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12350A - 宝石及切割宝石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宝石及切割宝石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12350A
CN113712350A CN202110555663.XA CN202110555663A CN113712350A CN 113712350 A CN113712350 A CN 113712350A CN 202110555663 A CN202110555663 A CN 202110555663A CN 113712350 A CN113712350 A CN 1137123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ts
crown
gemstone
pavilion
gird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5566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鲁文·帕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bbott Gard Ltd
Albert Gad Ltd
Original Assignee
Abbott Gard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bbott Gard Ltd filed Critical Abbott Gard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7123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1235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17/00Gems or the like
    • A44C17/001Faceting g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27/00Making jewellery or other personal adorn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dornments (AREA)

Abstract

宝石包括冠部、亭部以及设置在冠部和亭部之间的环带部。环带部具有八边形截面。宝石的表面通常被分为以不同角度设置的多个联锁刻面组。包括冠部表面的刻面组通常包含星形刻面、上中间冠部刻面、下中间冠部刻面、主冠部刻面和上环带刻面。上环带刻面大体上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包括亭部的表面的刻面组包含与底面相邻的刻面、烛形刻面、主亭部刻面和下环带刻面。下环带刻面大体上邻接环带部的下边缘。

Description

宝石及切割宝石的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20年05月21日提交的第63/028,387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各项权益,该申请通过引用全文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宝石,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宝石刻面图案。
背景技术
一些宝石被设计/切割从而通过在宝石外表面上形成或切割若干单个刻面以生成期望量的光泽或“闪光”。其他宝石被设计/切割以增强宝石的自然颜色(例如,黄色、粉红色等)。然而,具有特定角度刻面布局的宝石可能很难产生,特定角度既产生期待量的光泽,也增强了宝石的自然颜色。
本公开旨在解决这些问题及应对其它的需要。
发明内容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环带部、冠部和亭部。环带部限定宝石的环周并且具有八边形截面。冠部形成宝石的上部。亭部形成宝石的下部。冠部的表面包括台面,多个星形刻面,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多个主冠部刻面和多个上环带刻面。台面形成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台面的边缘设置。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大体上设置在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台面的顶点。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上环带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的上环带刻面。每对相邻的上环带刻面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相邻的上环带刻面中的两个上环带刻面的上顶点均邻接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亭部的表面包括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多个主亭部刻面,多个烛形刻面以及多个下环带刻面。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形成亭部的下部点。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下部均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两个之间。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下边缘均邻接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一个的上边缘。下环带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的下环带刻面。每对相邻的下环带刻面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相邻的下环带刻面均具有大体上设置于其间的多个烛形刻面中相应一个的上部。环带部位于冠部和亭部之间。多个上环带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设置。多个下环带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环带部的下边缘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环带部和冠部。环带部形成宝石的环周并且具有八边形截面。冠部形成宝石的上部。冠部的表面包括台面,多个星形刻面,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多个主冠部刻面和多个上环带刻面。台面形成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台面的边缘设置。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大体上设置在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台面的顶点。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上环带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的上环带刻面。每对相邻的上环带刻面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相邻的上环带刻面中的两个上环带刻面的上顶点均邻接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环带部和亭部。环带部形成宝石的环周并且具有八边形截面。亭部形成宝石的下部。亭部的表面包括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多个主亭部刻面,多个烛形刻面以及多个下环带刻面。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形成亭部的下部点。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下部均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两个之间。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下边缘均邻接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一个的上边缘。下环带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的下环带刻面。每对相邻的下环带刻面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相邻的下环带刻面均具有大体上设置于其间的多个烛形刻面中相应一个的上部。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环带部、冠部和亭部。环带部形成宝石的环周并且具有八边形截面。冠部形成宝石的上部。亭部形成宝石的下部。冠部的表面包括台面,多个星形刻面,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多个主冠部刻面和多个上环带刻面。台面形成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并且具有大致八边形形状。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台面设置并且为三角形。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星形刻面设置并且为风筝形。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设置并且为风筝形。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设置并且为风筝形。多个主环带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多个主冠部刻面设置并且为风筝形。亭部的表面包括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多个主亭部刻面,多个烛形刻面以及多个下环带刻面。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形成亭部的下部点。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每一个均具有五角形。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并且具有六个边缘。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并且为五角形。下环带刻面形成为成对的相邻的下环带刻面。每对相邻的下环带刻面大体上设置在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并具有四个边缘。环带部位于冠部和亭部之间。多个上环带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设置。多个下环带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环带部的下边缘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冠部、亭部和环带部。冠部形成宝石的上部。亭部形成宝石的下部。环带部位于冠部和亭部之间并且环绕宝石。环带部具有八边形截面。宝石的顶部深度百分比在约23.5%至约32%之间,底部深度百分比在约47.5%至约51.5%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冠部、亭部和环带部。冠部形成宝石的上部。亭部形成宝石的下部。环带部位于冠部和亭部之间并且环绕宝石。环带部具有八边形截面。宝石的全深比在约80%至约89%之间。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宝石包括形成宝石上部的冠部和形成宝石下部的亭部。冠部的表面由第一多个刻面限定,第一多个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宝石的上表面以在约12°至约59°之间的角度设置。亭部的表面由第二多个刻面限定,第二多个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宝石的上表面以在约36°至约58°之间的角度设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形成宝石冠部的方法包括在宝石上部形成第一初级台面,该第一初级台面是大致水平的上表面;在宝石的上部上形成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该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相对于第一初级台面以在约45.5°至约49.5°之间的角度形成;从第一初级台面和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在宝石的上部上形成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相对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在约28°至约36.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一初级台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二初级台面,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临时组冠部刻面;从第二初级台面和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的一部分在宝石的上部上形成第四临时组冠部刻面,第四临时组冠部刻面相对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16.5°至约23°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二初级台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初级台面,第二组临时冠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一最终组冠部刻面;从第三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在宝石的上部上形成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以相对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52°至大约59°的角度形成,第三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最终组冠部刻面;以及从第三初级台面和第四临时组初级台面的一部分在宝石的上部上形成第四最终组冠部刻面,第四最终组冠部刻面相对于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12°至约16°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三初级台面的其余部分形成宝石的最终台面,第四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五最终组冠部刻面,使得宝石的上部由最终台面、第一最终组冠部刻面、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第三最终组冠部刻面、第四最终组冠部刻面和第五最终组冠部刻面形成。
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形成具有水平上表面的宝石亭部的方法包括在宝石下部形成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该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相对于水平上表面以在约45.5°至约49°之间的角度形成;从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的部分在宝石的下部上形成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以在约36°至约40.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从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和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的一部分在宝石的下部上形成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相对于水平上表面以约42°至约46.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一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五临时组亭部刻面;以及从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和第五临时组亭部刻面的部分在宝石的下部上形成第二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二最终组亭部刻面以相对于水平上表面以约50.5°至大约58°的角度形成,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五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四最终组亭部刻面,使得宝石的下部由第一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二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三最终组亭部刻面和第四最终组亭部刻面形成。
鉴于各种实施例和/或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前述和附加方面和实施方式对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会是显而易见的,这通过参考附图进行,其简单描述在下文提供。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详细说明以及参考附图之后,本公开的前述和其他优势将变得清楚。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宝石的正面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图1的宝石的俯视平面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图1的宝石的底部平面图;
图4A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从向下角度观察的图1的宝石的透视图;
图4B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从向上角度观察的图1的宝石的透视图;
图5A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冠部的方法的第一步骤;
图5B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冠部的方法的第二步骤;
图5C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冠部的方法的第三步骤;
图5D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冠部的方法的第四步骤;
图5E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冠部的方法的第五步骤;
图6A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亭部的方法的第一步骤;
图6B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亭部的方法的第二步骤;
图6C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亭部的方法的第三步骤;以及
图6D示出根据本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的形成图1的宝石冠部的方法的第四步骤。
虽然本公开容易受到各种修改和替代形式的限制,但是其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已经通过附图中的示例的方式示出,并且将在本文中被详细描述。然而,应当理解,本公开不旨在受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形式。更确切地说,本公开有意涵盖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纳入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修改、等同物和替代物。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宝石1的一个实施方案的正面图。宝石1大体上被分为形成为宝石1的上部的冠部10、形成为宝石1的下部的亭部30和大体上设置在冠部10与亭部30之间的环带部50。环带部50大体上环绕宝石1的整个圆周。冠部10大体上具有平坦的顶面(如图2中所示),被称为台面12。位于亭部30的宝石1的下部可以终止于下部点33,如图1所示,或者可以终止于平坦的刻面,平坦的刻面被称为底面。宝石1通常是贵重的石头,诸如,但不限于钻石、红宝石、祖母绿、蓝宝石或珍珠。宝石1也可以是合成材料,诸如,立方锆。更广泛地说,宝石1可以包括任何能够被切割的材料,诸如,贵重或非贵重的石头、立方氧化锆、陶瓷、金属、塑料、木材等。
环带部50通常是宝石1的最宽部分。当从上方或下方观看宝石1时(例如,分别在图2和图3中的视图),环带部50限定了宝石1的外周。宝石1具有带有八个边缘的大致八边形形状,因此,环带部50和宝石1的环周具有八角形截面。
宝石1的尺寸特性基于宝石1的宽度。宝石1的宽度也可以表示为环带部50的直径。宝石1具有台面百分比,该台面表百分比是宝石1的台面的宽度或直径的测量值。台面可以形成为各种形状,因此台面的宽度测量值可以变化。在所示实施方式中,台面为八边形,并且八边形的相对边缘之间的距离或八边形的相对顶点之间的距离用于表示台面百分比。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台面为圆形,因此,圆形的直径用于表示宝石1的台面百分比。台面百分比通常表示为台面12的宽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台面百分比在约31%至约34%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台面百分比在约29%至约36%之间。在一附加实施方式中,台面百分比在约25%至约40%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台面百分比为约33.5%。
宝石1具有顶部深度百分比,该顶部深度百分比是宝石1的冠部10的高度的测量值。顶部深度百分比通常表示为冠部10的高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顶部深度百分比在约23.5%至约32%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顶部深度百分比在约20%至约35%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顶部深度百分比在约15%至约40%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顶部深度百分比为约28%。
宝石1具有底部深度百分比,该底部深度百分比是宝石1的亭部30的总高度的测量值。底部深度百分比通常表示为亭部30的高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底部深度百分比在约47.5%至约51.5%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底部深度百分比在约45%至约55%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底部深度百分比为约49.5%。
宝石1具有环带部厚度百分比,该环带部厚度百分比是宝石1的环带部50的总高度的测量值。环带部厚度百分比通常表示为环带部50的高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环带部厚度百分比在约3.5%至约7%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环带部厚度百分比在约2%至约10%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环带部厚度百分比为约5%。
宝石1具有全深比,该全深比是宝石1的总高度的测量值。全深比通常表示为宝石1的高度除以宝石1的宽度。全深比也可以表示为顶部深度百分比、底部深度百分比和环带部厚度百分比的总和。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顶部深度百分比在约80%至约89%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全深比在约75%至约95%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全深比为约84.5%。
宝石1的表面通常被分为以不同角度设置的多个联锁刻面组。包括冠部10表面的刻面通常包含台面12、星形刻面14、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主冠部刻面20和上环带刻面22。上环带刻面22大体上邻接环带部50的上边缘。
包括亭部30的表面的刻面组包含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烛形刻面34、主亭部刻面36和下环带刻面38。下环带刻面38大体上邻接环带部50的下边缘。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环带部50被分成环绕宝石1的八个子刻面。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环带部50是环绕整个宝石1的连续的圆形刻面。在又一实施方式中,环带部50的每个子刻面包括多个单个刻面。邻接冠部10的环带部50的上边缘可以大体上是直的或弯曲的。邻接亭部30的环带部50的下边缘可以大体上是直的或弯曲的。
可以相对于由宝石1的台面限定的水平面(例如,宝石1的顶面)来测量冠部10的刻面中的每一个所处的角度。如图1中上组的轴所示,冠部10的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由宝石1的台面限定的水平面,以角度θC形成。如图1所示,冠部10的刻面中的每一个所处的角度θC均通过从由台面限定的水平面在顺时针方向上向下旋转形成。(例如,台面所处角度为0°)。
通常,一组刻面内的每个刻面以相同的角度或在相同范围内的角度设置。例如,所有的星形刻面14以相同的角度或在相同范围内的角度设置。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不同组刻面的角度范围可以重叠,使得两个不同组刻面内的两个刻面可以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角度。通常,一组刻面内的每个刻面(例如,所有星形刻面,所有主冠部刻面等)都具有相同的形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星形刻面14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12°至约16°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星形刻面14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10°至约20°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星形刻面14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1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16.5°至约23°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15°至约25°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10°至约30°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0°至约22°之间。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8°至约36°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5°至约40°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20°至约45°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32°。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冠部刻面20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5.5°至约49.5°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主冠部刻面20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5°至约50°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主冠部刻面20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0°至约55°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主冠部刻面20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47.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环带刻面22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52°至约59°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上环带刻面22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50°至约65°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上环带刻面22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55°至约70°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上环带刻面22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55.5°。
也可以相对于由宝石1的台面限定的水平面(例如,宝石1的顶面)来测量亭部30的刻面中的每一个所处的角度。如图1中下组的轴所示,亭部30的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由宝石1的台面限定的水平面,以角度θP形成。如图1所示,亭部30的刻面中的每一个所处的角度θP均通过从由台面限定的水平面在顺时针方向上向上旋转形成。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邻近底面的刻面32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6°至约40.5°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邻近底面的刻面32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30°至约45°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邻近底面的刻面32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38°。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2°至约46.5°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0°至约50°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烛形刻面34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44°。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主亭部刻面36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5.5°至约49°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主亭部刻面36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在约40°至约55°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主亭部刻面36中的每一个的角度均为约47°。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环带刻面38的角度均在约50.5°至约58°之间。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下环带刻面38的角度均在约50°至约60°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下环带刻面38的角度均在约45°至约65°之间。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下环带刻面38的角度均为约54°。
现在参考图2,示出了示出冠部10的宝石1的俯视图。冠部10形成宝石1的上部,并且包括多种刻面,多种刻面共用刻面会合的边缘和顶点。当描述冠部10的表面上的刻面时,术语“上”用于指代更靠近台面12的边缘或顶点,而术语“下”用于指代更靠近环带部50的边缘或顶点。术语“顶部”、“底部”、“左侧”、“右侧”、“上方”、“下方”等在本文中用于指代冠部10上的各个刻面的位置。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这些是相对于图2的平面通常使用的相对术语。因此,当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冠部10时,用于描述单个刻面的这些术语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不适用。
冠部10包括八个主冠部刻面20。每个主冠部刻面大体上设置在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两个之间和上环带刻面22中的两个之间。每个主冠部刻面20是具有四个边缘和四个顶点的大致菱形或风筝形(例如,四个侧边)。每个主冠部刻面20与第一相邻的上环带刻面22共用第一边缘,与第二相邻的上环带刻面22共用第二边缘,与第一相邻的下中间冠部刻面18共用第三边缘,并且与第二邻近的下中间冠部刻面18的第四边缘。
每个主冠部刻面20的四个顶点包括上顶点、下顶点和两个侧顶点。每个主冠部刻面20的下顶点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以及两个相邻的上环带刻面22的下顶点。每个主冠部刻面20的上顶点邻接相邻的上中间冠部刻面16的下顶点以及两个相邻的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每一个的侧顶点。每个主冠部刻面20的两个侧向顶点分别邻接相邻的主冠刻面20的侧顶点、相邻的下部中间冠部刻面18的下顶点以及两个相邻的上环带刻面22的上顶点。通常,每个主冠部刻面20被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中的一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两个、主冠部刻面20中的两个,上环带刻面22中的两个以及环带部50围绕。
冠部10包括十六个上环带刻面22。每个上环带刻面22具有大致三角形形状,带有第一边缘、第二边缘和第三边缘。上环带刻面22中的每一个的第一边缘均与环带部50共用,并且根据环带部50的形状可以是平坦的或弯曲的。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上环带刻面22中的每一个的第一边缘是平坦的。如图所示,上环带刻面22成对形成。每对上环带刻面22设置在两个相邻的主冠部刻面20和环带部50的上边缘之间。在每对环带刻面22内,上环带刻面22中的一个的第二边缘与相邻的主冠部刻面20中的一个共用,并且另一上环带刻面22的第二边缘与另一个相邻的主冠部刻面20共用。该对中的每个上环带刻面22的第三边缘与该对中的另一个上环带刻面22共用。
每个上环带刻面22具有两个下顶点和一个上顶点。一对上环带刻面22中的每个上环带刻面22的下顶点中的一个邻接(i)环带部的上边缘和(ii)该对中的另一个上环带刻面22的下顶点中的一个。每对上环带刻面22中每个上环带刻面22的另一个下顶点邻接(i)环带部的上边缘,(ii)主冠部刻面20中的一个的下顶点,和(iii)相邻的一对上环带刻面22中的上环带刻面22的下顶点。每对上环带刻面22中的每个上环带刻面22的上顶点邻接(i)该对中的另一个上环带刻面22的上顶点,(ii)两个主冠部刻面20的侧顶点中的一个以及(iii)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一个的下顶点,一对上腰部小面22设置在两个主冠部刻面之间。通常,每个上环带刻面22被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一个、主冠部刻面20中的两个、上环带刻面22中的两个以及环带部50围绕。
冠部10包括八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大体上设置在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中的两个之间和主冠部刻面20中的两个之间。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是具有四个边缘和四个顶点的大致菱形或风筝形(例如,四个侧边)。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与第一相邻的主冠部刻面20共用第一边缘,与第二相邻的主冠部刻面20共用第二边缘,与第一相邻的上中间冠部刻面16共用第三边缘,并且与第二邻近的上中间冠部刻面16的第四边缘。
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的四个顶点包括上顶点、下顶点和两个侧顶点。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的下顶点邻接两个相邻主冠部刻面20中的每一个的侧顶点中的一个、以及一对上环带刻面22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邻接两个相邻的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中的每个的侧顶点、以及星形刻面14中的一个的下顶点。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的两个侧顶点其每一个均邻接相邻的下中间冠部刻面18的侧顶点、相邻的主冠部刻面20的上顶点和相邻的上中间冠部刻面16的下顶点。通常,每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被星形刻面14中的一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中的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两个、主冠部刻面20中的两个以及上环带刻面22中的两个围绕。
冠部10包括八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大体上设置在星形刻面14中的两个之间和下中间冠部刻面18的两个之间。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是具有四个边缘和四个顶点的大致菱形或风筝形(例如,四个侧边)。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与第一相邻下中间冠部刻面18共用第一边缘,与第二相邻下中间冠部刻面18共用第二边缘,与第一相邻星形刻面14共用第三边缘以及与第二相邻星形刻面14共用第四边缘。
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的四个顶点包括上顶点、下顶点和两个侧顶点。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的下顶点邻接两个相邻的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每个的侧顶点、以及主冠部刻面20中的一个的上顶点。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邻接两个相邻的星形刻面14中的每个的侧顶点、以及台面12中的顶点。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的两个侧顶点其每一个均邻接相邻的上中间冠部刻面16的侧顶点、相邻的下中间冠部刻面18的上顶点和相邻的星形刻面14的下顶点。通常,每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被台面12、星形刻面14中的两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中的两个、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两个以及主冠部刻面20中的一个围绕。
冠部10包括八个主星形刻面14。每个星形刻面14均邻近并邻接台面12的边缘设置。所有的星形刻面14通常是具有三个顶点和三个边缘的三角形。星形刻面14中的每一个的下顶点邻接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一个的上顶点以及两个相邻的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中的每一个的侧顶点。每个星形刻面14的两个上顶点均邻接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中的一个的上顶点、相邻的星形刻面14的上顶点中的一个和台面12的顶点。
每个星形刻面14的第一边缘与相邻的上中间冠部刻面16共用一个边缘。每个星形刻面14的第二边缘与第二相邻的上中间冠部刻面16共用一个边缘。每个星形刻面14的第三边缘与台面12共用。通常,每个星形刻面14被台面12、星形刻面14中的两个、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中的两个和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中的两个围绕。
台面12是具有多个边缘的大致水平的表面,并且位于冠部10的顶部。在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台面12具有大致八边形的形状,具有八个边缘和八个顶点。台面12的每个边缘与星形刻面14中一个共用一个边缘。台面的每个顶点邻接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中的一个的上顶点以及两个相邻星形刻面14的上顶点中的一个。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想到台面12的其他形状。通常,台面12被所有的星形刻面14和所有的上中间冠部刻面16围绕。
现在参考图3,示出了示出亭部30的宝石1的底部平面图。亭部30形成宝石1的下部,并且包括多种刻面,多种刻面共用刻面会合的边缘和顶点。当描述亭部30的表面上的刻面时,术语“下”用于指代更靠近下部点33的边缘或顶点(见图1),而术语“上”用于指代更靠近环带部50的边缘或顶点。术语“顶部”、“底部”、“左侧”、“右侧”、“上方”、“下方”等在本文中用于指代亭部30上的各个刻面的位置。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这些是相对于图3的平面通常使用的相对术语。因此,当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亭部30时,用于描述单个刻面的这些术语中的任何一个都可能不适用。
亭部30包括八个主亭部刻面36。每个主亭部刻面36大体上设置在多个烛形刻面34中的两个之间。每个主亭部刻面36大体上为菱形或风筝形,具有平坦的下边缘。因此,每个主亭部刻面36具有带有五个边缘的五边形形状。主亭部刻面36因此具有一个上顶点、两个下顶点和两个侧顶点。每个主亭部刻面36的上顶点邻接环带部的下边缘以及两个相邻的下环带刻面38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每个主亭部刻面36的两个侧顶点均邻接相邻烛形刻面34的上侧顶点。每个主亭部刻面36的两个下顶点均邻接相邻烛形刻面34的下侧顶点以及单个对应的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的两个上顶点。每个主亭部刻面36与两个相邻的下环带刻面38共用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与两个相邻的烛形刻面34共用第三边缘和第四边缘,与单个对应的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的上边缘共用第五边缘(下边缘)。通常,每个主亭部刻面36均被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中的一个、烛形刻面34中的两个、下环带刻面38中的两个和环带部50围绕。
亭部30包括十六个下环带刻面38。每个下环带刻面38均大体上设置在主亭部刻面36中的两个与环带部50之间。下环带刻面38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四个边缘。下环带刻面38中的每一个的第一边缘均与环带部50共用,并且根据环带部50的形状可以是平坦的或弯曲的。如图所示,下环带刻面38成对形成(与上环带刻面22类似)。每对下环带刻面38设置在主亭部刻面36中的两个、烛形刻面34中的一个与环带部50的下边缘之间。在每对下环带刻面38中,下环带刻面38中的一个的第二边缘与主亭部刻面36中的一个共用,另一个下环带刻面38的第二边缘与另一个主亭部刻面36共用。该对下环带刻面38中的每个下环带刻面38的第三边缘与该对中的另一个下环带刻面38共用。每个下环带刻面38的第四边缘邻接烛形刻面34中的一个的边缘。如图所示,每对下环带刻面38的下环带刻面38的下部形成间隙,烛形刻面34的上部延伸到该间隙中。
每个下环带刻面38具有两个下顶点和两个上顶点。该对下环带刻面38中的每个下环带刻面38的下顶点中的一个邻接(i)烛形刻面34的上顶点,和(ii)该对中的另一个下环带刻面38的对应的下顶点。该对下环带刻面38中的每个下环带刻面38的另一个下顶点均邻接烛形刻面34的上侧顶点和主亭部刻面36中的一个的侧顶点。该对下环带刻面38中的每个下环带刻面38的上顶点中的一个均邻接(i)环带部50的下边缘,和(ii)该对中的另一个下环带刻面38的对应的上顶点。该对下环带刻面38中的每个下环带刻面38的另一个上顶点均邻接(i)环带部50的下边缘、(ii)主亭部刻面36中的一个的上顶点,以及(iii)a在相邻的一对下环带刻面38中(例如,不在该对下环带刻面38中)下环带刻面38的对应上顶点。通常,每个下环带刻面38被烛形刻面34、主亭部刻面36中的一个、下环带刻面38中的一个和环带部50围绕。
八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形成在亭部30的最下部。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通常是菱形或风筝形,具有平坦的上边缘。因此,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均具有大致五边形形状,带有下顶点、两个侧顶点和两个上顶点。上平坦边缘与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的下顶点相对。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终止于底面,该底面是形成亭部30的底部的水平表面。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中的每一个均具有一个底部顶点。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中的每一个的底部顶点共同形成宝石1的下部点33(见图1)。
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的两个侧顶点均邻接(i)相邻烛形刻面34的下顶点和(ii)相邻与底面石相邻的刻面32的侧顶点。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的两个上顶点分别邻接(i)相邻烛形刻面34的下侧顶点和(ii)相邻主亭部刻面36的下顶点。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与两个相邻的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共用两个边缘,与两个相邻的烛形刻面34共用两个边缘,并且与相邻的主亭部刻面36共用一个边缘。通常,每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被两个其他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两个烛形刻面34和一个主亭部刻面36围绕。
八个与烛形刻面34形成在亭部30的表面上。烛形刻面34中的每一个均大体上设置在两个主亭部刻面36之间。每个烛形刻面34具有六个边缘和六个顶点。每个烛形刻面34与主亭部刻面36中的两个共用两个边缘,与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两个共用两个边缘,并且与一对下环带刻面38共用两个边缘。
烛形刻面34的六个顶点包括上顶点,两个上侧顶点,两个下侧顶点和下顶点。每个烛形刻面34的上顶点邻接一对下环带刻面38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中的一个,并且每个烛形刻面34的上部(包括上顶点)在同一对下环带刻面38之间开槽。每个烛形刻面34的下顶点邻接一对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中的每一个的侧顶点,并且每个烛形刻面34的下部(包括下顶点)在同一对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之间开槽。
每个烛形刻面34的一个上侧顶点邻接同一对下环带刻面38中的一个下环带刻面38的另一个上顶点。每个烛形刻面34的另一个上侧顶点邻接同一对下环带刻面38的另一个下环带刻面38的另一个上顶点。每个烛形刻面34的上侧顶点其每一个也均邻接一个相邻的主亭部刻面36的侧顶点中的一个。
类似地,每个烛形刻面34的一个下侧顶点邻接同一对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中的一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的一个上顶点。每个烛形刻面34的另一个下侧顶点邻接同一对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中的另一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的上顶点。每个烛形刻面34的下侧顶点其每一个也均邻接一个相邻的主亭部刻面36的下顶点中的一个。每个烛形刻面34位于(i)主亭部刻面36中的两个之间、(ii)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中的两个之间、和(iii)一对下环带刻面38之间,并大体上被它们围绕。
图4A示出了向下角度的宝石1的透视图,而图4B示出了向上角度的宝石1的透视图。这些图示出了台面12、星形刻面14、上中间冠部刻面16、下中间冠部刻面18、主冠部刻面20、上环带刻面22、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烛形刻面34、主亭部刻面36、下环带刻面38和环带部50。
现在参考图5A-5E,示出了用于形成宝石的冠部的步骤。通常,宝石可以由未切割的样品形成,其可以具有任何形状。如图5A所示,第一步包括形成第一初级台面101A和第一组冠部刻面104(例如,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初级台面101A的宽度形成为与最终宝石的台面102相同,并且因此在宝石的宽度的约29%至约36%之间、在约31%至约34%之间或约占宝石宽度的32.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初级台面101A的宽度大于最终宝石的台面102的宽度,并且在随后的步骤中减小。
第一组冠部刻面104的刻面以约45.5°至约49.5°之间的角度形成,并且大体上以圆形图案围绕宝石的冠部10形成。相对于由第一初级台面101A限定的水平面测量第一组冠部刻面104的角度和在后续步骤中形成的其他冠部刻面的角度,类似于如何在图1中测量完成的冠部的刻面的角度。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冠部包括第一初级台面101A和第一组冠部刻面104。
下一步在图5B中示出。在此,在宝石的冠部上形成第二组冠部刻面106(例如,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通过在第一初级台面101A和第一组冠部刻面104的部分中雕刻出五边形表面来形成第二组冠部刻面106。第二组冠部刻面106可以以约28°至约36°之间的角度形成,并且大体上以圆形图案围绕宝石的冠部10设置。因此,在该步骤之后的宝石上留下第二初级台面101B,第二组冠部刻面106和第三组冠部刻面108。第二初级台面101B由第一初级台面101A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是大致水平的。第三组冠部刻面108(例如,第三临时组冠面刻面)由第一组冠部刻面104的其余部分形成,并且以与第一组冠部刻面104相同的角度形成。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冠部包括第二初级台面101B,第二组冠部刻面106和第三组冠部刻面108。
如图5C所示,下一步是从第二初级台面101B和第二组冠部刻面106中雕刻出五边形部分,以形成第四组冠部刻面110(例如,第四临时组的冠部刻面)。第组冠部刻面110可以以约16.5°至约23°之间的角度形成,并且大体上以圆形图案设置在宝石的冠部10上。第二初级台面101B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初级台面101C,该第三初级台面是大致水平的。第二组冠部刻面106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五组冠部刻面112(例如,第一最终组冠部刻面),因此以与第二组冠部刻面106相同的角度设置。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冠部包括第三初级台面101C、第三组冠部刻面108、第四组冠部刻面110和第五组冠部刻面112。第五组冠部刻面112(例如,第一最终组冠部刻面)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下中间冠部刻面18。
如图5D所示,接下来的步骤是从第三组冠部刻面108的部分中雕刻出第六组冠部刻面114(例如,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第六组冠部刻面114的刻面是三角形的并且邻接环带部的上边缘。第六组冠部刻面114以约52°至约59°之间的角度形成。在形成第六组冠部刻面114之后,从第三组冠部刻面108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七组冠部刻面116(例如,第三最终组冠部刻面),并因此以与第三组冠部刻面108和第一组冠部刻面104相同的角度形成。
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冠部包括第三初级台面101C、第四组冠部刻面110、第五组冠部刻面112、第六组冠部刻面114和第七组冠部刻面116。第六组冠部刻面114(例如,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上环带刻面22。第七组冠部刻面116(例如,第三组最终冠部刻面)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主冠部刻面20。
如图5E所示,形成宝石的冠部的最后步骤是从第四组冠部刻面110和第三初级台面101C中雕刻出第八组冠部刻面118(例如,第四最终组冠部刻面)。第八组冠部刻面118大体上为三角形,并且以约12°至约16°之间的角度形成。第四组冠部刻面110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九组冠部刻面120(例如,第五最终组冠部刻面),因此以与第四组冠部刻面110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三初级台面101C的其余部分形成台面102,该台面是大致水平的(例如,以约0°的角度设置)。
如图5E所示,冠部上的其余组刻面(例如,第一最终组冠部刻面、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第三最终组冠部刻面、第四最终组冠部刻面和第五最终组冠部刻面)对应于图1和图2中完成的冠部上的刻面。第五组冠部刻面112对应于下中间冠部刻面18。第六组冠部刻面114对应于上环带刻面22。第七组冠部刻面116对应于主冠部刻面20。第八组冠部刻面118对应于星形刻面14。第九组冠部刻面120对应于上中间冠部刻面16。
现在参考图6A-6D,示出了用于形成宝石的亭部的步骤。如图6A所示,第一步包括雕刻第一组亭部刻面202(例如,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从而形成底面201。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组亭部刻面202的雕刻可以形成下部点。第一组亭部刻面202以约45.5°至约49°之间的角度形成。相对于由初级台面101A、101B、101C和台面102(如图5A-5E所示)限定的水平面测量第一组亭部刻面202的角度和在后续步骤中形成的后续亭部刻面的角度,类似于在图1中如何测量完成的亭部的刻面的角度。在此步骤之后,宝石的亭部包括第一组亭部刻面202。
如图6B所示,形成亭部的下一步是从第一组亭部刻面202和底面201雕刻第二组亭部刻面204(例如,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第二组亭部刻面204以约36°至约40.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一组亭部刻面202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组亭部刻面206(例如,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因此,它们通常以与第一组亭部刻面202相同的角度形成。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亭部包括第二组亭部刻面204和第三组亭部刻面206。
该步骤在图6C中示出。在此,从第二组亭部刻面204和第三组亭部刻面206的部分将第四组亭部刻面208(例如,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雕刻到亭部中。第四组亭部刻面208以约42°至约46.5°之间的角度形成。第二组亭部刻面204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五组亭部刻面210(例如,第一最终组亭部刻面),因此通常以与第二组亭部刻面204相同的角度形成。第三组亭部刻面206的其余部分形成第六组亭部刻面212(例如,第五临时组亭部刻面),因此通常以与第三组亭部刻面206和第一组亭部刻面202相同的角度形成。在该步骤之后,宝石的亭部包括第四组亭部刻面208、第五组亭部刻面210和第六组亭部刻面212。第五组亭部刻面210(例如,第一最终组亭部刻面)对应于最终宝石的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
如图6D所示,形成宝石的亭部的最后步骤是从第四组亭部刻面208和第六组亭部刻面212中雕刻出第七组亭部刻面214(例如,第二最终组亭子刻面)。第七组亭部刻面214大体上是三角形,带有平坦的顶部(例如,具有四个边缘),并且邻接环带部的下边缘。第七组亭部刻面214以约50.5°至约58°之间的角度形成。
第四组亭部刻面208的其余部分形成第八组亭部刻面216(例如,第三最终组亭部刻面),其以与第四组亭部刻面208相同的角度形成。第六组亭部刻面212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九组亭部刻面218(例如,第四最终组亭部刻面),其以与第六组亭部刻面212、第三组亭部刻面206和第一组亭部刻面202相同的角度形成。
如图6D所示,亭部上的其余组刻面(例如,第一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二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三最终组亭部刻面和第四最终组亭部刻面)对应于图1和图3中完成的亭部上的刻面。第五组亭部刻面210对应于与底面相邻的刻面32。第七组亭部刻面214对应于下环带刻面38。第八组亭部刻面216对应于烛形刻面34。第九组亭部刻面218对应于主亭部刻面36。
因此,形成具有冠部,环带部和亭部的宝石。冠部和亭部包括多个联锁的刻面,这些刻面在宝石的表面上共用边缘和顶点。每组联锁刻面以特定角度设置。刻面的形状、刻面的组织以及刻面在宝石表面上形成的角度使得宝石具有改进的光泽。光泽是指进入宝石的光量,该光会被内部反射,从而从宝石的冠部射出。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刻面增加了从刻面的内表面反射的光的量,因此增加了宝石的光泽。
权利要求1-30中任一项或任何多项的一个或多个元素或方面或步骤或其任何部分可以与其他权利要求1-30中任一项或任何多项的一个或多个元素或方面或步骤或其任何部分组合,以形成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附加实施方式和/或权利要求。
尽管已经参考一个或多个特定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许多改变。这些实施方式及其明显的变化中的每一个都被认为落入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预期,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附加实施方式可以组合来自本文描述的任何实施方式的任何数量的特征。

Claims (30)

1.一种宝石,包括:
环带部,限定所述宝石的环周并且具有八边形截面;
冠部,形成所述宝石上部,所述冠部的表面包括:
台面,形成所述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
多个星形刻面,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所述台面的边缘设置;
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所述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大体上设置在所述多个星状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所述台面的顶点;
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所述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
多个主冠部刻面,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
多个上环带刻面,所述多个上环带刻面形成在成对的相邻的上环带刻面中,每对相邻的上环带刻面大体上设置在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上环带刻面中的两个上环带刻面的上顶点均邻接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部顶点;以及
亭部,形成所述宝石下部,所述亭部的表面包括:
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形成所述亭部的下部点;
多个烛形刻面,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下部均大体上设置在所述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两个之间,
多个主亭部底面,所述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下边缘均邻接所述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一个的上边缘,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所述多个主亭部底面中的两个之间;以及
多个下环带刻面,所述多个下环带刻面形成在成对的相邻下环带刻面中,每对相邻的下环带刻面大体上设置在所述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相邻的下环带刻面均具有大体上设置于其间的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对应一个的上部,
其中,所述环带部位于所述冠部和所述亭部之间,所述多个上环带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所述环带部的上边缘设置,并且所述多个下环带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所述环带部的下边缘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的台面百分比在约29%至约36%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的顶部深度百分比在约23.5%至约3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的底部深度百分比在约47.5%至约51.5%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的全深比在约80%至约89%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的环带部厚度百分比在约3.5%至约7%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其中,由所述宝石的台面限定水平面,并且其中,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一角度设置,所述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二角度设置,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三角度设置,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四角度设置,并且所述多个上环带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五角度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一角度在约12°至约16°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在约16.5°至约23°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三角度在约28°至约36°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四角度在约45.5°至约49.5°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五角度在约52°至约59°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宝石,其中,由所述宝石的台面限定水平面,并且其中,所述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一角度设置,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二角度设置,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三角度设置,并且所述多个下环带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所述水平面以第四角度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一角度在约36°至约40.5°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二角度在约42°至约46.5°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三角度在约45.5°至约49°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第四角度在约50.5°至约58°之间。
18.一种宝石,包括:
环带部,限定所述宝石的环周并且具有八边形截面;以及
冠部,形成所述宝石上部,所述冠部的表面包括:
台面,形成所述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
多个星形刻面,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所述台面的边缘设置;
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所述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大体上设置在所述多个星状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所述台面的顶点;
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所述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
多个主冠部刻面,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上顶点均邻接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顶点;
多个上环带刻面,所述多个上环带刻面形成在成对的相邻的上环带刻面中,每对相邻的上环带刻面大体上设置在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上环带刻面中的两个上环带刻面的上顶点均邻接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一个的下部顶点。
19.一种宝石,包括:
环带部,限定所述宝石的环周并且具有八边形截面;以及
亭部,形成所述宝石下部,所述亭部的表面包括:
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形成所述亭部的下部点;
多个烛形刻面,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下部均大体上设置在所述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两个之间。
多个主亭部刻面,所述多个主亭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一个的下边缘均邻接所述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一个的上边缘;以及
多个下环带刻面,所述多个下环带刻面形成在成对的相邻下环带刻面中,每对相邻的下环带刻面大体上设置在所述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对相邻的下环带刻面均具有大体上设置于其间的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对应一个的上部。
20.一种宝石,包括:
环带部,限定所述宝石的环周并且具有八边形截面;
冠部,形成所述宝石上部,所述冠部的表面包括:
台面,形成所述冠部的大致水平的上表面并且具有大致八边形形状;
多个星形刻面,邻近所述台面设置,所述多个星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呈三角形;
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邻近所述多个星形刻面设置,所述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为风筝形;
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邻近所述多个上中间冠部刻面设置,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为风筝形;
多个主冠部刻面,邻近所述多个下中间冠部刻面设置,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为风筝形;
多个上环带刻面,邻近所述多个主冠部刻面设置,所述多个上环带刻面中的每一个均为三角形;
亭部,形成所述宝石下部,所述亭部的表面包括:
多个与底面相邻的刻面,形成所述亭台的下部点,多个所述与底面相邻的刻面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大致五边形形状;
多个烛形刻面,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具有六个边缘,
多个主亭部刻面,所述主亭部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两个之间并且为五边形的,所述多个烛形刻面中的每一个均设置在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以及
多个下环带刻面,所述多个下环带刻面形成在成对的相邻下环带刻面中,每对相邻的下环带刻面大体上设置在所述多个主亭部刻面中的两个之间,每个下环带刻面均具有四个边缘,
其中,所述环带部位于所述冠部和所述亭部之间,所述多个上环带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所述环带部的上边缘设置,并且所述多个下环带刻面中的每一个均邻近并邻接所述环带部的下边缘设置。
21.一种宝石,包括:
冠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上部;
亭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下部;以及
环带部,位于所述冠部和所述亭部之间并环绕所述宝石,所述环带部具有八边形截面,
其中,所述宝石的顶部深度百分比在约23.5%至约32%之间,并且底部深度百分比在约47.5%至约51.5%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的全深比在约80%至约89%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的台面百分比在约31%至约34%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宝石,其中,所述宝石的环带部厚度百分比在约3.5%至约7%之间。
25.一种宝石,包括:
冠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上部;
亭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下部;以及
环带部,位于所述冠部和所述亭部之间并环绕所述宝石,所述环带部具有八边形截面,
其中,所述宝石的全深比在约80%至约89%之间。
26.一种宝石,包括:
冠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上部,所述冠部的表面由第一多个刻面限定,所述第一多个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所述宝石的上表面以在约12°至约59°之间的角度设置;以及
亭部,形成所述宝石的下部,所述亭部的表面由第二多个刻面限定,所述第二多个刻面中的每一个均相对于所述宝石的上表面以在约36°至约58°之间的角度设置。
27.一种形成宝石冠部的方法,包括:
在所述宝石的上部上形成第一初级台面,所述第一初级台面是大致水平的上表面;
在所述宝石的上部上形成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所述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相对于第一初级台面以约45.5°至约49.5°之间的角度形成;
从所述第一初级台面和所述第一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在所述宝石的上部上形成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所述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相对于所述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28°至约36°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一初级台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二初级台面,所述第一临时组冠面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临时组冠面刻面;
从所述第二初级台面和所述第二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在所述宝石的上部上形成第四临时组冠部刻面,所述第四临时组冠部刻面相对于所述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16.5°至约23°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二初级台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初级台面,所述第二临时组冠面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一最终组冠面刻面;
从所述第三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在所述宝石的上部上形成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所述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相对于所述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52°至约59°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三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最终组冠部刻面;以及
从所述第三初步台面和所述第四临时组冠部刻面的部分在所述宝石的上部上形成第四最终组冠部刻面,所述第四最终组冠部刻面相对于所述大致水平的上表面以约12°至约16°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三初级台面的其余部分形成所述宝石的最终台面,所述第四组临时组冠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五最终组冠部刻面,使得所述宝石的上部由最终台面和第一最终组冠部刻面、第二最终组冠部刻面、第三最终组冠部刻面、第四最终组冠部刻面和第五最终组冠部刻面组成。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形成限定所述宝石的环周的环带部,所述环带部具有八边形截面。
29.一种形成具有水平上表面的宝石的亭部的方法,包括:
在所述宝石的下部上形成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相对于所述水平上表面以约45.5°至约49°之间的角度形成;
从所述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的部分在所述宝石的下部上形成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以约36°至约40.5°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一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
从所述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和所述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的部分在所述宝石的下部上形成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所述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相对于所述水平上表面以约42°至约46.5°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二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一最终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三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五临时组亭部刻面;以及
从所述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和所述第五临时组亭部刻面的部分在所述宝石的下部上形成第二最终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二最终组亭部刻面相对于所述水平上表面以约50.5°至约58°之间的角度形成,所述第四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三最终组亭部刻面,所述第五临时组亭部刻面的其余部分形成第四最终组亭部刻面,使得所述宝石的下部由所述第一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二最终组亭部刻面、第三最终组亭部刻面和第四组最终组亭部刻面组成。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方法,还包括形成限定所述宝石的环周的环带部,所述环带部具有八边形截面。
CN202110555663.XA 2020-05-21 2021-05-21 宝石及切割宝石的方法 Pending CN11371235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3028387P 2020-05-21 2020-05-21
US63/028,387 2020-05-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12350A true CN113712350A (zh) 2021-11-30

Family

ID=78609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55663.XA Pending CN113712350A (zh) 2020-05-21 2021-05-21 宝石及切割宝石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11918088B2 (zh)
CN (1) CN11371235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1027714S1 (en) * 2020-01-02 2024-05-21 Albert Gad Ltd. Gemstone
USD1027713S1 (en) * 2020-01-02 2024-05-21 Albert Gad Ltd. Gemstone
USD1027715S1 (en) * 2020-03-05 2024-05-21 Albert Gad Ltd. Gemsto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3084A (en) 1901-04-04 1902-02-11 David C Townsend Diamond.
US6615611B1 (en) 2000-09-26 2003-09-09 Michael Schachter High yield diamond
US6761044B2 (en) 2002-04-11 2004-07-13 Premier Gem Corp Gemstone cut
USD481649S1 (en) * 2002-07-10 2003-11-04 Premier Gem Corporation Gem stone cut
US20050000405A1 (en) 2003-07-03 2005-01-06 Brookshire Michael D. Celebration diamond having dome-shaped crown with pavilion
US8156760B2 (en) 2008-06-16 2012-04-17 Albert Gad, Ltd. Gemstone cut
WO2010078265A2 (en) * 2008-12-30 2010-07-08 Fakier Gregory C Method of cutting diamonds
WO2010094765A2 (en) 2009-02-20 2010-08-26 Diamscan N.V. Cut product, in particular diamond, with improved characteristic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uch a product
US9943144B2 (en) * 2014-10-31 2018-04-17 Leon Mege Inc. Step-cut gemsto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61040A1 (en) 2021-11-25
US20240164492A1 (en) 2024-05-23
US11918088B2 (en) 2024-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712350A (zh) 宝石及切割宝石的方法
CN112312790B (zh)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CN113142763B (zh) 宝石及其切割方法
US11633022B2 (en) Gemstone and methods of cutting the same
US6761044B2 (en) Gemstone cut
US20240156219A1 (en) Gemstone and methods of cutting the same
US20050011226A1 (en) Precious stone cut and method of making
US20050000405A1 (en) Celebration diamond having dome-shaped crown with pavilion
US7225642B2 (en) Diamond cut
US6913009B2 (en) Diamond cutting method, enneahedral-cut diamonds and assembly of enneahedral-cut diamonds
WO2004041019A1 (en) Gemstone arrangement
US6401489B1 (en) Gemstone
CN218105114U (zh) 星座异性结构钻石及星座形状结构亭部
JP2003111606A (ja) カラーダイヤモンド
CN220694573U (zh) 一种带微纳结构表面的宝石
JP4142547B2 (ja) 宝飾品及び宝飾品のカッティング方法。
CN113598495A (zh) 星座异性结构钻石及星座形状结构亭部及其加工方法
US20050000246A1 (en) Method of faceting of gemstones to produce spiraling effect
JP3085266U (ja) カラーダイヤモン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