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23917A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23917A CN113623917A CN202010378380.8A CN202010378380A CN113623917A CN 113623917 A CN113623917 A CN 113623917A CN 202010378380 A CN202010378380 A CN 202010378380A CN 113623917 A CN113623917 A CN 11362391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pipe
- door
- pipe
- door body
- ho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9000003570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group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784732 Lycaena phlaea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809 Tef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62 Tef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080 ambient ai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5 non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1391944 Commicarpus scand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77 Nyl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3 Perfluoroalkoxy alk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796 beau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11301 perfluoro alkoxyl alk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343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0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95 saturated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4—Preventing the formation of frost or condensat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06—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for mounting refrigerating machinery compon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2—Doors;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21/00—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not provided for in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F25D2321/14—Collecting condense or defrost water; Removing condense or defrost water
- F25D2321/147—Collecting condense or defrost water; Removing condense or defrost water characterised by capillary, wick, adsorbent, or evaporation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ld Air Circulating Systems And Constructional Details In Refrig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冰箱。包括箱体、门体和制冷系统,门体安装于箱体,其中,制冷系统包括箱体侧部分、门体侧部分、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箱体侧部分具有压缩机和冷凝装置;门体侧部分具有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一蒸发器;第一蒸发器的进口与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连通;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冷凝装置的进口和出口之间的管路连通,或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冷凝装置的出口连通;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连通第一节流装置的进口;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箱体侧部分连通,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连通第一蒸发器的出口,以使第一蒸发器中的冷媒流回箱体侧部分;冷凝装置与第一连接管热连接,以加热第一连接管的至少部分管段。能够降低第一软管凝露风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冻冷藏储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冰箱。
背景技术
目前在门体上实现制冰功能的市场需求比较强烈。发明人发现,要在冰箱门体空间内实现制冷,常用方式是从冰箱箱体内的送冷风进入门体内,但该种方式的缺陷是门体内的空间与箱体内的空间食物串味,给用户带来极大烦恼。还存在从冰箱箱体送冷风给门体制冰空间的方式,除了导致门体制出的冰可能有冰箱内食材的味道,还常常需要从冷冻室蒸发器经过长长的风道送冷风进入门体(尤其是冷藏门体),送风阻力和冷量损失大(风道常埋藏于箱体保温层内),以致制冷效率低。例如,在冷藏室门体上制冰或者制冷水,或者在门体上设置独立的冷却间室时,现有技术(如LG)多通过设置联通箱体内某个蒸发器的风道来给门体提供冷量,但风道都较长,设置在箱体保温层内影响箱体保温效果,同时风道阻力较大,导致制冷效率较低。还存在另一种技术(如韩国大宇),把箱体内蒸发器的低温冷媒通过软管直接引到门体上,但是相应管路从箱体引出进入门体前,需要保温,导致管路很粗且占用空间,美观性大打折扣,同时难以保证不同冰箱该管路保温效果的一致性。还存在又一种技术(如美的),用柔性毛细管从箱体引冷媒进入门体,但在冰箱上,要想起到毛细管的节流作用,毛细管内径应该≤0.8mm,而该种内径的柔性毛细管,在开关门时管径容易变形,而毛细管内径的些许变化,会导致制冷性能出现偏差,一致性差;另外,5mm(外径)以内柔性管的内外径公差通常是±0.1mm,而毛细管在冰箱上起节流作用,是制冷系统四大件中的重要部件,其流量精度要求极高,±0.1mm内径误差,可以导致流量或性能有极大差异,难以实现量产,控制一致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冰箱门体制冰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新颖的冰箱,在不需要将门体与箱体之间的高压管路进行保温的情况下,能够降低凝露产生风险。
具体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冰箱,其包括箱体、门体和制冷系统,所述门体安装于所述箱体,其中,
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箱体侧部分、门体侧部分、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箱体侧部分安装于所述箱体,所述箱体侧部分具有压缩机和冷凝装置;所述冷凝装置的进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
所述门体侧部分安装于所述门体,所述门体侧部分具有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连通;
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凝装置的进口和出口之间的管路连通,或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凝装置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进口;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箱体侧部分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以使所述第一蒸发器中的冷媒流回所述箱体侧部分;
所述冷凝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热连接,以加热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至少部分管段。
可选地,所述冷藏冷冻装置还包括制冰装置,所述制冰装置安装于所述门体;所述第一蒸发器设置于所述门体内或所述制冰装置内,配置成向所述制冰装置提供冷量。
可选地,所述冷凝装置具有加热管段,所述加热管段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热连接。
可选地,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冷凝器、除露管,以及设置于所述除露管和所述冷凝器之间的所述加热管段。
可选地,所述加热管段的出口处的冷媒的温度高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进口处的冷媒的温度。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管的部分管段位于所述箱体上,所述冷凝装置加热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处于所述箱体上的管段的部分或全部。
可选地,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包括一个毛细管或至少两个并联设置的毛细管,所述门体侧部分还具有门体侧回气管,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门体侧回气管的进口连通,所述门体侧回气管与每个所述毛细管热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进口连通所述门体侧回气管的出口。
可选地,所述箱体侧部分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和制冷蒸发装置,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进口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进口通过阀门装置受控地与所述冷凝装置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出口和所述制冷蒸发装置的出口均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阻碍冷媒向所述第一蒸发器流动的第一控制阀门;
所述制冷蒸发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在所述第一蒸发器单独工作时阻碍所述制冷蒸发装置中的冷媒向所述压缩机流动的第二控制阀门。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管包括第一软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包括第二软管,所述第一软管和所述第二软管设置于所述箱体和所述门体之间;
所述门体通过铰链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箱体,所述铰链包括铰链孔和插入所述铰链孔的铰链轴,所述铰链轴和所述铰链孔中的一个安装于所述箱体,另一个安装于所述门体上;所述铰链轴具有延其轴向方向贯穿的连通孔;所述第一软管和所述第二软管均穿过所述连通孔;
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包括毛细管;或,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包括毛细管,以及与所述毛细管串联的节流阀,所述节流阀设置于所述毛细管的下游侧;
所述门体内具有保温层,所述毛细管设置于所述保温层内。
本发明的冰箱中,因为利用冷凝装置加热第一连接管,各工况下,均稍稍提升了高/低压连接软管暴露在环境中部分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凝露风险。尤其是防止第一连接管的进口突然切断压缩机继续工作时,第一连接管的箱体与门体之间的管段会比环温低几摄氏度(大约5℃),高温高湿环境下仍有凝露风险,可降低第一连接管上产生凝露的风险。利用冷凝装置加热后,第一连接管,尤其是第一软管处温度很接近环温(最低约比环温低1℃),几乎无凝露风险。门体制冷工作时,如制冰工作时,冷凝装置是否加热第一连接管都没凝露风险。
而且,制冰系统工作时,冷凝装置加热第一连接管,冷凝装置向第一连接管传热,第一连接管入口冷媒有过冷,比冷凝装置加热部分的温度低约2~5℃,第一连接管温度提升,所以第一软管温度提升,这样第二软管温度也稍稍提升(比第一软管温度稍低,因为制冰毛细管是向制冰回气管传热的,制冰回气管出口温度低于制冰毛细管入口温度),低压连接软管凝露风险大大降低。或者因为第一连接管温度的提升,可以适当减少制冰毛细管与制冰回气管的换热长度,而仍不会让第二连接管,尤其是第二软管凝露,制冰毛细管与制冰回气管换热长度减少后,易于在门体内布设,因为门体保温层厚的地方有限,布设制冰毛细管与制冰回气管换热的地方有限。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冰箱中因为具有第一节流装置,第一节流装置设置于门体上,第一节流装置具有毛细管,不会出现柔性毛细管方案中,柔性毛细管进入门体时可能已经降温,易导致凝露且损失冷量的情况发生。可使得制冰毛细管可采用最常用的铜质毛细管,精度高,易于实现。第一节流装置全部位于门体内,开关门时制冰毛细管不受力/不变形,制冷性能不受影响。毛细管流量或性能不存在极大差异,容易实现量产,控制一致性好。且毛细管与门体侧回气管进行热交换,充分利用毛细管节流时的热量,可提第二连接管冷媒的温度,防止第二连接管处于箱体和门体之间的管段温度较低凝露,也可提高冰箱的能效。
进一步地,第一节流装置的毛细管可设置于门体的保温层内,可充分利用保温层的保温和固定性能,可使该冰箱具有较好的门体制冷制冰功能。
进一步地,第一节流装置设置于门体中,第一软管可为耐压软管,不需要管路保温,可防止管子粗占用空间,也无冷量损失。管路细,便于管路安装,例如可直接从箱体顶部经门体的铰链轴进入门体,美观,一致性好,也就是说,第一软管可充分利用铰链结构,便于安装且不影响门体转动,不会影响冰箱的整体外观,第一连接管尤其是第一软管处自身结构变化较小,不会引起管路堵塞、突变等情形,对冰箱的性能几乎无影响。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冰箱中,可直接利用第一蒸发器在门体上进行制冰、制冷水或向门体空间供冷。相比通过较长的风道引冷风给门体供冷,本发明箱体保温更好(无制冰的送风风道),也无风道阻力损失,制冷效率高。相比引低温冷媒给门体供冷,不用给管路保温(保温后管子粗占用空间,难于从门轴通过),也无冷量损失,管路细,可直接从箱体顶部经门体的铰链轴进入门体,美观,一致性好。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性局部结构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性局部结构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性局部结构图;
图6和图7分别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制冷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冰箱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所示并参考图2至图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冰箱。冰箱包括箱体10、门体20和制冷系统。箱体10内设置有储物间室,如第一储物间室、第二储物间室和第三储物间室。第一储物间室可为冷藏间室,储藏温度一般在2℃至10℃之间,优先为3℃至8℃。第二储物间室可为冷冻间室,温度范围一般在-14℃至-22℃。第三储物间室可为变温间室,其内温度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以储存合适的食物。门体20配置成打开和关闭第一储物间室,冰箱还具有打开和关闭第二储物间室的第二储物间室门体,以及打开和关闭第三储物间室的第三储物间室门体。第二储物间室门体和第三储物间室门体均可为抽屉的抽屉端盖。
制冷系统包括箱体侧部分、门体侧部分、第一连接管41和第二连接管46。箱体侧部分安装于箱体10,箱体侧部分具有压缩机31和冷凝装置32。冷凝装置32的进口与压缩机31的排气口连通。门体侧部分安装于门体20,门体侧部分具有第一节流装置42和第一蒸发器43。第一蒸发器43的进口与第一节流装置42的出口连通。第一连接管41与冷凝装置32的进口和出口之间的管路连通,例如冷凝装置32包括冷凝器321和除露管322,第一连接管41连接于冷凝器321和除露管322之间,可选地,第一连接管41也可设置于冷凝器321内的管路上。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41与冷凝装置32的出口连通。第一连接管41的另一端连通第一节流装置42的进口。第二连接管46的一端与箱体侧部分连通,第二连接管46的另一端连通第一蒸发器43的出口,以使第一蒸发器43中的冷媒流回箱体侧部分。也就是说,在制冷系统的压缩机31工作时,与第二连接管46相连的部位处能够使冷媒从门体侧部分流回箱体侧部分。
本发明实施例的冰箱中,可直接利用第一蒸发器43在门体20上进行制冰、制冷水或向门体20空间供冷。相比通过较长的风道引冷风给门体20供冷,本发明箱体10保温更好(无制冰的送风风道),也无风道阻力损失,制冷效率高。相比引低温冷媒给门体20供冷,不用给管路保温(保温后管子粗占用空间),管路细,便于安装。第一节流装置42设置于门体20上,不会出现柔性毛细管方案中,柔性毛细管进入门体20时可能已经降温,易导致凝露且损失冷量的情况发生。可使得制冰毛细管可采用最常用的铜质毛细管,精度高,易于实现。第一节流装置42全部位于门体20内,开关门时制冰毛细管不受力/不变形,制冷性能不受影响。毛细管流量或性能不存在极大差异,容易实现量产,控制一致性好。
特别地,冷凝装置32与第一连接管41热连接,以加热第一连接管41的至少部分管段。例如,冷凝装置32具有加热管段323,加热管段323与第一连接管41热连接,加热管段323为冷凝装置32的管路的一段。进一步地,例如,冷凝装置32包括串联的冷凝器321、除露管322,以及设置于除露管322和冷凝器321之间的加热管段323。例如,冷凝装置32包括串联的风冷冷凝器321、内藏冷凝器、除露管322,风冷冷凝器321可设置于压缩机31仓内,内藏冷凝器设置于壳体内侧利用壳体进行散热。加热管段323可设置于除露管322和内藏冷凝器之间,也可设置于风冷冷凝器321和内藏冷凝器之间。还例如,加热管段323的两侧均为风冷冷凝器321的一部分或者加热管段323的两侧均为内藏冷凝器的一部分。
优选地,第一连接管41的部分管段位于箱体10上,冷凝装置32加热第一连接管41的处于箱体10上的管段的部分或全部。加热管段323的出口处的冷媒的温度高于第一连接管41的进口处的冷媒的温度。例如,沿着冷媒流动方向,加热管段323的出口可处于第一连接管41的进口的上游侧。加热管段323内的冷媒可为气液两相。进一步地,第一连接管41包括第一软管411,第一软管411设置于箱体10和门体20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的冰箱中,因为利用冷凝装置32加热第一连接管41,各工况下,均稍稍提升了高/低压连接软管暴露在环境中部分的温度,进一步降低凝露风险。尤其是防止第一连接管41的进口突然切断而压缩机31继续工作时,第一连接管41的箱体10与门体20之间的管段会比环温低几摄氏度(大约5℃),高温高湿环境下仍有凝露风险,可降低第一连接管41上产生凝露的风险。利用冷凝装置32加热后,尤其是加热第一连接管41的处于箱体10上的部分管段,即加热第一软管411的进口的上游侧,第一连接管41尤其是第一软管411处温度很接近环温(最低约比环温低1℃),几乎无凝露风险。门体20制冷工作时,如制冰工作时,冷凝装置32是否加热第一连接管41都没凝露风险。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冰箱还包括制冰装置50,制冰装置50安装于门体20。第一蒸发器43设置于门体20内或制冰装置50内,配置成向制冰装置50提供冷量。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可用制冰水装置代替制冰装置50。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可门体20上设置的门体20储物空间代替制冰装置50,也就是说,利用第一蒸发器43向门体20储物空间提供冷量。当然,门体20上可同时设置制冰装置50、制冰水装置和门体20储物空间中的两种或三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41整体为软管。或者,第一连接管41还包括设置于第一软管411的一端或两端的第一硬质管412,临近箱体侧部分的第一硬质管412被冷凝装置32加热。第二连接管46包括第二软管461,第二软管461设置于箱体10和门体20之间。例如,第二连接管46整体为软管。再例如,第二连接管46还包括设置于第二软管461的一端或两端的第二硬质管462。设置软管便于门体20的开启和关闭。第一软管411可被称为高压软管、耐压软管等,第二软管461可被称为低压软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节流装置42包括毛细管,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节流装置42还包括与毛细管串联的节流阀,节流阀设置于毛细管的下游侧。进一步地,门体20内具有保温层,毛细管设置于保温层内。第一节流装置42的毛细管可设置于门体20的保温层内,可充分利用保温层的保温和固定性能,可使该冰箱具有较好的门体20制冷制冰功能。毛细管的内直径小于或等于0.8mm。例如,毛细管的内直径在0.65mm至0.75mm之间。优选毛细管的内直径为约0.66mm、0.70mm,可保证量产一致性,且可防止折弯易瘪。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管46与第一蒸发器43之间设置有门体侧回气管45。门体侧回气管45与毛细管热连接。毛细管与门体侧回气管45进行热交换,充分利用毛细管节流时的热量,可提高流出门体侧回气管45的温度,防止第二连接管46处于箱体10和门体20之间的管段温度较低凝露,也可提高冰箱的能效。进一步地,毛细管和门体侧回气管45都是金属材质。毛细管设置于门体侧回气管45内,或者毛细管与门体侧回气管45接触。毛细管是铜质,门体侧回气管45是铝质或铜质,优选铜质。进一步地,第一节流装置42中的毛细管的数量可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毛细管并联设置,且均与门体侧回气管45热连接。两路同时与门体侧回气管45换热,也可减少门体侧回气管45的换热长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不会出现柔性毛细管方案中:柔性毛细管进入门体20时可能已经降温,易导致凝露且损失冷量,且由于柔性毛细管进入门体20时温度低,导致第二连接管46从门体20出来时温度也低,同样可能凝露且损失冷量。本发明中第一连接管41高于环温,在门体20和箱体10间的外露部分不会凝露也无冷量损失,由于门体侧回气管45和毛细管的充分换热,第二连接管46的冷媒非常接近环温甚至高于环温,在门体20和箱体10间的外露部分不会凝露也无冷量损失。
毛细管与门体侧回气管45在门体20内换热且两者都是金属材质,换热效率高,1.5米左右(1~2米)长度的换热,已经可以保证充分换热,使第二连接管46非常接近环温甚至高于环温。然而柔性毛细管方案中,采用的是非金属材质(金属材质做成柔性,开关门次数多了易折断,冰箱通常要求10万次开关门),与回气管换热效率极低,长度需要很长(预估20~100米)才可能保证充分换热,柔性毛细管方案中仅仅在门轴处换热,导致柔性毛细管基本无换热功能。而目前带制冰功能的门体20,主体部分(中间区域)的保温层厚度很薄(30~35mm),只有两侧局部(俯视看的两侧,局部的尺寸每侧10cm以内)稍厚(保温层约80mm)。退一步讲,即使柔性毛细管方案中,可将柔性毛细管部分从门轴伸入门体20内,而非金属材质之间的换热,要想达到回气管输出时接近环温,换热长度会远远超过2米,甚至是20米,柔性毛细管与回气管的换热部分需要置于厚的保温层内(置于薄处,一可能导致门体20外壳凝露,二漏冷),空间有限,难于做到换热长度2米以上,这样除非把门做厚,白白增加冰箱体积,而且门会很臃肿,用户难以接受。开关门时,柔性毛细管与柔性吸入管在进入门轴及铰链前后的接触会松动,影响换热效果和制冷性能。本发明实施例毛细管的换热与开关门无关。
而且,本发明实施例中,制冰系统工作时,冷凝装置32加热第一连接管41,冷凝装置32向第一连接管41传热,由于第一连接管41入口冷媒有过冷,比冷凝装置32加热部分的温度低约2~5℃,从而使第一连接管41温度提升,所以第一软管411温度提升,这样第二软管461温度也稍稍提升(比第一软管411温度稍低,因为制冰毛细管是向制冰回气管传热的,制冰回气管出口温度低于制冰毛细管入口温度),低压连接软管凝露风险大大降低。或者因为第一连接管41温度的提升,可以适当减少制冰毛细管与制冰回气管的换热长度,而仍不会让第二连接管46,尤其是第二软管461凝露,制冰毛细管与制冰回气管换热长度减少后,易于在门体20内布设,因为门体20保温层厚的地方有限,布设制冰毛细管与制冰回气管换热的地方有限。门体侧回气管45为上述制冰回气管,第一节流装置42的毛细管为上述制冰毛细管。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箱体侧部分还用于箱体10内空间的制冷,例如箱体侧部分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33和制冷蒸发装置34,第一连接管41的进口和第二节流装置33的进口通过阀门装置36受控地与冷凝装置32的出口连通。第二连接管46的出口和制冷蒸发装置34的出口均与压缩机31的进气口连通,例如制冷蒸发装置34的出口通过箱体侧回气管路38与压缩机31的进气口连通;第二连接管46的出口连接于箱体侧回气管路38上。冰箱还包括除霜装置,除霜装置用于加热制冷蒸发装置34。
进一步地,第二节流装置33包括第一节流结构331和第二节流结构332,第一节流结构331的进口和第二节流结构332的进口分别于阀门装置36的两个出口连通。制冷蒸发装置34包括用于向第一储物间室供冷的第二蒸发器341和用于向第二储物间室供冷的第三蒸发器342,第二蒸发器341的进口与第一节流结构的出口连通,第二蒸发器341的出口和第二节流结构的出口均与第三蒸发器342的进口连通,第三蒸发器342的出口与压缩机31的进气口连通。第一节流结构331和第二节流结构332均为毛细管,第三蒸发器342的出口通过箱体侧回气管路38与压缩机31的进口连通,箱体侧回气管路38可与第一节流结构331和/或第二节流结构332进行热交换。除霜装置用于加热第三蒸发器342,用于第三蒸发器342的除霜。
阀门装置36包括电磁阀和切换阀,电磁阀的进口和切换阀的进口均与除露管322的出口连通,电磁阀的出口与第一连接管41连通。切换阀可以是一进二出的电动切换阀,第一节流结构331的进口和第二节流结构332的进口分别于切换阀的两个出口连通。可选实施例中,阀门装置36为一进三出的电动切换阀。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门体20通过铰链可转动地安装于箱体10,该铰链可设置于门体20的上端。门体20的下端可通过另一铰链安装于箱体10。铰链包括铰链孔和插入铰链孔的铰链轴11,铰链轴11和铰链孔中的一个安装于箱体10,另一个安装于门体20上。铰链轴11具有延其轴向方向贯穿的连通孔。例如,铰链轴11通过水平安装板设置于箱体10上,门体20上设置有铰链孔。第一软管411和第二软管461均穿过连通孔。不用给管路保温(保温后管子粗占用空间,难于从门轴通过),也无冷量损失,管路细,可直接从箱体10顶部经门体20的铰链轴进入门体20,美观,一致性好。第一软管411和第二软管461安装且不影响门体20转动,不会影响冰箱的整体外观,第一连接管41尤其是第一软管411处自身结构变化较小,不会引起管路堵塞、突变等情形,对冰箱的性能几乎无影响。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软管411为耐压软管,也可被称为高压软管,第一软管411的材质为尼龙或特氟龙或PTFE材质或PFA材质,优选特氟龙材质。第一软管411的外直径小于或等于8mm,第一软管411的内直径小于或等于6mm。优选地,第一软管411的外直径小于或等于6mm,第一软管411的内直径小于或等于4mm。例如,第一软管411的外直径小于或等于4.5mm,第一软管411的内直径小于或等于2.5mm。优选地,第一软管411的外直径为4mm,第一软管411的内直径为2mm。在此需要注意是,上述直径均不含第一软管411两头与接头连接的局部,与接头连接处可能需要扩口。冷媒流过第一软管411的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第一软管411也可不需要和第二软管461换热,便于安装制造等。第二软管461可被称为低压软管。第一软管411具有适当的内直径,可保证冷媒能够顺畅流过,且具有较高的制冷效率。第一软管411具有适当的外直径,可使第一软管411具有适当的壁厚,以具有适当的变形能力和变形回复能力,且可具有足够的、适当的耐压能力。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发明人发现,将第一蒸发器43设置于门体20后,第二连接管46裸露于门体20和箱体10之间的管段容易凝露,尤其是冷冻室用的第三蒸发器342除霜之后压缩机31再次启动时。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三蒸发器342化霜时,由于冷冻室化霜电加热的作用,第三蒸发器342中冷媒的压力和温度均会逐渐提升,导致冷媒向第二连接管46和第一蒸发器43中迁移,以致第二连接管46和第一蒸发器43中储存的冷媒增多,化霜结束压缩机31再次开机时,低压连接软管在铰链轴处和箱体10顶部的部分(可接触环境空气)温度较低,以致凝露。基于此,第二连接管46上设置有阻碍冷媒向第一蒸发器43流动的第一控制阀门48。第一控制阀门48优选为单向阀。进一步地,第二连接管46的部分管段位于箱体10上,第一控制阀门48设置于第二连接管46的处于箱体10的管段上,也就是说,第二软管461和压缩机31进气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门48,即第二连接管46的临近箱体侧部分的第二硬质管462上设置有阻碍冷媒向第一蒸发器43流动的单向阀。可防止箱体侧部分的冷媒向第一蒸发器43迁移,防止第二连接管46和第一蒸发器43中储存的冷媒增多,进而防止压缩机31再次开机时,第二连接管46在铰链轴处和箱体10顶部的部分(可接触环境空气)温度较低,以致凝露。通过设置第一控制阀门48可防止在刚开机时第二连接管46温度偏低容易结露或结霜,尤其是防止第二软管461处在制冷刚开启时结露或结霜。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制冷蒸发装置34的出口与压缩机31的进气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在第一蒸发器43单独工作时阻碍制冷蒸发装置34中的冷媒向压缩机31流动的第二控制阀门40。也就是说,箱体侧回气管路38上设置有阻碍制冷蒸发装置34中的冷媒向压缩机31流动的第二控制阀门40。第二控制阀门40可为截止阀、电磁阀或流量调节阀。第二控制阀门40可设置于箱体侧回气管路38的换热管段的上游侧或下游侧,优选下游侧。进一步地,第二控制阀门40可设置于箱体10的压缩机31仓内。制冷蒸发装置34的出口处还可设置有第一储液包35,即第三蒸发器342的出口处设置有第一储液包35,即第一储液包35位于箱体侧回气管路38与第三蒸发器342之间。
本发明实施例中,发明人发现,冷藏/冷冻达到合适温度不需要制冷,且制冰回路需要制冷时,由于压缩机31仍在工作,冷藏/冷冻蒸发器(即第二蒸发器341和第三蒸发器342)中的制冷剂仍会被吸入到压缩机31中,并进入制冰循环回路(即门体侧部分),导致制冰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越来越多,会导致制冷系统运行偏离正常情况:如第二软管461凝露/结霜,甚至压缩机31吸气带液。虽然可以通过在第一蒸发器(即第一蒸发器43)出口增加第二储液包44来改善,但是:第二储液包44尺寸容积需要较大才能容纳多余冷媒(相对冷藏蒸发器尤其是冷冻蒸发器来说,第一蒸发器很小),而门体20内空间非常有限,难以安放足够尺寸的第二储液包44。冷藏或冷冻再次制冷时,若制冰回路也在同时工作,第一蒸发器出口第二储液包44中存储的多余冷媒难以再出来,导致冷藏或冷冻循环回路冷媒欠缺,制冷效率明显降低,冷藏或冷冻降温缓慢。冷藏或冷冻回路再次制冷时,若制冰回路不工作,第一蒸发器出口的第二储液包44中存储的多余冷媒可以缓慢再进入冷藏或冷冻循环回路,但仍会导致冷藏或冷冻降温缓慢,且冷媒反复来回迁移,白白增加很多耗电,不节能。
然而,本申请通过在箱体侧回气管路38上设置第二控制阀门40,如电磁阀,冷藏或冷冻制冷时,电磁阀一直处于打开接通状态,不影响冷藏循环回路或冷冻循环回路的运行;冷藏或冷冻不制冷,且制冰循环回路运行时,电磁阀处于关闭状态,防止冷藏或冷冻蒸发器中的冷媒向制冰循环回路迁移;压缩机31停机时,电磁阀处于接通状态。
相比在第一蒸发器出口增加第二储液包44:本申请可减小第二储液包44尺寸/容积,易于在门体20内安放;或者可以取消第二储液包44,不用考虑如何在门体20有限空间内安放第二储液包44;冷藏或冷冻再次制冷时,若制冰回路也在同时工作,则可以提升制冷效率,提升冷藏或冷冻降温速度;冷藏或冷冻回路再次制冷时,若制冰回路不工作,也可提升冷藏或冷冻降温速度;整个过程几乎无需冷媒反复来回迁移,节能。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蒸发器43可包括制冰部和温度维持部,制冰部可与冰盒接触用于制冰,温度维持部可具有翅片,可通过制冰室风机强制循环给制冰室供冷,维持间室温度。例如,第一蒸发器43上部两根铜管和冰盒接触用于制冰;第一蒸发器43下部两根铜管带翅片,需要通过制冰室的制冰室风机强制循环给制冰室供冷,维持间室温度。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冷凝装置32的出口管上设置有第一过滤干燥器37,第一连接管41和第一节流装置42之间可设置有第二过滤干燥器47。
本发明实施例的冰箱在工作时,制冰时,压缩机31工作,阀门装置36的电磁阀打开,气态制冷剂从压缩机31输出后经冷凝器321后冷凝,而后进入加热管段323,再进入防露管进一步冷凝变为常温高压液态过冷的制冷剂,再进入第一干燥过滤器37后进入第一连接管41的处于箱体10上的管段(与加热管段323换热),成为几乎不过冷刚好饱和态的制冷剂(第一连接管41的处于箱体10上的管段的出口比入口温度稍高),再进入第一软管411(第一软管411,即高压软管经箱体10顶部、门体20顶部的铰链轴11进入门体20),而后进入第一节流装置42节流(该第一节流装置42的毛细管设置在门体20保温层中,并与门体20中的门体侧回气管45接触换热),变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进入第一蒸发器43供冷,从第一蒸发器输出后进入门体侧回气管45(该回气管设置在门体20保温层内,并与门体20中的制冰毛细管接触换热),从门体侧回气管45输出后变温常温低压的制冷剂,再进入第二软管461(第二软管461经门体20顶部的铰链轴、箱体10顶部进入箱体10),而后再经单向阀及管路进入压缩机31。
制冰回路不工作,即第一蒸发器43不工作,刚切断第一连接管41时,第一连接管41这一段通过第一节流装置42与系统的低压部分连通,尤其是在第一连接管41刚切断而压缩机31还工作时(冷藏或冷冻仍在制冷),第一连接管41段中的冷媒仍会通过第一节流装置42进入第一蒸发器43(低压部分),导致第一连接管41中的冷媒会蒸发并降温,以致第一软管411部分会比环温低几摄氏度(大约5℃),高温高湿环境下仍有凝露风险。但增设冷凝装置32的加热管段323与第一连接管41的临近箱体侧部分的第一硬质管412换热后,上述情况下,第一软管411部分温度很接近环温(最低约比环温低1℃),几乎无凝露风险。
在本申请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所用术语"软管″是指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具有一定变形及恢复能力的柔性管,以保证在门体转动时能整体适应性地发生弹性变形(例如一定的扭转),且不会实质性地改变管内流体流动的横截面积。其中第一软管411为耐压软管,其为能够承受其内侧流体提供的、第一预设压力值以上的压力的软管,第二软管461为能够承受其内侧流体提供的、第二预设压力值以上的压力的软管。第一预设压力值可大于第二预设压力值。针对制冷系统采用的不同的冷媒,不同的冷媒对应的第一预设压力值可不相同,不同的冷媒对应的第二预设压力值也可不相同;例如针对R600a冷媒,第一预设压力值可为2MPa,第二预设压力值可为1.5MPa。由于冷媒在第一软管411中产生的压力大于在第二软管461中产生的压力,第一软管411也可被称为高压软管,第二软管461也可被称为低压软管。所用术语“硬质管”是相对于“软管”而言的,“硬质管”不会产生实质性变形,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对功能作用产生影响的明显变形。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发明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冰箱,包括箱体、门体和制冷系统,所述门体安装于所述箱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系统包括箱体侧部分、门体侧部分、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箱体侧部分安装于所述箱体,所述箱体侧部分具有压缩机和冷凝装置;所述冷凝装置的进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连通;
所述门体侧部分安装于所述门体,所述门体侧部分具有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一蒸发器;所述第一蒸发器的进口与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出口连通;
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凝装置的进口和出口之间的管路连通,或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凝装置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节流装置的进口;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箱体侧部分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连通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以使所述第一蒸发器中的冷媒流回所述箱体侧部分;
所述冷凝装置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热连接,以加热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至少部分管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制冰装置,
所述制冰装置安装于所述门体;所述第一蒸发器设置于所述门体内或所述制冰装置内,配置成向所述制冰装置提供冷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装置具有加热管段,所述加热管段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热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冷凝器、除露管,以及设置于所述除露管和所述冷凝器之间的所述加热管段。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热管段的出口处的冷媒的温度高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进口处的冷媒的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管的部分管段位于所述箱体上,所述冷凝装置加热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处于所述箱体上的管段的部分或全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包括一个毛细管或至少两个并联设置的毛细管,所述门体侧部分还具有门体侧回气管,所述第一蒸发器的出口与所述门体侧回气管的进口连通,所述门体侧回气管与每个所述毛细管热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的进口连通所述门体侧回气管的出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侧部分还包括第二节流装置和制冷蒸发装置,所述第一连接管的进口和所述第二节流装置的进口通过阀门装置受控地与所述冷凝装置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出口和所述制冷蒸发装置的出口均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阻碍冷媒向所述第一蒸发器流动的第一控制阀门;
所述制冷蒸发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压缩机的进气口之间的管路上设置有在所述第一蒸发器单独工作时阻碍所述制冷蒸发装置中的冷媒向所述压缩机流动的第二控制阀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藏冷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管包括第一软管,所述第二连接管包括第二软管,所述第一软管和所述第二软管设置于所述箱体和所述门体之间;
所述门体通过铰链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箱体,所述铰链包括铰链孔和插入所述铰链孔的铰链轴,所述铰链轴和所述铰链孔中的一个安装于所述箱体,另一个安装于所述门体上;所述铰链轴具有延其轴向方向贯穿的连通孔;所述第一软管和所述第二软管均穿过所述连通孔;
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包括毛细管;或,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包括毛细管,以及与所述毛细管串联的节流阀,所述节流阀设置于所述毛细管的下游侧;
所述门体内具有保温层,所述毛细管设置于所述保温层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78380.8A CN113623917A (zh) | 2020-05-07 | 2020-05-07 | 冰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78380.8A CN113623917A (zh) | 2020-05-07 | 2020-05-07 | 冰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23917A true CN113623917A (zh) | 2021-11-09 |
Family
ID=783768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78380.8A Pending CN113623917A (zh) | 2020-05-07 | 2020-05-07 | 冰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623917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88152A1 (zh) * | 2021-11-16 | 2023-05-25 |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 冰箱 |
WO2023088151A1 (zh) * | 2021-11-16 | 2023-05-25 |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 冰箱 |
-
2020
- 2020-05-07 CN CN202010378380.8A patent/CN113623917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88152A1 (zh) * | 2021-11-16 | 2023-05-25 |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 冰箱 |
WO2023088151A1 (zh) * | 2021-11-16 | 2023-05-25 |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 冰箱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327871B1 (en) | Refrigerator with thermal storage | |
MXPA04012260A (es) | Sistema de inyeccion de vapor. | |
CN107477939B (zh) | 门体制冰装置及具有其的冰箱 | |
US20130340469A1 (en) | Refrigerator | |
US20120047936A1 (en) | Appliance refrigeration system with final condenser | |
CN113623917A (zh) | 冰箱 | |
CN212431447U (zh) | 冰箱 | |
CN215892862U (zh) | 用于冷藏冷冻装置的制冷系统及冷藏冷冻装置 | |
US20140116083A1 (en) | Refrigerator | |
RU2708761C1 (ru) | Холодильное и/или морози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
CN210374250U (zh) | 冷藏冷冻装置 | |
CN212431450U (zh) | 冰箱 | |
CN212657934U (zh) | 冰箱 | |
CN212431446U (zh) | 冰箱 | |
CN212431448U (zh) | 冰箱 | |
CN212431445U (zh) | 冰箱 | |
CN212431449U (zh) | 冰箱 | |
CN110671859B (zh) | 冰箱 | |
CN114763958B (zh) | 冰箱 | |
CN113623918A (zh) | 冰箱 | |
CN215373129U (zh) | 一种冰箱 | |
CN114353417A (zh) | 冰箱的控制方法 | |
CN114992941A (zh) | 一种冰箱 | |
JP5068340B2 (ja) | 冷凍冷蔵庫 | |
CN114353397A (zh) | 冰箱和冰箱的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