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02081A - 换热芯体测试方法、电子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换热芯体测试方法、电子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702081A
CN113702081A CN202110994745.4A CN202110994745A CN113702081A CN 113702081 A CN113702081 A CN 113702081A CN 202110994745 A CN202110994745 A CN 202110994745A CN 113702081 A CN113702081 A CN 1137020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exchange core
core body
outer side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9474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702081B (zh
Inventor
李少斌
于兵团
苗会成
赵英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noff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Onoff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noff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Onoff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9474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702081B/zh
Publication of CN1137020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20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7020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70208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99/00Subject mat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01M99/002Thermal test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换热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芯体测试方法、电子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该方法通过热芯体内外侧的进出气口温差、出气口温度、出气口气体流量确定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再根据不同流量状态下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以及阻力损失,可以确定换热芯体的性能,从而确定换热芯体经济性最好的工作流量,本发明方法所用到的数据容易获取、计算量小,测试方法较为简单。本发明换热芯体测试方法,通过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差与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的比值确定换热芯体是否正常工作,避免了在非正常工作条件下测试获得错误的数据。

Description

换热芯体测试方法、电子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芯体测试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新风系统是由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组成的一套独立空气处理系统,它分为管道式新风系统和无管道新风系统两种。管道式新风系统由新风机和管道配件组成,通过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通过管道将室内空气排出;无管道新风系统由新风机组成,同样由新风机净化室外空气导入室内。
相对来说管道式新风系统由于工程量大更适合工业或者大面积办公区使用,而无管道新风系统因为安装方便,更适合家庭使用。
绝大多数管道式新风系统设有热交换装置:新风热交换器。新风热交换器通过管道将室外的空气温度调节至接近室内空气温度后送入室内,可连续不断的提供高性能和高效率的换气。新风全热交换器在室内带动空气循环,形成恒定湿度空间;通过设备过滤掉室外空气粉尘及其他污染物,补充室内新鲜空气,可在开空调时不开窗换气。
换热芯体作为新风热交换器的核心,换热芯体其换热性能对挖掘自然冷源的利用起到了关键作用,换热芯体应当多次测试、改进设计方案再测试的过程,最后定型设计方案,确定换热芯体的换热性能参数;因换热芯体需要在不同条件下进行测试,现有技术中普遍存在操作较为繁琐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换热芯体测试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芯体测试方法较为繁琐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换热芯体测试方法,包括:
分别获取换热芯体内外侧的进出气口温差、出气口温度、出气口气体流量以及换热芯体阻力损失;
根据换热芯体内外侧的进出气口温差、出气口温度以及出气口气体流量确定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
根据多个所述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以及多个所述换热芯体阻力损失确定换热芯体换热性能,所述换热性能为表征换热芯体换热量与换热芯体阻力损失关系的数据集。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根据换热芯体内外侧的进出气口温差、出气口温度以及出气口气体流量确定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包括:
根据第一公式分别确定换热芯体内侧换热量以及换热芯体外侧换热量,所述第一公式:
Figure BDA0003233482340000021
其中,q为换热量,c为比热容,ρ为气体密度,Q'为出气口气体流量,T为常温热力学温度,T'为出气口热力学温度,ΔT为进出气口温差;
根据所述换热芯体内侧换热量以及所述换热芯体外侧换热量确定所述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根据所述换热芯体内侧换热量以及所述换热芯体外侧换热量确定所述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包括:
计算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差,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差为所述换热芯体内侧换热量与所述换热芯体外侧换热量差的绝对值;
计算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为所述换热芯体内侧换热量与所述换热芯体外侧换热量的算数平均值;
若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差与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的比值小于或等于阈值,则所述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为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计算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差与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的比值大于阈值,则采取措施减少热芯体内外侧进出气口的气体泄漏和/或热芯体内外侧进出气口的热量泄漏。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方法的步骤。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换热芯体测试系统,包括如上第二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电子设备,所述换热芯体测试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流量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第二流量传感器、第一压差传感器以及第二压差传感器;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流量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差传感器以及所述第二压差传感器分别与所述电子设备电连接;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换热芯体内侧进气口的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换热芯体内侧出气口的温度;第一流量传感器用于采集换热芯体内侧出气口的气体流量;所述第一压差传感器用于采集换热芯体内侧进气口与换热芯体内侧出气口的压差;
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换热芯体外侧进气口的温度,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换热芯体外侧出气口的温度;第二流量传感器用于采集换热芯体外侧出气口的气体流量;所述第二压差传感器用于采集换热芯体外侧进气口与换热芯体外侧出气口的压差。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的换热芯体测试系统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电子设备电连接;
所述风机用于调整换热芯体内侧流量和/或调整换热芯体外侧流量;
所述电子设备还用于控制所述风机的转速。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的换热芯体测试系统还包括:调节阀,所述调节阀与所述电子设备电连接;
所述调节阀用于调整换热芯体内侧有效流通截面积和/或调整换热芯体外侧有效流通截面积;
所述电子设备还用于控制所述调节阀的开度。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的换热芯体测试系统还包括: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与所述电子设备电连接;
所述加热模块用于加热换热芯体内侧进气口气体和/或加热换热芯体外侧进气口气体;
所述电子设备还用于通过所述加热模块控制换热芯体内侧进气口气体温度恒定和/或控制换热芯体外侧进气口气体温度恒定。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发明实施方式与现有技术相比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实施方式公开了的一种换热芯体测试方法,该方法通过热芯体内外侧的进出气口温差、出气口温度、出气口气体流量确定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再根据不同流量状态下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以及阻力损失,可以确定换热芯体的性能,从而确定换热芯体经济性最好的工作流量,本发明方法所用到的数据容易获取、计算量小,测试方法较为简单。
本发明换热芯体测试方法,通过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差与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的比值确定换热芯体是否正常工作,避免了在非正常工作条件下测试获得错误的数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换热芯体测试系统的应用场景原理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换热芯体测试装置的制冷负荷模拟单元原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提供的换热芯体测试装置的环境模拟单元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换热芯体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功能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换热芯体测试系统功能框图。
图中:
100 制冷负荷模拟单元;
101 第一管道;
102 第一风机;
103 第一加热模块;
104 第一调节阀;
200 环境模拟单元;
201 第二管道;
202 第二风机;
203 第二加热模块;
204 第二调节阀;
205 第三管道;
302 第一温度传感器;
303 第二温度传感器;
304 第一流量传感器;
305 第三温度传感器;
306 第四温度传感器;
307 第二流量传感器;
308 第一压差传感器;
309 第二压差传感器;
400 换热芯体;
5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发明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实现本发明。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发明的描述。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行说明。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换热芯体测试系统的应用场景原理图,参见图1,上述应用场景中可以包括:制冷负荷模拟单元100、环境模拟单元200、换热芯体测试系统(图1未示出)和换热芯体400。
换热芯体400是一种换热器的核心部分,换热芯体400包括两个独立的流通回路:换热芯体400内侧和换热芯体400外侧。
换热芯体400内侧流经带有热量的气体,如带有热量的空气,换热芯体400内侧的气体经过与换热芯体400外侧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将流经换热芯体400内侧的气体冷却。换热芯体400内侧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换热芯体400外侧流经用于冷却换热芯体400内侧的气体,如制冷后的空气,换热芯体400外侧的气体参与与换热芯体400内侧的热交换,最终变为带有热量的气体。换热芯体400外侧设有进气口和出气口。
制冷负荷模拟单元100用于模拟产热环境,生成带有热量的气体送入到换热芯体400的内侧。环境模拟单元200用于模拟冷却后的气体,对换热芯体400内侧的气体进行冷却。
如图2所示,制冷负荷模拟单元100包括:第一管道101、第一风机102以及第一加热模块103。第一风机102用于产生从第一管道101进气口到第一管道101出气口的气流,第一加热模块103用于加热第一管道101的气流。
第一加热模块103设置在靠近换热芯体400内侧进气口的一侧,将加热后的气流送入到换热芯体400内侧进行换热。第一风机102用于带动第一管道101内的空气形成气流。
如图1所示,换热芯体400内侧的进气口与第一管道101的出气口连通,换热芯体400内侧的出气口与第一管道101的进气口连通。第一管道101内的气流由第一管道101的进气口流到第一管道101的出气口。第一管道101内的气流再从换热芯体400的进气口流到换热芯体400的出气口。该气流在换热芯体400内侧换热冷却。
如图3所示,环境模拟单元200包括:第二管道201以及第二风机202。第二风机202用于产生从第二管道201进气口到第二管道201出气口的气流。
第二风机202用于带动第二管道201内的空气形成气流,送入到换热芯体400外侧进行换热。
如图1所示,第二管道201的进气口与大气连通。大气从第二管道201的进气口流到换热芯体400外侧的进气口,再由换热芯体400外侧出气口排出。该气流在换热芯体400外侧换热,带走换热芯体400外侧的热量。
基于上述实施方式换热芯体400应用场景原理,图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的换热芯体测试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4所示,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换热芯体测试方法的实现流程图,详述如下:
在步骤401中,分别获取换热芯体400内外侧的进出气口温差、出气口温度、出气口气体流量以及阻力损失。
在步骤402中,根据换热芯体400内外侧的进出气口温差、出气口温度以及出气口气体流量确定换热芯体400有效换热量。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步骤402包括:
根据第一公式分别确定换热芯体400内侧换热量以及换热芯体400外侧换热量,第一公式:
Figure BDA0003233482340000081
其中,q为换热量,c为比热容,ρ为气体密度,Q'为出气口气体流量,T为常温(例如20℃~25℃),T'为出气口温度,ΔT为进出气口温差;
根据换热芯体400内侧换热量以及换热芯体400外侧换热量确定换热芯体400有效换热量。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上述根据换热芯体400内侧换热量以及换热芯体400外侧换热量确定换热芯体400有效换热量,包括:
计算换热芯体400内外侧换热量差,换热芯体400内外侧换热量差为换热芯体400内侧换热量与换热芯体400外侧换热量差的绝对值;
计算换热芯体400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换热芯体400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为换热芯体400内侧换热量与换热芯体400外侧换热量的算数平均值;
若换热芯体400内外侧换热量差与换热芯体400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的比值小于或等于阈值,则换热芯体400有效换热量为换热芯体400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所述计算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差与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的比值大于阈值,则采取措施减少热芯体内外侧进出气口的气体泄漏和/或热芯体内外侧进出气口的热量泄漏。
示例性地,如我们所知,对于换热芯体400内侧或外侧而言,单位时间内流经换热芯体400的气体越多,则换热量也就越大。但是,在气体流量增大的同时,由换热芯体400引起的阻力损失就越大。本发明方法实施方式目的在于通过调整换热芯体400内侧和/或换热芯体400外侧流量,得到不同的实验环境下的换热性能数据。
换热芯体400流量可以通过调节第一风机102的转速调节换热芯体400内侧流量,或者通过调节第二风机202的转速调节换热芯体400外侧的气体流量,还可以同时进行调节两个风机的转速,达到同时调节换热芯体400内侧和外侧流量的目的。
换热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q=c×m×ΔT
其中,q为换热量,c为比热容,对于气体而言为气体的定压比热容,m为气体的质量流量,ΔT为进出气口温差。
对于气体而言,气体的标准体积换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233482340000091
其中,Q为常温对应气体的标准体积流量,Q'为出风口温度对应的气体的实际体积流量,T为常温热力学温度,通常为(273.15+20)K,T'为出风口热力学温度。
气体密度已知,如对于常温下空气的密度:
ρ=1.2kg/m3
气体的定压比热容已知,如对于空气其比热容为:
c=1004J/(kg·K)
连立上述公式,可得气体的换热量计算公式为:
Figure BDA0003233482340000101
通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换热芯体400内侧和外侧的换热量,而对于一个理想的换热芯体400而言,应当满足换热芯体400内侧与换热芯体400外侧的换热量相等。
考虑到检测精度以及测试实际,应当以换热芯体400内外侧换热量差与换热芯体400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的比值判定换热芯体400是否正常工作,上述比值应当在合理的阈值范围(如3%-7%)内,通常该阈值为5%,即应按下式判定一个换热芯体400是否正常工作:
Figure BDA0003233482340000102
其中,q1为换热芯体400内侧换热量,q2为换热芯体400外侧换热量,qa按下式确定:
Figure BDA0003233482340000103
也就是说,当满足换热芯体400内外侧换热量差与换热芯体400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的比值不超5%,此时,换热芯体400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方可作为换热芯体400有效换热量。如果两者的比值超过5%,则说明该系统中存在气体泄漏或热量外漏,应重点检查是否与图1所示出的换热芯体测试系统的应用场景原理图有不一致的地方。
如系统中存在气体或热量泄漏,应当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如发现气体泄漏则应当采取措施堵住或密封住气体泄漏点。如出现热量泄漏,则应当在热量泄漏点覆盖保温材料进行隔热。
在步骤403中,根据多个换热芯体400有效换热量以及多个换热芯体400阻力损失确定换热芯体400换热性能,换热性能为表征换热芯体400换热量与换热芯体400阻力损失关系的数据集。
示例性地,通过上述步骤获得多个换热芯体400有效热量和换热芯体400阻力损失后,即可确定换热芯体400的性能,如绘制换热芯体400换热量-阻力损失图,从图中确定最为经济性的换热芯体400工作流量以及有效换热量,再进一步地,确定风机的选型。
本发明换热芯体测试方法,通过热芯体内外侧的进出气口温差、出气口温度、出气口气体流量确定换热芯体400有效换热量,再根据不同流量状态下换热芯体400有效换热量以及阻力损失,可以确定换热芯体400的性能,从而确定换热芯体400经济性最好的工作流量,本发明方法所用到的数据容易获取、计算量小,测试方法较为简单。
本发明换热芯体测试方法,通过换热芯体400内外侧换热量差与换热芯体400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的比值确定换热芯体400是否正常工作,避免了在非正常工作条件下测试获得错误的数据。
应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5的功能框图。如图5所示,该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5包括:处理器500、存储器501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501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50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502。所述处理器500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502时实现上述各个换热芯体测试方法及换热芯体测试方法实施方式中的步骤,例如图4所示的步骤401至步骤403。
示例性的,所述计算机程序502可以被分割成一个或多个模块/单元,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单元被存储在所述存储器501中,并由所述处理器500执行,以完成本发明。
所述电子设备5可以是桌上型计算机、笔记本、掌上电脑及云端服务器等计算设备。所述电子设备5可包括,但不仅限于,处理器500、存储器501。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3仅仅是电子设备5的示例,并不构成对电子设备5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所述电子设备5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设备、网络接入设备、总线等。
所称处理器500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所述存储器501可以是所述电子设备5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电子设备5的硬盘或内存。所述存储器501也可以是所述电子设备5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所述电子设备5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 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所述存储器501还可以既包括所述电子设备5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所述存储器501用于存储所述计算机程序以及所述电子设备5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所述存储器501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单元、模块完成,即将所述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单元或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实施方式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另外,各功能单元、模块的具体名称也只是为了便于相互区分,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上述系统中单元、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方式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方式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电子设备5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电子设备5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讯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方式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模块/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现上述实施方式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被处理器执行时,可实现上述各个换热芯体测试方法及微电网联合故障定位装置实施方式的步骤。其中,所述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为源代码形式、对象代码形式、可执行文件或某些中间形式等。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包括:能够携带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的任何实体或装置、记录介质、U盘、移动硬盘、磁碟、光盘、计算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电载波信号、电信信号以及软件分发介质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计算机可读介质包含的内容可以根据司法管辖区内立法和专利实践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增减,例如在某些司法管辖区,根据立法和专利实践,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是电载波信号和电信信号。
以下是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的换热芯体测试系统,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关的部分,详述如下: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换热芯体测试系统,包括如上第二方面可能的实现方式电子设备5,换热芯体测试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302、第二温度传感器303、第一流量传感器304、第三温度传感器305、第四温度传感器306、第二流量传感器307、第一压差传感器308以及第二压差传感器309。
第一温度传感器302、第二温度传感器303、第一流量传感器304、第三温度传感器305、第四温度传感器306、第二流量传感器307、第一压差传感器308以及第二压差传感器309分别与电子设备5电连接。
第一温度传感器302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内侧进气口的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303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内侧出气口的温度;第一流量传感器304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内侧出气口的气体流量;第一压差传感器308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内侧进气口与换热芯体400内侧出气口的压差。
第三温度传感器305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外侧进气口的温度,第四温度传感器306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外侧出气口的温度;第二流量传感器307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外侧出气口的气体流量;第二压差传感器309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外侧进气口与换热芯体400外侧出气口的压差。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上述换热芯体测试系统还包括:风机,风机与电子设备5电连接;风机用于调整换热芯体400内侧流量和/或调整换热芯体400外侧流量;电子设备5还用于控制风机的转速。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上述换热芯体测试系统还包括:调节阀,调节阀与电子设备5电连接;调节阀用于调整换热芯体400内侧有效流通截面积和/或调整换热芯体400外侧有效流通截面积;电子设备5还用于控制调节阀的开度。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上述换热芯体测试系统还包括:加热模块,加热模块与电子设备5电连接;
加热模块用于加热换热芯体400内侧进气口气体和/或加热换热芯体400外侧进气口气体;
电子设备5还用于通过加热模块控制换热芯体400内侧进气口气体温度恒定和/或控制换热芯体400外侧进气口气体温度恒定。
示例性地,如图2-图3所示,压差传感器包括第一压差传感器308以及第二压差传感器309,第一压差传感器308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内侧进气口与换热芯体400内侧出气口的气压差,第二压差传感器309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外侧进气口与换热芯体400外侧出气口的气压差,通过第一压差传感器308以及第二压差传感器309可以获取换热芯体400内外侧阻力损失。换热芯体400外侧通常通过第三管道205与外部大气连通,在第三管道205内安装第二压差传感器309,实现检测换热芯体400外侧阻力损失的目的。
风机包括第一风机102以及第二风机202,第一风机102用于产生从换热芯体400内侧进气口到换热芯体400内侧出气口的气流,第二风机202用于产生从换热芯体400外侧进气口到换热芯体400外侧出气口的气流,第一风机102及第二风机202分别设有变频器,第一风机102以及第二风机202分别与电子设备5电连接。电子设备5还用于通过第一风机102的变频器控制第一风机102产生的气流速度,电子设备5还用于通过第二风机202的变频器控制第二风机202产生的气流速度。
调节阀包括第一调节阀104以及第二调节阀204,在实现上一种实施方式采用了蝶阀,第一调节阀104用于调节换热芯体400内侧有效流通截面积,第二调节阀204用于调节换热芯体400外侧有效流通截面积,通过调节蝶阀的开度,实现控制换热芯体400有效流通截面积进一步实现控制气流流量的目的。
在控制气流方面,通过控制第一风机102以及第二风机202的转速控制气流相比采用调节阀控制的方式更为节能,仅当风机转速不能有有效稳定的控制气流速度时,方通过调节阀进行控制,实现风机调速控制气流速度节能降耗,阀门控制拓展气流调速范围的目的
加热模块包括第一加热模块103以及第二加热模块203,第一加热模块103用于加热换热器内侧进气口的气流,第二加热模块203用于加热换热器外侧进气口的气流。
电子设备5用于通过控制第一加热模块103使得进入换热芯体400内侧进气口的温度稳定在一个恒定的值。电子设备5还用于控制第二加热模块203加热第二管道201内的空气,使得由第二管道201出气口的气流温度维持到一个恒定的水平,使得多种不同的换热芯体400在同样的试验条件下进行测试,从而能够横向对比出不同设计的换热芯体400换热性能的差异。
如图6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换热芯体测试系统,电子设备5用于将换热芯体400内外侧进气口温度恒定在一个恒定的水平,通过换热芯体400内外两侧的温度、气体流流量以及气体阻力损失,确定换热芯体400的性能指标,上述过程自动进行,人为干预、计算过程少,计算结果准确有效,操作效率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各个实施方式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方式中没有详述或记载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方式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芯体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别获取换热芯体内外侧的进出气口温差、出气口温度、出气口气体流量以及阻力损失;
根据换热芯体内外侧的进出气口温差、出气口温度以及出气口气体流量确定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
根据多个所述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以及多个所述换热芯体阻力损失确定换热芯体换热性能,所述换热性能为表征换热芯体换热量与换热芯体阻力损失关系的数据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芯体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换热芯体内外侧的进出气口温差、出气口温度以及出气口气体流量确定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包括:
根据第一公式分别确定换热芯体内侧换热量以及换热芯体外侧换热量,所述第一公式:
Figure FDA0003233482330000011
其中,q为换热量,c为比热容,ρ为气体密度,Q'为出气口气体流量,T为常温热力学温度,T'为出气口热力学温度,ΔT为进出气口温差;
根据所述换热芯体内侧换热量以及所述换热芯体外侧换热量确定所述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芯体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换热芯体内侧换热量以及所述换热芯体外侧换热量确定所述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包括:
计算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差,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差为所述换热芯体内侧换热量与所述换热芯体外侧换热量差的绝对值;
计算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为所述换热芯体内侧换热量与所述换热芯体外侧换热量的算数平均值;
若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差与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的比值小于或等于阈值,则所述换热芯体有效换热量为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芯体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之后,还包括:
若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差与所述换热芯体内外侧换热量算数平均值的比值大于阈值,则采取措施减少热芯体内外侧进出气口的气体泄漏和/或热芯体内外侧进出气口的热量泄漏。
5.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的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6.一种换热芯体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5),所述换热芯体测试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302)、第二温度传感器(303)、第一流量传感器(304)、第三温度传感器(305)、第四温度传感器(306)、第二流量传感器(307)、第一压差传感器(308)以及第二压差传感器(309);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02)、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303)、所述第一流量传感器(304)、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305)、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306)、所述第二流量传感器(307)、所述第一压差传感器(308)以及所述第二压差传感器(309)分别与所述电子设备(5)电连接;
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02)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内侧进气口的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303)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内侧出气口的温度;第一流量传感器(304)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内侧出气口的气体流量;所述第一压差传感器(308)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内侧进气口与换热芯体(400)内侧出气口的压差;
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305)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外侧进气口的温度,所述第四温度传感器(306)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外侧出气口的温度;第二流量传感器(307)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外侧出气口的气体流量;所述第二压差传感器(309)用于采集换热芯体(400)外侧进气口与换热芯体(400)外侧出气口的压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芯体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电子设备(5)电连接;
所述风机用于调整换热芯体(400)内侧流量和/或调整换热芯体(400)外侧流量;
所述电子设备(5)还用于控制所述风机的转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芯体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节阀,所述调节阀与所述电子设备(5)电连接;
所述调节阀用于调整换热芯体(400)内侧有效流通截面积和/或调整换热芯体(400)外侧有效流通截面积;
所述电子设备(5)还用于控制所述调节阀的开度。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换热芯体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加热模块,所述加热模块与所述电子设备(5)电连接;
所述加热模块用于加热换热芯体(400)内侧进气口气体和/或加热换热芯体(400)外侧进气口气体;
所述电子设备(5)还用于通过所述加热模块控制换热芯体(400)内侧进气口气体温度恒定和/或控制换热芯体(400)外侧进气口气体温度恒定。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的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110994745.4A 2021-08-27 2021-08-27 换热芯体测试方法、电子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37020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94745.4A CN113702081B (zh) 2021-08-27 2021-08-27 换热芯体测试方法、电子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94745.4A CN113702081B (zh) 2021-08-27 2021-08-27 换热芯体测试方法、电子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2081A true CN113702081A (zh) 2021-11-26
CN113702081B CN113702081B (zh) 2024-03-29

Family

ID=786558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94745.4A Active CN113702081B (zh) 2021-08-27 2021-08-27 换热芯体测试方法、电子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702081B (zh)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54774A1 (de) * 1998-11-27 2000-08-10 Bosch Gmbh Robert Prüfstand für Warmwasserbereiter, insbesondere für gasbetriebene Durchlauferhitzer
JP2005098603A (ja) * 2003-09-25 2005-04-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自然循環方式の空気調和機
CN103852275A (zh) * 2012-11-29 2014-06-11 浙江海得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气水换热器换热效率测试平台以及测试方法
CN104374427A (zh) * 2014-11-10 2015-02-25 广西大学 一种地源热泵运行中土体热湿迁移效应试验系统及方法
CN105136342A (zh) * 2015-09-16 2015-12-09 上海佐竹冷热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微温差条件下提高换热器换热量测量精度的系统及方法
CN105531559A (zh) * 2013-10-21 2016-04-27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含碳燃料热交换器的监视运行方法
CN206177602U (zh) * 2016-10-11 2017-05-17 深圳市阿姆斯壮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机热交换器测试设备
CN106908264A (zh) * 2017-05-03 2017-06-30 黑龙江沧龙发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滑油冷却器效率的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CN108692608A (zh) * 2018-07-05 2018-10-23 深圳市宏事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运行状况智能在线监控装置
CN109827792A (zh) * 2019-02-14 2019-05-31 江苏科技大学 开式的干湿制冷和制热工况下表面冷却器性能试验装置
CN210293716U (zh) * 2019-02-14 2020-04-10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海水源表冷器全海域工况性能测试系统
CN112730506A (zh) * 2020-12-03 2021-04-30 国网河北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评价空气预热器换热性能的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854774A1 (de) * 1998-11-27 2000-08-10 Bosch Gmbh Robert Prüfstand für Warmwasserbereiter, insbesondere für gasbetriebene Durchlauferhitzer
JP2005098603A (ja) * 2003-09-25 2005-04-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自然循環方式の空気調和機
CN103852275A (zh) * 2012-11-29 2014-06-11 浙江海得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气水换热器换热效率测试平台以及测试方法
CN105531559A (zh) * 2013-10-21 2016-04-27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含碳燃料热交换器的监视运行方法
CN104374427A (zh) * 2014-11-10 2015-02-25 广西大学 一种地源热泵运行中土体热湿迁移效应试验系统及方法
CN105136342A (zh) * 2015-09-16 2015-12-09 上海佐竹冷热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微温差条件下提高换热器换热量测量精度的系统及方法
CN206177602U (zh) * 2016-10-11 2017-05-17 深圳市阿姆斯壮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飞机热交换器测试设备
CN106908264A (zh) * 2017-05-03 2017-06-30 黑龙江沧龙发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滑油冷却器效率的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CN108692608A (zh) * 2018-07-05 2018-10-23 深圳市宏事达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运行状况智能在线监控装置
CN109827792A (zh) * 2019-02-14 2019-05-31 江苏科技大学 开式的干湿制冷和制热工况下表面冷却器性能试验装置
CN210293716U (zh) * 2019-02-14 2020-04-10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海水源表冷器全海域工况性能测试系统
CN112730506A (zh) * 2020-12-03 2021-04-30 国网河北能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一种评价空气预热器换热性能的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申德艳等: ""不同构造热水供暖地板热工性能的 数值模拟"", 《建筑科学》, vol. 26, no. 8, 31 August 2010 (2010-08-31), pages 58 - 6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702081B (zh) 2024-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31212B (zh) 一种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的节能控制方法
CN108489011B (zh) 运行控制方法、装置、空调水机系统和存储介质
JP2013253753A (ja) データセンタ用外気冷却システム
CN112539530B (zh) 一种新风交换机控制方法、装置及新风交换机
CN202392893U (zh) 空调末端装置、空调设备及数据中心
CN106555488A (zh) 一种冷却集装箱和集装箱数据中心系统
US20220201902A1 (en) Control systems for air-assisted and liquid-cooled enclosures
CN112461036B (zh) 一种冷却塔风机控制方法、装置、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702081A (zh) 换热芯体测试方法、电子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Berezovskaya et al. Smart distribution of IT load in energy efficient data centers with focus on cooling systems
CN113375476B (zh) 冷却塔风机群组的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10195950A (zh) 控制方法、制冷控制系统、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和制冷系统
US1178873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ybrid dehumidification
JP6982146B2 (ja) 空調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空調システム
CN216483998U (zh) 换热芯体测试装置及系统
CN113739368A (zh) 一种中央空调系统的冷站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9028666B (zh) 一种调控精准的粮库内环路控温管道装置
CN112984726A (zh) 用于空调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
CN219550751U (zh) 新风机组
CN116828799B (zh) 一种数据中心机房空调风量控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5987481B (zh) 一种变频空调器的换热器风量匹配方法
CN116261315B (zh) 一种机柜温度调节控制系统
CN109612166A (zh) 一种空调过冷器、调节空调系统过冷度的方法和装置
JP7329613B2 (ja) 制御装置、空気調和システム及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CN110887137A (zh) 热管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