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25952B - 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25952B
CN113725952B CN202110918627.5A CN202110918627A CN113725952B CN 113725952 B CN113725952 B CN 113725952B CN 202110918627 A CN202110918627 A CN 202110918627A CN 113725952 B CN113725952 B CN 1137259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discharge
discharging
charged
m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1862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25952A (zh
Inventor
杨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1862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25952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259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59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259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259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7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 H02J7/00712Regulation of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urrent or voltage the cycle being controlled or terminated in response to electric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1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for several batteries or cell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4Method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 H01M10/446Initial charging meas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13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acting upon several batteries simultaneously or sequential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上述放电方法包括: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通过与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获取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其中,放电电压表征向待充电设置放电时的输出电压;根据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其中,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小于第二预设放电电压;根据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其中,放电模式用于向待充电设备放电时对电芯的数量进行确定;按照放电模式向待充电设备放电。

Description

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分案说明
本申请是基于申请号为201811270964.2,申请日为2018年10月29日,发明名称为“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移动电源的放电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移动电源的容量是由内部储电单元供给的,储电单元即为电芯。目前,常见的移动电源可以分为单电芯和双电芯两种,顾名思义,单电芯的移动电源即配置一个电芯,容量较小;双电芯的移动电源即配置两个串联或并联的电芯,容量较大。因此,双电芯移动电源的电池电压可以为单电芯移动电源电池电压的两倍。
虽然双电芯移动电源可以为待充电设备提供更大的放电电压,然而,当待充电设备所需要的放电电压较小时,利用双电芯移动电源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放电时,由于电压转换前后的压差较大,会导致电压转换效率低的缺陷,增大了电量的损失,降低了移动电源的智能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能够缩小电压转换前后的压差,进而可以提高电压转换效率,减小电量的损失,从而提高了移动电源的智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放电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通过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获取所述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其中,所述放电电压表征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时的输出电压;
根据所述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
根据所述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其中,所述放电模式用于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时对电芯的数量进行确定;
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可选的,所述电压差值包括第一电压差值和第二电压差值,所述根据所述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包括:
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和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获得所述第一电压差值;
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和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获得所述第二电压差值。
可选的,所述放电模式包括第一放电模式和第二放电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放电模式对应的电芯数量小于所述第二放电模式对应的电芯数量,所述根据所述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包括:
当所述第一电压差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电压差值时,确定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一放电模式;
当所述第一电压差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压差值时,确定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二放电模式。
可选的,当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一放电模式时,所述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包括:
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对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目标电压;
按照所述目标电压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可选的,当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二放电模式时,所述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包括:
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对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所述目标电压;
按照所述目标电压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电芯进行电压检测,获得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和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
可选的,所述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电芯进行均衡处理;其中,所述均衡处理用于对所述电芯进行电压平衡。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动电源,所述移动电源包括:获取单元,确定单元以及放电单元,
所述获取单元,用于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通过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获取所述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其中,所述放电电压表征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时的输出电压;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以及根据所述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其中,所述放电模式用于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时对电芯的数量进行确定;
所述放电单元,用于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可选的,所述电压差值包括第一电压差值和第二电压差值,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和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获得所述第一电压差值;以及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和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获得所述第二电压差值。
可选的,所述放电模式包括第一放电模式和第二放电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放电模式对应的电芯数量小于所述第二放电模式对应的电芯数量,
所述确定单元,还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电压差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电压差值时,确定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一放电模式;以及当所述第一电压差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压差值时,确定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二放电模式。
可选的,所述放电单元,具体用于当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一放电模式时,据所述放电电压对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目标电压;以及按照所述目标电压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所述放电单元,还具体用于当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二放电模式时,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对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所述目标电压;以及按照所述目标电压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可选的,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之前,对电芯进行电压检测,获得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和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
可选的,所述移动电源还包括:均衡单元,
所述均衡单元,用于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之后,对所述电芯进行均衡处理;其中,所述均衡处理用于对所述电芯进行电压平衡。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移动电源,所述移动电源包括处理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当所述指令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放电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应用于移动电源中,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放电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移动电源通过与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获取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其中,放电电压表征向待充电设备放电时的输出电压;根据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其中,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小于第二预设放电电压;根据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其中,放电模式用于向待充电设备放电时对电芯的数量进行确定;按照放电模式向待充电设备放电。由此可见,本请提出的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可以在确定出待充电设备的放电电压之后,根据放电电压与电芯的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选择放电的电芯数量,然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放电。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移动电源虽然配置有两个电芯,但是移动电源可以根据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在第一放电模式和第二放电模式中进行放电方式的选择,以通过更加适合的放电模式进行放电,能够缩小电压转换前后的压差,进而可以提高电压转换效率,减小电量的损失,从而提高了移动电源的智能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放电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电源放电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电源放电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电源放电示意图三;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移动电源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移动电源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申请,而非对该申请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申请相关的部分。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移动电源可以包括电源控制装置,其中,电源控制装置可以包括装置外壳,装置外壳设备有电源输入接口、电源输出接口和第一接触馈点,电源输入接口和电源输出接口均与第一接触馈点电连接,用于控制移动电源充放电。
移动电源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元,其中,每个电池单元包括电池、用于容纳电池的电池外壳、与电池电连接的第二接触馈点和第三接触馈点;第三接触馈点用于与另一电池单元的第二接触馈点接触导通。电源控制装置和电池单元连接,电源控制装置与所述电池单元连接时,第一接触馈点与一个电池单元的第二接触馈点对应导通。
需要说明的时,在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放电方法可以应用于配置有两个电芯,即配置有两块电池的移动电源中。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放电方法,该放电方法应用于移动电源中,其中,上述移动电源配置有两个电芯,即上述移动电源为双电芯移动电源;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放电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进行放电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通过与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获取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其中,放电电压表征向待充电设备放电时的输出电压。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移动电源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可以先与待充电设备进行通信,然后获取上述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放电电压可以表征上述移动电源在向上述待充电设备放电时所输出的输出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可以为具有两个电芯的双电芯移动电源,具体地,移动电源中的两个电芯可以为串联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中可以配置有充放电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具体地,移动电源可以通过充放电IC进行升压或者降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进行放电时,可以通过充放电IC对电池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从而获得目标电压,并根据目标电压对接入的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中,上述待充电设备为可以与移动电源连接的待充电设备,例如,待充电设备可以为任何具备通信和存储功能的待充电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遥控器、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网络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待充电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待充电设备配置有通信接口,如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因此,待充电设备可以通过通信接口与移动电源建立连接并进行通信。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在对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进行检测时,可以通过待充电设备的通信接口确定出待充电设备所对应的充电协议,从而根据充电协议确定出放电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放电电压为移动电源在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时所需要的输出电压值,因此,移动电源需要输出一个与放电电压相匹配的目标电压来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充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果上述移动电源与待充电设备通过USB接口建立连接,那么移动电源可以通过待充电设备的D+和D-识别确认待充电设备所支持的充电协议,从而可以进一步根据充电协议确认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
步骤102、根据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并通过与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获取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之后,便可以根据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当出电压差值。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根据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之前,移动电源可以对电芯进行电压检测,获得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和第二预设放电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配置有两个电芯,因此可以检测获得两个电芯分别对应的电芯电压,即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其中,一个电芯对应一个第一预设放电电压。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还可以获取两个电芯的电压之和,即第二预设放电电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可以小于第二预设放电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可以配置有均衡电路,因此可以对两个电芯的电压进行均衡处理,从而使得两个电芯的电压保持相同,即移动电源所检测获得的不同的电芯的第一预设放电电压是相同的。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确定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之后,可以分别根据放电电压和第一预设放电电压、放电电压和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出电压差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电压差值可以包括放电电压和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之间的差值,还可以包括放电电压和第二预设放电电压之间的差值。
步骤103、根据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其中,放电模式用于向待充电设备放电时对电芯的数量进行确定。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根据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之后,可以根据电压差值,进一步确定放电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放电模式可以用于向待充电设备放电时对电芯的数量进行确定,即放电模式可以用于对放电的电芯数量进行选择。也就是说,放电模式可以用于确定使用单电芯进行放电,还是使用双电芯进行放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放电模式可以包括第一放电模式和第二放电模式。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即使移动电源为配置有两个电芯,但是移动电源进行放电时可以对放电模式进行智能选择,即既可以通过某一个电芯进行放电,也可以通过两个电芯进行放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根据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时,可以对放电电压和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之间的差值,以及放电电压和第二预设放电电压之间的差值进行比较,从而可以根据比较结果确定出放电模式。
步骤104、按照放电模式向待充电设备放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根据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之后,可以按照放电模式向待充电设备进行放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确定放电模式之后,便可以根据放电模式进行放电,即在根据电压差值确定出使用第一放电模式或者第二放电模式之后,便可以按照第一放电模式或者第二放电模式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放电。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电源放电示意图一,如图2所示,在移动电源的放电电路中,移动电源配置有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MCU)、电芯1以及电芯2,移动电源可以选择路径1通过数据线D+和D-与待充电设备进行通信,开关1和开关2用于对放电模式的选择,具体地,若需要双电芯输出则通过路径2打开开关,反之则通过路径3打开开关。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上述移动电源按照放电模式向待充电设备放电之后,即步骤104之后,移动电源进行放电的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5、对电芯进行均衡处理;其中,均衡处理用于对电芯进行电压平衡。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按照放电模式向待充电设备进行放电之后,可以对电芯进行均衡处理。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均衡处理可以用于对电芯进行电压均衡。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均衡处理还可以包括对电芯进行电量均衡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果放电模式为第一放电模式,那么,移动电源在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放电之后,移动电源中的两个电芯的电压和电量便不再保证相同,而是产生了差异,因此,上述移动电源需要对两个电芯的电压和电量进行均衡处理。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图2,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电源放电示意图二,如图3所示,移动电源的放电电路中配置有主动均衡模块,主动均衡模块通过路径4和5来从电芯1取电补充电芯2的电量,以保证两电芯的电压电量保持均衡。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放电方法,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移动电源通过与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获取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其中,放电电压表征向待充电设备放电时的输出电压;根据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其中,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小于第二预设放电电压;根据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其中,放电模式用于向待充电设备放电时对电芯的数量进行确定;按照放电模式向待充电设备放电。由此可见,本请提出的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可以在确定出待充电设备的放电电压之后,根据放电电压与电芯的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选择放电的电芯数量,然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放电。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移动电源虽然配置有两个电芯,但是移动电源可以根据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在第一放电模式和第二放电模式中进行放电方式的选择,以通过更加适合的放电模式进行放电,能够缩小电压转换前后的压差,进而可以提高电压转换效率,减小电量的损失,从而提高了移动电源的智能性。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电压差值包括第一电压差值和第二电压差值,上述移动电源根据所述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2a、根据放电电压和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获得第一电压差值。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确定放电电压和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之后,可以根据放电电压和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获得第一电压差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电压差值可以包括放电电压和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之间的第一电压差值。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可以对放电电压和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差值运算,从而可以根据差值运算的结果进一步确定第一电压差值。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可以将放电电压和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对应的差值运算结果的绝对值,确定为第一电压差值。例如,放电电压为5V,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为4V,那么第一电压差值为1V。
步骤102b、根据放电电压和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获得第二电压差值。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确定放电电压和第二预设放电电压之后,可以根据放电电压和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获得第二电压差值。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电压差值还可以包括放电电压和第二预设放电电压之间的第二电压差值。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可以对放电电压和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差值运算,从而可以根据差值运算的结果进一步确定第二电压差值。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可以将放电电压和第二预设放电电压对应的差值运算结果的绝对值,确定为第二电压差值。例如,放电电压为5V,第二预设放电电压为6.8V,那么第一电压差值为1.8V。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放电模式包括第一放电模式和第二放电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放电模式对应的电芯数量小于所述第二放电模式对应的电芯数量,移动电源根据所述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3a、当第一电压差值小于或者等于第二电压差值时,确定放电模式为第一放电模式。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根据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分别确定电压差值,即确定出第一电压差值和第二电压差值之后,如果第一电压差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电压差值,那么可以将放电模式确定为第一放电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放电模式可以根据放电电芯数量的不同分为第一放电模式和第二放电模式,其中,第一放电模式对应的电芯数量小于第二放电模式对应的电芯数量。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确定出第一电压差值和第二电压差值之后,可以对第一电压差值和第二电压差值及进行比较,从而可以根据比较结果进一步确定放电模式。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将第一电压差值和第二电压差值及进行比较之后,当第一电压差值大于或者等于第二电压差值时,移动待充电设备可以认为放电电压更加接近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即可以说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放电时更适合使用第一放电模式,因此移动电源便可以将放电模式确定为第一放电模式。
步骤103b、当第一电压差值大于第二电压差值时,确定放电模式为第二放电模式。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根据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分别确定电压差值,即确定出第一电压差值和第二电压差值之后,如果第一电压差值大于第二电压差值,那么可以将放电模式确定为第二放电模式。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确定出第一电压差值和第二电压差值之后,可以对第一电压差值和第二电压差值及进行比较,从而可以根据比较结果进一步确定放电模式。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将第一电压差值和第二电压差值及进行比较之后,当第一电压差值大于第二电压差值时,移动待充电设备可以认为放电电压更加接近第二预设放电电压,即可以说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放电时更适合使用第二放电模式,因此移动电源便可以将放电模式确定为第二放电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放电方法,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移动电源通过与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获取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其中,放电电压表征向待充电设备放电时的输出电压;根据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其中,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小于第二预设放电电压;根据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其中,放电模式用于向待充电设备放电时对电芯的数量进行确定;按照放电模式向待充电设备放电。由此可见,本请提出的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可以在确定出待充电设备的放电电压之后,根据放电电压与电芯的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选择放电的电芯数量,然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放电。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移动电源虽然配置有两个电芯,但是移动电源可以根据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在第一放电模式和第二放电模式中进行放电方式的选择,以通过更加适合的放电模式进行放电,能够缩小电压转换前后的压差,进而可以提高电压转换效率,减小电量的损失,从而提高了移动电源的智能性。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当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一放电模式时,上述移动电源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4a、根据放电电压对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目标电压。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根据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之后,如果放电模式为第一放电模式,那么移动电源可以根据放电电压对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从而便可以获得目标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确定放电模式为第一放电模式之后,便可以按照放电电压、通过充放电IC进行升降压处理,以获得目标电压。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图3,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移动电源放电示意图三,如图4所示,移动电源的放电电路中配置有充放电IC,可以对第一预设放电电压或者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然后再进行输出放电。例如,放电电压为5V,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为4V,那么需要按照放电电压对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压处理,获得的目标电压为5V。
步骤104b、按照目标电压向待充电设备放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根据放电电压对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目标电压之后,便可以按照目标电压向待充电设备进行放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对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时,充放电IC的升降压的压差较小,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压转换效率,减小电量的损失。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当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二放电模式时,移动电源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的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4c、根据放电电压对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目标电压。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根据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之后,如果放电模式为第二放电模式,那么移动电源可以根据上述放电电压对上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从而便可以获得目标电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确定上述放电模式为上述第二放电模式之后,便可以按照上述放电电压、通过充放电IC进行升降压处理,以获得上述目标电压。例如,放电电压为5V,第二预设放电电压为6.8V,那么需要按照放电电压对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进行降压处理,获得的目标电压为5V。
步骤104d、按照目标电压向待充电设备放电。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根据上述放电电压对上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上述目标电压之后,便可以按照上述目标电压向上述待充电设备进行放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移动电源在对上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时,充放电IC的升降压的压差较小,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压转换效率,减小电量的损失。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放电方法,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移动电源通过与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获取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其中,放电电压表征向待充电设备放电时的输出电压;根据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其中,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小于第二预设放电电压;根据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其中,放电模式用于向待充电设备放电时对电芯的数量进行确定;按照放电模式向待充电设备放电。由此可见,本请提出的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可以在确定出待充电设备的放电电压之后,根据放电电压与电芯的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选择放电的电芯数量,然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放电。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移动电源虽然配置有两个电芯,但是移动电源可以根据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在第一放电模式和第二放电模式中进行放电方式的选择,以通过更加适合的放电模式进行放电,能够缩小电压转换前后的压差,进而可以提高电压转换效率,减小电量的损失,从而提高了移动电源的智能性。
在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中,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移动电源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一,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移动电源1可以包括获取单元11,确定单元12,放电单元13以及均衡单元14,
获取单元11,用于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获取所述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其中,所述放电电压表征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时的输出电压。
确定单元12,用于在获取单元11获取所述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之后,根据所述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以及根据所述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其中,所述放电模式用于向待充电设备放电时对电芯的数量进行确定。
放电单元13,用于在确定单元12根据所述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之后,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电压差值包括第一电压差值和第二电压差值,确定单元1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和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获得所述第一电压差值;以及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和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获得所述第二电压差值。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放电模式包括第一放电模式和第二放电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放电模式对应的电芯数量小于所述第二放电模式对应的电芯数量,确定单元12,还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电压差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电压差值时,确定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一放电模式;以及当所述第一电压差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压差值时,确定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二放电模式。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一放电模式时,所述放电单元1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对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目标电压;以及按照所述目标电压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二放电模式时,所述放电单元13,还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对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所述目标电压;以及按照所述目标电压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单元11,还用于根据所述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之前,对电芯进行电压检测,获得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和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均衡单元14,用于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之后,对电芯进行均衡处理;其中,所述均衡处理用于对所述电芯进行电压平衡。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移动电源的组成结构示意图二,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移动电源1还可以包括处理器15、存储有处理器15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16,进一步地,移动电源1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17,和用于连接处理器15、存储器16以及通信接口17的总线18。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15可以为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DSPD)、可编程逻辑装置(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中的至少一种。可以理解地,对于不同的设备,用于实现上述处理器功能的电子器件还可以为其它,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存储器16用于存储可执行程序代码,该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器16可能包含高速RAM存储器,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两个磁盘存储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总线18用于连接通信接口17、处理器15以及存储器16以及这些器件之间的相互通信。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存储器16,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处理器15,用于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通过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获取所述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其中,所述放电电压表征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时的输出电压;根据所述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根据所述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其中,所述放电模式用于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时对电芯的数量进行确定;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存储器16可以是易失性第一存储器(volatile memory),例如随机存取第一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RAM);或者非易失性第一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只读第一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快闪第一存储器(flash memory),硬盘(Hard Disk Drive,HDD)或固态硬盘(Solid-State Drive,SSD);或者上述种类的第一存储器的组合。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非作为独立的产品进行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processor(处理器)执行本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移动电源,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该移动电源通过与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获取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其中,放电电压表征向待充电设备放电时的输出电压;根据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其中,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小于第二预设放电电压;根据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其中,放电模式用于向待充电设备放电时对电芯的数量进行确定;按照放电模式向待充电设备放电。由此可见,本请提出的移动电源,移动电源可以在确定出待充电设备的放电电压之后,根据放电电压与电芯的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选择放电的电芯数量,然后对待充电设备进行放电。也就是说,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移动电源虽然配置有两个电芯,但是移动电源可以根据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在第一放电模式和第二放电模式中进行放电方式的选择,以通过更加适合的放电模式进行放电,能够缩小电压转换前后的压差,进而可以提高电压转换效率,减小电量的损失,从而提高了移动电源的智能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放电方法。
具体来讲,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放电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可以被存储在光盘,硬盘,U盘等存储介质上,当存储介质中的与一种放电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被一电子设备读取或被执行时,包括如下步骤:
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通过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获取所述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其中,所述放电电压表征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时的输出电压;
根据所述放电电压、第一预设放电电压以及第二预设放电电压,确定电压差值;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
根据所述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其中,所述放电模式用于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时对电芯的数量进行确定;
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示意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实现流程示意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实现流程示意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实现流程示意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实现流程示意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放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通过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获取所述待充电设备的放电电压;其中,所述放电电压表征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时的输出电压;
根据所述放电电压、预设放电电压及所述放电电压与所述预设放电电压的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其中,所述放电模式用于指示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时确定电芯的数量;
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和所述放电模式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目标电压,按照所述目标电压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放电电压包括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和第二预设放电电压,所述根据所述放电电压、预设放电电压及所述放电电压与所述预设放电电压的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包括:
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和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获得第一电压差值;
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和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获得第二电压差值;
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和所述第二电压差值确定所述放电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式包括第一放电模式和第二放电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放电模式对应的电芯数量小于所述第二放电模式对应的电芯数量,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和所述第二电压差值确定所述放电模式,包括:
当所述第一电压差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电压差值时,确定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一放电模式;
当所述第一电压差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压差值时,确定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二放电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一放电模式时,所述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包括:
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对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目标电压;
按照所述目标电压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二放电模式时,所述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包括:
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对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所述目标电压;
按照所述目标电压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放电电压、预设放电电压及所述放电电压与所述预设放电电压的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电芯进行电压检测,获得所述预设放电电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所述电芯进行均衡处理;其中,所述均衡处理用于对所述电芯进行电压平衡。
8.一种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包括:获取单元,确定单元以及放电单元,
所述获取单元,用于在与待充电设备建立连接之后,通过与所述待充电设备的通信获取所述待充电设备对应的放电电压;其中,所述放电电压表征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时的输出电压;
所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放电电压、预设放电电压及所述放电电压与所述预设放电电压的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其中,所述放电模式用于指示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时确定电芯的数量;
所述放电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和所述放电模式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目标电压,按照所述目标电压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放电电压包括第一预设放电电压和第二预设放电电压,
所述确定单元,具体用于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和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获得第一电压差值;以及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和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获得第二电压差值;以及根据所述第一电压差值和所述第二电压差值确定所述放电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模式包括第一放电模式和第二放电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放电模式对应的电芯数量小于所述第二放电模式对应的电芯数量,
所述确定单元,还具体用于当所述第一电压差值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二电压差值时,确定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一放电模式;以及当所述第一电压差值大于所述第二电压差值时,确定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二放电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电单元,具体用于当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一放电模式时,据所述放电电压对所述第一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目标电压;以及按照所述目标电压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所述放电单元,还具体用于当所述放电模式为所述第二放电模式时,根据所述放电电压对所述第二预设放电电压进行升降压处理,获得所述目标电压;以及按照所述目标电压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放电电压、预设放电电压及所述放电电压与所述预设放电电压的电压差值确定放电模式之前,对电芯进行电压检测,获得所述预设放电电压。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还包括:均衡单元,
所述均衡单元,用于按照所述放电模式向所述待充电设备放电之后,对所述电芯进行均衡处理;其中,所述均衡处理用于对所述电芯进行电压平衡。
14.一种移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电源包括处理器、存储有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当所述指令被执行时,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应用于移动电源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2110918627.5A 2018-10-29 2018-10-29 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7259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18627.5A CN113725952B (zh) 2018-10-29 2018-10-29 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18627.5A CN113725952B (zh) 2018-10-29 2018-10-29 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201811270964.2A CN109347163B (zh) 2018-10-29 2018-10-29 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70964.2A Division CN109347163B (zh) 2018-10-29 2018-10-29 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25952A CN113725952A (zh) 2021-11-30
CN113725952B true CN113725952B (zh) 2024-04-05

Family

ID=6531079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18627.5A Active CN113725952B (zh) 2018-10-29 2018-10-29 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201811270964.2A Active CN109347163B (zh) 2018-10-29 2018-10-29 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270964.2A Active CN109347163B (zh) 2018-10-29 2018-10-29 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3725952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66058A (ja) * 2013-02-26 2014-09-08 Fukoku Industry Kk 熱逸走防止機能付き急速充電装置
CN206611196U (zh) * 2017-02-06 2017-11-03 北京汇通亿达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秒充充电宝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503357U (zh) * 2012-02-17 2012-10-24 深圳天珑移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双电池切换电路
CN203243068U (zh) * 2013-03-15 2013-10-16 陈谊安 分区充电与各区串联放电的移动式电源
CN203434230U (zh) * 2013-08-12 2014-02-12 深圳市百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的配合体及其包含该配合体的电源
SG10201610038SA (en) * 2016-07-29 2017-12-28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anagement of asymmetrical multi-tapped battery pack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66058A (ja) * 2013-02-26 2014-09-08 Fukoku Industry Kk 熱逸走防止機能付き急速充電装置
CN206611196U (zh) * 2017-02-06 2017-11-03 北京汇通亿达科技有限公司 多功能秒充充电宝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47163B (zh) 2021-09-07
CN113725952A (zh) 2021-11-30
CN109347163A (zh) 2019-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24588B2 (en) Wireless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EP2677625B1 (en) Battery charging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7518338B2 (en) Parallel hybrid battery pack charging
JP7101484B2 (ja) バッテリへの電力供給の制御
EP3836286B1 (en) Battery management devic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KR20160111339A (ko) 배터리 팩, 배터리 충전 스테이션 및 충전 방법
CN114498803B (zh) 一种充放电电路和电子设备
JP2004364446A (ja) バックアップ電池の充放電制御装置
CN113852152B (zh) 充电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存储介质及移动设备
CN110999023A (zh) 用于平衡电池系统的各个电池的充电状态的方法和设备
EP3235099A1 (en) Mechanism for extending cycle life of a battery
JP2018513660A (ja) 充電制御方法と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3730933A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9450009B (zh) 一种充电控制方法、装置以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20110291609A1 (en) Computer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EP3996237A1 (en) Battery control system, battery pack, electrical vehicle, and id setting method for battery control system
CN109378891B (zh) 充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3725952B (zh) 放电方法、移动电源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04734298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EP3719951B1 (en) Charging method, terminal and computer storage medium
CN110582917A (zh) 一种充电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CN110943502B (zh) 一种充电方法、分体式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US10666065B2 (en) Regulating battery cells
CN116191621A (zh) 充电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9149706B (zh) 一种充电方法、分体式终端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