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71766B - 光学膜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膜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71766B
CN113671766B CN202110989558.7A CN202110989558A CN113671766B CN 113671766 B CN113671766 B CN 113671766B CN 202110989558 A CN202110989558 A CN 202110989558A CN 113671766 B CN113671766 B CN 1136717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optical film
light
display device
transparent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895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71766A (zh
Inventor
史英娜
陈海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8955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717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717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717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717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717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63Operation of electrochromic cells, e.g. electrodeposition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theref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23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a switchable viewing angl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1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e.g. by the electrodeposited material
    • G02F1/152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chromic material, e.g. by the electrodeposited material comprising inorganic material
    • G02F1/1524Transition metal compoun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5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an electrochromic effect
    • G02F1/1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2F1/157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reflectors or 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3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be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e.g. diod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学膜和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光学膜包括:透明基板;多个光学结构,多个光学结构间隔设置于透明基板内,光学结构的材料为电致变色材料;光学结构包括第一光学部,第一光学部的折射率为n1,透明基板的折射率为n2,其中,n1≠n2。本发明可使得显示装置在防窥状态时实现防窥,同时在非防窥状态时提升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光学膜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光学膜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消费者对于显示屏的要求不断提升,各类显示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如液晶显示屏、有机发光显示屏等显示屏,已成为时下显示行业的主流产品,在此基础上,3D显示、触控显示技术、曲面显示、超高分辨率显示以及防窥显示等显示技术不断涌现,以满足消费者的各类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保密性要求越来越高,使得在众多显示技术中,防窥显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防窥显示,即将显示屏的出射光的角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得只有在一定的视角范围内才能观察到完整的显示画面,而在该视角范围之外,无法观察到显示画面或者观察到失真的显示画面,以确保显示屏使用者的信息安全。
目前,为进一步方便消费者的使用,防窥显示屏逐渐倾向于在非防窥状态与防窥状态之间自由切换,即当进入防窥状态时,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当进入非防窥状态甚至宽视角模式时,可实现信息的共享。如何进一步提升防窥显示屏在各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同时提高防窥显示屏的显示效果,是显示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膜和显示装置,可使得显示装置在防窥状态时实现防窥,同时在非防窥状态时提升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膜,包括:透明基板;多个光学结构,多个光学结构间隔设置于透明基板内,光学结构的材料为电致变色材料;光学结构包括第一光学部,第一光学部的折射率为n1,透明基板的折射率为n2,其中,n1≠n2。
基于同一思想,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光学膜,光学膜位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且沿第一方向,显示面板位于光学膜靠近第一光学部的一侧,其中,第一方向为垂直于光学膜的方向;其中,光学膜为本发明提供的光学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光学膜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膜包括透明基板和多个光学结构,多个光学结构间隔设置于透明基板内,即相邻两个光学结构之间存在间隙,且相邻两个光学结构的间隙中填充有透明基板,透明基板为透光状态。光学结构的材料为电致变色材料,即光学结构根据电压的变化具有不透光状态和透光状态。在处于防窥状态时,光学膜中光学结构呈不透光状态,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小视角光线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的间隙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由于光学结构的遮挡或吸收从而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使得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光线中,仅有小视角光线可以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大视角光线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使得位于大视角位置的用户无法接受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画面,从而实现防窥。在处于非防窥状态时,光学膜中光学结构呈透光状态,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小视角光线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的间隙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光学结构不会对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进行遮挡或吸收。光学结构包括第一光学部,第一光学部的折射率为n1,透明基板的折射率为n2,其中,n1≠n2,即第一光学部的折射率和透明基板的折射率不同。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的间隙射向透明基板与光学结构的交界处,由于光学膜中光学结构呈透光状态,且第一光学部的折射率和透明基板的折射率不同,从而部分大视角光线在透明基板与光学结构的交界处发生反射,可使得经过反射后的大视角光线与垂直于光学膜的方向的夹角减小,即经过反射后的大视角光线朝向正视角方向偏折,从而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的光线中小视角的光线增加,提高了正视角的出光亮度,由于人眼观察显示面板通常是正视角方向,从而提升了显示装置在非防窥状态时的显示效果。
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置本发明提供的光学膜,既可使得显示装置在防窥状态时实现防窥,同时在非防窥状态时提升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从而无需在显示面板中同时设置用于实现防窥的膜层和用于调节光线视角的膜层,有效减小显示装置的厚度,同时有效减少工艺制程,降低生产成本。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不必特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光学膜在防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述的光学膜在非防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光学膜在防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述的光学膜在非防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光学膜在防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所述的光学膜在非防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光学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光学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光学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光学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述的显示装置沿A-A’的一种剖视图;
图13是图11所述的显示装置沿A-A’的另一种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图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光学膜在防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述的光学膜在非防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膜,可以设置于显示面板的出光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光学膜还可以用于设置于其他可出光装置的出光侧。
本实施例提供的光学膜包括透明基板10和多个光学结构20,多个光学结构20间隔设置于透明基板10内,即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之间存在间隙,且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中填充有透明基板10,透明基板10为透光状态。光学结构20的材料为电致变色材料,即光学结构20根据电压的变化具有不透光状态和透光状态。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光学结构20通电时呈不透光状态,光学结构20不通电时呈透光状态。可选的,光学结构20通电时呈吸光状态。光学结构20呈不透光状态时,光学膜使得显示装置处于防窥状态,光学结构20呈透光状态时,光学膜使得显示装置处于防窥状态。即光学膜使得显示装置可在防窥状态与非防窥状态之间自由切换。
具体的,参考图1,在处于防窥状态时,光学膜中光学结构20呈不透光状态,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小视角光线C1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C2由于光学结构20的遮挡或吸收从而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使得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光线中,仅有小视角光线C1可以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大视角光线C2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使得位于大视角位置的用户无法接受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画面,从而实现防窥。
参考图2,在处于非防窥状态时,光学膜中光学结构20呈透光状态,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小视角光线C1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光学结构20不会对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C2进行遮挡或吸收。光学结构20包括第一光学部21,第一光学部21的折射率为n1,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为n2,其中,n1≠n2,即第一光学部21的折射率和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不同。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C2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射向透明基板10与光学结构20的交界处,由于光学膜中光学结构20呈透光状态,且第一光学部21的折射率和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不同,从而部分大视角光线C2在透明基板10与光学结构20的交界处发生反射,可使得经过反射后的大视角光线C2与垂直于光学膜的方向的夹角减小,即经过反射后的大视角光线C2朝向正视角方向偏折,从而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的光线中小视角的光线增加,提高了正视角的出光亮度,由于人眼观察显示面板通常是正视角方向,从而提升了显示装置在非防窥状态时的显示效果。
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置本发明提供的光学膜,既可使得显示装置在防窥状态时实现防窥,同时在非防窥状态时提升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从而无需在显示面板中同时设置用于实现防窥的膜层和用于调节光线视角的膜层,有效减小显示装置的厚度,同时有效减少工艺制程,降低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小视角光线是指与垂直于光学膜的方向的夹角较小的光线,大视角光线是指与垂直于光学膜的方向的夹角较大的光线,示例性的,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光线中,与垂直于光学膜的方向的夹角小于等于30°的光线为小视角光线,与垂直于光学膜的方向的夹角大于30°的光线为大视角光线,当然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大视角和小视角的判断还可以根据光线与垂直于光学膜的方向的夹角基于其他角度进行判断,本发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在本发明相关实施例中,相关描述一并适用,本发明不再进行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正视角方向为垂直于光学膜的方向。在本发明相关实施例中,相关描述一并适用,本发明不再进行赘述。
可选的,光学结构20的材料可以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示例性的,光学结构20的材料可以为Ⅵ族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钨、氧化钼等,或,Ⅷ族金属氧化物,如铂、铱、锇、钯、钌、镍、铑等元素的氧化物或者水合氧化物。光学结构20的材料也可以为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示例性的,光学结构20的材料可以为聚噻吩类及其衍生物、紫罗精类、四硫富瓦烯、金属酞菁类化合物等。
继续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n1<n2,即第一光学部21的折射率小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在处于非防窥状态时,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C2由位于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的透明基板10射入透明基板10与光学结构20的交界处,由于光学膜中光学结构20呈透光状态,且第一光学部21的折射率小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从而部分大视角光线C2在透明基板10与光学结构20的交界处发生全反射,经过全反射后的大视角光线C2朝向正视角方向偏折。由于部分大视角光线C2会在透明基板10与光学结构20的交界处发生全反射,从而朝向正视角方向偏折的大视角光线C2的数量得到较大数量的增加,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的光线中小视角的光线进一步得到增加,进一步提高了正视角的出光亮度,从而提升了显示装置在非防窥状态时的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0.1≤n2-n1≤0.2。第一光学部21的折射率小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即相对而言,透明基板10为高折射率,第一光学部21为低折射率,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与第一光学部21的折射率的差值越大,光线在透明基板10与光学结构20的交界处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越小,从而能够在透明基板10与光学结构20的交界处发生全反射的大视角光线越多。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与第一光学部21的折射率的差值大于0.1,有利于增加能够在透明基板10与光学结构20的交界处发生全反射的大视角光线的数量。且n2-n1≤0.2,有利于选择常规材料制作透明基板10和第一光学部21,避免由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与第一光学部21的折射率的差值过大不利于透明基板10和第一光学部21的制作材料的选择,有利于减小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与第一光学部21的折射率的差值还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设置成其他数值,本发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继续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光学部21为凸起结构,第一光学部21朝向背离光学膜的入光侧的方向凸出。在处于非防窥状态时,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C2在透明基板10与光学结构20的交界处发生反射时,有利于使得经过反射后的大视角光线C2与垂直于光学膜的方向的夹角减小,即有利于使得经过反射后的大视角光线C2朝向正视角方向偏折,从而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的光线中小视角的光线增加,提高了正视角的出光亮度,从而提升了显示装置在非防窥状态时的显示效果。
图3是本发明提供的另一种光学膜在防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所述的光学膜在非防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3和图4,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光学部21为半球形结构,可对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射向透明基板10与光学结构20的交界处的大视角光线C2进行调节,使得大视角光线C2朝向正视角方向偏折,提高了正视角的出光亮度,从而提升了显示装置在非防窥状态时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一光学部21为半球形结构,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光学部21还可以为其他形状的凸起结构,本发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光学膜在防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述的光学膜在非防窥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和图6,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光学结构20还包括第二光学部22,第一光学部21与第二光学部22沿第一方向Z层叠设置,其中,第一方向Z为垂直于光学膜的方向。其中,第一光学部21位于光学膜靠近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一侧,第二光学部22位于第一光学部21背离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一侧。
参考图5,在处于防窥状态时,光学膜中光学结构20呈不透光状态,即第一光学部21与第二光学部22均呈不透光状态,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小视角光线C1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C3由于第二光学部22的遮挡或吸收从而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C2由于第一光学部21的遮挡或吸收从而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使得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光线中,仅有小视角光线C1可以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大视角光线C2和C3均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即沿第一方向Z层叠设置的第一光学部21与第二光学部22,使得可视角度进一步减小,提高防窥效果。
可选的,第一光学部21的材料可以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示例性的,第一光学部21的材料可以为Ⅵ族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钨、氧化钼等,或,Ⅷ族金属氧化物,如铂、铱、锇、钯、钌、镍、铑等元素的氧化物或者水合氧化物。
可选的,第一光学部21的折射率的范围可以为1.45-1.55。
第二光学部22的折射率为n3,其中,
Figure BDA0003232021520000081
即第二光学部22的折射率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接近相同。
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中,部分大视角光线C2与第一方向Z的夹角较大,这部分大视角光线C2在光学膜内的光程较大,由于光在穿过光学膜时部分会被吸收,且光学膜对于不同颜色的光的吸收程度不同,光在光学膜内的光程越大,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时不同颜色的光的亮度衰减差异越大,因此,这部分大视角光线C2中不同颜色的光的亮度衰减差异较大,与正视角光线中各颜色的光线比例不同,造成这部分大视角光线C2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的话会造成在大视角下显示装置出现色偏的现象。在处于非防窥状态时,可将这部分的大视角光线C2朝向正视角方向偏折,用于提高正视角的出光亮度。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中,还有一部分大视角光线C3与第一方向Z的夹角在大视角光线C2与第一方向Z的夹角和小视角光线C1与第一方向Z的夹角之间,这部分大视角光线C3与正视角光线的光程差异不大,这部分大视角光线C2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的话不会造成在大视角下显示装置出现色偏的现象。在处于非防窥状态时,可将这部分的大视角光线C3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而使得位于大视角位置的用户也可以接受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画面。
具体的,参考图6,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光线中包括一部分大视角光线C2,在处于非防窥状态时,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C2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射向透明基板10与光学结构20的交界处,由于光学膜中第一光学部21呈透光状态,且第一光学部21的折射率和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不同,从而部分大视角光线C2在透明基板10与第一光学部21的交界处发生反射,可使得经过反射后的大视角光线C2与垂直于光学膜的方向的夹角减小,即经过反射后的大视角光线C2朝向正视角方向偏折,从而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的光线中小视角的光线增加,提高了正视角的出光亮度,从而提升了显示装置在非防窥状态时的显示效果。
同时,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光线中还包括一部分大视角光线C3,大视角光线C3与第一方向Z的夹角在大视角光线C2与第一方向Z的夹角和小视角光线C1与第一方向Z的夹角之间,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C3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射入第二光学部22,由于光学膜中第二光学部22呈透光状态,且第二光学部22的折射率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接近相同,第二光学部22对大视角光线C3的传输的影响较小,从而传输经过第二光学部22后的大视角光线C3的视角基本不变,并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即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的大视角光线C3的视角基本保持不变,从而使得位于大视角位置的用户也可以接受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画面,从而实现画面的分享。
在防窥的要求角度与出光的视角要求角度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光学结构20中可设置有第一光学部22和第二光学部22,在处于防窥状态时,第一光学部22和第二光学部22均可用于实现防窥;且第一光学部22的折射率和第二光学部22的折射率不同,其中,第一光学部22的折射率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不同,第二光学部22的折射率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接近相同,从而在处于非防窥状态时,在使得位于大视角位置的用户也可以接受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画面,实现画面的分享的同时,提高了正视角的出光亮度,从而提升了显示装置在非防窥状态时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光线C3基于小视角光线C1为大视角光线。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基于大视角光线C2,其也可命名为小视角光线。
Figure BDA0003232021520000101
即第二光学部22的折射率大于等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有效避免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光线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射入第二光学部22后,较小视角光线射入第二光学部22后在第二光学部22与透明基板10的交界面出现光导现象。且,
Figure BDA0003232021520000102
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与第二光学部22的折射率的比值大于等于0.98,有效避免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光线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射入第二光学部22后,较大视角光线射入第二光学部22后在第二光学部22与透明基板10的交界面发生全反射。
可选的,第二光学部22的材料可以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示例性的,第二光学部22的材料可以为Ⅵ族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钨、氧化钼等,或,Ⅷ族金属氧化物,如铂、铱、锇、钯、钌、镍、铑等元素的氧化物或者水合氧化物。
可选的,第二光学部22的折射率的范围可以为1.55-1.65。
光学结构20在第一方向Z上的高度越高,可视角度越小,防窥效果越好。继续参考图5和图6,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光学部22为柱形结构,可通过调节第二光学部22在第一方向Z上的高度调节防窥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光学部22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为其他形状,本发明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图7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光学膜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7,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光学膜还包括第一电极30,在第一方向Z上,第一电极30位于透明基板10靠近第一光学部21的一侧,第一光学部21靠近光学膜的入光侧的一侧与第一电极30相连接。第一光学部21的材料为电致变色材料,即第一光学部21根据电压的变化具有不透光状态和透光状态,可通过第一电极30控制与其相连接的第一光学部21的状态的变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0可独立设置。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电极30可复用显示面板的触控电极。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各个第一电极30之间相连接,可同时给各个第一电极30提供相同的电压信号。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第一电极30之间相互绝缘,可以给相互绝缘的第一电极30提供不同的电压信号,从而可根据需求设置光学膜部分处于防窥状态,部分处于非防窥状态。
可选的,图8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光学膜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8,在第一方向Z上,第一光学部21与第二光学部22层叠设置,第一电极30位于透明基板10靠近第一光学部21的一侧,第一光学部21靠近光学膜的入光侧的一侧与第一电极30相连接,通过第一电极30可同时控制第一光学部21与第二光学部22的状态。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光学膜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9,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光学结构20还包括第三光学部23,在第一方向Z上,第三光学部23位于透明基板10背离第一光学部21的一侧,其中,第一方向Z为垂直于光学膜的方向。第一光学部21和第三光学部23通电时呈不透光状态,不通电时呈透光状态。同一个光学结构20中,第一光学部21和第三光学部23沿第一方向Z排列,第三光学部23沿第一方向Z延伸
,且第三光学部23与第一光学部21相绝缘,第三光学部23与第一光学部21可分开控制,当防窥需求较大时,控制第三光学部23与第一光学部21均处于不透光状态;当防窥需求较小时,控制第三光学部23处于透光状态,第一光学部21处于不透光状态,从而满足不同的防窥需求。
具体的,在处于防窥状态时,当防窥需求较大时,光学结构20中第一光学部21与第三光学部23均呈不透光状态,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小视角光线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部分大视角光线传输至第一光学部21与透明基板10的交界处,由于第一光学部21的遮挡或吸收从而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部分大视角光线传输至第三光学部23与透明基板10的交界处,由于第三光学部23的遮挡或吸收从而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即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光线中,传输至第一光学部21和第三光学部23与透明基板10的交界处的大视角光线均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使得可视角度进一步减小,提高防窥效果。
当防窥需求较小时,光学结构20中第一光学部21呈不透光状态,第三光学部23呈透光状态,第三光学部23的折射率与第一光学部21的折射率不同,第三光学部23的折射率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接近相同,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小视角光线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部分大视角光线传输至第一光学部21与透明基板10的交界处,由于第一光学部21的遮挡或吸收从而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部分大视角光线传输至第三光学部23与透明基板10的交界处,由于第三光学部23呈透光状态,第三光学部23的折射率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接近相同,这部分大视角光线可以穿过第三光学部23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且视角基本保持不变,使得可视角度得到提高,满足较小防窥需求。
可选的,第三光学部23的材料可以为无机电致变色材料,示例性的,第二光学部22的材料可以为Ⅵ族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钨、氧化钼等,或,Ⅷ族金属氧化物,如铂、铱、锇、钯、钌、镍、铑等元素的氧化物或者水合氧化物。
可选的,第三光学部23的折射率的范围可以为1.55-1.65。图10是本发明提供的又一种光学膜的结构示意图,参考图10,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光学结构20包括沿第一方向Z依次排列的第一光学部21、第二光学部22和第三光学部23。第一光学部21与第二光学部22层叠设置,在处于防窥状态时,第一光学部22和第二光学部22均可用于实现防窥;且第一光学部22的折射率和第二光学部22的折射率不同,其中,第一光学部22的折射率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不同,第二光学部22的折射率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接近相同,从而在处于非防窥状态时,在使得位于大视角位置的用户也可以接受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画面,实现画面的分享的同时,提高了正视角的出光亮度,从而提升了显示装置在非防窥状态时的显示效果。第三光学部23与第二光学部22相绝缘,第一光学部21与第二光学部22可同时控制,第三光学部23与第二光学部22可分开控制,当防窥需求较大时,控制第一光学部21、第二光学部22和第三光学部23均处于不透光状态;当防窥需求较小时,控制第三光学部23处于透光状态,第一光学部21和第二光学部22处于不透光状态,从而满足不同的防窥需求。
具体的,在处于防窥状态时,当防窥需求较大时,光学结构20中第一光学部21、第二光学部22和第三光学部23均呈不透光状态,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小视角光线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部分大视角光线传输至第一光学部21与透明基板10的交界处,由于第一光学部21的遮挡或吸收从而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部分大视角光线传输至第二光学部22与透明基板10的交界处,由于第二光学部22的遮挡或吸收从而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部分大视角光线传输至第三光学部23与透明基板10的交界处,由于第三光学部23的遮挡或吸收从而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即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光线中,传输至第一光学部21、第二光学部22和第三光学部23与透明基板10的交界处的大视角光线均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使得可视角度进一步减小,提高防窥效果。
当防窥需求较小时,光学结构20中第一光学部21和第二光学部22呈不透光状态,第三光学部23呈透光状态,第三光学部23的折射率与第一光学部21的折射率不同,第三光学部23的折射率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接近相同,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小视角光线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部分大视角光线传输至第一光学部21与透明基板10的交界处,由于第一光学部21的遮挡或吸收从而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部分大视角光线传输至第二光学部22与透明基板10的交界处,由于第二光学部22的遮挡或吸收从而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部分大视角光线传输至第三光学部23与透明基板10的交界处,由于第三光学部23呈透光状态,第三光学部23的折射率与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接近相同,这部分大视角光线可以穿过第三光学部23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且视角基本保持不变,使得可视角度得到提高,满足较小防窥需求。
可选的,第三光学部23的材料可以与第二光学部22的材料相同,即第三光学部23的折射率与第二光学部22的折射率相同。
继续参考图10,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光学膜还包括第二电极40,在第一方向Z上,第二电极40位于透明基板10靠近第三光学部23的一侧,第三光学部23背离第一光学部21的一侧与第二电极40相连接,可通过第二电极40控制与其相连接的第三光学部23的状态的变化。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各个第二电极40之间相连接,可同时给各个第二电极40提供相同的电压信号。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第二电极40之间相互绝缘,可以给相互绝缘的第二电极40提供不同的电压信号,从而可根据需求设置光学膜部分处于高防窥状态,部分处于低防窥状态。
继续参考图1和图2,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透明基板10的材料为电致变折射率材料,即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可通过调节电压来改变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
在处于非防窥状态时,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C2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的间隙射向透明基板10与光学结构20的交界处,部分大视角光线C2在透明基板10与光学结构20的交界处发生反射,且反射时的角度随着光的颜色的变化而变化,可通过调节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来调节不同颜色的光线在透明基板10与光学结构20的交界处的反射角,从而使得不同颜色的光均可获得最大正视角,从而提升了显示装置在非防窥状态时的显示效果。
可选的,透明基板10的材料可以为电光晶材料,示例性的,透明基板10的材料可以为铌酸锂。
可选的,透明基板10的折射率可调范围可以为1.48-1.6。
图11是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述的显示装置沿A-A’的一种剖视图,参考图11和图1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0和光学膜200,光学膜20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且沿第一方向Z,显示面板100位于光学膜200靠近第一光学部21的一侧,其中,第一方向Z为垂直于光学膜200的方向,其中,光学膜200为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光学膜,光学膜200可对显示面板100射出的光线进行处理,使得显示装置可在防窥状态与非防窥状态之间自由切换,同时提升显示装置在非防窥状态时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11实施例仅以手机为例,对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还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学膜200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光学膜200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的,显示面板10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也可以为有机发光显示面板,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显示面板,本发明对此不进行限制。
图13是图11所述的显示装置沿A-A’的另一种剖视图,参考图11和图13,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包括依次设置的衬底基板110、发光层120和封装层130。可选的,衬底基板110包括基底和设置于基底与发光层120之间的像素电路,其中,像素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T。封装层130包括由若干无机层和有机层交替堆叠形成的薄膜封装结构,以对发光层120进行封装。光学膜200可设置于封装层13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侧。
继续参考图11和图13,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发光层120包括多个发光元件121,发光元件121包括阳极、阴极和位于阳极和阴极23之间的有机发光材料。发光元件121发出的光线从光学膜200的入光侧射入,经光学膜200后从光学膜200的出光侧射出。
一个发光元件121在衬底基板110的垂直投影与至少两个光学结构20在衬底基板110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光学膜200中光学结构20对发光元件121射出的光线进行处理,从而既可使得显示装置在防窥状态时实现防窥,同时在非防窥状态时提升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继续参考图11和图13,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光学结构20沿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Y呈阵列排布,其中,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Y相交,且第二方向X和第一方向Z相垂直,第三方向Y和第一方向Z相垂直。可选的,第二方向X和第三方向Y相垂直。
发光元件121远离衬底基板110一侧的表面包括第一点Q,第一点Q和沿第二方向X或第三方向Y排列的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相对应,且第一点Q在衬底基板110的垂直投影位于与其相对应的两个光学结构20在衬底基板110的垂直投影之间。
光学结构20远离衬底基板110的一端为第一端24,第一点Q和与其相对应的两个第一端24形成的两条连线(F1、F2)之间的夹角为θ,即与第一方向Z的夹角小于θ/2的光线可以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与第一方向Z的夹角大于等于θ/2的光线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其中,20°≤θ≤60°,此时,显示装置具有较好的防窥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示例性的示出了20°≤θ≤60°,在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θ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成其他角度,本发明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可通过调整光学膜200中光学结构20在第一方向Z上的高度、沿第二方向X或/和第三方向Y排列的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之间的间距调整θ的角度。
可以理解的是,图13中示出了第一点Q和与其对应的沿第二方向X排列的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点Q和与其对应的沿第三方向Y排列的相邻两个光学结构2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参考图13,本发明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光学膜和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膜包括透明基板和多个光学结构,多个光学结构间隔设置于透明基板内,即相邻两个光学结构之间存在间隙,且相邻两个光学结构的间隙中填充有透明基板,透明基板为透光状态。光学结构的材料为电致变色材料,即光学结构根据电压的变化具有不透光状态和透光状态。在处于防窥状态时,光学膜中光学结构呈不透光状态,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小视角光线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的间隙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由于光学结构的遮挡或吸收从而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使得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光线中,仅有小视角光线可以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大视角光线无法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使得位于大视角位置的用户无法接受到显示面板所显示的画面,从而实现防窥。在处于非防窥状态时,光学膜中光学结构呈透光状态,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小视角光线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的间隙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光学结构不会对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进行遮挡或吸收。光学结构包括第一光学部,第一光学部的折射率为n1,透明基板的折射率为n2,其中,n1≠n2,即第一光学部的折射率和透明基板的折射率不同。从光学膜的入光侧射入的大视角光线经相邻两个光学结构的间隙射向透明基板与光学结构的交界处,由于光学膜中光学结构呈透光状态,且第一光学部的折射率和透明基板的折射率不同,从而部分大视角光线在透明基板与光学结构的交界处发生反射,可使得经过反射后的大视角光线与垂直于光学膜的方向的夹角减小,即经过反射后的大视角光线朝向正视角方向偏折,从而从光学膜的出光侧射出的光线中小视角的光线增加,提高了正视角的出光亮度,由于人眼观察显示面板通常是正视角方向,从而提升了显示装置在非防窥状态时的显示效果。
通过在显示面板的出光侧设置本发明提供的光学膜,既可使得显示装置在防窥状态时实现防窥,同时在非防窥状态时提升了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从而无需在显示面板中同时设置用于实现防窥的膜层和用于调节光线视角的膜层,有效减小显示装置的厚度,同时有效减少工艺制程,降低生产成本。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发明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5)

1.一种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包括:
透明基板;
多个光学结构,所述多个光学结构间隔设置于所述透明基板内,所述光学结构的材料为电致变色材料;
所述光学结构包括第一光学部,所述第一光学部的折射率为n1,所述透明基板的折射率为n2,其中,n1≠n2;
所述光学结构还包括第二光学部,所述第一光学部与所述第二光学部沿第一方向层叠设置,所述第一光学部位于所述光学膜靠近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一侧,所述第二光学部位于所述第一光学部背离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光学膜的方向;
所述第二光学部的折射率为n3,其中,
Figure FDA00041953373600000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结构通电时呈不透光状态,所述光学结构不通电时呈透光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n1<n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0.1≤n2-n1≤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学部为凸起结构,所述第一光学部朝向背离所述光学膜的入光侧的方向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光学部为半球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光学部为柱形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透明基板靠近所述第一光学部的一侧;
所述第一光学部靠近所述光学膜的入光侧的一侧与所述第一电极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结构还包括第三光学部,同一个所述光学结构中,所述第一光学部和所述第三光学部沿第一方向排列,所述第三光学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光学膜的方向;
所述第三光学部与所述第一光学部相绝缘,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光学部位于所述透明基板背离所述第一光学部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透明基板靠近所述第三光学部的一侧;
所述第三光学部背离所述第一光学部的一侧与所述第二电极相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明基板的材料为电致变折射率材料。
12.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光学膜,所述光学膜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且沿第一方向,所述显示面板位于所述光学膜靠近第一光学部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垂直于所述光学膜的方向;
其中,所述光学膜为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依次设置的衬底基板、发光层和封装层,所述光学膜位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发光元件;
一个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衬底基板的垂直投影与至少两个所述光学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学结构沿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呈阵列排布,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相交,且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所述第三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相垂直;
所述发光元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包括第一点,所述第一点和沿所述第二方向或所述第三方向排列的相邻两个所述光学结构相对应,且所述第一点在所述衬底基板的垂直投影位于与其相对应的两个所述光学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的垂直投影之间;
所述光学结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第一点和与其相对应的两个所述第一端形成的两条连线之间的夹角为θ,其中,20°≤θ≤60°。
CN202110989558.7A 2021-08-26 2021-08-26 光学膜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36717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89558.7A CN113671766B (zh) 2021-08-26 2021-08-26 光学膜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89558.7A CN113671766B (zh) 2021-08-26 2021-08-26 光学膜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71766A CN113671766A (zh) 2021-11-19
CN113671766B true CN113671766B (zh) 2023-07-04

Family

ID=78546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89558.7A Active CN113671766B (zh) 2021-08-26 2021-08-26 光学膜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71766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600172U (zh) * 2009-06-12 2012-12-12 夏普株式会社 光学部件和具备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5074543A (zh) * 2013-03-13 2015-11-18 3M创新有限公司 电子可切换的保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761360A4 (en) * 2011-09-30 2015-06-1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ELECTRONICALLY SWITCHED PRIVACY FILMS AND DISPLAY DEVICE THEREFOR
CN106950740A (zh) * 2017-05-02 2017-07-14 东旭(昆山)显示材料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器及制造显示面板的方法
CN109212823B (zh) * 2018-10-30 2021-06-18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复合膜、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211426986U (zh) * 2020-03-17 2020-09-04 昆山龙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600172U (zh) * 2009-06-12 2012-12-12 夏普株式会社 光学部件和具备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05074543A (zh) * 2013-03-13 2015-11-18 3M创新有限公司 电子可切换的保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71766A (zh) 2021-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26540B1 (ko) 디스플레이 기판,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8269506B (zh) 显示装置
CN114326199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0324299B2 (en) Video wall display device
US8284242B2 (en) Integrated electrochromic 2D/3D display device
CN104102041A (zh) 显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7219674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00212362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279469B (zh) 视差系统、面板、装置、显示方法及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9031760B (zh) 一种3d液晶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驱动方法
US10782457B2 (en) Grating for dual vision display and dual vision display apparatus
KR102066061B1 (ko) 관찰 각도 제어 디바이스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9479763B2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KR20080074757A (ko) 지향성 표시 디스플레이
US11874571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402689B2 (en) Mixed-format backlight, display, and method
US20130050284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unit
JPWO2014196125A1 (ja)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液晶レンズ
CN111158188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14178489A (ja) 表示装置
CN112445022B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6010375B2 (ja) 表示装置
CN111969010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671766B (zh) 光学膜和显示装置
CN114613284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