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39027A - 变速箱用换向结构以及变速箱 - Google Patents

变速箱用换向结构以及变速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39027A
CN113639027A CN202111213747.1A CN202111213747A CN113639027A CN 113639027 A CN113639027 A CN 113639027A CN 202111213747 A CN202111213747 A CN 202111213747A CN 113639027 A CN113639027 A CN 1136390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switching
over
reversing
gear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1374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宏刚
刘彦军
宋廷彬
苏成云
高晓光
魏立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grui Transmis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grui Transmis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grui Transmis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grui Transmiss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1374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3902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639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390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3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9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sealing the gearboxes, e.g. to improve airtightnes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自动变速箱技术领域,该变速箱用换向结构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和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换向壳和换向传动机构,所述换向壳设置在变速箱输出端的一侧,所述换向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换向壳内,所述第一传动轴通过所述换向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转动方向相反,所述换向壳的内壁与所述换向传动机构的周侧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空隙用于调节所述换向传动机构的传动比。该结构通过换向传动机构的设置能对变速箱输出轴的转动方向进行改变,同时配合换向壳的内壁与换向传动机构的周侧之间的空隙,能使换向传动机构适当的调整其传动比,从而与不同车企所需要的传动比进行匹配。

Description

变速箱用换向结构以及变速箱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自动变速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速箱用换向结构以及变速箱。
背景技术
汽车变速器是一套用于协调发动机的转速和车轮的实际行驶速度的变速装置,用于发挥发动机的最佳性能。变速器可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在发动机和车轮之间产生不同的变速比,实现不同挡位转速的传递。
变速器分为手动、自动两种,手动变速器主要由齿轮和转轴组成,通过不同的齿轮组合产生变速变矩;而自动变速器AT是由液力变扭器、行星齿轮和液压操纵系统组成,通过液力传递和齿轮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变速变矩的目的。
其中,自动变速器具有驾驶舒适、能减少驾驶者疲劳等优点,已成为现代轿车配置的一种发展方向。自动变速器是利用行星齿轮机构进行变速,它能根据油门踏板程度和车速变化,自动地进行变速,而驾驶者只需操纵加速踏板控制车速即可,驾驶者可以全神贯注地注视路面交通而不会被换挡搞得手忙脚乱。
当变速箱的输出轴与所需要传动的转动方向相反时,传统的自动变速器会在变速箱的输出轴设置换向机构用来将输出轴转动的方向调整到需要的转动方向,但是目前使用的换向机构都是使用一对固定的换向齿轮组完成换向工作,这种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安装方便,但是功能简单,只能完成简单的换向工作,当变速箱使用到不同的车辆上时,需要根据不同车辆所需要的传动比调整变速箱内部的齿轮数据,非常麻烦,间接提高了该变速箱的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使用的换向机构功能简单,无法根据变速箱不同的应用场景灵活的改变变速箱传动比的技术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变速箱用换向结构。
第一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变速箱用换向结构,包括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和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换向壳和换向传动机构,所述换向壳设置在变速箱输出端的一侧,所述换向传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换向壳内,所述第一传动轴通过所述换向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传动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传动轴的转动方向相反,所述换向壳的内壁与所述换向传动机构的周侧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空隙用于调节所述换向传动机构的传动比。
可选的,所述换向传动机构为齿轮组,所述齿轮组包括偶数个齿轮,所有所述齿轮依次啮合,并且位于两端的两个所述齿轮对应的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传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齿轮组包括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传动轴同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二传动轴同轴传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传动齿轮的齿顶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的齿顶圆对应的与所述换向壳的内壁留有空隙。
可选的,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一传动轴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和所述第二传动轴一体成型。
可选的,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对应的安装在变速箱壳体和所述换向壳上,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对应的安装在变速箱壳体和所述换向壳上。
可选的,所述换向壳上设有输出口,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端从所述输出口伸出,并且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伸出端设有法兰盘。
可选的,所述第二传动轴与所述输出口之间设有油封。
可选的,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内均设有油路。
第二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变速箱,包括上述的换向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公开提供的变速箱用换向结构以及变速箱,通过换向传动机构的设置能够对变速箱输出轴的转动方向进行改变,同时配合换向壳的内壁与换向传动机构的周侧之间的空隙,能使换向传动机构适当的调整其传动比,从而与不同车企所需要的传动比进行匹配,不需要对变速箱内的行星齿轮组进行更换或调整,调节方式更加简单方便。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述的变速箱用换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1、第一传动轴;12、第二传动轴;21、换向壳;22、换向传动机构;221、第一传动齿轮;222、第二传动齿轮;3、油路;4、轴承;5、法兰盘;6、油封;7、矩形密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公开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汽车变速器是一套用于协调发动机的转速和车轮的实际行驶速度的变速装置,用于发挥发动机的最佳性能。变速器可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在发动机和车轮之间产生不同的变速比,实现不同挡位转速的传递。
变速器分为手动、自动两种,手动变速器主要由齿轮和转轴组成,通过不同的齿轮组合产生变速变矩;而自动变速器AT是由液力变扭器、行星齿轮和液压操纵系统组成,通过液力传递和齿轮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变速变矩的目的。
其中,自动变速器具有驾驶舒适、能减少驾驶者疲劳等优点,已成为现代轿车配置的一种发展方向。自动变速器是利用行星齿轮机构进行变速,它能根据油门踏板程度和车速变化,自动地进行变速,而驾驶者只需操纵加速踏板控制车速即可,驾驶者可以全神贯注地注视路面交通而不会被换挡搞得手忙脚乱。
现有技术中当变速箱的输出轴与所需要传动的转动方向相反时,传统的自动变速器会在变速箱的输出轴设置换向机构用来将输出轴转动的方向调整到需要的转动方向,但是目前使用的换向机构都是使用一对固定的换向齿轮组完成换向工作,这种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安装方便,但是功能简单,只能完成简单的换向工作,当变速箱使用到不同的车辆上时,需要根据不同车辆所需要的传动比调整变速箱内部的齿轮数据,非常麻烦,间接提高了该变速箱的使用成本。
基于此,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变速箱用换向结构以及变速箱,通过换向传动机构的设置能够对变速箱输出轴的转动方向进行改变,同时配合换向壳的内壁与换向传动机构的周侧之间的空隙,能使换向传动机构适当的调整其传动比,从而与不同车企所需要的传动比进行匹配,不需要对变速箱内的行星齿轮组进行更换或调整,调节方式更加简单方便。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速箱用换向结构包括第一传动轴11、第二传动轴12和换向组件。
其中,换向组件包括换向壳21和换向传动机构22,换向壳21设置在变速箱输出端的一侧,换向传动机构22设置在换向壳21内,第一传动轴11通过换向传动机构22与第二传动轴12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轴11的转动方向与第二传动轴12的转动方向相反,换向壳21的内壁与换向传动机构22的周侧之间留有空隙,空隙用于调节换向传动机构22的传动比,通过换向传动机构22的设置能够对变速箱输出轴的转动方向进行改变,同时配合换向壳21的内壁与换向传动机构22的周侧之间的空隙,能使换向传动机构22适当的调整其传动比,从而与不同车企所需要的传动比进行匹配,不需要对变速箱内的行星齿轮组进行更换或调整,调节方式更加简单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向传动机构22为齿轮组,齿轮组包括偶数个齿轮,所有齿轮依次啮合,并且位于两端的两个齿轮对应的与第一传动轴11和第二传动轴12传动连接。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齿轮组包括第一传动齿轮221和第二传动齿轮222,第一传动齿轮221和第二传动齿轮222啮合,第一传动齿轮221与第一传动轴11同轴传动连接,第二传动齿轮222与第二传动轴12同轴传动连接,通过第一传动齿轮221和第二传动齿轮222能够实现转速变换、转动方向变化的同时,还能可靠的传送变速箱输出的动力,其中,第一传动齿轮221的齿顶圆和第二传动齿轮222的齿顶圆对应的与换向壳21的内壁留有空隙,这样设置能够使第一传动齿轮221和第二传动齿轮222均有可调节空间,并且仅需要调节第一传动齿轮221和第二传动齿轮222的尺寸,保证二者啮合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换向传动机构22还可以是皮带轮组或者链轮组,只要换向传动机构22能够稳定的传送变速箱输出的动力,并且能够改变变速箱输出轴的转动方向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齿轮221与第一传动轴11一体成型,第二传动齿轮222和第二传动轴12一体成型,这样设置能够使整个换向机构减少了零件的数量,工作更加稳定可靠,故障率更低,并且齿轮和轴的结构都并不复杂,生产加工的成本也很低。
继续参照图1所示,第一传动轴11的两端均通过轴承4对应的安装在变速箱壳体和换向壳21上,第二传动轴12的两端均通过轴承4对应的安装在变速箱壳体和换向壳21上,应当能够理解的是,轴承4不仅有套设在第一传动轴11和第二传动轴12上,还可以顶在第一传动轴11与换向壳21之间的位置处,用于减少第一传动轴11与换向壳21之间的摩擦,轴承4不仅起到支撑第一传动轴11和第二传动轴12的作用,也使第一传动轴11和第二传动轴12受到更少的摩擦,提高机械传动效率的同时还延长了零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向壳21上设有输出口,第二传动轴12的一端从输出口伸出,并且第二传动轴12的伸出端设有法兰盘5,通过法兰盘5的设置能够使第二传动轴12与整车驱动桥上的传动轴或者差速器连接更为方便,同时能保证连接处工作可靠,方便维修更换。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二传动轴12与输出口之间设有油封6,通过油封6的设置,能够保证变速箱的密封性,防止出现漏油渗油的现象,需要说明的是,换向壳21的内部设有与第二传动轴12靠近输出口处的一段配合的环形槽,并且第二传动轴12上设有与环形槽配合的矩形密封7,进一步提高整个变速箱的密封性,降低输出口处漏油渗油的概率。
继续参照图1所示,第一传动轴11和第二传动轴12内均设有油路3,该油路3能够对第一传动轴11和第二传动轴12进行冷却润滑的同时,也能连通到变速箱内的其他轴体或油路内,使整个变速箱的润滑油路和冷却油路均连通成一个整体,冷却和润滑效率更高。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变速箱,包括上述的换向结构。
具体实现方式和实现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并能带来相同或者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具体可参照上述变速箱用换向结构实施例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公开。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公开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变速箱用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传动轴(11)、第二传动轴(12)和换向组件,所述换向组件包括换向壳(21)和换向传动机构(22),所述换向壳(21)设置在变速箱输出端的一侧,所述换向传动机构(22)设置在所述换向壳(21)内,所述第一传动轴(11)通过所述换向传动机构(22)与所述第二传动轴(12)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11)的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传动轴(12)的转动方向相反,所述换向壳(21)的内壁与所述换向传动机构(22)的周侧之间留有空隙,所述空隙用于调节所述换向传动机构(22)的传动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用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传动机构(22)为齿轮组,所述齿轮组包括偶数个齿轮,所有所述齿轮依次啮合,并且位于两端的两个所述齿轮对应的与所述第一传动轴(11)和所述第二传动轴(12)传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用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包括第一传动齿轮(221)和第二传动齿轮(222),所述第一传动齿轮(221)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222)啮合,所述第一传动齿轮(221)与所述第一传动轴(11)同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齿轮(222)与所述第二传动轴(12)同轴传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箱用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221)的齿顶圆和所述第二传动齿轮(222)的齿顶圆对应的与所述换向壳(21)的内壁留有空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箱用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齿轮(221)与所述第一传动轴(11)一体成型,所述第二传动齿轮(222)和所述第二传动轴(12)一体成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用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轴(11)的两端均通过轴承(4)对应的安装在变速箱壳体和所述换向壳(21)上,所述第二传动轴(12)的两端均通过轴承(4)对应的安装在变速箱壳体和所述换向壳(21)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用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壳(21)上设有输出口,所述第二传动轴(12)的一端从所述输出口伸出,并且所述第二传动轴(12)的伸出端设有法兰盘(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变速箱用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轴(12)与所述输出口之间设有油封(6)。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用换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轴(11)和所述第二传动轴(12)内均设有油路(3)。
10.一种变速箱,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换向结构。
CN202111213747.1A 2021-10-19 2021-10-19 变速箱用换向结构以及变速箱 Pending CN1136390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3747.1A CN113639027A (zh) 2021-10-19 2021-10-19 变速箱用换向结构以及变速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3747.1A CN113639027A (zh) 2021-10-19 2021-10-19 变速箱用换向结构以及变速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39027A true CN113639027A (zh) 2021-11-12

Family

ID=78427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13747.1A Pending CN113639027A (zh) 2021-10-19 2021-10-19 变速箱用换向结构以及变速箱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39027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19037A1 (en) * 2003-04-16 2006-10-05 Tochigi Fuji Sangyo Kabushiki Kaisha Support structure and gear mechanism having the same
CN202729676U (zh) * 2012-06-14 2013-02-13 周国成 一种以内燃机为动力源的可换向卷扬机
CN203585217U (zh) * 2013-09-30 2014-05-07 江锦华 传动比可调圆柱齿轮减速器
CN203717854U (zh) * 2014-02-20 2014-07-16 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壁挂式还田机换向箱体
CN206347081U (zh) * 2016-12-19 2017-07-21 扬州大学 一种直接输入输出锥盘式变径带轮无级变速器
CN109798349A (zh) * 2019-03-19 2019-05-24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角传动箱总成及特种车辆
CN212509406U (zh) * 2020-06-29 2021-02-09 无锡高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无心磨床双支撑可变矩减速机构
CN213064545U (zh) * 2020-06-28 2021-04-27 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柴油机用风扇传动箱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19037A1 (en) * 2003-04-16 2006-10-05 Tochigi Fuji Sangyo Kabushiki Kaisha Support structure and gear mechanism having the same
CN202729676U (zh) * 2012-06-14 2013-02-13 周国成 一种以内燃机为动力源的可换向卷扬机
CN203585217U (zh) * 2013-09-30 2014-05-07 江锦华 传动比可调圆柱齿轮减速器
CN203717854U (zh) * 2014-02-20 2014-07-16 江苏江淮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壁挂式还田机换向箱体
CN206347081U (zh) * 2016-12-19 2017-07-21 扬州大学 一种直接输入输出锥盘式变径带轮无级变速器
CN109798349A (zh) * 2019-03-19 2019-05-24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角传动箱总成及特种车辆
CN213064545U (zh) * 2020-06-28 2021-04-27 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柴油机用风扇传动箱
CN212509406U (zh) * 2020-06-29 2021-02-09 无锡高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无心磨床双支撑可变矩减速机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88043B2 (en) Belt type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US7387588B2 (en) Planetary gear train
CN108386496B (zh) 机械齿轮式无级自动变速器
US6599216B1 (en) Gearbox unit
JPS61140672A (ja) 4輪駆動車の自動変速機
KR20190080476A (ko) 차량용 동력전달장치
CN108730435A (zh) 电动车双动力无级变速箱
CN108131426A (zh) 一种摩擦片离合器式两级自动换挡变扭齿轮机构
CN110549847A (zh) 一种用于汽车动力系统的驱动传动装置
CN109693529A (zh) 一种混合动力专用变速器
CN216200320U (zh) 变速箱用换向结构以及变速箱
CN113639027A (zh) 变速箱用换向结构以及变速箱
CN215908357U (zh) 变速箱输入轴的连接结构以及变速箱
CN108001216B (zh) 基于无级变速器的电动汽车动力总成
EP1577583A1 (en) Automatic speed changer
CN215826473U (zh) 双电机电驱动桥
CN214221917U (zh) 无级自动变速装置、无级自动变速器及机动车辆
JPH04285354A (ja) 車両用変速装置
CN212250995U (zh) 多级变速器
JPH08285033A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装置
CN218408462U (zh) 变速箱油路结构、变速箱以及车辆
CN112128321A (zh) 一种行星排式两挡电驱动传动装置及其运行方法
CN113124111A (zh) 车辆用减速箱
CN211423288U (zh) 车辆用减速箱
CN113639033B (zh) 变速箱油路系统以及变速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1112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