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54264B - 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54264B
CN113654264B CN202110896860.8A CN202110896860A CN113654264B CN 113654264 B CN113654264 B CN 113654264B CN 202110896860 A CN202110896860 A CN 202110896860A CN 113654264 B CN113654264 B CN 1136542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valve
heat exchanger
pipeline
throttl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968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54264A (zh
Inventor
赵瑞昌
张捷
张瑞台
李玉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96860.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54264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542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42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542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542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25B41/24Arrangement of shut-off valves for disconnecting a part of the refrigerant cycle, e.g. an outdoor 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7/00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removing deposits or corro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 F25B47/02Defrosting cy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热泵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空气源热泵的化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为此目的,本发明空气源热泵系统通过设定特定的管路连接方式,能够在除霜模式下使较多的冷媒参与循环,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使相对较少的与之运行模式相匹配量的冷媒参与循环,能够在除霜运行过程中增加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冷量流量,从而提高除霜效率,在非除霜运行时使冷媒循环回路中保持合理的冷媒流量,避免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冷媒量过多影响压缩机的寿命。

Description

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泵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热泵是一种充分利用低品位热能的高效节能装置,其能够消耗少量的能量便能够使热量从低温物体流向高温物体,可以有效地把难以应用的低品位热能利用起来达到节能目的。热泵被广泛应用于空间环境温度调节、冷水制取以及热水制取等。热泵主要包括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和空气源热泵。其中,空气源热泵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热泵。
不过,在冬季,空气源热泵在制热运行过程中容易结霜。在结霜的情况下,控制空气源热泵逆循环运行进行化霜。不过,较长时间的化霜运行会降低室内环境温度,从而对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产生较大的影响。现有的空气源热泵的化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即解决现有空气源热泵的化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和储液罐,
所述四通阀的四个接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吸气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接口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储液罐的第一接口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通过第五管路与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通过第六管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三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和所述第六管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其中,所述储液罐的第一接口高于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
在上述空气源热泵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阀门为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并且/或者所述第二阀门为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并且/或者所述第五阀门为沿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并且/或者所述第六阀门为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
在上述空气源热泵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为电控阀。
在上述空气源热泵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热泵系统包括控制器,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在上述空气源热泵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储液罐配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在上述空气源热泵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换热器通过水循环管路与用户端设备连接。
在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和储液罐,所述四通阀的四个接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吸气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接口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接口,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储液罐的第一接口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通过第五管路与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通过第六管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三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和所述第六管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所述储液罐的第一接口高于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所述控制方法包括:确定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在制热模式下,使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吸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通,使所述第一阀门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的方向断开,使所述第二阀门沿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的方向断开,使所述第三阀门断开,使所述第四阀门导通,使所述第五阀门沿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所述第六阀门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的方向导通;在除霜模式下,使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吸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连通,使所述第一阀门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所述第二阀门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所述第三阀门导通并且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后使所述第三阀门断开,使所述第四阀门断开,使所述第五阀门沿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所述第六阀门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的方向断开。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在制冷模式下,使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吸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连通,使所述第一阀门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所述第二阀门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所述第三阀门导通并且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后使所述第三阀门断开,使所述第四阀门断开,使所述第五阀门沿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所述第六阀门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的方向断开。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阀门为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并且/或者所述第二阀门为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并且/或者所述第五阀门为沿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并且/或者所述第六阀门为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所述储液罐内的液位下降至第一预设高度。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能够在除霜运行过程中增加冷媒循环回路中的冷量流量,从而提高除霜效率,在非除霜运行时使冷媒循环回路中保持合理的冷媒流量,避免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冷媒量过多影响压缩机的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图。
附图标记列表:
11、压缩机;12、四通阀;13、翅片式换热器;14、电子膨胀阀;15、壳管式换热器;16、储液罐;161、液位传感器;21、第一管路;22、第二管路;23、第三管路;24、第四管路;25、第五管路;26、第六管路;31、第一单向阀;32、第二单向阀;33、第一电磁阀;34、第二电磁阀;35、第三单向阀;36、第四单向阀。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下面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发明空气源热泵系统中的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但是这并不能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如本发明空气源热泵系统中的节流装置也可以是热力膨胀阀、毛细管或孔板节流装置等。显然,调整后的技术方案仍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基于背景技术提到的现有空气源热泵的化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来对本发明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介绍。其中,图1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的主要步骤图。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中,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11、四通阀12、作为第一换热器的翅片式换热器13、作为节流装置的电子膨胀阀14、作为第二换热器的壳管式换热器15以及储液罐16。储液罐16配置有液位传感器161。
四通阀12具有四个接口,分别为D接口、C接口、E接口和S接口。四通阀12的D接口通过管路与压缩机11的排气口连接,四通阀12的S接口通过管路与压缩机11的吸气口连接,四通阀12的C接口通过管路与翅片式换热器13的第一接口连接,四通阀12的E接口通过管路与壳管式换热器15的第二接口(即壳管式换热器15的壳程的第二接口)连接。电子膨胀阀14的第一接口通过第一管路21与翅片式换热器13的第二接口连接,电子膨胀阀14的第二接口通过第二管路22与壳管式换热器15的第一接口(即壳管式换热器15的壳程的第一接口)连接。储液罐16的第一接口通过第三管路23和第四管路24分别与压缩机11的排气口和壳管式换热器15的第一接口(即壳管式换热器15的壳程的第一接口)连接,储液罐16的第二接口通过第五管路25与电子膨胀阀14的第一接口连接,电子膨胀阀14的第二接口通过第六管路26与翅片式换热器13的第二接口连接,第一管路21、第二管路22、第三管路23、第四管路24、第五管路25和第六管路26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其中第一阀门为沿翅片式换热器13的第二接口至电子膨胀阀14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第一单向阀31,第二阀门为沿电子膨胀阀14的第二接口至壳管式换热器15的第一接口(即壳管式换热器15的壳程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第二单向阀32,第三阀门为第一电磁阀33,第四阀门为第二电磁阀34,第五阀门为沿储液罐16的第二接口至电子膨胀阀14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第三单向阀35,第六阀门为沿电子膨胀阀14的第二接口至翅片式换热器13的第二接口的方向导通的第四单向阀36。壳管式换热器15的管程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通过水循环管路与作为用户端设备的风机盘管连接形成循环回路(图中未示出)。空气源热泵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控制器与四通阀12、第一电磁阀33、第二电磁阀34以及液位传感器161连接。储液罐16的第一接口高于储液罐16的第二接口。压缩机11可以是涡旋压缩机、转子压缩机、螺杆压缩机、活塞压缩机或其它型式压缩机,并且压缩机11可以采用变冷媒流量压缩机,也可以是定冷媒流量压缩机。
如图2所示,本发明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100、确定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
如根据用户输入的指令确定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
步骤S210、在制热模式下,使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吸气口分别与用户侧换热器的第二接口和空气侧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通,使第一阀门沿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至空气侧换热器的第二接口的方向断开,使第二阀门沿用户侧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至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的方向断开,使第三阀门断开,使第四阀门导通,使第五阀门沿储液罐的第二接口至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第六阀门沿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空气侧换热器的第二接口的方向导通。
当控制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运行制热模式的指令时,控制器控制四通阀12的D接口与E接口连通,四通阀12的C接口与S接口连通,控制第一电磁阀33断开,第二电磁阀34导通。压缩机11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从管壳式换热器15的壳程的第二接口流入壳程内并与壳管式换热器15的管程流过的水进行热交换变成高温液态冷媒,高温液态冷媒从壳管式换热器15的壳程的第一接口流出经第四管路24从储液罐16的第一接口流入储液罐16,由于电子膨胀阀14产生的阻力,始终有一部分高温液态冷媒存储在储液罐16内,其他高温液态冷媒从储液罐16的第二接口经第五管路流向电子膨胀阀14的第一接口,流经电子膨胀阀14后冷媒被节流降压后通过第六管路26从翅片式换热器13的第二接口进入其内部,冷媒在翅片式换热器13内蒸发吸热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从翅片式换热器13的第一接口经管路从压缩机11的吸气口回到压缩机11,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被压缩机11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后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排出继续参与循环。管壳式换热器15的管程内水吸收热量后经水循环管路流经风机盘管将热量散发至室内环境。
步骤S220、在除霜模式下,使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吸气口分别与空气侧换热器的第一接口和用户侧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连通,使第一阀门沿空气侧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第二阀门沿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用户侧换热器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第三阀门导通并且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后使第三阀门断开,使第四阀门断开,使第五阀门沿储液罐的第二接口至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第六阀门沿空气侧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的方向断开。
在空气源热泵系统制热运行过程中,当控制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运行除霜模式的指令时,控制器控制四通阀12的D接口与C接口连通,四通阀12的E接口与S接口连通,控制第一电磁阀33导通,第二电磁阀34断开。压缩机11的排气口排出的一部分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从翅片式换热器13的第一接口流入其内部并在其内部变成高温液态冷媒释放大量的热量,释放的热量将翅片式换热器13外边面的霜层融化,高温液态冷媒从翅片式换热器13的第二接口流出经第一管路21流向电子膨胀阀14的第一接口,压缩机11的排气口排出的另一部分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第三管路从储液罐16的第一接口流入储液罐16内,这部分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促使储液罐16内的液态冷媒从储液罐16的第二接口经第五管路流向电子膨胀阀14的第一接口,流经电子膨胀阀14后冷媒被节流降压后通过第二管路22从壳管式换热器15的壳程的第一接口进入其壳程内部,冷媒在壳管式换热器15的壳程内与管程内的水进行热交换,蒸发吸热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从壳管式换热器15的壳程的第二接口经管路从压缩机11的吸气口回到压缩机11,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被压缩机11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后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排出继续参与循环。当液位传感器161检测到储液罐16内的液态冷媒的第一预设高度(如储液罐16内液态冷媒有效高度的1/5)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阀33断开,压缩机11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全部从翅片式换热器13的第一接口流入其内部。需要说明的是,储液罐16内液态冷媒有效高度为运行制热模式时储液罐16内液态冷媒的高度。
当控制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切换之制热运行模式的指令时,控制器控制四通阀12的D接口与E接口连通,四通阀12的C接口与S接口连通,控制第一电磁阀33断开,第二电磁阀34导通,从而式空气源热泵系统切换回制热模式。
步骤S230、在制冷模式下,使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吸气口分别与空气侧换热器的第一接口和用户侧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连通,使第一阀门沿空气侧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第二阀门沿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用户侧换热器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第三阀门导通并且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后使第三阀门断开,使第四阀门断开,使第五阀门沿储液罐的第二接口至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第六阀门沿空气侧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的方向断开。
当控制器接收到用户输入的运行制冷模式的指令时,控制器控制四通阀12的D接口与C接口连通,四通阀12的E接口与S接口连通,控制第一电磁阀33导通,第二电磁阀34断开。压缩机11的排气口排出的一部分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从翅片式换热器13的第一接口流入其内部并在其内部变成高温液态冷媒释放大量的热量,高温液态冷媒从翅片式换热器13的第二接口流出经第一管路21流向电子膨胀阀14的第一接口,压缩机11的排气口排出的另一部分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第三管路从储液罐16的第一接口流入储液罐16内,这部分高温高压气态冷媒促使储液罐16内的液态冷媒从储液罐16的第二接口经第五管路流向电子膨胀阀14的第一接口,流经电子膨胀阀14后冷媒被节流降压后通过第二管路22从壳管式换热器15的壳程的第一接口进入其壳程内部,冷媒在壳管式换热器15的壳程内与管程内的水进行热交换,蒸发吸热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从壳管式换热器15的壳程的第二接口经管路从压缩机11的吸气口回到压缩机11,低温低压的气态冷媒被压缩机11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后从压缩机11的排气口排出继续参与循环。当液位传感器161检测到储液罐16内的液态冷媒的第二预设高度(如储液罐16内液态冷媒有效高度的3/5)时,控制器控制第一电磁阀33断开,压缩机11的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全部从翅片式换热器13的第一接口流入其内部。管壳式换热器15的管程内水的热量被吸收后变成低温水经水循环管路流经风机盘管与室内环境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室内环境的空气温度降低。
通过这样的设置,在除霜模式时能够使更多的冷媒在热泵系统内循环,提高了压缩机11的吸气量和排气量,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单位时间内输送至翅片式换热器13的热量,提高了除霜效率。在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时,使参与循环的冷媒流量与其运行模式相匹配,提高了各种模式的工作效率,并且避免了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冷媒量过多影响压缩机的寿命的情况。第一阀门设置成沿翅片式换热器13的第二接口至电子膨胀阀14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第一单向阀31,第二阀门设置成沿电子膨胀阀14的第二接口至壳管式换热器15的第一接口(即壳管式换热器15的壳程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第二单向阀32,第五阀门设置成沿储液罐16的第二接口至电子膨胀阀14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第三单向阀35,第六阀门设置成沿电子膨胀阀14的第二接口至翅片式换热器13的第二接口的方向导通的第四单向阀36,通过这样的设置减少了需要改变状态的阀门的数量,简化了控制逻辑,提高了系统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预设高度为储液罐16内液态冷媒有效高度的1/5,第二预设高度为储液罐16内液态冷媒有效高度的3/5,仅是一种具体的设置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其作出调整,如第一预设高度和第二预设高度分别为储液罐16内液态冷媒有效高度的2/5和3/5、1/4和3/5或者其他合适的高度,第二预设高度也可以与储液罐16内液态冷媒有效高度相等,只要第二预设高度大于第一预设高度即可。另外,壳管式换热器15的管程和课程的连接方式可以对调一下,即壳管式换热器15的管程的第一接口连接至四通阀12的E接口,壳管式换热器的管程的第二接口分别通过第二管路22和第四管路24连接至电子膨胀阀14的第二接口和储液罐16的第一接口,壳管式换热器15的壳程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通过水循环管路与作为用户端设备的风机盘管连接形成循环回路。此外,节流装置也可以是热力膨胀阀、毛细管或孔板节流装置等。第一换热器也可以是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板式换热器或者其他合适的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第一电磁阀33和第二电磁阀34也可以替换成由电机驱动的电控阀门。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均设置成对应的单向阀仅是一种较为优选的设置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对其作出调整,如可以将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中的一部分设置成对应的单向阀。在另一种可行的方式中,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均不设置成单向阀,在运行制冷模式和除霜模式并且第一电磁阀33导通的情况下使第一阀门导通,第二阀门导通,第五阀门导通,第六阀门断开,在运行制冷模式和除霜模式并且第一电磁阀33断开的情况下使第一阀门导通,第二阀门导通,第五阀门断开,第六阀门断开,在制热模式下使第一阀门断开,第二阀门断开,第五阀门导通,第六阀门导通。此外,也可以使控制器根据现有的结霜判断方法(如在制热模式下获取检测到的翅片式换热器13对应的风机的电流并比较风机的电流与预设电流的大小)自动判断翅片式换热器13是否结霜,在翅片式换热器13结霜时控制空气源热泵系统切换至除霜模式。
在另外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储液罐16不配置液位传感器161,在除霜模式时第一预设条件为第一电磁阀33导通达到第一预设时长,在制冷模式时第二预设条件为第一电磁阀33导通达到第二预设时长。其中,第一预设时长大于第二预设时长。
在另外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储液罐16不配置液位传感器161,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均为可调节通断的阀门。用户手动控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的通断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为壳管式换热器15,壳管式换热器15的管程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通过水循环管路与作为用户端设备的风机盘管连接形成循环回路,仅是一种具体的设置方式,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对其作出调整,第二换热器也可以是翅片式换热器,作为第二换热器的翅片式换热器通过风道与作为用户端设备的进风口和回风口连通,用于向室内输送冷风或热风。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空气源热泵系统也可以用来制取冷水或热水,如壳管式换热器15的管程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与储水箱连通,用于将储水箱内的水冷却或加热从而制备冷水或热水。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和储液罐,
所述四通阀的四个接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吸气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接口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储液罐的第一接口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通过第五管路与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通过第六管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三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和所述第六管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
其中,所述储液罐的第一接口高于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为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阀门为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并且/或者
所述第五阀门为沿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并且/或者
所述第六阀门为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为电控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泵系统包括控制器,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四阀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罐配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液位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通过水循环管路与用户端设备连接。
7.一种空气源热泵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第一换热器、节流装置、第二换热器和储液罐,
所述四通阀的四个接口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吸气口、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接口以及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接口,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分别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储液罐的第一接口通过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通过第五管路与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连接,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通过第六管路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一管路、所述第二管路、所述第三管路、所述第四管路、所述第五管路和所述第六管路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所述储液罐的第一接口高于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空气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
在制热模式下,使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吸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连通,使所述第一阀门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的方向断开,使所述第二阀门沿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的方向断开,使所述第三阀门断开,使所述第四阀门导通,使所述第五阀门沿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所述第六阀门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的方向导通;
在除霜模式下,使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吸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连通,使所述第一阀门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所述第二阀门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所述第三阀门导通并且在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后使所述第三阀门断开,使所述第四阀门断开,使所述第五阀门沿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所述第六阀门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的方向断开。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
在制冷模式下,使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和吸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连通,使所述第一阀门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所述第二阀门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所述第三阀门导通并且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后使所述第三阀门断开,使所述第四阀门断开,使所述第五阀门沿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使所述第六阀门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的方向断开。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为沿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并且/或者
所述第二阀门为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所述第二换热器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并且/或者
所述第五阀门为沿所述储液罐的第二接口至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一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并且/或者
所述第六阀门为沿所述节流装置的第二接口至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接口的方向导通的单向阀。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为所述储液罐内的液位下降至第一预设高度。
CN202110896860.8A 2021-08-05 2021-08-05 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ctive CN1136542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96860.8A CN113654264B (zh) 2021-08-05 2021-08-05 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96860.8A CN113654264B (zh) 2021-08-05 2021-08-05 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4264A CN113654264A (zh) 2021-11-16
CN113654264B true CN113654264B (zh) 2023-10-20

Family

ID=78478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96860.8A Active CN113654264B (zh) 2021-08-05 2021-08-05 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54264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17754A (ja) * 1990-12-14 1992-08-07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4356667A (ja) * 1991-05-31 1992-12-10 Daikin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冷凍装置
JPH06221730A (ja) * 1993-01-26 1994-08-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装置
JPH0771843A (ja) * 1993-09-03 1995-03-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の制御装置
TWM365463U (en) * 2009-06-09 2009-09-21 Kuen Ling Machinery Refrigerating Co Ltd Freezing (refrigeration) machine set
CN203100306U (zh) * 2012-12-26 2013-07-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储液式空调系统
CN103307822A (zh) * 2013-06-28 2013-09-18 南京平欧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回热高压除霜储液气液分离器
CN104024752A (zh) * 2011-12-12 2014-09-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KR20150054448A (ko) * 2013-11-12 2015-05-20 주식회사 현대이엔지 냉매 순환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히트펌프 및 제빙기
CN106524610A (zh) * 2016-11-22 2017-03-2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和空调
CN108759210A (zh) * 2018-06-21 2018-11-0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的除霜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64606A (ja) * 2008-04-22 2009-11-12 Daikin Ind Ltd 冷凍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17754A (ja) * 1990-12-14 1992-08-07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4356667A (ja) * 1991-05-31 1992-12-10 Daikin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式冷凍装置
JPH06221730A (ja) * 1993-01-26 1994-08-12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凍装置
JPH0771843A (ja) * 1993-09-03 1995-03-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の制御装置
TWM365463U (en) * 2009-06-09 2009-09-21 Kuen Ling Machinery Refrigerating Co Ltd Freezing (refrigeration) machine set
CN104024752A (zh) * 2011-12-12 2014-09-0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以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03100306U (zh) * 2012-12-26 2013-07-31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储液式空调系统
CN103307822A (zh) * 2013-06-28 2013-09-18 南京平欧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回热高压除霜储液气液分离器
KR20150054448A (ko) * 2013-11-12 2015-05-20 주식회사 현대이엔지 냉매 순환장치, 이를 포함하는 히트펌프 및 제빙기
CN106524610A (zh) * 2016-11-22 2017-03-22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系统和空调
CN108759210A (zh) * 2018-06-21 2018-11-0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空气源热泵的除霜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54264A (zh) 2021-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51248B (zh) 一种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CN203231419U (zh) 空调器
CN103229006B (zh) 供热水空调复合装置
KR101806839B1 (ko) 멀티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20120125857A (ko) 이원냉동사이클을 갖는 축열장치 및 그 운전방법
KR101454756B1 (ko) 이원냉동사이클을 갖는 축열장치 및 그 운전방법
CN101240927B (zh) 水源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1943449A (zh) 一种双循环式机房节能空调
CN111322784A (zh) 连续制热的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11271893A (zh) 一种空调热泵热水系统及其操控方法
CN110579036A (zh) 一种多联机冷热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202993410U (zh) 一种内置辅助电加热器的空调器室外机
CN101936613B (zh) 集成式热交换系统
CN113654264B (zh) 空气源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7036209A (zh) 空调器
CN111623548A (zh) 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CN201047687Y (zh) 热气旁通回气补热除霜恒温热水系统
CN211876411U (zh) 连续制热的空调机组
CN212179118U (zh) 一种空调设备
CN210154138U (zh) 一种膨胀阀组件、双向节流系统及空调器
CN110657604B (zh) 热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057144A (zh) 一种膨胀阀组件、双向节流系统及空调器
CN111076445A (zh) 空调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109764517A (zh) 一种空调热量回收系统
CN115507474B (zh) 空调器及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