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36657A - 一种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36657A
CN113636657A CN202111016577.8A CN202111016577A CN113636657A CN 113636657 A CN113636657 A CN 113636657A CN 202111016577 A CN202111016577 A CN 202111016577A CN 113636657 A CN113636657 A CN 1136366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aeration
water quality
bottom mud
attribu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165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衢
樊蓓莉
毛韦达
赵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Orient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Orient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Orient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Orient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1657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36657A/zh
Publication of CN113636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366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2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animals or plants used, e.g. alga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3/0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3/34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characterised by the microorganisms used
    • C02F3/347Use of yeasts or fungi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通过对生态拼接毯结构的安装构建,建立了一套决策分析方法,用于搭建生态拼接毯结构设计计算方法体系,其中在生态拼接毯安装前期,通过系统计算得到填料配比,有针对性的配比填料,提高底泥处理效率;并且在持续运行后期通过监测实时水质数据变化,在污染水体水质发生突变时,运用计算体系得出最佳决策方法,对生态拼接毯进行改进,以应对突然输入的外源污染物质,而且分层结构也可根据水质变化进行替换,保证了对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可持续净化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底泥修复和水处理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主要应用于河道和湖泊底泥修复与自然水体净化。
背景技术
随着外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河道和湖泊水源的补充,水体的黑臭程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由于长时间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不规范排放,以及空气污染沉降等一系列原因,致使湖泊和河流的底泥中仍然储存有大量的污染物甚至有害物质,它们源源不断的从底泥中释放,溶入水中,对水体造成污染,使得水质恶化,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已成为改善水体水质的关键。
目前,河道底泥修复与处理的方法,从底泥处理方式出发,可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按污染源控制原理,可分为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和生物修复。异位修复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处理方式:首先将河道底泥挖出,然后将挖掘后的底泥脱水,采用化学或者生物的方法处理污水,并将底泥进行干燥填埋。异位修复法可以对河道的污染底泥进行有效的清除,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河道的生态系统,水体污染也被转嫁为固废污染,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原位修复主要是对河道原位置的底泥进行修复处理,采用的方法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修复等污染源控制技术。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掩盖、吸附和降解等。其中物理修复主要运用土工布和膨润土等防水材料进行掩盖,直接隔绝底泥对上层水体的污染。化学和生物修复主要包括原位化学钝化、原位曝气和投加微生物的方式改善污染底泥。原位化学钝化是向黑臭底泥中投加氧化剂(过氧化钙、过氧化氢)以及电子受体(硝酸盐)等,氧化剂可将还原物质氧化,提高氧化还原电位。而投加的硝酸盐,可促进底泥中反硝化细菌的大量繁殖,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从而达到消除臭味、提高氧化还原电位,促使底泥从厌氧状态向缺氧状态转变的目的。
以上所述的方法单独使用都不具备可持续性,防水隔绝可以短时间的解决底泥污染的问题,但如果掩盖材料发生破坏,则底部的污染会继续释放到上覆水体,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短期的解决方式。投加的化学药剂虽然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化学试剂的性质,长期投加可能会改变水体的pH值以及氧化还原电位,对其他理化性质造成影响,这种影响不可逆,同时对水生生物也会造成伤害。原位曝气的方式对黑臭水体的增氧有很好的效果,但只进行曝气对黑臭水体的治理效果远远不够。直接投加微生物到底泥中,虽然对底泥有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水流的冲刷,微生物会随着被冲走,可持续性太差。
因此,在治理底泥内源污染治理时,阻止底泥污染物强烈释放的同时,逐渐修复污染底泥,达到维持甚至改善上覆水体水质的目的,是现有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工程应用的终极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城市河道或湖泊的底泥不断析出污染物质破坏上覆水体的问题,提出一种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该方法首先可对底泥进行适当阻隔,防止底泥在水体不断扰动的情况下持续向上翻起污染水体,其次该生态拼接毯多层递进式净化污染物的结构,能够从下到上逐步净化底泥中的氮、磷、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质,设计结构中的吸附球还可以吸附底泥散发的NH3、H2S、土臭素、二甲基异莰醇等嗅味物质。最后,位于生态毯上层的水生植物的设计不仅可以兼顾水生态治理和景观美化,同时也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和有机物,共同组成多元化的生态治理体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底泥上竖直设置若干合金固定片,通过螺丝在合金固定片的卡槽下部固定底泥覆盖修复层,所述底泥覆盖修复层包括长方体网格结构的塑料筐外壳、铺设在所述塑料筐外壳底部的碳纤维布层、填充在所述塑料筐外壳内的混合颗粒层以及设置在所述塑料筐外壳上的反滤上盖板,其中,所述混合颗粒层采用粒径8~12mm的麦饭石、粒径8~12mm的沸石、粒径8~10mm的ORC释氧剂以及粒径6~8mm的底泥修复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基于污染程度计算比例铺设而成;
B、在所述底泥覆盖修复层上的合金固定片上固定曝气微生物处理层,所述曝气微生物处理层包括带孔的合金主体框架、贯穿设置在所述合金主体框架内的曝气主管、固定所述合金主体框架与曝气主管的曝气管卡口、通过连接卡扣与所述曝气主管交错连接的曝气支管、填充在所述合金主体框架内的微生物载体颗粒和聚氨酯微生物挂膜载体;
C、在所述曝气微生物处理层上的合金固定片上固定植物吸附层,所述植物吸附层包括六面开孔的合金框、间隔设置在所述合金框内的植物种植篮以及填充在所述合金框内的吸附球,在所述植物种植篮底部填充种植基质,在所述种植基质内种植水生植物;
D、将相邻曝气微生物处理层内的曝气主管通过曝气管卡口相连接,所述曝气主管通过管路与空压机相连接,并设置水质监测仪器,完成生态拼接毯结构的构建;
E、在所述生态拼接毯结构持续运行后期,通过水质监测仪器监测实时水质数据变化,在污染水体水质发生突变时,运用应对水质突发情况决策参数计算方法得出备选方案的优选排序,选取排序的前三种方法,对生态拼接毯结构进行改进。
优选地,所述ORC释氧剂包括质量比为16:30:14:18:22的膨润土、过氧化钙、砂、水泥以及水;所述底泥修复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包括质量比为18:26:15:17:24的生物菌剂、火山石、砂石、水泥以及水。
优选地,所述微生物载体颗粒和聚氨酯微生物挂膜载体的填充体积比为65:100;所述微生物载体颗粒的粒径为6mm左右,所述聚氨酯微生物挂膜载体为边长为3cm左右的泡沫状立方体。
优选地,所述曝气主管为合金管道,且每隔30cm于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曝气孔,所述曝气支管为PVC开孔管,所述曝气支管通过连接卡扣连接在曝气主管开孔段上。
优选地,所述微生物载体颗粒为酵母菌、光合菌、Gram阳性杆菌、硝化细菌和聚磷菌包埋在陶粒中制成的固定化微生物载体颗粒。
优选地,所述吸附球的直径为6cm,装填密度为200个/m3,所述吸附球为网状空心球,所述吸附球内部装载填充材料,所述填充材料包括硅藻土、果壳活性炭颗粒以及ORC释氧剂。
优选地,所述底泥覆盖修复层、曝气微生物处理层以及植物吸附层的层间距为5cm。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优点是:
本发明的方法构建了三层结构,从下到上依次对底泥释放的污染物进行治理。底泥覆盖修复层选用功能性填料颗粒覆盖底泥,延缓底泥污染物的释放速率,同时通过功能性填料颗粒麦饭石、沸石、ORC释氧剂和微生物载体颗粒对有机物、氮,磷和重金属进行阻隔和吸附,根据不同的底泥污染情况设计最佳填料体积比,初步治理污染底泥,使得进入上覆水的污染物浓度下降;曝气微生物处理层运用曝气系统增加了水体中的溶解氧,保证了微生物的活性,微生物载体颗粒比传统微生物挂膜更适应污染的突然汇入,同时微生物的缓释可延长处理效果;植物吸附层包括吸附球和水生植物,吸附球可对有害气体进行吸收,植物根系可进一步消减污染物。
本发明建立了一套决策分析方法,用于搭建生态拼接毯设计计算方法体系,其中在生态拼接毯安装前期,通过系统计算得到填料配比,有针对性的配比填料,提高底泥处理效率;其中,持续运行后期通过监测实时水质数据变化,在污染水体水质发生突变时,运用计算体系得出最佳决策方法,对生态拼接毯进行改进,以应对突然输入的外源污染物质。
因此,本发明的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不仅可以进行生态拼接毯结构的针对性设计制造,方便工程安装和运输,而且分层结构也可根据水质变化进行替换,保证了对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可持续净化能力。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合金固定片示意图;
图2为生态拼接毯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3为生态拼接毯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曝气微生物处理层结构示意图;
图5为曝气微生物处理层截面示意图;
图6为生态拼接毯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如图1~图6所示,其中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构建了一种可对底泥、底泥释放的污染物和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可持续净化的复合处理体系。
具体地,所述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在底泥上竖直设置若干合金固定片7,通过螺丝在合金固定片7的卡槽下部固定底泥覆盖修复层2,所述底泥覆盖修复层2包括长方体网格结构的塑料筐外壳、铺设在所述塑料筐外壳底部的碳纤维布层、填充在所述塑料筐外壳内的混合颗粒层以及设置在所述塑料筐外壳上的反滤上盖板3,其中,所述混合颗粒层采用粒径8~12mm的麦饭石、粒径8~12mm的沸石、粒径8~10mm的ORC释氧剂以及粒径6~8mm的底泥修复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基于污染程度计算比例铺设而成。
B、在所述底泥覆盖修复层2上的合金固定片7上固定曝气微生物处理层4,所述曝气微生物处理层4包括带孔的合金主体框架8、贯穿设置在所述合金主体框架8内的曝气主管12、固定所述合金主体框架8与曝气主管12的曝气管卡口10、通过连接卡扣13与所述曝气主管12交错连接的曝气支管14、填充在所述合金主体框架8内的微生物载体颗粒11和聚氨酯微生物挂膜载体9。
C、在所述曝气微生物处理层4上的合金固定片7上固定植物吸附层5,所述植物吸附层5包括六面开孔的合金框、间隔设置在所述合金框内的植物种植篮15以及填充在所述合金框内的吸附球16,在所述植物种植篮15底部填充种植基质,在所述种植基质内种植水生植物17。
D、将相邻曝气微生物处理层4内的曝气主管12通过曝气管卡口10相连接,所述曝气主管12通过管路与空压机18相连接,并设置水质监测仪器,完成生态拼接毯结构的构建。
E、在所述生态拼接毯结构持续运行后期,通过水质监测仪器监测实时水质数据变化,在污染水体水质发生突变时,运用应对水质突发情况决策参数计算方法得出备选方案的优选排序,选取排序的前三种方法,对生态拼接毯结构进行改进。
在河道和湖泊底泥治理的过程中,生态拼接毯结构可直接在湖底或者河道底部进行铺设。生态拼接毯结构的适用条件如下:
水体流速≤0.4m/s;
水深≥1.0m(生态拼接毯具有一定的高度);
水体污染程度轻至中度;
河道底部材质为自然型河道非硬质河道;
底泥状态为底泥层较厚,会持续释放污染物但水体未达到严重黑臭的程度。
如图1所示,生态拼接毯结构为单元式拼接结构,每个生态拼接毯结构单元横切面优选为正方形,也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宽度设置在1.2m~2.0m,高度0.55~0.65m,高度可在此区间范围内进行调节。该毯四角外缘用合金固定片7进行固定,通过螺丝固定在合金固定片7的卡槽内,可上下调整位置,各层之间独立安装,可进行拆卸,同时通过底部的螺丝孔打桩固定在河湖底部。合金固定片7按照生态拼接毯结构的大小进行布置,合金固定片7和框架主体结构如图2所示。
所述生态拼接毯结构主体单元结构如图3所示,该生态拼接毯结构在竖直方向为3层结构,从下到上依次为底泥覆盖修复层2、曝气微生物处理层4和植物吸附层5,各层之间设置5cm的空白,以保证纵向水体6的流动性。
底泥覆盖修复层2是生态拼接毯结构结构直接接触底泥面1的最下层,高度约为10~12cm,为长方体网格结构的塑料筐外壳。塑料筐外壳底部铺设抗拉强度高的碳纤维布料制成的孔径约等于5mm的碳纤维布面;长方体塑料筐外壳四个侧面均采用塑料框结构,孔径保持3~5mm。
进一步,塑料筐外壳内填充混合颗粒,待填料填充后,安装反滤上盖板3。所述反滤上盖板3主体材料为涤纶短纤针刺土工布制成,该上盖板材料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不会阻碍水体和污染物质的流动,也能截流因为外界扰动翻起来的泥土,防止污染的底泥将上层水体变浑浊,涤纶短纤针刺土工布抗拉强度高,长时间在装置最底部不容易破裂,能够增强结构的稳定性。
塑料框内填充混合颗粒层作为覆盖修复主体,按100%体积比例填满箱体。混合颗粒共有4种,分别是麦饭石(8~12mm):对氨氮的阻隔效率高;沸石(8~12mm):具有吸附性,对重金属有着较好的阻隔作用;ORC释氧剂(8~10mm):产生的气泡较小,能够直接作用于沉积物表面,最大程度地使沉积物与释放的氧气接触,对好氧修复过程起到促进作用;底泥修复固定化微生物颗粒(6~8mm):是一种运用生物工艺学技术,将乳酸菌、酵母菌群、Gram阳性杆菌群、硝化菌群等多种微生物包埋在陶粒、火山石等材料的固体颗粒中制成的固定化微生物载体,专门针对底泥修复。其中,ORC释氧剂和底泥修复固定化微生物颗粒为自制混合颗粒,采用机械破碎搅拌的方式进行破碎后,将混合物置于模具中压制成直径6~10mm的近似球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ORC释氧剂包括质量比为16:30:14:18:22的膨润土、过氧化钙、砂、水泥以及水;所述底泥修复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包括质量比为18:26:15:17:24的生物菌剂、火山石、砂石、水泥以及水。
优选地,在步骤A中,基于污染程度计算比例的步骤包括:
(1)确定最佳底泥状态的修复目标值和所述底泥覆盖修复层作用的污染阈值,如下表: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081
(2)测定底泥污染物含量,对底泥采样,测定底泥中的有机质OM、总氮N、总磷P,重金属4种污染指标值的含量;分析方法按《土壤理化分析》《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推荐的方法执行,得到底泥污染测定值表格: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082
(3)构建决策矩阵:
将对底泥中污染物起到阻隔和修复效果的基质归为方案层,共4种填料,以及填料有效改善的指标归为属性层,共4种污染指标。
方案层:麦饭石、沸石、ORC释氧剂、底泥修复固定化微生物颗粒;
属性层: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重金属;
针对方案层-属性层,建立决策矩阵,A={麦饭石、沸石、ORC释氧剂、底泥修复固定化微生物颗粒},B={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重金属},矩阵元素的含义为第i个填料对第j个污染指标的改善程度,记为rij
令1-fij=t* ij,方案与属性的关系用决策矩阵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091
其中tij表示Vague集AB的真隶属函数,fij表示Vague集A的假隶属函数;rij根据参考表格进行选取;rij根据以下参考表格进行选取,等级越高,改善程度越高,方案越优。
优选地,所述参考表格为: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092
选择[1,1]作为理想值,比较各矩阵元素与理想值的区分度,若某污染指标下的元素越接近理想值,则该属性具备较高权重,反之,若某污染指标下的元素与理想值的偏离程度越大,则该污染指标的权重越低。
综合考虑投影和距离两种因素,将理想属性值r0j用Vague值[1,1]表示,计算rij的评价值为: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093
不同填料对于各个污染指标的改善程度不同,之后利用决策矩阵元素rij的评价值计算得填料方案中各个属性的权重: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094
(4)计算填料比例:
Mj代表每一种污染指标的偏离程度: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01
Sj代表同一个修复体系内,各个污染指标的相对污染贡献比重: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02
Fi表示第i种填料对4种污染指标的综合改善指数: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03
Pi代表每种填料的比例: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04
计算得到各填料比例Pi,最后通过施工环境水体深度和表层底泥厚度,确定混合颗粒层高度,按填料比例计算出填料体积对所述混合颗粒层进行填充。
底泥修复层填料体积计算结果表格如下: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05
曝气微生物处理层4位于生态拼接毯结构中间层,此层运用微生物处理和机械曝气相结合的处理方法,净化底泥释放和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氮,磷等。如图4、图5所示,曝气微生物处理层4的主体框架为合金主体框架8,合金主体框架8设计为两侧开孔,设置曝气管道如图4所示。所述合金主体框架8内除曝气管道剩余部分,按照体积比65%的比例填充微生物载体颗粒11(粒径为6mm左右)和聚氨酯微生物挂膜载体9,聚氨酯微生物挂膜载体9(边长为3cm左右的泡沫状立方体)作为微生物颗粒溶解之后微生物栖息的场所,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使得大量微生物得以附着生长,可维持曝气微生物处理层内较高浓度的生物量。
微生物处理和曝气相结合,可以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增加水体溶解氧,有利于提高有机物和氮磷等的去除效果。曝气主管12选用合金管道,每隔30cm于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曝气孔,曝气支管14为PVC开孔管,通过连接卡扣13固定在曝气主管12开孔段。
微生物载体颗粒11(直径6mm左右)是经过固化处理的可持续释放微生物的成品颗粒,其中微生物主要包括酵母菌、光合菌、Gram阳性杆菌、硝化细菌、聚磷菌等,将多种细菌包埋在陶粒中制成固定化微生物载体颗粒,其菌种适应性强,持续释放时间长,因此可承受较高的外源污染的冲击(如初期雨水、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再结合聚氨酯泡沫载体的挂膜作用,处理效果更加高效稳定。
如图3所示,所述植物吸附层5包括六面开孔的合金框、间隔设置在所述合金框内的植物种植篮15以及填充在所述合金框内的吸附球16,所述植物种植篮15底部填充有种植基质,所述种植基质内种植有水生植物17。植物吸附层5为长方体结构,六个面均采用合金开孔材料(孔径3~5cm),顶部按照图3所示的布局设置植物种植篮15,植物种植篮15内的填料基质按照1:2添加陶粒和沸石,底部为孔径3~5cm的带孔合金板。
优选地,所述吸附球16的直径为6cm,装填密度为200个/m3,所述吸附球16为网状空心球,所述吸附球16内部装载填充材料,所述填充材料包括硅藻土、果壳活性炭颗粒以及ORC释氧剂(为植物根部提供溶解氧),用于对底泥中释放的污染物进入上覆水体前进行吸附和净化,尤其是针对经发酵产生的NH3、H2S、土臭素、二甲基异莰醇等臭味物质,吸附层可以对这些有气味和有害的气体进行吸附。同时植物吸附层上盖板可以打开,可以在吸附饱和之后将吸附球取出更换,进行持久有效地利用。
植物种植篮15种植的植物以沉水植物为主,如果水位较浅,也可以根据需要种植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植物可对底泥释放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净化,同时还能加强景观效果,由于生态拼接毯结构的可组合性,根据景观需求进行植物搭配设计,增强河道和湖泊的景观效果。
具体地,各层的材料功能特性和投加频率如下表1所示:
表1各层材料及功能特性表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21
将相邻曝气微生物处理层(4)内的曝气主管(12)通过曝气管卡口(10)相连接,所述曝气主管(12)通过管路与空压机(18)相连接,并设置水质监测仪器,完成生态拼接毯结构的构建。空压机18可设置外加能源结构,包括太阳能电池板,曝气连接管,水质监测仪器等。外加能源结构在供给曝气的同时也可以为河道和湖泊沿岸人行道的路灯进行供电。
根据水质监测仪器监测到的水质变化,如河湖系统受到突发外来污染源汇入,污染指标急剧增大,系统突增污染修复任务,采用应对水质突发情况决策参数计算方法:应对水质突发情况的决策参数计算方法,计算得到适用于当前水环境的生态拼接毯最佳改进方法,形成应急决策方案,以应对水质变化的突发情况。根据应对水质突发情况决策参数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得到备选方案的优选排序。
具体地,所述应对水质突发情况决策参数计算方法步骤包括:
(1)记录平时的水质数据变化情况,作为决策的计算基础,当水质突变时完成河湖水质监测,获得水质指标数据,水质监测表如下: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31
(2)标准化水质指标:
Z-score标准化方法是根据初始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对其进行处理的方法,处理后的数据符合标准正态分布(均值为0,标准差为1),数据x标准化方法为: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32
其中,μ为样本的均值,即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33
σ为样本的标准差,即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34
由于在水质监测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数据,为尽量消除异常数据的误差影响,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可监测p种水质参数,当前数据用Sj表示,选取水质正常时的q组数据作为历史参考数据,用Skj表示,其中1≤k≤q,1≤j≤p决策所关注的是当前状态的数据,因此对当前数据Sj进行标准化: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35
(3)构建决策矩阵计算权重:
方案层:微生物菌剂(有机物),微生物菌剂(氮、磷),曝气充氧,混凝沉淀,化学除藻;
属性层:叶绿素a,溶解氧,总氮(TN),总磷(TP),COD;
具体地,方案层具体方案内容为:
微生物菌剂(有机物):向微生物层投加主要针对有机物的微生物菌剂。
微生物菌剂(氮、磷):向微生物层投加主要针对氮、磷的微生物菌剂。
曝气充氧:在日常曝气程度上,增加曝气时间。
混凝沉淀:向植物吸附层投加装有缓释混凝药剂的载体球,减缓化学药剂对水体生物的影响。
化学除藻:在载体球中投加化学缓释剂,用于水体化学除藻。
当然,具体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工程和日常维护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他适用于可持续生态拼接毯的改进方案。
针对方案层-属性层,建立决策矩阵,C={微生物菌剂(有机物),微生物菌剂(氮、磷),曝气充氧,混凝沉淀,化学除藻},D={叶绿素a,溶解氧,总氮(TN),总磷(TP),COD};
矩阵元素的含义为第i个填料对第j个污染指标的改善程度,记为rij
令1-fij=t* ij,方案与属性的关系用决策矩阵表示为: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41
其中tij表示Vague集AB的真隶属函数,fij表示Vague集A的假隶属函数;rij根据参考表格进行选取;rij根据以下参考表格进行选取,等级越高,改善程度越高,方案越优。
优选地,所述参考表格为: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42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51
选择[1,1]作为理想值,比较各矩阵元素与理想值的区分度,若某污染指标下的元素越接近理想值,则该指标具备较高权重,反之,若某污染指标下的元素与理想值的偏离程度越大,则该污染指标的权重越低。
综合考虑投影和距离两种因素,将理想属性值r0j用Vague值[1,1]表示,计算rij的评价值为: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52
不同解决方案对于各个污染指标的改善程度不同,之后利用决策矩阵元素rij的评价值计算得应对突发水质变化决策方案中各个属性的权重: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53
根据决策体系,形成决策矩阵,将属性权重作为元素,构造出与决策矩阵CD规模相同的属性矩阵W: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54
根据TOPSIS方法的方式,可认为经过标准化处理的实时数据属性值即为理想解,即最优方案中的各个属性权重应该与理想解(实时数据)中对应的属性无限接近。
(4)计算排序,根据欧式距离计算各备选方案与实时数据s*的接近程度:
Figure BDA0003240383440000155
距离di越小表示该方案解决实时状态下问题的能力越强,根据di值的大小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比较。
此时,选取前三种方法,对可持续生态拼接毯结构及其使用方法进行优化,得到应对水质突发情况的最终决策方案。
本发明建立了一套决策分析方法,用于搭建生态拼接毯设计计算方法体系,其中在生态拼接毯安装前期,通过系统计算得到填料配比,有针对性的配比填料,提高底泥处理效率;其中,持续运行后期通过监测实时水质数据变化,在污染水体水质发生突变时,运用计算体系得出最佳决策方法,对生态拼接毯进行改进,以应对突然输入的外源污染物质。
因此,本发明的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不仅可以进行生态拼接毯结构的针对性设计制造,方便工程安装和运输,而且分层结构也可根据水质变化进行替换,保证了对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可持续净化能力。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Claims (10)

1.一种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在底泥上竖直设置若干合金固定片(7),通过螺丝在合金固定片7的卡槽下部固定底泥覆盖修复层(2),所述底泥覆盖修复层(2)包括长方体网格结构的塑料筐外壳、铺设在所述塑料筐外壳底部的碳纤维布层、填充在所述塑料筐外壳内的混合颗粒层以及设置在所述塑料筐外壳上的反滤上盖板(3),其中,所述混合颗粒层采用粒径8~12mm的麦饭石、粒径8~12mm的沸石、粒径8~10mm的ORC释氧剂以及粒径6~8mm的底泥修复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基于污染程度计算比例铺设而成;
B、在所述底泥覆盖修复层(2)上的合金固定片(7)上固定曝气微生物处理层(4),所述曝气微生物处理层(4)包括带孔的合金主体框架(8)、贯穿设置在所述合金主体框架(8)内的曝气主管(12)、固定所述合金主体框架(8)与曝气主管(12)的曝气管卡口(10)、通过连接卡扣(13)与所述曝气主管(12)交错连接的曝气支管(14)、填充在所述合金主体框架(8)内的微生物载体颗粒(11)和聚氨酯微生物挂膜载体(9);
C、在所述曝气微生物处理层(4)上的合金固定片(7)上固定植物吸附层(5),所述植物吸附层(5)包括六面开孔的合金框、间隔设置在所述合金框内的植物种植篮(15)以及填充在所述合金框内的吸附球(16),在所述植物种植篮(15)底部填充种植基质,在所述种植基质内种植水生植物(17);
D、将相邻曝气微生物处理层(4)内的曝气主管(12)通过曝气管卡口(10)相连接,所述曝气主管(12)通过管路与空压机(18)相连接,并设置水质监测仪器,完成生态拼接毯结构的构建;
E、在所述生态拼接毯结构持续运行后期,通过水质监测仪器监测实时水质数据变化,在污染水体水质发生突变时,运用应对水质突发情况决策参数计算方法得出备选方案的优选排序,选取排序的前三种方法,对生态拼接毯结构进行改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续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中,基于污染程度计算比例的步骤包括:
(1)确定最佳底泥状态的修复目标值和所述底泥覆盖修复层作用的污染阈值;
(2)测定底泥污染物含量,对底泥采样,测定底泥中的有机质OM、总氮N、总磷P,重金属4种污染指标值的含量;
(3)构建决策矩阵:
将对底泥中污染物起到阻隔和修复效果的归为方案层,共4种填料,以及填料有效改善的归为属性层,共4种污染指标;
方案层:麦饭石、沸石、ORC释氧剂、底泥修复固定化微生物颗粒;
属性层: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重金属;
针对方案层-属性层,建立决策矩阵,A={麦饭石、沸石、ORC释氧剂、底泥修复固定化微生物颗粒},B={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重金属},矩阵元素的含义为第i个填料对第j个污染指标的改善程度,记为rij
令1-fij=t* ij,方案与属性的关系用决策矩阵表示为:
Figure FDA0003240383430000021
其中tij表示Vague集AB的真隶属函数,fij表示Vague集A的假隶属函数;rij根据参考表格进行选取;
将理想属性值r0j用Vague值[1,1]表示,计算rij的评价值为:
Figure FDA0003240383430000022
之后利用决策矩阵元素rij的评价值计算得填料方案中各个属性的权重:
Figure FDA0003240383430000031
(4)计算填料比例:
Mj代表每一种污染指标的偏离程度:
Figure FDA0003240383430000032
Sj代表同一个修复体系内,各个污染指标的相对污染贡献比重:
Figure FDA0003240383430000033
Fi表示第i种填料对4种污染指标的综合改善指数:
Figure FDA0003240383430000034
Pi代表每种填料的比例:
Figure FDA0003240383430000035
计算得到各填料比例Pi,最后通过施工环境水体深度和表层底泥厚度,确定混合颗粒层高度,按填料比例对所述混合颗粒层进行填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续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E中,所述应对水质突发情况决策参数计算方法步骤包括:
(1)记录平时的水质数据变化情况,作为决策的计算基础,当水质突变时完成河湖水质监测,获得水质指标数据;
(2)标准化水质指标,采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对水质监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可监测p种水质参数,当前数据用Sj表示,选取水质正常时的q组数据作为历史参考数据,用Skj表示,其中1≤k≤q,1≤j≤p决策所关注的是当前状态的数据,因此对当前数据Sj进行标准化:
Figure FDA0003240383430000036
(3)构建决策矩阵:
方案层:微生物菌剂(有机物),微生物菌剂(氮、磷),曝气充氧,混凝沉淀,化学除藻;
属性层:叶绿素a,溶解氧,总氮(TN),总磷(TP),COD;
针对方案层-属性层,建立决策矩阵,C={微生物菌剂(有机物),微生物菌剂(氮、磷),曝气充氧,混凝沉淀,化学除藻},D={叶绿素a,溶解氧,总氮(TN),总磷(TP),COD};
根据决策体系,形成决策矩阵,计算出属性权重,属性权重的计算方法如下:
矩阵元素的含义为第i个填料对第j个污染指标的改善程度,记为rij
令1-fij=t* ij,方案与属性的关系用决策矩阵表示为:
Figure FDA0003240383430000041
其中tij表示Vague集AB的真隶属函数,fij表示Vague集A的假隶属函数;rij根据参考表格进行选取;rij根据参考表格进行选取,等级越高,改善程度越高,方案越优。
综合考虑投影和距离两种因素,将理想属性值r0j用Vague值[1,1]表示,计算rij的评价值为:
Figure FDA0003240383430000042
不同解决方案对于各个污染指标的改善程度不同,之后利用决策矩阵元素rij的评价值计算得应对突发水质变化决策方案中各个属性的权重:
Figure FDA0003240383430000043
将属性权重作为元素,构造出与决策矩阵CD规模相同的属性矩阵W:
Figure FDA0003240383430000044
(4)计算排序,根据欧式距离计算各备选方案与实时数据s*的接近程度:
Figure FDA0003240383430000051
根据di值的大小对备选方案进行排序比较。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持续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参考表格为:
Figure FDA000324038343000005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续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ORC释氧剂包括质量比为16:30:14:18:22的膨润土、过氧化钙、砂、水泥以及水;所述底泥修复固定化微生物颗粒包括质量比为18:26:15:17:24的生物菌剂、火山石、砂石、水泥以及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续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载体颗粒(11)和聚氨酯微生物挂膜载体(9)的填充体积比为65:100;所述微生物载体颗粒(11)的粒径为6mm左右,所述聚氨酯微生物挂膜载体(9)为边长为3cm左右的泡沫状立方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续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主管(12)为合金管道,且每隔30cm于左右两侧分别开设有曝气孔,所述曝气支管(14)为PVC开孔管,所述曝气支管(14)通过连接卡扣(13)连接在曝气主管(12)开孔段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续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载体颗粒(11)为酵母菌、光合菌、Gram阳性杆菌、硝化细菌和聚磷菌包埋在陶粒中制成的固定化微生物载体颗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续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球(16)的直径为6cm,装填密度为200个/m3,所述吸附球(16)为网状空心球,所述吸附球(16)内部装载填充材料,所述填充材料包括硅藻土、果壳活性炭颗粒以及ORC释氧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持续净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泥覆盖修复层(2)、曝气微生物处理层(4)以及植物吸附层(5)的层间距为5cm。
CN202111016577.8A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 Pending CN11363665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6577.8A CN113636657A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16577.8A CN113636657A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36657A true CN113636657A (zh) 2021-11-12

Family

ID=78424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16577.8A Pending CN113636657A (zh) 2021-08-31 2021-08-31 一种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36657A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45847A (zh) * 2014-11-28 2015-03-25 浙江绿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底泥修复剂以及底泥锁定方法
CN105045945A (zh) * 2015-04-20 2015-11-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快速构建经济高效型人工湿地的方法
CN105645563A (zh) * 2016-01-13 2016-06-08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抑制种源藻类复苏生长的污染底泥生态覆盖毯及应用方法
KR20170101448A (ko) * 2016-02-29 2017-09-06 (주)신대양 연안 표층 퇴적물 개선제
CN206538269U (zh) * 2017-01-26 2017-10-03 广东中微环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黑臭水底泥同步修复装置
CN108376297A (zh) * 2018-02-09 2018-08-07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水产养殖水质预警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078329A (zh) * 2019-05-27 2019-08-02 北京恒通国盛环境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底泥原位生物强化与底栖环境生态修复方法
CN111302493A (zh) * 2020-03-19 2020-06-19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集约化污水生态处理装置的精细化调控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45847A (zh) * 2014-11-28 2015-03-25 浙江绿凯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底泥修复剂以及底泥锁定方法
CN105045945A (zh) * 2015-04-20 2015-11-1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一种快速构建经济高效型人工湿地的方法
CN105645563A (zh) * 2016-01-13 2016-06-08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抑制种源藻类复苏生长的污染底泥生态覆盖毯及应用方法
KR20170101448A (ko) * 2016-02-29 2017-09-06 (주)신대양 연안 표층 퇴적물 개선제
CN206538269U (zh) * 2017-01-26 2017-10-03 广东中微环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黑臭水底泥同步修复装置
CN108376297A (zh) * 2018-02-09 2018-08-07 中国农业大学 一种水产养殖水质预警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0078329A (zh) * 2019-05-27 2019-08-02 北京恒通国盛环境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底泥原位生物强化与底栖环境生态修复方法
CN111302493A (zh) * 2020-03-19 2020-06-19 北京工业大学 一种集约化污水生态处理装置的精细化调控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白玉廷: "河湖藻类水华应急治理决策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工程科技І辑, pages 27 - 3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Varma et al. A review on performance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tropical and cold climate: Insights of mechanism, role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ystem modification in low temperature
US11352281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pollutants in the reuse of reclaimed water in agricultural activity areas with extreme water shortage
US9221698B2 (en) Hybrid artificial wetland water purification system, sewage treatment device using same, and natural nonpoint purification device capable of simultaneously purifying river and lake water
WO2004087584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using plants
CN101028951A (zh) 北方垂直潜流式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方法
CN216890328U (zh) 一种可持续净化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生态拼接毯及结构
KR101241817B1 (ko) 매립장 침출수 처리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13636658B (zh) 一种可持续净化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生态拼接毯
WO2018082236A1 (zh) 一种用于废水处理的多生物相微生物菌胶团的培养方法
Mažeikienė Improving small-scale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performance by using a filtering tertiary treatment unit
Ghasemi-Zaniani et al. Irrigation with waste water treated by constructed wetlands
Harmsen Landfarming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mineral oil contaminated sediments
CN104961297B (zh) 一种一体化污水生态处理塔
Prochaska et al. Performance of intermittently operated sand filters: a comparable study, treating wastewaters of different origins
CN113636657A (zh) 一种底泥和水体污染物的持续净化方法
CN110745951A (zh) 一种兼具除磷去异味的生物滞留池
CN110746055A (zh) 一种河道原位水质净化及污水深度处理系统
CN102730900A (zh) 一种村镇生活污水渗滤组合处理装置
CN217398693U (zh) 一种土壤渗滤生态循环系统
CN113935199B (zh) 一种乡村水环境生态链式修复系统
Khotimah et al. The efficiency of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removal in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 using multi soil layering
Rahi et al. Performance of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systems in the treatment of Al-Rustumia municipal wastewater using continuous loading feed
Deshpande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reatment of Domestic Wastewater Using Multi Soil Layering (MSL) System
CN111847813B (zh) 底泥原位修复方法
Peterson The effect of the antecedent dry conditions on nitrogen removal for a modified bioretention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