传输给其它设备,由少量设备代理全体设备上报数据,减少上报数据需要建立的云端连接,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连接数,如一万个设备的数据由一千个设备代理上传,则实际建立连接数只有一千,可以节省服务器资源,提升服务器处理能力。另外,单个设备出现流量和性能瓶颈时,通过其它流量和性能占用率低的设备代理上报,可以有效缓解其本身的流量和性能压力,避免可能导致的任务堆积、处理不及时甚至处理失败的问题。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数据上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图1实施例中的数据上报系统中的设备B(代理设备),如图4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401:若检测到有设备开启近场通信功能,则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在阈值规定范围内。
这里,以代理设备为设备B为例,设备B在检测到有设备开启近场通信功能,例如检测到设备A开启近场通信功能,检测自身的流量和性能是否在阈值规定范围内。
示例性的,设备B启动后可以向云服务器发起连接建立请求,该请求中可以携带设备B的标识;然后设备B接收云服务器根据该标识回复的连接建立确认,与云服务器建立连接,进而,接收云服务器根据建立的连接下发的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可以包括设备B的流量和性能阈值规定范围等。设备B根据上述配置信息更新本地配置信息,并将更新结果反馈给云服务器,以使云服务器根据该更新结果存储设备B的最新状态信息。
其中,设备B向云服务器发起连接建立请求后,云服务器可以对该请求中携带的设备B的标识进行校验,检验通过后回复设备B上述连接建立确认。这里,云服务器可以预存可以连接的设备的标识,进而根据该标识对设备B的标识进行校验。
这里,设备B从云服务器获取相应的配置信息,更新本地配置,从而,后续可以基于配置信息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情况,简单、方便,适合应用。
S402:若上述流量和性能在上述阈值规定范围内,则发送连接请求至开启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
如果设备B检测自身的流量和性能在所述阈值规定范围内,则发送连接请求至设备A。
S403:若接收到上述设备返回的确认连接回复,则确认与上述设备建立连接。
这里,如果设备B接收到设备A返回的确认连接回复,则确认与设备A建立连接。
S404:接收上述设备通过上述连接发送的待上报数据,并将上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可选地,设备B在所述接收所述设备通过所述连接发送的待上报数据之后,还包括:
发送接收完毕信息至上述设备A,该接收完毕信息用于指示设备A关闭上述连接和近场通信功能,节省资料,避免浪费,适合实际应用。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在单个设备流量和性能超出时,可以通过其它流量和性能充足的设备代理上传数据,设备间通过近场通信功能传输数据不需要消耗云服务器与设备间网络流量,有利于均衡各个设备间流量使用率,减少出现某些设备流量严重超支,而另一些设备流量使用率低的现象。而且通过近场通信将数据传输给其它设备,由少量设备代理全体设备上报数据,减少上报数据需要建立的云端连接,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连接数,如一万个设备的数据由一千个设备代理上传,则实际建立连接数只有一千,可以节省服务器资源,提升服务器处理能力。另外,单个设备出现流量和性能瓶颈时,通过其它流量和性能占用率低的设备代理上报,可以有效缓解其本身的流量和性能压力,避免可能导致的任务堆积、处理不及时甚至处理失败的问题。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又一种数据上报方法,上述连接请求携带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上述确认连接回复为上述设备对上述鉴权信息审核通过后返回的确认连接回复,上述近场通信功能的开放接入标识包括上述设备的标识,在上述发送连接请求至开启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之前,还包括:向云服务器发送鉴权信息获取请求,该获取请求携带上述设备的标识和近场通信的功能类型;接收云服务器返回的鉴权信息。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数据上报方法的流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执行主体可以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数据上报系统中的设备B(代理设备)。如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S501:若检测到有设备开启近场通信功能,则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在阈值规定范围内。
其中,步骤S501与上述步骤S401的实现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S502:若上述流量和性能在上述阈值规定范围内,则向上述云服务器发送鉴权信息获取请求,该获取请求携带上述设备的标识和上述近场通信的功能类型。
这里,上述获取请求还可以携带设备B的标识。
示例性的,设备B向云服务发送获取鉴权信息请求,请求信息包括:设备B的标识,设备A的标识以及设备A的近场通信功能类型,如:
{“request”:“设备B标识”,“target”:“设备A标识”,“connect”:设备A的近场通信功能类型}
云服务在接收获取鉴权信息请求后在数据库中查找对应设备鉴权数据,如:
设备标识 近场通信功能类型 鉴权信息
设备A标识 蓝牙 xxxxxx
设备A标识 WiFi yyyyyy
云服务将查询到的鉴权信息返回给设备B。
这里,注意上述鉴权信息不局限于文本字符串或普通数据,也可以为证书文件等。
S503:接收上述云服务器返回的鉴权信息,发送连接请求至开启上述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
设备B接收到鉴权信息后向设备A发起连接请求。设备A对鉴权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向设备B发起确认连接回复。
S504:若接收到上述设备返回的确认连接回复,则确认与上述设备建立连接。
S505:接收上述设备通过上述连接发送的待上报数据,并将上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其中,步骤S504-S505与上述步骤S403-S404的实现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在发送连接请求至开启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之前,向云服务器发送鉴权信息获取请求,进而,接收云服务器返回的鉴权信息,并以此发送连接请求至开启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以使该设备对鉴权信息进行审核,审核通过才进行后续处理,保证后续处理的正常进行。而且本申请实施例在单个设备流量和性能超出时,可以通过其它流量和性能充足的设备代理上传数据,设备间通过近场通信功能传输数据不需要消耗云服务器与设备间网络流量,有利于均衡各个设备间流量使用率,减少出现某些设备流量严重超支,而另一些设备流量使用率低的现象。并且通过近场通信将数据传输给其它设备,由少量设备代理全体设备上报数据,减少上报数据需要建立的云端连接,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连接数,如一万个设备的数据由一千个设备代理上传,则实际建立连接数只有一千,可以节省服务器资源,提升服务器处理能力。另外,单个设备出现流量和性能瓶颈时,通过其它流量和性能占用率低的设备代理上报,可以有效缓解其本身的流量和性能压力,避免可能导致的任务堆积、处理不及时甚至处理失败的问题。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又一种数据上报方法,从设备A、设备B(代理设备)和云服务器交互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
S601:设备A触发数据上报。
S602:设备A收集并缓存待上报数据,设备A本地缓存待上报数据,并将状态设置为待发送。
S603:设备A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超出阈值规定范围。
S604:如果超出,则设备A开启近场通信功能。
S605:设备B在检测到有设备开启近场通信功能,则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在阈值规定范围内。
S606:如果未超出,设备B向云服务器发送鉴权信息获取请求,该获取请求携带设备A的标识和上述近场通信的功能类型。
S607:云服务器在接收上述鉴权信息获取请求后,返回相应的鉴权信息至设备B。
S608:设备B接收到上述鉴权信息后,发送连接请求至设备A,该连接请求携带上述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
S609:设备A对上述鉴权信息进行审核,若审核通过,则向设备B发送确认连接回复。
S610:设备B接收到确认连接回复后再次向设备A发送连接建立确认,至此双向连接建立完成。
S611:设备A通过上述连接将待上报数据发送给设备B,并将本地缓存的数据状态标识为已发送。
S612:设备B接收数据完毕后向设备A发送数据接收确认,同时向云服务转发设备A传过来的数据。
S613:设备A接收到设备B的接收数据完毕确认消息后关闭连接和近场通信功能。
S614:云服务接收数据完成后向设备B发送数据接收成功回复。
S615:云服务解析接收到的数据发现数据实际为设备A,则通过设备A标识发送数据已处理通知。
S616:设备B接收到云服务发送的数据接收成功回复后将本地缓存清除。
S617:设备A接收到云服务发送的数据已处理消息后将本地缓存上报数据状态修改为发送成功。
从上述描述可知,本申请实施例解决一下问题:海量设备数据上报时服务器压力,假如有一万设备同时向云服务发送上报数据请求,则传统方案中服务器需要建立一万个连接,每个设备都是通过各自的连接上传数据到云服务,这些连接需要占用服务器和操作系统大量资源,通过代理上报数据的方案,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连接数,如一万个设备的数据由一千个设备代理上传,则实际建立连接数只有一千,可以节省服务器资源,提升服务器处理能力;单个设备流量超出时,如果可以通过其它流量充足的设备代理上传数据,设备间通过近场通信功能传输不需要消耗设备与云服务器间的网络流量,有利于均衡各个设备间流量使用率,减少出现某些设备流量严重超支,而另一些设备流量使用率低的现象;单个设备出现性能瓶颈时,如果还需要向云服务上报数据,则进一步加剧了其本身的性能压力,通过其它性能占用率低的设备代理上报可以有效缓解性能压力;本申请实施例尤其有利于处理数据量大且实时性要求低的数据上报场景。
对应于上文实施例的数据上报方法,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上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申请实施例相关的部分。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上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该数据上报装置70包括:第一检测模块701、开启模块702、接收模块703、回复模块704、第一发送模块705以及关闭模块706。
其中,第一检测模块701,用于在触发数据上报后,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超出阈值规定范围。
开启模块702,用于若所述流量和性能超出所述阈值规定范围,则开启近场通信功能。
接收模块703,用于通过所述近场通信功能,接收代理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其中,所述代理设备为当前的流量和性能在阈值规定范围内的设备。
回复模块704,用于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代理设备发送确认连接回复,与所述代理设备建立连接。
第一发送模块705,用于通过所述连接将待上报数据发送至所述代理设备,所述待上报数据用于指示所述代理设备将所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请求携带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
在所述接收模块703接收代理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之后,所述回复模块704还用于:
对所述鉴权信息进行审核;
若审核通过,则执行所述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代理设备发送确认连接回复的步骤。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回复模块704对所述鉴权信息进行审核,包括:
根据所述近场通信的功能类型,从设备的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中确定目标鉴权信息;
根据所述目标鉴权信息,审核所述鉴权信息是否完整且正确;
若所述鉴权信息完整且正确,则判定所述鉴权信息审核通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通过所述连接将待上报数据发送至所述代理设备之后,所述关闭模块706,用于:
若接收到所述代理设备发送的接收完毕信息,则关闭所述连接和所述近场通信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本申请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上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数据上报装置80包括:第二检测模块801、第二发送模块802、确认模块803、上报模块804和第三发送模块805。
其中,第二检测模块801,用于若检测到有设备开启近场通信功能,则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在阈值规定范围内。
第二发送模块802,用于若所述流量和性能在所述阈值规定范围内,则发送连接请求至开启所述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
确认模块803,用于若接收到所述设备根据所述连接请求返回的确认连接回复,则确认与所述设备建立连接。
上报模块804,用于接收所述设备通过所述连接发送的待上报数据,并将所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请求携带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所述确认连接回复为所述设备对所述鉴权信息审核通过后返回的确认连接回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近场通信功能的开放接入标识包括所述设备的标识;
第二发送模块802在所述发送连接请求至开启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之前,还用于:
向所述云服务器发送鉴权信息获取请求,所述获取请求携带所述设备的标识和所述近场通信的功能类型;
接收所述云服务器返回的所述鉴权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接收所述设备通过所述连接发送的待上报数据之后,第三发送模块805,还用于:
发送接收完毕信息至所述设备,所述接收完毕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设备关闭所述连接和所述近场通信功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装置,可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其实现原理和技术效果类似,本申请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上报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数据上报设备90包括:处理器901以及存储器902;其中
存储器902,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处理器901,用于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如下步骤:
在触发数据上报后,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超出阈值规定范围;
若所述流量和性能超出所述阈值规定范围,则开启近场通信功能;
通过所述近场通信功能,接收代理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其中,所述代理设备为当前的流量和性能在阈值规定范围内的设备;
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代理设备发送确认连接回复,与所述代理设备建立连接;
通过所述连接将待上报数据发送至所述代理设备,所述待上报数据用于指示所述代理设备将所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请求携带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
在所述接收代理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鉴权信息进行审核;
若审核通过,则执行所述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代理设备发送确认连接回复的步骤。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对所述鉴权信息进行审核,包括:
根据所述近场通信的功能类型,从设备的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中确定目标鉴权信息;
根据所述目标鉴权信息,审核所述鉴权信息是否完整且正确;
若所述鉴权信息完整且正确,则判定所述鉴权信息审核通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通过所述连接将待上报数据发送至所述代理设备之后,还包括:
若接收到所述代理设备发送的接收完毕信息,则关闭所述连接和所述近场通信功能。
可选地,存储器902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跟处理器901集成在一起。
当存储器902独立设置时,该数据上报设备还包括总线903,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器902和处理器90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数据上报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其中
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以实现如下步骤:
若检测到有设备开启近场通信功能,则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在阈值规定范围内;
若所述流量和性能在所述阈值规定范围内,则发送连接请求至开启所述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
若接收到所述设备返回的确认连接回复,则确认与所述设备建立连接;
接收所述设备通过所述连接发送的待上报数据,并将所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连接请求携带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所述确认连接回复为所述设备对所述鉴权信息审核通过后返回的确认连接回复。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近场通信功能的开放接入标识包括所述设备的标识;
在所述发送连接请求至开启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之前,还包括:
向所述云服务器发送鉴权信息获取请求,所述获取请求携带所述设备的标识和所述近场通信的功能类型;
接收所述云服务器返回的所述鉴权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在所述接收所述设备通过所述连接发送的待上报数据之后,还包括:
发送接收完毕信息至所述设备,所述接收完毕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设备关闭所述连接和所述近场通信功能。
可选地,存储器既可以是独立的,也可以跟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当存储器独立设置时,该数据上报设备还包括总线,用于连接所述存储器和处理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上图2或图3所述的数据上报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另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上图4或图5所述的数据上报方法。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模块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上述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的集成的模块,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上述软件功能模块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英文: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部分步骤。
应理解,上述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ASIC)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发明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
存储器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还可以为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磁盘或光盘等。
总线可以是工业标准体系结构(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ISA)总线、外部设备互连(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简称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体系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简称EISA)总线等。总线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本申请附图中的总线并不限定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上述存储介质可以是由任何类型的易失性或非易失性存储设备或者它们的组合实现,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只读存储器(ROM),磁存储器,快闪存储器,磁盘或光盘。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简称ASIC)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电子设备或主控设备中。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数据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触发数据上报后,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超出阈值规定范围;
若所述流量和性能超出所述阈值规定范围,则开启近场通信功能;
通过所述近场通信功能,接收代理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其中,所述代理设备为当前的流量和性能在阈值规定范围内的设备;
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代理设备发送确认连接回复,与所述代理设备建立连接;
通过所述连接将待上报数据发送至所述代理设备,所述待上报数据用于指示所述代理设备将所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请求携带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
在所述接收代理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鉴权信息进行审核;
若审核通过,则执行所述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代理设备发送确认连接回复的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鉴权信息进行审核,包括:
根据所述近场通信的功能类型,从设备的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中确定目标鉴权信息;
根据所述目标鉴权信息,审核所述鉴权信息是否完整且正确;
若所述鉴权信息完整且正确,则判定所述鉴权信息审核通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过所述连接将待上报数据发送至所述代理设备之后,还包括:
若接收到所述代理设备发送的接收完毕信息,则关闭所述连接和所述近场通信功能。
5.一种数据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若检测到有设备开启近场通信功能,则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在阈值规定范围内;
若所述流量和性能在所述阈值规定范围内,则发送连接请求至开启所述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
若接收到所述设备返回的确认连接回复,则确认与所述设备建立连接;
接收所述设备通过所述连接发送的待上报数据,并将所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请求携带近场通信的鉴权信息,所述确认连接回复为所述设备对所述鉴权信息审核通过后返回的确认连接回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近场通信功能的开放接入标识包括所述设备的标识;
在所述发送连接请求至开启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之前,还包括:
向所述云服务器发送鉴权信息获取请求,所述获取请求携带所述设备的标识和所述近场通信的功能类型;
接收所述云服务器返回的所述鉴权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所述设备通过所述连接发送的待上报数据之后,还包括:
发送接收完毕信息至所述设备,所述接收完毕信息用于指示所述设备关闭所述连接和所述近场通信功能。
9.一种数据上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检测模块,用于在触发数据上报后,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超出阈值规定范围;
开启模块,用于若所述流量和性能超出所述阈值规定范围,则开启近场通信功能;
接收模块,用于通过所述近场通信功能,接收代理设备发送的连接请求,其中,所述代理设备为当前的流量和性能在阈值规定范围内的设备;
回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连接请求向所述代理设备发送确认连接回复,与所述代理设备建立连接;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通过所述连接将待上报数据发送至所述代理设备,所述待上报数据用于指示所述代理设备将所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10.一种数据上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二检测模块,用于若检测到有设备开启近场通信功能,则检测当前的流量和性能是否在阈值规定范围内;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若所述流量和性能在所述阈值规定范围内,则发送连接请求至开启所述近场通信功能的设备;
确认模块,用于若接收到所述设备根据所述连接请求返回的确认连接回复,则确认与所述设备建立连接;
上报模块,用于接收所述设备通过所述连接发送的待上报数据,并将所述待上报数据转发至云服务器。
11.一种数据上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上报方法。
12.一种数据上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
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使得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如权利要求5至8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上报方法。
1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上报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执行指令,当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时,实现如权利要求5至8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上报方法。
CN202010450280.1A 2020-05-25 2020-05-25 数据上报方法及设备 Pending CN1137265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50280.1A CN113726539A (zh) 2020-05-25 2020-05-25 数据上报方法及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50280.1A CN113726539A (zh) 2020-05-25 2020-05-25 数据上报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6539A true CN113726539A (zh) 2021-11-30

Family

ID=786716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50280.1A Pending CN113726539A (zh) 2020-05-25 2020-05-25 数据上报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26539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8128A (zh) * 2014-07-03 2016-0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网流量分享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5430633A (zh) * 2014-08-22 2016-03-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确定中继节点的方法及设备
WO2016183747A1 (zh) * 2015-05-15 2016-1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启动中继功能的方法及设备
CN107371204A (zh) * 2017-09-04 2017-11-21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流量共享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7659952A (zh) * 2017-08-29 2018-02-02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器备份方法及接入点
CN108307393A (zh) * 2017-08-21 2018-07-20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络流量资源分享方法、装置、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08616873A (zh) * 2018-03-29 2018-10-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移动设备及存储介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8128A (zh) * 2014-07-03 2016-0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网流量分享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CN105430633A (zh) * 2014-08-22 2016-03-23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确定中继节点的方法及设备
WO2016183747A1 (zh) * 2015-05-15 2016-11-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启动中继功能的方法及设备
CN108307393A (zh) * 2017-08-21 2018-07-20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络流量资源分享方法、装置、系统和存储介质
CN107659952A (zh) * 2017-08-29 2018-02-02 深圳市盛路物联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中继器备份方法及接入点
CN107371204A (zh) * 2017-09-04 2017-11-21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流量共享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616873A (zh) * 2018-03-29 2018-10-02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信息发送方法、装置、移动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67613B1 (ko) 메시지 푸시 방법 및 장치
EP2454898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verification of a telephone number
US10476833B2 (en) Warn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processing server
US20210042756A1 (en) Blockchain-based Security Management Method, Relate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08259618B (zh) 一种同步的数据交互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3015165A (zh) 物联网平台设备接入方法、设备及系统
WO2020119328A1 (zh)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9538326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a location of a movable information apparatus
CN114268957B (zh) 异常业务数据处理方法、装置、服务器及存储介质
CN113259874A (zh) 消息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26539A (zh) 数据上报方法及设备
CN109670952B (zh) 一种代收付交易平台
CN117480067A (zh) 电动车辆充电管理和客户端设备
CN112019603B (zh) 一种交易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0288356B (zh) 支付业务处理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
CN113411228A (zh) 一种网络状况的确定方法及服务器
WO2018121353A1 (zh) 数据通路的测试方法、测试服务器及测试系统
CN111901227A (zh) 一种简单轻量的消息实时推送系统及其实施方法
CN111190754A (zh) 一种区块链事件通知方法及区块链系统
CN114302349B (zh) 一种客户端提取号码的方法与系统
CN110839034B (zh) 一种通信连接的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EP422039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keeping client alive, and electronic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CN110086756B (zh) 一种验证方法、终端以及服务器
CN116614345A (zh) 通讯方法、应用系统、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CN104105125A (zh)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