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58729B - 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及确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及确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58729B
CN113658729B CN202110766933.1A CN202110766933A CN113658729B CN 113658729 B CN113658729 B CN 113658729B CN 202110766933 A CN202110766933 A CN 202110766933A CN 113658729 B CN113658729 B CN 1136587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ffset
channel
central axis
relative
top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76693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58729A (zh
Inventor
郑富磊
靳峰雷
夏凡
王明政
陈树明
杨孔雳
刘强
于团结
高付海
高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of Energy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of Ener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of Energy filed Critical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of Energy
Priority to CN202110766933.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58729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58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87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587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87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7/00Monitoring; Testing ; Maintaining
    • G21C17/017Inspection or maintenance of pipe-lines or tubes in nuclear installations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17/00Monitoring; Testing ; Maintaining
    • G21C17/10Structural combination of fuel element, control rod, reactor core, or moderator structure with sensitive instruments, e.g. for measuring radioactivity, strai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Articl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是关于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该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通过选择支撑筒顶面、动导管顶面、组件上表面、组件下表面,这四个机构连接时的活动连接点位作为确定位,确定安装通道内支撑筒、动导管以及组件相邻机构间的间距以及各机构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的偏移量,来确定出用于表征变形后结构形态的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从而通过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动导管间的第一夹角和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组件的第二夹角,得到最终变形后通道结构整体准确的结构形态。

Description

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及确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核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控制棒驱动机构是核反应堆运行安全相关的核心设备之一,用于驱动控制棒,起到紧急停堆和功率补偿与功率调节的作用。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在由几种筒类构件组成的专用安装通道内。安装通道在反应堆中诸如旋塞等设备在制造、安装和升温过程中,会产生变形。安装通道变形对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快速落棒会产生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包括:
确定支撑筒顶面与动导管顶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一间距、动导管与组件上表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二间距以及组件上表面与组件下表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三间距;
确定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一偏移量、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二偏移量、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三偏移量以及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四偏移量;
基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偏移量、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三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动导管间的第一夹角;
基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三间距、所述第三偏移量以及所述第四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组件的第二夹角;其中,所述安装通道内沿所述通道中心轴线在所述支撑筒顶面与所述组件下表面间依次具有彼此连接的支撑筒、动导管和组件。
基于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一偏移量,包括:
确定所述支撑筒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确定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确定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其中,所述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是由用于安装所述通道的主容器受热不均匀造成;
基于所述支撑筒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所述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所述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得到所述第一偏移量。
基于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二偏移量,包括:
确定所述动导管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确定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确定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其中,所述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是由用于安装所述通道的主容器受热不均匀造成;
基于所述动导管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所述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所述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得到所述第二偏移量。
基于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三偏移量,包括:
确定所述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确定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确定所述组件在温度和辐照作用下产生弯曲造成所述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基于所述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所述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所述组件在温度和辐照作用下产生弯曲造成所述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得到所述第三偏移量。
基于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四偏移量,包括:
确定所述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确定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基于所述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所述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得到所述第四偏移量。
基于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偏移量、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三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动导管间的第一夹角,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二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支撑筒在第二方向上投影间的夹角;
基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三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动导管在第二方向上投影间的夹角;
基于所述支撑筒与投影间的夹角以及所述动导管与投影间的夹角,得到所述第一夹角。
基于上述方案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三间距、所述第三偏移量以及所述第四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组件的第二夹角,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三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动导管在第二方向上投影间的夹角;
基于所述第三间距、所述第三偏移量以及所述第四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组件与所述组件在第二方向上投影间的夹角;
基于所述动导管与投影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组件与投影间的夹角,得到所述第二夹角。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支撑筒顶面与动导管顶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一间距、动导管与组件上表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二间距以及组件上表面与组件下表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三间距;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一偏移量、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二偏移量、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三偏移量以及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四偏移量;
第三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偏移量、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三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动导管间的第一夹角;
第四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三间距、所述第三偏移量以及所述第四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组件的第二夹角;其中,所述安装通道内沿所述通道中心轴线在所述支撑筒顶面与所述组件下表面间依次具有彼此连接的支撑筒、动导管和组件。
又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的步骤。
再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通过确定安装通道内支撑筒、动导管以及组件相邻机构间的间距以及各机构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的偏移量,来确定出用于表征变形后结构形态的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从而通过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动导管间的第一夹角和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组件的第二夹角,得到最终变形后通道结构整体的结构形态。本申请中在具体确定方法中选择支撑筒顶面、动导管顶面、组件上表面、组件下表面,这四个机构连接时的活动连接点位作为确定位,有利于有效准确确定出各机构间的间距以及偏移量,从而获得变形后准确的结构形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的方法流程图一;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理论情况下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存在安装误差状态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存在栅板联箱热膨胀和旋塞热变形状态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存在主容器受热不均匀轴向膨胀状态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存在温度、辐照等因素影响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各种综合因素影响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终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阐述。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控制棒驱动机构是核反应堆运行安全相关的核心设备之一,用于驱动控制棒,起到紧急停堆和功率补偿与功率调节的作用。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在由几种筒类构件组成的专用安装通道内。安装通道在反应堆中诸如旋塞等设备在制造、安装和升温过程中,小栅板联箱径向热膨胀、控制棒组件安装误差和弯曲变形、旋塞支撑筒制造和安装误差、旋塞热变形、主容器轴向膨胀不均匀等因素使旋塞上几十条安装通道分别产生偏移、弯曲和旋转。影响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产生结构变形的因素较多,机理复杂。考虑到安装通道变形对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快速落棒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对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进行确定。
本申请提供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应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的方法流程图一。如图1所示,该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包括:
步骤10、确定支撑筒顶面与动导管顶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一间距、动导管与组件上表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二间距以及组件上表面与组件下表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三间距;
步骤11、确定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一偏移量、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二偏移量、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三偏移量以及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四偏移量;
步骤12、基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偏移量、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三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动导管间的第一夹角;
步骤13、基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三间距、所述第三偏移量以及所述第四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组件的第二夹角;其中,所述安装通道内沿所述通道中心轴线在所述支撑筒顶面与所述组件下表面间依次具有彼此连接的支撑筒、动导管和组件。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沿通道中心轴线的方向,第二方向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理论情况下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如2图所示,在安装通道内安装有依次连接的栅板联箱1、组件7、动导管4和支撑筒5。栅板联箱1与组件7下表面接触,组件7上表面与动导管4接触,动导管4与支撑筒5连接。其中,组件7由控制棒外套管2和组件移动体3组成。控制棒驱动机构6安装在支撑筒5内,二者在支撑筒5顶面处固结。组件外套管2下部安装在小栅板联箱座1内,二者固结。支撑筒5与动导管4在动导管4顶面处柔性连接。动导管4与组件外套管2在组件顶面处柔性连接。控制棒驱动机构6与组件移动体3在组件顶面处固结。组件移动体3可在控制棒驱动机构6的驱动下在一定行程范围内上下往复移动。
在理想情况下,图2中小栅板联箱座1、组件外套管2、组件移动体3、动导管4、支撑筒5、控制棒驱动机构6等设备和构件如图3所示共轴线。但在反应堆中诸如支撑筒内旋塞等设备在制造、安装和升温过程中,栅板联箱径向热膨胀、控制棒组件安装误差和弯曲变形、支撑筒制造和安装误差、旋塞热变形、主容器轴向膨胀不均匀等因素会使安装通道产生偏移、弯曲和旋转,这对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快速落棒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本申请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可应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来确定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情况。以此确定的通道的结构变形情况来作为具体实际应有的安装通道的实际结构变形,以确定此安装通道是否满足控制棒驱动机构的落棒时间等安装指标要求。
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通过确定安装通道内支撑筒、动导管以及组件相邻机构间的间距以及各机构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的偏移量,来确定出用于表征变形后结构形态的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从而通过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动导管间的第一夹角和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组件的第二夹角,得到最终变形后通道结构整体的结构形态。本申请中在具体确定方法中选择支撑筒顶面、动导管顶面、组件上表面、组件下表面,这四个机构连接时的活动连接点位作为确定位,有利于有效准确确定出各机构间的间距以及偏移量,从而获得变形后准确的结构形态,以此确定的通道的结构变形情况来作为具体实际应有的安装通道的实际结构变形,来确定此安装通道是否能够满足控制棒驱动机构的落棒时间等安装指标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还包括:基于所述第一夹角和所述第二夹角,确定所述控制棒驱动结构在所述安装通道的落棒时间。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且所述第二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安装通道能够满足所述控制棒驱动机构的落棒时间要求。所述第一阈值和所述第二阈值均为安装通道结构变形时限定变形程度的角度值。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夹角大于第一阈值,和/或所述第二夹角大于第二阈值时,确定所述安装通道不满足所述控制棒驱动机构的落棒时间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一偏移量,包括:
确定所述支撑筒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确定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确定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其中,所述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是由用于安装所述通道的主容器受热不均匀造成;
基于所述支撑筒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所述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所述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得到所述第一偏移量。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影响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一偏移量的因素至少包括:支撑筒在所述通道内的安装误差、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以及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对偏移量的影响以及主容器受热不均匀造成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等。
因此,在确定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一偏移量时,需要确定支撑筒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如此,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有利确定出准确的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在综合各个影响因素,确定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一偏移量时,可将确定出的各个影响因素造成的偏移量进行累加,来确定最终的偏移量。例如,累加支撑筒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以及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存在安装误差状态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存在栅板联箱热膨胀和旋塞热变形状态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存在主容器受热不均匀轴向膨胀状态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存在温度、辐照等因素影响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各种综合因素影响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状态示意图。
如图4所示,在安装通道内机构存在安装误差时,在整体安装误差的影响下,支撑筒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会产生的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Γ1;如图5所示,在图4的基础上叠加栅板联箱热膨胀和旋塞热变形状态下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以及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一起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Γ2;如图6所示,在图5的基础上叠加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Γ3,得到如图8所示的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一偏移量δ1。即δ1=Γ1+Γ3-Γ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二偏移量,包括:
确定所述动导管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确定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确定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其中,所述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是由用于安装所述通道的主容器受热不均匀造成;
基于所述动导管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所述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所述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得到所述第二偏移量。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影响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二偏移量的因素至少包括:动导管在所述通道内的安装误差、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以及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对偏移量的影响以及主容器受热不均匀造成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带动动导管旋转等。因此,在确定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二偏移量时,需要确定动导管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带动动导管旋转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如此,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有利确定出准确的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如图4所示,在安装通道内机构存在安装误差时,在整体安装误差的影响下,动导管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会产生的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Θ1;如图5所示,在图4的基础上叠加栅板联箱热膨胀和旋塞热变形状态下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以及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一起造成的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Θ2;如图6所示,在图5的基础上叠加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Θ3,得到如图8所示的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二偏移量δ2。即δ2=Θ1+Θ3-Θ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三偏移量,包括:
确定所述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确定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确定所述组件在温度和辐照作用下产生弯曲造成所述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基于所述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所述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所述组件在温度和辐照作用下产生弯曲造成所述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得到所述第三偏移量。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影响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三偏移量的因素至少包括: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安装误差、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对组件的影响以及组件在温度和辐照作用下产生的弯曲影响等。因此,在确定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三偏移量时,需要确定组件在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组件在温度和辐照作用下产生弯曲造成所述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如此,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有利确定出准确的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如图4所示,在安装通道内机构存在安装误差时,在整体安装误差的影响下,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会产生的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与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相同均为Δ1;如图5所示,在图4的基础上叠加栅板联箱热膨胀状态下造成的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与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相同均为Δ2;如图7所示,在图5的基础上叠加组件在温度和辐照作用下产生弯曲造成所述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Δ3,得到如图8所示的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三偏移量δ3。即δ3=Δ1+Δ3-Δ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确定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四偏移量,包括:
确定所述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确定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基于所述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所述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得到所述第四偏移量。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影响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四偏移量至少包括:
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安装误差、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对组件的影响等。因此,在确定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四偏移量时,需要确定组件在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以及确定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如此,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素,有利确定出准确的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如图4所示,在安装通道内机构存在安装误差时,在整体安装误差的影响下,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会产生的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与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相同均为Δ1;如图5所示,在图4的基础上叠加栅板联箱热膨胀状态下造成的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与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相同均为Δ2,得到如图8所示的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三偏移量δ4。即δ3=Δ1-Δ2。
其中,Δ1、Γ1和Θ1可由设计给出,由制造和装配工艺保证。Δ2可由栅板联箱1热膨胀计算数据给出,Γ2和Θ2可由旋塞热膨胀计算数据给出。Γ3和Θ3可由主容器轴向热膨胀数据间接计算得出。Δ3可由控制棒组件7热膨胀和辐照肿胀计算给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偏移量、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三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动导管间的第一夹角,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二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支撑筒在第二方向上投影间的夹角;
基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三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动导管在第二方向上投影间的夹角;
基于所述支撑筒与投影间的夹角以及所述动导管与投影间的夹角,得到所述第一夹角。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动导管间的第一夹角α包括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支撑筒在第二方向110上投影间的夹角和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动导管在第二方向110上投影间的夹角。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支撑筒在第二方向110上投影间的夹角为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动导管在第二方向110上投影间的夹角/>其中,A为支撑筒顶面的标高、C为动导管顶面的标高、D为组件上表面的标高。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基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三间距、所述第三偏移量以及所述第四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组件的第二夹角,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三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动导管在第二方向上投影间的夹角;
基于所述第三间距、所述第三偏移量以及所述第四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组件与所述组件在第二方向上投影间的夹角;
基于所述动导管与投影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组件与投影间的夹角,得到所述第二夹角。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组件的第二夹角β包括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动导管在第二方向110上投影间的夹角和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组件与所述组件在第二方向上投影间的夹角。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动导管在第二方向110上投影间的夹角为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组件与所述组件在第二方向上投影间的夹角为其中,C为动导管顶面的标高、D为组件上表面的标高、E为组件下表面的标高,图8中的B为下屏蔽塞下表面的标高。即/>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装置。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9所示,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41,用于确定支撑筒顶面与动导管顶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一间距、动导管与组件上表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二间距以及组件上表面与组件下表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三间距;
第二处理单元42,用于确定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一偏移量、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二偏移量、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三偏移量以及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四偏移量;
第三处理单元43,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偏移量、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三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动导管间的第一夹角;
第四处理单元44,用于基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三间距、所述第三偏移量以及所述第四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组件的第二夹角;其中,所述安装通道内沿所述通道中心轴线在所述支撑筒顶面与所述组件下表面间依次具有彼此连接的支撑筒、动导管和组件。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沿通道中心轴线的方向,第二方向为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如图2所示,在安装通道内安装有依次连接的栅板联箱1、组件7、动导管4和支撑筒5。栅板联箱1与组件7下表面接触,组件7上表面与动导管4接触,动导管4与支撑筒5连接。其中,组件7由控制棒外套管2和组件移动体3组成。控制棒驱动机构6安装在支撑筒5内,二者在支撑筒5顶面处固结。组件外套管2下部安装在小栅板联箱座1内,二者固结。支撑筒5与动导管4在动导管4顶面处柔性连接。动导管4与组件外套管2在组件顶面处柔性连接。控制棒驱动机构6与组件移动体3在组件顶面处固结。组件移动体3可在控制棒驱动机构6的驱动下在一定行程范围内上下往复移动。
理论情况下,图2中小栅板联箱座1、组件外套管2、组件移动体3、动导管4、支撑筒5、控制棒驱动机构6等设备和构件如图3所示共轴线。但在反应堆中诸如支撑筒内旋塞等设备在制造、安装和升温过程中,栅板联箱径向热膨胀、控制棒组件安装误差和弯曲变形、支撑筒制造和安装误差、旋塞热变形、主容器轴向膨胀不均匀等因素会使安装通道产生偏移、弯曲和旋转,这对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快速落棒性能产生不利影响。本申请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装置可应用于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来确定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情况。
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装置通过确定安装通道内支撑筒、动导管以及组件相邻机构间的间距以及各机构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的偏移量,来确定出用于表征变形后结构形态的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从而通过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动导管间的第一夹角和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组件的第二夹角,得到最终变形后通道结构整体的结构形态。本申请中在具体确定方法中选择支撑筒顶面、动导管顶面、组件上表面、组件下表面,这四个机构连接时的活动连接点位作为确定位,有利于有效准确确定出各机构间的间距以及偏移量,从而获得变形后准确的结构形态,以此确定的通道的结构变形情况来作为具体实际应有的安装通道的实际结构变形,以确定此安装通道是否满足控制棒驱动机构的落棒时间等安装指标要求。。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终端。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终端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包括:处理器530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520,其中,所述处理器530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上述各实施例提供所述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实施例提供所述方法的步骤。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设备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在一些情况下,上述任一两个技术特征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组合成新的方法技术方案。
在一些情况下,上述任一两个技术特征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组合成新的设备技术方案。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支撑筒顶面与动导管顶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一间距、动导管与组件上表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二间距以及组件上表面与组件下表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三间距,所述第一方向为沿所述通道中心轴线的方向;
确定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一偏移量、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二偏移量、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三偏移量以及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四偏移量,所述第二方向为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
基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偏移量、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三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动导管间的第一夹角;
基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三间距、所述第三偏移量以及所述第四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组件的第二夹角;其中,所述安装通道内沿所述通道中心轴线在所述支撑筒顶面与所述组件下表面间依次具有彼此连接的支撑筒、动导管和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一偏移量,包括:
确定所述支撑筒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确定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确定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其中,所述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是由用于安装所述通道的主容器受热不均匀造成;
基于所述支撑筒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所述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所述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得到所述第一偏移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二偏移量,包括:
确定所述动导管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确定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确定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其中,所述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是由用于安装所述通道的主容器受热不均匀造成;
基于所述动导管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所述支撑筒内旋塞受热变形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所述支撑筒沿支撑筒的筒轴旋转造成的所述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得到所述第二偏移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三偏移量,包括:
确定所述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确定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确定所述组件在温度和辐照作用下产生弯曲造成所述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基于所述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所述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以及所述组件在温度和辐照作用下产生弯曲造成所述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得到所述第三偏移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四偏移量,包括:
确定所述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
确定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
基于所述组件在所述通道内安装时产生的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偏移量、所述组件下表面连接的栅板联箱受热膨胀造成的所述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形成的偏移量,得到所述第四偏移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偏移量、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三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动导管间的第一夹角,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二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支撑筒在第二方向上投影间的夹角;
基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三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动导管在第二方向上投影间的夹角;
基于所述支撑筒与投影间的夹角以及所述动导管与投影间的夹角,得到所述第一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三间距、所述第三偏移量以及所述第四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组件的第二夹角,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三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动导管在第二方向上投影间的夹角;
基于所述第三间距、所述第三偏移量以及所述第四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组件与所述组件在第二方向上投影间的夹角;
基于所述动导管与投影间的夹角以及所述组件与投影间的夹角,得到所述第二夹角。
8.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支撑筒顶面与动导管顶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一间距、动导管与组件上表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二间距以及组件上表面与组件下表面在第一方向的第三间距;
第二处理单元,用于确定支撑筒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一偏移量、动导管顶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二偏移量、组件上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三偏移量以及组件下表面相对于通道中心轴线在第二方向的第四偏移量;
第三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一间距、所述第一偏移量、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以及所述第三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支撑筒与所述动导管间的第一夹角;
第四处理单元,用于基于所述第二间距、所述第二偏移量、所述第三间距、所述第三偏移量以及所述第四偏移量,得到安装通道结构变形后的所述动导管与所述组件的第二夹角;其中,所述安装通道内沿所述通道中心轴线在所述支撑筒顶面与所述组件下表面间依次具有彼此连接的支撑筒、动导管和组件。
9.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用于存储能够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CN202110766933.1A 2021-07-07 2021-07-07 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及确定装置 Active CN1136587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66933.1A CN113658729B (zh) 2021-07-07 2021-07-07 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及确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766933.1A CN113658729B (zh) 2021-07-07 2021-07-07 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及确定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8729A CN113658729A (zh) 2021-11-16
CN113658729B true CN113658729B (zh) 2023-12-12

Family

ID=78489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766933.1A Active CN113658729B (zh) 2021-07-07 2021-07-07 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及确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5872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76497A (ja) * 1988-09-09 1990-07-09 Hitachi Ltd チャンネルボックスの変形評価方法
JPH05323069A (ja) * 1992-05-21 1993-12-07 Toshiba Corp チャンネルボックス
CN103500591A (zh) * 2013-09-29 2014-01-08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核电站反应堆控制棒驱动线冷态试验错对中装置
CN104658620A (zh) * 2015-02-05 2015-05-27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于池式液态重金属冷却反应堆的主回路循环装置
CN111696692A (zh) * 2020-07-16 2020-09-22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状态监测和健康管理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76497A (ja) * 1988-09-09 1990-07-09 Hitachi Ltd チャンネルボックスの変形評価方法
JPH05323069A (ja) * 1992-05-21 1993-12-07 Toshiba Corp チャンネルボックス
CN103500591A (zh) * 2013-09-29 2014-01-08 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 核电站反应堆控制棒驱动线冷态试验错对中装置
CN104658620A (zh) * 2015-02-05 2015-05-27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用于池式液态重金属冷却反应堆的主回路循环装置
CN111696692A (zh) * 2020-07-16 2020-09-22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状态监测和健康管理方法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8729A (zh)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74825B2 (en) Determination of operating limit minimum critical power ratio
CN113658729B (zh) 控制棒驱动机构安装通道的结构变形确定方法及确定装置
EP2613324A1 (en) Critical heat flux prediction device, critical heat flux prediction method and safety evaluation system
CN108681309B (zh) 一种伺服驱动器行程标定方法及装置
EP3271923B1 (en) Nuclear reactor, in particular liquid-metal-cooled compact nuclear reactor
CN107221367B (zh) 一种换棒组件再入堆的安全评价方法
US20110238388A1 (en) Determination of safety limit minimum critical power ratio
CN109215811B (zh) 六边形铍组件和铝组件核设计可靠性检验堆芯及调整方法
Barto et al. Actuator usage and fault tolerance of the 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 optical element mirror actuators
CN209343787U (zh) 一种堆内构件导向筒的固定结构
CN110750936B (zh) 一种确定销孔型线的方法及装置
US20140130566A1 (en) Recirculating Steam Generator U-Bend Hydraulic Tube Expansion
CN109478432B (zh) 具有借助于浮体进行干预的关机杆的核反应堆
Vogt et al. Concept of a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cooled with supercritical water in the primary loop
JP7178473B2 (ja) 原子炉の炉心構成要素、及び、原子炉
RU2310248C1 (ru) Система контроля нейтронного потока ядерного реактора
US7668282B2 (en)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core, and reactor core configuration
Zubkov et al. Influence of Non-uniform Axial Power Distribution on the Critical Heat Flux in Fuel Assemblies of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s
JP2019144158A (ja) 原子炉の設計方法、炉心構成要素、及び、原子炉
CN111194470B (zh) 使用管旋转排列核反应堆管和端配件的系统与方法
US10706978B2 (en) Core of boiling water reactor
RU2651263C1 (ru) Тепловыделяющая сборка и способ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CN117557010B (zh) 随机退化系统中备件数量优化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EP3065137A1 (en) Method for guaranteeing fast reactor core subcriticality under conditions of uncertainty regarding the neutron-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thereof
Yoon et al. Drop behavior analysis of control rod assembly for PGSFR using HEXCON cod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