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30560A - 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630560A
CN113630560A CN202110925032.2A CN202110925032A CN113630560A CN 113630560 A CN113630560 A CN 113630560A CN 202110925032 A CN202110925032 A CN 202110925032A CN 113630560 A CN113630560 A CN 1136305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rget object
receiving surface
penumbra
light
scatte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250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630560B (zh
Inventor
靳辰飞
史晓洁
唐勐
杨灿
张思琦
田小芮
乔凯
杨杰
沈志强
刘丽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11092503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630560B/zh
Publication of CN1136305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305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6305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6305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4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scene brightness using illuminat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TIMAGE DATA PROCESSING OR GENERATION, IN GENERAL
    • G06T7/00Image analysis
    • G06T7/70Determining position or orientation of objects or 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5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optical camera components

Abstract

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属于光学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基于透射窗的半影成像技术中目标物体光强较弱或目标物体非主动发光条件下如何进行精确图像重构的问题。本发明成像方法通过选通相机选择采集经接收面第三次散射后的光,从而获得经接收面第三次散射后的光的光场强度分布y;并利用目标物体和二次半影所在场景中的物理位置,获得目标物体的正向传输矩阵A;利用光场强度分布y和正向传输矩阵A,求解经目标物体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DDA0003208854830000011
经去半影照明解算操作后,重构出目标物体的图像。本发明主要用于对目标物体光强较弱及非主动发光目标物体进行图像重构。

Description

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领域。
背景技术
非视域成像是一种针对于视域外目标的计算成像方法,该方法采集物体多次散射或反射到周围场景中的光场信息,并利用该信息来间接还原目标的图像。
搜寻和救援活动中的物体处于密闭空间由于大面积遮挡而无法被探测到的情况时有发生。
近些年,随着非视域成像技术的逐渐发展,针对上述情况,产生了基于透射窗口的被动非视域半影成像技术。现有的基于透射窗口的被动非视域半影成像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利用目标经过前方的一个透射窗口在接收平面上形成半影分布,然后利用该分布可以将隐藏目标计算重构出来。这种方式经过实验验证可行。但是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要求目标可以自身发光,这大大限制了该种成像的应用领域。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保证所有的隐藏目标都可以自身发光,且在目标物体光强较弱的情况下,对相机要求高,相机接收不到成像面半影分布的情况会经常出现,无法重构出目标图像。因此,现有技术中没有基于透射窗成像系统对目标物体光强较弱或非主动发光目标物体进行精确图像重构的方法,以上问题亟需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基于透射窗的半影成像技术中目标物体光强较弱或目标物体非主动发光条件下如何进行精确图像重构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
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该成像方法是基于透射窗的主动照明成像系统实现的,透射窗的主动照明成像系统包括脉冲光源、选通相机、遮挡物和接收面;
脉冲光源、选通相机和接收面均位于遮挡物的一侧,目标物体位于遮挡物的另一侧,且脉冲光源和选通相机均位于遮挡物与接收面之间;遮挡物上设有透射窗;
脉冲光源用于向接收面出射光,该光经接收面第一次散射后,穿过透射窗入射至目标物体,经目标物体第二次散射后穿过透射窗入射至接收面,又经接收面第三次散射后,入射至选通相机;其中,入射至目标物体上的光在目标物体上形成一次半影,从目标物体入射至接收面上的光,在接收面上形成二次半影,且脉冲光源不在目标物体的视域范围内;
该成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预设选通相机选通门起始时间和宽度,通过选通相机采集经接收面第三次散射后的光,从而获得经接收面第三次散射后的光的光场强度分布y;
S2、根据目标物体和二次半影所在场景中的物理位置,获得目标物体的正向传输矩阵A;其中,目标物体的正向传输矩阵A为经目标物体第二次散射后的光,入射到接收面形成二次半影后,再经接收面上二次半影所在区域第三次散射后,入射到选通相机中的光场分布矩阵;
S3、利用光场强度分布y和正向传输矩阵A,求解目标物体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21
S4、利用目标物体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22
对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23
去半影照明解算操作后,重构出目标物体的图像。
优选的是,S2、根据目标物体和二次半影所在场景中的物理位置,获得目标物体的正向传输矩阵A的实现方式包括如下步骤:
S21、根据目标物体和二次半影所在场景中的物理位置,获得经目标物体第二次散射后的光,入射到接收面形成二次半影后,再经接收面上二次半影所在区域第三次散射后,入射到选通相机中的光场分布映射系数Ai,j
其中,经目标物体上任意一点第二次散射后的光,入射到接收面形成二次半影后,再经接收面上二次半影所在区域第三次散射后,入射到选通相机中的光场分布映射系数Ai,j的实现方式为: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24
其中,
xj为目标物体上第j个点的位置矢量,j为目标物体区域的离散变量;
qi为接收面进行第三次散射时,接收面的二次半影区域上的第i个点的位置矢量,i为二次半影区域的离散变量;
po为遮挡物上透射窗内的第o个点的位置矢量,o为透射窗区域的离散变量;
m为选通相机的位置矢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31
为目标物体上xj处面元的法向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32
为接收面进行第三次散射时,接收面的二次半影区域上qi处面元的法向量;
α为接收面上二次半影区域和目标物体区域离散单元的比例系数;
f(qi-xj,m-qi)为接收面上,qi-xj入射方向的光辐射度与m-qi出射方向的光辐射度之间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33
为向量qi-xj与向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34
间的夹角;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35
为向量xj-qi与向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36
间的夹角;
v(xj,qi;po)为与位置矢量xj、qi和po相关的布尔值可见度函数;
S22、根据所有入射到选通相机中的光场分布映射系数,获得目标物体的正向传输矩阵A;
其中,正向传输矩阵A包括i×j个光场分布映射系数,Ai,j作为正向传输矩阵A中第i行第j列所对应的光场分布映射系数。
优选的是,S3、利用光场强度分布y和正向传输矩阵A,求解目标物体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37
的实现方式为: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38
u′为经目标物体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
Ψ(u′)为对u′进行约束的正则化先验模型;
λ为正则化系数。
优选的是,正则化先验模型为TV正则化先验模型、稀疏性正则化先验模型或非负正则化先验模型。
优选的是,u′满足如下关系:
y=Au′+n (公式三);
n表示场景中的噪声分布。
优选的是,S4、利用目标物体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39
对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310
去半影照明解算操作后,重构出目标物体的图像的实现方式为:
S41、获取打到目标物体上位置矢量xj处的光场强度u(xj);xj为目标物体上第j个点的位置矢量,j为目标物体区域的离散变量;
S42、通过目标物体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41
获得目标物体上位置矢量xj处散射出的离散光场强度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42
S43、通过u(xj)和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43
求解目标物体上位置矢量xj处的表面反射特征系数ρ(xj),从而获得目标物体的表面反射特征系数分布ρ,其中,ρ(xj)为ρ中的一个元素;
S44、对ρ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获得目标物体的图像。
优选的是,S41、获取打到目标物体上位置矢量xj处的光场强度u(xj)的实现方式为: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44
其中,
xj为目标物体上第j个点的位置矢量,j为目标物体区域的离散变量;
gc为接收面进行第三次散射时,接收面的照明区域上的第c个点的位置矢量,c为照明区域的离散变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45
为向量xj-gc与向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46
间的夹角;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47
为接收面进行第一次散射时,接收面的照明区域上gc处面元的法向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48
为向量gc-xj与向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49
间的夹角;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410
为目标物体上xj处面元的法向量;
v(gc,xj;po)为与位置矢量gc、xj和po相关的布尔值可见度函数;
po为遮挡物上透射窗内的第o个点的位置,o为透射窗区域的离散变量;
h(gc)为接收面进行第一次散射时,接收面的照明区域上gc处的光强;
ΔS为接收面上照明区域的离散面元的大小;
n1(xj)为目标物体上xj处的噪声。
优选的是,S43、通过u(xj)和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51
求解目标物体上位置矢量xj处的表面反射特征系数ρ(xj)的实现方式为: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52
优选的是,S1中,预设选通相机选通门宽度和起始时间,通过选通相机采集经接收面第三次散射后的光,从而获得经接收面第三次散射后的光的光场强度分布y的实现方式为:
S11、预设选通相机的选通门开门时间点topen,及其选通相机的选通门关门时间点tclose,根据选通相机的选通门的开门时间点和关门时间点,获得选通相机的选通门宽度τ=tclose-topen
S12、根据选通相机的选通门的开门时间点topen和其选通门关门时间点tclose,确定矩形窗函数w(t),其中,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53
t为观测时间;
S13、根据矩形窗函数w(t),获得光场强度分布y,所述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54
其中,Y(t)为选通相机视场内的混合光场分布;
τ为选通相机的选通门宽度。
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使用本发明给出的成像系统,可以实现在目标发光强度很弱,或者不发光的情况下,获取目标的图像,同时也可以确保主动照明的脉冲光源不在目标的视域范围内,增加了场景的实用性。
本发明成像方法通过选通相机选择采集经接收面第三次散射后的光,从而获得经接收面第三次散射后的光的光场强度分布y;并利用目标物体和二次半影所在场景中的物理位置,获得目标物体的正向传输矩阵A;利用光场强度分布y和正向传输矩阵A,求解目标物体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55
利用目标物体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56
经去半影照明解算操作后,重构出目标物体的图像;整个成像过程简单,并且成像过程中通过选通相机选择本发明所需要的数据,所需的数据量少,运算过程简单;
且利用目标物体和二次半影所在场景中的物理位置,可准确获得目标物体的正向传输矩阵A;为进一步获取精确的重构图像奠定准确的数据基础。
透射窗口成像构型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房屋内的窗户,利用本技术可以实现对房屋内不发光的隐藏目标进行重建。甚至在窗口与不发光的隐藏目标不处于正对位置时,仍然可以对目标进行重建,适用于远距离侦查。
附图说明
图1是背景技术中现有的基于透射窗口的被动非视域半影成像模型原理示意图;
图2为接收面4上所形成的二次半影示意图;
图3本发明所述的基于透射窗的主动照明成像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见图2和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该成像方法是基于透射窗的主动照明成像系统实现的,透射窗的主动照明成像系统包括脉冲光源1、选通相机2、遮挡物3和接收面4;
脉冲光源1、选通相机2和接收面4均位于遮挡物3的一侧,目标物体5位于遮挡物3的另一侧,且脉冲光源1和选通相机2均位于遮挡物3与接收面4之间;遮挡物3上设有透射窗3-1;
脉冲光源1用于向接收面4出射光,该光经接收面4第一次散射后,穿过透射窗3-1入射至目标物体5,经目标物体5第二次散射后穿过透射窗3-1入射至接收面4,又经接收面4第三次散射后,入射至选通相机2;其中,入射至目标物体5上的光在目标物体5上形成一次半影,从目标物体5入射至接收面4上的光,在接收面4上形成二次半影,且脉冲光源1不在目标物体5的视域范围内;
该成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预设选通相机2选通门起始时间和宽度,通过选通相机2采集经接收面4第三次散射后的光,从而获得经接收面4第三次散射后的光的光场强度分布y;
S2、根据目标物体5和二次半影所在场景中的物理位置,获得目标物体5的正向传输矩阵A;其中,目标物体5的正向传输矩阵A为经目标物体5第二次散射后的光,入射到接收面4形成二次半影后,再经接收面4上二次半影所在区域第三次散射后,入射到选通相机2中的光场分布矩阵;
S3、利用光场强度分布y和正向传输矩阵A,求解目标物体5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71
S4、利用目标物体5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72
对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73
去半影照明解算操作后,重构出目标物体5的图像。
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成像方法通过选通相机2选择采集经接收面4第三次散射后的光,从而获得经接收面4第三次散射后的光的光场强度分布y;并利用目标物体5和二次半影所在场景中的物理位置,获得目标物体5的正向传输矩阵A;从而利用光场强度分布y和正向传输矩阵A,求解目标物体5散射出的光场强度的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74
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75
经去半影照明解算操作后,重构出目标物体5的图像;整个成像过程简单,并且成像过程中通过选通相机2选择本发明所需要的数据,所需的数据量少,运算过程简单;
通过使用本发明成像方法,可以实现在目标发光强度很弱,或者不发光的情况下,获取目标的图像,同时也可以确保主动照明的光源不在目标的视域范围内,增加了场景的实用性。
进一步的,S2、根据目标物体5和二次半影所在场景中的物理位置,获得目标物体5的正向传输矩阵A的实现方式包括如下步骤:
S21、根据目标物体5和二次半影所在场景中的物理位置,获得经目标物体5第二次散射后的光,入射到接收面4形成二次半影后,再经接收面4上二次半影所在区域第三次散射后,入射到选通相机2中的光场分布映射系数Ai,j
其中,经目标物体5上任意一点第二次散射后的光,入射到接收面4形成二次半影后,再经接收面4上二次半影所在区域第三次散射后,入射到选通相机2中的光场分布映射系数Ai,j的实现方式为: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81
其中,
xj为目标物体5上第j个点的位置矢量,j为目标物体5区域的离散变量;
qi为接收面4进行第三次散射时,接收面4的二次半影区域上的第i个点的位置矢量,i为二次半影区域的离散变量;
po为遮挡物3上透射窗3-1内的第o个点的位置矢量,o为透射窗3-1区域的离散变量;
m为选通相机2的位置矢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82
为目标物体5上xj处面元的法向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83
为接收面4进行第三次散射时,接收面4的二次半影区域上qi处面元的法向量;
α为接收面4上二次半影区域和目标物体5区域离散单元的比例系数;
f(qi-xj,m-qi)为接收面4上,qi-xj入射方向的光辐射度与m-qi出射方向的光辐射度之间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84
为向量qi-xj与向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85
间的夹角;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86
为向量xj-qi与向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87
间的夹角;
v(xj,qi;po)为与位置矢量xj、qi和po相关的布尔值可见度函数;
S22、根据所有入射到选通相机2中的光场分布映射系数,获得目标物体5的正向传输矩阵A;
其中,正向传输矩阵A包括i×j个光场分布映射系数,Ai,j作为正向传输矩阵A中第i行第j列所对应的光场分布映射系数。
更进一步的,S3、利用光场强度分布y和正向传输矩阵A,求解目标物体5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91
的实现方式为: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92
u′为经目标物体5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
Ψ(u′)为对u′进行约束的正则化先验模型;
λ为正则化系数。
本优选实施方式中,利用上述公式二对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93
进行最优化,使得对应在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94
取值最小的情况下,u′的取值作为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95
整个实现过程简单,便于实现。
本优选实施方式中,u′为经目标物体5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其包含目标物体5的表面反射特征系数分布和基于主动照明的一次半影光场强度分布两部分。
更进一步的,正则化先验模型为TV正则化先验模型、稀疏性正则化先验模型或非负正则化先验模型。
本优选实施方式中,把表示图像特征的先验模型作为正则化约束条件,可采用TV正则化先验模型、稀疏性正则化先验模型或非负正则化先验模型求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96
实现方式简单。
更进一步的,u′满足如下关系:
y=Au′+n (公式三);
n表示场景中的噪声分布。
更进一步的,S4、利用目标物体5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97
对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98
去半影照明解算操作后,重构出目标物体5的图像的实现方式为:
S41、获取打到目标物体5上位置矢量xj处的光场强度u(xj);xj为目标物体5上第j个点的位置矢量,j为目标物体5区域的离散变量;
S42、通过目标物体5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099
获得目标物体5上位置矢量xj处散射出的离散光场强度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101
S43、通过u(xj)和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102
求解目标物体5上位置矢量xj处的表面反射特征系数ρ(xj),从而获得目标物体5的表面反射特征系数分布ρ,其中,ρ(xj)为ρ中的一个元素;
S44、对ρ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获得目标物体5的图像。
本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给出了获得目标物体5的图像的一种具体实现手段,整个过程实现方式简单,便于实现。
更进一步的,S41、获取打到目标物体5上位置矢量xj处的光场强度u(xj)的实现方式为: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103
其中,
xj为目标物体5上第j个点的位置矢量,j为目标物体5区域的离散变量;
gc为接收面4进行第三次散射时,接收面4的照明区域上的第c个点的位置矢量,c为照明区域的离散变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104
为向量xj-gc与向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109
间的夹角;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105
为接收面4进行第一次散射时,接收面4的照明区域上gc处面元的法向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106
为向量gc-xj与向量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107
间的夹角;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108
为目标物体5上xj处面元的法向量;
v(gc,xj;po)为与位置矢量gc、xj和po相关的布尔值可见度函数;
po为遮挡物3上透射窗3-1内的第o个点的位置,o为透射窗3-1区域的离散变量;
h(gc)为接收面4进行第一次散射时,接收面4的照明区域上gc处的光强;
ΔS为接收面4上照明区域的离散面元的大小;
n1(xj)为目标物体5上xj处的噪声。
更进一步的,S43、通过u(xj)和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111
求解目标物体5上位置矢量xj处的表面反射特征系数ρ(xj)的实现方式为: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112
更进一步的,
S1中,预设选通相机2选通门宽度和起始时间,通过选通相机2采集经接收面4第三次散射后的光,从而获得经接收面4第三次散射后的光的光场强度分布y的实现方式为:
S11、预设选通相机2的选通门开门时间点topen,及其选通相机2的选通门关门时间点tclose,根据选通相机2的选通门的开门时间点和关门时间点,获得选通相机2的选通门宽度τ=tclose-topen
S12、根据选通相机2的选通门的开门时间点topen和其选通门关门时间点tclose,确定矩形窗函数w(t),其中,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113
t为观测时间;
S13、根据矩形窗函数w(t),获得光场强度分布y,所述
Figure BDA0003208854810000114
其中,Y(t)为选通相机2视场内的混合光场分布;
τ为选通相机2的选通门宽度。
本优选实施方式中,Y(t)为选通相机2视场内的混合光场分布,混合光场中包含脉冲光源1经接收面4一次散射后进入选通相机2的光;脉冲光源1经接收面4一次散射后,经遮挡物3二次散射后,再经接收面4三次散射后进入选通相机2的光;脉冲光源1经接收面4一次散射后,穿过遮挡物3上透射窗3-1后经目标物体5二次散射后,再经接收面4三次散射后进入选通相机2的光。其中,Y(t)中的三部分光走过的距离长短各不相同,进入选通相机2的起始时间点及时间长度各不相同。
w(t)是与观测时间t相关的矩形窗函数;
topen为选通相机2中选通门的开门时间点,即:脉冲光源1发出的光经接收面4一次散射后,透过遮挡物3上透射窗3-1后经目标物体5二次散射后,再经接收面4三次散射后,开始进入选通相机2的时间点。
tclose为选通相机2中选通门的关门时间点,即:脉冲光源1发出的光经接收面4一次散射后,透过遮挡物3上透射窗3-1后经目标物体5二次散射后,再经接收面4三次散射后,全部进入选通相机2后的时间点。
选通门的宽度为τ,是脉冲光源1发出的光经接收面4一次散射后,透过遮挡物3上透射窗3-1后经目标物体5二次散射后,再经接收面4三次散射后,进入选通相机2走过距离所用的时间长度。
虽然在本文中参照了特定的实施方式来描述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原理和应用的示例。因此应该理解的是,可以对示例性的实施例进行许多修改,并且可以设计出其他的布置,只要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应该理解的是,可以通过不同于原始权利要求所描述的方式来结合不同的从属权利要求和本文中所述的特征。还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单独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征可以使用在其他所述实施例中。

Claims (10)

1.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该成像方法是基于透射窗的主动照明成像系统实现的,透射窗的主动照明成像系统包括脉冲光源(1)、选通相机(2)、遮挡物(3)和接收面(4);
其特征在于,脉冲光源(1)、选通相机(2)和接收面(4)均位于遮挡物(3)的一侧,目标物体(5)位于遮挡物(3)的另一侧,且脉冲光源(1)和选通相机(2)均位于遮挡物(3)与接收面(4)之间;遮挡物(3)上设有透射窗(3-1);
脉冲光源(1)用于向接收面(4)出射光,该光经接收面(4)第一次散射后,穿过透射窗(3-1)入射至目标物体(5),经目标物体(5)第二次散射后穿过透射窗(3-1)入射至接收面(4),又经接收面(4)第三次散射后,入射至选通相机(2);其中,入射至目标物体(5)上的光在目标物体(5)上形成一次半影,从目标物体(5)入射至接收面(4)上的光,在接收面(4)上形成二次半影,且脉冲光源(1)不在目标物体(5)的视域范围内;
该成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预设选通相机(2)选通门起始时间和宽度,通过选通相机(2)采集经接收面(4)第三次散射后的光,从而获得经接收面(4)第三次散射后的光的光场强度分布y;
S2、根据目标物体(5)和二次半影所在场景中的物理位置,获得目标物体(5)的正向传输矩阵A;其中,目标物体(5)的正向传输矩阵A为经目标物体(5)第二次散射后的光,入射到接收面(4)形成二次半影后,再经接收面(4)上二次半影所在区域第三次散射后,入射到选通相机(2)中的光场分布矩阵;
S3、利用光场强度分布y和正向传输矩阵A,求解目标物体(5)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11
S4、利用目标物体(5)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12
对最优解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13
去半影照明解算操作后,重构出目标物体(5)的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S2、根据目标物体(5)和二次半影所在场景中的物理位置,获得目标物体(5)的正向传输矩阵A的实现方式包括如下步骤:
S21、根据目标物体(5)和二次半影所在场景中的物理位置,获得经目标物体(5)第二次散射后的光,入射到接收面(4)形成二次半影后,再经接收面(4)上二次半影所在区域第三次散射后,入射到选通相机(2)中的光场分布映射系数Ai,j
其中,经目标物体(5)上任意一点第二次散射后的光,入射到接收面(4)形成二次半影后,再经接收面(4)上二次半影所在区域第三次散射后,入射到选通相机(2)中的光场分布映射系数Ai,j的实现方式为: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21
其中,
xj为目标物体(5)上第j个点的位置矢量,j为目标物体(5)区域的离散变量;
qi为接收面(4)进行第三次散射时,接收面(4)的二次半影区域上的第i个点的位置矢量,i为二次半影区域的离散变量;
po为遮挡物(3)上透射窗(3-1)内的第o个点的位置矢量,o为透射窗(3-1)区域的离散变量;
m为选通相机(2)的位置矢量;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22
为目标物体(5)上xj处面元的法向量;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23
为接收面(4)进行第三次散射时,接收面(4)的二次半影区域上qi处面元的法向量;
α为接收面(4)上二次半影区域和目标物体(5)区域离散单元的比例系数;
f(qi-xj,m-qi)为接收面(4)上,qi-xj入射方向的光辐射度与m-qi出射方向的光辐射度之间的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24
为向量qi-xj与向量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25
间的夹角;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26
为向量xj-qi与向量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27
间的夹角;
v(xj,qi;po)为与位置矢量xj、qi和po相关的布尔值可见度函数;
S22、根据所有入射到选通相机(2)中的光场分布映射系数,获得目标物体(5)的正向传输矩阵A;
其中,正向传输矩阵A包括i×j个光场分布映射系数,Ai,j作为正向传输矩阵A中第i行第j列所对应的光场分布映射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S3、利用光场强度分布y和正向传输矩阵A,求解目标物体(5)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31
的实现方式为: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32
u′为经目标物体(5)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
Ψ(u′)为对u′进行约束的正则化先验模型;
λ为正则化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正则化先验模型为稀疏性正则化先验模型或非负正则化先验模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u′满足如下关系:
y=Au′+n (公式三);
n表示场景中的噪声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S4、利用目标物体(5)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33
对最优解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34
去半影照明解算操作后,重构出目标物体(5)的图像的实现方式为:
S41、获取打到目标物体(5)上位置矢量xj处的光场强度u(xj);xj为目标物体(5)上第j个点的位置矢量,j为目标物体(5)区域的离散变量;
S42、通过目标物体(5)散射出的光场强度分布的最优解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35
获得目标物体(5)上位置矢量xj处散射出的离散光场强度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36
S43、通过u(xj)和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37
求解目标物体(5)上位置矢量xj处的表面反射特征系数ρ(xj),从而获得目标物体(5)的表面反射特征系数分布ρ,其中,ρ(xj)为ρ中的一个元素;
S44、对ρ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获得目标物体(5)的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S41、获取打到目标物体(5)上位置矢量xj处的光场强度u(xj)的实现方式为: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41
其中,
xj为目标物体(5)上第j个点的位置矢量,j为目标物体(5)区域的离散变量;
gc为接收面(4)进行第三次散射时,接收面(4)的照明区域上的第c个点的位置矢量,c为照明区域的离散变量;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42
为向量xj-gc与向量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43
间的夹角;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44
为接收面(4)进行第一次散射时,接收面(4)的照明区域上gc处面元的法向量;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45
为向量gc-xj与向量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46
间的夹角;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47
为目标物体(5)上xj处面元的法向量;
v(gc,xj;po)为与位置矢量gc、xj和po相关的布尔值可见度函数;
po为遮挡物(3)上透射窗(3-1)内的第o个点的位置,o为透射窗(3-1)区域的离散变量;
h(gc)为接收面(4)进行第一次散射时,接收面(4)的照明区域上gc处的光强;
ΔS为接收面(4)上照明区域的离散面元的大小;
n1(xj)为目标物体(5)上xj处的噪声。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S43、通过u(xj)和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48
求解目标物体(5)上位置矢量xj处的表面反射特征系数ρ(xj)的实现方式为: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49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预设选通相机(2)选通门宽度和起始时间,通过选通相机(2)采集经接收面(4)第三次散射后的光,从而获得经接收面(4)第三次散射后的光的光场强度分布y的实现方式为:
S11、预设选通相机(2)的选通门开门时间点topen,及其选通相机(2)的选通门关门时间点tclose,根据选通相机(2)的选通门的开门时间点和关门时间点,获得选通相机(2)的选通门宽度τ=tclose-topen
S12、根据选通相机(2)的选通门的开门时间点topen和其选通门关门时间点tclose,确定矩形窗函数w(t),其中,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51
t为观测时间;
S13、根据矩形窗函数w(t),获得光场强度分布y,所述
Figure FDA0003208854800000052
其中,Y(t)为选通相机(2)视场内的混合光场分布;
τ为选通相机(2)的选通门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正则化先验模型还可为TV正则化先验模型。
CN202110925032.2A 2021-08-12 2021-08-12 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 Active CN11363056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5032.2A CN113630560B (zh) 2021-08-12 2021-08-12 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25032.2A CN113630560B (zh) 2021-08-12 2021-08-12 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30560A true CN113630560A (zh) 2021-11-09
CN113630560B CN113630560B (zh) 2023-01-17

Family

ID=783849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25032.2A Active CN113630560B (zh) 2021-08-12 2021-08-12 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630560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4449A (en) * 1998-07-13 2000-02-15 Smith; Robert F. High speed topography measurement of semi-diffuse objects
CN107102435A (zh) * 2017-04-28 2017-08-29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一种基于散射光重构的光学成像方法
CN111445507A (zh) * 2020-04-16 2020-07-24 北京深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视域成像的数据处理方法
CN111476897A (zh) * 2020-03-24 2020-07-31 清华大学 基于同步扫描条纹相机的非视域动态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11694014A (zh) * 2020-06-16 2020-09-22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一种基于点云模型的激光非视域三维成像场景建模方法
CN111784815A (zh) * 2020-07-03 2020-10-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透射窗的被动非视域半影成像方法
CN112040116A (zh) * 2020-07-20 2020-12-04 清华大学 基于分孔径选通型相机的非视域动态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12287571A (zh) * 2020-12-31 2021-01-29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物理驱动的散射泛化成像方法和实验方法
CN112444821A (zh) * 2020-11-11 2021-03-0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远距离非视域成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817007A (zh) * 2020-12-31 2021-05-18 之江实验室 一种非视域扫描成像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24449A (en) * 1998-07-13 2000-02-15 Smith; Robert F. High speed topography measurement of semi-diffuse objects
CN107102435A (zh) * 2017-04-28 2017-08-29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一种基于散射光重构的光学成像方法
CN111476897A (zh) * 2020-03-24 2020-07-31 清华大学 基于同步扫描条纹相机的非视域动态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11445507A (zh) * 2020-04-16 2020-07-24 北京深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非视域成像的数据处理方法
CN111694014A (zh) * 2020-06-16 2020-09-22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一种基于点云模型的激光非视域三维成像场景建模方法
CN111784815A (zh) * 2020-07-03 2020-10-16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透射窗的被动非视域半影成像方法
CN112040116A (zh) * 2020-07-20 2020-12-04 清华大学 基于分孔径选通型相机的非视域动态成像方法及装置
CN112444821A (zh) * 2020-11-11 2021-03-05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远距离非视域成像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2287571A (zh) * 2020-12-31 2021-01-29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物理驱动的散射泛化成像方法和实验方法
CN112817007A (zh) * 2020-12-31 2021-05-18 之江实验室 一种非视域扫描成像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国栋等: "非视域成像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导航与控制》 *
许凯达等: "基于激光距离选通成像的非视域成像应用", 《红外与激光工程》 *
许凯达等: "基于激光距离选通的非视域成像特性分析", 《兵工学报》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630560B (zh) 2023-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ltmann et al. Quantum-inspired computational imaging
CN208861297U (zh) 光学传感器模块和电子设备
DE102011088393B4 (de) Bestimmen einer Gesamtzahl an Personen in einem IR-Bild, das mittels eines IR-Bilderzeugungssystems gewonnen wird
Jahne Computer vision and applications: a guide for students and practitioners
DE69926908T2 (de) System zur kontrastreichen und verzerrungsarmen bilderfassung
KR101924647B1 (ko) Ir 이미지 내 객체들의 수 결정
CN100484471C (zh) 生物体信息处理装置及生物体信息处理方法
CN112689843B (zh) 闭环自动数据集创建系统和方法
US11948355B2 (en) Synthetic infrared data for imag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CN108449962A (zh) 用于确定物体的反射率的方法和相关设备
Pölönen et 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in skin cancer detection using spatial and spectral domain
CN102013095A (zh) 基于分布变换的多传感器图像融合方法
Sichert et al. Snake’s perspective on heat: reconstruction of input using an imperfect detection system
KR20210131891A (ko) 개인의 인증 또는 식별을 위한 방법
CN113630560B (zh) 主动照明非视域二次半影成像方法
US8593643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irect-global separation of light using angular filtering
Kim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non-intrusive luminance mapping towards human-centered daylighting control
US11327318B2 (en) Head-mounted display
Matey et al. Iris recognition–beyond one meter
CN101221343A (zh) 一种抗环境光干扰的主动照明成像装置
CN201159819Y (zh) 激光主动照明的抗干扰成像装置
EP1269423B1 (fr) Appareil de comptage de personnes ou d'objets
DE102016117491A1 (de) Erfassungsvorrichtung zum Erfassen eines Gesichtsbildes einer Person
Schmalz et al. Center-surround filters for the detection of small targets in cluttered multispectral imagery: analysis of errors and filter performance
Zaytseva et al. Quality assessment of object recognition by Active-pulse television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