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75506A - 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及金属燃料电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及金属燃料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75506A
CN113675506A CN202111094840.5A CN202111094840A CN113675506A CN 113675506 A CN113675506 A CN 113675506A CN 202111094840 A CN202111094840 A CN 202111094840A CN 113675506 A CN113675506 A CN 1136755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air electrode
grid
joint
frame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9484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地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Shuoda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Shuod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Shuoda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Shuoda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9484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75506A/zh
Publication of CN113675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755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2/00Hybrid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2/04Hybrid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composed of a half-cell of the fuel-cell type and of a half-cell of the primary-cell type
    • H01M12/06Hybrid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composed of a half-cell of the fuel-cell type and of a half-cell of the primary-cell type with one metallic and one gaseous electr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ybrid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及电池组合方式,属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它包括电池本体,电池本体被构造为环状的中空结构;且电池本体的上端具有上接头和/或所述电池本体的下端具有下接头;空气电极,所述空气电极安装于电池本体侧面,且空气电极被构造成与所述电池本体的轴线对称;金属负极位于电池本体中;集流体,所述集流体设置在所述空气电极上,用于导流相邻两个电池本体的空气电极。本发明将电池本体通过上下接头进行拼装,通过集流体实现并联连接,相当于增加了空气电极和金属负极的反应面积。即可根据产品需求,灵活选择不同数量电池本体进行组合,实现不同金属燃料电池输出功率及电池容量规格,使电池模组具有更好的扩展性。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及金属燃料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及金属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金属燃料电池是以金属为燃料,利用氧气为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能源形式,其电池结构多样、形态各异,但反应机理基本一致。电池输出功率和反应面积成正比,但金属燃料单体电池结构无法通过无限增加空气电极面积来提高电池单元体的输出功率。单元体的空气电极面积增加的同时也会增加空气电极内阻,内阻增加伴随着发热量和集流损失的增加,造成电池整体输出功率降低。现有技术一般采用更多的单元体进行串、并联的方式来提高金属燃料电池输出功率及电池容量。现有金属燃料电池结构大多数采用方形结构,进行阵列排布设置,其存在以下缺陷:
其一,在一个金属燃料单体电池内,空气电极面积大小与其输出功率并不成正比,过大的空气电极的面积反而会带来更大的电阻以及发热,从而影响电池的整体输出功率。
其二,金属燃料电池腔体内存储大量电解液,方形电池结构在运行过程中内部的热场分布不均匀,容易造成局部热量堆积,对空气电极造成破坏,降低空气电极使用寿命。
另外,金属燃料电池在工作时需要不断更换电解液和金属燃料,操作包含拆装电池上盖、金属燃料电路接头,以及排出、加注电解液。每一个电池都需要不断进行以上操作,电池数量越多,操作越繁琐,产品的客户体验越差。因此,如何在增加金属燃料电池整体输出功率和容量的同时,不增加电池的数量,成为本领域电池模组设计中的棘手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或者部分解决上述单体电池结构的缺陷和设计难题,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使其具有扩容组合特性,能够实现在不增加电池单元体数量的情况下增加了空气电极的反应面积,以此提高金属燃料电池整体的输出功率及电池容量。
这一目的和其他目的至少部分地通过所附独立权利要求中限定的单体电池结构和金属燃料电池结构来实现。
具体而言,根据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包括:
电池本体,所述电池本体被构造为环状的中空结构;且所述电池本体的上端具有上接头和/或所述电池本体的下端具有下接头,通过上接头和下接头的配合,在相邻两个电池单体之间实现可拆卸连接;空气电极,所述空气电极安装于所述电池本体侧面,且所述空气电极被构造成与所述电池本体的轴线Q对称;金属负极,所述金属负极位于电池本体中;及集流体,所述集流体设置在所述空气电极上,用于导流相邻两个电池本体的空气电极。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本发明将电池本体通过上下接头进行拼装,通过集流体实现并联连接,相当于增加了空气电极和金属负极的反应面积。这样即可根据产品需求,灵活选择不同数量电池本体进行组合,实现不同金属燃料电池输出功率及电池容量规格,使电池模组具有更好的扩展性。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池组合方式,包括:如上述的电池单元结构,根据单元体结构模块化设计,能够根据产品需求,选择上述电池单元体结构的数量进行组装,在不增加电池数量的情况下,提高金属燃料电池整体的输出功率及电池容量。
通过实施从属权利要求的一个或多个特征来实现进一步的优点。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本体包括电池壳体和格栅骨架;所述的电池壳体上套设或者嵌设有格栅骨架;所述格栅骨架与所述电池单体具有共同的轴线Q;所述格栅骨架用于将所述空气电极固定在所述电池壳体的内侧或者外侧。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空气电极为弧型,所述格栅骨架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空气电极外形相匹配的卡槽;
在所述格栅骨架的一侧,所述上接头和下接头具有与所述卡槽相对应的压边部,所述卡槽与所述压边部,共同用于固定所述空气电极。通过将空气电极与圆形的外格栅结合形成圆弧结构,大大提高了空气电极的强度,使空气电极不会向内侧凹陷,电池腔体内对空气电极的压力均匀分配,减小对电极的影响,有利于电池运行。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集流体上设置有导电部,相邻的两个电池之间的导电部通过外置的导电连接片连接,导电部用于将空气电极的电流汇集在导电连接片上与下一节电池进行并联。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电池壳体具有支撑骨架;
所述格栅骨架为一体设置或分体设置,所述格栅骨架通过紧固组件与所述支撑骨架可拆卸连接。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格栅骨架包括由至少两组格栅单体拼接而成;
所述的紧固组件包括:
弧形凸座,所述弧形凸座分布在格栅单体一侧,相邻的两个格栅单体上的弧形凸座,共同组成一个紧固孔;
格栅锁,所述格栅锁嵌入设置在所述紧固孔中;以及
紧固部件,所述紧固部件的一端穿过所述格栅锁,用于将所述格栅单体固定在所述支撑骨架上;通过上述紧固装置可以更好的实现格栅骨架与电池壳体的装配,便于空气电极与圆形的外格栅结合形成强度更高的圆弧,进一步提高了空气电极的强度。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的上接头中密封设置有上盖体;所述上盖体中可拆卸安装有金属负极;
或者所述下接头中密封设置有下盖体,所述下盖体中设置有金属负极。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金属负极具有接头部分以及与所述接头部分一体的延伸部分;所述延伸部分位于电池本体的中心位置且呈圆柱型结构,所述延伸部分与空气电极保持等距间隙。由于阴极的圆柱形结构腔体内为对称结构,负极到正极的电子传递路径一致,电池内部不会因电子传递产生过热现象,使电池运行更加稳定。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应用于静态运行燃料电池,所述延伸部分的末端具有开口,在所述金属负极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空气电极与所述金属负极之间形成第二空腔;或者
应用于动态液流循环燃料电池,所述延伸部分的末端密封;所述空气电极与所述金属负极之间形成第二空腔;通过流体型的负极设计,电解液分布在电池本体内更加均匀,在放电时,电极与电解液充分接触,可以增大放电效率,另外,流体型的设计,便于热场均匀分布,利于散热。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所述空气电极的高度为10-20cm;所述空气电极所围成的圆柱体直径为4-10cm。
本发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将电池内零部件模块化设计,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进行拼接,根据不同输出功率大小,将圆柱形电池壳体上下连接增加其空气电极反应面积,实现金属燃料电池输出功率及电池容量的增加;模块化设计的电池单元体结构具有更好的扩展性。同时,电池数量的限制显著降低了更换金属燃料和电解液的操作繁琐程度,提升了产品的使用便利性。另外通过将空气电极与圆形的外格栅骨架结合形成圆弧结构,大大提高了空气电极的强度,空气电极不会向内侧凹陷,使电池腔体内对空气电极是压力均匀分配,减小对电极的影响;阴极的圆柱形结构腔体内为圆形对称结构,负极到正极的电子传递路径一致,电池内部不会产生过热现象,使电池运行更加稳定。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元体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元体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元体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a和图4b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格栅骨架与电池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两个电池单元体装配示意图一;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两个电池单元体装配示意图二;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格栅骨架与电池壳体的装配示意图二;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格栅骨架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导电连接片的装配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两个电池单元体通过法兰盘装配示意图三;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两个电池单元体通过接箍装配示意图四;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两个电池单元体通过螺纹配合装配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三种集流体导电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元体的剖面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电池单元体的爆炸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单元体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多个电池单元体装配图。
图中:
100、电池本体;1、电池壳体;2、格栅骨架;2a、格栅单体;2a1、弧形凸座;201、接缝;
3、空气电极;4、集流体;5、上盖体;6、下盖体;7、支撑骨架;8、上接头;9、下接头;10、格栅锁;
11、紧固孔;12、紧固部件;13、卡槽;14、导电连接片;15、半圆接箍;16、法兰盘;17、固定螺柱;
20、折弯导电片;21、外螺纹导电柱;22、内螺纹导电柱;23、出液口;24、进液口;
25、安装座;26、电极柱;27、金属负极;271、接头部分;272、延伸部分;28、第二空腔;
151、凸起边缘;501,601、压边部;801、第一连接环;901、第二连接环。
具体实施方式
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以便解决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方形电池单体的结构缺陷。现在将参考图1-17来描述一些示例实施例。注意,在下文描述中,可能使用“燃料电池”作为示范实施的例子。但是本公开的范围不局限于此,任何能够采用在此描述的电池单元体结构均涵盖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如图1、图2、图3所示,总体上,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单元体结构主要包括电池本体100以及安装在电池本体100中的空气电极3和集流体4。
电池本体100是组成燃料电池的基本单元,将多个电池本体100进行串联或者并联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的燃料电池模组。单独的一个电池单体也能够利用氧气为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电池结构。本示例中电池本体100被构造为环状的中空结构,主要用于存储电解液或者固态金属负极。电池本体100的上端具有上接头8和/或所述电池本体的下端具有下接头9,以使得在相邻的两个电池单元体之间实现密封且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将电池本体100整体构造为圆柱体的筒体结构,一方面相较于现有的方形电池本体设计,圆柱形的电池单体其强度更高,耐压性更好;电解液在电池本体中流动阻力更小。另一方面,圆柱形结构密封性好,可水平放置和立式放置,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多样化设计需求,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进行设计开发。
空气电极3主要作为电池本体100反应的正极,一般装于所述电池本体侧面;由于考虑本示例中电池本体的结构为圆柱形,故将空气电极3被构造成与所述电池本体的轴线Q对称,并安装在电池本体的内侧,使其能够与电池本体的外形相适应,提高空气电极3的强度。
集流体4设置在空气电极3上,主要用于导流相邻两个电池本体100的空气电极3,将相邻两个空气电极并联,实现电池空气电极反应面积增加,电池功率增加。集流体4的形状和大小可以根据空气电极3在电池本体100中尺寸和位置进行设置,只要能够实现上述目的均可。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本体100为通过电池壳体1与格栅骨架2共同组成圆柱形的筒体结构。
具体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电池壳体1具有上接头8以及下接头9,其中上接头8为圆环状结构,上接头8内周侧设置有内螺纹;下接头9也为圆环状结构,下接头9的外周侧具有外螺纹。对于相邻的两个电池本体100,可以通过上接头8与下接头9进行螺纹连接,从而实现相邻的两个电池单体之间实现可拆卸连接;进一步可在上接头8与下接头9的连接部位添加密封圈、密封垫或者密封胶来实现密封,例如通过螺纹紧固压缩密封垫实现密封效果。
如图10所示,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接头8以及下接头9可以是相互配合的两个法兰盘16,在法兰盘16边缘上进行打孔,通固定螺柱17将法兰盘16进行上下连接,作为电池单元体并联连接方式。
如图11所示,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接头8以及下接头9可以通过半圆卡箍15进行连接,在半圆卡箍上设置凸起边缘151,快接卡盘上设C型凹槽,通过将半圆卡箍15与上接头和下接头的上下边缘凸起边进行配合,锁紧来实现电池单元体的上下连接。
本示例通过活接接头的设计,改变了电池的单体的属性特征,使其通用性更强,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其结构适用于静态燃料电池,也可以用于动态液流燃料电池。尽管,本实施例列举了通过螺纹配合,法兰盘配合以及卡箍配合的方式,来实现相邻两个电池本体100之间的连接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上述技术目的,也应纳入本发明的范围,不作为对于本发明的限定。
进一步,如图1和图3所示,本示例中电池本体100至少存在三种形态。第一种,电池本体100的上端具有上接头8,其中上接头8是用于与其相邻的电池本体100的下接头9装配;电池本体100的下端密封设有下盖体6,第一种电池本体一般作为电池模组的尾部。第二种是电池本体100的上端具有上接头8,下端具有下接头9,第二种电池本体一般作为电池模组的中部。第三种,电池本体100的下端具有下接头9,其中下接头9是用于与相邻的电池本体的上接头8装配,电池本体100的上端密封设有上盖体5,第三种电池本体一般作为电池模组的头部。应当理解,当电池单元体结构100单独作为电池使用时,也可以在其的上端密封设置上接头,下端密封下接头。
如图3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上盖体5的外周设有出液口23,在下盖体6的底部设有进液口24。当电池模组作为静态燃料电池,其中出液口23以及进液口24均为密封状态。当电池模组作为动态液流燃料电池,出液口23和进液口24与电解液循环液冷系统相连接,其中电解液循环液冷系统用于将电池模组中电解液进行流动,在放电过程中控制电解液的温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壳体1中的上接头8和下接头9之间通过支撑骨架7固接,电池壳体1上套设或者嵌设有格栅骨架2。格栅骨架2与电池单体具有共同的轴线Q;格栅骨架2用于将空气电极3固定在电池壳体1的内侧或者外侧。
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的,格栅骨架2为一体设置时,其整体为圆环形。格栅骨架2中分布有由横条和竖条组成的格栅,且在侧面开设有接缝201,便于将格栅骨架2撑开,上接头8的外周形成第一连接环801,在下接头的外周形成第二连接环901,将格栅骨架2撑开,并套入电池壳体1中。其中,格栅骨架2的上端部与第一连接环801抵靠,格栅骨架2的下端部与第二连接环901接触。应当理解,第一连接环和第二连接环也可以形成在电池壳体1的内侧,从而便于将格栅骨架2嵌入设置在电池壳体1中。
需要说明的是,方形电池结构在运行的过程中电解液温度在50-60度左右,空气电极通过外部格栅进行固定,长时间的运行会造成空气电极内凹或外凸现象,其现象是因为电池在运行过程中冷热变化,空气电极表面发生冷热收缩现象,使其空气电极产生应力变化,其变化不可修复,最终会影响电池内部的热场和流场分布。
如图1、6以及12所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示例将空气电极3设为弧形,格栅骨架2的一侧设有与空气电极3外形相匹配的卡槽13,卡槽13边缘凸起与空气电极基本厚度一致,将空气电极3安装于卡槽13内,限定空气电极3的上下左右移动方向,将其与弧形空气电极外置格栅骨架2成为整体结构。在格栅骨架2的一侧,为了更好的固定空气电极3,上接头8和下接头9具有与卡槽13相对应的压边部501,601;卡槽13与压边部501,601共同用于固定所述空气电极3。将空气电极3预先固定其形状,便于后续外置的格栅骨架与电池壳体1进行固定。本示例通过将空气电极与圆形的外格栅结合形成圆弧结构,大大提高了空气电极的强度,空气电极不会向内侧凹陷,使电池腔体内对空气电极在电池运作的时候内部液体压力向外作用力,使其电池腔体内压力均匀分配在空气电极表面,从而减小对电极的影响,有利于电池运行。
如图2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格栅骨架2为分体设置,格栅骨架2包括由两组格栅单体2a拼接而成,空气电极3也被构造为与格栅单体2a对应的半圆形结构,其中空气电极3被构造成与所述电池本体的轴线Q对称结构。
格栅骨架2通过紧固组件与所述支撑骨架7可拆卸连接。具体的,如图7所示,紧固组件包括弧形凸座2a1,弧形凸座分布在格栅单体2a的侧边,相邻的两个格栅单体2a上的弧形凸座2a1共同组成一个紧固孔11;格栅锁10为一个圆环状结构,用于连接相邻的两个格栅单体2a,将格栅锁10嵌入设置在紧固孔11中;紧固部件12的一端穿过格栅锁,用于将格栅单体2a固定压覆在支撑骨架7上,本示例中紧固部件12为自攻螺丝。通过上述紧固装置可以更好的实现格栅骨架2与电池壳体1的装配,便于空气电极3与圆形的外格栅结合形成强度更高的圆弧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空气电极的强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将格栅骨架2与电池壳体的安装也可以通过粘接、焊接等方式,在此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如图13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流体4为长条形的板状结构,其与空气电极3焊接,用于将空气电极的电流汇集到导电连接片上,并与下一节电池本体进行并联或串联。集流体4的端部设置有导电部,相邻的两个电池之间的导电部通过外置的导电连接片14连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3(a),导电部可以是集流体端部设有的集流体折弯导电片20,折弯导电片20与导电连接片14焊接;如图13(b),导电部还可以是集流体端部设有集流体镶嵌外螺纹导电柱21,其与导电连接片14焊接;如图13(c),导电部还可以是集流体端部设有集流体镶嵌内螺纹导电柱22,其与导电连接片14焊接。
如图14和图1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接头8中密封设置有上盖体5;上盖体5中可拆卸安装有金属负极27;或者下接头9中密封设置有下盖体6,下盖体6中设置有金属负极27。应当理解,此处的金属负极27不论是位于上盖体还是在下盖体中都能参与电化学反应,实现电池的放电。
具体的,金属负极27具有接头部分271以及与所述接头部分271一体的延伸部分272;延伸部分为圆柱型结构,且所述延伸部分位于电池本体的中心位置呈圆柱型结构,并与空气电极(3)保持等距间隙。上盖体5中螺接有安装座25,在安装座25的下方开设有螺纹孔,接头部分271的外螺纹与螺纹孔配合实现金属负极的可拆卸装配,在安装座25的上方设有电极柱26,用于导电。
当应用于静态燃料电池时,延伸部分的末端具有开口,在金属负极27形成第一空腔;空气电极3与所述金属负极27之间形成第二空腔28;电解液可以从第二空腔28中流向第一空腔。金属负极的圆柱形结构腔体内为对称结构,负极到正极的电子传递路径长度是一致,电池内部不会产生过热现象,使电池运行更加稳定;通过流体型的设计,电解液分布在电池本体100内更加均匀,在放电时,电极与电解液充分接触,可以增大放电效率,另外,流体型的设计,便于热场均匀分布,有助于散热。
当应用于动态液流燃料电池时,延伸部分的末端保持密封。空气电极3与所述金属负极27之间形成第二空腔28,电解液通过循环液冷系统引导,在电池模组中循环,控制放电过程中电解液的温度。
如图17所示,本示例还提供一种金属燃料电池,其通过上述如图16所示的多个单个电池本体100组合而形成,在电池模组中注入电解液,形成金属燃料电池。当电池模组作为静态燃料电池时,电池模组为密封状态。当电池模组作为动态液流燃料电池时,出液口23与电解液循环液冷系统相连接,其中电解液在循环液冷系统中进行流动,控制电解液的温度。根据上述模块化设计的电池单体,能够根据产品需求,选择上述电池单元体结构的数量进行组装,来提高金属燃料电池整体的输出功率及电池容量。
应当理解,圆柱直径与空气电极边长成正比,集流体设在空气电极中间位置,空气电极围成圆弧状结构,在放电过程中电子迁移路径都是从空气电极向集流体汇聚,由此可知,圆柱直径越小,周长越短,电子迁移路径越短,过电流能力越强,内阻越小。圆柱直径不变,空气电极高度的增加,反应面积也随着增长,空气电极每增加1cm的高度,反应面积增加10%。发明人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在一个电池本体100中,空气电极3的高度为10-20cm;电池单元体圆柱体直径为4-10cm时,组成的电池模组的输出效率最佳。
由表1可知,在1m2的面积内阵列的圆柱形电池总数量,根据圆柱直径不同,在相同的高度条件下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单体电池的空气电极反应面积。通过电流密度计算单体电池输出功率,在1m2的面积内进行对比。
不同尺寸的圆柱形电池,其输出功率不同。圆柱的直径越小、排列数量越多,总功率越大;直径越大、排列数量越少,总功率越小。结合图表中所示,在单层排列的情况下,采用本发明中的设计方法,其电池结构通过上下并联的方式进行连接,电池的输出功率按照1倍、2倍、3倍的增加。保持占地面积不变时,增加高度可以提高金属燃料电池的整体输出功率,实现金属燃料电池高度集成大功率输出的设计想法。
表1 1平方米内电池排列数量及对应总功率参照表
Figure BDA0003268731830000091
由表2可知,本发明通过计算圆柱体的直径和圆柱体的高度,得到空气电极反应面积。结合表1和表2说明圆柱电池随着直径增加周长增加,高度的增加空气电极的面积也随着增加,但高度和直径不可能无限增加,结合实际条件单体电池内空气电极的高度最大不超过20cm。
本发明通过扩容连接的方式增加空气电极的面积来提高电池的输出功率。在附图表格中可以发现,将15cm高度的空气电极扩展到30cm,电池的输出功率翻一倍。
表2圆柱单元体电池反应面积体积及功率参照表
Figure BDA0003268731830000092
Figure BDA0003268731830000101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一”、“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本体,所述电池本体被构造为环状的中空结构;且所述电池本体的上端具有上接头(8)和/或所述电池本体的下端具有下接头(9),所述上接头与下接头被配置为可拆卸连接;
空气电极(3),所述空气电极安装于所述电池本体侧面;且所述空气电极(3)被构造成与所述电池本体的轴线Q对称;
金属负极(27),所述金属负极位于电池本体中;
及集流体(4),所述集流体设置在所述空气电极(3)上,用于导流相邻两个电池本体的空气电极(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池本体包括电池壳体(1)和格栅骨架(2);所述的电池壳体(1)上套设或者嵌设有格栅骨架(2);所述格栅骨架(2)与所述电池本体具有共同的轴线Q;
所述格栅骨架(2)用于将所述空气电极(3)固定在所述电池壳体(1)的内侧或者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空气电极(3)为弧型,所述格栅骨架(2)的一侧设有与所述空气电极(3)外形相匹配的卡槽(13);
在所述格栅骨架的一侧,所述上接头(8)和下接头(9)具有与所述卡槽(13)相对应的压边部(501,601);所述卡槽(13)与所述压边部(501,601)共同用于固定所述空气电极(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集流体(4)上设置有导电部,相邻的两个电池本体之间的导电部通过外置的导电连接片(14)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电池壳体(1)具有支撑骨架(7);
所述格栅骨架(2)为一体设置或分体设置,所述格栅骨架(2)通过紧固组件与所述支撑骨架(7)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格栅骨架(2)包括至少两组格栅单体(2a)拼接而成;
所述的紧固组件包括:
弧形凸座(2a1),所述弧形凸座分布在格栅单体(2a)一侧,相邻的两个格栅单体(2a)上的弧形凸座(2a1)共同组成一个紧固孔(11);
格栅锁(10),所述格栅锁嵌入设置在所述紧固孔中;以及
紧固部件(12),所述紧固部件的一端穿过所述格栅锁,用于将所述格栅单体(2a)固定在所述支撑骨架(7)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上接头(8)中密封设置有上盖体(5);所述上盖体(5)中可拆卸安装有金属负极(27);
或者所述下接头(9)中密封设置有下盖体(6),所述下盖体(6)中设置有金属负极(2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金属负极(27)具有接头部分(271)以及与所述接头部分(271)一体的延伸部分(272);所述延伸部分位于电池本体的中心位置且呈圆柱型结构,所述延伸部分与空气电极(3)保持等距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伸部分的末端具有开口,在所述金属负极(27)中形成第一空腔;所述空气电极(3)与所述金属负极(27)之间形成第二空腔(28);或者
所述延伸部分的末端密封;所述空气电极(3)与所述金属负极(27)之间形成第二空腔(28)。
10.一种金属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单元结构。
CN202111094840.5A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及金属燃料电池 Pending CN11367550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94840.5A CN113675506A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及金属燃料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94840.5A CN113675506A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及金属燃料电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75506A true CN113675506A (zh) 2021-11-19

Family

ID=785496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94840.5A Pending CN113675506A (zh) 2021-09-17 2021-09-17 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及金属燃料电池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75506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3410A (zh) * 2011-10-06 2012-07-18 李义 可以直接使用单体电池串并联的电池系统
CN105958099A (zh) * 2016-05-30 2016-09-21 四川康成博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电池
CN107408745A (zh) * 2015-03-24 2017-11-28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金属空气电池
CN110289387A (zh) * 2019-05-17 2019-09-27 宁波大学 一种全固态中性锌空气电池
CN209860064U (zh) * 2019-05-21 2019-12-27 常州优特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燃料电池组
CN113644347A (zh) * 2021-09-02 2021-11-12 烟台浩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空气电池及其注液方法
CN216054915U (zh) * 2021-09-17 2022-03-15 安徽朔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及金属燃料电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93410A (zh) * 2011-10-06 2012-07-18 李义 可以直接使用单体电池串并联的电池系统
CN107408745A (zh) * 2015-03-24 2017-11-28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金属空气电池
CN105958099A (zh) * 2016-05-30 2016-09-21 四川康成博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电池
CN110289387A (zh) * 2019-05-17 2019-09-27 宁波大学 一种全固态中性锌空气电池
CN209860064U (zh) * 2019-05-21 2019-12-27 常州优特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燃料电池组
CN113644347A (zh) * 2021-09-02 2021-11-12 烟台浩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金属空气电池及其注液方法
CN216054915U (zh) * 2021-09-17 2022-03-15 安徽朔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及金属燃料电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313219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flow battery with improved electrolyte distribution
KR100874055B1 (ko) 단위 전지간 인터커넥터 및 이를 구비한 직렬 전지
US20130177789A1 (en) Redox flow battery system employing different charge and discharge cells
US3359136A (en) Rechargeable energy conversion system
US11682782B2 (en) Fuel cell having a modular base active area
CN108336283A (zh) 一种超大容量单体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216054915U (zh) 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及金属燃料电池
US6306533B1 (en) Cooling system for a fuel cell battery
CN113675506A (zh) 一种电池单元体结构及金属燃料电池
WO2008101277A1 (en) A bipolar plate for an air breathing fuel cell stack
CN116487627A (zh) 极板及燃料电池
CN216488392U (zh) 储能电池组及具有其的储能电池模组
CN213459795U (zh) 燃料单电池和燃料电池堆
KR20090113561A (ko) 연료전지
JP2009526345A (ja) 燃料電池スタック
KR20220166679A (ko) 전해질 누설을 방지한 레독스 흐름전지 및 이의 적층방법
CN111653812A (zh) 一种可模块化的新型钒电池电堆
KR100556814B1 (ko) 연료전지의 스택
CN217134611U (zh) 集流盘及锂电池
CN112670674B (zh) 一种单体金属燃料电池及其构成电堆的结构
CN217562673U (zh) 一种便于更换的大功率金属空气电池
CN219759880U (zh) 电池模组
CN220604720U (zh) 一种液流电池用激光堆叠焊接组件
CN219696544U (zh) 电池装置
CN220731705U (zh) 电池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