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5956B - 一种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及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及摩托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15956B CN113715956B CN202111105604.9A CN202111105604A CN113715956B CN 113715956 B CN113715956 B CN 113715956B CN 202111105604 A CN202111105604 A CN 202111105604A CN 113715956 B CN113715956 B CN 11371595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aft
- mounting
- motor
- hub
-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3/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other elements; Other transmissions
- B62M23/0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other elements; Other 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wo or more dissimilar sources of power, e.g. transmissions for hybrid motorcy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1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the engine beside or within the driven wheel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摩托车或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及摩托车,包括:后轮毂,其外圈用于安装轮胎;电机组件,其与所述后轮毂相连且位于后轮毂外侧;连接轴,其一端与所述后轮毂及电机组件相连;发动机,包括壳体,壳体通过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后轮毂相连;连接轴在一侧形成有第一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伸入所述壳体并通过传递组件连接至发动机;所述第一连接端与传递组件之间设有单向器,单向器上设有锁止机构。该锁止机构能够避免单向器打滑,更好地实现摩托车在爬坡、负重过大、路面状况不好等情况下进行加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摩托车或电动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及摩托车。
背景技术
小型摩托车的驱动通常是依靠内燃机进行驱动,内燃机设置在车架上,一般位于后轮前侧,内燃机的驱动力通过连接到曲柄轴的传动面以及传动皮带传递到离合器的从动皮带轮,当离合器外毂贴紧到离合器从动皮带轮时,通过离合器外毂将驱动力传递到变速器(也被称之为最终减速器),从而通过将变速器的输出轴组装到后轮中而将驱动力传递到后轮。
通常,小型摩托车主要用于城区内的邮政配送、食品配送以及小型物品配送等物流配送或短程移动,现有的小型摩托车作为动力源使用二冲程汽油内燃机或四冲程汽油内燃机。由于内燃机拥有较大的功率以及扭矩,因此可以使摩托车轻易地爬上陡坡。
但是,因为内燃机会在汽油燃烧的过程中排放出尾气并在加速时会从发动机发出较大的噪音,所以并不适合于在如公寓和住宅区等居住区域使用。另外,摩托车的行驶路面不仅包括较陡的上坡,还包括如平地或下坡路等路面,实际作为城区内的短距离移动、邮政配送、食品配送以及小型物品配送等目的使用的摩托车的行驶路面大部分都是平地,只有一部分是较陡的上坡或下坡路。当使用内燃机启动在上述行驶路面上行驶的踏板车时,会导致不必要的燃料消耗。这是因为即使是行驶在如平地或下坡路等不需要较大推进力的路面时,内燃机仍然会持续工作。
针对上述问题,市面上逐渐出现了一些混合动力摩托车,即在摩托车后轮轮毂上设置轮毂电机,通过内燃机及轮毂电机相互配合的方式来为摩托车提供动力,降低内燃机的使用频率,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燃料消耗。另外,重度混合动力包括发动机自动起停、回馈制动、电动辅助、纯电驱动等模式,可根据路况自动选择电动输出还是燃油动力输入,采用的电机功率更为强大,完全可以满足车辆在起步和低速时的动力要求。因此重度混合车型无论是在起步还是低速行驶状态下都不需要起动发动机,依靠电机可以完全胜任,在低速时就像一款纯电动汽车。而在急加速和爬坡运行工况下车辆需要较大的驱动力时,电机和发动机同时对车辆提供动力。随着电机、电池技术的进步,重度混合动力系统逐渐成为混合动力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如中国实用新型公告号CN212828921U提出的一种油电混合动力摩托车的电驱动结构,其通过电机及多级减速机驱动后轮进行转动,但直接将多级减速机与电机相连,使得整个电机结构复杂,并且多级减速机设置在后轮及车架外部,稳定性不高,容易因为磕碰导致损坏。又如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4163226A,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摩托车用后轮电机一体式结构,此种结构类似于电动车的轮毂电机,直接将轮毂电机安装在后轮的内部,虽然节省了减速机构,但由于轮毂电机位于车轮内部,若轮毂电机出现故障时,拆卸较为麻烦。另外,在发动机工作状态下,当需要电机组件加力时(如爬坡、负重过大、路面状况不好等情况下),控制器控制电机组件工作,电机组件的转速应当与发动机转速(指连接轴)一致,但普遍的工作状态下,电机组件的转速很难做到与发动机转速(指连接轴的转速)完全一致,且当电机组件的转速高于发动机转速、或者发动机转速不稳定下降时、或发动机减小油门时,此时会出现连接轴(电机组件直接带动)转速高于与单向器内齿槽(发动机带动)转速,从而单向器会产生打滑,而起不到加力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在单向器上添加锁止机构以避免单向器产生打滑,并且能够结合使用电机驱动以及发动机驱动的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及应用此种动力系统的摩托车。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包括:
后轮毂,其外圈用于安装轮胎;
电机组件,其与所述后轮毂相连且位于后轮毂外侧;
连接轴,其一端与所述后轮毂及电机组件相连;
发动机,包括壳体,壳体通过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后轮毂相连;
所述连接轴在一侧形成有第一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伸入所述壳体并通过传递组件连接至发动机;所述第一连接端与传递组件之间设有单向器,单向器上设有锁止机构。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单向器包括输出齿轮、滚子、挡板及挡圈,所述输出齿轮内壁间隔设有若干楔形槽,每个楔形槽内设有一所述滚子,滚子可沿着所述楔形槽内壁进行滚动,滚子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所述挡板及挡圈。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锁止线圈,其安装在所述壳体上并设有可穿出所述壳体进行通电的导线;单向锁止片,其位于所述锁止线圈的一侧,并在锁止线圈通电产生磁力时被锁止线圈吸附,单向锁止片上成型有若干可插入所述滚子内的插片。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递组件包括中间轴、中间齿轮以及输入轴,所述中间轴外周与所述输出齿轮通过花键连接,中间齿轮套设在所述中间轴的一端,所述输入轴一端的外周与所述中间齿轮通过花键连接,输入轴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发动机曲轴箱;所述输出齿轮包括外表面的齿圈部和内侧的内环部,齿圈部与所述中间轴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端上设有连接凸环,所述内环部套设在所述连接凸环外周,且内环部与连接凸环之间设有所述滚子。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电机组件包括定子、电机轴、转子磁钢及固定架,所述定子套设在电机轴的外周,电机轴一端与所述后轮毂相连,转子磁钢分布在定子外圈,所述固定架套设在所述转子磁钢外周并固定在所述后轮毂的外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后轮毂包括轮辐和轮辋,轮辋外侧用于安装所述轮胎,轮辐向一侧凸出形成安装平面,所述固定架成型有连接环,连接环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所述安装平面上且连接环与安装平面之间压设有防水垫。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架包括主体,主体一侧开设有环形槽,所述定子位于环形槽内,且环形槽内周面分布有若干转子磁钢,转子磁钢与所述定子外圈之间设有间隙;所述主体中部开设有供所述电机轴另一端穿过的通孔,通孔与电机轴之间设有第一轴承;
所述环形槽与所述主体相连处形成环形抵接面,所述转子磁钢位于环形抵接面与所述安装平面之间,且在转子磁钢与安装平面之间、转子磁钢与环形抵接面之间均设有垫片。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轮辐中部设有安装孔,所述电机轴一端开设有安装槽,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固定架设置,所述连接轴一端伸入该安装孔及安装槽与所述电机轴相连;安装孔一侧设有轴承毂,电机轴外周与所述轴承毂之间设有第二轴承,连接轴与所述安装槽之间设有第三轴承。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三轴承与第一轴承尺寸相同,且同轴设置。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轮辐中部形成安装座,安装座中部开设有所述安装孔,安装座远离所述电机组件的一端连接有制动盘,所述轮辐背向所述安装平面的一侧凹陷形成凹腔,制动盘位于所述壳体与凹腔之间。
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前轮和后轮,所述后轮与车架之间设有上述的重度混合动力系统。
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本发明在单向器上添加了锁止机构,该锁止机构能够避免单向器打滑,更好地实现摩托车在爬坡、负重过大、路面状况不好等情况下进行加力;另外,本发明能够结合使用电机驱动以及发动机驱动,可根据路况自动选择电动输出还是燃油动力输入,无论是在起步还是低速行驶状态下都不需要起动发动机,依靠电机可以完全胜任,在低速时就像一款纯电动汽车;而在急加速和爬坡运行工况下车辆需要较大的驱动力时,电机和发动机可同时对车辆提供动力。
本发明的锁止机构包括锁止线圈和单向锁止片,单向锁止片一侧能够插入到单向器的滚子内部,能够将输出齿轮和连接轴起到锁止作用,使得输出齿轮和连接轴不至于或不轻易产生相对运动。
本发明将电机组件的转子磁钢设置在固定架内侧,使得转子磁钢转动时带动固定架转动,固定架直接连接在后轮毂的外侧,使得后轮能够跟随固定架进行转动,实现电机驱动后轮转动,由于固定架直接安装在后轮毂的外侧而不是安装在轮毂内部,使得电机组件发生故障时,可轻易地将其从后轮毂上拆卸下来进行修理或更换。
本发明连接轴通过输出齿轮与发动机相连,输出齿轮包括外表面的齿圈部和内侧的内环部,连接轴上设有连接环,内环部套设在连接环外周,且内环部内壁间隔设有若干楔形槽,每个楔形槽内设有一滚子,滚子可沿着楔形槽内壁进行滚动,从而使连接轴与输出齿轮之间形成单向轴承连接模式,可将发动机的旋转力传递到连接轴上并传递给后轮毂,而电机组件的安装架的旋转力却不会传递到输出齿轮,即本发明在利用电机组件进行驱动行驶时,不会传递到发动机,使得电机组件的负载最小化并将电机组件的驱动力仅用于后轮行驶,借此提升混合动力摩托车的电力效率。
本发明后轮毂的轮辐向一侧凸出形成安装平面,固定架成型有连接环,连接环通过紧固件连接在安装平面上且连接环与安装平面之间压设有防水垫,较好地避免了雨水进入电机组件内部腐蚀电机组件并影响电路连接,减少故障,延长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连接轴一端直接伸入电机轴安装槽进行安装,同时在电机轴外周与轴承毂之间设有第二轴承,连接轴与安装槽之间设有第三轴承,其中,第三轴承与第一轴承尺寸相同,且同轴设置,较好地保证了电机轴的两端在行驶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直线,从而可以稳定地维持转子磁钢与定子之间的间隙,以克服电机传动效率的问题。
本发明轮辐背向所述安装平面的一侧凹陷形成凹腔,制动盘直接安装在轮毂上且位于壳体与凹腔之间,充分利用空间,且实现轮辐轻量化设计,制动盘与电机组件分别位于轮毂的左右两侧,使得电机组件在拆卸时不会影响到制动盘,拆卸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混合动力机构的截面图;
图2是图1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混合动力机构电机组件结构爆炸图的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混合动力机构连接轴、后轮毂及电机组件连接结构爆炸图的截面图;
图6是图1的C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5的D处局部放大图;
图8是本发明混合动力机构连接轴与输出齿轮连接结构的爆炸图;
图9是本发明摩托车的后轮连接示意图。
图中:1-后轮毂;10-轮胎;11-轮辐;12-轮辋;13-安装平面;14-安装孔;15-安装座;16-凹腔;17-轴承毂;2-连接轴;21-第一连接端;22-连接凸环;3-壳体;31-输出齿轮;311-齿圈部;312-内环部;313-楔形槽;32-中间轴;33-中间齿轮;34-输入轴;41-定子;42-电机轴;421-安装槽;43-转子磁钢;44-固定架;441-连接环;442-主体;443-环形槽;444-通孔;445-环形抵接面;45-防水垫;46-绕组;47-电源线;48-穿线通道;51-第一轴承;52-第二轴承;53-第三轴承;6-制动盘;7-滚子;71-垫片;72-挡板;73-挡圈;81-锁止线圈;82-单向锁止片;83-插片;9-动力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图9:
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前轮和后轮,所述后轮与车架之间设有重度混合动力系统。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包括:后轮毂1、电机组件和发动机,其外圈用于安装轮胎10形成所述后轮,后轮毂1外侧连接有电机组件,发动机通过连接轴2与所述后轮毂1及电机组件相连,所述发动机包括壳体3,壳体3内设有传递组件和输出齿轮31,所述连接轴2一端伸入所述壳体3与输出齿轮31相连,输出齿轮31通过传递组件连接至发动机曲轴箱,使得发动机工作时,驱动力通过曲轴箱传递至连接轴2再传递至后轮毂1以驱动车轮转动。
所述电机组件包括定子41、电机轴42、转子磁钢43及固定架44,所述定子41套设在电机轴42的外周,定子41上绕设有定子绕组46,定子绕组46上连接有电源线47,所述电机轴42内部开设有穿线通道48,穿线通道48直接通至电机轴外端部,电源线47安装在穿线通道48内,其外端从穿线通道48穿出连接至外置电源。直接在电机轴内开设穿线通道,不仅能够实现合理布线,还能防止出现电源线外露受潮等情况。所述电机轴42一端与所述后轮毂1相连,转子磁钢43分布在定子41外圈,所述固定架44套设在所述转子磁钢43外周并固定在所述后轮毂1的外侧。固定架44与后轮毂1外侧直接固定形成一个罩壳,将定子41及转子磁钢43罩设在固定架与后轮毂1之间。
所述后轮毂1包括轮辐11和轮辋12,轮辋12外侧用于安装所述轮胎10,轮辐11向一侧凸出形成安装平面13,所述固定架44成型有连接环441,连接环441通过紧固件(如螺栓等常规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安装平面13上且连接环441与安装平面13之间压设有防水垫45,由于电机组件位于后轮毂1外侧,为了避免雨水顺着固定架与轮辐连接处的缝隙进入内部影响电机组件,因此在两者连接处加设了防水垫,对部件进行保障。而在使用过程中,若电机组件出现故障,可直接将紧固件拆卸,从而将固定架拆卸,以便对内部电机组件直接检测或拆卸。
具体的,所述固定架44包括主体442,主体442一侧开设有环形槽443,所述定子41位于环形槽443内,且环形槽443内周面分布有若干所述转子磁钢43,转子磁钢43与所述定子41外圈之间设有间隙;所述主体442中部开设有供所述电机轴42另一端穿过的通孔444,通孔444与电机轴42之间设有第一轴承51;第一轴承51外侧设有垫片和油封54。
所述环形槽443与所述主体442相连处形成环形抵接面445,所述转子磁钢43位于环形抵接面445与所述安装平面13之间,且在转子磁钢43与安装平面13之间、转子磁钢43与环形抵接面445之间均设有垫片71,环形抵接面445与安装平面13对转子磁钢43的前后端面形成限位,避免其在转动过程中发生位置偏离,提升稳定性。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所述轮辐11中部设有安装孔14,所述电机轴42一端开设有安装槽421,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固定架44连接至摩托车的动力连接板9(如图9所示),所述连接轴2一端伸入该安装孔14及安装槽421与所述电机轴42相连;安装孔14一侧设有轴承毂17,电机轴42外周与所述轴承毂17之间设有第二轴承52,连接轴2与所述安装槽421之间设有第三轴承53。
如图1所示,所述第三轴承53与第一轴承51尺寸相同,且同轴设置。如此设置较好地保证了电机轴的两端在行驶过程中始终保持一直线,从而可以稳定地维持转子磁钢与定子之间的间隙,以克服电机传动效率的问题。(若无法稳定地维持转子磁钢与定子之间的间隙,不仅会导致难以持续地维持电机组件旋转的问题,而且即使是在持续旋转的情况下,相对于所消耗的电力,所获得的电机扭矩也会显著下降,从而导致效率下降的问题。)
所述轮辐11中部形成安装座15,安装座15中部开设有所述安装孔14,安装座15远离所述电机组件的一端连接有制动盘6,所述轮辐11背向所述安装平面13的一侧凹陷形成凹腔16,制动盘6位于所述壳体3与凹腔16之间。凹腔16的设计不仅能够实现轮毂轻量化,降低成本,还能够空出用于安装制动盘6的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如图1和图5所示,制动盘和电机组件分别位于后轮毂的左右两侧而不是像传统地直接将制动盘安装在电机轴上,使得电机组件出现故障时只需要拆卸更少的部件,也不会影响制动盘,结构更加合理。
所述连接轴2在一侧形成有第一连接端21,第一连接端21伸入所述壳体3并通过传递组件连接至离合器。所述第一连接端21与传递组件之间设有单向器,所述单向器包括输出齿轮31、滚子7、挡板72及挡圈73。所述传递组件包括中间轴32、中间齿轮33以及输入轴34,所述中间轴32外周设有与所述输出齿轮31外圈啮合的齿牙,中间齿轮33套设在所述中间轴32的一端,所述输入轴34一端的外周设有与所述中间齿轮33啮合的齿牙,输入轴34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发动机曲轴箱。
所述输出齿轮31包括外表面的齿圈部311和内侧的内环部312,齿圈部311与所述中间轴32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端21上设有连接凸环22,所述内环部312套设在所述连接凸环22外周,且内环部312内壁间隔设有若干楔形槽313,每个楔形槽313内设有一所述滚子7,滚子7可沿着所述楔形槽313内壁进行滚动,滚子7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所述挡板72及挡圈73,对滚子7前后进行限位,避免滚子7掉出,提升结构稳定性;另外,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端21靠近连接凸环22处向外凸出形成挡台23,所述挡圈73一侧抵在挡台23上,对滚子的安装进行了进一步的限制。所述滚子7在楔形槽313内能够进行单向转动形成一单向齿轮,此结构可将发动机的旋转力传递到连接轴上并传递给后轮毂,而电机组件的安装架的旋转力却不会传递到输出齿轮,即本发明在利用电机组件进行驱动行驶时,不会传递到发动机,使得电机组件的负载最小化并将电机组件的驱动力仅用于后轮行驶,借此提升混合动力摩托车的电力效率。
在发动机工作状态下,当需要电机组件加力时(如爬坡、负重过大、路面状况不好等情况下),控制器控制电机组件工作,电机组件的转速应当与发动机转速(指连接轴)一致,但普遍的工作状态下,电机组件的转速不可能与发动机转速(指连接轴的转速)完全一致。当电机组件的转速高于发动机转速、或者发动机转速不稳定下降时、或发动机减小油门时,此时会出现连接轴(电机组件直接带动)转速高于与楔形槽齿轮(发动机带动)转速,从而单向器会产生打滑,而起不到加力作用。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本实施例特在所述单向器上添加了锁止机构。
如图1、图6和图7所示,锁止机构包括锁止线圈81、单向锁止片82和减磨垫84,锁止线圈81安装在所述壳体3上并设有可穿出所述壳体3进行通电的导线;单向锁止片82位于所述锁止线圈81的一侧,并在锁止线圈81通电产生磁力时单向锁止片82被锁止线圈81吸附,单向锁止片82上成型有若干可插入所述滚子7内的插片83;所述减磨垫84位于所述壳体3及输出齿轮31之间。在启动加力时,同时将锁止线圈接通,锁止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力,将单向锁止片吸附,使单向锁止片因吸附产生阻力而会相对输出齿轮31会产生滞后的趋势,由于单向锁止片的卡片插在滚子孔中,这样就会使得滚子不能(或不会轻易地)因连接轴转速高于与楔形齿轮转速而从楔形槽小端向大端滑动(即不会/不易产生打滑),起到锁止(即将楔形槽齿轮和连接轴锁止,不至于或不轻易产生相对运动)作用。(单向器会产生打滑,而起不到加力作用)
壳体3及内部的多个齿轮和轴实质构成了一个减速器,多个齿轮的运转会使得壳体内部的润滑油液飞溅,从而润滑各个部分。壳体3的内壁上会形成致密的油膜层,单向锁止片82被吸附而贴合在壳体3的内壁时,单向锁止片82在壳体3表面的油膜层滑动,只会产生微小的阻力,该阻力能够使得单向锁止片相对输出齿轮31产生滞后的趋势,确保滚子7、输出齿轮31和连接轴2之间的稳定传动;同时,该阻力不会使得单向锁止片82和壳体3之间产生磨损。
楔形槽313是倾斜设置的,当输出齿轮31高速运转时,输出齿轮31和连接轴2之间之间形成速度差,楔形槽313会将滚子7向连接轴2侧壁挤压,滚子7、输出齿轮31和连接轴2之间自然就形成了传动;
另外,锁止机构并不是常开性质的,可以在控制程序中设置,突然加速或突然减速,以及爬坡等大电流且慢速度的场景才设置开启。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轮毂(1),其外圈用于安装轮胎(10);
电机组件,其与所述后轮毂(1)相连且位于后轮毂(1)外侧;
连接轴(2),其一端与所述后轮毂(1)及电机组件相连;
发动机,包括壳体(3),壳体(3)通过所述连接轴(2)与所述后轮毂(1)相连;
所述连接轴(2)在一侧形成有第一连接端(21),第一连接端(21)伸入所述壳体(3)并通过传递组件连接至发动机;所述第一连接端(21)与传递组件之间设有单向器,单向器上设有锁止机构;
所述单向器的输出齿轮(31)上内开设有楔形槽,楔形槽内安装有滚子(7);
所述锁止机构包括
锁止线圈(81),其安装在所述壳体(3)上并设有可穿出所述壳体(3)进行通电的导线;
单向锁止片(82),其位于所述锁止线圈(81)的一侧,并在锁止线圈(81)通电产生磁力时被锁止线圈(81)吸附,单向锁止片(82)上成型有若干可插入所述滚子(7)内的插片(83);
所述单向器包括输出齿轮(31)、滚子(7)、挡板(72)及挡圈(73),所述输出齿轮(31)内壁间隔设有若干楔形槽(313),每个楔形槽(313)内设有一所述滚子(7),滚子(7)可沿着所述楔形槽(313)内壁进行滚动,滚子(7)的前后两端分别设有所述挡板(72)及挡圈(73);
所述传递组件包括中间轴(32)、中间齿轮(33)以及输入轴(34),所述中间轴(32)外周与所述输出齿轮(31)通过花键连接,中间齿轮(33)套设在所述中间轴(32)的一端,所述输入轴(34)一端的外周与所述中间齿轮(33)通过花键连接,输入轴(34)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发动机曲轴箱;
所述输出齿轮(31)包括外表面的齿圈部(311)和内侧的内环部(312),齿圈部(311)与所述中间轴(32)相连;所述第一连接端(21)上设有连接凸环(22),所述内环部(312)套设在所述连接凸环(22)外周,且内环部(312)与连接凸环之间设有所述滚子(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组件包括定子(41)、电机轴(42)、转子磁钢(43)及固定架(44),所述定子(41)套设在电机轴(42)的外周,电机轴(42)一端与所述后轮毂(1)相连,转子磁钢(43)分布在定子(41)外圈,所述固定架(44)套设在所述转子磁钢(43)外周并固定在所述后轮毂(1)的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毂(1)包括轮辐(11)和轮辋(12),轮辋(12)外侧用于安装所述轮胎(10),轮辐(11)向一侧凸出形成安装平面(13),所述固定架(44)成型有连接环(441),连接环(441)通过紧固件连接在所述安装平面(13)上且连接环(441)与安装平面(13)之间压设有防水垫(4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44)包括主体(442),主体(442)一侧开设有环形槽(443),所述定子(41)位于环形槽(443)内,且环形槽(443)内周面分布有若干所述转子磁钢(43),转子磁钢(43)与所述定子(41)外圈之间设有间隙;所述主体(442)中部开设有供所述电机轴(42)另一端穿过的通孔(444),通孔(444)与电机轴(42)之间设有第一轴承(51);
所述环形槽(443)与所述主体(442)相连处形成环形抵接面(445),所述转子磁钢(43)位于环形抵接面(445)与所述安装平面(13)之间,且在转子磁钢(43)与安装平面(13)之间、转子磁钢(43)与环形抵接面(445)之间均设有垫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11)中部设有安装孔(14),所述电机轴(42)一端开设有安装槽(421),另一端延伸出所述固定架(44)设置,所述连接轴(2)一端伸入该安装孔(14)及安装槽(421)与所述电机轴(42)相连;安装孔(14)一侧设有轴承毂(17),电机轴(42)外周与所述轴承毂(17)之间设有第二轴承(52),连接轴(2)与所述安装槽(421)之间设有第三轴承(5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11)中部形成安装座(15),安装座(15)中部开设有所述安装孔(14),安装座(15)远离所述电机组件的一端连接有制动盘(6),所述轮辐(11)背向所述安装平面(13)的一侧凹陷形成凹腔(16),制动盘(6)位于所述壳体(3)与凹腔(16)之间。
7.一种摩托车,包括车架、前轮和后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轮与车架之间设有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重度混合动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783905 | 2021-07-09 | ||
CN202110778390 | 2021-07-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15956A CN113715956A (zh) | 2021-11-30 |
CN113715956B true CN113715956B (zh) | 2023-03-14 |
Family
ID=78684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05604.9A Active CN113715956B (zh) | 2021-07-09 | 2021-09-22 | 一种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及摩托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15956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62480A (zh) * | 2007-12-22 | 2009-06-24 | 童国斌 | 无功损失自充电稳压油电摩托车 |
CN106494561A (zh) * | 2016-08-10 | 2017-03-15 | 赵红伟 | 混合动力摩托车后轮驱动结构 |
CN210083466U (zh) * | 2019-02-22 | 2020-02-18 |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驱动结构及混合动力摩托车 |
CN111536168A (zh) * | 2019-11-26 | 2020-08-14 | 庆大浩 | 一种混合动力摩托车离合器 |
CN112959880A (zh) * | 2021-03-31 | 2021-06-15 | 吉林大学 | 混动摩托车及其车辆驱动总成 |
-
2021
- 2021-09-22 CN CN202111105604.9A patent/CN11371595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462480A (zh) * | 2007-12-22 | 2009-06-24 | 童国斌 | 无功损失自充电稳压油电摩托车 |
CN106494561A (zh) * | 2016-08-10 | 2017-03-15 | 赵红伟 | 混合动力摩托车后轮驱动结构 |
CN210083466U (zh) * | 2019-02-22 | 2020-02-18 |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 混合动力驱动结构及混合动力摩托车 |
CN111536168A (zh) * | 2019-11-26 | 2020-08-14 | 庆大浩 | 一种混合动力摩托车离合器 |
CN112959880A (zh) * | 2021-03-31 | 2021-06-15 | 吉林大学 | 混动摩托车及其车辆驱动总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15956A (zh) | 2021-11-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182167B2 (en) |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 for two-wheeled vehicle | |
US5513719A (en) | Hybrid vehicle | |
US8479847B2 (en) | Breakaway clutch for controllable speed accessory drive system | |
CN100379617C (zh) | 混合动力车辆的动力切换装置 | |
EP0198297B1 (en) | Device for direct driving of wheels | |
EP1125781B1 (en) | Hybrid vehicle | |
US5372213A (en) | Oil circulating system for electric vehicle | |
US7017693B2 (en) | Drive device for hybrid vehicle | |
US8424626B2 (en) | Vehicle | |
WO2001025043A1 (fr) | Vehicule hybride utilisant un dispositif de commande | |
JP4868367B2 (ja) | ハイブリット機能を可能にした発電機兼用駆動モーター | |
US20100089671A1 (en) | Vehicle | |
JPWO2007141841A1 (ja) | ハイブリット機能を可能にした発電機兼用駆動モーター | |
CN100575133C (zh) | 电动车辆的电池配置结构 | |
JP2003154861A (ja) | 並列式二動力ユニット複合動力システム | |
JPH11502482A (ja) | 補助パワーを有するペダル自転車 | |
US7591202B2 (en) | Gear box power control system for a small gasoline engine | |
US20230202286A1 (en) | Hybrid Power Train Structure In Off-Road Vehicle | |
WO2020183492A1 (en) | Hybrid and electric vehicles, kits and conversion methods | |
CN113557195B (zh) | 电动自行车马达系统 | |
JP2008044587A (ja) | ハイブリット機能を可能にしたオーバーランニングクラッチと減速ギャーを組み込んだ発電機兼用駆動モーター | |
KR101219059B1 (ko) | 고전력효율 하이브리드 모터스쿠터 | |
CN113715956B (zh) | 一种重度混合动力系统及摩托车 | |
JP2000272362A (ja) | ハイブリット車用駆動装置 | |
CN113665725B (zh) | 两轮混合动力摩托车及单向传动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27 Address after: No. 1288 Fangte Avenue, East New Area, Taizhou Bay New Area,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8014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eqi Locomotive Co.,Ltd. Address before: 318020 Caotan Road Village, Jiangkou Street, Huangyan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Chuangtai Moto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