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9950A - 空气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19950A
CN113719950A CN202010393750.5A CN202010393750A CN113719950A CN 113719950 A CN113719950 A CN 113719950A CN 202010393750 A CN202010393750 A CN 202010393750A CN 113719950 A CN113719950 A CN 1137199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base
air
fan
water ta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9375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祥宇
王宁
矫立涛
张展
袁小辉
魏传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9375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19950A/zh
Publication of CN1137199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99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水箱、水洗组件、电机以及风机,还包括:底座,用于支撑所述水箱,所述电机和所述风机连接于所述底座的底端;基壳,套设于所述底座的外侧,且用于支撑所述底座,所述基壳具有朝向下方设置的进风口,所述基壳和底座之间设有用于供气体通过的进风通道;所述水箱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水箱的进风口连通于所述进风通道。通过上述设置,实现了装置的方便安装,利于对装置进行检修。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净化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空气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各种空气净化器也就应运而生。空气净化器是指能够吸附、分解或转化各种空气污染物,可有效提高空气清洁度的产品。
目前家庭中使用的空气净化器都是采用干式多层过滤吸附的方法(如静电吸附、活性炭吸附、HEPA过滤等)对空气进行净化。这类空气净化器在工作时,污染物会直接堆积在过滤装置的滤网上,长期积累的话会使滤网上的气孔堵塞,影响空气过滤效果,并且积累在滤网上的粉尘会成为细菌的繁衍体而形成二次污染。故水洗空气净化产品应运而生。
现有的水洗空气净化装置包括水箱、水洗组件、电机以及风机,水洗组件位于水箱内,水洗组件在电机驱动下将水箱内的水形成水幕,含尘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进入水箱并与水洗组件形成的水幕接触而得到净化。被净化后的干净气体从出风口排出,如此,实现含尘气体的净化,以提高周围的空气质量。其中,风机和电机分列于水洗空气净化装置的上下两端,导致水洗空气净化装置安装繁琐。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水洗空气净化装置安装繁琐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水箱、水洗组件、电机以及风机,还包括:底座,用于支撑所述水箱,所述电机和所述风机连接于所述底座的底端;基壳,套设于所述底座的外侧,且用于支撑所述底座,所述基壳具有朝向下方设置的进风口,所述基壳和底座之间设有用于供气体通过的进风通道;所述水箱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水箱的进风口连通于所述进风通道。
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底座的底端连接有隔离罩,所述电机包括电机主体和电机轴,所述隔离罩套设于所述电机主体的外侧且用于隔离所述电机主体和所述进风通道内的气体。
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电机主体悬挂安装于所述底座。
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风机连接于所述隔离罩的底端,隔离罩悬挂安装于所述底座。
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基壳从下到上依次包括:
风机安装段,所述风机位于所述风机安装段内;
底座安装段,位于所述底座的外侧且连接于所述底座;
所述隔离罩的外侧套设且连接有隔离座,所述隔离座位于所述风机安装段和所述底座安装段之间,所述隔离座、所述风机安装段以及所述底座安装段相对且连通设置,所述风机安装段用于支撑所述隔离座。
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隔离套和所述隔离座之间设有第一支撑片。
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支撑片相对所述隔离罩的轴向呈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片的倾斜方向和所述风机的转动方向相同。
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隔离罩和所述基壳之间还设有第二支撑片,所述第二支撑片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片,且从下到上,所述第二支撑片朝向逐渐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片方向倾斜。
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隔离罩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隔离罩的第一段抵接于所述底座的底端且套设于所述电机主体的外侧,所述隔离罩的第二段位于所述电机主体的下端且用于封盖所述隔离罩的第一段,所述风机连接于所述隔离罩的第二段,所述隔离罩的第二段上设有风机加强结构。
在上述空气净化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隔离罩的第一段和所述隔离罩的第二段分别悬挂安装于所述底座。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通过基壳的下方开口进风,采用下进风的方式代替侧进风,并通过将风机和电机都集中安装到底座上,使得装置的安装方便,利于方便对装置进行检修。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一种水洗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3示出图2在A处的放大图;
图4示出了一种用于形成水幕的水洗组件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一种筒体和动力部的剖视图;
图6为另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7示出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动力部的部分剖视图;
图8示出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爆炸图;
图9示出图6的纵向的立体剖视图;
图10示出图9在I处的放大图;
图11示出第二基壳的部分横向立体剖视图;
图12示出第二基壳在固定环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图13示出一种承载段以及其上初级过滤组件的部分横向立体剖视图;
图14示出图13在G处的放大图;
图15示出一种承载段和初级过滤组件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16示出图15在H处的放大图;
图17示出一种基体的俯视图;
图18示出另一种水洗部的示意图;
图19示出图1的部分爆炸示意图;
图20示出图1的纵向立体示意图;
图21示出图1出风罩的中间位置的横向剖视图;
图22示出一种出风罩和基体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虽然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是结合空调设备来描述的,但是这并不是限定的,其他具有水洗空气使用需求的设备均可配置本发明的空气净化装置。
图1示出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气体的流动方向,包括进风部3、水洗部1以及出风部4。进风部3位于整个装置的最下方,水洗部1位于进风部3的上方,出风部4位于水洗部1上方。外界的含尘气体从下方进入进风部3,并经进风部3引导进入水洗部1的水箱11中,经水箱11中的水洗组件净化得到洁净气体,洁净气体经出风部4流出到外界。
在图1中,空气净化装置还设置有用于承载水箱11的基体5,进风部3和动力部2可依托于基体5设置,以便实现模块化、集成化设置。换句话说,进风部3可以与基体5通过模塑成型的方式形成为一体件,例如,一体件的侧壁或底壁作为进风部3,一体件的底壁则用于安装动力部2并用于支撑水箱11。
水箱11具有与进风部3连通的进风口以及与出风部4连通的出风口。示例性地,出风部4可包括出风罩41,出风罩41可罩设于水箱11的出风口,被净化后的气体从水箱11的出风口进入出风罩41,从而通过出风罩41可以将净化后的气体引导向任意需要的方向。例如,图1中示出了通过出风罩41将从水箱11出风口排出的净化风引向了图1中的左侧、右侧以及后侧。
下文分别对空气净化装置的各个部分进行详细的描述。
下面首先对水箱11进行描述。
图2示出一种水洗部的立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水箱11可由透明材料制成,例如可以是透明塑料通过模塑的方式制作而成。水箱11可以容纳用于清洗空气洗涤液,该洗涤液可以是清水,但并不限于清水,例如,也可以是掺有消毒剂的水。为了简化描述,下文以水为例进行描述,但这不应视为对保护范围的具体限制。
如图2所示,水箱11的上部用于气体流动,水箱11的下部用于盛放水。水箱11的进风口111可设置于水箱11的上部侧壁,在进风口111的外侧可以如下文所述的设有初级过滤组件,在进风口的内侧可以如下文所述的设有侧挡水结构,而且在侧挡水结构的内侧还能够可选地设置加湿过滤组件。
继续如图2所示,水箱11的顶端可以呈开口设置以作为出风口,进入水箱11内部的气体可从水箱11的顶端开口处流出。在出风口处可以如下文所述的设有上挡水结构15。
需要指出的是,进风口111和出风口的位置也可设置成不同于图2示出的那样。例如,进风口111和出风口的位置可以对调,或者在一些示例中,还可以将进风口111和出风口都设置在水箱11相对的侧壁上。下文以进风口111设置在水箱的侧壁上为例进行描述本方案的空气净化装置,对于出风口其他的设置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参考下文得出,在此就不再赘述。
继续参考图2,进风口11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但也可以仅设置一个,每个进风口111的形状、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如图2所示,当进风口111为多个时,这些进风口111可沿水箱11的侧壁的周向均布,以便均分气体,使得进入水箱11内的气体分布均匀。
值得说明的是,当进风口设置在水箱11的侧壁上,而出风口位于水箱11的顶部时,该进风口的上端面应该低于水洗组件所形成的水幕所在的平面,以便从进风口进入水箱11的含尘空气只有经过水幕的清洗之后才可以从水箱11的出风口流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水会受到重力的影响,故此处的水幕所在的平面为泛指,原则上进风口的上端面应该位于水幕与侧壁的交线以下。
由上可知,水箱11的下部用于盛放水,故水箱的下部侧壁可设置刻度线,以便用户对水箱11的液位情况进行观测和掌控。容易理解,水箱11也可以仅仅在设置刻度线的部分由透明材料制成,而其余部分由非透明材料制成,以便用户能够通过透明部分的刻度线观察水箱11内的水位。参考图2所示,刻度线可包括最低液位线,可用“0”示出;也可包括最高液位线,可用“max”示出。可以理解地,标有“max”的刻度线位于进风口的下方。
图4示出了一种用于形成水幕的水洗组件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水洗组件可将水箱11中所储存的水向上扬起,并将水朝向水箱11的内壁方向进行喷射。具体地,水洗组件可包括呈空心设置的筒体12,筒体12的下端和水箱11的下端连通。示例性地,筒体12的下端呈开口设置。筒体12的下端开口与水箱11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以便水箱11中的水从该间隙进入筒体12的内部。动力部2可使筒体12绕其自身轴线转动,以便进入筒体12内的水在旋转力的作用下沿筒体12内壁逐渐向上移动。在筒体12靠近顶端的侧壁沿着周向设有多个甩水孔121,这些甩水孔121高于水箱11所容纳的洗涤液的最高液面,以便从筒体12内壁扬起的水从甩水孔121被甩出,并以一定的初速度(初速度为甩水孔121位置的线速度)做远离筒体12,并逐渐靠近水箱11的内壁的运动,从而形成以水幕,以便对从进风口进入的气体进行清洗。需要指出的是,多个甩水孔121可沿着筒体12的周向均匀或者非均匀的排列成一圈,而且在某些示例中,还可以沿着筒体12的轴线设置多圈甩水孔121,以提高水洗净化的效果。
继续参考图4,筒体12的侧壁可从上到下逐渐朝向远离筒体12的轴线方向倾斜,也即是说,筒体12被设置成大致锥形的形状,锥形的小径端位于下方,锥形的大径端位于上方,以利于水沿着筒体12的内壁往上爬升。
继续参考图4,筒体12可以分成上段122以及连接在上段122的下端的下段123,甩水孔121可设于上段122。上下两段可通过诸如注塑之类的一体成型方式制作成一体件,以利于筒体12的结构的稳定性。当然,筒体12的上下两段也可以为分体件,二者再通过螺接、旋接或者熔接等方式装配在一起,而且上段122的下端与下段123的上端可相互套设在一起,例如下段123的上端可伸进上段122的下端内,以便增强上段122和下段123之间的密封性。
需要指出的是,当上段122下端的口径大于下段123的上端的口径时,在上段122和下段123的连接处可通过一台阶部进行连接。通过在上下两段之间形成台阶部,可以为水在筒体12内壁爬升提供暂存区域,有利于提高从甩水孔121甩出的水量。
可选地,图5示出了一种筒体和动力部的剖视图,以便体现上段122和下段123之间的连接,上段122可包括上筒体以及内凸缘,内凸缘可包括径向段与轴向段,径向段可抵接于下文提到的外凸缘的上端面,轴向段可相对于径向段向下弯折。
下段123可内嵌于凸缘内。示例性地,下段123可包括下筒体以及外凸缘,外凸缘可套设于下筒体的上端的外侧,且外凸缘的一端可高于下筒体的上端。内凸缘的轴向段抵接于下筒体的顶端,内凸缘的径向段抵接于外凸缘,如此,轴向段远离径向段的一侧可与下筒体位于同一曲面上。如此为液滴提供平缓的爬升曲面。另外,外凸缘和内凸缘相互配合,且相互遮挡缝隙,可便于提高上段122和下段123之间的密封性。下筒体外凸缘外凸缘下筒体外凸缘下筒体外凸缘下筒体下筒体上筒体内凸缘内凸缘径向段轴向段径向段外凸缘轴向段轴向段径向段下筒体外凸缘内凸缘
值得说明的是,为了实现上段122和下段123之间的密封性,还可通过在下段123和上段122之间设置密封件的方式。密封件包括但不限于密封圈、密封垫等。
可选地,下段123的侧壁和筒体1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可大于上段122的侧壁和筒体12的侧壁之间的夹角。水在下段123中快速上升,水在上段122中,可便于脱离上段122的内壁对其的支撑力或者粘附力,更便于从甩水孔121被甩出。另外,上段122的倾斜角度的变化也可从进风口的开口大小进行考虑。可以理解地,从甩水孔121被甩出的水离开上段122的初速度的方向可跟上段122的截面有关,而初速度的方向影响了被甩出的水的运动轨迹,进而影响了被甩出的水和气体的接触面积,通过合理设置甩水孔121在筒体12上的位置、筒体12的转动速度、甩水孔121所在位置筒体12的横截面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可以提高水洗组件形成的水幕的质量,从而提高空气的净化效果。
如图5所示,筒体12的上端可呈开口设置,在筒体12的上端可设有上盖13,上盖13可用于封闭筒体12的上端开口。此外,筒体12内的水在随筒体12转动而上升到筒体12的上端面时,水可被上端面阻挡而下落,使得被上端面阻挡的至少部分水从甩水孔121流出,以便增加甩水孔121的出水量。
可选地,上盖13可包括底壁和侧壁,上盖13的底壁可与筒体12的上端面抵接,上盖13的侧壁可套设于筒体12的外侧。上盖13的侧壁的下端面位于甩水孔121的上方,以便阻挡至少部分具有朝上运动趋势的水。可以理解地,至少部分被从甩水孔121甩出的水的初速度具有朝上运动的趋势,这部分的水的运动轨迹可能在气体的动范围的上方,该部分水可能不会与气体进行接触,通过适当在上盖13的侧壁上设置往远离筒体12方向延伸的翻边,可以提高拦截从甩水孔121甩出并往水箱11顶部运动的水的能力。被拦截的水可落到上盖13的侧壁的下方的上段122的外侧壁上,并可随着上段122的转动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水箱11的内侧壁方向被甩出,以形成水幕,从而可以提高空气的净化效果。
可替换地,筒体12和上盖13可通过注塑等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为一体件,此时,可在甩水孔121的上方设置上挡水凸起,该上挡水凸起从筒体12的外侧壁朝向背离筒体12的方向延伸,以便阻挡至少部分具有朝向水箱11顶端运动趋势的水。
可替换地,筒体12的上端呈开口设置。筒体12的甩水孔121由其顶端的开口充当,而在其侧壁上可设置或者不设置甩水孔121。当筒体12被驱动旋转时,被吸入到筒体12内的水顺着其侧壁往上爬升,全部或者部分爬升上来的水可从筒体12的顶端开口处被甩出并形成水幕。
可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在甩水孔121的下方还可以设置下挡水凸起14,下挡水凸起14从筒体12的外侧壁朝向背离筒体12的方向延伸,以便阻挡从甩水孔121喷出的朝向水箱11底部运动的水。可以理解地,至少部分被从甩水孔121甩出的水的初速度具有朝向水箱11底部运动的趋势,一方面,这部分的水的运动轨迹可能在从进风口进入水箱11内的气体的运动范围之外,该部分水可能不会与气体进行接触,通过设置下挡水凸起14,可以拦截一部分向水箱11底部运动的水,被拦截的水可在下挡水凸起14的上方积聚,并随着筒体12的转动而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出,以形成水幕,从而有利于提高空气的净化效果;另一方面,这部分水容易从水箱11侧壁的进风口落到水箱11外部,通过设置下挡水凸起14,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水从进风口溅出水箱11。
如图2所示,在水箱11的出风口处设置有用于遮挡住水箱11的出风口的上挡水结构15,通过设置上挡水结构15可以阻挡从甩水孔121甩出的水,使其不会从水箱11的出风口溅到水箱11的外部。需要指出的是,上挡水结构15阻挡的水可以包括直接由甩水孔121甩出的水,也可以包括穿过水幕的气体所携带的水。
示例性地,图3是图2在A处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上挡水结构15包括吸水件151,吸水件151可选用能够阻挡水滴通过但允许气体可通过的材料,例如,可以是网状聚氨酯泡沫塑料、海绵等多孔高分子材料。
此外,为了便于安装和支撑吸水件151,避免吸水件151在吸水后出现过度下坠的现象,上挡水结构15还可包括支撑架,支撑架可呈空心的柱状设置,吸水件151可安装于支撑架内部。支撑架可以通过螺接、卡扣连接等合适的方式安装在水箱11的顶端。例如,可以在水箱11的顶端设置放置凹槽112,支撑架可内嵌于放置凹槽112内。示例性地,放置凹槽112的底壁可用于支撑支撑架的底壁,支撑架的侧壁可与放置凹槽112的侧壁过盈配合,以便从周向上限制支撑架的位移。
支撑架也可以被设置成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的支撑架可以与上述空心柱状的支撑架采用相同的方式安装于水箱11的顶端。通过将支撑架设置成网状结构,不仅可以提高支撑架对吸水件151的支撑力,而且也不会影响被净化后的气体的通过。可选地,网状结构的网眼可为六边形,以便提高支撑架的稳定性。
可选地,支撑架可包括支撑段152和覆盖段153,支撑段152可包括底壁和侧壁,支撑段152的侧壁可连接于支撑段152的底壁的外周,且朝向上方延伸。覆盖段153可包括顶壁和侧壁,覆盖段153的侧壁可连接于覆盖段153的顶壁的外周,且朝向下方延伸。支撑段152的侧壁可套设于覆盖段153的侧壁的外侧。吸水件151可位于支撑段152的底壁、覆盖段153的侧壁以及覆盖段153的顶壁合围成的收容空间内,以便吸水件151的下方被支撑段152支撑,吸水件151的上端被覆盖段153覆盖以便限定吸水件151的上方,吸水件151的周向被覆盖段153的侧壁和支撑段152的侧壁限定,以便维持吸水件151的结构形状和便于吸水件151的安装。
另外,支撑段152和/或覆盖段153可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便提高支撑段152的侧壁和覆盖段153的侧壁之间的密封性能,以便阻挡水从支撑段152的侧壁及覆盖段153的侧壁间溅出到水箱11外。此外,两者之间还可通过设置密封件的方式来提高密封性能,或者也可通过覆盖段153与支撑段152的过盈配合来实现。
继续参考图3,当覆盖段153和支撑段152过盈配合时,覆盖段153的顶壁的外周可设有安装凹槽,支撑段152的侧壁的上端可连接有安装凸起,安装凸起可配合连接于安装凹槽。示例性地,安装凸起可朝向支撑段152的轴线方向,安装凸起的下端面可抵接于安装凹槽的底壁安装,以便阻挡覆盖段153的上端的移动。可选地,安装凹槽的数量可为一个或多个,多个安装凹槽可均布于覆盖段153的外周设置。
下面来描述动力部2
下文以图5所示的结构为例对动力部2及其与筒体12的配合方式进行讲解,也即是说,下文将以上方设置有上盖13,且上盖13的侧壁套设于筒体12的外侧为例,说明动力部2驱动筒体12转动的情况。但是,应该理解,筒体12的结构并不限于图5中的结构形式,其也可以是上文中提到的其他结构。
如图5所示,动力部2可包括转轴21、减速器和电机22,电机22可与外接电源电连接,电机22具有电机轴221。基体5可包括底座51,减速器可包括可转动设置于底座51的第一斜齿轮23、转动连接于水箱11底部的第二斜齿轮24,第一斜齿轮23和第二斜齿轮24相互啮合,且第二斜齿轮24可位于第一斜齿轮23上方。可以理解地,减速器的结构形式可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结构。通过采用第一斜齿轮23和第二斜齿轮24等可分离的配合方式,可以便于水箱11和底座51的拆卸,从而利于水箱11的清洗和/或加水。具体而言,当需要将水箱11和底座51分离时,只需要将第一斜齿轮23和第二斜齿轮24分开即可。
另外,电机轴221可同轴连接于第一斜齿轮23。转轴21包括第一端以及第二端,转轴21的第一端可同轴连接于第二斜齿轮24,转轴21的第二端可连接于筒体12。参考图可得,转轴21的第一端可为转轴21的下端,转轴21的第二端可为转轴21的上端。可以理解地,电机22供电启动后,电机22的电机轴221可带动第一斜齿轮23转动,第一斜齿轮23可带动第二斜齿轮24转动,进而带动连接于第二斜齿轮24的转轴21转动,使得与转轴21连接的筒体12转动,实现筒体12从水箱11内吸水、扬水和喷水的功能。
电机22的安装:
如图5,电机22可包括电机主体222和电机轴221,电机主体222可悬挂安装在底座51上,以便减小电机22振动对其下方零件的影响。示例性地,电机主体222的侧壁上可连接有往电机主体222外延伸的安装爪223,安装爪223上可设有紧固孔,紧固件可穿过紧固孔和底座51连接。示意性地,在电机主体222的外侧可沿周向布置多个安装爪223,这些安装爪223可均布于电机主体222的外周,以便平衡电机22座的受力。紧固件包括但不限于螺栓、螺钉以及定位销。另外,底座51在与紧固件的连接位置可做加厚处理,以便提高底座51的承载能力。示例性地,底座51上可设有连接柱511,连接柱511远离底座51的一端可抵接于安装爪223,紧固件可穿过安装爪223的通孔并连接于连接柱511。连接柱511的个数可与安装爪223的数量一致。
此外,电机主体222的上端和底座51之间可设置减振结构,以便减小电机22所产生的振动对底座51的影响。减振结构可包括第一减振套,第一减振套可位于电机主体222的上端和底座51的下端面之间。第一减振套可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制成,以便能够减弱振动。
第一斜齿轮23的安装:
如图5所示,第一斜齿轮23可转动的安装于底座51的上方,电机轴221可穿过底座51与第一斜齿轮23连接。其中,电机轴221的上端可螺纹连接于,以实现电机轴221和第一斜齿轮23的安装。示例性地,电机轴221可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电机轴221的第一段连接于电机主体222,电机轴221的第二段螺纹连接于第一斜齿轮23。电机轴221的第一段的截面半径大于电机轴221第二段的截面半径。第一斜齿轮23的下端可抵接于电机轴221的第一段的上端面,以便阻止第一斜齿轮23朝向下方运动。另外,电机轴221的转动方向可使得第一斜齿轮23与电机轴221螺纹拧紧,以便电机轴221可带动第一斜齿轮23转动。
可选地,第一斜齿轮23和第二斜齿轮24之间可设有减振结构,以便削弱第一斜齿轮23上的振动对第二斜齿轮24的影响。减振结构可包括第二减振套,第二减振套可套设于第一斜齿轮23上,以便增大第二减振套和第一斜齿轮23之间的接触面。
第二斜齿轮24的安装:
如图5所示,第二斜齿轮24可安装于水箱11的下端,其中,为了实现动力部2和水箱11中的水的隔离,水箱11的底壁上可设有安装凹陷114,安装凹陷114具有朝向下方的开口,第二斜齿轮24至少部分安装于安装凹陷114内。安装凹陷114壳朝向水箱11内延伸,且位于筒体12内。
可选地,为了简化加工和/或装配过程,可在水箱11的底端安装底板115,底板115上可设有与安装凹陷114同轴的插入口1151。示例性地,底板115可拆卸连接于水箱11,例如,底板115和水箱11通过螺钉装配到一起。
第二斜齿轮24可设置在插入口1151的内部,以便实现模块化地安装。示例性地,插入口1151内可设有限位板1152,限位板1152及其下方的区域可限定出第二斜齿轮24的安装空间。第二斜齿轮24可转动设置在该安装空间内,以便限制第二斜齿轮24的活动区域。
基于上述,插入口1151位于第一斜齿轮23的外侧,从而通过限位板1152、插入口1151以及底座51可限定出第一斜齿轮23和第二斜齿轮24的活动区域,也即是说,第二斜齿轮24的上方被限位板1152限制,第二斜齿轮24的下方被第一斜齿轮23限制,故第二斜齿轮24的纵向上的运动将被限制,从而避免第二斜齿轮24和第一斜齿轮23脱离啮合,保证传动的可靠性。
转轴21的下端可螺纹连接于第二斜齿轮24。示例性地,电机22使得第二斜齿轮24的转动,并且第二斜齿轮24的转动方向为使得第二斜齿轮24和转轴21为相互拧紧状态,也就是说,电机22驱动第二斜齿轮24的运动方向可与转轴21脱离第二斜齿轮24的方向相反,以便第二斜齿轮24带动转轴21转动。
转轴21的安装:
如图5所示,转轴21的下端可连接于第二斜齿轮24,且转轴21可从下到上依次穿过插入口1151和安装凹陷114并连接于筒体12的上端,也即是说,转轴21可转动安装于插入口1151和安装凹陷114内,安装凹陷114或插入口1151可对转轴21进行径向限位,以避免转轴21弯曲破坏。示例性地,插入口1151内可设有轴承25,转轴21可通过轴承25转动设置在插入口1151的内部,并且轴承25可对转轴21起到径向支撑的作用。可选地,限位板1152可将插入口1151分成上下方向并排布置的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第二斜齿轮24可位于限位板1152下方的第一区域内,轴承25可位于限位板1152上方的第二区域内,以便实现模块化安装。
可选地,第二区域内可设有油封27和垫片26,垫片26可位于轴承25和油封27之间。垫片26可隔离油封27和轴承25,且避免轴承25的滚动体滑出。油封27可对转轴21进行密封,以避免灰尘、液体等进入。
可选地,安装凹陷114的上端也可设有轴承25,以便对转轴21进行径向的支撑。安装凹陷114的上端也可设有上文提到的垫片26和油封27。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凹陷114和插入口1151上的轴承25、垫片26以及油封27可呈对称设置。
如图5所示,转轴21的上端侧壁和筒体12的内壁之间可设有连接件28,以便通过连接件28将转轴21和筒体12连接在一起。连接件28可设置于安装凹陷114的上方(如图5所示),连接件28可包括套筒281以及连接片282,套筒281可套设于转轴21的第一端的外侧,连接片282的两侧分别连接于套筒281的外侧和筒体12的内壁,如此,可实现转轴21和筒体12之间的连接。为了提高密封性能,套筒281可以是与水箱11的底壁通过诸如注塑等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为一体件。
连接片282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当连接片282设有多个时,多个连接片282可均布于转轴21的周向,以便提高连接件28和筒体12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连接片282还可以起到对筒体12的支撑作用,以便提高筒体12的结构强度。
继续参考图5,转轴21的顶端可与上盖13连接,以同时驱动上盖13转动。示例性地,上盖13的内壁可设置有安装块,安装块朝向下方延伸,转轴21的上端可螺纹连接于安装块。
此外,如图5所示,安装块的外侧壁与上盖13之间可设置有加强筋,以便支撑安装块并加强安装块的强度。示例性地,加强筋的一端连接于安装块的外侧壁,加强筋的另一端朝向上盖13的内壁方向延伸并与上盖13的内壁连接。可选地,加强筋可围绕安装块的周向设置,以便增强安装块的周向强度。
可选地,如图5所示,上盖13的底壁上可连接有环状凸起,环状凸起可朝向筒体12的底端延伸。环状凸起和上盖13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隙,筒体12的侧壁的顶端可伸入该间隙中。
下方进风时,含尘气体自水箱11的下方,并需经进风部3的引导从水箱11的进风口进入水箱11。风机可安装在下方的进风部3或上方的出风部4中。当风机位于下方的进风部3时,可便降低空气净化装置的重心,使得该装置更加稳定。下文中以风机设置在进风部3中为例,来阐述下方进风时,装置的各组件的分布情况。
可以理解地,风机位于进风部3时,由于进风部3位于装置的下端,由上文中可知动力部2也位于装置的下端,故如何解决风机和动力部2的电机22的安装、以及如何将从下方进入的气体进行向上引导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中,对于风机和电机22的安装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可能的实现方式: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图7示出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动力部的部分剖视图,如图7所示,电机22为双轴电机29,双轴电机29包括双轴电机主体291、第一电机轴292以及第二电机轴293。风机可包括风扇32。
示例性地,第一电机轴292从双轴电机主体291向上延伸,第二电机轴293从双轴电机主体291向下延伸。第一电机轴292可连接于第一斜齿轮23,以便筒体12转动甩水以在水箱11内形成水幕。第二电机轴293连接于风扇32,以便驱动风扇32转动,进而将含尘气体从下方送入上方的水箱11。可以理解地,第一斜齿轮23和风扇32都可通过同一个电机22驱动,可降低成本和重量,且便于安装。
可选地,双轴电机29可悬挂安装于底座51,具体的实施方式可参考上文中的电机22和底座51的安装。也即在双轴电机主体291的外周均布设置安装爪223,安装爪223上可设有通孔,紧固件可穿过通孔与底座51连接。另外,由于双轴电机主体291的下端连接有风扇32,故重量增加。为了提高连接的稳定性,至少两个安装爪223上的通孔距离电机22座的侧壁的距离设置成不相等。示例性地,双轴电机主体291的周向可均布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爪223,相邻两个第一安装爪223之间可设有一个第二安装爪223,第一安装爪223上可设有第一通孔,第二安装爪223上可设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距离双轴电机主体291的侧壁的距离小于第二通孔距离双轴电机主体291的侧壁的距离。另外,第一安装爪223和第二安装爪223可设置于双轴电机主体291的同一轴向位置或不同的轴向位置。
可选地,风扇32可包括风扇32罩壳,连接于风扇32罩壳的侧壁的至少两个风扇32叶片161。为了减小基体5纵向方向的高度,风扇32罩壳可套设于双轴电机主体291的下端,并且该风扇32罩壳可相对双轴电机主体291转动。示例性地,第二电机轴293上套设有限位挡圈294,第二电机轴293远离双轴电机主体291的一端可从上到下贯穿风扇32罩壳。第二电机轴293穿出风扇32罩壳的一端可螺纹连接有螺母295,限位挡圈294可抵接于风扇32罩壳的底壁上端。可通过旋转螺母295,可使得风扇32罩壳的底壁被夹紧在限位挡圈294和螺母295之间。
为了提高风扇32罩壳在连接位置的强度,风扇32罩壳上可选地设有加强块233。加强块233可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加强块233的第一端可位于风扇32罩壳内,限位挡圈294可抵接于加强块233的上端面。加强块233的第二端可穿出于风扇32罩壳,并可抵接于螺母295的上端面。第二电机轴293远离双轴电机主体291的一端可穿出于加强块233,并螺纹连接于螺母295。此外,加强块233的侧壁和风扇32罩壳的底壁之间可设有加强肋1651,以便提高加强块233的强度。此外,第一电机轴292和第一斜齿轮23之间的连接可参考上文的描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可选地,从下到上风扇32罩壳的半径可逐渐增大,以便引导从下方进来的气体向风机的外侧和上方运动。
值得说明的是,风扇32也可为其他的结构,此处只是举例说明,并不对风扇32的结构做具体限定。只要风扇32能够使得从下方进入基体5的气体向上方运动即可。
下面对于上文提到的一种下方进风的空气净化装置如何引导气体流动进行阐述。
图8示出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爆炸图,如图8所示,基体5包括第二基壳54和底座51,第二基壳54可呈筒状设置,且第二基壳54的两端可呈开口设置。底座51的下端用于安装电机22和风机,底座51的上端用于放置水箱11。第二基壳54可套设于底座51的外侧,且第二基壳54和底座51之间可设有预设空隙,以便从第二基壳54下方进来的风,经预设空隙从水箱11的进风口进入到水箱11中。
为了方便描述,以箭头X的方向表示第二基壳54的宽度方向,以箭头Y的方向表示第二基壳54的长度方向,以箭头Z的方向表示第二基壳54的高度方向。示例性地,水箱11可沿第二基壳54的长度方向被从底座51上抽离。
图9示出图6的纵向的立体剖视图,如图8和图9所示,第二基壳54从下到上依次可包括承载段541、风机安装段542、底座51安装段。承载段541位于整个装置的最下方,用于承载装置中的双轴电机29、风机以及水箱11等的重量;风机安装段542对应于风机安装的位置,以便实现更好的进风效果;底座51安装段用于固定底座51;且底座51安装段也可用于引导气体进入水箱11。
关于承载段541:
可选地,图11示出第二基壳54的部分横向立体剖视图,如图8-图11所示,承载段541可呈空心的棱柱状设置,承载段541的外侧壁上可设有加强结构,以便提高承载段541的承载能力。示例性地,承载段541的侧壁上可设有沿轴向设置的第一承载凸缘5411,以便提高承载段541的侧壁承载轴向力的能力。其中,第一承载凸缘5411可设有多个,也可只设有一个。图8以多个第一承载凸缘5411为例示出,多个第一承载凸缘5411可均布于承载段541的侧壁上。
另外,承载段541的侧壁外周可连接有外周凸缘5412,以便对侧壁的周向进行加强。第一承载凸缘5411的两端可分别于外周凸缘5412相连,以便提高多个第一承载凸缘5411的整体性,进一步提高承载段541侧壁的受力。
此外,承载段541的侧壁的上端可设有支撑凹槽5413,第一承载凸缘5411的上端可伸入支撑凹槽5413内,以便提高承载凸起和承载段541的侧壁之间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承载段541内壁上还可连接有第二承载凸缘5414,第二承载凸缘5414可沿承载段541的轴线方向设置,以便进一步提高承载段541的结构强度。另外,从上到下,第二承载凸缘5414的截面逐渐减小。
关于进风格栅544:
可选地,承载段541上也可设有进风格栅544,以便隔离扇叶43111,防止扇叶43111对人的伤害。示例性地,进风格栅544可设置于承载段541内,且可位于风机的下方,以便使得气体进入,且阻挡人手的伸进。另外,进风格栅544上可设有过滤网,以便可以对气体进行初级过滤。其中,进风格栅544可包括呈环状设置的固定环5441,其中,固定环5441内可设有沿两个方向设置的第一格条5442以及第二格条5443。第一格条5442和第二格条5443可成相交设置,以便形成网孔,以便均布气体。
示例性地,如图所示,第一格条5442可沿承载段541的径向设置,第二格条5443可沿承载段541的周向设置。第二格条5443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当第二格条5443设有多个时,多个第二格条5443可呈同心设置。
值得说明的是,固定环5441可拆卸连接于承载段541。固定环5441可沿承载段541的长度方向穿设于承载段541内,以便在拆卸或安装时,固定环5441可沿着承载段541的长度方向运动,以便脱离或者穿设于承载段541。另外,为了拆卸或安装的一致性,可将水箱11脱离底座51的运动方向和固定环5441脱离底座51的运动方向设置成一致的。
图12示出第二基壳54在固定环5441部分的纵向剖视图,如图9和图12所示,示例性地,承载段541在宽度方向上的内壁上可连接有上凸缘5415和下凸缘5416,在承载段541的轴线方向上,上凸缘5415和下凸缘5416之间可设有预设间隙。固定环5441可伸进上凸缘5415和下凸缘5416之间,且固定环5441被限制在上凸缘5415和下凸缘5416之间,以便实现固定环5441的定位和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沿着固定环5441穿进承载段541的方向(图9和图8中箭头Y所指的方向),承载段54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可依次设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也就是说,在将固定环5441安装到承载段541时,固定环5441穿过第一侧壁并连接于第二侧壁。
其中,如图12所示,上凸缘5415可位于下凸缘5416的下方,下凸缘5416可包括引入段54161、以及与引入段54161连接的定位段54162,引入段54161靠近承载段541的第一侧壁设置。沿着固定环5441穿进承载段541的方向,引入段54161可逐渐朝向上方倾斜。引入段54161可起引导作用,固定环5441进入承载段541时,可沿着引入段54161向上倾斜进入定位段54162和上凸缘5415形成的预设间隙中。
另外,如图11所示,上凸缘5415和下凸缘5416之间的承载段541侧壁上可设有卡块,固定环5441上可设有朝向固定环5441的内侧延伸的内凹陷5444。卡块可配合连接于内凹陷5444,以便实现固定环5441和承载段541的内壁之间的卡接固定。
此外,固定环5441伸进承载段541的一端可抵接于承载段541的第二侧壁,以便限制固定环5441的位置。值得说明的是,如图11所示,结合上文提到的第一承载凸缘5411和第二承载凸缘5414的描述,可将第一承载凸缘5411可设置在承载段541的宽度方向的侧壁的外侧,以便安装环的安装。可将第二承载凸缘5414设置在承载段541的第二侧壁的内侧,且第二承载凸缘5414上壳设有卡槽,固定环5441伸进承载段541的一端可卡接于卡槽,以便进一步实现固定环5441和承载段541的固定。其中,至少有一个第二承载凸缘5414可不设置卡槽,以便维持承载段541侧壁的结构强度。此时,固定环5441伸进承载段541的一端可抵接于第二承载凸起的内侧。
可选地,如图11和图12所示,固定环5441上可设有抽取凸起5445,抽取凸起5445可位于承载段541的外侧,以便用户抽取。其中,承载段541的第一侧壁上可设有插入槽5417,在承载段541轴线方向上,插入槽5417的开口大小可大于固定环5441的高度,以便固定环5441穿进插入槽5417。固定环5441可从插入槽5417穿进承载段541的内部。插入槽5417的下端面可齐平于引入段54161,以便固定环5441顺利从插入槽5417过渡到引入段54161上。
另外,固定环5441靠近承载段541的第一侧壁的一端可连接有卡位块5446,卡位块5446可抵接于插入槽5417的下端面,以便限制固定环5441靠近承载段541的第一侧壁处在插入槽5417中的位置。另外,卡位块5446可相对插入槽5417滑动,以便在固定环5441从承载段541脱离时,起引导作用。
值得说明的是,下方进风时,为了对含尘气体进行初级过滤,可在承载段541内设置初级过滤组件31。初级过滤组件31的结构可为上文提到的在进风格栅544上设置过滤网,也可为下文所阐述的结构。
示例性地,图13示出一种承载段541以及其上初级过滤组件31的部分横向立体剖视图,图15示出一种承载段541和初级过滤组件31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如图13和图15所示,承载段541上设有过滤槽,过滤槽沿承载段541的长度方向设置。初级过滤组件31包括过滤壳315以及设置于过滤壳315内的过滤芯316,过滤壳315上开有若干通孔,以便气体通过。初级过滤组件31沿承载段541的长度方向插入过滤槽内。过滤槽的槽底用于支撑过滤壳315,过滤槽的槽壁用于限制过滤壳315的周向位置。
可选地,过滤壳315上可设有抽拉提手317,以便为用户提供施力位置,便于向外抽出初级过滤组件31。
可选地,图14示出图13在G处的放大图,如图13和图14所示,承载段541的侧壁上可连接有上限制块318,上限制块318可抵接于初级过滤组件31的上端,以便限制初级过滤组件31在纵向方向的位置。示例性地,上限制块318可从过滤槽的槽壁朝向过滤槽的内部延伸。另外,上限制块318上可连接有导入块3181,导入块3181可相对于上限制块318朝向上方弯折。沿着初级过滤组件31伸入过滤槽的方向,导入块3181可逐渐朝向上限制块318且向下倾斜。此外,上限制块318的两个相邻侧壁可分别连接于相邻的两个槽壁上,以便提高上限制块318的连接强度。
可选地,图16示出图15在H处的放大图,如图15和图16所示,过滤槽的槽底上设有下限制卡块319,过滤壳315上壳设有下限制凹槽3151,下限制卡块319可卡接于下限制凹槽3151,以便实现过滤壳315和过滤槽之间的沿承载段541长度方向的定位限制。
可选地,当采用上文提到的过滤槽来安装初级过滤组件31时,第一承载凸缘5411可连接于承载段541宽度方向的两外侧,第二承载凸缘5414可连接于承载段541长度方向一外侧壁,且从上到下第二承载凸缘5414逐渐朝向承载段541的后端倾斜,以便能提高承载段541的稳定性。
综上所示,承载段541不仅可用于承载整个装置的重量,还可为初级过滤组件31提供安装空间。另外,承载段541的侧壁可限制出气体的第一进气通道。
下面来介绍风机安装段542。
如图9和图11所示,风机安装段542可套设于风机的外侧,风机安装段542可包括第一段、与第一段连接的第二段,风机安装段542的第一段可连接于承载段541的上端,从上到下,风机安装段542的第一段逐渐朝向风机安装段542的内侧弯曲。另外,风机安装段542的第二段可呈筒状设置,风机安装段542的第二段的截面半径小于承载段541的截面半径,以便在气体经过风机时,由于截面的改变使得,风机安装段542的第二段更贴于风机,使得气体向风机集中,以便风机对气体的引导。另外,风机安装段542的第一段可起衔接承载段541合风机安装段542的第二段的作用,以便气体向中间引导。
可选地,如图8所示,风机安装段542的外侧可连接有稳固板5421,稳固板5421可横跨风机安装段542的第一段合第二段,以便提高风机安装段542的承载能力。
可选地,如图8所示,风机安装段542上可连接有固定板545,固定板545可从风机安装段542的侧壁朝向外侧延伸。其中,可通过紧固件将固定板545和其它部件连接,以便风机安装段542和其它部件连接。
可选地,固定板545上设有通孔或者螺纹孔,固定板545上可设有孔位筋条5451,孔位筋条5451可绕着通孔或者螺纹孔的外周设置,以便提高通孔或者螺纹孔位置处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固定板545上也可设有外围筋条5452,外围筋条5452可绕着固定板545的的外周设置,以便提高固定板545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固定板545上还可设有纵横交错的稳固筋条5453,稳固筋条5453可具有至少两个方向,一个方向的稳固筋条5453可至少和一个另一方向的稳固筋条5453相交,以便进一步提高固定板545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孔位筋条5451、外围筋条5452以及稳固筋条5453,可两两相连接。也就是说,至少有一个稳固筋条5453和孔位筋条5451或者外围筋条5452相连,以便提高固定板545的整体性。
可选地,固定板545和稳固板5421之间可设有连接筋条5455,连接筋条5455可从稳固板5421朝向固定板545延伸,不仅可支撑固定板545,还可提高风机安装段542的整体性。
值得说明的是,承载段541或者底座51安装段也可设有上文所提到的固定板545,以便实现承载段541或者底座51安装段和其它部件的连接。
综上所述,风机安装段542用于将气体逐渐向风机位置集中引导,以便提高风机的效率。另外,风机安装段542的侧壁可限定出第二进风通道34,第二进风通道34和第一进风通道33相连通。
下面来描述底座51的安装段。
如图9所示,底座51安装段可呈筒状设置,底座51安装段可位于底座51的外侧,底座51安装段内可设有固定片5431,固定片5431的两侧可分别连接于底座51的侧壁和底座51安装段,以便实现底座51和底座51安装段的安装。固定片5431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多个固定可均布于底座51的周向,以便提高底座51和底座51安装段连接时的稳定性,以及对气体进行均匀分配。
可选地,如图9所示,底座51安装段的截面半径大于风机安装段542的截面半径,以便增大气体的流动通道。示例性地,底座51安装段的下端可设有延伸板5432,延伸板5432可从底座51安装段朝向风机安装段542的第二段延伸,并连接于风机安装段542的第二段的上端。延伸板5432和底座51的侧壁之间设有预设间距5436,以便气体的通过。
另外,上文中提到的稳固板5421的上端面可连接于延伸板5432,以便提高底座51安装段和风机安装段542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固定片5431的下端可连接于延伸板5432的上端面,延伸板5432可对固定片5431做支撑,以便提高固定片5431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图10示出图9在I处的放大图,如图9和图10所示,风机安装段542的第二段可连接有导风凸起5422,导风凸起5422可朝向上方延伸,以便使得气体做向上的引导。
另外,如图9所示,底座51安装段的上端可超过水箱11的进风口的上端面,且可被出风罩41的下端以及水箱11的上端封盖,底座51安装段的上端,故进入底座51安装段的气体可从水箱11的侧壁开设的进风口进入水箱11中。值得说明的是,出风罩41和底座51安装段之间的连接,可参照下文中的描述。出风罩41和水箱11上端的描述可参考上文提到。
可选地,如图6和图8所示,底座51安装段靠近水箱11的后端的位置可设有进风凹陷5433,进风凹陷5433可朝向底座51安装段的内侧延伸。设置进风凹陷5433不仅可以减少第二基座的重量,还可对气体有引导作用。
示例性地,图17示出一种基体5的俯视图,如图8、图9以及图17所示,进风凹陷5433的内侧和底壁的侧壁连接,进风凹陷5433的外侧设置开口。进风凹陷5433可设有两个,两个进风凹陷5433的前端都位于水箱11的进风口的后端(由于进风口设置于水箱11的弧形部,故进风凹陷5433的前端可位于弧形部的后端,即进风凹陷5433的前壁对应于水箱11的竖直部),以便为气体提供进风空间。
可以理解地,延伸板5432、两个进风凹陷5433之间的底座51安装段、底壁的侧壁、水箱11的侧壁以及两个进风凹陷5433的前壁可限定出气体的第三进风通道35,第三进风通道35连通于第二进风通道34。故第三进风通道35应包含进风口所对应的位置。
可选地,两个进风凹陷5433可沿水箱11的轴线呈对称设置,以便基体5的平衡性和对称性。
可选地,进风凹陷5433内可设有加强板5434,以便提高进风凹陷5433的强度。
示例性地,加强板5434的两端可分别连接于进风凹陷5433的相对侧壁,加强板5434的一侧可连接于进风凹陷5433的底壁。加强板5434可沿第二基壳54的轴线方向设有多个,以便进一步提高进风凹陷5433的结构强度。
可选地,底座51安装段的上端可设有限位槽5435,水箱11的上端之至少部分位于限位槽5435上,以便限制水箱11上端的位置。示例性地,根据前文所提到的水箱11的上端设有放置凹槽112,放置凹槽112的外侧壁和底壁可抵接于限位槽5435,以便实现水箱11的上端的定位。
下面来介绍气体在第二基壳54内的流动通道。
如图9所示,外界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进入第二基壳54的内部。气体经过承载段541的侧壁合围的第一进风通道33后,被其上的进风格栅544均匀分配,以及进风格栅544上的滤网过滤,进入斜流风扇32和风机安装段542的侧壁形成的第二进风通道34。从第二进风通道34出来后的气体进入底座51安装段的侧壁、底座51的侧壁所围的第三进风通道35内,并被固定片5431均匀分配后进入底座51安装段的侧壁和水箱11的侧壁和围成的第四进风通道36内。气体从第四进风通道36从水箱11的进风口进入水箱11内部。如此,完成气体在第二基壳54可的流动。
值得说明的是,当下方进风时,风机和电机22可相互独立,也就是说,风机也可与电机22不共用一个驱动源。下面对于这种情况进行简单描述。
图1示出又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19示出图1的部分爆炸示意图,图20示出图1的纵向立体示意图,如图19和图20所示,另一种空气净化装置的基体5包括底座51和第三基壳55,第三基壳55套设于底座51的外侧,且用于支撑底座51。第三基壳55具有朝向下方设置的进风口,第三基壳55和底座51之间设有用于供气体通过的进风通道。
可选地,底座51的底端连接有隔离罩555,电机22包括电机主体222和电机轴221,隔离罩555套设于电机主体222的外侧且用于隔离电机主体222和进风通道内的气体。其中,电机主体222可参考上文悬挂安装在底座51上,以便减小振动。
可选地,隔离罩555和底座51可拆卸连接,以便对隔离罩555内的电机主体222进行检修。示例性地,隔离罩555和底座51的安装方式可参考上文提到的底座51和电机主体222的安装方式得到。
可选地,隔离罩555可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隔离罩555的第一段抵接于底座51的底端且套设于电机主体222的外侧,隔离罩555的第二段位于电机主体222的下端且用于封盖隔离罩555的第一段。风机连接于隔离罩555的第二段。
其中,隔离罩555的第一段的顶端可设置定位槽,底座51的底端可连接有定位缘条。在底座51和隔离罩555的第一段连接时,底座51上的定位缘条对应插入定位槽中,以便实现底座51和隔离罩555的第一段的快速定位和安装。
另外,为了提高隔离罩555的第二段的结构强度,使其适应于风机的安装,则隔离罩555的第二段朝向底座51的一面可设有风机加强结构,风机加强结构的设置方式可参考上文得出。
此外,为了在隔离罩555的第二段上设置风机加强结构,可将隔离罩555的第一段和隔离罩555的第二段分别加工形成。示例性地,隔离罩555的第一段的底端和隔离罩555的第二段的顶端可通过上文提到的定位槽和定位缘条配合的方式定位和安装。
可选地,隔离罩555的第二段可通过紧固件悬挂安装于底座51。隔离罩555的第一段可通过紧固件悬挂安装于底座51,以便提高底座51和隔离罩555之间的连接强度;隔离罩555的第一段也可仅抵接于底座51的底端,并依靠隔离罩555的第二段和底座51之间的压紧力抵紧于底座51。
如图19和图20所示,第三基壳55可类比于第二基壳54,从下到上,也可包括风机安装段551、风机安装段552以及底座安装段553。
其中,风机安装段551可限定出第一进风通道33,风机安装段551上可设有上文提到的初级过滤组件,以便对进入第一进风通道33的气体进行初步的吸附过滤。风机安装段552可限定出第二进风通道34,风机安装段551的上端可连接有呈环状设置的第一引导凸起,第一引导凸起位于风机的下方,且朝向风机的内部弯曲,以便对气体进行引导,使其顺利进入风机中。
底座安装段553限定出第三进风通道35,第三进风通道35连通于水箱11的进风口。第三基壳55与第二基壳54的区别在于风机安装段552和底座安装段553分别单独加工。风机安装段552和底座安装段553之间设有隔离座554。隔离座554套设且连接于隔离套的外侧。隔离座554、风机安装段552以及底座安装段553相对且连通设置。风机安装段552用于支撑隔离座554,风机安装段552和隔离座554可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一起。隔离座554和底座安装段553可通过上文提到的定位槽和定位缘条配合的方式定位和安装。
可选地,隔离套和隔离座554之间设有第一支撑片556,第一支撑片556可将隔离套和隔离座554连接在一起。第一支撑片556可设有一个或多个,第一支撑片556可将隔离套和隔离座554之间的间隙分成若干区域,以便气体的通过以及对进入第三进风通道35的气体进行均分,使其均匀进入水箱11的进风口。
另外,第一支撑片556相对隔离罩555的轴向呈倾斜设置,且第一支撑片556的倾斜方向和风机的转动方向相同,以便气体的通过。此外,隔离罩555和隔离座554之间还设有第二支撑片557,第二支撑片557连接于第一支撑片556,以便提高隔离罩555和隔离座554之间的连接强度。从下到上,第二支撑片557朝向逐渐朝向远离第一支撑片556方向倾斜,以便第一支撑片556和第二支撑片557之间形成锐角,以便电线的穿过和定位。
可以理解地,对于这种风机也可与电机22不共用一个驱动源地情况的气体的一种可能的进风流动路径为:外界含尘气体在风机的作用下,从第三基壳55下方的进风口即承载段551的进风口,进入第一进风通道33后可被初级过滤组件过滤。随后进入第二进风通道34,被第二进风通道34的风机引导向风机的周向流动并继续上升进入第三进风通道35,并通过第三通道进入水箱11内。
下面对下进风方式的出风部4进行描述:
首先,对于从下方进风的装置,风机可被设置在水箱11的下端,也可被设置在水箱11的上端。出风罩41是对流出水箱11的气体进行引导的部件。出风罩41一般设置在水箱11的上端,故风机可以有设置于出风罩41内和不设置于出风罩41内的两种形式。对于风机设置在出风罩41内的形式可参考上文得出。下面主要对出风罩41内未设置风机的情况来描述出风罩41的结构。
其次,按照水箱11的出风口的位置不同,出风罩41可有至少两种不同的设置方式。当然出风罩41的设置方式不限于此,下面只是举例说明。
在其中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是,如图8和图9所示,水箱11的上端可设有出风罩41,出风罩41可罩设于底座安装段543的上端。出风罩41可封盖水箱11和底座安装段543的上端开口。故位于底座安装段543和水箱11的上端的出风罩41可相当于上文提到的进风挡板。出风罩41可包括第一引导壳435以及连通于第一引导壳435的侧壁的第二引导壳436,第一引导壳435套设于水箱11的上端,且与水箱11的上端侧壁密封连接。示例性地,第一引导壳435和水箱11的上端之间设有密封件,密封件包括但不限于密封垫圈。
可选地,第二引导壳436从第一引导壳435朝向出风罩41的外侧延伸,第二引导壳436具有朝向出风罩41外侧的开口,该开口为出风罩41的出风口。另外,第二引导壳436上壳连接有呈环状设置的安装凸起413,安装凸起413朝向下方延伸。底座安装段543的上端壳嵌于安装凸起413内部。底座安装段543和安装凸起413密封连接,以便阻挡气体的露出。
可选地,从第一引导壳435的轴线到第一引导壳435的外周,第二引导壳436的上壁逐渐朝向上方倾斜,以便提高第二引导壳436的出风面积。
可选地,如图8所示,出风罩41的出风口可包括第一出风孔和第二出风孔,第一出风孔可设有两个,两个第一出风口相对出风罩41的轴线可呈对称设置。两个第一出风孔之间可设有两个第二出风孔,两个第二出风孔可相对出风罩41的轴线可呈对称设置,如此,以便将净化风引向了图中的左侧、右侧和后侧(或前侧)。
可选地,第一引导壳435可设有加强结构,以便提高出风罩41的结构强度。加强结构也可包括呈环状设置的加强凸起以及沿径向设置的径向凸起。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是,图18示出另一种水洗部的示意图,如图1、图18-图20所示,水箱11的进风口和水箱11的出风口可都设置于水箱的侧壁,且水箱11的出风口高于水箱11的进风口。水箱11的进风口和水箱11的出风口之间设有上文提到的上挡水结构15,以便水箱11的进风口和水箱11的出风口不会相互影响。
可选地,基体5的顶端位于水箱11的进风口和水箱11的出风口之间,基体5的顶端用于引导进风通道内的气体进入水箱11的进风口。基体5的顶端即为底座安装段543的顶端,底座安装段543的顶端和底座51的顶端连接,以便形成第三进风通道35。可阻挡第三进风通道35内的气体从上升方向的流动,转为水平方向的流动,进而从水箱11的进风口进入水箱11中。
可选地,水箱11的顶端呈敞口设置,水箱11的顶端设有用于罩设于水箱11的敞口的罩盖44,且罩盖44用于引导水箱11内的气体向水箱11的出风口流动。其中,罩盖44上可设置导向凹陷441,导向凹陷441具有朝上的开口,从上到下,至少部分导向凹陷441的截面逐渐减小,以便从水箱11的中部流出的气体向水箱11的侧壁流动。
可选地,出风罩41套设于所述水箱11的出风口的外侧,出风罩41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罩41的进风口连通于水箱11的出风口,从出风罩41的进风口到出风罩41的出风口,至少部分出风罩41在水箱11的轴线方向上呈逐渐外扩设置,以便增大出风罩41的出风口的出风量。此外,图21示出图1在出风罩的中间位置的横向剖视图,如图21所示,从出风罩41的进风口到出风罩41的出风口,至少部分出风罩41在水箱11的周向方向上呈逐渐收缩设置,以便使得气体向出风口集中流出。
可选地,图22示出一种出风罩和基体的立体示意图,如图22所示,出风罩41和基体5可通过紧固件连接在一起。出风罩41和基体5之间可通过上文提到的定位缘条和定位槽配合连接,以便实现出风罩41和基体5的定位和装配。

Claims (10)

1.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水箱、水洗组件、电机以及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座,用于支撑所述水箱,所述电机和所述风机连接于所述底座的底端;
基壳,套设于所述底座的外侧,且用于支撑所述底座,所述基壳具有朝向下方设置的进风口,所述基壳和底座之间设有用于供气体通过的进风通道;
所述水箱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水箱的进风口连通于所述进风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底端连接有隔离罩,所述电机包括电机主体和电机轴,所述隔离罩套设于所述电机主体的外侧且用于隔离所述电机主体和所述进风通道内的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主体悬挂安装于所述底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连接于所述隔离罩的底端,隔离罩悬挂安装于所述底座。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壳从下到上依次包括:
风机安装段,所述风机位于所述风机安装段内;
底座安装段,位于所述底座的外侧且连接于所述底座;
所述隔离罩的外侧套设且连接有隔离座,所述隔离座位于所述风机安装段和所述底座安装段之间,所述隔离座、所述风机安装段以及所述底座安装段相对且连通设置,所述风机安装段用于支撑所述隔离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套和所述隔离座之间设有第一支撑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片相对所述隔离罩的轴向呈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片的倾斜方向和所述风机的转动方向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罩和所述基壳之间还设有第二支撑片,所述第二支撑片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片,且从下到上,所述第二支撑片朝向逐渐朝向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片方向倾斜。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罩包括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隔离罩的第一段抵接于所述底座的底端且套设于所述电机主体的外侧,所述隔离罩的第二段位于所述电机主体的下端且用于封盖所述隔离罩的第一段,所述风机连接于所述隔离罩的第二段,所述隔离罩的第二段上设有风机加强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罩的第一段和所述隔离罩的第二段分别悬挂安装于所述底座。
CN202010393750.5A 2020-05-11 2020-05-11 空气净化装置 Pending CN11371995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93750.5A CN113719950A (zh) 2020-05-11 2020-05-11 空气净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93750.5A CN113719950A (zh) 2020-05-11 2020-05-11 空气净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19950A true CN113719950A (zh) 2021-11-30

Family

ID=78671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93750.5A Pending CN113719950A (zh) 2020-05-11 2020-05-11 空气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1995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78497B (zh) 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US9316405B2 (en) Cyclone type humidifier and wet air purifier combination device using centrifugal force
US20200188827A1 (en) Air Filtering System
KR20180001395A (ko) 습식형 공기청정기
KR100594893B1 (ko) 중앙분리대에 설치되는 도로상의 먼지제거장치
CN212431170U (zh) 从下方进风的空气净化装置
CN213020161U (zh) 空气净化装置
CN213020162U (zh) 流道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CN212431168U (zh) 从下侧进风的空气净化装置
KR101754474B1 (ko) 가습 기능을 가지는 공기청정기
CN113719950A (zh) 空气净化装置
CN113719949A (zh) 流道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CN113639370A (zh) 从下侧进风的空气净化装置
CN212701061U (zh) 水洗装置
CN212431167U (zh) 基体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KR101806603B1 (ko) 휴대용 에어워셔
CN111957132B (zh) 一种应用于空气净化装置的安装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CN212417353U (zh) 出风罩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WO2021212564A1 (zh) 空气净化装置、空调内机、空调器及新风系统
CN113701297A (zh) 从下方进风的空气净化装置
CN113719948A (zh) 基体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CN110778535A (zh) 净化空气的无叶风扇及其滤网更换方法
CN113701298A (zh) 侧挡水结构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CN113634061A (zh) 出风罩以及空气净化装置
CN115013923A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